读《倾城之恋》有感五篇

时间:2019-05-12 04:2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倾城之恋》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倾城之恋》有感》。

第一篇:读《倾城之恋》有感

读张爱玲《倾城之恋》有感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而张爱玲的人生,也如她的小说一般传奇。

春运到了,春节还会远吗?大家这几天是不是都在备贺礼、挤春运、往家赶。春节说到马上就到了,贺岁电影也是轮番上映,看了这么多部贺岁电影,对圣诞档期的一部电影《倾城之泪》挺有感触,原因之一就是它让我想起了《倾城之恋》,让我想起了著名女作家的张爱玲。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作为一个女性,张爱玲是不幸的。胡兰成给了她爱情,赖雅给了她婚姻,最终爱情背叛,婚姻被带进了坟墓。张爱玲将自我人生的凄惨爱情移植给她笔下的都市男女,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中尽是一幕幕爱情的悲剧。《倾城之恋》似乎是个例外,“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她却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情怀的眷恋与不舍。

在电影《倾城之恋》中,张曼玉和梁朝伟将这段硝烟战火中的都市爱情演绎得近乎完美,张曼玉优雅的气质和忧郁的眼神亦将女性主义的光辉和人生命运阐释得淋漓尽致。但小说中所蕴涵的苍凉的人生味被电影华丽的视听觉冲击力所颠覆,只有回归到小说文本中,小说中所承载的沉重的人生境遇才能被揭示出来。张爱玲研究者刘川鄂指出:“张爱玲写小说,不论有其本,还是无其本,她总是把人生味放在第一位的。她是一个品位纯正的作家,探索人性,拷问灵魂,揭示文明与人性的冲突是她在小说中孜孜以求的目标。”但这种“人生味”无关乎幸福,而是“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的深刻悲哀”,这种悲凉的人生味在《倾城之恋》中表现最深刻的是人性的自私。

在白公馆,三爷盘光了白流苏的钱就欲将她扫地出门;四奶奶算盘打得比谁都响,算得比谁都清,却反复标榜自己的“高尚人格”:“我是有点人心的,不能靠定了人家、把人家拖穷了,我还有三分廉耻呢!”如此欲盖弥彰更突显了其卑劣的自私本性。在爱情中,范柳原不过是个自私的男子,白流苏不过是个自私的女人,两方面都是精致的人,在和平的日子里相持不下,却是硝烟战火成全了他们。乱世飘摇中相互的扶持和勉励能够增添生的勇气和希望,因此从人性层面上说,这段乱世之恋实质上是为了满足各自活着的自私。人各有私己之心,张爱玲用漫不经心的笔调和高度的艺术技巧将躲藏在慷慨面具下的自私揭露出来,这种人性的自私看似被虚构夸大了,而实际上却是其自身真实的再现。张爱玲笔下的饮食男女千姿百态的情爱世界无非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相互利用罢了,这是一种看破红尘的悲凉。

无论是张爱玲自我的人生经历还是其小说的艺术风格,都有一种孤独感始终伴随其中。张爱玲采取一种孤绝的生活方式,如同死亡,也正是这孤独的生命现象成就了她绝世的才华,让“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张爱玲将《倾城之恋》置于公馆洋场里,在炮火轰鸣中演绎,更突显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相互的关照和偎依能够消散乱世中无所凭靠的漂泊感,但孤独是无法抚慰的,甚至切入骨肉无法言说。张爱玲以绝望抒写孤独,用生命默默地承受孤独,这是小说叙事中的悲凉人生,更是作者现实人生的真实写照。

张爱玲生活的世界是悲凉的,“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多舛的命运,苍茫的身世让她对世道人心有了深刻的感悟和认识,奠定了她悲凉的艺术风格。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这样评价张爱玲:“她能和简-奥肆汀一样的涉笔成趣,一样的笔中带刺,但是划破她滑稽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大悲。”身世,命运,人性,戏里戏外都散发着苍凉的人生味。

小说对故事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对人性的揭露,都必须以艺术手法为载体。张爱玲以其独特的眼光观察现实,敏锐地捕捉生活灵感,用奇特精致的语言将内心感悟提炼升华成惊艳的意象,达到了高度审美的艺术境界。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于景物的描写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由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雕琢而成。她写海岸边的房间“像暗黄的画框,镶着窗子里一幅大画,那澎湃的海涛直溅到窗帘上,把帘子的边缘都染蓝了”。取景化的视觉观察,暗淡的色彩渲染,将一幅静态的风景画绘成一个动态的影像。张爱玲善于将采截的景致重组构建,颠覆其原有的形貌,赋予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以满足艺术上的审美要求。于是“海浪波涛溅到窗帘上并将其染蓝”的夸张意象也就宛若天成了。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并非单纯的意象,它们烘托社会历史环境,揭示人物性格命运,涵盖着丰富的寓意。“轰天震地一声响,整个世界黑了下来,像一只硕大无朋的箱子,啪得关上了盖,数不清的罗怨绮恨,全关在里面了。”这是张爱玲对香港沦陷的描写,给人强烈的视听觉震撼。她将世界比作关了盖的箱子,人置于黑暗中孤独绝望,一切的怨,一切的恨,一切的执。一切的妄,都成了记忆中的一场场闹剧。曾经繁华又如何?由此伸发了乱世之中苍茫的身世之感。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所用的笔调是舒缓安闲的,漫不经心地随笔一抹即是丰富的意象和精致的色彩,淡中出奇。她写白流苏眼中的萨黑荑妮公主“脸色黄而油润,像飞了金的观音菩萨,然而她的影沉沉的大眼睛里却闪着妖魔”。寥寥数语即将其特有的印度女性美跃然纸上。然而既是“观音菩萨”,“眼里却闪着妖魔”,这样的矛盾将萨黑荑妮貌似雍容华贵不食人间烟火实际却庸俗虚荣生性放荡的人物性格暴露无遗。同时这种视觉感受来源于白流苏也别有一番用意。这是站在自我立场上对情敌的惊恐和厌恶,萨黑荑妮实际上是白流苏眼中抢夺范柳原、威胁其爱情的“妖魔”,对于她的美亦是三分欣赏七分嫉妒的,“眼里闪着妖魔的观音菩萨”同时也折射了白流苏的内心世界。

第二篇:读《倾城之恋》有感

读《倾城之恋》有感

10环工(1)胡张豪20101707115

作为一位遗世独立的女子,张爱玲是不幸的。胡兰成给予了她爱情,赖雅成就了她的婚姻,最终爱情背板,婚姻被带进了坟墓。张爱玲将自我人生的悲凄爱情移植给她笔下的都市男女,终其一生,她的文章风格始终笼罩在淡淡的悲壮凄美的笔调下。她的作品,如《金锁记》、《花雕》等大多有着不完美的结局,但是,《倾城之恋》却成了一个例外,被赋予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尽管这个美好的结局与安徒生通话中的“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并不一样。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这部小说中,不仅仅描写了两个人在战乱背景下相爱的故事,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白流苏俨然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矛盾斗争的载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坐落在中国沿海的城市像一个屈辱的钝记,深深地打印在一个民族的记忆里,使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次焚心与悲情之爱,都不可避免地浸染了那片指甲花神秘的气息。这里有被摧残的肉体与精神,有不屈与高贵的灵魂,有封建大家庭与渴望的呼喊,有寻找之中的迷失与战火中的重生„„那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年代,对于白流苏来说。曾盛极一时的前清翰林白家连年衰败,坐吃山空,家道中落到连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作为白家六小姐她出阁,需要陪礼嫁妆。其兄之间,互相推诿;妯娌之间,为了小账斤斤计较,白流苏初感人世冷暖。

一入豪门深似海,流苏嫁的是当时上海滩暴发户唐家的少爷唐一元。在一桩早有预谋的封建婚姻中,流苏只是一个棋子。在渐渐明了原委的时候,白流苏想要逃离破落的白公馆,不想只是从一个牢笼跳到了另一个火坑。

那时的香港,似乎也不太平。范柳原,家庭突变,父亲离世。他流落街头,受尽凌辱。在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他遇到了温柔善良的洪莲,两人深深相恋却遭到反对。不久,洪莲嫁人,婚后郁郁寡欢,很快因病去世,其死成了范柳原心中永远的痛。从此,他变得玩世不恭、游戏感情。时间流逝,心若浮云,安而后定,有其所思。一个偶然机会在上海匆匆路过时,有一个女人映入范柳原的眼帘,并深深地铭记在心里。他曾想再遇上她,但错过了,显得有点困难,也只能是错过了就算了。

碰巧在一次舞会上,范柳原和白流苏再度相遇了。原本不属于两个人的世界,却离奇的走在了一块,流苏给范柳原再度留下深刻的印象。回港后的范柳原对白流苏念念不忘,于是委托徐太太邀请白流苏去香港。他开始大胆表现了一个追求者的姿态。

白流苏曾一度陷入了难以抉择的困境。作为一个古典与现代的知青女性,她决心掌握自己的命运,毅然选择了香港。

流苏到香港以后,与范柳原交往了,但那时他们之间并没有婚姻的概念,范柳原只是把流苏当作情人,彼此间始终隔着一堵墙,其实也不难理解。范柳原经

历了失去一个爱的人的伤痛,白流苏也历经婚姻失败的折磨,都是所谓的“过来人”。彼此对对方都有说不出来的小心和提防,特别是女性,受到传统歧型的社会形态的束缚,不敢随便去爱和接受爱,因为怕受到世俗的谴责和怕经不起再一次婚姻失败的折磨。范柳原因为曾经深爱上一个,为自己付出太多而另嫁他人到后来不幸病逝的女孩子,迟迟未能从深爱的阴影中走出来。他们不是不去爱,不是不想爱,怕只怕,爱了以后会再度伤害。

同住一个酒店,并且房间对面,彼此间多次约会漫步,花前月下,两人都始终不敢说出一个“爱”字。爱只是在心底里,爱只是在彼此的幻觉中。幻想着彼此的爱的表白、爱的拥抱,深夜里爱的陪伴。整个爱的深度都是在幻觉中进行。其实彼此都在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敢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多么折磨人的爱情。彼此间难以明确的关系,彼此顾及所思后的担忧,在他们之间设立了一道防线。不只是好心的牵线人,就是连他们自己都觉得二人结合很难。

在感觉没有希望的情况下,白流苏返回上海。一回上海,处境不堪。流苏那几个不争气又自私的哥嫂们,紧催她结婚!但她并没有心思应付,因为她心里只有范柳原一人。正在这时,在香港的范柳原收到白流苏快要结婚的消息,随之来信,说有事要她速来香港一聚。这时,彼此思念的心情一下子如火花迸发出来。白流苏毅然放弃了没有爱情的结婚,收拾行囊,心如离弦之箭奔往上海。而二人的相聚并没有意味着爱情的真正结合,而是体现了心与心相连。因为二人都是“过来人”,经过了彼此的苦等,白流苏也尊重了范柳原的先做情人的选择,已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伟大爱情。香港,遭到日本军队的疯狂轰炸,战火四起,生灵涂炭。

战火摧毁家园,生活极其困难,但因有爱支撑,他们生活得很快乐。11月12日,香港全部沦陷。饱受战火摧残的上海,处处是废墟焦土,横尸卧野,饿殍载道,满目凄凉,失去了往日的繁荣。但就在这枪林弹雨中,白流苏一路上冒着日军飞机狂炸的生命危险,当跑回家时,家几乎变得废墟了。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刻,二人在战火中找到对方,二人紧紧地抱在一起,爱情这时得到了升华,印证了彼此不能分开,二人最后走上结婚的殿堂。

战火四起的那一刻,彼此的心那么容易相融,好像水倒进水里,不能也不在分你我。

你双臂环抱着我,我全身覆盖着你,莲花环绕着我们。你是方法,我就是智慧;我是死亡,你就是刀刃。我们在这一刻真正的明白,只有我们两者合一,才能给生命一个意义。这应当是他们的后话,没有出现在银屏上的后话。

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为倾城之恋。而恋却一直是在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的,爱是记在彼此间心底深处的思念中,用不着挂在嘴边。爱需要时间,爱需要耐心,爱需要真诚,这是我对此小说文本最深感触

第三篇:读《倾城之恋》有感

读后感

品味乱世中的人生与爱情

——读张爱玲《倾城之恋》

近来,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风靡很多家电视台,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轻松休闲的话题。我以前也曾看过此篇小说,但当时因为太年轻,感受不深。借着此次再捧出书来看,竟然难以割舍。

在点灯时分,在西斜的暖阳下,在潺潺的夜雨声中,静静地读,细细地品。如独自品一杯香茗,齿颊留香且又回味无穷。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早期的一个中篇,也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二十八岁没落大户人家的女儿——白流苏,离婚后回到娘家。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家庭,离婚俨然是一件惊世骇俗且无法被原谅的事情,流苏回家后倍受哥嫂的冷眼排挤和母亲的漠不关心,却又意外地将其七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夺了过来。流苏和柳原都是精明的人,开始了一场似乎玩世不恭的爱情游戏。他们在感情上锱铢必较,不肯输给对方半步,最后由于香港战争的爆发,一座城市的陷落成就了这段倾城之恋。

开篇,当白流苏由于受到兄嫂的百般奚落后,她跑去找正在床上的白老太太。白老太太说了一番避重就轻的话,尤其是这句:“我年纪大了,说声走,一撒手就走了,可顾不得你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老太太眼见没落的即将颓败的大家庭,在风雨飘摇中,她的世故与无奈让人叹息思索。这与《红楼梦》里的贾母是多么神似。对待宝络的婚事,她说:“宝络这孩子,今年二十四,真是我心头上一个疙瘩。白替她操了心,还让人家说我;她不是我亲生的,我存心耽搁了她。”这与贾母对待林黛玉的态度和言语,简直是同一个模子里的。有这样的白老太太,于是白流苏的命运便没法不多一些个性和坚毅。

看到流苏经常想起林黛玉。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性格的人物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的寄人篱下,同样的多思多虑。不同的是流苏没念过几年书,没有黛玉的才情,但也没有黛玉的小心眼。要说流苏这个人物确实是很有个性,很坚毅的女性,家人如此“指着脸子骂”,她都可以忍下来,要换了黛玉,只怕早香消玉殒了。同样一句“这里住不得了”。黛玉是绝望而沉沦的,而流苏却是在绝望中隐隐地向空里伸出一只手,不肯沉下去,仍要倔强地,体面地活下去。就像她对柳原说的,“像你这样自由自在的人,也要怨命,像我这样的,早就该上吊了”。不过流苏从没想到过死,也不会想到死,即使被家人指着脸子骂,她仍会笑盈盈的,“他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完了么?早哩!”。她及家人陪妹妹宝络去相亲,她却成了主角,她心里清楚宝络虽然会恨她,但同时也会对她刮目相看的,用她的话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这便是白流苏。

范柳原一直是个玩世不恭狡猾精刮的公子哥,留过学,向来把“把女人看成脚底下的泥”,与女孩子约会,愣是把一个花团锦簇的小姐“搁个两三个钟头,脸上出了油,胭脂花粉褪了色,他可以看着真实些,亲切些”。这就是范柳原。

可以说流苏与柳原一开始的交往是各怀鬼胎的。流苏是赌一把,赌输了,毁的是她的名声,如果赌赢了就能得到一张金灿灿的长期饭票,“出净她胸中一口气”。柳原是想征服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当然他要的是情妇,不是妻子。两人可谓旗鼓相当,棋逢对手,为各自的目的耍尽手段。然而流苏不得不略逊一招——流苏终于迫于家庭压力、社会压力成了柳原的情妇。之后,流苏一直陷在名分的阴影里,而柳原仍旧一直寻寻觅觅他的妻。

其实两人都是真心的,只是以往受的伤害太多,于是心上生了茧。最令我难忘的是柳原在一个深夜给流苏打了四次电话,前两个电话是争吵,最后一个电话柳原忽然语气低沉了,温柔了,他这样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人在夜晚时的情感最脆弱。柳原半夜给流苏打电话,本意是表达感情的,可是他不敢确定自己对流苏的感情,也不敢确定流苏对自己的感情。这样的隐约其辞,这样的情感交流,苦了的不只是男女主人公,我的心中也充满了无尽的凄苦与哀愁。

再看流苏和柳原在香港浅水湾的一番对话:柳原静了半晌,叹了口气。流苏道:“你有什么不称心的事?”柳原道:“多着呢。”流苏叹道:“若是像你这样自由自在的人,也要怨命,像我这样的,早就该上吊了。”柳原道:“我知道你是不快乐的。我们四周的那些坏事,坏人,你一定是看够了。可是,如果你这是第一次看见他们,你一定更看不惯,更难受。我就是这样。我回中国来的时候,已经二十四了。关于我的家乡,我做了好些梦。你可以想象到我是多么的失望。我受不了这个打击,不由自主的就往下溜。你„„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他突然笑了起来道:“其实我用不着什么借口呀!我爱玩——我有这个钱,有这个时间,还得去找别的理由?”他思索了一会,又烦躁起来,向她说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他嘴里这么说着,心里早已绝望了,然而他还是固执地,哀恳似地说着:“我要你懂得我!”看得出,从这一对男女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对爱情的渴望和丝丝无奈与悲凉。两个原本真心相爱的男女你防着我,我防着你,谁都不敢以 真心示人,苦苦相爱,只因现实中的教训太深刻,人生太现实了。如果不是这场战争,一年,两年,十年,或许一辈子他们都看不清彼此。所以,真该庆幸那场的战争,否则这对爱人的爱情游戏该怎样收场呢?

这场香港沦陷战争很残酷,死伤了成千上万的人,可笑的是却成全了流苏和柳原。在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后,他们开始了真正的恋爱,而不是以前的谈恋爱。“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兜兜转转了那么久,他们终于在那堵“地老天荒”的墙下相遇了。一刹那,一切不用伪装,一切透明透亮。终于发现:一个自私的男人和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身边的这个人。流苏道:“你早就说过你爱我。”柳原笑道:“那不算。我们那时太忙着谈恋爱,哪里还有功夫恋爱。”这话应该算经典了。热恋中的男女太忙着谈恋爱,确实没时间品味爱。爱字笔画太多,太难写。或许仅仅是小说而已,倾国倾城成全了一段爱情,然后写了一段传奇,感动的是我们这些两世旁人。

张爱玲的小说充满着小资情调和危险意味,王安忆曾说:张爱玲是虚无的。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最残酷的便是展现的永远是现实的苍凉和对生命的疑问,因为她太透彻世事了。我读过她的很多小说,如《沉香屑》《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等,每一部都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折磨,让我承受从梦想的巅峰跌落至现实谷底的打击。而这部《倾城之恋》在其所有作品里已经算是有不错的结局了。

第四篇:读《倾城之恋》有感

读《倾城之恋》有感9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倾城之恋》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倾城之恋》有感1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一座城市的颠覆成全蓄谋已久的爱恋。幸福的感觉就是那一刹那的时间。那么长时间无限的忖度,那么长时间无奈的掩饰,在那一刹那消失殆尽,化为平凡的欢声笑语。脱掉所有戒备开始以后平凡的生活,也许以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幸福。但是,至少在那生死与共的一刹那明白幸福是永恒的。
一个人勇敢并不是说她不害怕什么,而是,她明明害怕还能坚持去做,这才是真正的勇敢,是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体味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
其实《倾城之恋》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一个离异后寄居娘家的白流苏遇上了一个热爱风花雪月的花花公子范柳原,白流苏急于找一个归宿,然而,范柳原却因童年的悲剧,对家庭失去了责任心。在两人步步为营,玩心理战术的一番爱情角逐后,故事最终以大团圆结局收场。当第一次读完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快意,战火中成就一段倾城之恋。经过细读与深思后,觉得虽然结局是圆满的,但是心中总是有些难以释怀的地方。比如说,白流苏与范柳原最后结婚了,不见得范柳原受到过的伤痛便不复存在了,故事最后的那些话:“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从这句话中,我觉得范柳原没有放弃他原来的世界,他依旧是那个逢场作戏的范柳原。白流苏虽然得到了她所期待的婚姻,她得到范柳原的爱,但却不是全部,白流苏是可怜的。“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范柳原同样是可怜的。他的经历绝对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这个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社会里,范柳原是个历经沧桑的人,所以即使他与白流苏成为夫妻但并没有真正的对白流苏敞开心扉。我觉得他们的爱情就像时下这些都市爱情,虽然爱着,却又殚精竭虑耍着手腕,保持着那点点暧昧,怕自己爱得比对方多,怕自己受到伤害。白流苏一个受人唾弃的寡妇,在一群自私自利的兄嫂的欺压下,无容身之处的窘况,她急切寻找归宿。徐太太跟她说,找事是假的,找个人才是真的。
我觉得白流苏是自私的,当时社会环境下,像白流苏这样的女性,想当然地想抓住范柳原这根稻草。同样,范柳原也是自私的,他对白流苏费尽心思,却没想过要娶她,就是等她投怀送抱。在这场爱情的角逐里,最后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也是完满的白流苏得到了婚姻却对自己未来有一种说不出的虚无感。对于我个人的爱情观里,我却觉得是不够完美的。
读完《倾城之恋》,也许有人说太好了,是大团圆结局。但我看到最后一段话“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时,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悲凉感。

读《倾城之恋》有感2

张爱玲的名字早就听过,但没怎么看过她的作品,我只能说自己真的是没什么文化,以前很多著名的作家作品,直到现在才有机会真正的去看过一些,且还有一大部分还没看过。

就像鲁迅一样,一些出名的作品早就在我们初高中的课本上出现过,但仔细想来,也不知道具体是出自哪一部作品,都是一些杂乱精彩的节选。

下面的这段话,我想你肯定也读过: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这是出自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里面的一句话。

不过这一部小说我还没看过,我看的是在kindle里下载的一本张爱玲部分比较经典的一些小说合集。如《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她写的大部分都是短片小说,其中以《倾城之恋》这部作品最为出名。

张爱玲写的小说大部分都是关于爱情的,就比如《倾城之恋》,一听名字给人感觉讲的就是一部轰轰烈烈的爱情。确是讲的是爱情,但也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所谓倾城之恋正如表面意思一样,是发生在一个倒塌城市下的爱情故事,那个城市就是香港。

其实故事也特别的简单,讲的就是,一个有钱的花花公子,想勾引一位离过婚的良家妇女的故事。这个花花公子名叫范柳原,这个良家妇女名叫白流苏。

白流苏已经离婚了七八年,自从离婚后一直在娘家住着,这个娘家是一座公馆,大家应该知道,以前的公馆其实就是土豪住的地方。公馆里人多嘴杂,流苏毕竟是嫁出去的人,住久了就被一些哥哥嫂嫂嫌弃排挤,流苏也很想赶紧离开这里,既然要离开,对于以前的女人来说,结婚当然是找一个归宿的好办法了。

白流苏有个妹妹,还未出嫁,托媒人介绍了范柳原。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范柳原请客,在一个类似酒吧的地方,妹妹害羞就带上了流苏还有她的七大姑八大姨。

因为范柳原是个花花公子,还是个留学生,吃完饭后就想跳舞。这些七大姑八大姨都没人会跳,妹妹也不会,就只有流苏会跳,就这样流苏和柳原有了第一次互动。

柳原平常在国外待久了,初次见流苏的时候感觉她有一种中国女性传统的美,一点点楚楚可怜样,一点点婚后女人的韵味。柳原其实在心里有点喜欢上她了,便主动邀请流苏去香港玩。流苏没想到,自己离婚这么多年了,还有男人会对自己感兴趣,而且还比自己年轻,又有钱。其实她一直都有再婚的想法,现在有了这个机会便想搏一搏,于是就答应了去。

但柳原可不这么想,他就是想玩她,想把她当做情人,到了香港之后,柳原陪她各种玩,但就是一直不接近她。每天带她进进出出后,大家就开始叫流苏为范太太,这个事也被传到了公馆里。其实这是范柳原的一种手段,他心里其实明白流苏是想找他结婚来的,但他就是不想跟她结婚想玩玩她,想让流苏变成自己的情妇。

同时她心里也明白,流苏没那么好泡,虽然离过婚,但毕竟也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身份摆在哪里。所以就想出了这么一个手段,在别人眼里他们两个人都玩的很好,每天一起在一个酒店里进进出出,自然会被人发现误认为已经发生了什么,可他却又不做出实际行动去娶她,这样在别人的眼中,流苏就已经成为了他的情妇,到时候也就自然而然了。

可是流苏没那么简单,她发现柳原的这个目的后,直接回到了上海,她就是不想成为他的情妇,她要的是跟他结婚,即使回到家后被别人各种歧视也依然坚持着,因为她心里知道,既然他还没有得到她,那么某一天,范柳原肯定还会带着更好的议和条件来找她的。

过一段时间后,柳原确实来找了她,不过那时候香港刚好又沦陷了。

读《倾城之恋》有感3

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小时候的一句话却料定了后半生的苍凉。

第一次听说张爱玲是看《倾城之恋》,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他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一对平凡的夫妻,刚开始喜欢这句话,是觉得很配《倾城之恋》的主角的性格,而到了后来当我真的读了白落梅为她写的传,我知道这个天才的女人有一次命中了自己的爱情。

胡兰成果真是一个自私的男子,而张爱玲却不是一个自私的女子,但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岁月静好,现世安稳都只是一个梦,终有醒来的那天。张爱玲让柳原和流苏过上了平凡的生活,而现实却没有让他和胡兰成在一起。她说:我只是枯萎了,我感慨:幸运的只是枯萎了,若是她和胡兰成真的在一起,恐怕是要把心连根拔起吧,又是枯萎也是一种幸福,一种美好。

张爱玲是一个骄傲的女子,我常常这样想着,他仿佛年龄永远停留在了25岁之前,梳着6岁就想梳的可爱头,穿着淡紫色的旗袍,她可以赤手打败所有拿着笔的人,但是这样一个女人,却有着致命的伤——骨子里的悲凉。

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也不知道该不该这样。

太骄傲的女人内心太脆弱。

25岁以后的张爱玲过得不幸福,也确实不幸福,生命这袭长袍上蚤子多的掩盖了华美。

我从来都觉得他真的是一个天才,她为自己料定了一切,甚至死亡。晚年时她独居美国,与外界完完全全的隔离,她自己说她在躲蚤子,我想着蚤子大概是躲不掉了,会一直跟着她到死。

我从来都觉得张爱玲是个悲情人物,或许是她太高贵的出身配着太跌宕的人生,也或许是她天才的文笔配着不幸的爱情,我觉得上帝从来都不公平,他给了张爱玲一袭华美的袍子,却让它爬满了蚤子,恶心了她一辈子。

读《倾城之恋》有感4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非常偏爱的小说,张爱玲的爱情故事基本都很苍凉,除了这部。在《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走出来的流苏,实在是相当厉害的人物,有决断,有口才。张爱玲很偏爱这个角色,给了她一个圆满的结局,有时候我们写小说,看小说往往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时的我们多了一份怜悯在里面,张爱玲可能也是如此吧。张爱玲所写的人生就是与对的人和错的人的相逢。

白流苏出生在旧时大户人家,她的婚姻是包办的,她只能被动接受这段婚姻,嫁给了一个富商唐一元少爷,他游手好闲,嗜赌成性,甚至还有家暴,于是她忍无可忍提出离婚。在那个封建年代离婚怎么可能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啊,周遭的压力,家里的冷嘲热讽,排挤到最后的自我放弃,流苏都忍下来了,他勇敢的捍卫自己,为自己争取人生,逃离魔爪。

离婚之后的白流苏回到白公馆,流苏被兄嫂哄骗没了积蓄,兄嫂们开始露出真面目,恶语相向,流苏去找母亲求助,母亲不肯当她的救命稻草,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流苏明白了家里没有她的容身之地。流苏的前夫后来死了,家里人还要求她为前夫守节,流苏拒绝在当傀儡。流苏要求再嫁,家里人当她是一个笑话。流苏明白了只要靠自己才能活下去。

范柳原的出现,改变了流苏的命运。他俩相识于一场舞会,流苏的美丽,温柔吸引着范柳原。范柳原邀请流苏跳舞,流苏没有拒绝。范柳原请徐太太帮忙邀请流苏去香港见范柳原,流苏同意了。可是流苏到了香港发现范柳原只是一个周旋于女性的钻石王老五,流苏不想只是作为他的一个女伴,于是默默的回了上海。两人在心理上势均力敌,互不示弱。

流苏不是一个肤浅的人,她有思想,她知道她想要干什么,懂得分寸,很有智慧。于是第二次范柳原再次邀请她时用了乞来港三个字,足以证明她在范柳原心中的地位不可估量。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示弱,在心理上的示弱和重视也表现了以后。

张爱玲心目中的女性是独立的,成熟的,不依靠别人的,懂得为自己争取幸福的。不管是旧时代还是新时代,女性都有独立,自立,为自己而活才是一个新青年。

读《倾城之恋》有感5

在还没有读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前,我不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因为张爱玲爱的太卑微,以至于对她有深深的误解,一个传奇的女子,怎么可以爱上一个汉奸,还爱得那么“卑微”,“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所以我认为一个爱的这么卑微的人,作品再怎么传奇也不会有吸引我的地方。

《倾城之恋》让我重新认识了张爱玲与她的作品。她喜欢用“苍凉的哲学”去创作,因为她认为“苍凉”有启示性,揭示朴素的真理,所以她的很多作品都笼罩着世纪末的荒凉感。《倾城之恋》又是她作品中,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倾城之恋》主要是讲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的一段华丽的苍凉的传奇爱情故事。

“倾城”的结局看似皆大欢喜的喜剧,白流苏最终跟范柳原结婚,实际上更烘托悲凉之味。婚姻只是一种交易,体现了白流苏的苍凉的人生。《倾城之恋》的苍凉揭示了女性无法突破生存困境,当白流苏在面对“谋生”与“谋爱”的选择时,把生存放在了首位,用自己的未来去作赌注,去捕获富家公子范柳原。苍凉是在现实面前,爱情只能成为神话。也刚好体现了张爱玲的创作小说“爱情观”——笔下的现实,是悲凉,揭示爱情只是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关系。白流苏因为范柳原的钱,想要用婚姻绑住他,也由于迫于无奈当过范柳原的情妇;而范柳原只想得到白流苏,并不想结婚,他渴望的是古典的爱情。如果不是战争刚好爆发,就不会有这么一段“炮火里的简约婚姻”.或许,白流苏只能当情妇。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紫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回味,就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对照。”这是她的观点,刚好可以诠释《倾城之恋》。风流浪子范柳原,孤独的寻找心中向往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典爱情,“流浪”多个国家的他,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家。从侧面反应了,悲剧的不仅仅是出生封建家庭的白流苏,还有,这个在英国长大,得不到家族承认的私生子。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参差对照,有悲剧,更多的是苍凉。是一座城市的毁灭,才成全了白流苏的传奇爱情故事。就像文中最后的一句“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说也罢!”

最触动我心弦的一段话是“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在那苍凉的年代,有“爱”的爱情,是多么的可望而不可即。“废墟之爱”,他与她都不过都是为了寻求安稳,渴望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带着一种淡淡衰伤的压抑与时代有关的感情。忽然我懂了,张爱玲为什么可以爱的那么卑微,因为胡兰成懂她,给了她所渴望的爱情。

《倾城之恋》不仅从内容、情节上体现了苍凉,还用了很多手法去写苍凉。用环境烘托,悲凉的气氛胡琴、月、蚊香、镜子、空房等去营造苍凉的意象。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去描绘那个时代的荒凉。还有张爱玲的一贯写法,参差对照。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所有“苍凉手势”中,带着暖流的华丽苍凉爱情故事。用了圆满的结局去烘托属于那个时代无法表达的苍凉。她用她悲凉的爱情观,去呼吁女性要有独立的意识和独立的经济。读完《倾城之恋》就会喜欢上,张爱玲的“苍凉爱情观”,会有发自内心,想去读懂,“倾城”当中的苍凉。

读《倾城之恋》有感6

一个大都市的颠覆成全了一个女子梦寐以求的婚姻,然而这场坎坷的婚姻不过是一个苍凉的悲剧。

都不过是自私的人,一个自私的男人,一个自私的女人,一个为了征服对方,寻找刺激,一个为了经济需求,摆脱周围的嘲讽,都不过是可怜的人,一个可怜的男人,一个可怜的女人,受迫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一边保留着自己的自私,一边又渴求着对方的一些真心。

在那个没有灯,没有人声,只有莽莽的寒风的死的城市里,就像范柳原所说的一样,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他们在这墙根底下遇见,都对对方存了一点真心。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靠得住的,只有自己的这一口气,和身边的这一个人,他们居然在这一刻,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得到仅仅的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成为一对平凡的真正的夫妻。

最终他们结婚了,两个人一路走来,都得到了当初执着的东西,却似乎都失去了更值得珍惜的,曾近短暂拥有过的东西。范柳原将他的甜言蜜语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把流苏真正当成了自家人,当成了妻子,然而流苏依然怅惘,她怅惘的,正是她失去的,那一点爱和真心。悲剧,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两个人的悲剧。

读《倾城之恋》有感7

在读张爱玲所写的《半生缘》之前,曾读过张爱玲的《传奇》《小团圆》,个人觉得张爱玲的小说多是女性悲剧。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范柳原最终能够在一起,作者认为是战争的原因。战争成全了白流苏,使她得到了范太太的身份。《倾城之恋》被看作是张爱玲悲剧小说中难得的喜剧,除了结局,反观全文,真的是一个喜剧吗?白流苏寄居在自己娘家里,是一位离婚女子,面对七妹的相亲她又是何滋味呢?新的家庭对于白流苏而言不仅是爱情,更是一种救赎,一种拯救她于水火之中的希望。在我看来,白流苏需要的只是一个依靠,需要的只是一纸婚契,她深知爱情不能天长地久,婚姻能为她提供生存所必需的一切。对于范柳原来说,童年时的阴影以及少年时与人的尔虞我诈,他已经是伤痕累累,城之将倾,国将不国,在饱经沧桑之后,在面对动荡局势之时,范柳原想要的或许是一个安宁的家,在遇见白流苏之前,范柳原阅历犹如沧海,早已看透人世间的苍凉。范柳原早已疲惫,这时,白流苏恰好出现。香港一战,动荡让范柳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怀疑,并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与白流苏的结合。当读者喜悦于他们的相许时,故事最后的那些话不由让人心生悲凉: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乱世中他们的相遇是令人感动的,他们有所依赖,或物质上或精神上。但又因为是在乱世,存在着那么多的外界因素,他们之间的爱情就显得没有那么单纯。

正如张爱玲所写:《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从腐旧的家庭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故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又只能如此。

再次翻阅《半生缘》,脑海里却浮现出《倾城之恋》,两者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可联系之处,但我越思索越感到其中的奇妙。《倾城之恋》的男女主人公或许没有那么纯真的爱情,结局却很美满,对于《半生缘》,似乎文中的每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那么温馨,结局却带着一些悲凉。

《半生缘》中的主人公是世钧与曼桢,上一次的感悟虽然未将我对他们两人的体会写尽,但也是写得七零八落,再次回想,却是对文中的其他人物有兴趣。且说说翠芝与叔惠,我始终感觉翠芝与叔惠之间是存在情感的,那种情感只深深埋藏在他们两个人的心里,却表现在他们不经意的`行动中。互生好感是爱情的最初,叔惠与翠芝的情感萌芽或许就是在世钧回翠芝家帮其拿鞋开始,叔惠与翠芝两人单独看电影,必少不了一番交流,后又发生了两人共同游玩的事情。叔惠本对翠芝无隔阂,翠芝对叔惠的幽默风趣又彼有好感。待叔惠回去后,翠芝写过几封信给叔惠,叔惠自然是明白的。他没有回过一封信,一是觉得自己配不上翠芝这样的富家女,二是连一点点希望也不愿给翠芝。叔惠是个聪明人,不愿将自己得不到的一面展现出来。后来翠芝与自己的表哥一鹏订婚,曼桢与叔惠受邀来南京玩,寺庙一游翠芝与叔惠相处甚久,待曼桢与叔惠回去上海后,翠芝立即反悔与一鹏的婚约。其中的隐情,可知一二。我始终认为翠芝是一个可敬可爱的女子,她是那样的真率,当自己所爱之人给她一点希望时她便有不顾一切的勇气,当发现所有的做法显得那么幼稚时,她又可以想明白,成长成熟。做了世钧的太太,她便承担了自己的责任,持家有道。十余年后叔惠外出游学归来,她却仍记得叔惠怕狗这回事,命令佣人将拘牵走,还亲自去买花、备食材。她没有忘记那份最初的美好,她只是站在现有的立场上去怀念。

让我觉得十分惋惜的还有豫瑾,他是如此痴情的人,当曼璐为了生活为了家庭去做交际花时,他选择理解,在乡下的一家医院里当上了院长,可谓事业有成。他找到了自己的爱人,有一个温馨的家,但他仍旧有着一丝旧情。在曼桢生活困窘时,他施于援手,当曼桢的孩子生病时他千里赴医,时时惦念。豫谨又是那么爱恨分明,听了曼桢的遭遇后,他回乡也只看过顾太太一次,那是他刚烈的性子阻止他去做违心的事。不幸的是,好人的结局却是如此令人心痛。透过此我们也可见日本侵华战争给当时中国人带来了多么大的伤害。

最后不想多提及的是曼璐,曼璐为了家庭去当交际花,后嫁鸿才受委屈,固然让人觉得可怜。但她为了挽留自己的丈夫竟想出两姐妹共侍一夫的方法,不仅仅没有挽救一个家庭也致了另外一个家庭。世钧与曼桢的爱情很大程度上毁于此,曼璐终最的结局也是不好。

可谓: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读《倾城之恋》有感8

至今没理解,究竟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他们的爱情,还是因为要成全他们的爱情,一个大都市倾覆了。白流苏和范柳原就这样静静地将一曲倾城之歌,淌过山川河流,掠过白云苍狗,直至回到你我身旁,浅浅吟唱……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其中故事的开始与结束似乎总是给人一种简单又复杂的错乱感。情节不过就是深宅大院里优雅沉静、美丽孤寂的寡妇白流苏与历经世事、纵情声色的花花公子范柳原之间的爱情,两个人通过使用各种心理战术,上演彼此猜疑、暗自较量的情感战术之后,换来了相守一生的人生落幕。很多人会感叹故事结局的圆满,白流苏得到了自己心心念念期待着的婚姻,范柳原也得到了白流苏的陪伴与相守。但是细看、细品,却发现其中不乏美好背后的哀伤,一段爱情的开始,不是两个灵魂间的欣赏与爱慕,反而只是女方为了生计、为了逃离当下的窘境,反而只是男方为了欲擒故纵,为了等待对方的投怀送抱,正因为如此,他们才选择要开始这样的一段感情,是因为他们彼此需要这段感情,需要这段感情带来的好处。说到底,这就像一场博弈,目的是各取所需,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一段感情缺少了真诚,也就缺少了纯粹,于是,故事的结尾这样写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这些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这段话未免不流露出了些许苦涩与无可奈何。一段婚姻到头来,是你不再对我袒露真情,是我对你也不再动声色。也许,大概,倾城之恋的倾倒众生只是美在其表,而其内却只剩下了充斥着无声无息的静谧苍凉……所以啊,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座城的沦陷并不是成全了谁,反倒是埋葬了谁的爱情。

时光里的爱情兜兜转转到现世,2020年的世界显得格外艰难,前段时间的武汉疫情突发,其严重地干扰到了全国公民的生产、生活。无数白衣天使奔赴疫情第一线、国家领导的精准施策、科学专家的尽心敦促、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打响一场疫情阻击战,如今,疫情已经被很好地控制住了,防疫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每每念及,一幕幕动人情景便在脑海挥之难去。武汉29岁医生未发出去的婚礼请柬还静静地躺在他办公室的抽屉里,受疫情感染的朱爷爷,还在期待着早日康复看望再也回不来了的老伴……这仿佛就是现世的倾城之恋,听闻爱情,十有九悲,一别两宽,却只徒留一生的遗憾与割舍不下。

在武汉疫情突发期间,考虑到疫情的严峻,自身的责任,29岁的彭医生毅然决然地推后了与未婚妻定于新年正月初八完婚的决定,甚至约定好,疫情不结束,婚期不履行。彭医生夜以继日地工作,抢救病患,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不幸的是,他在抢救病患过程中被感染,不久便进了重症监护室,仅仅过了二十天,彭医生因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婚礼的请柬,还是那样静静地躺在他的办公桌里。对于未婚妻的承诺,他再也无法履行,他们曾经试过的婚纱、共同去商定好了的婚礼现场,瞬间就成了泡影。是啊,疫情快结束了,但是你再也回不来了。

68岁的朱爷爷,由于家人共同的一次聚餐,一家十几口人便感染上了七人。他和老伴由于年纪大了,抵抗力弱,在医院接受治疗了很久,迟迟未康复。而他不知道的事,他的老伴,因为自身患有严重的心血管及肝脏疾病,早于他苏醒之前已离世。而朱爷爷,清醒了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老伴,问问她的身体情况,却再也无法收到回复。病房里的医生,为了稳定爷爷的情绪,只好骗他说,奶奶的手机不小心弄坏了,她现在还在监护室,因为疫情原因,要与大家隔离,谁也不能进去看望,所以朱爷爷必须要好好接受治疗,康复了才可以去见奶奶。朱爷爷果然像受到了激励一般,每天积极配合治疗,但是却从来没有放弃询问奶奶的下落,有天实在憋不住了,请来了记者,朱爷爷一笔笔地在小纸条上写下了奶奶的名字,他和记者说,老伴的皮肤很白,他们都是知识份子,彼此的感情很好,一辈子都是平平凡凡,日子过得勤勤俭俭,他知道老伴身体毛病多,抵抗力不好,所以很担心她,希望记者可以去打探一下奶奶的消息,要是有了消息还麻烦尽快告诉他,他好安心。可是爷爷却不知道,奶奶再也回不来了,甚至来不及互道一声再见。

实爱情没有固有的模样,也没有所谓的惊天动地,也不知道什么样的爱情算得上倾城倾世。可能,爱情就像彭医生与未婚妻,我们彼此相爱,我们彼此信任,我们也彼此尊重,爱情是我尊重你有你的职责与使命,爱情是我爱你,我才要站到你的背后,守护这个世界,也同样才能守护你。爱情就像朱爷爷与奶奶,我们共渡了大半辈子,你是我呼吸着就放不下的牵挂,我们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曾经,只愿还能与你携手走完这平凡中还能拥有彼此的余生。

倾城之恋,情到深处,是各自倾心,彼此挂念,彼此同行,彼此期待来生,而来生依然是你。

读《倾城之恋》有感9

认识张爱玲是一个偶然,但看到她照片的那一刹那,便立刻被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的文字和她的身世,都一样令人心疼。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民国女子,却在上海这个繁华的城市谱写了一曲曲苍凉的歌,至今仍记得她的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邂逅张爱玲,邂逅一场如梦繁华。

翻开《倾城之恋》的扉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照片,张爱玲(1920~1995)。这只是一张小小的黑白照,却依然掩盖不了照片上女子的光芒。她有姣好的容颜,微卷的短发,一袭旗袍衬托出她的高雅。她的眼睛向上张望着,我懂得她的寂寞和悲凉。爱玲写小说,写别人的故事,可以轻易左右故事里人物的命运,唯独不能把握她自己的。这便是身为作家的她的悲哀吧,在很多小说里都能看到她自己的影子,也看到她生命的结局。人生就是一本打开的书,我们在其中,永远无法预知结局。

比起《金锁记》的无尽黑暗,《花凋》的凄凉,《倾城之恋》可以说是爱玲的小说中结局较为圆满的一篇了。但张爱玲生命中的倾城之恋,依旧给我们留下无边的悲凉。小说集《传奇》出版时,扉页上印了一段画龙点睛的话: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面寻找传奇。张爱玲本身的身世和经历都堪称是一场传奇。她出生名门,祖母是李鸿章之女,但她的童年却是黑暗的。这也是她爱上胡兰成的原因。因为相知,所以懂得,他懂得她家族高贵背景下的悲哀,懂得她的寂寞,她也只愿意抓住眼前的一切,其他的长远之事不愿多想。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背景和她又是如此的相似。

同生在没落的家族,流苏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是白家的六小姐。她与第一个丈夫离婚后,辗转七八年一直没有再嫁,在家中被几个哥哥逼迫,早就在白家没有地位。正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却不甘于人生就此平凡,毅然和徐太太到香港去接受命运的安排。这一次赌,流苏明白,若输了,名声扫地,若赢了,可以就此出尽心中的抑郁。香港战火纷飞,爱情之花在战火中盛开。流苏和柳原在被炮轰塌的墙边紧紧相拥。“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香港的陷落成全了这段“倾城之恋”,胡琴伊伊哑哑道着说不尽的苍凉故事。

流苏是勇敢的女子,敢于为自己的人生博弈。正如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她矮小、不美,但她追求平等,最终找到自己的幸福。在舞台前看她们演绎人生的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而战?很多人都平平庸庸过了一辈子,抱怨自己命不好,其实根本原因是出在没有拼搏的胆量。

七堇年在《尘曲》中写道:“我们仍需共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是花,总要灿烂地开一回。不要畏惧前方的困难,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拼搏,让生命之花更加绚烂。邂逅张爱玲,邂逅一场繁华。

第五篇:读《倾城之恋》有感

读《倾城之恋》有感

张爱玲是我喜欢的女作家之一,高中读过她的《金锁记》。张爱玲的文字适合反复读,细细品。张爱玲曾经说过: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我们不知道她是否在近三十年的晚年寂寞中感到了快乐,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路往回望,再好的月亮也不免有些悲凉。这不仅仅是她的凄凉,也有她书中人物的凄凉。不论是《金锁记》中带着些许神经质的七巧,还是《倾城之恋》中的六小姐白流苏,都透着骨子里的凄凉。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而白公馆无疑属于守旧的那一派,“他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她选择了出逃,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她不得不学会算计。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对于爱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也许或者说不定,他曾经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个安稳于是两人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

在连续的试探之后,流苏没有寻到半点进展,索性有些气急败坏,遂恼了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完了!还绕得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接着更是赌气狠下心来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这次又加上了“淫荡”的恶名。可见她不惜为争取婚姻冒了极大的险。此时,心迹更是表露无疑,思忖再寻个职业,也怕自贬了身价,被柳原瞧不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权衡的结果是:“无论如何得忍些时”。这是在和自己打赌。她并不见得有多大胜算的把握。如果柳原还再来找她,就算赢了一步,这是她此时的底线。果然,过了些时日,香港来了电报。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许说“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许这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只是一个生长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离了婚,在一个特定的机会下结识了范柳原。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话:“在日常世界里,他们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

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只喜欢他用更优厚的条件前来议和。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范柳原遇到白流苏,一开始就知道她不堪的境遇,离过婚又死了前夫,在娘家无处容身走投无路下必须得找一个像他这样的钻石王老五绑一张长期饭票。尽管他知道她心里精刮的算盘,却从她的蹰踟和无奈中看到了自已无所适从的孤寂。所以,范柳原说:“你„„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范柳原的身世相当畸零,我想这一刻他是看到了她的心吧,像猛然间看到自己一样,在厚厚的镜子面前,有同样的锐利面具,脆弱的矛盾的挣扎的无解的心,那是他自己,他知道那是他自己。

白流苏是这样看待范柳原的,与她单独在一起时这样稳重,偏偏人前放肆,人后又是正人君子模样,这般心思,连她也摸不透。其实不是白流苏摸不透,而是她低估了范柳原爱一个人的程度,与我们所有人一样被张爱玲的判词给蒙了眼。范柳原更渴望白流苏在精神层面同他站在一个高度上,而不仅仅是为了经济上的安全或者肉体上的满足。所以他向她说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他嘴里这么说着,心里早已绝望了,然而他还是固

执地,哀恳似的说着:“我要你懂得我!”

从这里开始,我不管张爱玲的笔锋有多荒凉,言词多冷清;不管白流苏是为了经济安全才接近范柳原,还是柳原喜欢白流苏只是为了精神慰籍;不管有多少的勾心斗角精明算计,无论怎样的逢场作戏装模作样,在爱情的世界无非是你退我进,谁先动心谁先死罢了。至少那一刻,哪怕只有一丝一毫我相信了范柳原内心的颤抖,相信他在电话里说“我爱你”的真诚,相信他说:“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的笃定。

一段恋情若能以“倾城”形容,是如何壮烈。张爱玲对流苏的感叹“她的命运注定是一览无余了”。流苏做了赌徒,她拿她的后半生做了赌注,不仅仅流苏做了赌徒,张爱玲也做了赌徒。胡琴咿咿呀呀的拉着,再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

时间的流逝全然为了证明爱的有始有终,世界的颠覆则成全了他和她的善始善终。传说中的佳人回眸,倾国倾城。流苏时常怀疑,香港的陷落完全为了她。一段男女之情里垫着一场战争和一个大城市的陷落,这是何等的豪阔,又是何等的肃杀,原来这就是—倾城之恋。

故事到了收尾的时候,生活却依然情不自禁的继续。白流苏和范柳原着一对现实庸俗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中被命运掷骰子般的掷到了一起,于那“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流苏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又知道呢?

下载读《倾城之恋》有感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倾城之恋》有感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倾城之恋》有感(推荐5篇)

    关于《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 作者:蒋如凤宿迁学院10级经贸系工商班对于张爱玲,我是爱极了的。她的文字在我读来总是觉得极美又极凄,极高雅又极落寞。我总也找不到一个词或是......

    读张爱玲《倾城之恋》有感

    读张爱玲《倾城之恋》有感婷婷在还没有读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前,我不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因为张爱玲爱的太卑微,以至于对她有深深的误解,一个传奇的女子,怎么可以爱上一个汉奸......

    读《倾城之恋》

    读《倾城之恋》 早在初中时就对张爱玲有所耳闻,但并没有去深入了解她。来到大学才知道“张爱玲”这个名字竟然如此响亮。为了一探究竟,我上网了解她的生平轨迹。也许是被他的......

    读《倾城之恋》有感(小编整理)

    读《倾城之恋》有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读《倾城之恋》有感,欢......

    读张爱玲之《倾城之恋》有感

    读《倾城之恋》之感 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也很平淡,算不上轰轰烈烈,算不上罗漫蒂克。 也许世人所追求的也不过是一份简单的真诚的爱,但是这份简单的爱,在物欲的社会里,却显得......

    读倾城之恋有感(共5则范文)

    读《倾城之恋》有感 在这本小说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白流苏,她身上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我。 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书香世家,自小她就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字。富与贵的结合......

    读《倾城之恋》后感

    倾城的爱恋 ------读《倾城之恋》一个才女,一个性情中人,清高,孤芳自赏,对爱情的执着,向往纯洁的爱情,用她的笔写着无尽的荒凉,倾城的故事……----------题记 知道她是从一篇小说《......

    读倾城之恋感想

    读倾城之恋感想 -------世间繁华 做一个心如止水的灵魂家最初知道张爱玲,是因为一本耳熟能详的小说---倾城之恋,后来了解张爱玲,是因为她与胡兰成刻骨的爱情,一段繁华中的悲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