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师生脸上的笑容更多些学习心得
让师生脸上的笑容更多些
学习心得
这篇文章中的悦字深深的打动了我,孩子的天性是快乐的,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太多的烦恼和压力,作为老师的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孩子这些快乐的本质去全面发展孩子呢?
“悦”是一种境界,表达了对人、对事心胸坦荡的接纳与包容;“悦”是一种状态,表达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追求自身价值实现,却又不急功近利的行为。多么精辟的阐述,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不是空着脑袋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的。当我们老师感到无比疲惫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感觉更多的枯燥和压力呢,那样的话孩子的奇思妙想,孩子的积极性怎么能发挥出来呢?人在轻松的环境中的潜能发挥是超常的。在一个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孩子有利于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积极发展,在这种的心态促使下孩子对学习态度不在是被动,而是主动积极的去完成,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在课堂中,让快乐的氛围回归到课堂中,我现在是数学的教学,怎样让枯燥的数学变成快乐的主题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小学的孩子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兴趣,这种兴趣象催化剂一样促使他们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但是他们毕竟年龄小,阅历浅,还不能完全明白学习的目的,如果仅凭兴趣,而不去解决他们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他们的兴趣将会随着难度的加大,知识水平的加深而丧失殆尽。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甚为重要,教师要引导他们,给他们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他们以愉快的心境去获得知识。同时老师在这种环境中不会感到倦怠。
走进孩子的中间,多和孩子们交流,你会发现那些你认为的是“学习钉子户”的孩子们他们有很多闪光点在课堂中被忽略了,多和孩子们交流你会发现孩子们有自己小小的梦想和愿望,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的心灵更需要一个和谐的氛围,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快乐的环境。悦对他们来讲是太重要了。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空间,就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的未来,给孩子一堂丰富多彩的课堂;给孩子一个学习的海洋;孩子一个鼓励的微笑,就是给孩子一个坚定的学习信念。最后又文章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悦动课程,开启未来之门
第二篇:让师生脸上的笑容更多些心得体会李云娥
《让师生脸上的笑容更多些》心得体会
李云娥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林肯说:“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他们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林肯也是凭着这执着的自信,不懈奋斗,从只受过几年的教育的穷小子,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具传奇色彩的总统之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失败。失败不可怕,世界上无数成功的人士都是经历了很多次失败后才走向成功的,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居里夫人提取镭等。可怕的是趴在失败的地方不动,那就是永远失败了。在人的一生中,遭受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正确地面对挫折,承受失败。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在某些领域有所成就;但人们的天赋及后天条件毕竟存在着差异,期望人人都拿世界冠军,都得诺贝尔奖,那是不现实的。如若我们教育学生时总想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忽视了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标准过高,屡遭挫折,学生就会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这样容易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因此,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独特的地方,给他们创设各种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使学生在早期经历中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创立顺境,增加学生对学校生活的美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构筑美好的自我形象,形成和发展其自信心。
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是花季,也是雨季,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挫折,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去评价他们,引导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恢复和建立他们的自信心,相信只要我们恰当地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耐心地、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其解开自卑情结,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三篇:脸上绽放着可爱的笑容的孩子
又一个寒假结束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接踵而来。都说新年新气象,看到穿着新衣服,脸上绽放着可爱的笑容的孩子,心里涌动着的那股决心好好教这群孩子、教好这群孩子热情更加炽热,恨不得马上能教出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来。
老师,这是寒假里的日记。科代表把厚厚一叠日记本捧来了,顺便还有一张小纸条,上面有没交的同学的名字。
一个,两个,三个&&总共五个孩子没有把寒假的日记交起来。是啊,本来可以好好享受一个能堆雪人的寒假,偏偏要写这个头疼的日记!连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是成心要做孩子心目中最不识趣的老师。可以不布置吗?当然可以,还省得我花费许多心思去翻阅、批改。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在班级实施日记工程,要求学生每天都能写一写。这之前,营造环境、激情动员,可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如果寒假一旦中断,开学初不是要重新开始?考虑再三,还是要求学生在寒假坚持写日记,只是适当降低要求,一日一篇改为三日一篇,差不多成半周记了。这么厚一叠,我要看到什么时候啊!每个人有7篇呢!赶紧开始了埋头苦读!
因为是用钢笔、圆珠笔写作业,如果写错了字,就要用胶带纸粘掉,再原先写错得地方留下一些痕迹,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仔细一看,不对啊!怎么留下的痕迹处隐隐约约显现出红色的笔迹?再细看,好像是一行红色的字被粘掉了。往右下角看去,还有数字?那不是我给学生的日记的批语和日期吗?!
回过头去,再把文章读一读,里面写的事情不是上学期间发生的吗?
哦,明白了,好聪明的孩子啊!居然用以前的日记冒充,还自作聪明地把老师的批语、日期之类的证据毁尸灭迹,考虑问题还挺细的嘛!幼稚天真的想法,笨拙的方法,让人哭笑不得!
是谁这么聪明?翻过来看看封面。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竟然是班里的小女生小汪!去年学期结束,因为她在语文课堂上的优异表现,不仅推荐她评选三好学生,还自作主张,大张旗鼓地给她发了一张语文学习突出表现奖荣誉证书!就是这样的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我自己语文学科的得意门生,竟然在最器重她的语文老师面前玩起乾坤挪移来了!
气头上的我真想立马赶到教室,把小汪叫出来好好问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到底是为了什么,昔日的优秀生,做的是她原先想都不会去想的懒虫专利的蒙混过关的事情?
思来想去,又觉得不妥。还是先缓一缓,让她把日记补起来再说。于是,她的日记本,与其他被认为日记质量不过关、需要进行加工的日记本一起发了下去。我想,凭她的聪明的脑瓜子,一定会明白我在胶带纸粘过评语的痕迹处打的问号的意思。
日记本是发下去了,但心里的疙瘩仍旧悬在那里。这个疙瘩,看来只有缓一缓了。等到小汪把日记重新交起的那一刻,再细细询问。我想,到那时,她在已经将作业补齐的情况下,是不是会更愿意把事情原委说出来呢!
拭目以待吧!
第四篇:孩子脸上的笑容去了哪里读后感
每一位细心的教师都会发现,一年级新生脸上的笑容总是特别地生动,也最令人心动。其实,孩子们灿烂的微笑源自他们敞亮的内心。因为他们都是带着奇异的梦想走进校园的,毕竟没有梦的人生是乏味的,没有梦的生活是平庸的。但是,当他们完成学业走出校园时,我们却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少孩子脸上的笑容已没有了进校时的灿烂,而眼里则多了黯淡,孩子脸上的笑容哪里去了?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每位教师的深思吗?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也是我们当老师的在习惯的轨道上奔跑习惯了,心中最关注的是学生识了多少字,能默写多少字,能背多少首诗,能做多少道数学题,有怎样的速度,能画什么画,能弹多少首曲子,等等。满眼是分数,满脑子是知识,技能,而恰恰忽略了人本身,忽略了以知识,技能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是否压抑乃至剥夺了学生的天赋和潜在的智能。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是活泼泼的生命体,他们会幻想,想象,憧憬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未来,他们会蹦,会跳,会玩耍,会创造,花样翻新,异想天开,他们有主见,不盲从,敢负责,不苟同。凡此种种,构成了生机蓬勃,绚丽多彩的儿童世界。他们想,他们说,他们做,他们好奇,他们探究,这是他们的权利。教师千万不能用成人的目光来挑剔,限制,阻止乃至打击,扼杀他们。须知,如果在无意中折断了一只翅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说,作为低年级的教师,我们应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精心守护孩子们弥足珍贵的童真,让每个孩子一进小学就能找到幸福感。只要孩子心中奇异的灵火不灭,他们脸上纯真的笑容就不会消失。
第五篇:让语文教学多些感悟
让语文教学多些感悟
灵丘县高家庄中学 张肃明
“感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是指人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对其语境的直感,是个意会的心理过程,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如果教师搞繁琐的分析,灌输给学生一些教参书上的理解,那么文章的形象、情感都抓不到,学生也就无所收获。究其实,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由此看来,“感悟”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一、积累语感——“读”而悟之
运用朗读,引发语感。写景抒情的文章,一般文词都特别优美。在教学时结合课文特点,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受到感染。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先不急于让学生看课文,而是在一曲悠扬的乐曲声中,舒展自己柔美动听的声音,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教师让学生一边听自己的朗读,一边想象济南的地理位置。言为心声,这自然会引发学生语感,形成了鲜明的视感形象:阳光下的老城,有山有水,暖和,小摇篮。这真是一幅色调柔和、清新怡人的画卷,令人回味无穷。
感悟必须以“读”为前提,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学生的语感将会变得更加敏锐。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先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推敲、品味、体会作者用生动准确,想象体会当时的背景和情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重点诗句,体会主人公触景生情,只有通过诵读,学生能才悟出诗人当时的心情,领悟作者那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背诵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另外,阅读也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感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让学生会听,在聆听中感知、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实践,把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
我们不仅通过读课内的美文积累感悟,也可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通过这些形式的课外阅读,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更使得学生的感悟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二、深化语感——在情境中领悟
我们读文本的时候,应该入其境,见其人,这就要引发语感展开想象。阅读时的想象可以言传,也可意会。所谓意会就是通过想象在头脑里形成特定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中特定的环境气氛。如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教师可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位学生读“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好像自己就变成了一株大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这样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美妙的意境学生心领神会
语文课文中许多文本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怎么办呢?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常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领悟的好方法是“熟读深思,具体分析”。我在教学诗歌时,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创设语感情境,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去感悟,品味作者用词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领悟作者的真情实感。分析的最好方法是思考。如果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领悟才深切,长此以往,则学生就能把诗歌中的蕴含通过具体的语言说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增强。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开手脚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自主地、自由的培养语感。学生可以借助教师创设的语感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语言文字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只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积累起来,在情境中领悟、鉴赏作品才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我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这样引导: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骨肉分离非常豁达,能积极乐观面对,同学们,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苦闷过、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真实的想法。有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有的对老师的教育不理解,学习这首词后变为理解;有的因家庭的不幸而感到烦,学完课文后也看开了,明白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道理。通过创设情景感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代替学生思考和言论,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因此,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座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的桥——情境。
三、实践语感——在训练中内化
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进行必要的练笔,加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所以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之源。很多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积累知识,勤写多背,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从初一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亲身加以体验,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也能写出感动别人的文章。
“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品尝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悟。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对生活的体验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对学生感情的净化,学生除了能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与品德修养的陶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让语文教学充满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