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思105条生命的代价,煤炭产业需要集约化
反思105条生命的代价,煤炭产业需要集约化
今天《人民日报》刊登记者袁国锋报道:《105条生命引发的反思》,记者报道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1日召开视频会议,山西省煤炭局的王守祯同志作了检讨发言。李毅中局长就这起两年来最大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对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深刻反思。
关于这个事故的反思提出了:“为什么非法违法行为导致的煤矿重特大事故屡屡发生?”、“为什么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政策措施在一些产煤市县落实不下去?”、“为什么一些煤矿证照齐全仍然发生重特大事故?”、“为什么一些非法矿主如此胆大妄为、顶风作案?”、“为什么在做了许多工作,付出巨大努力后,煤矿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五个方面的工作。作为安全检查执法部分分析事故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应当说非常客观,山西省煤炭管理局也是负有责任的。但是公众对政府地道歉并不满意,原因是这种道歉不会就此让矿难不再发生。
笔者读完这篇报道之后就考虑了两个问题,其一,山西省政府和山西省煤炭管理局面对现在的煤炭生产经营形势,由于煤炭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煤炭价格一再高攀,已经成为高获利的产业,行政执法是不是完全有效,并且能彻底制止煤炭生产中的违法行为,已经是一个不能回避等问题。由于利益驱动,加上地方政府和地方监管部门和矿主利益搅和在一起,所涉及的问题几乎都会涉及刑法,有些地方虽然没有发生事故,但是不等于不存在这种隐患。行政执法的力度不加强,恶性事故也许就很难避免。其二,现在煤炭产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需要迅速调整,《煤炭法》是1996年12月1日起实施的,这部法律第六条提出:“国家保护依法投资开发煤炭资源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国家保障国有煤矿的健康发展。国家对乡镇煤矿采取扶持、改造、整顿、联合、提高的方针,实行正规合理开发和有序发展。” 第九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在开发利用煤炭资源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煤矿企业应当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而乡镇煤矿企业、私人煤矿企业与这一条的规定相差太远。今年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提出的《煤炭产业政策》的落实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105条生命是一个安全监管和产业政策中不到位的共同作用的后果,进一步反思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落实《煤炭产业政策》还要结合落实《劳动合同法》,提高煤矿开采准入门槛,保护煤矿企业职工的合法权利。实施之后必然会又许多煤矿会关闭——这是必须关闭的,但是也会直接影响整个市场的能源供给,整个供给偏紧,煤炭价格就会进一步提高,煤炭价格进一步上扬,就会在利益驱使之下出现更多的违法问题。不能忽视这是一把双刃前!当前煤炭价格偏高也给事故频发带来可能。
例如洪洞县瑞之源煤业有限公司的设计能力为年产21万吨,但在检查中发现这个矿去年产煤50万吨,今年的有效生产时间里,月产量近3万吨。如此的超负荷开采,出了事故是正常的,不出事故是不正常的。
因此在调整整个产业结构的时候,笔者认为国家应当投入资金发展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鼓励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新建、改扩建矿井规模年产不低于120万吨的大型煤炭企业。中国煤炭企业需要用现代大规模集约化的生产企业取而代之落后的生产方式,用现代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创造价值取代星罗棋布小煤矿的低成本,高风险的的乱挖、乱开采。
另据中广网北京6月21日消息“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近日在谈到我国煤炭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时说,‘煤矿如果再招不到大学生,将会面临灭顶之灾’。记者最近深入江西、安徽煤矿一线调查也发现,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是煤矿安全的大隐患。”
笔者的家与中国矿业大学仅有几百米远,这所大学毕业的采矿专业的学生有一些都不愿意去煤矿工作,笔者的一个同事的孩子,毕业已经多年仍然没有去工作,在家由父母养活。这种人才断档,与中国煤炭事业发展极不对称,已经成为煤炭发展的瓶颈问题。
笔者还建议国务院是不是应该考虑恢复煤炭部或者能源部。中国能源,其中包括煤炭生产需要发展以国有控股公司为龙头的企业实现集约化规模产,同时对全国各类能源生产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合理布局、安全开采。
中国发展要做到又快又好,其中节能问题是一个方面,这需要常抓不懈。但实际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也必须有一个完整发展路线图,中国煤炭工业小煤矿占据半壁江山的局面必须改变,这种生产方式对资源破坏严重,也是事故频发的根源,由于这些煤矿开采成本低,这些年来对国有大型煤矿的冲击严重,也导致一些国有大型煤矿安全生产出现漏洞。
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政府应该走出仅仅依靠抓安全的路子,要从调整科学发展的角度调整能源的发展,不然的话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安全问题始终会存在较大的隐患。
第二篇:煤炭产业提升
许昌市煤炭产业提升情况
许昌市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全省重点产煤地市之一,全市保有储量35亿吨,年设计生产能力2600万吨,2010年生产原煤1986万吨,占全省产量十分之一多。近几年,我市大力开展煤炭整合整治和兼并重组,大力发展煤炭产业深加工和煤电产业链条,大力提升煤炭开采技术,安全基础不断强化,煤炭产业不断提升。
一是推动煤炭工业由单一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实现煤炭工业主业突出、多元并举的新格局。大力发展非煤新兴产业,引导资金集中投向有发展前景煤炭延伸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煤炭延伸产业建设,拉长煤炭工业产业链条。目前,我市已形成煤炭深加工煤焦油、粗苯、二甲醚、焦油及年产420万吨焦炭的产业结构。二是建立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流转机制,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全市小煤矿由2004年的226处减少到64处;省骨干煤炭企业煤炭资源控制比重提高到95%以上。大力支持省骨干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我市电力企业,实现煤电一体化经营。
三是加快提升煤炭生产技术水平,大力实施人才兴煤战略,科技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省骨干煤炭集团在许企业采煤和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80%。
四是安全基础不断强化。煤矿安全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煤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近6年全市煤矿实现了安全生产。
第三篇:浅析山西煤炭产业整合
浅析山西煤炭产业整合摘要:产业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狭义上看,企业为了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为了自身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与重组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已达到最优,是一种战略选择行为。从广义上看,产业整合是不断地对产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是资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不断地进行重组配置的过程,是多个产业在特定的区域形成的集聚。产业整合对提升产业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十山西省来说,要想使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型,促进煤炭产业的优化升级,实施煤炭产业整合是一重要的举措,更是煤炭产业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关键字:煤炭产业;整合2010年11月21日山西省发改委方面确定,山西此前向国家申报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获得国务院的批准,国家发改委不即将下发正式文件。目前,山西省发改委正在加紧制定更为详细的“综改区”实施方案,待方案完善后再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报批。这意味着中央已基本肯定支持山西省煤炭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山西省酝酿申报“综改区”,是在2008年上半年山西省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经济负增长的省份,据统计,当时山西一、二、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4%、61.5%和34.15%。而其中煤、焦、冶金、电力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到了88%之多,过于单一的经济结构给山西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要摆脱资源诅咒的噩梦,改变煤炭作为单一支柱产业的现状,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从2009年开始,轰轰烈烈的所谓“新煤改”风暴席卷而来,新一轮煤炭重组大戏上演。
一、概述
中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占中国国内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9%,即使到“十二五”期间这个比例也不会有太大改变。山西省作为全国的产煤大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地下有煤的面积占到全省土地面积的40%以上,119个县(市、区)中有90个县(市、区)地下储存着煤炭资源,煤炭总量占全国的1/4以上,炼焦煤占全国60%以上,无烟煤占30%以上。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政策性支持条件下,山西的煤炭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然而,长期以来,煤炭经营走的都是粗放经营模式,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产业集中度低,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煤炭经济的发展。同时,山西经济严重依赖煤炭和以煤炭为基础的焦化、冶金、电力产业,这些产业所提供的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85%。过度依赖煤炭产业导致山西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受煤炭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很大,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此外,由于煤炭生产盈利快,利润高,因而导致生产要素过度沉淀在煤炭行业,使其他产业的调整和振兴缺乏必要的基础与动力;众多生产技术低下、安全设施缺乏的小煤窑林立,不仅使得煤矿工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还霸占过多资源,浪费严重。
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浪潮下,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山西经济发展遇到
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山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煤炭资源整合、煤矿企业兼
并重组的决策部署。2009年4月16日,山西省政府下发“10号文件”,即《煤
炭产业振兴和调整计划》,并成立了以省长王君为组长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组。进入下半年,山西开始了规模空前的煤炭资源开发强硬整合行动,力争
到2011年,山西全省煤炭矿井总数由2598座减少到1000座,到2015年减到
800座。2010年底,山西省的煤炭企业数量将从2200家减少至约100家。这意
味着山西煤炭矿井数量将缩减65%,煤炭企业数量将减少95%。这是有史以来政
府决心改造煤炭产业不合理状况力度最大的一次,而其成效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着未来山西经济的走向。
二、产业整合取得的成绩
煤炭产业整合运动开展一年多以来,全省重组整合煤矿企业正式协议签订率
99.5%,主体接管到位率98%,煤矿企业名称预核准90%,采矿许可证变更率95%
以上,主体企业对被整合煤矿的资金补偿到位率68%。可以说产业整合取得了重
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煤炭产能提升,矿井数量减少
各地区在产业整合过程中,煤炭企业大并小,小合大,产业集中度增强,各
企业产能得到很大提升。产能提高、矿井数量减少的同时,安全事故发生率也大
大降低。来自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的数据显示,2010年1月至7月,全省原煤产
量累计完成39719.51万吨,同比增加7649.05万吨,增幅达到23.85%。而与此
同时,1月至7月份,全省煤矿累计发生事故34起,死亡102人,同比分别下
降8.11%和25.55%。
过去的山西煤炭产业格局是“多、小、散、乱”,在最多的时候竟然存在着
一万多座小煤矿,而大型煤企的产量只占全省产量一半左右。开展煤炭产业整合后,全省矿井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70%的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以上,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保留矿井全
部实现机械化开采。煤炭行业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技术现代化、产权多元
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2、产权结构得到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重组整合,目前山西省已经形成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国有、民营并
存的办矿格局,国有企业办矿占20%,民营企业办矿占30%,股份制企业办矿占
50%,煤矿产权结构明显优化。
山西经济的发展要摆脱单一以煤为主的经济结构,但是又不能离开煤,山西
发展的优势在煤,发展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要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多元
化产业,例如围绕煤炭巨大的运销能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煤焦冶电的基础上开
展低碳节能环保产业,利用能源优势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等等。以煤为基,培
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的转变。
三、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规范了国有和社会资本对煤炭行业的投资,有利于促进
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是顺应煤炭工业发展趋势,破解煤炭产业发展难题的有益探索,为其他资源型省份的转型发展积累了经验。但是,也应看到,在整
合过程中,由于某些特定不特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许多甚至事先无法预料到的问题。因此,在做好整合的同时,要避免所产生问题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1、加强对退出资本的引导
在这次山西煤炭产业整合中,原有的煤炭企业主和煤炭资源拥有者将以作价入股和折价套现的方式退出煤炭行业,其中大多数选择了套现方式,从而催生出了一大批游离资金,估计在3000亿到4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如此一大笔资金的流向,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任由其流入到股市、楼市等简单的资本市场中,无疑会引起地方经济发展的极大不稳定性。因此,对这笔资金加以科学合理的指导,发展接替产业,引导资金投入新兴产业,避免其外流,为山西传统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资本支持,继续为山西的经济增长服务。
2、规范政府行为
煤炭产业是高利润产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许多既得利益集团,政府官员会为了各自政党及小集团的政治利益而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这次规模巨大的整合行动肯定会触及到他们的利益,给产业改革带来困扰。同时,地方政府在兼并重组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尽力维护自身利益。由此得到的均衡可能不是最优的,而只是为了安抚各方利益集团达成的妥协。
再者,整合行动的决定权在政府手中,政府机构的低效率会影响整改效果,并且政府政策的制定要避免多变性,不能脱离实际,同时要简化审批程序,减轻企业压力。最后政府要控制自身调控的力度和范围,不能过广、过宽,煤炭资源的整合要遵循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满足经济效益,不能由政府一刀切,统包统揽。
3、保持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合理比例
在这次整合行动中,退出的基本都是民营资本,而保留下来的大多是国有资本。不可否认,国有资本的雄厚和高集中度,对于煤炭产业的转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民营资本的活力性却是国有资本不可企及的,并且国有企业还会背负沉重的政策性负担。因此,保留适当比例的民营资本,对于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4、处理好和相关产业的关系
煤炭产业的整合会使许多煤矿企业面临转型或是倒闭的挑战,如果政府操之过急,不顾这些企业的现状,可能会造成煤炭市场的混乱。煤炭产业具有高相关度性,它的整合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发展。原有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在两者寻求新的平衡点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波动。因此,政府要做好各种应对措施,加强退出企业的转型和调整,引导原有资源合理流动,使产业结构尽快恢复到合理状态,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第四篇:观看生命的代价心得体会
《生命的代价》观后感
6月23日下午,我们在陕北公司党支部的组织下,认真观看了《生命的代价——湖南凤凰县溪沱大桥坍塌事故透视》的警示教育影片,该警示片向我们讲述了数名党员领导干部在个人私欲的驱使下,背叛了理想信念,淡漠了法制观念,宗旨观念淡薄,在金钱、权力面前丧失党性原则,置党多年的培养于不顾,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资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占据头脑,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违法乱纪,把自己送入了地狱之门,最终是身败名裂,沦为阶下囚。教训是深刻的、令人痛心的,我们一定要从这些案例中吸取教育,引以为戒。透过这些反面典型案件,可以给予我们受教育者非常深刻教训和启示。
一、坚定理想信念,抵御各种诱惑。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诱惑很多。丧失了理想信念,必然抵御不了金钱、权力的诱惑。市场经济规则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少数不法商人,为了实现最大经济利益的目的,总会千方百计地拉拢腐蚀权力而为其所用。作为掌握一定“大权”的官员们,理应把权力用在服务经济建设大局上,为社会经济发展出力,如果把市场规则用于官场,搞等价交换,变服务为索取,满足自己一己私利,必然走上不归路。这些反面 典型告诫我们每个党员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提高警惕,坚持自重、自警、自省、自律,做到慎独、慎微、慎权、慎欲、慎友,管好自己的嘴、手、腿。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扎扎实实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二、一心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数名党员领导干部反面典型人物,严重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违法违纪,走到人民的对立面,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他们的可悲下场,警示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追求,要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不断加强学习,让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得到净化。
三、坚持自警、自醒、自律,自觉接受监督
这些腐败分子反面典型,自视位高权重,常常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在他们心目中,法律制度都是用来治理下民百姓的,他们也会组织制定规章制度,都是用来约束下级部属的,自己可以超然其上,甚至设法规避制度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他们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下场,警示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到党纪国法,小到规章制度,这都是规范党员干部言行的重要章典,是共产党人廉洁从政的行为准则,是每个公务员克已奉公的立身之本。独断专行,视规章为儿戏,权力失去监督,不信忠言的奉劝,不受制度的约束,必然会跌入罪恶的深渊。总的说来,通过这次警示教育学习,我们更深切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反腐倡廉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上,尽职尽责,依法办事,廉洁从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安全生产利益。
2017
陕北公司党支部年6月26日组织委员:李春光2012年5月10日
第五篇: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1.概述
资源型城市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但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远景规划,导致其资源型城市在其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困难重重。本文以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为研究目标,深入分析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的特点和现状,提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
2.国内外研究概况
2.1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国外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伴随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研究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由于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盛行国家干预主义,尤其是英国1936年成立的巴洛委员会,设法遏制产业和人口向伦敦中心过度转移,和美国罗斯福政府大力开发田纳西河流域,这种老工业区出现结构性衰退,政府采取经济手段促进其产业转移,可以看作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初步尝试。
第二阶段,理论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理论界开始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进行系统的研究。马什(B.Marsh)和欧费奇力格(C.Oeallaigh)主要从居民归属感和人口静态特征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进行研究。卢卡斯(R.A.1ucas)对单一工业社区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进行了全面阐述,对矿区发展生命周期方面进行了研究。塞门斯(siemcs)提出通过规划来改善矿业资源城市的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重点转向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就业问题与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其中对于劳动力市场问题尤为重视。
2.2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我国专家学者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研究,也是伴随着宏观经济与城 市发展过程而进行的。
李文彦在1978年发表的《煤矿城市的工业发展和城市规划问题》开启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研究的先河。刘红,杨伟民等人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健康发展进行阐述。樊杰对我国煤炭产业转换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单
一是造成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期,随着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深入,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危机,国家加大了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2001年12月辽宁省阜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此后,国内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这方面的研究也一时兴起,每年都有两部以上理论专著出版。如2003年出版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王青云)、《从刚性到柔性一一资源枯竭型老工业基地改造》(李清均);2004年出版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学》(齐建珍等)、《中国资源(矿业)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科技战略研究》(贾敬亭、黄黔、徐铭)等;2005年出版的《市场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张米尔)、《中国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研究》(李成军)等。这一时期,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具体、系统,达到了高潮。
3.选题背景
淮南市是一座因煤炭产业开发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并且以煤炭产业为 支柱产业的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淮南市煤炭产业开发于民国时期,崛起六、七十年代,因煤炭产业的高速发展,淮南市一跃成为我国较大的城市,但是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煤价的下跌,由于自身产业发展的瓶颈的制约以及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等新经济形式的影响,煤炭城市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缓慢、生态污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淮南市煤炭产业仍然面临着煤炭产业结构单
一、粗放式开发等缺点。本文立足于淮南市正处在煤炭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以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为理论支撑,同时结合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结构特点,提出了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方向及政策建议,为促进淮南市未来产业发展更加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
4.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淮南市过于倚重煤炭产业的局面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本文立足淮南市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未来淮南市产业发展的趋势,考虑到淮南煤炭产业对环境污染和历史欠账等问题,指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是淮南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淮南市从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国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力度,加大了促进淮南市煤炭产业
转型步伐,结合淮南市自身产业的特点,加快接续产业资金、技术、政策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扶持力度。从而实现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因此应大力发展淮南市煤炭、电力、机械、化工、新兴产业等多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从而实现淮南市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淮南市经济更加辉煌奠定坚实的基础。
5.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按照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展开论述。论文主要内容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淮南市产业的现状,在淮南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而煤炭产业又居第二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进一步阐述了淮南市的资源禀赋和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以及淮南市煤炭产业主要产业结构单
一、产业链短小、产业技术水平低下、产业发展环境薄弱等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以及经验启示,可以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借鉴的经验。
第三部分,通过SWOT分析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在淮南市产业转型中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新模式、复合模式三个模式中,结合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的基础上选择了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模式,即复合模式。
第四部分,提出实现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政策和建议,从政府、人才、社会保障、技术等角度为突破口,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产业上主要包括培养其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具体建设淮南市煤、电、化三大基地的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医药、电子、机械、轻工、建筑等新兴产业,形成淮南市多元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第五部分,论文主要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研究路线及拟解决的问题
6.1研究路线。
本文拟先从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演化的规律对比分析入手,着手分析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尤其是煤炭、电力、化工为主体的淮南市产业的现实,同时结合国内外比较成熟的产业转型理论,以及淮南市未来煤炭机械、生物制药、电子工业、建筑、轻纺工业、服务业等新兴的接续产业的发展趋势。
6.2拟解决的问题
6.2.1提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必要性
6.2.2在淮南市产业转型上如何合理规划淮南市煤炭产业发展,使淮南市各产业发展趋于合理,从而促进淮南市产业转型成功,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7.研究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这是本文研究方法的灵魂。系统分析方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根据系统分析方法的原理,本文把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作为一个系统,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判断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方向。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本文研究方法的主线。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是当今科学研究的趋势。本文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对淮南市产业结果进行判断:从煤炭产业内部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上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本文的总体研究框架。本文在理论研究之后,对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政策和建议。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存在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得出淮南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优势,规避其劣势,实现煤炭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此外,文中还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和现状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8.进度安排
2011年9月-2011年11月:收集资料并到淮南市相关部门索取数据图表资料。2011年12月-2012年4月:完成论文主要内容(五个部分内容)
2011年5月-2012年6月:论文排版完善、论文答辩
9.参考文献
[1]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人民出版社,2004;
[2]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孙雅静,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出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64.69.
[4]赵俊平,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87.89
[5]马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仁[J],求是杂志,2005,16.79
[6]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安树伟,张杏梅.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冲国科技论坛,2005(4):11.15
[8]齐建珍,杨中华,张龙治,工业转型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5
[9]赵金龙,陆益龙,安徽省经济增长极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3):25-29.
[10]陆玉麒,董平,王颖,双核结构模式与淮南区域发展[J],人文地理,2004,19(1):32.36.
[11]周民良,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2(11)
[12]袁朱,我国煤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06)
[13]李连济,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选择——以山西煤炭城市为例[J],经济问题,2004(05)
[14]万晓琼,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中州学刊,2005(02)
[15]王建平,陈元朝.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02)
[16]郭成龙,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硕士论文.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4.
[17]董亚宁,尤强等.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危机及战略决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5(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