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的由来与发展(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05:2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互联网+”的由来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互联网+”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篇:浅析“互联网+”的由来与发展

浅析“互联网+”的由来与发展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计划,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自此,“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为未来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互联网+”计划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

“互联网+”概念的中心词是互联网,它是“互联网+”计划的出发点。“互联网+”计划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的内容来表述。一方面,可以将“互联网+”概念中的文字“互联网”与符号“+”分开理解。符号“+”意为加号,即代表着添加与联合。这表明了“互联网+”计划的应用范围为互联网与其他传统产业,它是针对不同产业间发展的一项新计划,应用手段则是通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联合和深入融合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深层意义是通过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完成产业升级。互联网通过将开放、平等、互动等网络特性在传统产业的运用,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试图理清供求关系,通过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内容,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效益,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二、“互联网+”发展的机遇

“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元素’,正在重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充满许多新的机遇。例如,“互联网+”解决了当下社会发展困境中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得新的社会发展方式开始不断的形成;随着工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本解决了人类历史上物质资料短缺的问题,并出现了物质资料生产过剩的现象,相对于物质资料生产而显得匮乏的精神资料生产的问题便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在这样的一个困境下,“互联网+”便通过网络中每个平等的“节点”,把现实社会领域中的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相互连接起来,给社会(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生产的供需信息,使得供需双方更好的得以沟通和交流,并减少人力和物资的浪费,让更为合理的社会发展方式开始不断的形成。例如阿里巴巴的淘宝网就是解决好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互联网+传统市场”的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更为合理的方式使得买卖行为以及消费者的反馈得以更好的进行,这就是当下O2O模式出现的缘由。再次,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实践结合中,传统行业被“去中心化”的打破了它原有的不适应其生产力发展的运行方式,更为合理的运行方式、新的社会分工、就业机会和以及新的产业也陆续出现。最后,“互联网+”使得传统行业需要创新2.0来自主的驱动自身的发展,一个与互联网相似充满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平坦世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的机遇便由此到来了。

三、“互联网+”发展的挑战

事物都是以矛盾的形式存在的,对于“互联网+”而言,它给现代人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首先,“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发展的事物,也给现代人带来了许多困境。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与网络变得越来越密切的同时,也使的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行为能力呈退化的趋势,这让很多人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仿佛网络才是更加真实的世界一般,脱离网络就感觉不到安全感和存在感;另一方面,互联网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道德体制来约束每个参与到互联网的人,这使得网络暴力问题也频频出现,或呈失控的方式进行蔓延开来。于是,“互联网+”也给现代人带来了被异化的困境。其次,“互联网+传统行业”在其泛链接和“去中心化”的同时,也让个人、企业、国家面临着破坏性威胁的网络安全问题;例如近年来的黑客、网络病毒、木马的出现了,让许多信息被公开或者经济出现损失等等,于是,人们越来越感到不安全。最后,“创新思维与创新环境是‘互联网+’成败的关键”。“互联网+传统行业”在使原有的社会发展方式发生着改变的同时,也意味着原有的社会分工和就业机会的减少或者丧失,许多传统行业的从业人员面临着调整自身或者重新择业的选择,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拥有一个创新的思维和环境便显得十分重要。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极大地降低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成本及很多行业的“门槛”,融资和投资变得便利,已创业者或者即将创业的大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当今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提升。“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新兴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平台(C2C、B2C等)、线上线下结合商业模式(O2O)、手机客户端(APP)经济、互联网金融、微店经济和众筹平台,给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开辟了新天地。有机遇就会有风险,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不仅要熟悉“互联网+”时代的经营规则还要遵循国家的各项法律条文。时代在发展着,我们也要与时俱进。

第二篇: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台湾问题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本学期第二次的形势与政策课报告会。这次报告会是由学校两课部、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共同举办的。本来这次报告会是安排校党委宣传部石部长主持的,两课部主任吕学芳教授点评的,因为他俩今天下午到学校有特别重要的会议要参加,不能亲自来参加这次报告会的主持和点评了,就委托我来主持。

大家知道,台湾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分离。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是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改变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国际社会都承认的事实。但是,由于前一段时间台独分子昌狂,推行去中国化,甚至列出台湾独立时间表,“台独”分裂势力日益升级的活动,威胁到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威胁到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威胁到台湾同胞的利益和福祉、威胁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这样不得以情况下,我们不得已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是针对扼制台独、维护台海和平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

最近,台湾的中国国民党、亲民党主席不断来大陆访问,引起了中国人民及全世界的关注,虽然这两党不是执政党,但两位主席访问对推动两岸和平稳定、对台当局大陆政策改变也是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那么,我们如何去正确理解《反分裂国家法》?连宋访问到底对台海局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台海局势究竞如何发展?我们今天就袁云初老师给大家讲解。袁老师是我校获得教育部精彩一课获得者,也是我校研究国际问题、台湾问题的专家了,每次报告会都非常精彩,我相信他今天也会让大家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好,下面就言归正卷,我们就以热烈掌声欢迎袁老师给大家作精彩演讲!

反分裂国家法

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是没有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也没有改变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不但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义务,也是国家不可剥夺的主权权利。

反对、遏制分裂国家的不法行为,包括运用法律武器打击分裂势力的猖獗活动,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促进国家统一的题中应有之义。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刚刚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恰恰就是一部这样的法律,它体现了国家意志,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

《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特别立法,是专门针对当前台海两岸关系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专门针对“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而立法的。“台独”分裂势力日益升级的活动已经构成对国家核心利益的直接威胁,不采取这种权威的、断然的立法措施,威胁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根源就难以消除,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历史机遇就会遭到破坏,台湾同胞的利益和福祉就会被断送,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就会受损害。

世界上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有义务也有权利采取法律手段来制止分裂、维护统一。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为了阻止南方11州奴隶主企图脱离美国联邦、谋求独立的活动,林肯总统和共和党政府就及时颁布了《反脱离联邦法》,作为打击分裂势力的法律依据。140多年前新生的美国尚且就有这样强烈的国家意识和立法举措,出于类似的立法意图,身处21世纪的中国没有理由不行使及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反分裂、求稳定的法律。当前台海两岸稳定的威胁,不是来自祖国大陆,而是来自“台独”分裂势力。是“台独”分裂势力在处心积虑、紧锣密鼓地企图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分裂国家法》是被逼出来的,是为了回应这种威胁,针对“台独”分裂势力企图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现状的分裂活动而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打击“台独”,维护两岸关系的稳定。即使被迫采用包括非和平方式的一切手段,也只是为了遏制“台独”,维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不因“台独”分裂势力的冒险行为而改变。有人企图把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帽子扣到《反分裂国家法》头上,完全是不顾事实、颠倒是非曲直的。

《反分裂国家法》又是一部求和平、求统一的法律。通观整部法律不难发现,它的立意、基调和主体内容是谋求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与共同发展,是宣示国家实现和平统一的最大诚意和最大努力。和平统一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祖国大陆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为此,该法不但经由法律的形式,把争取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提升为国家意志,在全世界面前做出了庄严承诺,而且以明确的法律规定,提出了维护台海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重大措施,提出了两岸平等协商谈判、达至和平统一的重大议题。只要认同一个中国,两岸就能坐到一起,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这些规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释放出促进和平统一的最大善意和诚心。退一步讲,即使从大陆自身的切身利益计,也不愿意看到两岸兵戎相见,也要排除威胁、力争和平。因此,这部法律从根本上说是一部谋求和平、开创和平之法,而不是被有些人歪曲的那样是所谓“战争法”、“动武令”。至于说到第八条规定的非和平方式,首先,那是在和平统一的努力完全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作出的最后选择,不是大陆方面所希望的;其次,那也恰恰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维护领土完整的正义盾牌和最后手段。

《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反“独”促统、维护稳定、谋求和平的法律。这部法律不会因为有人恶意歪曲而减损自己立法意图的光辉。实践将验证它的效力,时间将证明它的价值。

反分裂国家法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我看来,《反分裂国家法》的要旨全都包含在胡锦涛主席3 月4 日讲话所强调的“四个决不”之中,有些问题用法的形式来表达,只能规定基本的原则方向,用领导人讲话的形式则可以表达得更明确、更具体、更灵活、更具前瞻性。因此,我想结合胡主席的重要讲话并针对台湾当局《反分裂国家法》的反弹动作,谈三个观点:

一、《反分裂国家法》是守卫国土而非并吞台湾法,是保和平法而非战争法

这部法的名字叫《反分裂国家法》,它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反台独、反分裂!其实搞对台研究的学者都知道,要求对台立法的建议,多年来一直不断有人提出,但由于这些建议无一例外都涉及使用武力的敏感问题,中央必须慎重考虑。但是近两三年来,“台独”分裂活动日益独猖獗并迅速升级,特别是到2003 年底,台湾当局领导人公然提出“台独时间表”,而且不顾美国的明确反对,强行“公投绑大选”,严峻的局势要求大陆必须做好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这就是制订《反分裂国家法》的决策背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被“台独”逼出来的法。

台湾有些人把这部法说成是针对所有台湾人民、要并吞台湾,要消灭台湾民主建设成果的法,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首先,“台独”不等于台湾。台湾是中国国土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大陆的立场,“也见之于台湾现有的规定和文件”。两岸在政治上虽未统一,但中国在主权和领土上是完整的,这也见之于双方有的规定和文件。“既然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就不存在所谓大陆和台湾谁吞并谁的问题”。《反分裂国家法》是针对“台独”势力把台湾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的图谋而立法,这是一部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法,是一部维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的法。如果台湾当局认真按照其“现有的规定和文件”办,就应该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和九二共识;退而求其次,如果真正兑现“四不一没有”和“不以宪改推动法理台独”的承诺,也能缓解两岸的紧张关系,台海和平格局也就不至于被破坏,台湾的任何党派和个人自然也就完全不必担心遭到《反分裂国家法》的惩罚。

其次,“台独”更不等于台湾人民。不仅大陆人民反对“台独”,台湾的多数民众也反对“台独”,在去年底的“立委”选举中,坚决反对“台独”的国民党和亲民党赢得了多数席位,这就从侧面反映了台湾多数人对“台独”的态度。《反分裂国家法》表达的是两千三百万台湾人民在内的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反对“台独”势力分裂国家,既是要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也是要保护台湾人民的福祉;维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才能保障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局,台湾人民也能从中获益。胡主席在“四个决不”的讲话中强调:“‘台独’分裂势力越是想把台湾同胞同我们分隔开来,我们就越是要更紧密地团结台湾同胞”,“尊重他们、依赖他们、依靠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照顾他们正当权益”,这种对台湾人民的感情和对争取台湾民心的高度重视贯穿《反分裂国家法》的全文。这部法的绝大多数篇幅是关于如何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对两岸谈判的规划和设想、以及如何保护台湾人民利益的问题,六个“可以谈”和五个“鼓励”,其实全都是台湾人民欢迎。试问,世界上有这样的战争法吗?

第三,反“台独”分裂不等于反对台湾的民主改革。台湾当局其实也知道搞“台独”不得人心,所以他们推动的反《反分裂法》大游行,也不敢把“台独”的主张作为主要诉求,而是指鹿为马地攻击大陆“要消灭台湾民主建设成果”、是“反民主、反改革”。其实《反分裂国家法》的规范对象是分裂国土的行为,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国是包括2300 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 亿中国人民的中国,大陆是包括2300 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 亿中国人民的大陆,台湾也是包括2300 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 亿中国人民的台湾。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 亿人民共同决定”,我理解这番话的意思,如果台湾有人想通过“公投”为分裂国土的行为披上一件民主的外衣,那他们恰恰是亵渎了民主,因为这已经侵犯了13 亿人民的民主权利。除去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之外,台湾的内部事务,如自身如何改革、政治如何发展,大陆完全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台湾当局恶意曲解《反分裂国家法》的本意,用“保卫民主”的旗号煽动民众走上街头,这种蓄意挑动两岸人民的仇恨、把对抗不断升级的做法是违背台湾多数人民要求两岸改善关系的善良愿望的,想借民意为“台独”壮胆,也是注定难以如愿的。

二、“非和平方式”是最后的、被迫的、有限度的

在“台独”活动日益升级的情况下,大陆不得不做一些非和平方式的准备,换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在面临国土分裂的危机时都要做此种准备。《反分裂国家法》关于非和平方式条文所蕴含的信息,我认为起码有三点:

(1)用武不再仅止于威慑。关于授权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组织实施”的条文和保护台湾平民、外国人权益等条文,这些是以前从未讲过的,说明《反分裂国家法》不同于以往的宣传威慑或军事演习,它本身就是大陆在“台独”可能突破底线的现实威胁下“准备打”的一个环节,如果陈水扁在“法理台独”的问题上一意孤行,极可能迫使大陆采取“非和平方式”。任何人也不要低估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如果为此必须付出代价,中国准备付出这个代价!

(2)不到万不得已决不用武。《反分裂国家法》中关于“底线”的三种情况,都是大陆方面不可能主动去做的,换言之,必须有“台独”的“分裂事实”或“重大事件”在先,才有“非和平方式”的问题,这部法只是对“被动用武”授权,但并没有对“主动用武”授权。有人批评这部法中关于何谓“造成事实”、何谓“重大事变”、何谓“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都有很大的弹性解释的空间,是“为解放军发了一张随时可用武的空白支票”。然而,换个角度看,多保持一点弹性,其实正是为了尽量留出争取和平的空间、尽量留出谈判妥协的空间、尽量留出包容对方的空间。胡主席在3 月4 日的讲话中指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这是我们始终坚持为实现和平统一而不懈努力的根本原因”。“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进行百倍努力”,这番话的确反映出大陆希望尽最大可能避免使用武力的诚意和善意。

(3)用武目的不在于统一而在于反分裂。把2001 年1 月发表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同《反分裂国家法》相对照,可发现对用武底线的规定有下列变化:a,前者“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后者变为“非和平方式及其他一切必要措施”,后者提法至少在语感上比前者温和;b,前者把“外国侵占台湾”列为用武的第二种条件,后者未提及这条,说明后者更注意避免同外国发生冲突;c,“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谈判”改为“如果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此项修改显然是要提高主动用武的门槛,即笔者所谓只对“被动用武”授权而不对“主动用武”授权;d,前者把用武目的归结到“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后者未出现这句话,这表明即使采取“非和平方式”,也不是要一举完成统一,只要台湾当局同意“两岸同属一个中国”,那大陆就会停止武力行动,届时台湾还将自己选本地区的领导人,两岸还是要回到谈判桌上来。这部法中并没有许多人猜测的“追究条款”或“处罚条款”,为什么?因为立法者了解反独成功并不等于促统成功,既然这时大陆并没有管治台湾,即使制订了“追究条款”或“处罚条款”也不能落实,反而为谈判制造障碍,所以没有定此类条款。

三、和平统一的真实涵意是政治统一,对此祖国大陆是有耐心的、对台湾人民是有诚心、爱心和信心的、期待两岸人民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共同促成

既然两岸的现状是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那么统一的本质规定就是两岸的政治统一。反“台独”反分裂与促成两岸最终的政治统一是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件事,前者是回击现实的威胁,后者是长远目标。对于后者,祖国大陆是有耐心的、对台湾人民是有诚心、爱心和信心的、期待两岸以平等协商、和平渐进的方式共同促成。

胡锦涛主席在2003 年3 月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四个有利”,即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对两岸关系发展与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祖国大陆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国务院台办先后提出“共同参与、多点开放、直接对飞、双向载客”的“十六字目标”与“大陆积极推动两岸‘三通’政策不变”等五点意见,积极与岛内各界联系,主动邀约台湾航空业者与大陆相关人员进行沟通,最终使春节包机得以实现。台湾海基会原董事长辜振负去世后,海协会汪道涵会长派副会长孙亚夫、秘书长李亚飞等,以其私人代表身份赴台吊唁,以显示对辜先生的敬意与对台湾同胞的尊重。随后又在台湾农产品销售大陆、货运包机,两岸直接“三通”等议题上主动释出善意,这都是“四个有利于”的具体表现。

在两岸谈判问题上,大陆也展现了尽量大的零活性。在最困难的“一个中国”问题上,北京为台湾方面设置了四个“台阶”:最低的要求是守承诺,“胡四点”要求陈水扁切实履行‘四不一没有’和‘不以宪改推动法理独立’的承诺。在笔者记忆中,北京的最高级领导人迅速对台湾最高领导人的某种表态做出直接回应,而其中又暗含了对“中华民国法理”的某种肯定,这还是第一次。第二层台阶:“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这里的“任何人、任何政党”显然是指民进党,因为国民党和亲民党原本就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对民进党而言,即使暂时做不到“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只要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进行努力,大陆注意到了,都会表示欢迎。第三层台阶:胡锦涛表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不仅是大陆的立场,“也见之于台湾现有的规定和文件”,这段话可理解为,台湾当局可以按照它现在的规定和文件作表述,回到一个中国原则。最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问题,其它问题也都可以谈,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也包括两岸关于和平稳定发展框架和实现和平统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所问题。这“四个台阶”的设计,反映了大陆对尽早恢复谈判的诚意,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对方的立场和方便。

综上所述,《反分裂国家法》体现了对于两岸关系未来走势的两手准备,和战的选择权其实不在北京而在台北。台湾当局如果能从这部法和胡主席的讲话中体会出克制、包容和善意,从而采取切实有助于改善两岸关系的措施,则两岸关系幸甚、中华民族幸甚!反之,如果以为有人上街游行就是“民心可待”,那两岸关系之路可能就真的要越走越窄了。(黄嘉树)

胡四点

「胡四点」是胡锦涛全面掌权以来大陆对台政策的最重要宣言,当中坚持与新意兼而有之,体现了大陆新领导层对「江八点」既有对台政策的延续与发展。可以预期,今后大陆对台政策的底线,就是结合国际社会的主流规范和价值确保台湾不致走向「法理台独」,并以更长远的角度和更大的耐心推动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以至和平统一。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日前就两岸关系发展发表了四点讲话: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二是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三是贯彻寄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四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次讲话被外界简称为「胡四点」,而就有关讲话的具体内容及其透露的讯息而言,无疑是胡锦涛全面掌权以来大陆对台政策的最重要宣言,当中坚持与新意兼而有之,体现了大陆新领导层对「江八点」既有对台政策的延续与发展。

综合地看,「胡四点」坚持了八十年代初以来大陆对台政策的主要原则,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岸关系的基础和坚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有关的坚持,基本上就是对大陆过往对台政策的继承。

然而,在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和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既定政策立场的同时,「胡四点」对「一个中国」原则明显展现出更宽松的解读,而且也对两岸和平统一作出更多的柔性诉求。

碰触两岸现状议题

在「一个中国」原则方面,胡锦涛首次以最高领导人身份指出,「一九四九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现状」。这番说话的意思应该是,一九四九年之后两岸虽处于分治状态,但并未出现主权层面的法理分裂。换言之,现实上台海两岸虽未曾统一,但台海的主权现状仍是一个中国,台湾在法理上并没有独立于中国主权。胡锦涛这样的台海现状诠释,与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台海关系「不统不独」现状的认知几乎同出一辙。过去,大陆绝少就两岸现状作出诠释,如今「胡四点」不仅碰触有关议题,甚至在诠释上贴近国际社会的看法,显示出大陆新领导层在对台政策的务实发展。

迫使台湾当局放弃「法理台独」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胡四点」在承认了两岸「不统不独」的「一个中国」现状之后,同时强调有关现状的诠释亦「见之于台湾现有的规定和文件」。这样的强调可谓连消带打,迫使台湾当局诚实地面对包括隐含「一个中国」架构的中华民国宪法和其它种种现存政策文件(如国统纲领)的规定,放弃「法理台独」的追求重归「不统不独」的台海现状的意图彰彰明甚。

认同「扁宋会」的正面意义

事实上,「胡四点」的第四点便毫不含糊地表明,大陆在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的问题上决不妥协。在表明这一立场的时候,胡锦涛又敦促「台湾当局领导人切实履行二月二十四日重申的『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和不通过『宪改』进行『台湾法理独立』的承诺,通过实际行动向世人表明这不是一句可以随意背弃的空话」。由于这两点承诺是早前「扁宋会」的重大共识,也是美国一再要求陈水扁维护台海现状必须信守的承诺,有关的敦促起码透露出如下两点意义:

(一)大陆新领导层认同「扁宋会」达成的十点共识的正面意义,并愿意公开作出积极的响应和肯定。

(二)大陆新领导层在对「台独」的定义问题上愿意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底线趋同,而有关的底线就是「法理台独」。

柔性诉求贯穿「胡四点」

至于两岸和平统一的柔性诉求方面,更是由始至终贯穿「胡四点」的整篇讲话,当中不仅并无片言只字提及武力威胁等字眼,反而到处展露出宽松开放的精神、平等包容的态度和对台湾人民利益的体贴,包括:「只要台湾当局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对话谈判即可恢复,而且甚么问题都可以谈」;「和平统一,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进行百倍努力。我们真诚希望台湾有关人士和有关政党严肃思考这个重大问题„„」;「无论在甚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他们(台湾人民)、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并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的问题,事关广大台湾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切实解决。如果两岸客运包机实现了『节日化』,还可以向常态化发展。两岸货运包机问题,可以由两岸民间行业交换意见„„」。「胡四点」的柔性诉求,针对的相信不仅是台湾人民,而且应该同时包括国际社会。大陆新领导层清楚知道,台湾问题早已国际化,故此希望透过有关的柔性诉求,向台湾社会和国际社会展示出其温和理性的形象,以加强其对台政策对台湾社会的吸引力和减低国际社会的阻力。

以更大耐心推动和平统一

总括而言,「胡四点」无论在台海现状的诠释「台独」的定义上都与国际社会的看法接近,而且通篇讲话到处流露出的柔性诉求又符合国际社会所强调的温和理性的价值,这说明大陆新领导层对台海问题的复杂性和国际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愿意尽量根据国际社会的规范和价值来处理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若然这样的解读离事实不太远,可以预期,今后大陆对台政策的底线,就是结合国际社会的主流规范和价值确保台湾不致走向「法理台独」,以更长远的角度和更大的耐心推动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以至和平统一。就这一角度而言,如果台湾当局真的能信守「扁宋会」的十点共识,两岸关系逐步走向和缓化和稳定化应是可以期待的。(王家英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研究副教授 文汇论坛)

针对美国近来频频正面评价连宋访问大陆,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指出,两岸以这种方式接触符合美国的利益,而美国力图在台海两岸保持“不统不独”状态的基本立场并未发生变化。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朱锋教授认为,前段时间陈水扁一系列的“急独”表现,在美国看来已经超出了限度,有可能触怒大陆引发海峡乃至于亚太局势的紧张,因此,美国“也是希望两岸以这种形式展开交流和对话的”。对美国而言,海峡两岸维持一定的政治联系,甚至展开磋商和会谈,有利于保持区域稳定,保证美国的国家利益。

朱锋教授指出,美国当然不希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但美国并不害怕两岸磋商和会谈,因为磋商和会谈并不代表问题的解决,它仅仅意味着双方保持接触,防止关系全面破裂,局面不可收拾。在美国看来,连宋“登陆”仅仅是台湾岛内反对党领袖与中共的接触,即便达成一些共识,也不可能对两岸的统一发挥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反倒可以发挥平衡“急独”的作用。同时,连宋“登陆”其实是台湾岛内政治斗争的延续,同时也反映了岛内至少一部分民众的意愿,美国对此给予一定的正面评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很符合美国自诩“世界领导者”的形象。

此外,目前美国的战略重心并不在台湾海峡。两岸出现一定的缓和迹象,也有利于美国集中精力处理伊拉克问题等棘手事务。

朱锋教授还指出,美国力求台湾海峡两岸“不统不独”的基本立场,其实一直没有改变。而美国的具体政策始终是围绕这一基本立场展开的。“急独”势头过猛时,美国会乐意看到甚至主动促进两岸对话接触;“统一”声势大盛时,美国也会反其道而行之。不过,从目前岛内政治发展的形势来看,后面一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很小,近期内美国似不太需要阻挠两岸交流。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刊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郭震远的文章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同时受到海峡两岸关系错综复杂变化的重要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台海局势明显恶化的重大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双重性的涉台国际环境。

文章写到,当前的涉台国际环境,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公然“台独”,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不利于我们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因素,但前一方面占主导地位。

文章称,这决定了:从总体上看,当前的涉台国际环境对于我们当前坚决制止“台独”活动,特别是制止以“法理台独”为标准的公然“台独”是有利的,而且从长远看,也将对我们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有利。

文章指出,当前的涉台国际环境有利于防止公然“台独”。“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和“不支持台独”,是有关各国基于自己国家重要利益作出的政策选择,因而不仅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在各自的对台湾问题政策中必然占主导地位。所以,有利于防止公然“台独”,是当前涉台国际环境的基本特点。

文章同时也称,由于历史的原因,更由于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当前涉台国际环境中存在不利于我们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增加了我们反“台独”斗争的复杂性,对我们争取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形成了不能忽视的干扰。

此外,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插手、干涉台湾问题,美国一直是台湾当局最主要的外部支持者和保护者。所以,美国因素一直是涉台国际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美国对台湾问题插手、干涉的方式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涉台国际环境的基本特点。

最后,文章指出,当前涉台国际环境有利于我们的反“法理台独”斗争。

香港《大公报》16日发表施君玉的文章,说美国不应该对中国反分裂国家法说三道四。文章指出,美国说此法无助于台海的和平与稳定,并不符合事实,恰恰相反,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正是为了维护台海的和平。文章还说,该法的主旨是和平统一,防止国家分裂。根据前后条文的逻辑,只有在面临国家分裂的情况下,才采取非和平手段。也就是说,只要不出现分裂的情况,也就不存在动用非和平手段的必要,这本来与美国挂在嘴边的一个中国政策并不矛盾,因此美国对该法没有指责的理由。

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总喜欢对别国指手划脚,对别国事务说三道四。中国本 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本来完全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与美国没有关系,但美国白宫和国务院的发言人都表示,中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是不幸的事情,并认为无助于台海的和平与稳定。其实,美国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恰恰相反,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正是为了维护台海的和平。

美对台政策言行不一

美国对台政策历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口头上美国一直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反对台海出现军事冲突,但背后却不断对台售武,经常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唤起了“台独”势力的幻想。此次中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显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和平统一的意志,也表明不惜使用非和平手段制止国家分裂的决心。该法的主旨是和平统一,防止国家分裂。整个法律贯串著和平统一的思想,没有半点“火药味”。根据前后条文的逻辑,只有在面临国家分裂的情况下,才采取非和平手段。也就是说,只要不出现分裂的情况,也就不存在动用非和平手段的必要。这本来与美国挂在嘴边的一个中国政策并不矛盾,所以美国对该法虽有不满,但却找不到指责的理由。

“不统不独” 美占尽便宜

对中国政府不放弃武力的政策,美国是很清楚的。反分裂国家法只是将使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三种情况在法律上作了界定。一直以来,“台独”势力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一旦大陆以武力制止“台独”,美国是否会亲自出马,协防台湾。对此问题,美国至今一直遮遮掩掩,没有真正明确的表态。

其实,美国人最希望的就是台湾保持“不统不独”,美国由此可以谋取最大的利益。在“不统不独”的状态下,美国的武器可源源不断地卖给台湾,让台湾人拿美国的武器去抵抗大陆,让中国人相互残杀,同时还赚足了台湾民众的血汗钱。而美国人自己则袖手旁观,只需用嘴巴鼓动台湾保卫民主、自由,挑起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对立情绪,从而持久保持台海“不统不独”的局面。

“独立”将使台失去价值

如果台湾真的“独立”了,对美国人来说将失去利用价值。小小的台湾岛,既无石油,也无市场,如果真的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美国人连武器也卖不出去了,届时的台湾在美国的政治棋盘上很可能就一钱不值。更何况,台湾“独立”的必然结果是大陆以武力制止分裂,一旦出现这一情况,美国将被拖入无比尴尬的境地。袖手旁观和出兵干预,都不是符合美国利益的选择。因此,保持台湾“不统不独”,最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基于上述政治逻辑,美国反对台湾“独立”是理所当然的。

美国虽然不赞成台湾“独立”,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就支持统一。在国际政治游戏中,利益是指导国家行为的唯一标准。美国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感到某种潜在威胁,因而视中国为潜在对手,遏制中国是美国的长远战略,而台湾问题正是美国遏制中国最经济、最有效的一张牌。如果台湾与大陆实现统一,不仅使美国失去了遏制中国的一把利剑,而且将使中国的实力进一步上升,加快中国的崛起,这无疑违背美国的长远战略利益,因此美国不愿看到中国的统一。

转自香港文汇报

第三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由来与发展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由来与发展

2014年09月22日 第A3版:思想理论 作者:熊自牧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3259 在安排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总书记强调,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上好好下一番功夫。联系中国共产党90多年发展史,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作风,需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其形成脉络和丰富内涵。

形成脉络

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基本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巩固和加强党的团结,加强党内监督,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使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力武器。

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了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集中整治对党和革命事业危害最大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通过近三年整风学习,总结了历史经验,澄清了什么是真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正确路线等重大是非问题,大大增强了全党的团结统一。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明确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随后,党的七大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应该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经常检讨自己工作中的错误与缺点,来教育自己的党员和干部,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是党第一次将“批评和自我批评”写入自己的章程,成为全党共同遵守的准则之一。

1956年,在党的八大会议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党的组织,必须运用过去整党工作的经验,采取群众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每隔一定时期,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工作作风的整顿,特别着重检查群众路线的执行情况。随后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和它的党员必须经常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揭露和消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以教育自己和人民。党章在规定党员义务时明确指出,实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揭露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努力加以克服和纠正。党章在规定基层组织一般任务时明确要求,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揭露和消除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同一切违法乱纪、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现象进行斗争。这是党章第一次将批评和自我批评列为党员的义务和党组织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党章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相关规定日臻完善。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继承和发展了八大党章的相关论述。党章在总纲中明确,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党章在规定党员义务时指出,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支持好人好事,反对坏人坏事。党章在规定基层组织基本任务时明确要求,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揭露、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1992年,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在规定党员义务时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要求作了调整,增加了“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这句话。在规定基层组织基本任务时,保留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要求,删除了与党员义务中已经有明确规定的“揭露、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的要求。至此,党章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完整论述开始固定下来,至今已有20多年,党的十五大到十八大一直保持了十四大党章的规定。

一段时期以来,人们更耳熟能详的词语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什么流行词语竟然与党章规定不一样呢?追寻历史的足迹,我们在党的七大党章中找到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一词的历史源头。党的七大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应该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经常检讨自己工作中的错误与缺点,来教育自己的党员和干部,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与此同时,党章宣示,中国共产党反对那种自高自大、害怕承认自己错误、害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情绪。从党章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两个词语的内涵是一致的。党的八大之后,党章不再使用“批评与自我批评”一词。几十年后,在2001年召开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三大优良作风。其中,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与七大报告中的提法完全一致,第三个作风稍有拓展,七大报告的提法是自我批评,全会决定的提法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此为契机,十多年来,人们沿用的都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提法。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知、党的各级领导人的讲话,都普遍回归到党章的规定,多少有些正本清源的意蕴。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把握的三个关键点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中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基本的原则、态度、方法、形式等。中华文化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更要时刻自我反省,经常自我批评,虚心接受批评,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把握根本目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目的是巩固党组织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党内发生的矛盾,工作中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一般说来,都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对于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只能采用民主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揭露党内出现的各种错误倾向和不正之风,保持和发扬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巩固和发展了党的团结和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根本目的,最要紧的就是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我们开展批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帮助同志祛病强身,增强党内团结,因此批评一定要与人为善,既实事求是提出问题,严肃批评,又恰如其分,分析危害和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达成新的团结。

把握基本方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掌握正确的方法。一是牢记实事求是。准确掌握情况是开展批评的前提条件。要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事实、不缩小问题、不掩饰缺点,讲得恰如其分,令人心悦诚服,真正让人感受到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真心诚意。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问题是检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根本标准。要紧盯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紧盯解决“四风”中的焦点问题,以改进作风、改变状态、改造思想为着力点,扎实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解决问题来切实推动事业发展。三是注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己恕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之一。因此,必须把握好分寸,讲究好方法,做到严己恕人。自我批评要对照先进性的标准,对照改进作风的要求,认真检查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及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批评别人要出以公心,与人为善,从团结共事的原则基点出发,从求同存异的理性思考入手,以宽容谦和的批评赢得别人的尊重,帮助别人认识错误,欢迎别人改正错误。

把握尺度界限。开展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目的是帮助那些“为私心所扰、为人情所困、为关系所累、为利益所惑”的同志,明辨是非,放下包袱,通过刮骨疗毒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划清两大界限。一是要划清与庸俗腐朽的好人主义的界限。防止在原则性问题上走中庸路线,取消思想斗争,搞无原则的和平共处,使得批评和自我批评流于形式。二是要划清与上纲上线的极左做法的界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是重搞左的一套,不能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搞无情打击,人身攻击。在党内生活中,无论是批评还是自我批评,都应着重于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大局,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开展同志式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既要红红脸,出出汗,又要不伤心,不伤情。特别需要明确的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目的之一是为了与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但不是用来与腐败分子作斗争的武器。对腐败分子,既不能试图采取党内批评的办法避重就轻解决问题,也不能允许其通过自我批评蒙混过关,而是必须绳之以党纪国法,绝不宽宥。

第四篇:数的由来与发展

数的由来与发展

数,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接触的。数无处不在,买东西,商品的价钱要用到数;看电视,电视频道的标号要用到数;写封信,填邮政编码还是要用到数。可见数在我们生活中是异常重要的。所以,我要在这里介绍一下数的由来与发展。说起数的由来,这还要追溯到公园500年左右的时候。那时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当地的天文学家阿叶比海特创造出了一种简化数字的方法: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这样,不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样拥有了重要意义。这些符号,就是阿拉伯数字的祖先了。但是后来,阿拉伯人征服了旁遮普地区,这种数学慢慢也被带到了阿拉伯,并由阿拉伯不断向外传播,所以称为“阿拉伯数字”。

关于数的发展,大家一定对其中的一些有所耳闻。从远古时代放牧的人用小石子记录羊的只数,结绳记数,刻道计数到满含智慧的古罗马人的罗马数字,到阿拉伯数字。数的发展过程十分漫长,也因此使数越发完善,从刚开始的自然数,到后来的分数,现在的负数等等。这里,就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罗马数字。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分别是: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像:“III”表示“3”;“XXX”表示“30”。除此之外,罗马数字还有“右加左减”“加横线乘倍数“等特点。”真的是融入了不少的智慧呢。

这就是数的由来与发展,希望今后我们能多多了解数这个奇妙的东西,也能更好的运用数。

第五篇:广播体操的由来与发展

东莞市高旭新材料有限公司广播体操的由来与发展

1.1951年11月24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和推行第一套广播体操,从12月1日开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体操口令和配乐。这套广播体操共8节,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组织有关方面人员编排指定 2.从1951年新中国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颁布开始,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8套成人广播体操。广播体操的历史是中国群众体育运动的缩影,更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

3.国家体育总局于2011年8月8日正式发布第九套广播体操。4分钟的广播体操共分为9节,分别是:预备节,原地踏步,和其他8节:伸展运动、扩胸运动、踢腿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4.第九套广播体操经过生理和生化的测试,科学性更强。在科学性上做了些实验,实验表明,它对心肺功能有明显的改善,运动量和消耗能量都是中等,对血脂、免疫球蛋白、血糖、胰岛素都有良性的变化。如果坚持下去锻炼的话,一定有很好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人的体育活动正走向多样化、产业化的道路,广播体操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或是对学生时代的特殊记忆

新中国成人广播体操:

东莞市高旭新材料有限公司第一套广播体操1951年颁布

第二套广播体操1954年7月正式公布 第三套广播体操于1957年正式公布

第四套广播体操于1963年4月15日正式公布 第五套广播体操于1971年9月1日,正式颁布 第六套广播体操于1981年9月1日正式颁布 第七套广播体操于1990年5月8日正式颁布 第八套广播体操于1997年正式推出

第九套广播体操于2011年8月8日正式推出

下载浅析“互联网+”的由来与发展(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互联网+”的由来与发展(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主生活会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民主生活会制度的由来与发展2014年07月14日 第A3版:思想理论作者:熊自牧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232民主生活会,是指党员在党组织内部以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主要形式的......

    鱼丸的由来与发展(5篇)

    由来 鱼丸的来历,有个跟秦始皇有关的故事。根据稗史的记载,秦始皇好吃鱼,他统一全国做了皇帝后,每餐必要有鱼,但又不能有刺,如有鱼刺则赐厨师死,有好几个厨师为此丧命;而烧鱼肉汤,又......

    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与发展(大全5篇)

    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与发展 韩振峰 纪淑云2013年07月03日09:19来源:光明日报群众路线使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图为三大战役期间解放区农民在冰天雪地中用小车把......

    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5则范文

    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互联网是国际互联网的简称,也有人把它译成"国际网络"、"因特网",它的英文原文是"Internet"。说到互联网,它是继电报、电话、无线电、电脑之后的一个伟大发明......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由来和发展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的世界性综合运动会。Universiade 是一个专用名词,由“University”(大学)和“Olympiad”(奥林匹克)两个词合成,特指专门为大学生举办......

    环境污染的由来和发展

    环境污染的由来和发展 环境污染的由来和发展北京 柯勤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对空气、水域、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并给人类以及动植物带来一定的危害。其中,污染环境严重......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产物,是美对华冷战的产物,是日本殖民统治的后遗症,也是“台独”势力日益猖獗的结果。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是涉......

    全球互联网发展情况

    全球互联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商用以来迅速拓展,目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 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截止2007年1月,全球互联网已经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