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与管理对策
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与管理对策
[摘要]:互联网被誉为是世界第三次产业革命,是二十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重塑了人类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形成了新的文明形态。不得不说,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对于互联网,我们的未知远大于已知,更大的发展和影响在未来;如何妥善应对,迎接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发展作用信息
正文: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欧美资本在中国市场的再度活跃,有人称,互联网的第二个春天来了。在2005年中国网民人数突破1亿人,宽带用户达到5300万人,这两个数据构成中国网络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在经历了早年“注意力经济”的喧嚣之后,互联网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培养一大批依赖网络功能价值的用户,产业逐步进入了理性的发展阶段,开启了一个新的“功能经济”时代。下面,我从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和管理等方面,向大家汇报一些情况。
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和管理。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的16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决策。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有关方面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等一系列方针原则,大力推动互联网建设和运用,我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不断繁荣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科学技术创新的新手段、经贸商务使用的新载体、社会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大众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人们生活娱乐的新空间,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一、用户的需求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目前,我国99.3%的乡镇和91.5%的行政村接通了互联网,96%的乡镇接通了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大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0.2%,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我们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加快优秀文化工程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全国已建成1万多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和服务点,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相继投入使用,大中城市公共图书馆将实现联网,全国在线数据库总量达到30多万个。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以及产业的进一步成熟,用户的需求逐步向多元化发展。能够找到用户的需求,推出用户切实需要的产品及功能,才能使互联网企业真正拥有客户。随着网络应用功能的发展和丰富,用户在使用各项功能时的过程也逐渐变得更加繁琐。
二、互联网在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很清晰地感受到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互联网在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改善了政府服务,成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平台。2004年12月,我国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政务信息共享。目前,金桥、金关、金卡、金税、金卫、金财、金农、金盾、金保、金水、金质、金审等“十二金”重大电子政务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医疗卫生、劳动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公共服务信息投入运
行。电子政务建设有效提高了各级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务公开水平。从技术角度来看,中国迅速借鉴并赶超国际互联网发展水平,目前已着手开发第二代互联网;从商业应用看,在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即时通讯工具、SNS1等互联网先进技术产生之后,中国往往迅速将其本土化,并以更商业化的方式加以应用;从政治传播化的角度,网络成为社情民意的直通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及制度的完善;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情绪的疏通器与警示灯。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公共空间,为社会成员提供着更多的言路平台和沟通渠道。互联网推动了社会的开放、进步与和谐,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与观念的交流,使得更多的意见能够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交汇,推进了社会民主化进程,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当今社会,网络购物成为时尚,网络监督成为风气,网络社区交往已成为日常。在这表象之下,互联网作为一个庞然大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地推进时代的步伐。
三、网络在不断发展中同时存在威胁
目前,在网络应用的深入和技术频繁升级的同时,非法访问、恶意攻击等安全威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愈演愈烈。虽然这些安全产品能够在特定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产品大部分功能分散,各种安全产品彼此之间没有有效的统一管理调度机制,不能互相支撑、协同工作,从而使安全产品的应用效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从网络安全管理员的角度来说,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在一个统一的界面监视网络中各种安全设备的运行状态,对产生的大量日志信息和报警信息进行统一汇总、分析和审计;同时在一个界面完成安全产品的升级、攻击事件报警、响应等功能。由于现今网络中的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系统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异构性、差异性非常大,而且各自都具有自己的控制管理平台、网络管理员需要学习、了解不同平台的使用及管理方法,工作复杂度非常之大。
然而互联网绝非一把单刃瑞士军刀,而是一把双刃之剑,在给人类带来革命性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国家安全,商业安全,个人安全,电脑硬件和软件的安全受到面临挑战,网络犯罪及全球信息安全成为各国政府日益关注的焦点;网络维权困难,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过高,知识产权屡遭侵犯;信息的发布、传播失去控制,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泛滥;网络诈骗得天独厚,网络犯罪举不胜举,网络犯罪者也越来越低龄化;政治权利和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网络攻击频繁。如何快速而又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挑战。
针对以上各点,我们应着重于以下几点:
一、尊重互联网发展规律,创新互联网管理原则。经过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自发形成了相比现实社会更为独立测准则和行为规范,作为管理主体,应该认识到这种已经存在的规范,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倡导其中好的规范并加以引导,以之作为管理的辅助手段。建立长期预警机制,预防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的爆发,主动运用最新的网络工具,参与网络沟通,占据舆论的主动地位,注重倾听与疏导。
二、应用系统是为业务服务的。企业内的员工在整个业务处理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其对应用系统的使用权限也不尽相同,网络管理员很难在各个不同的系统中保持用户权限和控制策略的全局一致性。对大型网络而言,管理与安全相关的事件变得越来越复杂;网络管理员必须将各个设备、系统产生的事件、信息关联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发现新的或更深层次的安全问题。
三、应进一步推动我国互联网科学健康发展。必须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快发展,推动互联网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以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加快调整互联网应用结构,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提升我国网上公共服务水平的互联网应用,促进互联网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协调发展,引导人们把互联网广泛用于工作、学习和商务活动,同时掌握领先核心技术,提高我国互联网整体发展水平,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快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融合,培育扶持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实力雄厚的网络文化企业和企业集群,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创作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电信运营企业、网络运营企业、接入服务企业、域名注册服务机构、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等信息安全责任制,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严格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严防网上有害信息大范围传播扩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继续开展互联网专项清理整治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色情、赌博、诈骗等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严惩违法犯罪分子,规范互联网安全秩序,净化网络环境。
在大力推进互联网建设的同时,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不断创新互联网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加强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互联网继续在发展着,它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新时代学子的手中!
参考文献
[1]胡铮,《网络与信息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尚小航,郭正昊,《网络管理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
[3]赵慧、蔡希尧,“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综述”,《计算机科学》,1999
[4]姚卫东、宋国光,“网络技术的发展动向与前景”,《计算机世界报》,1996年第3期
[5]孟洛明,“网络管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现代通信》,1997
第二篇:城市规划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
引言城市规划管理是对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行协调,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饿一项重要工作,对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房地产事业得到迅猛的发展,这些发展带来的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问题,为了保证我国的城市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地健康发展,提高居民生活的质量。2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1 管理内部制约制度不健全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力度的加强,违法建设数量总体上有了明显下降。严重违反城市规划的开发活动较过去已大大减少。但与此同时,一些新的违法建设行为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擅自搭建的比例从2003 年的23% 增加到2008 年的50%,查处违法建设罚款金额大幅度上升。总体上,涉及违法建设的单位量少面窄,但单个开发项目涉及违法的程度在加剧。此外,近年来规划审批许可后再进行变更的项目数量在增加。这是由于很多建设单位在工程建造过程中,未完全按照规划许可的内容建设,有的擅自改变了总平面布局,有的增加了建筑面积等,为通过规划验收,选择在竣工前向规划局申请变更规划许可内容,使工程状况与规划许可内容一致,试图逃避处罚。2.2 “规划审批权”的行使受限一般情况下,区规划局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由区政府进行管理,市规划局只是在业务上对其进行管理。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区规划局不仅要接受区政府的领导,还要接受市规划局的管理,区规划局在这种双重的领导下,行政权力行政权力将会大大的削弱。我国负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部门和层次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部门和单位的既得利益,由此所制定的政策,就可能偏向于某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利益,这就难免会影响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从而造成政府失灵。当前,我国城市市区政府之间的协调并不充分,区规划局在“规划审批权”的行使上必然会因区政府的要求而放弃从全市整体利益出发的规划原则,即城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到区规划局正当行使“规划审批权”。2.3 缺乏公众监督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决策者是领导者,决策权掌握在书记、市长和部分规划专家手中,而规划师和公众只能接受上级的领导,执行规划决策。这种规划模式严重的脱离实际,其决策是少数人闭门造车的结果。地方政府和部门规划自由裁量权过大,并且缺乏对行政审批的监督和制约。规划主管部门不仅是规划的管理者又是规划编制单位的直接上级或者规划的决策方,使规划的编制
第三篇: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机化的发展现状与建议
农业要积极稳妥的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农业机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进而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性
当前农机化的发展呈现出平稳性、平衡性、高水平、市场化、规范化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类农机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发挥出组织带动、示范推广、富民增收和桥梁纽带的作用,现代化政务信息沟通了政府部门、生产企业、农机用户和农民之间的联系,农机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1、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的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农业机械化平稳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自《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我们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围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农机化发展。它的颁布是我国农机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法实施后,我们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修订了《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同时,农业部设立各种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激发农民购机的热情。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机化发展和管理步入了有法可依的法制轨道。
2、政府对农机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
政府的投入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引导。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力度。2006年全国农机化行业的一般行政事业支出为23.6亿元,基本建设支出为7.3亿元,农机购置资金达320亿元,科研推广培训的投入为
3.6亿元,特别是补贴规模迅速增加。2004年中央财政补贴为7000万元,2005年为3亿元,2006年为6亿元,2007年为20亿元,这些数字对于并不富裕的购机主体农民来说是相当可观的。
3、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机的强劲需求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存在之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机已成为重要的载体。2006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26亿千瓦,拖拉机总量达到1728.34万台,比上年增长2.9%,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增幅较大,达到167.63万台;联合收割机拥有量55.6万台,比上年增长17%;机耕面积6760万公顷,机播面积5024万公顷,机收面积3853万公顷,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9.3%,比上年提高3.3%。精量播种、肥料深施、设施农业、病虫草害防治等所有现代农业技术都必须使用相应的农业机械
来实现。
4、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观念的变化给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长期的稳定需求
农民对农机的渴求与依赖是农机化事业得以持续的原始动力。最近5年以来,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2004年以来,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了1200万,而且留守务农的只剩下年龄大的和小孩,可以说是“老弱病残”,这种形式务必要求不断增加各类农业机械,这就给农机市场和维修市场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5、农机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发展的不竭之源。玉米收获技术和装备、小麦免耕播种机器、油菜牧草加工机械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农机装备的生产制造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6、农机合作经济服务组织发展成了总的趋势
农协是为农机服务的社会化、企业化、协会性组织。目前,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新的微观主体。2006年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3502.1万个,其中农机户3474.8万个,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3.5%。农协、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农机专业服务大户等中介服务组织已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机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老化问题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基层推广单位不断新增工作人员,但是新增人员基本都是非专业的,他们不懂农机及推广方面的知识,而且单位又没有经费培训他们;其次,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新型农机具的不断出现,单位在职的技术人员也是束手无策,难以应付,知识老化严重的制约新农具的推广。
2、农机化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一项新技术、一种新机具要全面推广,最基本靠的是宣传。而宣传需要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现场培训会、新闻媒体专题报道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才能唤起社会效应,这就需要大量资金作保证。加之推广机构人员逐年增加,财政拨款增长缓慢,这种矛盾势必影响到对宣传的投入,束缚农机化的发展。
3、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不够健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是本着以人为本、以效益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农机化,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农机协会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机连锁经营,完善农机营销网络,加快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
4、农机信息化网络建设需要不断完善
农机化信息网络是农机化发展的首要条件。在通讯发达的当今时代,建立信
息网络势在必行。现在国内主要农机生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他们形成的长期产销两旺与信息的畅通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不断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是促进农机化健康快速发展的不可缺一的因素。
三、对今后农机化的发展建议
1、继续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及法规
各基层单位要全面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制定学习计划,把它的精神领会透彻。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快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政策对农机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争取、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等扶持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农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和产业扶持效应,强化农机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功能。
2、加快发展节约型农机化
首先,全面推行农机作业标准化。推行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加快发展农机化的有效途径。要标准化就必须淘汰旧的机具、旧的耕作模式,这就为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强节能型产品的开发。它的研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建设节约型农机具,对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注重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只有农机与农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出技术本身的优越性,产生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
第四,行政与经济手段并用,淘汰落后的农业机械。政府部门一边要强制执行作业标准化,淘汰落后的机械,另一方面要给使用新技术、新机具的农户给予资金补贴,大面积实行项目补贴,以点带面,激发农民使用新技术和新机具的热情。
3、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步伐
要建立各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及工作人员领办的农机合作社、村与大户合办的农机合作社及农机大户创办的农机合作社,发挥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组织带动、示范推广、富民增收和桥梁纽带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以节本增效为核心,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不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业。
4、加大购机补贴资金,逐步扩大补贴范围
近几年,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投入,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农机执法队伍经费严重不足。因此,我们应当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购买力,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科学选取项目,突出补贴重点,推动农机化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5、强化产品质量意识,严格监督管理
在农机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强化产品质量是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农机管理部门与农机生产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利益是相关的。质量是产品的命脉,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加强农机产品质量是企业自身、农机监督管理单
位和农机管理行政部门的共同任务。
总之,农机化事业任重道远,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大力推广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不断增收为重要目标,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农机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第四篇:农村互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在现代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传播媒介相对欠缺,这使得互联网在农村有较大的作为空间,发展农村 互联网意义巨大而深远。本文主要阐述互联网在中国乡村的发展现状,作用及影响力,以期探索出一条符合乡村发展的大众传媒新路径!
信息时代,农村信息资源匮乏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瓶颈,也将成为拉大城乡
之间发展差距的决定因素。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等网络应用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具有信息储量
大、信息全面、查询方便、信息更新及时等优势。对于信息相对匮乏的农村而言,互联网无
疑是广大农村地区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将互联网的信息获取优势有效地应用到农村的生
产、生活中,是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发展的真正意义所在。一,农村互联网发展现状 1.农村网民规模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稳步上升。据CNNIC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4.85亿人,网络普及率36%。农村网民已经达到1.31亿人,占全国网民的27%。① 2.农村网络基础
农 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虽然在“村村能上网”、“乡乡有网站”、“家电下乡”等国家政策和企业投资扶持下,我国农村互联网基础设 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目前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匮乏,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不足。据调查,农村非网民中19.7%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 等上网设备,3.5%的人是由于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尤其是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家庭拥有电脑率较低,网吧和学校成为农村居民接触和使用互联 网的重要场所,而这些地区网吧缺乏监督管理,环境较差、电脑硬件更新周期较长,配置较低;学校的上网硬件设施数量少、配置也只能满足最基础的电脑使用.② 3.农村互联网应用情况 农 村网民具有年龄偏年轻化、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偏低等特征,以及在信息需求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互联网的应用上与城市也具有相当差异。农村受众对媒介内 容有着独特的选择性 在农村受众 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方面, 他们最需要的信息按重要程度依次 为实用技术、农业政策、动植物品种、招聘信息、市场信息 和 气象信息。
二.互联网对农村文化生活的影响③ 1.价值观的改变
互联网将现代社会进取、发展、流动等现代观念传入农村社会, 对传统观念造成冲击的同时也 开阔了农民的思维和视野。
有 学者认为农民的生产观、道德观发生了转变: 中国社 会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养成了农民小农本位的传统生产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人的商品经济意 识, 市场竞争意识日益增加。农民在城乡互动过程中已经对这些现代意识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互联网的传播, 强化了这一 认识。农民在传媒的激励下为了 获得发展而有意识地培养这些现代观念并体现到实际行动中。2.娱乐方式的改变
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进入农村社会, 填补了农村因 文化娱乐设施缺乏而导致的农民精神世界的空虚。上网浏览新闻、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等逐渐成为一种文明和时尚。互联网不仅本身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改 变了农民以往的休闲方式, 而且其大量反映现代休闲娱乐方式的宣传内容也对农民产生重要的影响, 引导农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向现代转变。3.消费方式的改变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推广,网络购物正在成为部分农村乡镇居民购物消费新方式。4.社交方式的改变
在 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影响下, 农村居民逐步接受了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和行为规范, 改变了原有的价值观念, 从而使农村社会交往方式向理性化方向发展, 并 呈现出范围扩大、数量增多、开放性加强等特点, 农村社会支持系统也逐步扩展。互联网上的各种即时聊天工具,邮箱,交友网站等,为农村居民社会交往提供了 更多的机会。5.参与政治民主方式的改变
由于中国的农村地区信息获取和发布的渠道相对匮乏,居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因 此,广大农民在社会中的话语权较弱,影响社会的能力较低,从而使农村地区的民主进程也比城市缓慢。而具有 Web2.0 特征的论坛、博客等网络应用为农民参 与社会事务管理、发表 意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随着这些应用的功能和服务日趋便捷化,其在农村地区的使用 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三. 互联网对农村科技发展的影响④ 1.传播国家对农政策
互联网通过生动形象的解读,能够迅速及时的传播国家科技政策、对农政策等公共政策,使农民更好地把握这些政策,对农业生产发展方 向提供政策指引和思想保障。
2.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理念
随 着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传播,以及农村工业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中国农业信息 网,中国农业推广网等专业网站上丰富的信息,可以让人们直观的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供求信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力推动农 业科技跨越发展,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具有深远意义。
3.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水平
加快农业科技创 新,基础是人才。但是农民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较低,知识匮乏、思维禁锢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互联网等媒介向农村传播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带给农民的也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影响,更反应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一项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其实质是农民摈弃传统生产方式下的旧技术、接受新时期 下的新技术的过程。互联网的发展为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农业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促进农民向职业化发展,强化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人才 提供了一条新路径。4.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010年来三网融合和云计算机的启动试点,新一代移动互联技术取得重大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升级,带动了基层互联网的转型升级。农村电子商务网站,为农民提供了网上浏览,网上下单,商品配送,货款结算等一条龙服务。像江苏的沙 集镇,浙江的义乌市等农民在网上开网店,把特色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不但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产业规模,拓宽了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市场行情,提 高了农村产品的科技含量,做到产销结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四. 农村互联网发展建议 在工业化、城镇化、市 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农村以互联网建设为主的经营管理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改善农经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农经管 理,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创新农经工作方式,提高农经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客观需要。但是,中国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部分农村 地区网络使用基础建设薄弱,网络基础知识匮乏等,限制了农民对互联网的需求和使用,城乡之间的互联网发展差距仍较大,并且城乡“数字鸿沟”有进一步扩大的 趋势。为了促进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缩短中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切实有效地将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引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对 中国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建议:
1.要认真搞好建设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做好顶层设计,实行分层建设、分步实施,注重信息系统和资源整合。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农业部门要重视并提高对农经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各级农经部门也要积极推动和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上网条件⑤
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互联网在农村地区普及的前提条件,包括农村地区的网络接入条件、上网设备、上网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加快推进。包括: 2.1.完善农村宽带接入,降低宽带资费,提高服务能力。2.2.扩大加点下乡范围,改善农民上网设备。2.3.加强农村公共上网场所建设。2.4.完善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络的建设。
3.搞好农村信息开发应用,加强农村互联网信息服务。
加强农村互联网信息内容建设,结合农村居民和网民的结构特征,有针对性地为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信息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靠信息致富的资源不足问题。
3.1.建立专业的农业网站,打造农民信息交流的平台。网站内容可以涉及农业技术;市场供求;最新技术视频讲解;农民信息交流;国家相关政策等等。3.2.建立手机互动交流。政府或者个人可以及时准确的把国家政策,供求信息,动态新闻等以短信的形式发给农民手中。
4.加强农村互联网应用教育,提升农民使用互联网的技能 我国农村地区文化水平低于城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也较低。因此,在基础设施和信息内容建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农村互联网应用教育,提高农民接触和使用网络的技能,这是推动互联网在农村普及的关键。5.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套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但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匮乏,及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物流、网络银行等环节的欠缺,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5.1.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农村多元产销渠道。
5.2.完 善农村物流体系,提高农村网络支付、网络银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在现代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传播媒介相对欠缺,这使 得互联网在农村有较大的作为空间,发展农村互联网意义巨大而深远。本文主要阐述互联网在中国乡村的发展现状,作用及影响力,以期探索出一条符合乡村发展的 大众传媒新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 发展现状 影响力 发展建议
信息时代,农村信息资源匮乏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瓶颈,也将成为拉大城乡
之间发展差距的决定因素。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等网络应用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具有信息储量
大、信息全面、查询方便、信息更新及时等优势。对于信息相对匮乏的农村而言,互联网无
疑是广大农村地区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将互联网的信息获取优势有效地应用到农村的生
产、生活中,是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发展的真正意义所在。二,农村互联网发展现状 1.农村网民规模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稳步上升。据CNNIC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4.85亿人,网络普及率36%。农村网民已经达到1.31亿人,占全国网民的27%。① 2.农村网络基础
农 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虽然在“村村能上网”、“乡乡有网站”、“家电下乡”等国家政策和企业投资扶持下,我国农村互联网基础设 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目前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匮乏,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不足。据调查,农村非网民中19.7%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 等上网设备,3.5%的人是由于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尤其是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家庭拥有电脑率较低,网吧和学校成为农村居民接触和使用互联 网的重要场所,而这些地区网吧缺乏监督管理,环境较差、电脑硬件更新周期较长,配置较低;学校的上网硬件设施数量少、配置也只能满足最基础的电脑使用.② 3.农村互联网应用情况
农 村网民具有年龄偏年轻化、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偏低等特征,以及在信息需求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互联网的应用上与城市也具有相当差异。农村受众对媒介内 容有着独特的选择性 在农村受众 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方面, 他们最需要的信息按重要程度依次 为实用技术、农业政策、动植物品种、招聘信息、市场信息 和 气象信息。
二.互联网对农村文化生活的影响③ 1.价值观的改变
互联网将现代社会进取、发展、流动等现代观念传入农村社会, 对传统观念造成冲击的同时也 开阔了农民的思维和视野。
有 学者认为农民的生产观、道德观发生了转变: 中国社 会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养成了农民小农本位的传统生产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人的商品经济意 识, 市场竞争意识日益增加。农民在城乡互动过程中已经对这些现代意识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互联网的传播, 强化了这一 认识。农民在传媒的激励下为了 获得发展而有意识地培养这些现代观念并体现到实际行动中。2.娱乐方式的改变
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进入农村社会, 填补了农村因 文化娱乐设施缺乏而导致的农民精神世界的空虚。上网浏览新闻、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等逐渐成为一种文明和时尚。互联网不仅本身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改 变了农民以往的休闲方式, 而且其大量反映现代休闲娱乐方式的宣传内容也对农民产生重要的影响, 引导农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向现代转变。3.消费方式的改变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推广,网络购物正在成为部分农村乡镇居民购物消费新方式。4.社交方式的改变 在 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影响下, 农村居民逐步接受了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和行为规范, 改变了原有的价值观念, 从而使农村社会交往方式向理性化方向发展, 并 呈现出范围扩大、数量增多、开放性加强等特点, 农村社会支持系统也逐步扩展。互联网上的各种即时聊天工具,邮箱,交友网站等,为农村居民社会交往提供了 更多的机会。5.参与政治民主方式的改变
由于中国的农村地区信息获取和发布的渠道相对匮乏,居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因
此,广大农民在社会中的话语权较弱,影响社会的能力较低,从而使农村地区的民主进程也比城市缓慢。而具有 Web2.0 特征的论坛、博客等网络应用为农民参 与社会事务管理、发表 意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随着这些应用的功能和服务日趋便捷化,其在农村地区的使用 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三. 互联网对农村科技发展的影响④ 1.传播国家对农政策
互联网通过生动形象的解读,能够迅速及时的传播国家科技政策、对农政策等公共政策,使农民更好地把握这些政策,对农业生产发展方 向提供政策指引和思想保障。
2.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理念
随 着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传播,以及农村工业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中国农业信息 网,中国农业推广网等专业网站上丰富的信息,可以让人们直观的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供求信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力推动农 业科技跨越发展,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具有深远意义。
3.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水平
加快农业科技创 新,基础是人才。但是农民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较低,知识匮乏、思维禁锢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互联网等媒介向农村传播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带给农民的也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影响,更反应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一项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其实质是农民摈弃传统生产方式下的旧技术、接受新时期 下的新技术的过程。互联网的发展为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农业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促进农民向职业化发展,强化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人才 提供了一条新路径。4.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010年来三网融合和云计算机的启动试点,新一代移动互联技术取得重大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升级,带动了基层互联网的转型升级。农村电子商务网站,为农民提供了网上浏览,网上下单,商品配送,货款结算等一条龙服务。像江苏的沙 集镇,浙江的义乌市等农民在网上开网店,把特色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不但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产业规模,拓宽了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市场行情,提 高了农村产品的科技含量,做到产销结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四. 农村互联网发展建议
在工业化、城镇化、市 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农村以互联网建设为主的经营管理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改善农经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农经管 理,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创新农经工作方式,提高农经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客观需要。但是,中国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部分农村 地区网络使用基础建设薄弱,网络基础知识匮乏等,限制了农民对互联网的需求和使用,城乡之间的互联网发展差距仍较大,并且城乡“数字鸿沟”有进一步扩大的 趋势。为了促进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缩短中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切实有效地将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引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
第五篇:互联网(Internet)发展现状
互联网(Internet)发展现状:
1995年以来,互联网用户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平均每半年翻一番。截止到2002年5月,全球已经有5亿8千多万用户。其中,北美1.82亿,亚太1.68亿。截止到2001年7月,全球连接的计算机数量约1.26亿台。互联网还在以超过摩尔定律的速度发展。有人预计,全球互联网的用户数量2005年将达到13亿,2010年将达到22亿。
1995年10月24日,“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有关决议:将“互联网”定义为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1.通过全球性的唯一的地址逻辑地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互联网协议(IP)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之上的。
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协议(TCP/IP),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互联协议(IP)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
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实际上由于互联网是划时代的,它不是为某一种需求设计的,而是一种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总的基础结构。你也可以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层面去解释理解其意义和价值。
或者说Internet是一项正在向纵深发展的技术,是人类进入网络文明阶段或信息社会的标志。对Internet将来的发展给以准确的描述是十分困难的。但目前的情形使互联网早已突破了技术的范畴,正在成为人类向信息文明迈进的纽带和载体。
总之Internet是我们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设施,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业务经营模式和种类很多,但相对来说形成比较完整的业务价值链主要有以下几个:传统业务的接入服务,它由电信运营商提供业务;网络游戏,由网络游戏服务提供商、游戏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一连串的服务商形成价值链;短信业务,通过ICP、服务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包括移动服务提供商、即时通信、网络广告、网络搜索等业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价值链。同时我们看到还有其它一些业务尽管开展得如火如荼、热火朝天,但是因为价值链不完整,或者因为在价值链形成过程当中市场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二异性,导致这些业务没有形成对网络产业自身的强有力的支撑,还没有为网络的从业者带来很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