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时间:2019-05-12 05:1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一篇:安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心得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一本于2015年出版、由特级教师吴非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编写的一本针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书籍。作者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皆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探讨“教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很喜欢吴老师的文章,贴近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很多文章都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我觉得无比震撼,同时也受益匪浅。随着教师们电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校硬件设备的逐渐完善,现代的课堂上,老师简洁明了的板书基本上被课件所取代。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为了让在场的人能够快速了解整个课程结构和内容,老师们经常会花很多心血精心制作课件,上课时除了课件几乎没其他的板书,学生在一张张幻灯片中度过一节课的时间。课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有着生动直观的好处,但课件要为教学服务,过于花哨的课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看“图片”上了,很少会真正的关注知识。还有的老师认为有了课件讲课就会快很多,因此一节课会制作很多张课件,不断地切换,学生们也就随着走马观花地看。有时甚至会出现课件太多,上课时学生竟不怎么看书的情况。对此我有很深的体会,我原来也是每天用两节课的时间精心准备课件,并且恐怕细微的知识点漏掉,参阅很多老师的课件,考试后却发现学生并没有掌握好知识,当放映好看的图片时,学生甚至会让多停留一会,看来课件对于教师教学也有两面性,花哨的图片起到了先宾夺主的作用,很多重要的知识点被课件一带而过,留在学生脑子里的知识少得可怜。而对于老师来说,也会被自己制作精细,预设过多的“课件”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这样的课堂对于生成的问题无法应对,从而失去最有价值的教学契机。就像吴非老师说的:教育的特征是“慢”,人在发展中的一些过程不能被替代。让我们放慢课堂教学的脚步,等一等孩子。

我认为,教师想要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使你的课堂总是充满笑声,首先要有年轻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料库,紧跟时代的脚步,并能够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转化成学生们容易理解的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其次,在与学生谈话时也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有的内心脆弱敏感,有的自尊心强,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应适当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用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教育学生。如果教师的语言不能起到说服教育的效果,反而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那作为老师是失败的。并且老师作为学生的表率,应该注重着装形象,很多学生都喜欢过自己的老师,想着自己长大后也要做像老师那样的人——老师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心态、性格,甚至一生。

书中不仅写了课堂上发生的事,也明确指出:没有必要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其实不仅仅是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有些学生反映,家长为了学习,即使是假期也不允许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或者只准孩子看新闻联播。面临高考的孩子们虽然假期也不能松懈,但除了课堂,电视等媒体都是很好的学习途径,如《探索发现》、《动物世界》以及一些地球知识相关的特辑节目,另外,学生也是人,也需要适当的娱乐。如果一味地强迫孩子学习,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丧失学习热情。对此老师们是深有体会,看到习近平主席去国外参观的时候,就说过:“中国的孩子玩的太少了,应该让他们多玩玩”,我个人认为这种玩,不是一味地玩耍,打球是玩,踢毽子是玩,拼积木是玩„„,玩中可以学到很多,甚至是在课本上永远学不到的,玩中孩子们也会感悟生活,并且放松心灵和身体,从而为了更好的学习。

有时会看到,一些好学生为了学习,下课时间也不放过,别人都在休息他却埋头书海,其实我并不十分认同这种学习方法。劳逸结合才能有效率地学习。只有让大脑和身体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才能保证下节课的学习质量。我之前认识过一个学生,每天都特别努力,下课也基本不出去玩,中午时间还在学习,可是成绩却一直不理想。虽然他付出了很多时间,但是效率不高,后来几次谈心以后,他终于改变了学习方法,一段时间后他的成绩和学习状态都有所提高。因此,方法很重要,我始终坚信劳逸结合是高效率学习的保证。

读吴老师的书,读过的每一句都触及我的思想与心灵,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得当想法与行为,它像一座职业的灯塔,时时指点迷茫的我,今后的我也要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上进。

第二篇:《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做教育的思考者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实验二小:赖桂林

在2015年的10月份,学校下发了《静悄悄的革命》和《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两本书籍,从书名上看,后者《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与我的教学更息息相关,更引起了我的兴趣,所以,在这个充电的时间里,我断断续续地进行了阅读,做读书笔记,并在这三天的休息时间里,把这本书拜读完。应该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精神食粮,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让我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籍,《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作者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皆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探讨“教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本好读的书。吴非老师的这本新书,虽然厚达225页,但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到之作,语言通俗风趣而不失文雅,可以长读,也可以抽空翻翻,都能从中受益。

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对吴菲老师的几个观点感触颇深,感同身受。其一:“人的一生,有12年是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的。”

每当看到这句话,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使命感便又增强了一分。正如作者所说:教师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学生。作为一名多年的班主任老师,我对此更是深有体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对教室卫生比较注重,喜欢把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受我影响,我教过的学生们在打扫教室时也会把教师打扫得干干净净,桌椅摆放的整整齐齐,同时,对于窗台上的花摆放也是非常美观,整个教室走进去非常整洁、舒服。由此可见,言传身教不只限于家庭,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有时候可能比家长还要大,他们在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所映射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二:“身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变得丰富生动,不让学生反感也是一门功课。”

我们说,教师语言显示职业修养。教育,即言传身教,身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变得丰富生动,不让学生反感也是一门功课。

通过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妙语连珠”不仅可以让你的课堂生动有趣,还可以让学生接受你,喜爱你。所以,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教师尽可能多的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导语或悬案的语言,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给学生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位“妙语连珠”的老师。我认为,想要在课堂上“妙语连珠”,那如何成为一位“妙语连珠”的老师呢,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资料库,紧跟时代的脚步,并能够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转化成学生们容易理解的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其次,在与学生谈话时也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内心脆弱敏感,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应适当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用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教育学生。而不是一味的讽刺。一味地说教。

其三:“让思考点亮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吴菲老师说: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能力。人只有具有思考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那么就可能意味着很难具有完整人格。”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他们不去思考、不能思考,而是教师不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大多都知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对问题产生的怀疑,他们为了能轻松、顺利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照他们是思路去学习,大多采取了压抑措施。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总是安老师的要求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积极地去思维,他们在学习上总是被动,因而不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本源。

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想,而不是让学生去复制教师的想法,重复走教师的路。吴非在很多篇幅上说明、强调一个学生、一个人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是何其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社会所赋予我们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毕竟这个力量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教师就要用这份有限的力量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本身就要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再用这种人格去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四:“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

吴非老师说:“我们做教师的,如果不能在课堂上说心里话,学生怎么可能成为有正常思维的人?同样,如果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发现并提出问题,不能发表个人见解,那样的教学又有什么价值?那样的课堂谁会怀念?”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艰难的历程,需要不断地学习,需要在众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而帮助只有在信任的前提下才会发生。如果教师不能真诚地对待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和学生说心里话,那就很难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信任的关系。课堂要让学生向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明白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愿意为此做出教学改进,课堂就有可能让学生越来越喜欢。

最后:用书中一句我认为最值得人深思的一句话来总结——“认识你面对的学生。如果说学生们是祖国的花朵,而教师是园丁的话,那么园丁必定要了解所有花的属性、开花时间、喜阴喜阳等才能让花园中的花争相绽放。”让我们在这片教学的花园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第三篇:《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借助《图书漂流》的机会,有幸阅读到吴非老师历经五年潜心思考的心血之作——《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吴非老师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皆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探讨“教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课堂,与未来有关

教师的职责是“教”,教学无非是“课堂”与“人”的关系。至今仍然在思索课堂上的一切。在那些年里,每天都在思想,为此殚精竭虑,时喜时忧;那几十分钟的一节课,你虽然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却无法预知那些妙不可言的细节或是突然出现的.障碍,你也未必能清晰地描述它与未来的某种联系。人的一生,有12年要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课堂上发生过什么,课堂将会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不能不思考。

二、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课堂只是教师全部生活的一部分,但有职业追求的教师会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教育资源并获得灵感。这种职业状态,来自对“学”的认识,即他首先是思考型的学习者,他能明白这节课要做什么,同时也知道这节课对未来意味着什么。对有追求的教师而言,每节课的作用可能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照亮课堂的光

在课堂上,所有的人都在“学”,包括讲台边的这个角色。“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老师从不在意所谓的“桃李满天下”,也从不以学生的成就为荣,教师职业的趣味,可能在于比一般职业能更直接地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

功利的课堂和平庸的课堂同样无价值。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追求。我们能看到,那些竭力不被世风压进平庸模子的教师,心中有“人”的教师,他的自由思想会照亮教室里年轻的心。每节课都是生命的脉动,用生命激情点燃的课堂,有温度,会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

四、常识,常理,常情

教师在课堂上实践相关教学理论,有这种意识是积极的,不过,如果始终把课堂当作试验场,致力于课堂教学理论化,过于追求“创新”和“特色”,也许未必是明智的选择。一些教师教学技术娴熟,而当他致力于为自己的课找到一枚与众不同的标签时,很可能会违背规律,忽略教学对象。基础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始终着眼于“人的教育”,如果教师眼中只有“课”而无“人”,那样的“教”没什么社会价值。

教学,像长途跋涉,带着一群儿童、少年,或是稚气未脱的青年,往前走,有时停下休息,偶尔也会绕点儿路,甚至会走错路;虽然我们可能熟悉这段路,但我们每次带着不同的人;他们最终要去不同的远方,直到他们有勇气踏上一段陌生的路,甚至去冒险。他们视为同行者,抑或是智慧使徒,要在遥远的未来,当他们回望人生之路时才能判断。

基础教育的特点,在于教师的全部努力,经过漫长岁月之后,才可能从人的教养、习惯方面看到一点点作用,而追根溯源,却又未必能说清。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

第四篇: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随笔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随笔

王永德 2016.1.25 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和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两本著作,根据学校读书活动的安排,每位教师交流读后体会,我就读完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后的随笔与大家交流,不像写心得体会一样那么严密,想到什么就写了,也就像吴非老师喜欢写教育随笔一样,他说写杂文不需要那么严肃科学的态度,杂文可以天天写,教学论文不可能月月有,更主张语文教师多写一些教育教学随笔。

听到这本书名后我以为作者要写在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奇迹,教师通过怎样的方式手段方法艺术让课堂发生了改变,就像《第56号教室的奇迹》那样的文章,看了几篇以后才发现实际它是一篇篇的读书笔记,文章非常朴实,收录的是他近年对课堂的一些思考,我几乎用两次的时间就把整本书阅读完,品读这本书,就感觉跟一位长者、智者在一起喝茶聊天,他是那么的亲切随和、谦逊包容、有自己对教育对课堂的认识,文章中都离不开两个观点:要学生有独立的思考和教育要培养的是有健全人格的人,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对孩子未来、对社会的思考,不说空话假话,感觉就是我们身边的有丰富阅历、与世无争、充满智慧的老教师,看完后对他更加崇敬,但思想一直很乱,有些离我们很近讲的就是我们课堂上发生的事、有些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但忽视了、有些又感觉不符合我们当前的教育实际,不知怎么下笔从哪里开始写这篇心得体会。他为什么会对“课堂和人”有如此深的感悟,有带着这些思考,强烈的欲望是想了解他。简介摘录原名王栋生,1988年起用笔名吴非,18岁下乡插队,教过一二年级复试班,教过六年小学,当过少盲夜校老师,经历过文革,恢复高考毕业后1982年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编了20多种教学用书,发表杂文、评论、随笔2000多篇,获杂文界最高奖项林放杂文奖等,出版的《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教育界影响颇大。他酷爱写作,坚持教育是愉快的,然而在他说自己的“主要成绩”,他写得得很简单。我大学毕业已经32岁,要抢回工作时间,此其一;其二,我看不起懦夫懒汉,这也是我能做成一些事的精神动力。写得看上去似乎很平淡,没有写获得荣誉,只有成果,感受的这一代知青的精神。

在他的博客写道:文革初期及后来的插队经历,对我的思想刺激很大。人没有了灵魂,也就没有了尊严,没有了人格。这就是我寻找到的为什么他的心可以静,胸可以这么宽,对人性可以悟得这么深。书中写道:童年应该无忧无虑,睁大眼睛尽情地欣赏这个世界,少年应当纯朴率真,我甚至可以认为他也可以犯一点点不大不小的错误。有人说,教室就是犯错误的地方。特别是孩子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我们等一等。在学校不是斗兽场里写道,运动会最后冲刺,他喊慢慢跑,学生能够已经精疲力尽了,当然要放慢速度,学生健康更重要。有时无法按部就班地上课:新年前的一节课,上到一半时停下来说青春梦想,夜间步行下午第三节课了想让学生休息一下。高考前学生去世让同学送最后一程,高考下来可能有的学生比预计的少了1、2分,到是这是对生命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优生差生,教育也会成为噩梦。

一、感悟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怎样丧失的,教师不能辜负学生的期待,小学生刚进学校时,是把课程当作乐园的。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就开始厌倦上课,这样的年龄,应当对万事万物有好奇心,应当不知疲倦地阅读和发问,是教育和家长教育观扭曲,过早地诱惑儿童,向他们灌输利益,扼杀了儿童的好奇心。学生处于“无兴趣”的状态,需要教师的启蒙和引导。引导学生关注未知世界。兴趣的培养,需要有安宁的氛围,一名疲于应付考试、测验的学生,对外部事物很难有积极的兴趣。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作业布置,课外布置多少才合理,为什么减负措施里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的家庭作业,有的孩子一年级就作业做到十点多,还要自己再买教辅,会不会就此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是把这个时间留给学生,让他做感兴趣的事。总认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儿童没有梦便不想做梦了。我反对占用学生太多课外时间。2.让学生有自己的课外。学生有属于自己的课外:多关注一些“远距离的只是”不是因为有用,而是借此发现世界的辽阔。这一点深受启发:孩子该懂得知识迟早会懂,学了以后会懂,比如我的孩子原来有时没事做时想让他积累一些词汇,比如辞海、词库全书,这对他肯定是一种煎熬,我不敢坚持了。还是给他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样他才会快乐幸福。比如一个阶段画立体图形、线描写生、水彩、折纸飞机、建模拟城市、电脑作曲。。。现在纸飞机展。拍图片、视频、找资料,不同型号、飞行时间、动手画草图,了解吉尼斯,网上购材料,搞展览。这不就是学习成长吗?课本上的知识掌握了就好。

3.培养思维品质。在“水龙头下的漏斗”中写道:没有多读多思,比较、判断、筛选的能力就无从说起。写道中小学课堂最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育要教会学生思考,而不是把他们格式化后,复制教师的思维。课堂要留有余地,你的课安排得很紧凑,一节课要开合自然、张弛有度,学生要有思考消化的余地,才是合格的课。思维品质的训练。没有否定过任何一名学生的发言,因为我只要他们开口,即使他们的回答是错误的,也会对其他同学的思维有所启示。到了高年级学生不爱发言?每次期末考试下来发现,最得最多的原因不是题目太难,而是学生的思维品质没有培养好。怎样的例子是能培养习惯、发展思维的好例子?是那种需要学生踮起脚、举起手、甚至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

4.给学生适当的空间。在“没有必要把他固定在教室里”写道在课堂上,只要不妨碍他人,学生要有想的自由,学会判断“注意力不集中”和“我已经懂了,想做点别的”。我班全年段都知道的杨成伟,发现他上数学课基本没听,但他考试只要认真一点基本可以考90分左右,几次问他为什么上课不看黑板不听,他说他学过了懂了,有几次发现讲提高题他听得特别认真,提出的问题只有他一个人会回答,经常考100分的非常认真的同学不会。我想是不是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希望每个孩子40分钟都一样整齐划一,腰杆要一直挺直。我又羡慕起台北的教育,学生上课到一半可以从教室后门出去,到图书馆翻阅资料。

5.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学生。学生容易记住的是教师的言行特征,教师不经意的话,潜移默化,学生思维就会停滞在相应的层面,在成长中,教师品格色彩有可能涂在学生的精神底色上。我想对我的思考:对待学困生、调皮的学生、学习不自觉的学生的教育。评价学生不应该只用一把尺子。教室是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园地,每个人都在这里耕耘,包括教师。不要吝啬表扬,孩子不是批出来的,是哄出来的。你越说他差他就差给你看,你越鼓励他越表现好给你看。班上两个例子:一个翁宝琳,表扬双姿。罗英龙:跟家长说进步很大。孩子变化太大了。批评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多信任孩子。

6.习惯比智力更重要,作业格式要规范,创新也需要规范做保障,作业规范的作用不止于作业本身,它是培育一种态度,培养一种行为准则,而这种规范将影响一身。

二、思考

1.小学教学要少用多媒体,要尽量让儿童养成纸写阅读和手写习惯。教师变成放映员,教育的特征是慢。

2.不需要特色的课堂和打磨课的认识,吴非老师称自己只是合格教师。上面是我的阅读一些摘记和随笔,非常肤浅和粗糙,谢谢大家的聆听,大家能多交流探讨指正。

第五篇: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读书笔记

课堂教学要“留有余地”

建筑楼群,要留出一些余地给绿树、给花草、给阳光、给空气。铺筑路面,每到一定的距离,便要留下一条名为缩水线的“余地”,以免路面发生膨胀而破裂。流水有回旋的余地,才会减少灾害;江河有涨落的余地,才不会泛滥成灾。留有余地,才能做到进退从容、曲伸自如。人在社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学会留有余地。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也需要留有余地呢?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威严的教师把课讲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其弊端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彻底纠正这个弊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即教师讲课时不能太静、太满、太透、太细、太实,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1、讲课不能太静

专家指出,学校需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但过分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像能力。应该意识到,我们过多地强调抓纪律,抓规范,必然会忽略关注学生个体享受学习的过程。能不能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能不能给学生一份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也就是给共舞之外的独舞一点精彩回旋的自由空间?并不是有了安静的课堂,就意味着有了一堂好课。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智慧的启迪。

新课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是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不要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鼓励提问、允许插嘴。学生如主动提问、质疑,提出与教师相左的见解,教师应当高兴;对于学生插嘴,也应当采取宽容态度。学生插嘴,并不是“不尊重教师”、“破坏课堂纪律”。美国学校对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有一条就是课堂上有没有插嘴。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冲破某些不必要的约束,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表现才能的机会。

2、讲课不能太满

一节课要根据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理解程度、课的性质类型等因素,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活动时间。这样学生才能认真思考、勇于质疑、灵活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导作用比重适宜,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只有二者协调,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思维活跃,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讲到底,搞大包大揽,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上应有的自由空间。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现在教学上满堂灌的现象还存在,要多多鼓励学生自己发展”,他认为“一开始就启发学生,向着更广、更深走,这就有希望。”一堂课45分钟是目前中学里普遍采用的教学规则,教师要在这一单位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是教师不能完全占有这45分钟。教师要认真处理教材,掌握难与易、深与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活动时间,使全体学生参与,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要留出“天窗”或“缺口”,可在知识衔接处、讲授高潮时、提出问题之初、或得出结论后,均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主动去细细咀嚼,或反复品味,或变式练习,或广泛演绎,或判断得出答案,或提出新的问题„„

3、讲课不能太透

上课时教师授课是教师的权利和职责。但新课程下却再也不能是当初独霸课堂、独步天下的“一言堂”了。教师上课时要抓住重点,给学生留出自己思考的空间。课堂教学可以采取讨论、阅读、辩论、演讲等手段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根据理解程度进行知识重新组合和运用。教师讲课讲得明白、讲得透彻,本无可厚非。但是,过透的讲解反而使学生厌烦,使学生思维懒惰,使学生学习上有依赖情绪而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老师少讲了,讲得不太透,点到为止,学生才有可能多思考,才有可能多“讲”,渐渐地,学生就会“讲”了,就会学了,到时就应了“懒婆婆培养个勤媳妇”这句俗语。因此教师上课时当务之急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自我获取、自主探索,教师所讲重点要与学生活动有机结合,这样才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其创造欲。即便是难点,也不直接告知,而是讲究“点而不透,言而不明”的教学艺术,让学生自己进入,去“透”去“明”,有意识地让学生学深学透,建构牢固的知识体系。

4、讲课不能太细

上课适当留有“细枝末节”,鼓励学生去思考,在读、思、疑、议、练中“咀嚼枝叶、品尝味道”。有时,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不一定对,但经过自己的不断思考,锻炼了思维,培养了探索精神,而且这样的结论有助于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更体现了对过程的重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他才会有一种新奇的喜悦和不易忘怀的情感,学生越是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教育效果就越大。而过细的讲解,学生要做的已全被教师包办代替,只能阻止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思想的萌芽。

实践证明,青少年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如果不去开发,那永远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甚至有时还会被扼杀。人的思维有着很大的能动性,上课时如果“留有余地”,重视学生的思维,那么学生就可能摆脱课堂相关因素的限制,超越固有条件的束缚,容易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样则是真正地建构了自己的学习体系。当遇到相似的问题时,能够迁移和举一反三。

5、讲课不能太实

艺术品位高的一幅画,除了有正确的主题思想外,作者那健康、清新、含蓄而不直露的手法,给人们的思维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课堂教学也是这个道理,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不要事无巨细都说得揭底亮相,不必将教材内容和问题讲得太实、嚼得太烂,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回味的余地,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被有意忽略,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被故意忘却,这样“模糊”的结果,学生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反而能激起探究的欲望,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对探究的问题喜欢下判断,“非此即彼”,十分强调教学的清晰性,认为只有给学生明确了一种确切的心满意足的答案,让学生当堂记住了,才算达到教育目的。其实,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对于那些具有模糊性、随意性特征的实际问题,则不能简单地给学生以明晰的评判,而是要用“亦此亦彼”不确定性的“模糊”理论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感悟自行解决,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人云: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人曾感叹道: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新课程操作层面中的关于教师“讲”的问题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教师的“讲”要重视给学生“留有余地”,要少讲,要在学生需要讲的时候才讲,要讲学生最需要的内容。留有余地,教师才能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才有可能实现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教育境界

吴非老师说,在他的课堂上总有一群沉默的看客,不回答问题,不发表自己的看法,感觉不到他们在思考。其实,类似的问题,在我的课堂上也有,我的课堂上也有这么一群沉默的人。有时我会问自己,他们在思考吗?是问题有难度吗?他们学会了吗?

为此,我开始尝试降低一点难度,可回答问题的还是那几个人,沉默的仍然保持沉默。我不愿意抽学生答题,因为我觉得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流才有作用。有时我甚至期望他们能质疑我,和我争论。但,即使我说错了,他们也只是望着我,然后迅速擦掉自己原来的答案。还好班里还有一部分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要不然我都不知道该怎样把正确答案说出来,或许免不了又要发脾气吧。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学离不开师生的交流,有时候看着那些一言不发的同学,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唱独角戏的演员一样,有着很多无奈。我猜,可能他们在期待一个“标准答案”吧,因为他们从小就知道,凡有“问题”,必有“答案”,而且“老师有答案”,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针对这一问题,我也问过一些学生,他们大多都嘿嘿一笑,什么都不说,也有一些说实话的同学。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大致有二:

1、老师的提问我弄懂了,但我没必要和别人分享我的学习成果,犯不着花费精力向全班同学讲清楚;

2、我真的不懂,但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不懂,我怕别人会嘲笑我。听了学生的话,我并不轻松,没想到他们小小的脑袋里竟然装了这么多想法。

知道了学生的想法,下一步就该对症下药了。在下学期的教学中,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多鼓励学生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多表扬他们。同时做好差生转化工作,帮助他们建立学习兴趣,发现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学生对课堂的期待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学生对课堂到底有什么样的期待?是期待一分钟都不停的“紧凑”课堂?还是期待草草了句的“放松”课堂?还是“幽默”课堂 ……

首次教一年级学生,真的领教到像“泥鳅”般一刻不停的学生,拿出我面对中高年级学生的态度与方法,学生总是瞪着疑惑与委屈的眼睛看着我。从那时我才开始思考,一年级学生期待什么样的老师?期待什么样的课堂?期待老师什么样的教法?然后我一到课间时间就走进班里,观察大部分学生是什么样的性格,都爱干些什么?

原来,我们班孩子大部分属于外向活泼型,喜欢动手,在倾听方面注意力短暂,在人际交往方面甚是在行。所以,我在课堂上多设计了表演、比赛、划、画、说等动起来的内容,孩子们在上课时更专心了,气氛到达时就好像疯了一样。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孩子们不稳定,学生们总会出现让我匪夷所思的“意外”。

看了这本《课堂上究竟发生什么》,我明白我的课堂为什么会不稳定。一味追求活,一味根据孩子性格追求动起来,只会让学生更加“活泼”。课堂应该像作者所说的一样——课堂应当有深思,也可以有笑声。课堂不同一般的思维活动,要引导学生发现趣味。反思我的课堂,让学生沉思的机会较少,较少引导文字的内在趣味。我想如果让学生找到语文就是文字的趣,那我的课堂一定妙趣横生又启迪深思。

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就应该是教师的追求,实现了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教师本身的期待,一定会让学生更喜爱我,也更爱浩瀚的“语文”。

高效课堂,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让所有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构建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才能达到高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点滴做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率。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单一的教学方式。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进而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的现象。

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声、光、色、形,将教学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生动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更容易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

作为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只有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高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特征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建设高效课堂,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说,课堂是否高效取决于学生是否主动地学习,是否会学习,是否能持久地学习。因此,要建设高效课堂,就必须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做文章。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习惯,挖掘学生的习潜能。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

四、优化练习布置,巩固学生知识。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可以使学生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更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认真备课,创新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面的过程;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真正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创设高效课堂。

怎样上好一节课。

一、“读”,即指教师至少要做到三“读”。

(一)要读《课程标准》。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感知、感悟新的课程标准。即小学语文老师要感知、感悟《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师要感知、感悟《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如果在不懂标准的情况下去上课,那就象中医把不准脉、士兵不听指挥一样。导致的结果最终只能是失败,即使不失败,但绝对做不出色。因此感知、感悟《标准》是我们每个教师必做的前提!

(二)要读教材。

首先是掌握和了解教材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通过对教科书的熟练掌握,区分出哪些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材料。哪些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而安排的过渡性练习或者是更好地领会所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只有区分不同性质的材料,才便于确定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然后要确定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是教材的核心。学懂了重点内容才能理解其它内容,具有触类旁通的效果。任何学科的教材重点都是从已知的旧知识中引伸出的新知识,是着重讲解的部分。因此,确定教材的重点,首先要找出哪些是已学过的旧知识,或以旧知识做基础的,这部分知识学生容易接受。然后,找出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的,甚至一点也不了解的全新知识,即是教学的重点。教材重点的确定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时间的分配,有利于学生将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有利于提高整堂课的学习效率。教师要能读懂文章,读出文章重点、难点,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思想、有智慧、勤奋努力的教师,如果我们的文化素养还不够深厚,那我们就多读书、多思考,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三)要读学生,也就是了解学生。教师要“读”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读”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读”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外还会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二、“活”,我想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也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一)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怎样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呢?

(二)把合作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使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不会流于形式,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改课堂评价的“单一化”为“多样化”。

心理学专家的指出,在小学没有好学生、差学生,都是有希望的学生,没有聪明孩子、笨孩子,都是有潜质的孩子。应当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上。他们不再苛求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不再严格划分哪些学生是好学生,哪些学生是中等学生或差学生,而是从每个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肯定学生的进步。

三、“情”,即教师教学中要动情,学生学习中要入情。

作为一个老师,首先我们得十分明确,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夸张。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情感,使其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我们更应该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

首先,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要入情。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拂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当我走进课堂,教学新课时,我仿佛觉得自己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河边,那样的明亮、清新。从新课启始,就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水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动情。在小学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蕴含着感情的,这就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来做到以情感动学生。学生情感的产生是与学生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系的,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中寓寄情感的形象。

“入情”“动情”以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移情”,也就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移情”要通过读来实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移情”之后,便会有一种表达的要求,也就是把自己所感受的情通过语言展示出来,这就是“抒情”。学生如何才能“抒情”呢?我认为运用是最好的“抒情”。这个运用既可以是回答问题,也可以是读书,还可以是写作。

四、“修”,即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特别是文学上的修养。

首先:老师要热爱生活,并知道热爱什么样的生活,一直为热爱着的生活不懈地奋斗。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文化底蕴下,我们追求怎样的生活,怎样去追求这样的生活,都影响着老师的决策,直接关系到对学生的培养,只有一个热爱生活并为之不懈奋斗的老师,才会与他的学生一起成长。

(二)、老师要善于思考。

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必须具有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眼光、建设的态度。要达到这三点,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不断地从书中汲取新知识。反之,如果教材的更新周期短一些,你就会感觉到不适应,甚至被淘汰。我们还要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教师要有一颗宽容、仁爱的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失误,乃至于错误,语文老师应该正确地对待这些问题,这里就需要一颗宽容、仁爱的童心。

如果你的心中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不能正视学生的失败,只盯者一个分数;没有一颗童心,怎么能爱自己的学生呢?

(四)、老师要具有永不懈怠的自我学习精神。

要想做好老师,你总是保持自己是一个学生。一个不爱学习的人,你能教出爱学习的学生吗?语文老师只有从不间断的大量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知识,来满足、适应教学的需要。一个爱读书的老师,经常和学生交流得多的内容也就会是关于书的内容。作为一名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相信每一位教师对这一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理解,那就让我们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吧!

下载安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5篇模版)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假期中,我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这本著作,收录是的作者近年对课堂的一些思考,篇幅短小,思想深邃,语言......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心得体会专题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心得体会 章华小学 李芳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一本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作者吴非先生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的读后感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是吴非先生在他多年从教的经验基础上,用他深邃的眼光和思维,向我们剖析了复杂的课堂中各种景象背后的原因,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对课堂教学的......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路栗平放暑假前,校长推荐给我们两本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吴非)和《国学与人生》(傅佩荣)。因为从校长那里先拿到了《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大全五篇]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近来,有幸阅读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非的新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讲述了在课堂上每个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不同,都会产生......

    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700字

    对于一个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对于堂,我最应该搞懂的无疑是"怎样教"这类问题。怎样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好,这是一个难题。正处于一个......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心得5篇

    学习《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心得 上个学期,利用课余时间读了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部著作。发现这是一本直白式的书。书中文字是作者吴非老师......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700字(写写帮整理)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700字蒋飞对于一个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对于课堂,我最应该搞懂的无疑是"怎样教"这类问题。怎样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