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铸心得
涓涓细流润心田
参观九江小学心得体会
阳光明媚,蓝天悠远;草长莺飞,姹紫嫣红。春分过后,诗一样的春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就像一股暖流滋润着心田。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我们一起走进了江西,也走进了梦中的图画„„
此次江西行,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山清水秀,大气磅礴”,处处洋溢着经典的韵味:婺源的油菜花,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花海连绵起伏,变化万千,花姿、花影、花浪、花潮使人陶醉;被誉为“奇秀甲天下”的庐山,秀峰如林,姿态万千,风景如画,真的如同诗人写的一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还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看着形态各异、色泽鲜明的各种瓷器,感受着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间风情……在江西,处处都是“绿”,跳上竹筏,只见艄公手中的竹篙轻轻在水中一点,便滑开了岸。翠竹漪漪,墨绿,深绿,鲜绿,给岸边的山峰披上一身朝气蓬勃的春装,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此次出行,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还有幸参观了九江市附属小学,参观考察后内心深受震撼。特别是他们优越的办学条件、先进的教育设施、文化氛围、全面而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等都值得我们去推敲、学习和借鉴。此次参观学习感受很深,受益匪浅,心得体会如下:
一、硬件设施为建设好学校打好基础。
九江附小创建于1921年,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现有42个教学班,约2700名学生,教职工140余人,是九江市教育局领导下的全国特色学校之一。进入学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雕刻在科技楼外壁的几个金色大字“诚实勤奋,文明超越”,学校的教室、办公室、功能室、运动场所设施一应俱全,活动区、教学区、休息区条块分明,总体布局一目了然、科学合理,从大门到各区、室的参观中了解到,其教育教学设备的时代性和教育投入的力度的确值得我们感叹和欣赏。因此,加大力度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多角度、全方位、有步骤、科学性地规划好学校,建设好学校,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理好思路也是重中之重!
二、“文化立校”彰显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前后都设计了图文版块,介绍九江的人文地理,以及从古至今的一些九江籍文学家、科学家、工程家、以及教育家,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工程专家杨叔子、物理学家于全。。。使校园文化氛围一气呵成,浸透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其感染性、号召力,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着广大师生,树立 “爱学习、爱家乡、爱祖国”的信念,这种“文化立校”的崇高立意使校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氛 1 围。
三、明确的办学思想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办学思想是学校发展的方向标,是办学特色的根本保证。九江附小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努力使学生身心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作为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致力探索“和谐教育”的科学规律;致力构建“以人文精神见长,以科学文化显优,以创新实践成特”的办学模式,让“和谐民主的管理、自主探索的教学、务实开放的教研、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美育人的环境”贯穿于实现办学理念的实践之中;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为本,以校为本”的思想,坚持一手抓常规管理,一手抓专题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每个楼梯口都有责任班级、责任老师,高年级的黑板报更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出的有模有样。操场上、绿化带、走廊中。一个个亲切、鲜明的标语,无不在向我们展示,这是一个文明的校园、和谐的校园、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
四、“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本的”教育理念。
九江附小非常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迄今为止,开设了许多兴趣班:有围棋、剪纸、书法、舞蹈、绘画、合唱等20多个兴趣小组。学校有专门的艺术楼,一楼是美术剪纸、绘画、书法,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精彩的作品,这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付出的结晶;二楼是音乐室、钢琴室、合唱室,整洁干净,有创意,配上跳动的音符真的如同走进了音乐的殿堂;三楼是舞蹈房、围棋室、还有小礼堂,每一间都布置的非常温馨,充满艺术的气息。各小组每学期都制订有学期计划、月计划和周计划,他们每周活动频繁、乐此不疲。而且经常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我从中体会到,特色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他们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他们“用爱、用情、用心”展示自己的风采,创造特色的校园。相比之下,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完善,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兴趣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五、团结的领导班子是办好学校的核心。
一所好学校首先要有一位好校长,其次要有一个良好、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特色学校就是这样,在校长的带领下,各班子成员职责分明,团结合作。他们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齐心协力地做好每一件事。因此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德育示范学校”“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20多个荣誉称号。同时学校与国际、国内名校建立了一定的交往,和日本玉野市第二 2 日比小学建立了国际友好学校关系,还多次接待了来自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外宾的访问。
正是有了优秀的领导、优秀的团队,学校才会取得如此多的荣誉,才会发展的更好,我想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打造和谐校园、文明校园,以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教育功效。
我相信,我们怀文小学的明天会更美好!
2012
怀文小学 王铸
年4月6日 3
第二篇:《铸剑》读书心得
《铸剑》读书心得 高一(1)班 陈家亮
这篇文章是根据《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铸剑师干将为楚王造剑被杀,其子报仇的故事改编,是《故事新编》中系列小说中的一篇。这系列小说都是取古代载籍的材料生发而成的带有传奇性质的历史小说,是鲁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艺术解释。
楚王命名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成,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的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到了鲁迅笔下,就更加生动感人了。他用新编的手法把原本仅仅几百字的文言文,加入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象,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感染力,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向鲁迅先生学习。
在《故事新编·序言》中,鲁迅先生说:
“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这就是说,历史小说有“言必有据”和“随意点染”两类。
《铸剑》“随意”点染了哪些东西?这主要表现在:
1.根据古文中提到的形容赤鼻“眉间广尺”,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他是一个刚满16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升华过程。
2.将“客”改成了“黑色的人宴之敖者”,他舍己为人,行侠仗义,是一名光辉的古代侠士的形象。
3.将“楚王”改成了“王”,具有了更大的适应性,也有了血肉生动的性格:暴戾、荒淫而颟顸。
4.增添了“干瘪脸少年”、众多妃子、王后、太监、老臣、武士、侏儒等次要人物。
5.设计了生动而完整的情节,特别三头在鼎中啃咬一节为全文高潮,惊心动魄,眉间尺头的活灵活现更让人拍案叫绝。
6.为宴之敖者设计了四段《哈哈爱兮歌》,更加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为了表现故事的神奇,在文章中还写了三个人头在金鼎中互斗的事。“仇人相间,本来分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眉间尺的头死死地咬住楚王的头不放,楚王也不示弱“王又狡猾,总是设法绕到敌人的后面去。”接下来王公大臣的描写更为微妙,诡异的神情令人哭笑不得,麻木了的动作使人啼笑皆非。宴之敖者的头的参与使这个高潮又一次升华。宴之敖者和眉间尺的头对楚王的一个头“于是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一顿乱咬,咬得王头眼歪鼻塌,满脸鳞伤。”在这金鼎沸水之中如此场景真是神奇呀!
之后的事就是王公大臣们的了,他们蠢笨的举动和宴之敖者与眉间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宴之敖者与眉间尺是沾了“楚王的光”,才得以隆重的安葬,和楚王埋在一起。这时,老百姓们的举动更具有讽刺性,“大出丧” 变成了全民“瞻仰”的“狂欢节”。全文就在这样一个“似悲实喜”的讽刺结局中结束了。
文中的眉间尺一开始惧怕老鼠,可到后来却变成了一个在金鼎中奋勇无比的勇士,他就成了当时中国人民现状的真实化身,而“奋勇无比的勇士”是鲁迅对中国人民未来的憧憬。其中的宴之敖者是一个侠客的形象,强烈的复仇的心理在鲁迅的心中,他就像一个光明的使者,指引革命的前进。楚王的形象就毋庸质疑了,他暴戾、荒淫而颟顸,代表了罪恶的国民党反动派。今天我们不需要复仇,只要站在真理的一边,为新中国的建设做贡献!
《铸剑 》有感 高一(2)班
刘凯华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最初读起只是语言晦涩颇有些古怪的神话,眉间尺与楚王还有“黑的人”的头之战,以及那些咿咿呀呀奇奇怪怪的歌,平添了许多奇异的幻彩。为父复仇而死的传说在中国是不少见的,被冠以忠孝的名义后终沉溺于历史的洪流中,不复听说。而《铸剑》似乎倾注了鲁迅先生极大的心血,最终也不辜期望成为先生探寻人类灵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独的代表之作,其极具先锋的艺术内涵仍恩泽此后的众多作家。
简单的子为父复仇的故事随着“黑的人”的出现逐步步入复杂的旋涡中。鲁迅花大笔墨写了眉间尺的优柔寡断,这就决定了复仇于他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务,在现实世界的这种两难境地与复仇命运的必然性里,就决定了宴之敖出场的顺理成章,他的种种神秘性,把人引入另一种复仇的境地,即指向全人类生命个体的灵魂深处的自我复仇。再来看看楚王,残忍、无道的代表,但他也曾摆脱现实的两难,铸莫邪剑,为的是消除戾气,增加的却是新一轮的杀戮与复仇。这种荒诞性的叙述,是通过细腻的笔法表现的,莫邪剑的诞生、充满血腥的头与头式的复仇,神秘而古怪的楚歌,都令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这个奇怪的黑衣人,他的言谈、举止都带有对于世俗生死、个人肉体的摈弃与冷酷的决绝,鲁迅在他身上贯注了他“理想的人性”,“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万物在他身上都能找到痕迹,然而终也抓不住。他的冷酷与神秘在作品的荒诞叙述中只能置于理念的范畴,这实质上是顿入虚无的表现,对于人性的关注与探讨一直是鲁迅思想的重点,也使之成为他最具先锋性价值的内涵。
人类个体的灵魂自我必定如《铸剑》里的眉间尺与楚王,存在着两个极端,爱与恨、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然而这极端也终是无法调和的,复仇的必然性带有古希腊神话的命运悲剧性,而人物性格又使之具有莎士比亚戏剧式的性格悲剧,双重式的复仇使人的关注更深沉的投入自我的体验中,灵魂的两极,存在于同一生命个体,也必然会有斗争,人类就是在这种自我复仇中不断成长与继续生活着的。鲁迅把关注投入到整个人类灵魂的最深处,通过一种荒诞性的叙事,展示了人存在的理念世界,是极具现代性与先锋意义的。同时这种对自我的复仇、对存在理念世界的把握,又是通过绝对的神化将其置入一种虚无的境界来把握 的,这就更深入了鲁迅自我的一种虚无主义精神。宴之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们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复仇”,《铸剑》在这里提出的超目的性的现实主义,正如康德所说:“在此岸的社会中,任何行善的目的,都不是纯粹,而纯粹的动机是来自彼岸的承诺”,他认为有限的生命个体不可能认识无限的世界,对“复仇”崇高赶的认同是来自此岸与彼岸间不可能建立的桥梁,这样就给复仇打上了虚无主义的旗帜,自我的复仇来自虚无的认识,而虚无主义也正是源自对自我灵魂拷问,这种非凡的自我否定精神和殉道意识,是鲁迅比之同代人对自我在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地位的更深刻的认识,他所阐述的这种虚无与孤独的荒原感不是一个阶级一个时代的,而是整个人类从古自今的悲哀。
这种虚无主义不仅在《铸剑》里表现突出,在鲁迅最具代表性的散文诗集《野草》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影的告别》中的影显示了三种本质特征,其中对自身本质的反省和怀疑都表明了来自人内心深处的恐慌与荒诞。主人公自我与社会和个人存在之间的逻辑两难框架,是此岸不得通向彼岸的虚无,而对于“无间”的复仇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有深刻体现,《孤独者》里的魏连殳的复仇是以自我毁灭与扭曲为代价的,《野草》中《复仇》与《复仇之二》中充斥着荒诞感,也必会受到一番灵魂与心灵的挣扎。在追求世俗完美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应是来自自我,在理念上的声讨,于现实是虚无的,但鲁迅正是以这对自我的深刻复仇及虚无的剖析,创造了那个时代不应有的伟大认识。复仇与虚无带给他的,是更为绝对的孤独。“他曾把自己看作由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的‘过客’,看成具有使命感的中间人物”,“他努力把自己从异己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使自己不再类属于非人道的意志王国,而是具有自由意识与善良意志的独立的主体”,这种具有历史使命感的意识使先生创造了非同一般的艺术成就。
《铸剑》读后感 高一(3)班
程沐伟
《铸剑》是鲁迅小说中最好看的作品之一,其可读性与直接感染力,惟《伤逝》可与比肩。小说的情节十分精彩,大开大阖,每一步发展都出人意料;气氛上也是动静交织,紧张与荒诞相交叠,逼着你一口气读下去。但读完后,你既觉得充实,有一种审美的愉悦,同时却也会茫茫然,因为一下子很难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小说中的眉间尺刚满十六岁,就被母亲派以重任,要他带上亡父生前铸就的剑,去找国王报仇;十六年前,因为宝剑炼成了,国王怕再有别人得到这样的好剑,就拿铸剑人的脖子试了剑锋;其实父亲早有预感,所以同时炼就雌雄二剑,而把雄剑留给了未出世的儿子;儿子上路了,但一切都不顺利,没找到机会不说,国王却已得到密报,派人来抓他了;这时出现了神秘的黑衣人宴之敖者,愿意替他报仇,但要借他的头和剑;眉间尺没有多犹豫,提剑从后面砍下了自己的头,把自己的“性命和宝贝”一齐交给了黑衣人;黑衣人带着剑和头上门去为国王表演,让人头在煮沸的鼎里唱歌,当国王凑到鼎前观看时,一剑砍下了国王的头;两颗人头在沸水里互咬起来,眼看眉间尺要吃亏,黑衣人又举剑砍下自己的头,三颗头一起混战,终于把国王的头咬烂了;三个头颅煮成了骨头,分不出彼此,最终只能一同放进金棺落葬。
很多研究者都想从故事里找出意义来,有的将它归为“复仇”,有的将它提升为“革命”,还有人干脆称这是向国民党“四一二”政变发出的复仇宣言。然而,鲁迅在文末明明写着“一九二六年十月作”。这离“四一二”政变还有整整半年。虽说他当时还没定稿,又把它从厦门带到广州,但最后也是在一九二七年的四月三日定稿的,这离“四一二”还有九天,离国民党在广州发动的同样性质的“四一五”政变,则还有十二天。鲁迅不可能未卜先知。但敏感如鲁迅者,一定也会体验到当时黑云压城的气氛,这在他的心理上和作品的叙述中,当会有所反映。这我们将在后文谈到。
至于“复仇”,当然是小说的题旨之一。但鲁迅花了这么多时间推敲,如此用力地写成的作品,如果仅仅就是为了演绎一个离奇的复仇故事,那又不太像是鲁迅的所为。有人认为《铸剑》是鲁迅创作的“武侠小说”,宴之敖者体现的是
中国的“侠义精神”,我想,他也是把复仇视为作品的全部内核了。的确有这样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就是为着津津有味地讲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至于故事有无意思或意思的大小,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关切所在。但鲁迅决不是这样的作家。——事实上,在复仇故事背后,还暗藏着一个故事,那是鲁迅自己的故事。
一般读这篇小说,最易受到感染的场面,大致有这样几处:一是父亲当年炼成宝剑时,白气腾上半天变成白云,转眼又变成绯红色,连地面也开始动摇的骇人景象;二是眉间尺遇到黑衣人后,两人的怪异的对话,眉间尺取出青剑果断地削下头颅,随后狼群吃掉眉间尺的身体,黑衣人击退狼群,以及他那尖利、奇崛而又充满古意的高歌;三是黑衣人到国王的殿上表演,眉间尺的头颅在鼎里旋转并唱歌,直到大王的头被黑衣人砍下,三颗头的鼎中大战;当然还有第四,即大臣和姬妾讨论国王的后事,左右为难,以及最后那热闹而尴尬的葬礼。但我们不可忘记,除了这些过目难忘的场面之外,小说的开头,还有很大一段,是有关眉间尺抓住老鼠,却又犹豫不决,想杀而不忍杀的描写。这一场面也值得推敲,我甚至以为,其重要性未必低于上述场面,只不过它不太显得离奇和强烈罢了。许多论者都认为小说主角应是黑衣人而非眉间尺,但既然如此,一向在小说结构上极为严谨的鲁迅,何以要辟出那么大的篇幅详写眉间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以至占去了全文几乎四分之一的地盘?当然其中也包括了母亲诉说国王的杀父之仇,可母亲醒来之前的笔墨,决非“起兴”之类的点到即止。小说第二节,写眉间尺带剑上路,在遇到黑衣人之前,也是一路详写,这又是为什么?同时,我们不可忘记,《铸剑》原来的篇名,就叫《眉间尺》,后来收入《故事新编》时,为了每篇都统一为两个字,这才改为现名。从中也可见出,眉间尺不是次要人物,其重要性不会低于宴之敖者。
我阅读《铸剑》,总会想到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二者的开场有很多共通处:都是在毫无准备的前提下,接受一个神圣的杀人使命——为父亲复仇。莎翁让他的人物在接到使命后痛苦犹疑,从而引出后面长长的剧情;鲁迅则让人物在接到使命前先展露了他的犹豫、不果敢,让母亲把自己的担忧说出来,让眉间尺自己先觉得这样下去将一事无成,然后才是母亲说旧仇。鲁迅所要写的,正是眉间尺从一个不更事的优柔少年,到镇静地带剑出行,到渐渐发现报仇之路的无比艰险,最后,在遇到黑衣人后,他变得果敢而决绝,毅然地交出了自己的性命和宝剑;此后,在沸鼎里与国王的头相遇,他毫不犹豫一口咬了上去,直至最后,真正报了仇,才与黑衣人相视而笑,一起仰着脸沉下鼎底。小说与其说是写了黑衣人的侠义故事,不如说是写了眉间尺的成长,写了他在黑衣人帮助下完成了惨烈的使命,写他如何从一个柔弱少年变成了一柄复仇的利剑。
人们往往注意到黑衣人身上有鲁迅自己的影子,比如他与眉间尺的对话,无论语气还是内容都很像作者的《野草》中的断片;又比如,鲁迅自己就曾用过“宴之敖者”这一笔名。这都是无疑的。但在眉间尺身上,却也同样有着鲁迅的身影。小说一开始,眉间尺看见掉到水瓮里的老鼠“单露出一点尖尖的通红的小鼻子时”,作者写道:“他近来很有点不大喜欢红鼻子的人。但这回见了这尖尖的小红鼻子,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我们知道,鲁迅在厦门大学时,和另一位学者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以后竟至于差点儿要打官司。那段时间鲁迅的文章里,以厌恶的口气提到“鼻”或“红鼻子”的不在少数。眉间尺与母亲对话的气氛,也很真实地反映了鲁迅家中的母子关系。眉间尺带剑上路,所看到的城里人呆滞麻木的表情,以及热衷于做看客的情形,同样显出了鲁迅式的目光。他身上带有锋利的剑,别人不知道,动辄来欺负他,他只恐自己的剑误伤了人,这种心态,分明也是鲁迅式的。尤其是,看客们围上了他,呆看着,谁也不开口,“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这种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不也正是鲁迅的态度吗?而后来,当眉间尺的人头在鼎里高唱起了怪异的歌,那眼珠忽然变得秀媚,歌词忽然变成:
阿呼乌呼兮呜呼呜呼,爱呼呜呼兮呜呼阿呼!血一头颅兮爱呼呜呼。„„
我们知道,鲁迅向来是不喜欢“爱呼呜呼”的,他这样写,既是“开开玩笑”,又必然是有所指的。指什么呢,恐怕就是指发生在两年前的那场“我的失恋”的**吧。从这些地方都能看出,眉间尺身上确有鲁迅的影子。
写《铸剑》时的鲁迅,已经不是当年那位写《呐喊》和《彷徨》的小说家了,他在此前写了《朝花夕拾》和《野草》,他的笔已经愈益走向“有我之境”,即使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是小说,他也会在小说中加入不少杂文的成分。虽然他事后也感到不满,说过《故事新编》中的作品“从认真陷入了油滑”,但他已没法改变。但这样写也有好处,那就是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对于自己、对于现实的许多深层的
思考。
在《铸剑》中,我以为,那可以称之为“文眼”的段落,就是眉间尺与黑衣人的对话,以及他毅然地交出了自己的头和剑。在当时,鲁迅已经看到国共合作行将破裂,“国民性”难以改变,知识界乌烟瘴气,而一己的力量极其微弱,“铁屋子”的恐惧依然缠绕不去。他希望有更强的正义的力量出现,他愿意交出自己,投入进去。“五四”时期,他就曾在须得“听将令”时有过积极的配合,到这时,他更希望能有新的宴之敖者让他“引为同志”。尽管后来的历史事实无比曲折,尽管鲁迅一旦投入阵营后仍然着保持独立的思考,并常与“奴隶总管”式的人物发生剧烈冲撞,但这毕竟是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和世界最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们所曾有过的真实的心路历程。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精英大概不会再有这样的决断了,而我们不可忘却当时的时代,它离“红色的三十年代”仅有三四年的距离。
我不仅从《铸剑》中读出了干将、莫邪的史迹,我更从这里读出了鲁迅自己的心灵史。
《铸剑》读书心得 高一(4)班 程林枭
《铸剑》是收在《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问世后,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中也一再说:
《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确是写得较为认真。所谓“塞责”、“油滑”,当然是自谦之词,但对《铸剑》特别喜爱,却是溢于言表的。这当然绝非无因,《铸剑》的确是鲁迅交织着自己半生的爱恨、凝聚着自己的全部血泪写成的。
鲁迅一生最反对两个东西,一个是锦衣玉食、残民以逞的反动统治者,一个便是卑躬屈膝、低眉顺眼的奴才主义。即使在自己的《遗嘱》中,他仍这样教导自己的家人:“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鲁迅看不起那一套忍辱求全的折中调和。看不到这一点,不足以语鲁迅;看不到这一点,也不足以谈《铸剑》。
众所周知,《铸剑》根据的是《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这则故事本来就充满了向反动统治者的复仇主义精神。试想:楚王命名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成,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报了深仇大恨。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到了鲁迅笔下,就更加生动感人了。
《铸剑》为何写得这样酣畅淋漓、大快人心?如前所说,这就不仅有赖于鲁迅对之题材的熟稔,而更得力于他的半生血火交织的斗争经历了。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他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他深切地感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秋瑾的被杀、袁世凯的大杀“革命党人”、“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至1926年“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
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它是鲁迅革命的复仇主义的艺术结晶。值得注意的是,初稿1926年10月写成后,他没有马上拿去发表。1927年初带到广州后,他还在考虑,还在打磨。直到1927年4月3日,他才正式定稿、寄出发表了。自然,这篇小说也就表现了他到广州之后的新的观察、新的体验。而当时的广州,“红中夹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已经日益表面化。“山雨欲来风满楼”,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四一二”、“四一五”大屠杀已经在酝酿中了。3月20日的广州“中山舰事件”,舰长、共产党人李云龙的被杀害,正是这场大屠杀的信号和前奏。具有高度革命警觉性的鲁迅,更有把握地修改、定稿了他的《铸剑》,一篇优秀的历史小说便这样诞生了。
读《铸剑》有感 高一(5)班 张美玲
《铸剑》的故事源自古书《列异传》和《搜神记》。鲁迅以白话写文言,把很短的篇幅敷衍成长长的故事,晋人志原本的古朴诡谲已经消失,简单的复仇原型中充满对人物个性的阐释和叙事本身的张力。
原本的故事,父子两代的篇幅是大体均等的。而在《铸剑》中,真正的铸剑者在故事开始的时候业已死去,他的事迹是通过小说主人公眉间尺的母亲之口交代的。“大欢喜的光彩,便从你父亲的眼睛里四射出来,他取起剑,拂拭着。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他将那两把剑分装在两个匣子里。”
“‘你不要悲哀。这是无法逃避的。眼泪决不能洗掉命运。我可是早有准备在这里了,’他的眼里忽然发出电火似的光芒,将一个剑匣放在我膝上。‘这是雄剑。’他说。‘你收着。明天,我只将这雌剑献给大王。倘若我一去竟不回来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在人间了。你不是怀孕已经五六个月了么?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抚养。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给他这雄剑,教他砍在大王的颈子上,给我报仇。'”
这是庄严的笔调,是魁梧的人格,是反抗者的颂歌。眉间尺的父亲是真正的英雄,是作为其子的“史前史”而出现的,故事如此安排已不仅仅是叙事技法方面的问题了,鲁迅的匠心在于拉开英雄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树立一个理想寄寓之所,告诉我们真正的安身立命所在。
《列异传》和《搜神记》没有这么明确的目的,因为神迹在其中是不证自明的,而《铸剑》中的父亲则是鲁迅亲手发明的神话,是附魅传统经过现代理性反思破灭之后新的梦想,神话的时代毕竟已过去了。
“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骤然失去了光辉,唯有青光充塞宇内。那剑便溶在这青光中,看去好像一无所有。”
鲁迅也只能说“看去好像一无所有”。他笔下的英雄人格在现代题材里几乎没有出现过,涓生、吕纬甫、魏连殳都是失败的知识分子,文化精英,带着绝望的气息,更遑论闰土和阿Q这些农民们,英雄只在古书里,是眉间尺父亲,照理说,鲁迅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就应该时最有资格和最坚定具备审父意识的人,但鲁迅实在不能够坚定。雄剑溶在青光中看似全无,正隐约象征鲁迅心底深处对文化,对国家命运虚无主义的态度。
《铸剑》这个故事毕竟是属于眉间尺的。
眉间尺刚出场的时候,是他十六岁成人的那一夜。此前,他还是一个懵懂的无知少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这夜,他在母亲的引导下坚定地告诉自己,“我已经改变了我优柔的性情,要用这剑报仇去!”
而这个男人的成长历程,是在和老鼠的斗争中体现的。这无疑是《铸剑》中最精彩的篇章,是鲁迅刻画人物的神来之笔,让我们不由想起《史记》里的细节种种,酷吏张汤幼年审鼠,大将韩信少时乞食,秦相李斯读书时更有仓厕之论,司马迁善于在人物的成长过程中探询其心态、品质对于将来的影响,撰史之时细微如斯,鲁迅写小说亦鉴此等手法。
他出门了。复仇几乎立刻就要发生,大王外出巡游,人们在围观。“他只得婉转地退避,面前只看见人们地脊背和伸长的脖子”。而眉间尺却在此时被一个
“干瘪脸的少年”绊倒,“干瘪脸的少年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这段是典型的鲁迅式冷峭幽默,不动声色,讽刺寓于其中。而“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边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少年的。”看到这里我们已是明白了八九分,原来鲁迅笔下的对被砍头的同胞兄弟的漠然围观,对阿Q游街的热闹围观和对革命烈士夏瑜的变相围观是“古”已有之的!小说一下子从司马迁回到了鲁迅自己。
“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哭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是的,无聊,这才是鲁迅的笔,前面的成长篇只是鲁迅向前贤司马迁呼应的方式,是带着敬意的模仿,此后他就开始独舞了。
我们大概可以知道,眉间尺是不能如他所愿去复仇了。他的生活环境是一个无聊落寞的反英雄的环境,一个消解重大行动意义的环境,一个人心失衡远重于腥风血雨的环境,尽管腥风血雨在当时并未缺乏,可是却再也不能造就英雄了。到此为止,我们该知道为什么鲁迅用那么威严的笔调去写眉间尺父亲的事迹。
小说本该结束了,可是远远没有。
如果认为鲁迅仅仅是为了照顾故事原型的情节脉络而加上黑衣义士的情节,不免肤浅。黑衣义士在小说中和眉间尺一样,具有独立自主的出现意义。从他本身的性格塑造来看,远远不及眉间尺丰满,没有成长史,没有理由,而是一个理念。此人一出场就可以逼退让眉间尺无可奈何的干瘪脸少年,并对眉间尺说“一向认识你,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他向眉间尺要求的只是雄剑和眉间尺的人头。情节到这里甚至带了六朝志怪的神异。
令人吃惊的是眉间尺的表现。这个孱弱优柔的少年解决不了内心的结和身边的无聊,却在几句简短的询问之后毅然砍下了自己的头,把父辈的遗嘱和自己的性命都交付给一个陌生人。
这是鲁迅对原作的屈从?是鲁迅自己也解不开的迷?是鲁迅迷失了人物的性格逻辑?其实,从那个开头我们就可以看出,鲁迅在心底是想把眉间尺当作一个英雄来写的。
老鼠,“杀它呢,还是在救它?”确实是一个重大的两难选择。眉间尺优柔的性格历历在目,接下来就是英雄父亲的故事呈现,两相对比,着实令人担心。舍身铸剑的父亲和不忍杀鼠的儿子之间有什么样的契合点呢?眉间尺出门前的这夜一直没有睡着。或许焦急的读者会想起袁牧的话“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再想到《史记》、《汉书》里的英雄们少时都有孱弱、尴尬、胸无大志的经历或遭遇,这也许能给眉间尺找到些慰藉。
眉间尺的困境在于没有找到那个让他的性格发生突变的环境、际遇,而此前,荆轲在易水之畔作别燕丹,韩信、张良在年少的折辱以后遇到了明主,光武中兴的时候汉室已经走向衰颓,但仍是群雄纷争可一展身手的时节。“史前史”的眉间尺父辈的时代,都是可以让具备英雄潜质的人可以突变的时代,所谓时势造英雄。
而在鲁迅看来,彼时的中国只能如铁屋一般消磨人的灵魂,用无聊吞噬人的烈志雄心,所以眉间尺的不幸不在于能否复仇,而在于他是否能完成对于自己人格的追问,改变优柔的性格,眉间尺面对干瘪脸少年的失败不是自身武艺和体力的失败,而是人对于当时漠然、颓废的大环境的无奈。
黑衣义士是眉间尺突变的一个契机,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心中的英雄情节实在是挥之不去。既然在现时没有那样的环境,鲁迅就从“历史”里找来了
一个“父辈”。看看他对眉间尺的教导吧:“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再加上鸱枭的声音,磷火的目光,黑衣人和《野草》里那些鬼气森然的意象以及那些意象背后深沉、晦涩的情感是多么相投啊!黑衣人简直就是鲁迅自己,是《彷徨》小说集里许多个第一人称“我”。眉间尺的英雄血终于在他父亲的鼓励之下复活了,鲁迅也只能在这样的义士身上找到希望之寄托了。之后的情节,只是历史的翻版,鲁迅的任务到此总算完成。
第三篇:培训心得王
小学班主任培训心得
可乐小学 王汝能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班主任的成长,更离不开学习。一段时间以来,本人有幸小学班主任培训,在培训期间,我认真听取了来自各地的专家、老师们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讲座。讲座从法律,心理,德育等方面分别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科学分析,告诉我们作为班主任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
班主任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班主任的话对学生是最具有号召力的。在众多任课教师中,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是最崇拜的、最信赖的。要搞好班主任工作,就得多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工作方法,并且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专家老师的先进经验,我深深感到活学活用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能使我们的工作更轻松有效。下面我谈谈参加这次培训的体会:
一、要实现角色转变,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1、要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艺术的顶峰就是师生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所以我们可用多种方式常和学生进行心灵约会。
2、要理解孩子在错误中成长的规律,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待孩子犯下的错误,允许孩子在错误中成长,走向成熟。
3、要关注弱势群体,实施公平教育、和谐教育,温家宝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如果我们给学生一个机会,他往往会给我们一个奇迹。
二、要善于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一句“你真棒!”是一把开启学生自信的金钥匙。听了讲座后,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赏识教育对于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数子一过,不如奖其一功。”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最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们不经常责备和批评学生,要贯彻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正面教育原则,如果一个班级受到表扬多,则这个班级学生思想品德、纪律、成绩就会越来越好,因为表扬使学生扬长避短,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相反如果一个班级经常受到批评,便会失去信心,就会使他们自暴自弃,很难进步。有句话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教育学生中少批评、惩罚,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最大的愿望是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面对问题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去赞赏他们、鼓励他们,那么你会发现,学生个个都是那么可爱、那么优秀。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生活上知足常乐,同学之间助人为乐,学习上自得其乐,身体健康快乐”,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要重视家校沟通,共同当好孩子人生的导师。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
育也难以获得预期效果。要教育好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教师必须通过家访、电话、短信、网络等活动进行沟通探讨、客观反馈,一视同仁、热情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育情况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育子观,自觉调节受家庭、婚姻、生活等方面困扰的心理,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走出心灵的困境。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要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每一个家长的素质是不同的,他们的教育观念也不同,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和家长,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培训留给我更多的是思考。今后我将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去,真正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合格班主任。
第四篇:王晨心得
齐鲁石化社会实践报告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在这个暑期,我们一行7人本着调研企业、学习企业的目的来到了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虽然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但作为一群以前从没接触过石化企业的大一学生来说,我们着实受益良多,我们了解着企业,感受企业职工生活,体验石化人的奉献精神。在一位资历很高的老技术员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齐鲁石化的各个部门,了解了整个生产流程,收集了许多关于石化企业的一手材料并与一线工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整个实践,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他们都平易近人,和谐相处。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也使得整个企业显得井井有条,生产生活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样直观的了解,既增加了我们对石化的感性认识,又增加了对企业的深层了解,既看到了企业创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深深的被工人的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感染,更加坚定了我们刻苦学习、奉献祖国的决心,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实践中了解了工厂的基础建设、生产、运输、销售的全过程;产品种类以及其生产方法;原料的运输、存储、用途;物料和能量的综合利用和节能措施;三废处理和副产品的概况;还有各个工段的生产工艺及流程等等。虽然整个过程步骤十分的繁多,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科技含量高,以前在我的脑海里,只要一提到炼油,浮现的就只有这样几个情景,人多,设备落后,环境差。但这次的体验却完全推翻了我的这种认识,占地几百亩的工厂,一眼望去,竟看不到一个工人,所有设备均由现代化的计算机所控制,而人只要坐在舒适的操作室内,盯着电脑屏幕就行,除非是重大问题,一般都用不着人亲自去操作机器,实在是太令人惊讶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实,要是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有谁能想到原来炼油能这么简单呢?
还有一个我重点注意的问题便是环境污染,众所周知,石化企业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要是三废和其他有害物质都不加以处理就排放到大气中,那对环境将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在我的观察后,我发现炼油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虽然没有被完全的消除,但经过一些技术手段的处理之后,还是全达到了国家的排放的标准。这里以废水处理为例,首先生产中产生的废水会通过管道运输收集到几个大的废水池,在那里通过自然条件的作用,使得一些有毒物质自己分解,然后就是化学作用了,通过设备检测出有毒物质,然后加入各种中和剂,使其沉淀,然后集中处理,然后再二级过滤,这样之后废水才往外排。我个人觉得这样做不仅仅是国家的强制要求,这更体现的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发展企业的理念。环境是我们生存生产的基础,要是我们伤害了它,最终受伤的肯定是我们自己,做企业更是要注意。
总之,这次社会实践使我们这些学习工科的学生能与“石油化工”亲身接触了,而这些过程和知识通常只有工作后才能亲身接触和体验。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我开阔视野,了解企业,深入企业,它让我们体味到石化工人的酸甜苦辣咸,让我们懂得任何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下次如有机会,我也一定会积极参加。
王晨2011年7 月8 号
第五篇: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汇编5篇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一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人们不会忘记,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的“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濒于灭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收集、整理和保护;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二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而团结,正是中国必不可少的。
五千年来,也有许多著名的民族团结的事。比如,昭君出塞、孔繁森的故事等。
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是山东聊城人。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1993年春天,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村他跑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上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地足迹。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就这样,一个优秀的干部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我们学校,也有些回族同学。如果我有几个少数民族朋友的.话,范文写作我会教他们说汉语,还会尊重他们的习惯。比如,回族人信伊斯兰教,不吃猪肉;蒙古族人厌恶黑色,认为黑色是不祥的颜色……
对于一个小团体,团结可以成功,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团结是和平的象征,团结就是力量!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三
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拉萨、林芝、昌都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昌都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工作总结范文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四
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理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
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因此,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工作总结范文就可以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
与此同时,“铸牢”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当动词用,意味着成员彼此间互动交往趋于紧密的过程;又可以当名词用,表示成员彼此间形成一种和合凝聚的状态。所以,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还需要关照过程与状态的内在关联。
第一,铸牢意识是成员间关系交往互动的过程性存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诸种联系才会生发、意义才会生成、价值才会呈现。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篱和边界,去接近自然、去触摸世界、去倾听他者的心灵召唤、去为他人作一份贡献时,你的感知体验、行动意向、存在价值才会慢慢变得饱满。在努力去构织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慢慢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归属状态。
第二,意识铸牢表现为成员间关系凝聚与巩固的可靠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克服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解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强亲切友善团结等体验,并形成明朗乐观美好的愿景与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话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会感受到,你的身后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兴盛起来的国家和民族。当然,意识铸牢并不在于消解个体的独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群体性的盲从,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判断、知识经验和价值信仰,并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五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的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老话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就是力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阵阵的轰鸣声中一栋栋房屋高楼在转眼之间都崩塌。许多的人都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是团结让汶川站了起来,各大厂家纷纷捐出水和食物,许多明星和慈善家都捐出资金。为汶川人民建设医院、学校和家园就这样又让汶川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云南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地里的庄稼完全绝收,甚至于很多地方就连人们正常饮水都出现了问题。当地的人们不论老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不惜艰难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挑水、驮水回家。这一情况后来被记者叔叔阿姨报道出来后,思想汇报范文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水,以解决灾区人民生存问题。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靠大家和灾区人民的自救方式,旱灾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灾区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么多的见证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的大家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向他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