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的心得体会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这门课程由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本培教授讲解,他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大气圈、水圈(含冰冻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视为一个整体,探讨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包括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复杂非线形多重耦合系统。通过他生动的讲解,并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地层学和地史学教学与科研经验,对造山带综合地层学、多岛洋构造古地理和中生代地层古生物领域认识,使我对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课题、方法和内容形成一定水准的认识。
第二篇: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2018尔雅满分答案
学科的概念
【单选题】狭义的地球系统有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D)等组成部分。
A、生态系统 B、自然环境 C、动植物 D、生物圈
【单选题】1983年哪一位科学家提出要建立地球表层学的思想?(C)
A、李四光 B、冯如 C、钱学森 D、邓小平
【单选题】哪一年地球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而诞生?(D)
A、1977年 B、1967年 C、1997年 D、1987年
【判断题】
地学和天文学不具有密切的关联。(正确)
【判断题】
广义的“地球系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正确)
学科的内容
【单选题】在哪一年成立了国际生物多样性科学计划?(D)
A、1989年 B、1981年 C、1999年 D、1991年
【单选题】哪一年开始全球环境变化和国际人文因素计划?(D)
A、1994年 B、1992年 C、1998年 D、1996年
【多选题】内蒙古的“四大宝”包括(ABD)。
A、煤炭 B、山羊绒 C、石油 D、稀土
【判断题】
中国不属于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的参与国。(错误)
【判断题】
哥本哈根会议达成的协议规定所有国家的碳减排数量不一致。(正确)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单选题】美国第几任总统是奥巴马?(B)
A、四十五 B、四十四 C、四十七 D、四十六
【单选题】为什么乌尔盖湿地会干枯?(D)
A、过渡放牧 B、降雨量减少 C、气候变化 D、人工截流
【单选题】下面哪一个国家的煤炭产量最多?(C)
A、印度 B、美国 C、中国 D、南非
【判断题】
具有发展风力发电潜力的是我国的西北地区。(正确)
【判断题】
四川没有办法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正确)
对地监测的科技手段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大洋钻探三部曲的是(C)。
A、大洋钻探计划 B、深海钻探计划 C、浅海钻探计划 D、整合大洋钻探计划
【单选题】哪一个国家最早使用灵巧炸弹?(D)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目前在建的全球定位系统?(C)
A、格鲁纳斯全球导航系统 B、GPS全球定位系统 C、天宫卫星导航系统 D、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判断题】
GPS定位仪不可以直接读出经度、纬度和海拔。(正确)
【判断题】
罗盘、铁锤、放大镜是地质研究中的老三件。(正确)
地震的成因与监测
【单选题】植物的哪一部分是反应最敏感的部分?(C)
A、叶 B、花 C、根 D、茎
【单选题】平均年轮宽度值为(B)毫米的年轮是树木正常的年轮。
A、1.14毫米 B、0.14毫米 C、3.14毫米 D、2.14毫米
【多选题】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包括(ABC)。
A、人为因素
B、气候变化 C、地球自转 D、板块活动
【判断题】
中国没有处于地震带上。(错误)
【判断题】
地震云的出现并不预示着即将发生地震。(正确)
交叉学科的思想方法
【单选题】谁曾经说过“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这句话?( A、陈独秀 B、胡适 C、孙中山 D、梁启超
【单选题】华北板块又漂又旋转的状态可以通过什么研究出来?(C)
A、海拔 B、重力 C、地磁 D、岩层
【单选题】谁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C)
A、蒋方舟 B、茅盾 C、方舟子 D、韩寒
D)
【判断题】
跨学科交叉学术对研究新思路的开辟有重要作用。(正确)
【判断题】
整体地把握对象是整体论所强调的。(正确)
中国传统文明中的精华
【单选题】我们可以从非典的治疗案例中看出采用(D)的方法会得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A、西药 B、中药 C、针灸 D、中西结合
【单选题】谁是中国石油地球化学技术的创始人?(C)
A、李四光 B、钱学森 C、翁文波 D、徐道一
【单选题】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是(D)。
A、韩非子 B、孔子 C、董仲舒 D、老子
【判断题】
是药三分毒是中医理论的观点。(正确)
【判断题】
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发展方向。(正确)
地球节律跟天文背景
【单选题】地球属于(C)。
A、恒星 B、彗星 C、行星 D、卫星
【单选题】哪一周期是地球历史上人类已知最大的周期?(D)
A、生物演化周期 B、银河年周期 C、生物灭绝周期 D、泛大陆周期
【单选题】太阳绕银河的中心旋转速度是多少?(D)
A、200km/s B、150km/s C、300km/s D、250km/s
【判断题】
2亿五千万年前,大陆板块并没有一直联合在一起的。(正确)
【判断题】
李光地及其科研集体提出了地球的节律。(错误)
太阳黑子
【单选题】地球演化最为重要的外力是(C)。
A、太阳风暴 B、陨石 C、太阳热量 D、宇宙背景辐射
【单选题】哪位科学家发明了望远镜?(D)
A、布鲁诺 B、哥白尼 C、开普勒 D、伽利略
【单选题】哪个国家最早记录黑子活动?(C)
A、埃及 B、印度 C、中国 D、法国
【判断题】
核裂变反应发生在太阳内部。(错误)
【判断题】
无线电联系中断不一定是受到光斑的影响。(正确)
米兰柯维奇旋回
【单选题】下面哪个因素对潮力的变化产生了主要影响?( A、海水 B、地球 C、月亮 D、太阳
C)
【单选题】谁提出了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成因的天文学假说?(D)
A、斯特恩 B、瑞纳德 C、比尔德 D、米兰科维奇
【多选题】气候周期性的天体活动形式包括(ABD)。
A、太阳系内各行星的相互作用 B、地球本身的变化 C、地球天文参数的变化BD D、太阳活动及其本身的运动变化
【判断题】
月球会影响地球气候周期性变化。(正确)
【判断题】
地球上接受的太阳能量与地球空间位置无关。(错误)
米兰柯维奇旋回的应用
【单选题】一个沉积纹层的大层包含了(C)小层。
A、3个 B、2个 C、5个 D、4个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是泥盆纪的偏心率和岁差的比例?( A、1:4.9 B、1:3.9
D)
C、1:6.9 D、1:5.9
【单选题】如果树根出现在岩层内,那么就说明这一时期原来是(D)。
A、海洋 B、湖泊 C、沙漠 D、陆地
【判断题】
陆相旋回结构及沉积模式比海洋复杂。(正确)
【判断题】
地球不同的时期,斜度、岁差周期的时限不存在有规律的变化。(错误)
月球探测
【单选题】在人类的第一次探月高潮中,一共进行了(C)次载人登月。
A、4次 B、3次 C、6次 D、5次
【单选题】下面哪一种岩石是月球上没有的?(D)
A、克里普岩 B、月海玄武岩 C、高地岩石 D、花岗岩
【多选题】月球的成因包括(ABC)。
A、分裂说 B、同源说 C、俘获说 D、爆炸说
【判断题】
阿波罗号和月球号登月点一般在月球的正面。(正确)
【判断题】
月球内部富含硅铝质可以通过地震波速度来证明。(正确)
月球开发的前景
【单选题】科学家发现永久阴影区是在月球的(C)。
A、北极 B、赤道 C、南极 D、月海
【单选题】月陆的平均月壤厚度是多少米?(D)
A、六 B、三 C、十二 D、十
【单选题】下面哪一研究需要用到月球上的氦元素?(B)
A、核裂变 B、核聚变 C、以上都不对 D、海水净化
【判断题】
月球火山口底部不存在终年无阳光地区。(错误)
【判断题】
目前看来月球上存在火山。(错误)
完整版答案,请按照下方提示获取:
方式一: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帮帮ING
方式二:百度:萌面人资料铺
点击进入即可
第三篇:北师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13年硕士调剂方案
0705Z2全球环境变化
经院招生工作小组讨论,我院全球环境变化专业(学术学位类)接收的调剂生应满足以下条件,不满足以下条件的调剂生不能参加我院调剂复试;达到下述要求的调剂生,可自愿联系调剂,请先联系院招生办公室,做好登记备案,最后由院招生工作小组确定最终调剂复试名单;调剂录取与否主要参考复试成绩。
1.本科毕业于211或985重点院校,报考单位为中国科学院、211或985重点院校;
2.调剂生的初试科目原则上应与我院的初试科目一致,(我院初试科目除英语和政治公共课外,业务课一为全国统考数学二,业务课二为植物生态、水文学原理、遥感概论、自然地理学、大气物理学、大气科学概论的其中一门);
3.调剂生的初试分数必须达到我院的最低调剂分数线
英语:50 政治:50 业务课一:90 业务课二:90 总分:330
4.所有调剂生参加复试时必须提交以下材料:
大学成绩单原件(就读院校教务部门盖章)及复印件
考研成绩单原件(报考院校单位盖章)及复印件
大学英语四六级原件及复印件
各类获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相关发表论文复印件(包括目录及摘要)
证明个人能力的相关材料和证书
个人自我描述
往届考生还需要提供大学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
国外获得学历的考生需要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认证证明
5.报到时间和地点:2013年3月17日下午2:00-5:00 后主楼2207房间 复试时间和地点:2013年3月18日上午8:30 后主楼2209房间 院招办联系电话:010-58801822 确定最终调剂名单后,院招办会及时联系可以参加调剂复试的考生,请不要再单独联系。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2013年3月11日
第四篇:全球变化与对策
全球变化与对策
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姓名:李辉
学号:2009012229
目
录
摘要……………………………………………………………..3 关键字…………………………………………………………..3 一.全球变化概述……………………………………………..3 1.全球变化定义………………………………………………...3 2.全球变化的主要表现……………………………………..….4 二.全球变化的影响…………………………………………..5 1.气温上升,海平面升高,灾害性天气频发„„„„„„„5 2.影响生物多样性,并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6
3.对国际关系产生新的影响…………………………………….6 三.全球变化的应对策略……………………………………..6 1.减缓气候变化…………………………………………………6 2.充分发挥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力量………………………7 3.完善各种机制………………………………………………….7 参考文献……………………………………………………………..8 摘要:概述了全球变化的定义,即人类活动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影响的突出表现。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叙述了全球变化的触发机制,有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其中人类活动目前已经成为主要因素。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快,导致一系列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酸雨、海洋污染、紫外线辐射增加等。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全球要加强合作,发挥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跨国公司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关键字:全球变化 ; 气候变化 ; 环境问题 ; 对策
一.全球变化概述
在十九世纪英国科技革命以来,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生产力和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提高、增长,对整个社会和地球也带来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人口数量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也使得全球环境变化的速度加剧。
1.全球变化定义
1.1广义
从广义上来说,全球变化是指所有由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全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广义的全球变化不仅包括全球气候变化,也包括全球人口增长、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变化、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与格局的变化等。
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全球变化的主导因素有两个——自然和人。这两个因素活动而导致的任何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变化,都可能使环境发生变化。在人类时期之前,地球受外界影响 3 小,干扰源主要是自然的。地球各个圈层之间及其内部的流通和交换使得整个自然界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下,全球环境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进行着的。而在人类活动出现,特别是科技革命之后,由于人类因素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某些圈层(例如水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快,非可再生资源提前枯竭,大气圈物质结构的改变)的变化更加明显,甚至超过了自身的调节范围和速度,从而引发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单一的,它包括所有环境、生态系统的变化。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意识形态中发生的对社会有巨大影响力的事件也被囊括到全球变化的范围之内。当然,目前研究的重点依然是自然界范围内的变化。
1.2狭义
不同于广义上的全球变化,狭义范围内的变化是指人类当前的研究重点——全球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超越自然变率的地球系统的各种变化,包括温室效应气体的增加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变暖、大气成分的变化、冰川融化以及臭氧层破坏等过程。这些变化通过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正改变着并将继续改变地球维持整个生命系统的能力。
2.全球变化的主要表现
迄今为止的全球变化研究是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也就是说,目前的研究是围绕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原因、机制的研究。因而,以下关于全球变化的主要表现将围绕气候变化来说明。
2.1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全球变暖是最早引起人类关注的全球变化,目前对全球变暖的解释是“温室效应”假说。即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吸收能力的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地表温度升高。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其中二氧化碳的作用约占全部温室气体的50%。与工业革命前相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了大约30%。而其增加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大部分增加的二氧化碳将会滞留在大气中。
2.2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
有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约0.5-0.8摄氏度,而1988年-1995年是平均气温最高的几年。由于地表温度的上升加快了冰川的融化速度,特别是两极和高山地区,从而使海平面上升。在过去的100年间全球海平面升高了14厘米,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科学联合会预测到2030年前后全球海面将上升20-140厘米。
2.3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生态系统特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研究领域,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反映是研究重点。气候的变化对种群的构成、群落结构和景观格局都有深刻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生命力和持续性的重要指标,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展和强度的增加已经造成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的不断下降。据估计,目前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比人类出现以前的自然灭绝速度高出了几千倍。全球鸟类已有20%受人类影响而灭绝。
二、全球变化的影响
全球变化是一种过程缓慢、范围广泛,且影响深远的环境变化。其中以气候变化最为突出。气候变化的趋势是全球气温升高,降水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变化,以及灾害性天气的增加。
1.气温上升,海平面升高,灾害性天气频发
由于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导致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影响沿海地区和岛国居民的生活;海平面上升,使得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洪涝、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2.影响生物多样性,并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的竞争力。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极端高温将导致人类健康的困扰更加普遍和频繁,主要表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伴随着飓风、干旱、冰雪灾害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安全。
3.对国际关系产生新的影响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影响日益加重,国际社会已经开始致力于应对这一系列问题了,各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展开广泛的合作。各主权国家积极的制定新的对外政策,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各国对外政策中重要的一部分,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社会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而展开的合作,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就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共同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利益的差异由又使各个国家在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充满了矛盾和分歧,如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相应的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切实履行《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资金、技术上的援助。这些围绕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斗争与合作,都是新形势下国际关系调整与变化的重要表现。
三.全球变化的应对策略
引起全球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包括人类对大自然的盲目开发和破坏,社会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加剧了全球环境的变化。因此,要减缓全球环境的变化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1.减缓气候变化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主要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加,而温室气体主要的来源是化石能源的燃烧。因而,减缓气候变化主要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数量首先要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率。大量研究表明在今后二三十年内,通过各种节能措施,在无需增加费用的前提下便可使能效提高一到三成,现有的技术条件可是能效提高五至六成。
开发其他形式的能源是减少化石能燃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太阳能、核能、风能、水势、地热能利用在许多发展中地区不但能够提供生活用能,而且有重要的生态效应。非化石能的利用一方面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颗粒物的生成;另一方面也减少其他方面的环境影响。
温室气体和大气颗粒的另一重要来源是生物量的燃烧和农业的扩展。在这方面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或许是最可行的途径。由于生态系统不但可能释放同事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有效地管理生态系统,如植树造林,可以使其更有效地发挥固定大气二氧化碳的汇的作用。
2.充分发挥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力量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应发挥其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各国政府应依据《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和减排时间表,采取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与方案。同时,要严格履行它们在议定书中所承诺的减排义务。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联系的不断加强,尤其是在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组织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行为主体,在国际事务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要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次,要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如世界气象组织和绿色和平组织。
3.完善各种机制
3.1技术
如前面所述,技术的改进可以使化石能燃烧效率提高,也有助于开发利用其他形式的替 代能源。
3.2法律
法律是一定社会中以一定形式固定下来的有约束力的规则。环境法和资源法就是以保护资源环境为目的而制定的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由于全球环问题的跨国管理,国际间的合作是减缓全球变化的重要机制。国际协约是类似于法律的一类约定和规则。
3.3教育
全球环境的改善有赖于全球公民意识的提高,而教育是提高环境意识的关键。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通过媒体、社会、宗教诸形式的教育亦不可忽视。
只有在全球强有力的约束力下,才有可能真正控制全球气候,使人类在健康良好的氛围下生活。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困境,我们也不能无动于衷,借此机会可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呼吁提倡低碳经济,不要再以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国家经济,而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不要过度破坏环境,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给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国际社会有责任、有义务积极主动地去采取应对措施。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既要充分发挥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的作用,也要充分调动各企业、公司和世界人民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殷秀琴.生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卫.可持续发展讲义
第五篇: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2013-03-03 08:30:32)转载▼ 分类: 教学个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谈话、合作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本课开始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接着让学生发表种种猜测,这就涉及到相对运动的知识,但学生对此是陌生的,所以设计模拟实验,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实验、汇报展示,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喜悦与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2.过程方法:
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3.情感体验:
认识到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每一种假设。
五、教学准备:地球仪(地轴是直的)、小灯泡(带灯座和电池夹)、实验记录表、课件。
六、课前活动:
(黑板中间贴着一个圆)
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这可能是什么? 学生自由猜测并说明缘由。
教师小结:说得非常好!在没有其它新证据之前,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科学研究上也一样。这是我们课前进行的一个小活动,现在我们准备上课了,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出示两张照片:白天的天安门和晚上的天安门)(1)提问:两张照片最大的区别在哪里?(2)引出昼和夜。(板书)
(3)提问: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和夜之分呢?这和什么有关系? 如果地球本身会发光,会有昼夜现象吗? 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会有昼夜现象吗?
2、播放小视频:天安门太阳东升西落,白天黑夜交替循环的画面。(1)提问: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引出昼夜交替现象。(板书)
(3)提问:为什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会交替进行呢?如果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会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4)过渡: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关于这个问题,人类几千年来,不断进行探索并作出了种种猜测。我们今天也要象科学家一样,猜测一下有哪些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呢?
(二)推测假设:
1.学生尝试猜测,个别学生示范画出示意图。
2、小组讨论,在实验记录单上画出其它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示意图。
3、收集学生的猜测: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4、过渡:提出了这么多的观点,那这些观点能不能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怎样来验证你们的想法呢?(实验)实验怎么做?太阳在天上,地球在脚下,都是非常巨大的天体啊。(模拟实验)
师:说得很好,我们可以用其他物体来代替太阳和地球。这就是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方法。模拟实验就是用我们取之方便的材料来当太阳和地球,模拟他们的运动,从而可以找到证据,做出合理的判断。
2、选择模拟实验材料:
有好几种观点,到底哪种是正确的,或者说一种正确的都没有,怎样去判断呢?
(三)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器材,明白用途。
(1)把地球仪当作地球,用什么来代替太阳呢?(手电筒),地球上被太阳照亮部分是?(昼)没被太阳照亮的是?(夜)
(2)小红旗,贴在地球仪上作标记,假设就是我们的家。
怎样才能让红星处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假设。
2、PPT出示实验要求:
(1)作标记:在地球仪上贴小红旗。
(2)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3)认真观察:小红旗出处昼夜会不会变化?(4)完成实验记录表,作解释。昼夜交替实验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