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学习心得-4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学习心得
近日,XXX支部组织会议学习了2011年5月24日至25日,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审议并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通过在学习活动中全庭成员热烈讨论和我自己对《意见》的认真学习,再结合我个人平日中对于在司法层面上进行创新社会管理的学习和思考,得出了如下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此次我省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是省委、省政府立足于我省基本省情和未来发展,对于我党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相关工作所作出的部署的积极响应。在今年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习近平、***三位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位高、思想新、措施实,是我们党第一次就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作出的全面系统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此次会议对创新社会管理的阐述和部署,我省全省上下认真学习领会,积极部署,全面贯彻落实,而此份《意见》是我省紧密联系省情实际,经过认真地学习和领会所得出的宝贵 成果。这份《意见》对于实现我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管理是一个“老课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问题和考验仍然不时出现。所以,唯有在思想上形成理论体系,结合贵州省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平安贵州、和谐贵州与幸福贵州。这份《意见》的出台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应时而生,对于在各个层面上从事社会管理,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人都起着指导思想,点明疑惑的积极作用。
第二,司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关卡,对于社会秩序的合理有序,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理念的自觉信任和维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管理是一个公共领域各层面相互配合的综合体系,司法审判工作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法院和在法院从事审判工作的司法人员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明确的认识,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打开思路,开拓眼界,在司法实践领域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结合我自身司法实践经验和对于其他地区较为有效的经验的学习,我认为法院和司法工作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司法领域的社会管理创新。
(一)立足审判,强化服务理念,把完善社会管理制度 2 作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抓手。从思想上认识到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刻意义,积极响应,主动实践,在司法审判工作中坚守依法审判的原则的同时强化服务理念,不仅要做到案结事了,更要做到案结事好。
(二)其次,主动服务,帮助企业规范经营行为,防范诉讼风险。尤其是民二庭审判的案件主要集中在商事案件上,因此要以服务理念,给予企业一些法律指导,帮助企业依照法律规范经营行为,防范诉讼风险。
(三)服务大局,针对影响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及时组织调研,提出司法建议,预警漏洞,完善社会管理。
(四)是针对具有普遍性的类型案件,及时应对,制订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指导案件审理工作。对一些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调研,制订指导性意见予以规范。
(五)基层法院要落实司法便民利民措施,上门立案、巡回办案,充分发巡回法庭、夜间法庭巡回法庭的作用;改造立案信访大厅建设,实行“一站式”窗口服务。针对我省现在着力打造旅游大省的客观实际,可考虑成立旅游诉讼服务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并向公众公布值班电话。
(六)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把调解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建立调解激励机制,规范调解程序,增强调解效果,促进社会和谐。同时,积极推动司 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民间调解等调解网络体系建设,加强与村委会、居委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沟通协调,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合力,建立诉讼调解与非诉讼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格局。
(七)结合省情与法治形势要求,积极开展法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自主创新。增强调解庭、环保审判庭的审判人员力量和理论素养,顺应我省经济发展趋势,以期在将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司法权作为至关重要的执政权,是党领导人民通过法律控制和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或者说,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执政的法治形式。作为党的法治形式主体的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通过施行法律,裁断纠纷,制裁违规,示范规则,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身就属于社会管理的职能机关,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因此,在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方面,人民法院责无旁贷。我们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学习和思考指导实践,再用实践深化学习和思考。
第二篇: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李强黄旭宏: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1年04月07日来源:《前线》
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
社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经济管理而言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渐趋成熟。如果与经济管理体系相比,我国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则仅仅处在起步的阶段,仍在探索之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值得深入思考。
何谓社会管理创新
要回答社会管理创新的问题,首先要明白“社会”的涵义。广义的社会概念是将一切社会现象都包括在内,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其中。不过,社会管理中的“社会”不是这种“大社会”的概念。在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中,“社会发展”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此后的五年计划都叫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规划)”。于此,我们清楚看到,“经济”是与“社会”并列的两个概念。换句话说,这里的“社会”不仅不包括经济,而且是与经济相对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全部社会活动区分为四个方面: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应该说,这个社会生活概念与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的“社会”比较契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新时期的“四大建设”理论,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相一致。对于“社会”的外延,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六个方面: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指出了六个方面,即就业与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人口、社会管理。可见,“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内容多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三是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四是社会组织、社团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五是社会治安体系或社会安全体系的建设;六是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七是人口工作与管理。虽然,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所涵盖的内容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两者是有差异的。社会建设更多是从推进、发展的角度看,而社会管理更多是从现状、组织、实施的角度看。
由此,“社会管理创新”要在上述方面发现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新的规范、新的体制、新的方法,进而做出新的实践。所以,我们可以将“社会管理创新”总结为四个创新:第一,理念创新,用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去对待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第二,实践创新,有了好思想以后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改革、创新;第三,方法创新,社会管理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新的管理方法;第四,规范、制度创新,在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社会行为的体制机制方面创新。
为何要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是指在上述所有方面全方位地创新。之所以要进行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根本的原因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之密不可分的社会管理体系自然要顺应这种变化,进行制度创新。那么,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呢?
第一,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构成社会的群体有了重大变迁。过去的农民绝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今天的很多农民已经转化为农民工了;过去的工人基本属于体制内的“职工”,今天的工人构成则多元化了。同时,今天的社会结构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群体,比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雇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第二,人们生活工作的社区变了。传统的城市社区基本上是单位大院和街道居委会两种类型,但今天的城乡社区均有重大变化,比如新生的商品房小区、物业管理型小区、各种开发区、各
类科技园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业化成为主体的农村社区、“新农村”等都是过去难以想象的。
第三,就业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过去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今天,在传统体制里就业的已经是少数。新生的就业体制包括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联营企业,合资企业,香港、澳门、台湾商人投资企业等。实际运作中,就业情况比单纯分类更复杂,比如有承包、转包、出租,也有包工队、挂靠、交管理费、网上开店等。
第四,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全国的、地区的社团、专业组织、学术组织、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组织、志愿者组织、基金会等多达数十万,其成员数以千万计。
第五,人口巨大流动。改革开放前的“铁饭碗”导致终身就业制,即绝大多数人终身在一个单位就业,而且由于户籍制度的锁定,人们很难在不同单位、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流动。今天,人口流动成为巨大的洪流,仅农民工的流动就非常巨大。调查显示,“80后”、“90后”群体变换工作单位的比率大大高于他们的前辈。
第六,社会生活变化。改革30多年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交往方式均发生重大变化,比如住房体制变化了,过去城市居民基本上都是住在单位的房子里,今天多数城市居民成为住房的所有者。同样,医疗、教育、养老以及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此重大的社会变迁,必然会形成很多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导致很多不平衡、不和谐的现象。虽然这并不奇怪,但是如果我们不创新管理方式,而延续传统的社会管理体系,肯定是不行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所指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
创新社会管理体系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从宏观的角度看,社会管理体系创新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顺应社会发展的方向。在治理或管理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即“堵”的思路和“导”的思路。历史经验证明,“堵”的思路往往积蓄矛盾,不是好的办法;“导”的思路,因势利导,是一种高明的治理策略。
二是合乎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创新社会管理体系首先要了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来建立规则和制度。为此,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了解老百姓的真实需要。反之,如果根本不了解老百姓的需要,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办法,自以为创新,往往要失败,这样想出来的办法非但不能“利民”反而常常“扰民”。
三是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而不是简单的被管理者,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是社会管理成功的关键。
四是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在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确实容易产生矛盾,出现不和谐因素。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并不排斥这些矛盾,而要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规范社会行为、引导事务向好的方面发展。
五是提高科学化社会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主要是指采用客观合理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当然,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科学化的社会管理一定要与时俱进。比如互联网、博客是新事物,科学化的管理就必须适应这些新事物,在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而不能“一刀切”。六是互动、沟通的原则。要想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就必须随时了解第一线的情况。只有及时与群众互动、沟通,才能得到最新的信息;只有互动、沟通,广大群众的意见才能反映上来。所以,及时的互动、沟通可以防患于未然,可以防止矛盾积蓄、积累和激化。七是实践的原则。社会管理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民生密不可分。所以,真正的社会管理创新往往来自基层、一线以及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管理者。我们要不断总结一线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实践案例,从中发现典型。同时,社会管理只有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扎根,才能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第三篇: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之我见[定稿]
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之我见
一、社会管理的概念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则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原因
1.“单位人”减少,“社会人”增加,社会管理出现新动向。自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很多国有企业转制,导致很多“单位人”变为“社会人”,这些人要吃饭要生存,随之带来就业等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都给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2.城市流动人口增加,社会管理增加新难度。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城市流动人口剧增。由于农民工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不强,缺乏谋生手段,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也为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增多,社会管理面对空前挑战。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拉大趋势,这让那些“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国人心理严重失衡,加上农村土地的征用、城镇房屋征迁、环境污染、劳资关系、医患纠纷等行为,也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这些都让社会管理受到严重挑战。
4.是智能犯罪的出现,社会管理面临新的考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一些现代技术的出现,导致网络犯罪、智能犯罪等一些新型犯罪频发,为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原则
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总结我国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应当把握以下原则和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城乡社区和社会面管理为着力点,以一体化管理为基本模式,以解决突出问题为推动力,以促进社会和谐有序、提高社会运行质量为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模式。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管理的任务与内容纷繁复杂,管理的主体、客体涉及许多方面。要形成一体化的社会管理模式,就需要凭藉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法律法规、主流文化等的全面支撑。做到这一切,必须充分发挥党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在正确分析社会形势的基础上,及时制定有关社会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构建服务型政府。
坚持构建服务型政府,以加强城乡社区和社会面管理为重点。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当今社会管理的难点在于,随着大量“单位人”成为“社会人”,人们的社会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乡社区和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面;尽管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对所属人员的管理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流动性和活跃程度的增强,社会管理的难点已转移到“八小时之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上,做到职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进一步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标志、总要求,也是推进社会和谐的路线、保障。
(四)坚持社会协同。
坚持社会协同,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既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是全社会共同进行的管理,政府负责绝不意味着包揽一切、包打天下,许多情况单靠政府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因此,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在发挥好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作用,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的责任,积极引导公民理性有序的自治,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努力形成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的社会管理模式,努力形成党政统一领导、各方面一体化协同的社会管理格局。
(五)坚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坚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积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社会的开放性、多元性、流动性、复杂性不断增强,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分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加强创新社会管理,要在继承传统优秀社会管理经验的同时,摒弃与新形势、新情况不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探索在社会日益开放、活跃、多元条件下进行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新办法、新途径、新模式,以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规范运行、调控有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坚持依靠群众。
坚持依靠群众,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我们党历来就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良好传统,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是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取得良好管理效果的前提。应充分尊重公民社会管理主体的地位,建立健全民主参与制度,不断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积极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真心实意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开展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大力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提升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愿和能力,引导公民依法理性地参与社会管理,不断拓展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
四、意义
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要立足于幸福百姓。对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要有深刻认识和紧迫感;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要立足幸福百姓、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要从宏观入手并坚持将管群众向群众管进行转变。社会管理创新不只是公安、城管的事情,它涉及政府的各个部门,政府怎样转型?转型怎样进行?这都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只有搞好社会管理创新,才能搞好政府转型,只有政府转型牢牢地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参考文献
[1] 张玉伦 :《社会管理创新之我见》,载《西部大开发》2012年第3期。
[2] 赵广民 :《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与创新之我见》,载《农场经济管理》2012
年第3期。
[3] 刘增润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之我见》,载《大连干部学刊》2012年卷
28第8期。
[4] 郭秀峰 :《检察建议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之我见》,载《法制与社会》2012
年第36期。
第四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
2012年10月至12月,我参加了三明市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平台公共课的网络培训。我认真学习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背景及意义、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基本内容、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务实基层基础和完善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自治服务功能、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水平、改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进一步健全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等内容。通过认真学习《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我对以下几点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一、所谓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极有秩序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二、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这些任务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交织互动、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在全面认识、统筹兼顾中抓住重点环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解决好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有效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作为新一届大学生煤矿技术管理人员的我,这些课程使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
一、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煤矿是基层单位,也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煤矿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杂,对于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们在处理煤矿工作时要面临很多问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总结经验,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处事风格。首先,我们要向书本学习。学习煤矿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学习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方针和法律知识。结合煤矿实际情况,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实真正切实的而用到煤矿的工作当中去。其次,要向煤矿老前辈、师兄们学习。每个老前辈、师兄对本矿井及矿区的情况都有比较全面地了解,通过请教与咨询的方式向老前辈、师兄了解本矿井及矿区的情况,了解本矿井的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情况、生产开
拓布局情况、及邻近矿井相互位置和开采情况,并向他们请教采掘工作面遇构造带及危险区如何处理、采掘工作面如何安排布置、如何调节生产作业人员与管理员矛盾的方法。总结在处理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并记于册。最后,要向生产作业人员学习。学习他们的勤劳、朴实、踏实做事。同时树立良好的技术管理人员形象,以身作则,在自身的岗位上取得新的成绩。
二、加强煤矿基层工程队建设,创新煤矿采掘生产技术方法
当今煤矿管理急需要的是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加强和创新煤矿管理是改变煤矿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要开展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做到:
1、进一步建立健全煤矿基层工程队建设,推动好由企业对工程队总负责,技术管理员引导,工程队自治的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坚持开展晨会、每周安全例会、及全员学习,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开展晨会,对昨日工作的总结及今日工作的安排和存在问题的处理;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及工程队长开展每周安全例会,让工程队长参与管理发表对近一周工作的看法,参与讨论对下周工作的安排及存在问题的处理;组织全员学习煤矿安全生产理论知识、方针和路线,给全员灌输安全生产意识,促使安全生产的弦在全员心中扎根并保持时刻绷紧。
2、目前煤矿从业人员大多是老年和中年人,普遍学历层次不高、工作方法单一,因此需要煤矿引进新型技术人才给煤矿行业带来新技术;引进生产新设备新工艺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要调动煤矿从业人员队伍的积极性,鼓励从业人员在生产工作中创新采掘生产技术方法,发挥全员智慧在生产工作中提出新点子新方法。
三、管理和谐,创建和谐煤矿
作为新一届大学生煤矿技术管理人员的我们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运用生产作业人员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管理,要有迅速拉近和群众距离的能力,要有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有独立协调处理问题和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在煤矿工作生活上,我积极的融入煤矿的工作生活,尽快熟悉矿井井下工作面、矿井内业材料及地面情况;坚持每周下到工程队了解队组工作生活情况,对工程队工作及生活上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尽快掌握了一手资料;增强自身服务意识,达到煤矿管理和谐的局面。
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我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即我们应该立足基层、干事创新、为发展采矿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但同时我还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基层工作经验还是欠缺,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沟通,多向领导及同事请教;加强与群众沟通、深入到群众中去;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五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
通过这次培训班的学习交流,特别是听了几位领导的精彩授课,对创新社会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感受良多。下面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创新社会管理是科学发展观在治国理政上的新思考、新探索和新发展。
社会管理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极其重要内容,与时俱进创新并自觉践行社会管理理论是各级党和政府必备的基本功。社会管理系统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准确掌握其目标体系、方针原则、方法要求,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体制,丰富社会管理内涵,改善社会管理环境,改进管理模式方法,是检验领导干部统筹兼顾、把控大局、协调发展、狠抓落实的能力与作风的重要标准。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复杂、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任务日益繁重、社会公共产品相对短缺的背景下,以创新求和谐,积极创建社会和谐的新体制已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政治高度来看待创新社会管理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增强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创新社会管理贵在重民生,谋在顺民意,成在解民忧。
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综合的庞大的创新工程,需要经过坚持不懈而富有智慧的探索。我认为贵在重民生,谋在顺民意,成在解民忧。
贵在重民生,就是要坚持把改善民生与促进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体现在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上,扎根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心坎中,反映在为民谋利的行动上。就是要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民生发展大计上。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和发展社会事业,这些民生大计也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原着力点,要优先解决广大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谋在顺民意,就是我们在谋划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等“高层设计”中,要时刻以民声、民意为基础和方向标,着眼人民群众现实和长远需求,顺应时代发展、人民群众愿意需要,相信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群众智慧。社会管理的第一要义和首要前提是立足公正正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民普遍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是良好社会管理的最高追求。顺民意,就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听取群众的利益诉求,把决策部署考虑更周全些,把困难问题想得更严重些;就要统筹兼顾,照顾各方,协调一致;就要现实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听证、质询、公
示、论证以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公平管理,科学决策,切实把群众想办、愿办的事情办好,集中力量把一些难事办成。成在解民忧,就是要在解决群众具体困难忧愁中使实劲、见实效,把主要精力、全部心思都用在为民办实事上,用在主动联系、沟通群众感情上,下力气解决群众反映敏感、解决难度大的热点难点问题,以诚挚之心、真诚之举赢得百姓实心实意的满意度,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三、把创新管理机制、健全责任体系,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举措。
要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的社会管理责任,坚持条块结合,加强协作互动,形成强大合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效能效率。要进一步强化责、权、利的统一,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责相统一。调处纠纷、化解矛盾,必须坚持秉公办事、公正廉明,真正做到敢抓、敢管、敢负责、敢处置,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长远负责。要建立健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社会管理责任体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要进一步激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提升基层社会管理能力。要充分发挥镇(三农发展服务中心)及各企事业单位的职能作用,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及时发现矛盾纠纷,及时解决矛盾纠纷,最大限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