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会工作报告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8年1月28日在广东省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玉妹
各位代表:
我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五年,省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以总书记对广东作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和“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统领,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履职,积极作为,立法更加主动适应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预算联网监督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代表联系群众的平台和制度不断健全,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顺利完成了十二届人大各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立法工作全面推进
— 1 — 坚持围绕大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开展立法,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五年来,共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决定78件,批准设区的市法规、决定62件,批准民族自治县单行条例3件。
重点领域立法继续加强。制定商事登记条例,推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激发市场活力。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改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制度。制定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投资开放系列制度规范。制定社会救助条例,保障和规范低收入群体和流浪、乞讨、走失人员的社会救助。制定西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建立流域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源头治理。制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促进乡镇人大依法履职、发挥作用。同时,制定或修改了行政许可监督、老年人权益保障、工资支付、信访、林木林地权属争议等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法规。
立法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建立健全法规起草、评估制度,由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委员会组织起草法规案15件,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案39件,对9件法规开展立法后评估。坚持立改废释并重,及时开展法规全面清理,打包修改37件、废止9件。在全省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基地和评估中心,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2 —
推动设区的市立法工作稳步开展。贯彻新修改的立法法,分三批确定我省新获得立法权的市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时间。加强对法规立项、起草、审议等重点环节的指导,帮助培训立法人才。各市稳步推进立法工作,共制定水质保护、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特色资源保护、扬尘污染防治等方面法规47件。
二、监督工作有效开展
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五年来,审查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工作报告等31项,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65项,开展执法检查14项、专题调研15项、专题询问5项。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595件。
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听取和审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林科技创新、华侨农场改革发展等工作情况的报告,督促改进工作。听取和审议省法院、省检察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提起公益诉讼试点等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完善司法责任制改革专题调研,推动我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听取和审议底线民生保障资金落实情况的报告,连续两年3次组织省人大代表交叉检查,全省底线民生保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或居全国前列。听取和审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就解决村(居)民生活用水难问题听取和审议
— 3 — 专项工作报告。高度关注环境突出问题,把跨市域河流污染整治作为监督重点,连续多年监督“两河”“四河”污染整治工作,推动污染水质持续向好。去年7月将白海面涌作为四级人大联动监督广佛跨界河流污染整治工作的重点,多次明察暗访、检查督促,推动政府坚决打好白海面涌污染整治硬仗,加快管网建设和沿线排污口整改,到年底已实现水体不黑不臭的整治目标。连续5年对农村垃圾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连续3次开展专题询问,连续3年开展第三方评估,推动我省农村生态人居环境明显好转。高度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监督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行政机关履行生效裁判。
推进全口径全过程预算监督。每年做好预算、决算、审计等法定项目的审查,实现全口径预算决算监督。建立专项提前介入预算编制监督工作机制,聚焦民生资金,推动农村低收入困难户住房改造省级补助等9项资金得到安排。深入推进省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实现市县预算联网监督全覆盖。承办全国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财政部联合在我省召开的推进地方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座谈会,广东经验得到肯定和推广。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监督,听取和审议促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企业研发等7项专项资金支出绩效情况的报告并组织第三方评价。
三、代表工作切实改进
坚持代表主体地位,深化和拓展代表工作,加强服务保障,支持代表依法履职。— 4 —
“双联系”工作进一步拓展。制定并落实常委会主任会议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和代表联系群众的意见。推进代表联系群众的平台建设,全省已建立4395个代表联络站(室)。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共邀请省人大代表450人次和全国人大代表150人次列席常委会会议。
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质量不断提高。共办理代表提出的议案29件、建议4170件。完善代表建议交办、办理和督办工作机制,依托信息服务平台对建议办理进行实时动态管理。选择推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18项事关全省大局的建议,通过政府负责人领办、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跟踪督办等方式重点办理,一批代表关注的问题得到解决。
闭会期间代表活动有序开展。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276场,4939人次参加。根据代表要求,安排17场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活动。针对连续发生的电信诈骗恶性事件,代表两次约见有关部门负责人,常委会组织代表视察、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推动我省1.8亿电话用户全部实名登记,督促有关部门开展治理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电信诈骗。加强代表学习培训,共举办代表学习班11期,全国、省人大代表1593人次参加,各级代表约1万人次通过在线交流平台远程参加学习培训。
四、推进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开展专题调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关于大力推进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十
— 5 — 项措施要求,加强指导、协调和检查督促。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得到明显改善,1144个乡镇人大全部单独设立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457个街道全部设立人大工委,乡镇人大主席、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全部享受正职补贴,县级人大常委会全部建立电子表决系统,乡镇人大工作经费和代表活动经费列入预算基本得到落实,切实解决了一些长期制约我省县乡人大工作发展的难题。同时,对1520名县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乡镇人大主席和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进行集中培训,为县乡人大更好发挥职能作用打下扎实基础。
五、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完善常委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设立“广东人大学堂”,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建立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机关积极配合省委巡视工作,严肃认真抓好整改。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平台,提升工作效能。
与此同时,修改各级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规定,就推进环保突出问题整改、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选址、“七五” — 6 —
普法等作出决定决议。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799人次,补选全国和省人大代表91名,罢免8名,接受辞职68名。依法组织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宪法宣誓75人次。做好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省十三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2486件次。接待外国议会代表团167批1605人次。
各位代表,五年来常委会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在省委正确领导下,省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府两院”密切配合的结果,也是全省人民充分信任、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常委会的工作同新时代新任务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少差距,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监督实效有待进一步增强,行使重大事项讨论决定权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指导、推动基层人大更好发挥作用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我们将切实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党的十九大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新时代人大工作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最大优势,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和关键所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
— 7 — 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人大工作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努力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和组织功效,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根本政治制度保障。人大工作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找准依法履职的着力点,在服从服务大局中定位、谋划和作为,推动党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必须坚持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是人大工作的重要基础。我省五级人大代表近12万人,这些代表工作和生活在千千万万普通人中间,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最深入、感受最直接。要发挥好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使人大工作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的根本途径。要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人大工作提高水平。— 8 —
今后一年的主要任务
新的一年,省人大常委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的部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扎实工作,积极进取,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作出新贡献。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
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领方向、指导实践。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认真分析新时代我省人大工作的新特点,围绕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从7个方面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即: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提高立法质量,增强监督实效,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
— 9 — 制度,强化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加强人大干部队伍建设等。通过学习调研,明确工作举措,不断完善职权行使机制,使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展现人大新气象新作为。
二、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始终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坚持立改废释并重,自觉遵循和把握立法规律,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立符合实际的法、有效管用的法、百姓拥护的法。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健全人大及其常委会主导立法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立法机关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法规多元起草,继续发挥政府部门在法规起草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由人大有关委员会组织起草重要法规案、委托第三方起草专业性较强的法规案制度。健全法规论证、咨询、评估、协调等工作机制,规范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和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工作。完善法规审议制度,围绕重大制度设计、社会关切的问题和关键条款深入审议。扎实做好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健全公众意见采纳反馈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做好主动审查、专项审查和对审查建议的研究、处理、反馈工作。
科学制定五年立法规划。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新发展 — 10 —
理念,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认真组织编制五年立法规划,重点在加快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社会治理、打好三大攻坚战等领域安排立法项目,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规划落实。
扎实做好法规起草审议工作。今年初步安排49件法规项目,其中,继续审议10件,初次审议16件,预备及研究论证项目23件。重点抓好以下立法项目:落实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和“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修改爱国卫生工作条例,制定农村公路条例;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固体废弃物处置、老龄事业、职业教育、人才强国等方面的部署,制定或修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养老服务条例、职业教育条例、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制定或修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红十字会条例、全民健身条例、化妆品安全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无线电管理条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等法规。
继续加强对设区的市立法工作的指导。对法规合法性严格把关,在立法选项、起草、审议等环节提供帮助。指导各市按照立法权限,重点从一座城、一座山、一条河、一个湖、一个文明古迹的建设、治理和保护进行立法。组织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和工作探讨,继续举办立法培训班。
三、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
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巩固和厚植广东发展优势、补足广东发展短板,紧紧围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加大监
— 11 — 督力度,推动省委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今年拟安排监督项目23项,其中,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13项、计划和预算决算监督5项、执法检查3项、专题调研2项。
聚焦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开展监督。落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部署要求,听取和审议我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围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继续听取和审议省政府专项工作情况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扶贫专项资金支出绩效管理情况的报告并组织第三方评价,推动今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听取和审议我省环境状况和环境目标完成情况、加强重点跨市域河流污染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专题调研,听取和审议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推动顺利如期实现整治目标,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对财政经济工作的监督。继续做好对计划、预算、决算、审计等法定项目的审查监督。听取和审议“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推进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听取和审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资金支出绩效情况的报告并组织第三方评价。检查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实施情况。推动建立预算审查前听取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人大预算审查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机制。继续开展专项提前介入预算编制监督工作。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部纳入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推动预 — 12 —
算联网监督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加强对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工作的监督。听取和审议推动珠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村村通自来水和华侨权益保护等工作情况的报告。检查社会救助条例实施情况,继续检查禁毒法和我省禁毒条例实施情况。开展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专题调研。
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听取和审议省法院、省检察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建立监督司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监督司法工作合力。
四、依法行使决定权和任免权
贯彻中央关于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的部署要求,按照新修订的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规定,认真做好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工作。为打好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初步安排就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快污染水体治理事项作出决定,适时对其他条件成熟的有关事项依法作出决定决议。认真审议省政府提出的重大决策出台前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的事项。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依法行使选举任免权的统一,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落实监察体制改革部署要求,做好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命工作。继续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
— 13 — 坚持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把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作为开展人大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创新代表工作方式方法,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积极发挥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作用。继续做好“双联系”工作,密切常委会与代表、代表与群众的联系。进一步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依法协助新当选代表组成代表小组,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完善活动制度。做好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的组织工作,根据代表要求继续组织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
增强议案建议办理工作实效。完善领导领办建议制度,扩大领办建议覆盖面。继续选择若干意见比较集中、社会关注度高的建议进行重点办理、督办。健全办理工作全流程、动态化电子台账管理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代表建议和办理结果同步公开。
优化代表履职服务保障。完善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为代表履职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探索建立代表向原选举单位或选民报告履职情况机制。加强履职培训,建立履职档案,促进代表更好行使权利、履行职责。
六、增强省市县乡人大工作整体实效
县乡人大是基层国家权力机关,是我国地方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实现全省人大工作整体推进、共同发展,必须加强与市县乡人大的工作联系和业务指导,密切协同,形成合力。
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培训。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把人大 — 14 —
制度理论列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和党校干部培训的内容,通过开展人大知识竞赛、媒体开辟宣传专栏、公众旁听人大会议和常委会会议、组织参观人大历程展等多种形式,长期、系统、深入地宣传人大制度,使人大制度深入人心。
加强上下联动,形成监督合力。围绕关系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同步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等监督工作,齐心协力,加大力度,切实推动有关问题得到解决。
推动各级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建立代表主题活动制度,组织各级代表开展视察、调研、接待选民等活动。建设一批代表联络站(室)示范点,规范代表联络机构建设,更好发挥代表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方面的作用。
支持带动县乡人大加强工作和建设。确定今年为“推进县乡人大工作年”,把发挥县乡人大职能作用作为重中之重,加强联系指导,组织学习培训,开展工作交流,推动县乡人大依法行使职权。
七、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机关”建设要求,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
— 15 — 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我省实施办法,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强化能力建设。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认真学习宪法法律,专心钻研业务,提高专业化本领,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不断增强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争当人大工作的行家里手。制定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五年计划,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新时代的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为我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广东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广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草案)
(征求意见稿6.11)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人才培养与开发 第三章 人才引进与流动 第四章 人才评价与激励 第五章 人才服务与保障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引领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更好地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管理等工作。
科研或工程项目立项论证,应当将人才发展指标作为重要内容。
第八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责】省、市、县(市、区)应当设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重大人才政策,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二)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协调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和重点人才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发展中的重大事项;
(三)研究决定有关人才工作的其他重要事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人才发展有关工作和本行业系统内的人才队伍建设。
第九条【综合主管部门职责】省、市、县(市、区)应当设立或者明确人才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本行政区域内人才工作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进行统筹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
(二)组织实施人才发展促进重大政策以及重大工程;
(三)定期对人才发展促进重大政策以及重大工程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四)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和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人才发展;
可推广的经验。
第二章 人才培养与开发
第十四条【人才培养开发原则】人才培养与开发应当坚持德才兼备,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为核心,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培养造就规模大、素质高、结构优、效能好的人才队伍。
第十五条【发挥教育培养人才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到我省合作建设特色学科、学校和研究平台。
支持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推动省市共建本科高等学校。
第十六条【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事业单位建设国家、省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设立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孵化基地,建立创新联盟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共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及联合开展科研攻关,联合培养研究生,推进产学研结合。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可以依法享受进口科技研发设备或教学科研用品免税政策,采购进口仪器实行备案制管理。
务。
本省开展“南粤技术能手奖”评选表彰和职业技能竞赛。支持企业自主评定聘用首席技师。支持用人单位引进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以上获得者,以及急需紧缺的高级技师、技师。
第二十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开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大政策扶持和激励力度,建立和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人才和农村基层管理人才、种养能手、农民企业家。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市、县共建培训基地,开展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农业企业共建研究院,选派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一线服务。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
第二十一条【加强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工作、政法、知识产权、防震减灾、宣传思想文化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开发。
第二十二条【加强现代产业人才培养开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预测产业人才需求,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产业发展相衔接,培养现代产
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端金融人才、博士和博士后人才,以及其他紧缺急需人才。对引进战略科学家和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可一事一议,给予特殊优惠政策。
鼓励各地级以上市和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实行人才优惠政策。
第二十七条【拓宽引才渠道】人才工作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发挥用人单位的引才主体作用。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培育和引进猎头机构,举办各类国际人才交流会和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人才引进,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后资助等办法,支持海外人才工作站、驻外机构、华人社团、行业协会、欧美同学会等举荐海外人才。
第二十八条【加强柔性引才】支持高层次人才来粤短期工作服务,短期来粤工作的外国专家,免办工作许可手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发布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面向全球有奖征集原创思想和解决方案。
支持企业在国(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支持港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与我省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育高水平科研机构和新型智库。
鼓励具有港澳职业资格的金融、规划、设计、建筑、会计、教育、医疗等专业人才在我省应聘执业。支持港澳青年人才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我省就业创业。
第三十三条【引导人才向粤东西北流动】本省实施粤东西北地区人才发展帮扶计划,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紧缺拔尖人才、博士和博士后青年人才,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其他紧缺急需人才。
提高艰苦岗位和基层一线人才保障水平,加强智力帮扶,引导人才向粤东西北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第四章 人才评价与激励
第三十四条【人才评价与激励原则】人才评价应当突出品德评价,以能力、实绩、贡献为导向,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分类建立体现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
人才激励应当实行体现荣誉的精神激励和体现知识价值的物质激励相结合,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
研究和长期积累。
第三十八条【职称制度改革】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大型骨干企业可以自主制定职称评审标准、组建评审机构及评审专家库、开展职称评审、颁发职称证书。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建立完善对外籍人才、港澳台人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职称评审办法。
第三十九条【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清理减少准入类职业资格并严格管理,推进水平类评价职业资格社会化管理;推进职业资格与职称制度衔接,推动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资格贯通,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以申请评定工程技术员以上相应等次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四十条【人才荣誉和奖励】 本省设立“南粤突出贡献和创新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经报批可以制定人才荣誉和奖励政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授予荣誉称号、给予奖励。
鼓励以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命名实验室、学院、奖项、道路、公园等,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第四十一条【提高科研项目人力资源成本费用支出比例】
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可以确定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
科技成果可通过协议定价、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转让转化。
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研人员个人奖励时,符合规定条件的,待分红或转让时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五章 人才服务与保障
第四十五条【人才服务与保障原则】建立健全人才综合服务保障体系,提高人才服务专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孕育创新、支持创业的工作环境,生态优美、后顾无忧的生活环境,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依法依规、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第四十六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立知识产权鉴定和评议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和扶持机制,防控知识产权风险。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和仲裁机构,建立海内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依法制裁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第四十七条【人才住房保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制
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全孵化育成服务链,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提供创新创业咨询、辅导、培训等服务,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人才、项目到我省落地转化及产业化。
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可以由政府财政性资金给予补贴。
第五十一条【人才金融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设立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建立人才创投联盟,通过股权投资、贷款贴息、融资担保、风险补偿、项目后补助等方式,加强人才金融服务,拓宽人才创业融资渠道,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第五十二条【放权松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清理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赋予用人单位人、财、物更多自主权。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人才工程入选人才退出机制】人才工程实施平台单位和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合同对人才工程入选专家或者团队实施退出管理,退出专家或团队主动提出放弃入选资格,报用人单位同意后,可主动退出;未能履行合同的,视情节轻重,可以予以劝退;弄虚作假骗取入选资格的,或违
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和行政问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
(二)违规收取费用、摊派财物;
(三)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人才提供赞助或者捐赠;
(四)违法使用支持人才发展的资助资金;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侵害人才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五十六条【免责条款之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权责一致的原则,制定支持创新创业容错免责制度。对财政资金支持的人才发展相关项目,未取得预期成果或者效益,实施主体已经尽到勤勉和忠实义务的,经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后,可以终止该项目,免于追究实施主体相关责任。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推进人才发展过程中,工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者因成果转化后续价格发生变化造成损失,其负责人尽到勤勉和忠实义务的,负责人不承担相关责任,不影响继续推进相关工作。
第五十七条【免责条款之二 】在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或者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或者为推动改革的无意过失,未达到预期效果,但同
第三篇:常务会材料格式
常务会材料格式
标题:方正小标宋简体 内容:仿宋GB2312 一级标题:黑体(不开黑)二级标题:楷体GB2312、加黑 三级标题:仿宋GB2312、加黑 页面设置:上:2.54 下 2.54
左:2.5
右2.5 字间距 : 固定值 28
第四篇:广东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广东人大网广东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和管辖海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寒冷、大风、龙卷风、灰霾、高温、干旱、雷电、道路结冰、冰雹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工作原则】
气象灾害防御遵循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统筹规划、社会参与的原则,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
级负责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工作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协调机制,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气象灾害防御的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公安、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计生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建立监测、预报、预警联防和应急预案主动响应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
第五条【政府保障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增强当地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必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气象科普宣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向社会宣传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加强气象科普场馆或者设施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学校应当把台风、暴雨、高温、灰霾等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教育内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
入培训课程,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给予指导和监督。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配合并参与气象灾害防御活动。鼓励志愿者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参与应急救援等工作。
第七条【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检查,提高社会公众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应对能力。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在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下,协助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和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工作。
第八条【气象灾害防御行业组织】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气象灾害防御有关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发展。
气象灾害防御有关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应当依法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服务。
第九条【气象灾害防御技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发生机理、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的标准和规范,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第二章
预
防
第十条【气象灾害预防服务体系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防雷减灾管理、人工影响天气等气象灾害预防服务体系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当地气象观测、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应急处置、灾害评估与调查、人工影响天气等所需经费的支出。
第十一条【气象灾害风险区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并及时更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有条件的可以委托气象灾害防御有关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开展评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等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阈值库,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与落实】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本地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相关内容应当纳入城乡规划。
编制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渔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旅游、通信、能源、环境保护和自然
资源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应当符合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相关要求。
第十三条【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内容】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防御原则和目标;
(二)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防御工作现状;
(三)气象灾害易发区和易发时段;
(四)防御分区及战略布局重点;
(五)防御的主要任务;
(六)防御设施建设和管理;
(七)防御工程及保障措施;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四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制定本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指导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教育、安全生产监管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应急预案应当与本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相衔接。
第十五条【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
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安全生产监管、公安消防等部门,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当履行下列安全职责:
(一)制定本单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气象灾害隐患排查;
(二)确定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三)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档案,确定防御重点部位,设置安全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四)定期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
(五)对职工进行岗前气象灾害风险安全培训。
第十六条【气象主管机构服务要求】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指导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为有关单位查阅、使用气象资料提供便利,并指导其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
鼓励非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十七条【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气象灾害应急演练主要包括演练准备、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善后处理和评估总结等内容。
第十八条【停课和安置措施指引】
台风黄色以上或者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生效期间,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当停课。
未启程上学的学生不必到校上课;在校学生(含校车上、寄宿)应服从校方安排,校方保障在校学生的安全;上学、放学途中的学生应就近到安全场所暂避。
第十九条【停工、停工指引和安置措施指引】
台风黄色以上或者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生效期间,除必需岗位的工作人员外,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工作地点、工作性质、防灾避灾需要等情况安排其他工作人员推迟上班、提前下班或者停工,并为在岗工作人员以及因天气原因滞留单位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避险措施。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可以就气象灾害发生时的工作安排等事项做出约定。工作人员因前款规定的灾害性天气停工期间,其工资福利待遇不受影响。
第二十条【气候可行性论证】
城乡规划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省管权限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编制或者实施前,应当依法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二十一条【台风、大风、龙卷风防御】
省人民政府、沿海城市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水利、海洋渔业、海事等部门制定近海台风应急预案和海上台风应急预案,指挥近海地区及海上作业平台、船舶等防御台风气象灾害,根据台风情况做好人员转移,提高沿海城市对台风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大风、龙卷风多发区域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防风需要,建设和完善
紧急避难场所、避风港、避风锚地、避风带等设施,根据气象部门的监测预警信息,提前指导相关部门加固道路、港口设施。
第二十二条【城市暴雨防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水利、住房城乡建设、城管等部门制定城市暴雨应急预案,避免因暴雨导致城市积涝;对已出现积涝的地区及时进行整治疏通。
住房城乡建设、城管等部门应当做好排水管网的日常检查,保持排水通畅,针对城市积水易涝区域增加排水设施和制定排水措施。
第二十三条【农村暴雨防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水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制定农村暴雨应急预案,指导农村居民防御暴雨灾害,避免因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水利部门应当在洪涝灾害易发区修建河道、水库、堤防等防洪设施,做好水库、山塘容量的监测与核实。国土资源部门应当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日常排查,做好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堤防等重要险段的监测。
第二十四条【高温和干旱防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应当科学规划,逐步增加绿地率和水域面积,调整能源结构,减少人为热源排放,减轻高温热浪的影响;根据干旱灾害特点,因地制宜修建中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和雨水集蓄利用等抗旱工程,储备必要的抗旱物资,做好保障干旱期城乡居民生活供水的水源
贮备工作;电力监管部门、企业应当做好供电准备、电网运营监控和电力调配。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高温天气期间减轻劳动强度,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应当合理调度水资源,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约用水的先进技术,引进耐旱品种和抗旱耕种技术,适时组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减轻旱灾影响。
第二十五条【寒冷防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应当在寒冷天气来临前,引导群众做好防寒保暖准备,及时向社会开放应急庇护场所和救助站;指导农业、渔业、畜牧业采取防寒、防霜冻、防冰冻措施。
低温、霜冻多发区域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种植业结构,采取综合有效防御措施。
第二十六条【大雾、灰霾防御】
大雾、灰霾多发区域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和完善机场、高速公路、码头、人口密集区域等重要场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雾、灰霾监测、防护等设施,并做好交通疏导、科学调度的准备工作。
第二十七条【雷电灾害评估】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防雷减灾工作纳入公共安全监督管理的范围。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法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管理,按照有关规定组织进行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场所或者设施应当按照国
家有关的防雷标准和规定,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二十八条【农村雷电灾害防御】 农村学校、雷电灾害风险等级较高的村民集中居住区和种养殖区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安装雷电防护装置。雷电防护装置的安装和维护应当列入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计划。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服务。
第二十九条【雷电防护装置的检测】
投入使用后的雷电防护装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定期检测。雷电防护装置使用单位应当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检测应当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检测报告应当内容齐全,数据准确,结论明确。检测机构及其有关人员对所实施的检测和检测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经检测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雷电防护装置使用单位应当根据检测报告的要求进行整改。
第三十条【道路结冰防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应当制定应对道路结冰、线路覆冰的防护方案,根据冰冻可能发生的情况,加强供电、通信线路的巡查,做好交通疏导、积冰清除、线路维护等工作。
第三十一条【冰雹防御】
冰雹多发区域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冰雹灾害的调查,确定重点防范区,组织人工防雹科学试
验,适时开展人工防雹作业。
第三十二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气象灾害预防、监测、预警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物资储备,组织有关部门定期排查气象灾害隐患。
各级人民政府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结合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际,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和知识普及,提高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第三十三条【人工影响天气】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区域内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发展。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和指导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应当根据当地农业抗旱、生态建设以及重大社会活动服务需要,适时依法开展区域人工增雨、防雹、消雾和防霜等作业。
第三十四条【气象灾害防御保险】 鼓励建立与气象灾害有关的巨灾保险制度。
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保险等方式提高气象灾害风险防御能力。
第三章
监测、预报和预警
第三十五条【重点区域气象监测设施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加强下列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设施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
(一)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加大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密度;
(二)在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以及山区、海洋和重点林区、矿区、渔区,农作物主产区,加强气象监测设施建设。
第三十六条【防御设施建设要求】
新建(含改建、扩建)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桥梁和配置大型港口机械的港口等,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防御设施纳入工程建设投资计划,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三十七条【防御设施保护及维护】 气象灾害防御设施依法受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防御设施。
气象灾害防御设施遭受破坏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组织力量修复,确保气象灾害防御设施正常运行。
第三十八条【气象设施保护要求】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并抄送同级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住房建设、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
在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时,涉及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的,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住房建设、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应当统筹考虑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
第三十九条【气象灾害信息共享】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卫生计生、新闻出版广电、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监管、旅游、通信、民航、电力、海事等部门建立健全气象灾害信息共享机制。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法向政府有关部门开放气象数据接口,整合、交换和共享气象信息,并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提供水旱灾害、森林火险、地质灾害、农业灾害、环境污染、电网故障、交通监控、城乡积涝等与气象灾害有关的情况。
第四十条【部门协作】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与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水利、交通、农业、海洋渔业、广播电视、价格、安监等部门建立气象预警信号的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农业、水利、林业、交通运输、公安、国土资源、旅游、海洋渔业等部门,加强专项气象灾
害监测和预警,为农林果业生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道路交通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海洋生产安全等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发展改革、卫生计生、环境保护等部门,加强气象条件对疾病、疫情、环境质量、物价影响的气象预警,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第四十一条【天气预报预警统一发布制度】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向社会统一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可能发生气象灾害时,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进行加密观测,组织跨区域预报会商和监测联防,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四十二条【预警信息服务设施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完善城乡预警服务设施,健全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系统。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气象灾害易发地段设立警示牌,在城镇显著位置、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重点工程所在地等场所以及气象灾害易发区域根据需要设立气象灾害预警传播设施或者利用现有的传播设施,及时准确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气象灾害防御需要,设立公益性气象广播电台、电视频道,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途径。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边远农村、山区、渔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预警大喇叭、显示屏等及时向受影响的公众传播信息,实现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的有效衔接。
第四十三条【预警信息传播要求】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通信运营单位收到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的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准确、及时、无偿地向公众传播,并标明发布时间和发布的气象台站名称;在紧急情况下,应当按照应急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传播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避难场所、救援电话等信息。
电视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时,应当在电视屏幕持续显示相应等级的预警信号图标,并以字幕形式播发预警内容。
台风黄色以上或者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生效后,当地广播、电视媒体除播发预警信息外,还应当同时不间断滚动播出气象台站监测到的台风、暴雨最新情况和相应的防御指引;各通信运营单位应当及时安排优先通道,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受灾区域内的手机用户发布预警信息。
第四十四条【基层及特定场所预警信息传播】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在收到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学校、医院、企业、矿区、车站、机场、港口、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场所的管理单位在收到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广播等途径,及时向公众传播。
鼓励有关企业参与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发设施的建设。
第四十五条【气象公共服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实时发布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定期公布气象灾害防御服务范围、产品、种类、标准和传播渠道。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服务行业的指导和监管,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服务行业标准和服务质量评估标准等,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六条【气象灾害防御协理员和信息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人员作为气象信息员或者协理员并通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为气象信息员或者协理员提供必要工作条件。
气象信息员或者协理员负责协助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民政等部门,做好下列工作:
(一)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
(二)接收和传达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
(三)收集并向相关单位报告灾害性天气情况和灾情;
(四)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灾情调查等。
第四十七条【人才保障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战略规划;建立完善专业人才、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培训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稳定和加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四十八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和紧急程度,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有关人民政府、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预案规定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行动。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第四十九条【气象灾害危险区及应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强度、时间,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确定为气象灾害危险区,并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通信运营单位向社会公告。
对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气象灾害危险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实施,并及时转移疏散,开展自救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第五十条【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处置需要,应当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一)组织救援和救治受灾人员,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等保障措施;
(二)标明危险区域,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
(三)抢修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
(四)启用本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预备费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调用救灾设备、设施、工具;
(五)组织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的生产、供应;
(六)依法采取价格干预措施,维护市场价格秩序,惩处哄抢财物、哄抬物价、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七)采取措施防止发生衍生、次生灾害;
(八)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第五十一条【气象灾害过程监测与评估】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灾害性天气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变化趋势和评估结果,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以及灾情发展和处置情况,适时调整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级别或者作出解除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决定。
第五十二条【气象灾害评估调查】
气象灾害结束后,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民政等有关部门进行气象灾害情况调查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气象灾害发生地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向调查人员如实提供情况,不得隐瞒、谎报气象灾害情况。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法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组织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
(二)未组织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
(三)未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或者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域;
(四)未按照规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或者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
(五)未按照规定启动、响应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以及未按照规定采取应急措施的;
(六)收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后,未采取措施及时向公众传播的;
(七)隐瞒、谎报或者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八)不依法履行气象灾害防御职责的其他行为。第五十四条【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责任】 各级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擅自批准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未采取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法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布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实施其依法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
(二)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违反本条例规定,应当停
课而未停课的;
(三)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各通信运营单位未准确、及时、无偿向公众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四)对重大气象灾害瞒报、谎报、拖延不报或者阻挠气象灾害调查、事故鉴定的;
(五)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实施时间】
本条例自
****年**月**日起施行。
第五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白鹤铺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2012年11月16日在白鹤铺镇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白鹤铺镇人大主席刘卫华
各位代表:
我受镇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我镇人大工作在县人大的精心指导下,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各级人大代表的支持和参与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团结奋进,扎实工作,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加大监督力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动全镇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代表开展各项活动,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地方各级人大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也关系到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发挥代表作用,做好人大工作尤为重要。几年来,我镇人大主席团根据本镇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开展代表联系选民活动。五年来,我镇共召开了五次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前,镇人大主席团普遍走访镇人大代表,认真听取代表意见,同时要求每个代表必须走访本选区80%以上的选民,在人大会召开期间,每个代表必须填写批评、意见和建议表,或写议案。近几年来,我镇人大代表同选民关系密切,成效明显。
二是发挥代表作用,开展代表评议活动。为了更好地组织代表开展好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提高代表的履职水平,增强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五年来,我镇人大主席团先后组织人大代表对公安、交通、电力、国土、城建、计生、畜牧等部门进行评议。各级代表实事求是地对本镇属单位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肯定成绩指出问题,限期整改,使受评单位受益匪浅,从而有力地促进工作。
三是围绕重点工作进行视察调研。五年来,先后对民营企业、城镇建设、重点工程、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进行调研、视察。分别形成了很好的调研报告呈送给相关单位,有的调研得到了采纳和利用。
四是组织代表外出参观学习活动,2009年,我镇组织镇人大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学习外地人大工作和经济建设的先进经验。
五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增强代表的责任意识,去年以来,我们开展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竞赛活动,发动代表积极为民排忧解难,带头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二)、认真开展监督工作,推进依法行政
加强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的重要职权,镇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对镇属职能部门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法进行督察,经常听取“七站八所”部门负责人的汇报,并根据汇报提出了具体工作议案,对镇属单位和各部门的日常工作和收费进行了监督,坚决治理了“三乱”行为。一是对镇属单位进行评议,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镇人大对国土、林业、农电、户籍、计生、司法、公安、城建、畜牧等单位进行了评议,对执法好的单位给予表扬,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制订了限期整改的措施;二是加大执法监督,促进法律有效实施。近几年来,我们配合县人大《农业法》、《环境保护法》、《税收征管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了检查和调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三是加大财政监督力度,促使阳光政务。每次人大会都要求财政所所长作书面或口头的财政工作报告,财政的预算和决算情况呈报给镇人大审核;四是明确重点监督,促使民生事业发展。近几年来,镇人大还重点监督了惠民政策的落实,一事一议下拨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资金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
(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人大工作水平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镇人大主席团始终把自身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工作效率。
一是抓学习,镇人大主席团为人大代表订阅了人大杂志;专题组织了代表学习了《组织法》、《代表法》、《选举法》等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不断调高代表的责任意识,履职意识,提高代表依法履职能力和水平,提高代表仗义执言的胆识和勇气。
二是抓调研。对民生问题,人民群众关注度非常高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认真调研。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密切联系代表,代表密切联系选民,做群众的贴心人和代言人。
三是抓廉政建设。我们严格要求代表自觉践行法律,自觉保持廉洁自律,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四是抓规范建设。人大办公室内做到了“五有六上墙”,档案资料整理齐全,并有专柜保管,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各种资料按时上报,使人大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可依,保证了人大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
五是抓领导重视。争取党委主要领导对人大工作的重视是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镇党委十分重视对人大工作的领导,首先把人大工作列入了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定期和不定期听取了镇人大工作的汇报,督促和支持人大完成预定工作任务。其次是积极为镇人大履职创造宽松条件,每年为人大代表提供履职工作经费在3万以上(含每年人大例会经费和人大代表调研经费),特别是2012年召开两次人大会议和县、乡人大代表的选举,我镇人大工作经费超过6万元。在此,特别感谢镇党委的高度重视和镇政府的鼎力支持!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对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代表的履职水平还有待提高;二是对本级政府和镇属单位(七站八所)的监督力度和方式还有待提高;三是对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落实不够及时;四是与各级人大代表及选民的联系还不够密切。我们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力争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人大的自身优势,把人大工作做得更好,让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二、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明两年我镇人大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发展主题,推动全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围绕上述总体要求,我镇人大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发挥人大职能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大工作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职责,围绕全镇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出决议决定,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扎实有效地开展执法检查,为加快我镇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发挥人大监督作用,进一步促进政府工作
一是一如既往地做好各项工作的检查和监督,镇人大将组织视察和调研,反映社情民意,向镇政府积极提供建设性建议,促进政府工作有效开展。
二是做好重点项目建设、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的审查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依法推进。
三是加强对人大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建议议案的督查,增强监督实效。
四是继续对政府及“双管”站所开展评议,促进被评单位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被评单位的执法水平。
(三)、做好代表培训,进一步提高代表履职能力
一是丰富代表培训形式,采用讲座、座谈、视察、调研、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提高代表素质,增强代表的积极性。
二是开展代表的争先创优活动,奖励优秀代表,发挥代表模范作用,增强代表的荣誉感,积极广大代表关注社会热点难点,深入了解民性,广泛集中民智,切实发挥代表作用。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镇人大工作水平
加强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坚持走群众路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带头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增强民主法制意识,不断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人大作用。围绕经济发展的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监督工作的难点,有选择性地加强调查研究。
各位代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镇人大主席团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县委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建设文明、富饶、美丽的新白鹤,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