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院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3 17:0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高院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高院工作报告》。

第一篇:广东高院工作报告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更新时间:2012-01-15 10:47:00 ――2012年1月15日在广东省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郑 鄂

各位代表:

我向大会报告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的一年,是全省法院实现整体工作争当排头兵目标的冲刺年。我们按照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决议的要求,以公平正义作为法院工作的生命线,组织全省法院开展“奋力实现排头兵目标”竞赛活动,充分发挥省法院的表率作用和指导监督职能,推动了全省法院各项工作的科学发展。

——全省法院办案质量、效率、效果取得持续进步。2011年,全省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055341件,同比下降1.29%,其中新收1000031件,办结977311件,案件结收比为97.73%。取得了法定审限内结案率、一审服判息诉率、实际执行率上升,以及一审判决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生效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信访投诉率下降等“三升三降”的可喜进展。

——争当全国法院整体工作排头兵的目标基本实现。经过三年来的不懈努力,全省法院争当排头兵的18项主要质效指标全部达标。尤其是一审服判息诉率、民事一审调解撤诉率、实际执行率分别比2008年提高了4.23、18.36和15.10个百分点,反映办案综合质量水平的涉诉信访工作领先全国,人民群众来访从2008年的51496人次下降到20298人次,减少60.58%。据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法院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全省法院整体工作满意率为95.1%。

——省法院对下指导监督的职能逐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加强诉前联调工作,社会对诉前化解矛盾纠纷认同度不断增强,使法院的审判质量效率进一步改善,服判息诉工作得到强化。全省法院一审收案增幅初步回落,一、二审案件质量不断提高,使省法院再审审查、执行监督案件明显下降。省法院全年新收各类案件15156件,结案15472件,案件结收比为102.08%;未结1189件,同比下降17.94%;法定审限内结案率92.93%,同比提高26.86个百分点,为省法院实现职能转变,强化对下级法院的指导监督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紧紧围绕公平正义,依法履行各项司法职能

依法履行刑事审判职能。全省法院共审结各类刑事案件90433件,判处罪犯108099人,同比分别增长8.59%和4.54%。针对我省社会治安现状和群众关注的重点,突出依法严惩各类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共审结故意杀人、抢劫、绑架等一审刑事案件32144件,判处罪犯43605人,其中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的占29.45%。突出依法打击各类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危害民生的犯罪,共审结黑社会性质组织、危险驾驶、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等一审刑事案件1157件2143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突出依法打击各类群体性经济犯罪,共审结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网络诈骗等一审刑事案件579件705人,维护了人民群众经济生活安全。保持对职务犯罪打击的高压态势,共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一审案件1278件1635人。正

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依法从严打击严重犯罪的同时,抓好对从轻、减轻、免于刑事处罚的准确适用,未成年人非监禁刑适用率从2008年的10.53%提高到50.20%。严格贯彻罪刑法定原则,依法对不构成犯罪的69名被告人宣告无罪。对刑事自诉案件和其他轻微刑事犯罪案件,积极开展刑事和解工作,减少当事人之间的对抗,进一步化解积怨。

依法履行民商事审判职能。全省法院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517750件,同比下降7.76%,解决诉讼标的1230.90亿元,同比增长14.97%。依法妥善化解婚姻、继承等家庭纠纷矛盾,注重依法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合法权益,共审结此类一审案件54513件,同比增长3.34%。依法妥善应对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引发的房地产案件新情况,平稳处理相关房地产买卖合同、按揭合同纠纷,共审结房地产开发经营合同纠纷一审案件11970件。依法妥善审理中小企业融资难导致的纠纷,引导规范企业融资,推动民间借贷合法化、规范化,审结民间借贷纠纷一审案件29917件。深圳中院一审审结全国首例证券公司破产案——大鹏证券破产案,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依法审理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保护自主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共审结此类一审案件15012件(约占全国的1/4)。依法审理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纠纷案件,维护公平交易投资环境,共审结此类一审案件7471件(约占全国的1/3),审结海事海商一审案件662件。

依法履行行政审判职能。共审结各类行政案件10729件,同比下降1.30%。注重对行政行为的有效监督,省法院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有关通知,在深圳等七个市(区)联合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纳入依法行政绩效考核体系,并建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机制,合力促进依法行政。依法开展国家赔偿审判,对46件受到国家机关职务侵害的案件当事人决定予以国家赔偿。依法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14624件,其中准予执行13615件,不予执行1009件。

依法推进执行工作。共执结各类案件244806件,执结标的462.14亿元。继续深化主动执行改革,强化主动调查取证和查控财产工作,建立劳动争议等案件的快速主动执行机制。全省90%的法院成立了执行指挥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对执行工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建立了首批专门处理执行突发事件和疑难复杂执行案件的执行法官专家库。深入开展反规避执行专项活动,借助媒体曝光“老赖”,形成打击赖债行为的高潮,加强对被执行人融资、经营、出境、高消费等活动的限制,有效促进了案件执结率的提高。如影视界名人邓某某作为案件被执行人赖债不还,在进行高消费行为时被广州中院依法当场司法拘留,引起积极的社会反响。大力推动建立执行征信系统,与银行、工商、户籍、房屋、车管等单位共享征信信息系统,压缩失信空间,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破解执行难有了新进展,尽管全省法院执行案件数量较大(约占全国的1/9),但执行信访数量却大幅下降,由过去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成为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

二、紧紧围绕发展大局,着力彰显司法服务职能

积极服务幸福广东建设。省法院出台了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司法保障和司法服务的15项措施,要求并指导全省法院不断提高能动性,依法服务转型升级,促进富裕广东建设;依法保障社会民生,促进民生广东建设;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促进平安广东建设;努力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广东建设;发挥规范指引功能,促进法治广东建设。广州、深圳、珠海法院针对南沙、前海、横琴的开发建设,开展了提供司法保障的相关专题调研。

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积极履行在加强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职能。举全省法院之力,联动推进“平安大运”建设。深圳中院依托龙岗法院成立了“大运法庭”,设立大运会诉讼服务中心,依法及时审理涉大运案件。加大司法建议工作力度,及时将审判中发现的社会管理漏洞、问题反映给有关主管部门和单位,提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意见和建议,全省法院共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出司法建议1655份。针对我省加油站资质出租引发较多纠纷的情况,省法院开展专题调研,提出的司法建议得到了省政府高度重视。强化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推动未成年罪犯改造,深化少年审判机制改革,在全省法院建立起单独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指导序列,潮州市建立了华南地区首个全国性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基地。积极探索推动社会延伸保护、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加大司法宣传力度,各级法院开展送法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活动4386次,开展法律咨询、校园普法等各类活动1520次。

积极推进大调解格局建设。强化诉调对接,推进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有效对接,依法对非诉讼调解进行司法审查和确认。基层法院全部设置了诉前联调工作室,在立案阶段引导当事人通过诉前联调化解矛盾,共受理纠纷72977件,成功调解53288件,约占3/4,有效发挥了从源头化解矛盾的作用。省法院以保险纠纷案件为突破口,联合保监局制定指导性意见,推动金融、保险等商事案件以调解方式解决。

积极拓展司法便民服务。构建以纠纷分流、矛盾化解为特色的“门诊式”诉讼服务中心,促使矛盾纠纷尽可能在立案阶段得到化解。积极推行网上预约立案、预约开庭、预约查档和电子送达等便民措施,在立案大厅设置案件查询系统,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通过向社区派驻“社区法官”、聘请“社区法官助理”、上门立案、巡回审判等措施,把司法服务延伸到最基层。强化司法救助工作,积极开展对刑事被害人及其家属的司法救助,为22778件案件中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减免金额达767.27万元。

积极办理再审案件。认真应对《民事诉讼法》修订后带来的省法院再审案件大幅增加的压力,精心组织清案工作,追求案结事了,集中清理超过18个月的再审积案。重视以调解方式结案,妥善化解了多宗缠诉、缠访案件。自觉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各级法院审结检察机关对生效裁判提出的抗诉案件451件,其中依法发回重审33件,改判95件,维持原判225件,撤回抗诉、民事调解、行政和解等其他处理98件。

三、紧紧围绕自身科学发展,深化改革推进创新

认真抓好已有改革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广。对我省法院近年来创造的主动执行、执行指挥中心、系统党建工作指导、人大代表联络机制、隐性司法等改革创新品牌,着重抓落实、抓推广、抓完善。继续推进家事审判改革,全省家事审判合议庭扩展到15个法院,中山法院等试点单位引入人身安全保护令、探视抚养档案、心理指导矫治等新形式,促进婚姻家庭稳定与社会和谐。继续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研发了量刑规范化办案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统一了刑事案件量刑标准。稳步推进依法开庭审理减刑假释案件,确保规范透明,共办理此类案件64944件。

积极推进小额速裁审判改革。为提高审判效率和减轻当事人诉累,按照最高法院的部署,逐步扩大小额速裁程序试点,对事实清楚、适用法律简单、争议标的不大的民事案件,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实行一审终审,并简化诉讼程序,快立、快审、快执,促进纠纷的快速化解。对适用小额速裁程序的案件,一律免收诉讼费,共办理此类案件1517件,结案1502件,结案率99.01%,其

中调撤率达99.53%。

全面深化司法公开机制改革。省法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的意见》及16个配套实施办法,率先将我省司法公开示范单位由最高法院指定的5个法院扩展到全省。建立司法信息公开申请、举报投诉和责任追究制度,尊重人民群众对司法的知情权与监督权。落实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六公开”的规定,逐步推动裁判文书上网公布、案件审限对外公开。利用门户网站、微博、手机短信等新载体推进司法公开,省法院和部分中院、基层法院开通了官方微博。深圳中院运用微博直播庭审,促使一部分案件在庭前调解撤诉,创造了司法公开促和解的经验。认真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全省共有3787名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96773件,一审案件陪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摸索启动业务分类指导、人员分类管理改革。针对全省法院长期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省法院实行分片分类指导,各业务部门成立分片联系指导小组,深入对口法院实地指导。立足法官队伍的职业化,制定了《广东法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探索建立管理、审判专业、审判辅助和司法政务等人才分类管理模式。在法官断层问题突出的欠发达地区基层法院,打破以审判庭为单位管理的格局,试行综合审判机制,努力解决办案力量不足的问题。

着力完善审判管理改革。全省法院信息化建设“08工程”全面完成,四级专线网络全线开通,科技管理手段直达人民法庭,通过网络实现了庭审直播、远程提讯,实现了对办案流程的实时监控。制定了全省统一的案件质量评查标准,建立案件质量评查专家库,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特邀评查员。首次组织中院的资深法官对省法院各业务部门的680件案件进行了评查;全省法院共评查案件2851件,对其中有问题的4件案件予以整改。实行由审判管理部门归口负责审批审限延长、超审限预警和通报督办制度,审限内结案率提高到99.53%。明确以卷宗归档作为结案依据,统一办案效率考核标准。强化“判前辨法析理、判后释法答疑”工作,全省法院一审服判息诉率提升到87.68%,进京访的案访比保持全国最低水平,省法院的再审审查收案同比下降40.22%。

四、紧紧围绕树立司法形象,扎实抓好队伍建设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在落实全国政法机关“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和全国法院“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广东省情和法院实际,深入推进“群众观点大讨论”,着力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政治方向问题,组织10名优秀法官组成“群众在我心中”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省法院巡讲25场。努力创建广东法院“三联三化”系统党建模式,坚持“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的工作思路。省法院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全省法院系统党建工作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建立地方党委和上级法院对党建工作的双重管理体制,增强法院党建工作的科学性。省法院首次建立班子成员参加中院党组民主生活会制度,对中院班子的组织和作风建设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

以基层建设为重点,增强队伍整体司法能力。继续抓好由中院统一用编、招录、分配、待遇的“四统一”招录试点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初任法官到基层法院任职,在基层任满五年后再回中院工作。对部分招录人才困难的欠发达地区法院,取得省委组织部支持,调剂录用了44名应届大学生。省法院出台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教育培训干部规划,面向基层组织了各类业务培训约110期9100人次。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法院办案经费保障的帮扶力度,统一采购囚车120辆,调拨给107个法院,加强了基层物质装备保障。珠三角地区与欠发达

地区法院结成50对帮扶对子,在物质支援、智力帮扶、文化共建上取得了积极效果。

以文化建设为主线,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出台《广东法院文化建设五年规划》,加强对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的指导,结合岭南文化精髓,发展各具特色的法院文化,促进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深圳南山区法院建成国内首个“法律文化博物馆”,累计接待当事人和群众参观1.3万人次。4个法院被确定为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有3名优秀法官被评为“全国审判业务专家”,3个立案信访窗口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推出了6个“全国模范(优秀)法院”、9名“全国模范(优秀)法官”、10名“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大力宣传林保南、陈光昶、罗仰龙、曹林等法官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以党风廉政建设为关键,提升廉洁司法水平。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司法廉洁的各项法规、文件的学习,全面落实党廉工作报告、第一责任人述责、年度考核、监督检查,强化廉政责任。开发廉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网上申报、动态管理,全面落实了法官的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任职回避制度。省法院设立的两个司法巡查组,在全面完成对中院巡查的基础上,开展整改情况“回头看”和党廉工作专项巡查,并对12个基层法院直接巡查。鼓励和支持各级法院自查自纠,全省法院共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1件26人,同比分别下降54.05%和43.18%。

各位代表:2011年全省法院取得的工作成绩,离不开省委的正确领导、省人大的依法监督、省政府和省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离不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理解和帮助。我们高度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络工作,全省法院共邀请17136名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百案释法答疑”、“百场征求意见”活动5608场,征求到意见、建议153条,认真办理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的建议和省政协委员的提案,办结回复率为100%。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是广东法院不断改进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强大动力。在此,我们衷心感谢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法院工作的监督、理解和支持!

全省法院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审判执行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的认识、研判还不够深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案结事了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一些司法改革创新措施落实不到位,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审判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在畅通民意沟通渠道、争取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了解和认同上还做得不够;四是极少数法院工作人员司法不公、违纪违法现象仍时有发生;五是案多人少、法官断层、人才流失、经费不足等仍然是制约法院科学发展的难题。为此,我们将立足自身,积极争取各方的支持,尽最大努力予以解决。

2012年,全省法院工作总的目标是:坚持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继续领潮争先,当好法院科学发展排头兵。总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最高法院和省委的重大部署,在履行司法职责上创新,进一步发挥审判职能在加强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在服务大局上创新,为我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在审判管理上创新,进一步提高公正司法水平;在司法保障上创新,进一步改善法院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能力作风上创新,进一步造就一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司法队伍。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履行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审判职能,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优质司法服务。认真贯彻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创新司法服务大局的方法,狠抓司法办案第一要务,提高办案质效,全力维护公平正义。推进诉讼诚信和社会诚信,凸显法院工作在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创造稳定和谐的司法环境和社会氛围。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推动全省法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全省法院部署开展“当好排头兵起步年”活动,进一步更新观念,找准突破口,深化改革、强化创新,着力破解全省法院在服务科学发展和加强自身建设中的难题。三是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在司法服务民生上实现新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干警的群众观点教育,通过上下级法院队伍交流、锻炼,开展法官进社区、进村镇、进企业等活动,主动听取基层群众呼声。密切与群众的感情,办理好涉民生问题的案件,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让司法贴近百姓,更加惠民生、暖民心。四是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在审判管理科学化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大司法公开力度,继续落实裁判文书上网等公开举措,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向社会公开诉讼流程,借助社会力量监督审判管理、廉洁司法等制度的落实。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法院工作百场评查”、“改革创新百场座谈”活动。五是进一步深化法院文化建设和干部培训,推动队伍形象呈现新风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融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岭南文化特色的广东法院文化,加大干部培训的力度和深度,以文化建设促进队伍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巩固。

各位代表:2012年,我们将继续认真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公正廉洁、开拓创新,为我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更加公正、高效、优质的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

附件: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有关用语说明

1.案件结收比:是指法院在某一统计周期内,办结的案件数量与本期新收案件数量之比。基于审判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在某一统计周期内,办结案件还包含了上一周期结转的案件,故结收比可能高于100%,特别是在新收案件减少而对旧存案件的清理力度较大时会出现这种情况。相对于以往的结案率而言,案件结收比作为一项新统计指标,能有效反映结案进度是否与收案进度基本保持一致,以此衡量审判工作是否均衡、良性发展。2.进京案访比:是指年度全省法院一审案件收案总量与进京上访案件数量的比率,能够综合反映全省法院办案的质量和效率。我省法院的年度进京案访比为550:1(全国平均值为200:1),保持全国最低水平。

3.群众观点大讨论:最高法院于2011年7-9月在全国法院部署开展了“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引导全国各级法院干警进一步深化对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改进司法作风,切实把司法为民根本宗旨落实到执法办案各个环节。我省法院开展了以“视人民为亲人,做人民好法官”为主线的深化群众观点的大讨论活动。

4.任职回避:2011年2月,最高法院《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

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正式颁布施行,其中规定: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如有配偶、子女在其任职法院辖区内从事律师职业的,不得继续在法院领导岗位和审判、执行岗位工作。我省法院已全面完成113名法官的任职回避工作。

5.司法巡查:2010年10月,最高法院颁布《人民法院司法巡查工作暂行规定》,在全国法院全面推行司法巡查制度,由上级法院派出专门工作组,采取走访座谈、实地暗访、案例剖析等方式,对下级法院领导班子建设、司法业务建设、司法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巡回检查。

6.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满意度调查:法院审判工作的根本属性是人民性,为检验我省法院整体工作争当全国法院排头兵的成效,2011年8月,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开展了“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满意度”调查。调查针对全省21个中级法院和128个基层法院,以随机抽样方式,发放问卷25000份。调查数据显示,人民群众对广东法院整体工作满意率为95.1%,处于优秀水平,对省法院党组提出的“三项硬要求”工作思路给予高度评价,满意率达96.3%;调查的10个具体项目中,人民群众对审判结果、主动执行、司法公正等6项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对司法效率、司法作风等4项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最高法院领导和省领导对此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最高法院院长王胜俊同志批示:“人民群众满意度连年提高,是广东省高级法院和各级法院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坚持司法为民宗旨,为人民群众提供公正高效便捷司法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必然结果。望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始终坚持司法为了人民,司法依靠人民,司法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向人民群众交出更加满意的答卷。”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批示:“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当作衡量法院工作是否成为排头兵的标准,这本身就是法院为人民的理念上的升华,应当继续坚持,做得更好!从问卷调查中看到广东法院在全国争当排头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感到十分高兴,希继续努力,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做出更大贡献。”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朱小丹同志批示:“省法院争当全国法院排头兵措施有力,成效明显,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可喜可贺。望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建设一心为民,人民满意的人民法院。”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同志批示:“广东高院每年在代表大会报告工作,代表对报告的通过率、满意度不断提高,特别2011年达90%,这实不容易,折射法院各个方面的进步,希继续努力,为建设和谐广东、幸福广东多作贡献。”省政协主席黄龙云同志批示:“省高院工作令人鼓舞,争当全国法院排头兵的目标催人奋进,报告阅后使人充满信心。政协委员十分关注法院建设和发展,请组织有关届别委员阅读报告内容,建言谋策,支持法院建设更上一层楼。”最高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以及**、梁伟发等省领导也分别做了批示。

7.反规避执行专项活动:2011年初,按照最高法院部署,省法院下发《反规避执行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在全省法院开展此项活动。省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全省法院反规避执行专项活动开展情况,并对400名不履行债务的被执行人公开曝光。公布名单后被执行人仍不履行债务的,采取由人民银行录入征信系统限制贷款、工商机关限制信用等级、法院限制高消费、公安机关限制出境和协助查找被执行人及其车辆、发改部门限制项目审批等多项执行措施,督促被执行人履行债务。

8.大运法庭:深圳市龙岗区法院地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赛场所在地,该院在省市两级法院的指导下,组建了“大运法庭”及专门合议庭,集中审

理大运会期间发生的,当事人为大运会官员、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或代表团工作人员的刑事、民商事及行政一审案件,为大运会顺利召开创造了良好的司法环境。

9.诉前联调工作机制:2011年2月,省委政法委做出部署,在村(居)级重点搭建综治信访维稳平台,镇(街)级以司法所为基础继续抓好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县(区)级以法院为基础建立健全“诉前联调工作机制”。全省各地普遍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法委牵头、综治办协调、法院为主、多方参与”的诉前联调工作机制,省法院先后与省综治办、省司法厅、省工商联、省妇联、省保监局等多个单位联合会签了相关意见。各基层法院在立案大厅设立了诉前联调工作室,对起诉案件进行甄别分析,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开展诉前联调,有针对性地联合公安、检察、司法、国土、劳动等相关部门以及工商联、保险等行业或社团组织,共同化解社会矛盾。诉前联调立足基层,方式灵活、简便,不收任何费用,方便人民群众就近、高效、低成本解决矛盾纠纷。通过诉前联调工作,使一些纠纷矛盾在诉前就得以化解,进入法院诉讼环节的案件数量有所减少。10.隐性司法:是广东法院对法院司法宣传工作重要作用与自身特征的全新定位。如果把法院对个案的裁判当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司法,宣传工作就是一种隐性司法,它通过教育、说服、引导等方式,让人民群众相信法律、相信法院,增强司法权威,促进社会和谐。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同时也是案件大省和媒体大省,加强法院宣传工作意义尤为重大。

11.小额速裁:指法院为方便群众诉讼,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对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清楚、争议金额5万元以下的简易民商事案件实行快审快结的一种审判方式。由于我省法院案多人少矛盾十分突出,民事一审收案数量以年均10%的速度不断增长。最高法院下发《关于部分基层法院开展小额速裁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后,省法院确定了广州番禺、深圳罗湖、佛山禅城、东莞第一法院四个基层法院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2011年5月1日正式启动。7月,经最高法院同意,将深圳市的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市各基层法院。小额速裁程序大大简化了庭审程序,缩短了庭审时间,使结案周期一般不超过7天,很多案件当日受理、当日调解结案、当日履行完毕。

12.百案释法答疑、百场征求意见:继2008年开展“百庭观摩”、2009年开展“百场见证执行”、“百场走访下基层”、2010年开展“百案调解”之后,全省法院2011年开展了“百案释法答疑”、“百场征求意见”活动。两项活动旨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面案件矛盾及当事人的疑虑,监督法官执法办案情况,便于其了解法院和法官为化解社会矛盾、定分止争所付出艰苦努力及面临的困难。在活动中很多代表、委员纷纷主动帮法院做当事人的解释说服工作,许多原本对法院的裁判不理解、缠诉不休的当事人当场表态服判息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在2011年9月召开的全国法院监督联络工作会议上,省法院作为全国定向分级联络制度实行较早、效果突出的三个高级法院之一,作了专题经验介绍。

13.系统党建工作:省法院于2011年2月与省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全省法院系统党建工作的意见》,建立法院系统党建工作的双重管理体制,实现了地方党委对党建工作进行统筹全局的领导,法院系统对党建工作开展自上而下的指导,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建立了统一的党建工作台帐制度,通过制定党建工作要点、建立党建工作网络、明确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等措施,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法院党建工作新格局。建党90周年前夕,最高法院对100个全国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和100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我省5个法院、5名个人获得殊荣。

14.“三联三化”系统党建模式:“三联”即省委组织部与省法院联合发文共同推进全省法院党建工作,上下级法院联动抓好系统党建,法院党组与同级党委党建部门联手抓好机关党建。“三化”即系统党建科学化、双重管理精细化、党建目标标准化。

15.综合审判机制:指在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法院,保持法院现有机构建制不变的前提下,在内部管理上打破审判人员分庭管理以及案件按刑事、民事、行政类归口审理的格局,构建以主审法官为中心、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各负其责、相互衔接的审判运行体系,将三类案件随机分配到若干个由主审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组成的审判组,实行综合审理。2008年以来,省法院在阳西县、连平县等法院试点综合审判机制,成效显著。2011年,省法院明确推广“阳西模式”并扩大至13个基层法院试点。综合审判机制主要在欠发达地区实行,它有效整合审判资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办案力量不足问题。

16.优秀法官林保南、陈光昶、罗仰龙、曹林:林保南,湛江市坡头区法院院长,20多年来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在执行工作中屡创奇迹,执结标的金额近亿元,执结率近100%,成功化解了多个群体性纠纷。2008年,最高法院授予其“全国优秀法官”荣誉称号,2011年11月,“林保南法官工作室”在坡头区法院成立,取得了积极的社会评价。陈光昶,省法院刑事审判第三庭审判员、第四合议庭审判长,先后承办了阳江“3?26”特大黑社会性质组织案等一系列重大、复杂、疑难案件。2005年以来,共审结刑事案件400多宗,结案数在全院名列前茅,无一超审限、无一被改判或发回重审、无一错案。2011年当选省直机关“十位模范共产党员”,并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罗仰龙,梅州丰顺县法院汤南人民法庭庭长,20多年扎根基层,承办的2000多件案件无一件错案,基本无上诉。近五年承办的570件民事案件中,调解撤诉540件,调撤率94.7%,被称为“贴心法官、调解能手、灭火干部、放心庭长”。被省纪委确定为全省纪律教育学习月典型人物。曹林,深圳罗湖区法院执行局执行二科科长。10年来共承办执行案件4000余宗,执结率平均达95%以上,执行到位标的近8亿元。善于化解疑难棘手案件,提出诸多执行新模式。被最高法院评为“全国优秀法官”,在全省法院执行系统尚属首次。

17.“法耀岭南”微博:为加强司法公开,方便网民了解法院工作情况,2011年12月8日,省法院官方微博“法耀岭南”落户腾讯微博(http://t.qq.com/guangdonggaofa),成为省法院与网民直接对话、互动,收集网民意见、建议和诉求的重要渠道。作为省法院司法公开和官方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该微博开展普及法律知识、发布热点信息、庭审网络直播等活动,并对公众关注的一些法律问题及时解答,服务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官方微博的开通,将原有的司法公开单向性途径变成了双向性、互动性途径。截至2011年12月31日,该微博发布信息255条,粉丝数量达37092人。

18.全省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主要数据:2011年,全省法院共受理刑事、民事、行政一审和二审案件,以及再审、再审审查、国家赔偿和执行等各类案件1055341件,同比下降1.29%,其中上年结转案件55310件、新收案件1000031件。共办结各类案件977311件,案件结收比为97.73%,解决诉讼标的金额1230.90亿元。全省法官年人均结案94.88件,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90%,尚有未结案件78030件。全省法院办结各类案件总数约占全国法院的1/11。审结各类刑事案件

约占全国法院的1/10;审结各类民商事纠纷案件约占全国法院的1/12,其中审结一审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约占全国法院的1/4,审结各类涉外、涉港澳台民事纠纷案件约占全国法院的1/3;审结各类行政案件约占全国法院的1/15;执结各类执行案件约占全国法院的1/9。

第二篇:吉林高院2009年工作报告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 2010年1月21日在吉林省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 文 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高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09年的主要工作

2009年,全省法院在各级党委领导、人大监督和政府、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紧紧围绕“公正高效办案,和谐司法为民”的实践载体,紧紧围绕“奋力推进法院工作再上新台阶,跨进全国法院系统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过去的一年,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变化和经济社会矛盾大量增加及其在司法领域的突出表现,省高院以“三保”为中心任务,转变司法理念,调整司法政策,指导各级法院能动司法,增强为大局服务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立足保增长,制定了《关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促进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意见》等16份司法文件,要求各级法院从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正确把握和处理因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引发的矛盾纠纷;妥善处理了省信托公司、吉林铁合金公司等一批事关经济平稳发展的重大案件,跟踪协调并保障了兰宝公司的破产重组和复牌上市。全面实施“暖企工程”,对受到经济衰退直接影响的企业慎用司法强制措施,尽最大努力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就依法经营、完善监管、防范风险等涉企问题,加强与省国资委、省工商联的联系合作,并主动建立企业联系点642个,为企业提出各类司法建议800多条。

立足保民生,完善民生案件“绿色通道”和弱势群体优先保护机制,在劳动争议、企业破产、征地拆迁、涉农案件的审判和执行中,注重保护劳动者、企业职工、房屋所有人、失地农民和受害企业的合法权益。创新权利救济机制,依法审理涉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交通事故、食品药品安全、劳动与社会保险案件12659件。制定了《关于为保障性安居工程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意见》,为我省这一惠民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效的司法支持。

立足保稳定,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全面落实维稳和平安建设措施。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和高压态势,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稳妥处理群体性诉讼案件315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矛盾不激化、纠纷不升级。

法院工作涵盖方方面面,现分解为十个方面逐项报告。

一、以保障人民群众诉权、方便当事人诉讼为根本职责,认真做好立案工作 全省法院深入推进立案窗口建设,实现为涉诉群众提供诉讼引导、查询咨询、法律释明、立案调解等“一站式”服务,对符合法律规定的及时立案,共受理一审民事、行政和刑事自诉案件151461件,立案审查当天受理率达到91.2%;对不属于法院管辖或因司法救济途径所限不能做到“案结事了”的矛盾纠纷,主动请示党委、协调政府、联系社会组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社会手段妥善化解。扩大司法救助范围,共实施司法救助7242件,缓减免诉讼费4330万元。

加强立案阶段的调解工作,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创新诉外调解机制,在全省大部分基层法院设立了人民调解室或诉前调解组,对一些事实清楚、诉求简单的民事纠纷,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委托社会调解机构进行诉外调解;通过立案调解与诉外调解的“无缝对接”,使3万多起纠纷未进入审判程序就得到解决。

民事诉讼法修订实施后,民事申请再审案件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省高院积极应对,确定了三个审判业务庭、35名法官专职负责民事申请再审审查工作,对符合法律规定的全部予以立案,符合再审条件的依法裁定再审,全年共受理民事申请再审案件1329件,审结1312件,裁定再审411件。

二、以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建设平安吉林为指导方针,认真做好刑事审判工作 全省法院共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7383件,判处罪犯24865人,其中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的占18.2%。重点打击了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深入开展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集中开展了严厉打击涉毒犯罪、涉农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等专项行动;依法惩处贪污、受贿、渎职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审结910件,判处1246人。

坚持以宽促和,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减少社会对抗。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的初犯、偶犯、未成年犯、老年犯,依法从宽处理;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轻微刑事案件,依法从宽裁量。加强人权保护,对53名论法无罪和无确凿证据认定有罪的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加大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调解和执行力度,尽可能使刑事犯罪的被害人及其家属得到应有的经济赔偿和精神抚慰。

全面推行减刑、假释案件审理公示、听证制度,对涉黑涉恶罪犯、严重暴力罪犯、累犯和犯罪集团首犯、主犯等依法从严掌握,对确有悔改表现以及老病残妇等服刑人员依法从宽审批,共办理减刑、假释案件9449件。

三、以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为价值追求,认真做好民事审判工作

全省法院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166151件,涉诉当事人和直接利益关联人超过一百万人。审结148646件,其中审结金融借贷、债权债务、涉外和涉港澳台等案件73153件,依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审结权属争议、民事侵权等案件30116件,依法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审结赡养、抚养、继承、离婚等案件42497件,依法保护老人、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审结涉军案件1636件,依法保护军队、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

认真贯彻调解优先的方针,遵循依法、自愿、公平的原则,实行全员、全面、全程调解,全省法院一审民事案件调撤结案率达到60.5%,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案结事了、息诉宁人。积极推动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在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仲裁调解于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使大量民间纠纷以非诉方式得以化解,促进了社会和谐。

四、以保护人权、支持管理、构建政府与公民和谐关系为主线,认真做好行政审判工作

2009年是《行政诉讼法》颁布20周年。全省法院以此为推动,进一步加大诉权保护力度,共受理一审行政诉讼案件3395件,同比上升13.8%,其中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工商税务执法、治安处罚、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公民基本权益的案件占80%以上;审结3215件,判决撤销和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无效、裁决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422件,占一审行政结案的13.1%,依法维护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支持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维护行政执法权威,判决维持具体行政行为、确认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或有效、驳回行政相对人诉讼请求1631件,占一审行政结案的50.7%;办理行政机关申请非诉行政执行案件3461件。注重运用协调和解方式化解行政争议,行政案件协调解决比例达到25.2%。

为了进一步支持和促进依法行政,省高院试行了行政审判“白皮书”制度。去年首次向省政府提出了行政司法审查情况报告,通报了2008年行政诉讼的总体情况和案件特点,并针对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司法建议。

五、以集中清理执行积案、完善执行工作长效机制为载体,认真做好执行工作

为有效破解“执行难”这一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省高院把2009年确定为全省法院的“执行年”,全面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尽最大努力保证打赢官司的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全年共受理申请执行案件65210件,执结52228件,执结标的总额144.8亿元,执结率为80.1%,同比提高3.6%。

扎实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专项活动,高质量地完成了集中清理2007年12月31日之前的执行积案的各项任务,全省有财产可供执行的7807件执行积案全部执结,执结标的额37.69亿元;对由于历史原因和当事人主客观因素形成的83838件无财产执行积案进行了逐案清查,并严格按照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结案标准终结了本次执行程序。我省清积活动各项任务完成情况与其他5个省市并列全国第一,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大力推进执行创新、监督管理和长效机制建设,形成了覆盖执行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完备制度;科学界定执行实施权、监督权和审查权,并由三个部门分别行使,实现了执行权的分权制约;推动构建执行联动机制,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各界配合、法院主办的综合治理“执行难”的工作格局。

六、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第一政治责任,认真做好涉诉信访工作

全省法院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信访积案化解提速年”的部署,着力化解涉诉信访突出问题,全年涉诉信访共8792件,同比下降6.6%;其中新发生初访3373件,同比下降9.5%;来省进京访数量明显减少,缠访、闹访已不多见。

实施息访工作“一把手”工程,各级法院院长亲自审阅群众来信,亲自包案处理信访,亲自接谈处理重点案件,全省法院院级领导直接处理信访案件5860件,95%以上的当事人反映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并化解了10余起有重大影响的极端访、激烈访和群体访案件。

探索建立涉诉信访终结机制,按照中央政法委的部署要求,认真开展涉诉信访案件审查甄别工作,依法审慎确认无理访案件,对确属无理访的移交有关部门和地区妥善处理,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七、以提高审判工作质量、规范司法行为为着力,全面加强审判管理和审判监督工作

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审判质量、效率、效果和严格规范司法行为,构建了审判管理规范体系、责任体系、保障体系,形成了审判管理的“吉林模式”,为全国法院审判管理改革积累了经验。集中开展“细排查、严清理、速审结”专项活动,无法定事由超审限案件全部审结,案件超审限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健全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共评查案件6249件,对党委、人大批转批办案件、当事人重复上访案件和改判、发回重审案件进行了重点评查,对“问题案件”逐件分析原因、总结教训、追究责任。

坚持依法纠错、维护公正的原则,切实加强审判监督工作。虽然每年经过再审改判的案件仅占全部生效裁判的0.2%,但对当事人而言,错案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为此,我们在狠抓一审案件质量的同时,拓宽审判监督渠道,强化审判监督权力,对确有错误的裁判坚决改判或发回重审、指令再审,全年共审结各类再审案件2334件。

通过加强审判管理、强化审判监督,促进了全省法院审判质量、效率、效果的全面提高。2009年,全省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66858件,审执结234833件,结案率为87.9%,法定审限内结案率为98.7%,同比分别提高1.5%和1.2%;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为91.3%,二审案件维持率为76.3%,同比分别提高0.5%和3.7%。

八、以抓基层强基础、实现全省司法事业科学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基层法院建设

在去年的人代会上,针对代表们反映的基层薄弱问题,我们郑重承诺要切实加强基层法院建设。一年来,我们把基层基础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在省委组织部和省编办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全省法院人才战略五年规划”,继2008年为基层法院增员161人之后,去年又为基层法院选调大学生194人,面向社会招录193人,进一步缓解了基层法院缺员断层、案多人少的矛盾,同时改善了基层法院队伍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着力加强基层法院司法能力建设,选派3500多名基层法院院长、庭长和审判骨干参加了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法官学院、省高院和其他机构组织的专项培训;继续实施人民法庭庭长三年“普训”计划,对全省人民法庭庭长进行了集中培训;从基层法院选调186名法官到上级法院挂职锻炼或短期工作。

利用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装备项目补助资金新建、扩建了14个审判法庭和48个人民法庭,为39个基层法院建设了科技法庭或网络信息平台。去年,随着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央增加了基层法院的办案经费,省、市、县三级党委和政府也加大了对基层法院的经费保障力度,使基层法院人均办案经费较2008年提高了61%,基本保障了审判执行工作。

九、以确保公正廉洁司法、弘扬新风正气为重心,突出加强法官队伍建设和法院文化建设

全省法院以“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法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能力作风建设和法院文化建设,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法院的院风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一年来,在审判任务十分繁重、执法办案压力凸显的形势下,广大法官始终保持了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恪尽职守、忘我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共有56个集体和115名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2个法院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名法官被命名为“全国审判专家”,1名法官荣膺“全国优秀女法官”称号,农安县人民法院哈拉海法庭翟树全法官当选“感动吉林”人物。

继续狠抓司法廉政建设,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反腐倡廉工作会议,经常性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司法作风大检查活动。严格落实下级违法犯罪上级引咎辞职的问责和追究制度,省高院一位副院长因其主管部门的一名中层干部被追究刑事责任,依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主动辞去副院长职务。全面推行廉政监察员制度,配备廉政监察员547名,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岗位和环节实施直接监督。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全年共查处38件,对违纪违法行为果断、严格、从快处理,共开除5人,辞退1人,撤职6人,调离审判执行岗位5人。

十、以强化法院的人民性、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为核心,积极构建以接受人大监督为主渠道的监督体系

全省法院坚持把主动接受人大监督作为保持人民性本质的根本途径,更加自觉地把法院工作置于人大监督之下。省高院积极协助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法院民事执行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认真办理省人大常委会和内务司法委员会批办批转案件38件,妥善处理人大代表关注案件67件。在全省法院开展了“千案观察庭审听证活动”,5215名各级人大代表应邀观察了1357件案件的庭审和听证,36名人大代表应邀列席了相关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其中79名全国和省人大代表应邀观察了省高院22件案件的庭审和听证,4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应邀列席了省高院的审判委员会。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拓展了人大代表监督的渠道,既为人大代表了解法院工作、履行监督职责创造了条件,也对维护司法公正、改进法院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意见,不断加强司法民主。依法支持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监督,对确有错误的裁判坚决依法改判,共审结检察机关抗诉案件455件,改判92件。扩大对新闻媒体的开放,对重大案件和热点案件审理、重大司法政策措施出台等情况及时向新闻媒体公布,既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又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省高院成立了监督与咨询委员会,聘请45名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委员,创新了接受社会监督的方式。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法院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一些方面实现了新突破,省高院有10余项工作跨进了全国法院系统先进行列,并分别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相关会议上介绍经验。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人大的有力监督,离不开各级政府、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位代表对法院工作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我代表全省法院向各位代表和各有关方面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深深感到,与形势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法院工作还存在不小差距:司法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司法的要求,司法能力与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正的要求,法官队伍整体素质与公正廉洁司法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少数法官作风不正、行为不端、个别法官徇私枉法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治。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不断提升,随着各种新问题新矛盾的大量出现,各类诉讼案件急剧增加,我国已超乎预想的提前进入“诉讼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司法需求与人民法院司法供给之间的基本矛盾更加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以人民司法事业的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2010年的主要任务

2010年,全省法院总的工作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关于政法工作的统一部署以及本次会议对法院工作的要求,以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平安吉林建设等政法重点工作为统领,全面做好法院各项工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司法服务和法律保障,创造更加优良的法治环境。着力做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理念,主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局服务。认真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开创振兴吉林新局面提供更加主动、高效、有力的司法服务。突出加强我省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投资拉动、开放带动中涉诉案件的审判和执行工作,依法保障我省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进一步延伸司法服务职能,加强对经济社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前瞻性研判,及时提出防范应对建议。

第二,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深入开展人民性教育,确保法院的每一项司法政策、每一次专项活动都符合民情、体现民意、服务民生。创新司法为民机制,进一步推进司法便民、利民、惠民措施制度化、长效化、普遍化。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和政府支持,加快建立执行救助基金和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努力缓解特困申请执行人和刑事被害人的生活困境。加大国家赔偿案件审理力度,依法保护赔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牢固树立公正廉洁司法理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继续开展“审判管理年”活动,加强审判绩效考评和质量评查,增强法官公正高效办案、和谐司法为民的自觉性。全面落实司法公开制度,依法推行立案、庭审、听证、执行全程公开和裁判文书全部上网公布。坚持从严治院、从严治警,完善惩防体系,强化监督机制,实行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制度建设与案件查处同步推进,坚决严厉惩治以案谋私、以权谋利等徇私枉法行为。

第四,牢固树立和谐司法理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依法严惩刑事犯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平安。深入推行“全员、全面、全程”调解工作制度,推动构建诉调对接机制和“N+1”纠纷解决机制。进一步畅通申诉再审渠道,扩大通过司法程序解决涉诉问题的空间,努力减少涉诉信访,力争实现涉诉信访积案当事人90%以上停访。

第五,牢固树立科学司法理念,大力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实施科技强院方针,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立案、审判、执行、信访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法院管理的全部过程,提高办案质效和管理水平。注重高新技术在探知法律事实、研判法律证据、确定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应用,提高案件审理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积极探索网上立案、网上调解、远程取证、远程审判、电子签章等办案方式,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诉讼,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履行好人民法院职责,完成好今年重点工作,加强法院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根本保证。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决定和实施意见,切实抓好法院党建工作,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的重大工作部署在法院系统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实施;以党建带队建,突出加强法院领导班子建设、法官骨干队伍建设和基层法院队伍建设。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人民法院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政法各部门互相支持、互相配合,认真履行国家审判机关的职责,为保障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服务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广东高院关于劳动合同法指导意见

广东高院关于劳动合同法指导意见

关于印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适用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粤高法发[2008]13号

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现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供办案时参考。如在处理此类案件时遇到问题,请及时报告省法院民一庭或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二00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为了及时公正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第一条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遵循平等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充分利用劳动仲裁资源和合理配置审判资源、合法公正及时、法不溯及既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等原则。

第二条下列争议,应作为劳动争议处理:

(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发生的争议;

(二)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导致其损失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失业、生育、医疗待遇和赔偿金的;

(三)劳动者以用人单位降低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工资标准导致其损失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承担工伤待遇损失的。

第三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公积金产生的争议,不作劳动争议处理。

第四条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劳动者对管理人列出的工资、经济补偿金、医疗费用等劳动债权清单提出异议,管理人不予更正,劳动者可以直接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起诉。受理破产申请的法院是中级法院的,中级法院可以指定基层人民法院审理上述案件。

第五条劳动者与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因用工关系产生争议,应当将该单位或出资人列为当事人。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借用他人营业执照经营的,还应当将被借用营业执照的一方列为当事人。

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作为实际施工人的自然人与其非法招用的劳动者产生纠纷,劳动者申请仲裁或起诉的,应将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列为被诉人或被告,并可视案情需要将施工的自然人、转包人、违法分包人列为被诉人或被告、第三人。

第六条当事人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受理决定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劳动者应向人民法院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已接受其申请材料的凭证及尚未受理的证明。

当事人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经审查确实不存在鉴定、延误送达、移送管辖、案件排期及等待工伤复议、诉讼、评残结论等中止事由的,应予以受理。人民法院在审查时可以要求劳动者提供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受理通知书》及尚未裁决的证明。

人民法院决定受理劳动者申请的,应在受理之日起五日内书面通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终结有关案件的仲裁。

第七条《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规定的“三日”、“五日”,均指工作日。

第八条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应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的规定。

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劳动者应先就劳动争议事项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九条《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应作如下理解:

(一)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其仲裁请求涉及数项,分项计算数额不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

(二)劳动者要求按国家法定标准执行工作时间、享受休息休假的争议,以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本意见第二条规定的社会保险争议,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

申请人的仲裁请求同时涉及仲裁终局裁决和非终局裁决事项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分别就仲裁终局裁决与非终局裁决事项作出裁决。

第十条劳动者就终局裁决向基层人民法院起诉,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的规定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中级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裁定终结诉讼。但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对用人单位的抗辩应一并处理。

劳动者起诉后撤诉或因超过起诉期间被驳回起诉的,用人单位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中级人民法院在受理用人单位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后,或基层人民法院在受理劳动者对于终局裁决不服的案件后,均应在开庭审理前审查是否同时存在撤销仲裁之诉和劳动者不服终局裁决的起诉,以便两级法院就有关案件进行协调和沟通。

第十一条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用人单位可能出现逃匿、转移财产等情形的,劳动者可以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通知书》向用人单位住所地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申请。劳动者的申请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劳动者在仲裁裁决生效或者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三个月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用人单位要求解除保全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措施。劳动者确因经济困难不能提供财产担保的,也可提供保证人担保。

第十二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将先予执行裁决移送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执行时,应向人民法院提供以下材料:

(一)移送执行函(函中注明案件双方当事人的联系电话及住所);

(二)先予执行的裁决书;

(三)裁决书的送达证明。

第十三条在人民法院审查用人单位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的期间,人民法院可不停止生效仲裁裁决的执行。

用人单位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被驳回的,又在执行程序中以相同理由提出不予执行申请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四条根据审理撤销仲裁裁决、执行仲裁裁决案件的实际需要,人民法院可以向作出原裁决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调阅案卷。在收到人民法院的函件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于五日内提供案卷。

人民法院在办理上述案件过程中作出的裁定,应当送作出原裁决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第十五条用人单位没有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承担其工伤待遇,却不能提供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书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裁决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应裁定驳回其起诉。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用人单位对构成工伤并无异议的;

(二)非法用工单位与非法用工中的伤亡人员就赔偿问题发生争议的。

第十六条 2008年5月1日后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但对于2008年5月1日前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有关仲裁时效和起诉权的规定仍适用《劳动法》。第十七条用人单位招用已达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金的人员,双方形成的用工关系可按劳动关系处理。

用人单位招用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金的人员,双方形成的用工关系应按雇佣关系处理。

第十八条外国人、港澳台地区居民在中国内地就业产生的用工关系应按劳动关系处理。外国人、港澳台居民未依法办理《外国人就业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的,应认定有关劳动合同为无效劳动合同。外国人、港澳台地区居民已经付出劳动的,由用人单位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

第十九条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港澳台地区企业未通过涉外就业服务单位直接招用中国雇员的,应认定有关用工关系为雇佣关系。

第二十条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制定的规章制度,虽未经过《劳动合同法》

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民主程序,但内容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的,可以作为用人单位用工管理的依据。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制定、修改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未经过《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民主程序的,原则上不能作为用人单位用工管理的依据。但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的内容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并已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劳动者没有异议的,可以作为劳动仲裁和人民法院裁判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签订劳动合同事项协商不一致,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足一年,用人单位有足够证据证明其与劳动者未能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原因完全在劳动者,且用人单位无过错的,用人单位无须支付两倍工资。但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恶意规避《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下列行为,应认定为无效行为,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仍应连续计算:

(一)为使劳动者“工龄归零”,迫使劳动者辞职后重新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

(二)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交替变换用人单位名称的;

(三)通过非法劳务派遣的;

(四)其他明显违反诚信和公平原则的规避行为。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用人单位已按国家和省有关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劣势企业关闭退出和富余人员安置等规定,办理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工作年限不连续计算。

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应连续计算。劳动者要求解除劳动关系并由用人单位(投资人)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四条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未按当地规定的险种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由,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未按当地规定的险种为其建立社会保险关系,劳动者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应予支持,但经济补偿金支付年限应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计算。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或欠缴社会保险费为由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五条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为由,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除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不予支持。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应予支持。

第二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应当在竞业限制期限内依法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用人单位未按约定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者可要求用人单位履行竞业限制协议。至工作交接完成时,用人单位尚未承诺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竞业限制条款对劳动者不具有约束力。

用人单位在竞业限制条款中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实际损失的,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依据劳动者的请求对违约金数额予以适当调整。

第二十七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虽然未书面约定实际支付的工资是否包含加班工资,但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已支付的工资包含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和加班工资的,可以认定用人单位已支付的工资包含加班工资。但折算后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除外。第二十八条劳动者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为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奖金、津贴、补贴等项目不属于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从其约定。但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劳动者主张加班工资,用人单位否认有加班的,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未加班的事实负举证责任。用人单位以已经劳动者确认的电子考勤记录证明劳动者未加班的,对用人单位的电子考勤记录应予采信。

劳动者追索两年前的加班工资,原则上由劳动者负举证责任,如超过两年部分的加班工资数额确实无法查证的,对超过两年部分的加班工资一般不予保护。

第三十条《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但无需另行支付经济补偿金。该赔偿金的计算年限自2008年1月1日起计算,以前的工作年限按《劳动法》的规定计算赔偿金。

用人单位因未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签订劳动合同须按月向劳动者支付二倍工资,其中加付的一倍工资不纳入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的计算基数。

第三十一条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供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参照执行。本意见施行前下发的有关指导意见与本意见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意见的规定为准。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有新规定的,按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执行。

第四篇:广东高院发布最新劳动争议指导意见

广东高院发布最新劳动争议指导意见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关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若干意见

为统一劳动人事争议裁审法律适用标准,规范裁审程序衔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的意见》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出租汽车(巡游车和网约车)驾驶员与经营者订立劳动合同并按劳动合同履行的,认定为劳动关系;双方订立承包、租赁、联营等合同,并建立营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分配机制的,按双方约定执行。实际履行与约定不一致或双方未约定的,以实际履行情况认定。

二、网络平台经营者与相关从业人员之间的用工关系性质,原则上按约定处理。如双方属于自负盈亏的承包关系或已订立经营合同、投资合同等,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的,不应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实际履行与约定不一致或双方未约定的,以实际履行情况认定。

三、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对外聘用人员发生的用工关系,符合劳动关系特征的,应认定为劳动关系。

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不能对工资数额举证的,由仲裁机构、人民法院参照本单位同岗位平均工资或者根据用人单位经济类型,参照当地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或当地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确定。如按照上述标准确定的工资与该行业(或岗位)的普遍工资收入明显不符的,参照政府职能部门公布的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因素综合确定。

五、非因劳动者原因致用人单位生产经营陷入严重困境,有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并致用人单位停产、限产,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也可以与劳动者协商约定停工限产期限。停工限产未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用人单位按照正常工作时间支付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用人单位根据《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向劳

/ 6

动者支付工资或生活费。停工限产超过合理期限或约定期限,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主张经济补偿的,应予支持。

六、女职工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的规定休产假的,原工资标准按照《广东省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根据《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女方享受八十日的奖励假,男方享受十五日的陪产假,在规定假期内照发工资,不影响福利待遇和全勤评奖。奖励假和陪产假期间的工资应按职工正常出勤情况下的应得工资计算,但加班工资、高温津贴、支付周期超过一个月或未确定支付周期的劳动报酬除外。

七、在工伤停工留薪期内,劳动者的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工伤停工留薪期工资应按劳动者工伤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包括加班工资)支付。

八、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虽未签订名称为劳动合同的书面协议,但双方签订的包含工资、岗位、工作时间、劳动期限等内容的书面协议,具备劳动合同本质特征的,应当认定双方已经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九、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未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从依法应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满一个月的次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资。

十、原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废止后,经济补偿月数上限、工作年限不满六个月经济补偿计发月数、经济补偿的计发基数问题统一适用《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该法施行后解除或终止的,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补偿年限从该法施行之日起计算。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前,按照当时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仍适用当时规定。

十一、劳动者患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完全

/ 6

丧失劳动能力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并支付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

十二、劳动者申请仲裁或起诉时请求违法解除或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赔偿金,但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应支持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的,可直接裁判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申请仲裁或起诉时请求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但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应支持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赔偿金的,可在劳动者请求的金额范围内予以支持。

十三、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十四、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或者具有用人单位资格的专业分包或劳务分包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人单位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或者具有用人单位资格的专业分包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或者具有用人主体资格的专业分包单位以其与劳动者不存在劳动关系为由抗辩的,不予支持。劳动者依据工伤认定结论主张停工留薪期工资的,应予支持。

十五、按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的,根据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由所列的工伤保险责任单位作为工伤待遇支付主体。若工伤认定结论仅列建筑工程项目部,未明确工伤保险责任单位的,劳动者以不具备用人单位资格的项目部作为被申请人提起劳动仲裁的,不予受理。劳动者可以请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重新作出结论。

十六、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者已经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关系终止。劳动者所受伤害如被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劳动者要求用工单位参照《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有关费用的,应予支持,但不包括一次性就业补助金。

十七、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情形的,劳务派遣单位应依法与被派遣的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十八、用工单位违反《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三条、第四条规定的劳务派遣用工

/ 6

范围和用工比例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处理,不影响劳务派遣合同的效力。

十九、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劳务派遣单位未取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行政许可的,劳务派遣协议无效。因劳务派遣协议无效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但用工单位能证明其已尽审查义务的除外。

二十、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在确认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有争议的,可以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用人单位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结束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期间,劳动者的治疗费用按照职业病待遇规定的途径支付。

二十一、对仲裁裁决主文或仲裁调解书中的文字、计算错误以及仲裁机构已经认定但在裁决主文中遗漏的事项,可以补正或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仲裁机构补正或说明,或向仲裁机构调卷查明。仲裁机构不补正也不说明,且人民法院调卷后执行内容仍然不明确无法执行的,可以裁定驳回执行申请。如仲裁机构通过监督程序对案件重新作出处理,原裁决书或调解书已经执行的,被执行人依据生效的法律文书可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回转。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生效仲裁裁决书或调解书,申请人应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被执行财产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二十二、仲裁过程中,用人单位可能出现逃匿、转移财产等情形的,劳动者应当通过仲裁机构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仲裁机构在接到劳动者提交的申请后48小时内向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被申请保全的财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移交保全申请书、财产线索清单、用人单位情况说明等相关材料。人民法院裁定采取保全措施或者裁定驳回申请的,应当将裁定书送达当事人,并通知仲裁机构。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劳动者经济确有困难,或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存在欠薪逃匿可能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劳动者提供担保的义务,及时采取保全措施。

/ 6

二十三、申请人的仲裁请求同时涉及终局裁决事项和非终局裁决事项的,仲裁机构在同一份裁决书中分别列明终局裁决事项和非终局裁决事项,并分别告知权利救济途径,视为已分别制作仲裁裁决书。

二十四、仲裁机构可以根据案件审理需要,申请基层人民法院签发调查令,由仲裁机构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调查取证的事项包括银行代发工资情况及相关单位、个人保存的证据材料等。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审理需要,要求仲裁机构就仲裁阶段的案件处理情况作出说明,或委托仲裁机构向劳动监察、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调取、核实相关材料。二

十五、当事人在仲裁阶段办理委托代理手续时,可同时明确诉讼和执行阶段的委托代理人及委托权限。对当事人已明确诉讼和执行阶段委托代理人及委托权限的,仲裁机构可依据当事人申请提供有关授权委托材料。

二十六、当事人对仲裁裁决认定的事实无异议的,人民法院可直接采信。当事人在仲裁阶段承认的对己方不利的事实或认可的证据,人民法院可以予以确认,但当事人反悔并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对当事人服裁部分,人民法院可在说理部分直接确认,并形成相应判项。

二十七、根据《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第五十八条第三款的规定,受送达人无法联系,或者以直接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留置送达等方式无法送达的,可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门户网站公告和在受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30日即视为送达。根据《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第五十八条第四款的规定,劳动者人数在10人以上的集体争议,仲裁机构以直接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用人单位的,可以在有关基层组织见证下,在用人单位住所地或者生产经营场所张贴有关文书,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自张贴之日起即视为送达。

二十八、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三十条的规定,仲裁机构受理案件时不再主动审查仲裁时效。案件受理后,当事人未就仲裁时效进行抗辩的,仲裁机构不主动审查,但案件涉及虚假仲裁,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合法权益的除外。当事人在仲裁阶段未提出时效抗辩,在诉讼阶段又主张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仲裁请求权已过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 6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实施前,申请人的仲裁请求已超过仲裁时效,申请人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实施后申请仲裁不受前款关于仲裁机构不主动审查时效规定的限制。

二十九、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一体化处理工作机制,尝试构建裁审一体化处理网络平台,促进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立案、保全、证据调查、裁判文书等案件信息共享,实现劳动人事争议公正高效处理。

十、本意见从下发之日起供全省各级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参照执行。本意见下发之前的会议纪要、指导意见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处理。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有新规定的,按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执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 2018年8月8日印发

/ 6

第五篇:广东高院关于限制出境措施的调研报告

广东高院:关于限制出境措施的调研报告 作者: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四庭

一、绪论

广东省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尤其是毗邻港澳,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非常活跃。与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相适应,广东省法院受理的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数量众多。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广东省法院系统以占全国约1/10的审判资源,审理了占全国约80%的涉港澳案件以及占全国约1/3的涉外民商事案件。对外经济交往的频繁,导致涉外案件数量增多,同时也促使人们进出境更加频繁,而法院审理涉外案件的难度和生效判决执行的难度比率也相应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一部分案件的当事人或者判决确定的债务人是境外当事人或将要出境的中国公民,在境内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到境外申请承认和执行判决,需要按照国际公约或者双边条约规定的程序或者按照互惠原则办理,过程复杂,成本较高。在没有双边条约或者互惠先例的情况下,境内判决到境外执行几乎不可能。重新到境外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又面临较高的诉讼费用和陌生的诉讼程序,其结果难以预期。所以“执行难”不仅是国内判决与裁决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涉外判决与裁决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无法执行的判决,对当事人来讲只是白纸一张。而境内的判决和裁决能否最终得到执行,关系到当事人利益能否最终实现,关系到我国法律的权威和对外的法治形象。限制出境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促使当事人主动履行判决。在目前各地法院采取的限制出境措施中,多数案件

于限制出境措施的指导性意见提供较有价值的蓝本。

二、实施限制出境措施的基本情况 1.案件数量明显上升。

在民商事审判实践中,限制出境措施虽然没有被广泛运用,但是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对限制出境措施认识的深入,当事人申请限制出境的情况越来越多。2005年以来,我省受理申请限制出境案件的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05年受理5件,2006年受理7件,2007年受理11件。

2.被限制的外国当事人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005年的5件案件中被限制出境者中有港澳台人士3人,外国人1人(德国),另有中国公民l人;2006年7件案件中港澳台3人(香港2人,台湾1人),外国4人(美国、黎巴嫩、马里、尼日利亚各1人);2007年11件案件中港澳台4人(香港),外国6人(美国2人、也门1人、德国1人、韩国2人),中国公民1人。被限制出境的外国人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05年占20%,2006年占57%,2007年占55%。

3.采取限制出境措施的法院比较集中。

近几年来,经常采取限制出境措施的法院集中在广州中院和佛山中院,深圳、珠海、惠州中院各仅有l件,其他法院则没有出现此类案件。2005年5件案件中佛山4件,珠海l件;2006年7件案件中广州5件、佛山2件;2007年11件案件中广州5件、佛山2件、江门2件、深圳1件、惠州1件。

8.1987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港澳经济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二)、(三)、(四)部分;

9.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涉外经济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粤高法[1999]56号)第四部分;

10.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于1998年12月2日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全面推进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要求依法严格把握对外方当事人限制出境。11.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于1998年11月23日在全国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确保司法公正加强阶段建设进一步推进经济审判工作的全面发展》中第三部分:严格把握限制出境问题; 12.最高人民法院《第二次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93、94、95、96条。

对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依据现状的评价:

从效力层次上看,限制出境的基本法依据是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31条,但该条只是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可以申请采取限制出境措施,对在其他诉讼程序中是否可以限制出境没有规定。因此,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限制出境措施不全面不完整。在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是法院采取限制出境措施的主要法律依据,但此等法律法规只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公安、边防机关适用限制出境的法定事由作出规定,其适用主体为公安、边防机关。当法

四、对限制出境措施性质的认识

综观一些国家的立法,多数国家未对限制出境措施作出特别规定,其性质自然不会明晰。大陆法系的假处分和英美法系的禁令通常被认为与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保全制度有相同之处。如英国著名的玛瑞瓦禁令,是英国司法制度中的一项很有特色的诉前保全措施,其具体做法是法院根据原告的申请,在被告可能将其财产转移出法院管辖范围以外的情况下,发出禁令,禁止被告移动或处理资金或者财物,直至做出有效的判决,类似我国的诉前保全措施。美国的民事诉讼程序设有临时限制令和初步禁令,适用于判决结果产生以前的诉讼阶段,目的是为避免申请人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失。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第十五编第三章第514条、第515条规定:紧急审理裁定、对正在进行的诉讼规定假执行措施的裁定、命令采取保全措施的裁定,以及审前准备法官给予债权人预付款项的裁定,只要法官认为有假执行之必要,并且假执行与案件的性质相符合,在法律不禁止的情况下,应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依职权,得命令假执行。德国民事诉讼法于其第八编第五章规定了假扣押和假处分制度,并对其执行程序作了规定,其中假处分制度类似于禁令制度。如现状变更,当事人的权利即不能实现,或难于实现时,准许对于争执的标的物实施假处分。实施假处分,可以交付保管人保管,或命令对方当事人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对方当事人的一定行为,特别是禁止对土地、已登记的船舶或建造中船舶进行让与、设置负担或抵押。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仅有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四章规定海事

措施是针对被申请人的财产做出的,而限制出境措施是针对被申请人作出的,二者指向的对象的性质完全不同。由于没能区分限制出境和财产保全的不同,在审判实践中,有的法院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财产保全的规定做出限制出境的裁定,导致法律适用方面的错误。其次,限制出境与海事强制令有所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51条规定,海事强制令是指海事法院根据海事请求人的申请,为使其合法权益免受侵害,责令被请求人作为或不作为的强制措施。两者产生的事由不同,海事强制令主要针对海运领域不属财产保全的保全申请,被申请人负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而不履行,如货主要求承运人在接收货物后签发提单,或承运人要求托运人及时结关提货等,限制出境则是为使案件顺利审理及执行而采取;两者提起申请的时间不同,根据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52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于诉前申请海事强制令,而限制出境措施一般宜在诉讼、执行过程中申请及采取,于诉前采取限制出境措施并无明确的法律根据;强制措施指向的对象不同,一般认为,海事强制令类似于行为保全,海事强制令虽指向被申请人的行为,但不涉及人身自由,而只是强制被申请人履行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貌似对人实对事,而限制出境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身自由,直接针对被申请人或作为被申请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代表人。因此,在海事审判实践中,援引海事强制令的规定作为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根据也是错误的。再次,限制出境与行为保全不同。行为保全是指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强制被申请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公安、边防机关只是根据法院的通知对有关当事人采取禁止其出境的措施。一般情况下,作为案件当事人的自然人是可以被限制出境的,如案件的被告或被执行人。在案件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时,对限制其出境人员的范围就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只能限制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出境;也有人认为范围应适当放宽,如果法院发现涉案人员与本案纠纷的解决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就可以限制其出境,如主要业务代表人、业务经办人、董事、执行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省法院粤高法[1999]56号《关于涉外经济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的范围是该外国人是未了结民事、经济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含第三人,下同)或是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业务主管人员或是非法人组织当事人的东主、负责人,该范围也是比较宽泛的。我们认为,由于限制出境涉及人身自由,可能在国际上造成一定影响,宜从严掌握,范围应尽可能缩小,但也应考虑法院采取限制出境措施的目的,否则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可限制出境的人员应不限于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在我国境内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又不能提供担保,且法定代表人不在我国境内的单位,可对该单位的其他人员,如股东、董事、承包经营人及主要业务经办人采取限制出境措施。2.限制出境的时间不清。

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对当事人申请限制出境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有人认为,根据法律关于“有未了结民事案件不能出境”的规定,只有在诉讼或执行阶段才存在未了结的民事案件,诉讼前案件尚不存在,采取限制出境措施不符合法律规定。也有人认为,既然

1导致的国家赔偿,担保的数额以被申请人可能因错误限制出境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和损害为限,有些法院要求申请人提供诉讼标的额的20%,我省法院一般要求申请人提供5万—10万元的担保,有些申请人提供房产或者汽车等作为担保物,原则上也应准许,但应办理相关的查封手续。申请人拒绝提供担保的,应驳回申请人的申请。建议我省在涉外商事审判领域尽快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将申请人的担保形式明确下来。

4.是否需要交纳申请费没有规定。

申请人是否交纳申请费的问题在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中也没有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第二次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规定人民法院采取限制出境措施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由申请人预交,最终应判令由败诉一方当事人负担。但是如何计算申请费,如何确定采取限制出境措施中产生的费用的范围又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我们在实践中通常不要求当事人交纳申请费用,这样也可最大限度地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出现。

5.法院是否可以主动采取限制出境措施不甚明确。

出入境管理法规定由法院通知公安、边防机关限制出境,因此,有人认为由此可以推断出法院可以主动采取限制出境措施。还有观点认为,限制出境措施应参照财产保全制度,以当事人申请为主,特殊情况下由法院依职权采取。最高人民法院《第二次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94条规定限制出境措施在案件一方当事人提出申请后采取。基于限制出境措施具有保全的特性,又具有限制人身

3法院对在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资不抵债、外方股东不存在利用投资蓄意欺诈的情况下,不按照《公司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有关法律处理,限制外方股东的法定代表人和投资者出境等。

2.限制出境的文书形式混乱。

由于对限制出境措施没有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各地法院适用的文书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法院认为限制出境既然属于保全措施,那么,采取限制出境措施应当经过合议庭评议并适用裁定书,有些法院则使用通知书,还有的法院使用决定书,甚至还有的使用强制令。最高人民法院《第二次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采纳了我们的一贯做法即采用决定书的形式。我们认为,《关于依法限制外国人和中国公民出境问题的若干规定》规定:有未了结民事案件的,由人民法院决定限制出境并执行,同时通报公安机关。按照该条规定,人民法院采取限制出境应采用决定形式,再以通知形式通报公安机关。直接向被申请人发出通知不符合上述规定。当然,采用决定书并不排斥该种措施的采取与否应经过合议庭评议。

3.对限制出境的方式理解有误。

《关于依法限制外国人和中国公民出境问题的若干规定》规定的限制出境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向被申请人口头通知或书面通知,在其案件了结之前,不得离境;二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扣留当事人护照或其他有效出入境证件;三是通过《口岸阻止人员出境通知书》,在边防检查站阻止出境。但是在实践中,对限制出境方式的理解仍有偏差,如将被申请人提供财产担保或者交付保证金后准予离境作为限制

5相关规定,建议在以下方面作出规定:

1.对外国人或者中国公民采取限制出境措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和相关规定执行。

2.限制出境措施应于立案后进行,情况特别紧急的,告知申请人必须在提出申请后24小时内提起诉讼,否则应撤销限制出境措施。3.限制出境的对象必须是与纠纷的解决有直接关系的人,即尚有未了结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外方企业驻国内办事机构的负责人。

4.法院采取限制出境措施,不应主动进行,必须由申请人提出申请。申请应当以书面形式,申请书中应载明申请理由、申请对象的基本情况,并附公安部门关于申请对象的出入境记录信息表。5.申请人申请法院采取限制出境措施的,应当提供相应的担保。申请人提供的担保中保证金的比例一般不少于人民币5万元。申请人拒绝提供担保的,法院有权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驳回申请人的限制出境申请。以口头方式作出的,应记入笔录。

如情况紧急,申请人又确有证据证明该申请对象有转移公司资产、抽逃出资,或其他足以影响案件的审理、执行的行为的,申请人可申请缓交保证金。

6.限制出境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口头或书面通知被申请人在结案之前不得离境;

(2)扣留被申请人护照或者其他有效出入境证件,同时发给被申请人扣留证件的证明,不得随意扣留其他非出入境证件。一般应在护

7(4)限制出境决定书;

(5)起诉状和主要证据材料复印件;

(6)给省公安厅边防局、省外事办公室、港澳办公室、台办(边控时需要)的限制出境报告。

(7)《边控对象通知书》一式五份(边控时需要)。

11.通过边控限制出境时,限制出境的期限不超过3个月。如需延长控制期限,应按办理边控和交控手续的程序提前办理续控手续。限制出境事由消除后,作出限制出境措施的法院应当及时按原办理程序办理撤控手续。

已超过控制期限未办理延控手续、撤控手续的,边防部门视为自动撤控。

12.采取扣证方式限制出境的,受案法院应通知有关外国驻华使、领馆和公安局、边检部门,防止被申请人以报失方式重新申领护照或其他有效出入境证件。

13.采取限制出境措施应注意做好宣传和说明工作,特别是在有关的外国驻华使、领馆提出照会时,要积极配合外事部门做好解释和协调工作,并及时向省法院通报情况。

14.已采取限制出境措施的案件,受案法院不得以限制出境措施迫使被申请人进行调解或者做出不合理承诺。

15.紧急情况下,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来不及向省法院报告并待办那里边控手续的,可以向当地边防部门临时交控,但应当在交控后的七日内补办手续,并送边防部门。逾期没有补办的,边防部

下载广东高院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高院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东高院院长以人大代表身份旁听庭审

    广东高院院长以人大代表身份旁听庭审以身作则诠释监督08-07-29 22:31“现在开庭”!在审判长敲响的法槌声中,一宗借款纠纷案在广东省阳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与以往不......

    广东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广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草案) (征求意见稿6.11)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人才培养与开发 第三章 人才引进与流动 第四章 人才评价与激励 第五章 人才服务与保障 第六章 法律......

    广东酒类行业协会工作报告

    广东酒类行业协会 第二届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我受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二届七次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0年广东酒类......

    高院申请书

    申 请 书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证据技术中心: 根据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的拍卖公示(2015101号),贵中心就古交市某公司位于古交市大川西路及金牛西大街的房地产进行委托拍......

    山西高院学习考察广东法院涉外审判经验

    山西高院学习考察广东法院涉外审判经验为尽快提高我省涉外审判水平,今年3月10日至4月26日,院领导李建忠同志带领民四庭四位同志到广东法院学习考察涉外审判工作情况。整个学习......

    赴广东考察学习工作报告

    外出考察学习报告立岗镇党委书记保学儒8月30日至9月4日,我有幸到广东东莞市石碣镇学习考察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经验。考察期间,全面听取了当地有关领导的经验介绍,并实地......

    广东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会工作报告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8年1月28日在广东省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玉妹 各位代表: 我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托,......

    高院新闻发布会用稿

    高院新闻发布会用稿 全面实施行政诉讼法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官民和谐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张海棠 (2009年4月29日)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 感谢大家来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