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2 05:3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写写帮整理)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人性化执法,是指在执法过程中,以人为本,将保障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体现人文关怀。人性化执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人误认为是“人情化”执法,有的人认为是“软弱化”执法,还有的人认为是“不平等”执法等等,上述问题是由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的认识偏差引起的,为了完善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措施,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与否作评判的标准,加强监督检查,把人性化执法贯彻到每个环节。

一、公安民警实现人性化执法的必然性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我们要实现人性化执法 “人权是依法治国的精髓,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进步,以人为本的理念渐渐占据人心。以人为本,是法制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当代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执法的需要,是以尊重人权和人道为基本要求,要求每一个人被尊重,包括公民个体和违法人员,切实保障每个人的存在价值都能够受到尊重,使得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尊重,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生存保障。我国是一个正在逐步迈入法制化的国家,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路线深入人心。这样的思路使得人性化执法更符合现代法制社会保障人权的基本现状,也符合国际

社会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决定了我们要实施人性化执法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是我们的宗旨,这就要求我们要实施人性化执法。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所面临的现状是每个人都渴望受到人性化的待遇,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来看,坚持人性化执法是现阶段我国发展的方向和根本。这样的性质迫使公安民警要具有人性化执法的意识,实施人性化执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民警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和本领,增强其对人性化执法的深刻理解,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人性化执法带来的社会效益。

(三)人性化执法可以改善公安机关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

人性化执法是从人的情感、基本需求、发展前景等方面考虑的,把人的需求放在了中心位臵,为的就是创造出一种能够改善警民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性化”意味着一种理解和疏导,通过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让警察设身处地的为人民群众考虑,为他们提供应有的便利,做到人性化执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始终是和谐社会忠实的维护者和捍卫者,是人民忠实的公仆和卫士。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了,就是对公安机关工

作的最大支持,也就是拉近了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使公安机关的形象得到切实的改变,成为和谐社会发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人性化执法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缓和社会矛盾

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也因此带来矛盾纠纷屡发不止,而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大量充斥。比如:贫富悬殊、下岗失业、社会弱势群体生存困难、暴力袭警等等。在各种社会诱因大背景的影响之下,一些地区群体性事件频繁多发。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人性化执法,就是以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大局。对地区群体性事件密切关注,要区别不同人群、原因以及情节,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解决矛盾纠纷,这样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又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强调人性化执法,就是不仅要使法律有力度,还要有温度,有人情味,这样才能处理好、平衡好各方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缓和社会矛盾。

二、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存在的问题

人性化执法是法制社会执法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如果割裂两者的有机统一,就会偏离人性化的初衷,并且可能对国家和人民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目前在我国人性化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人性化执法误认为是“人情化”执法

由于社会情况的复杂多样和千变万化,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人情关系还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导致了一些人以人性化执法的名义,行使人情化执法。人性化执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阶段的产物,不是对亲朋好友的“人情化”执法,就能够使他们逃避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降低法律的处罚力度,甚至免予法律处罚,使人性化执法的力度和尊严贬值。人性化执法是在法律规定内进行的一切活动,要求我们要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办案,严格遵守法律程序是实行人性化执法的前提,也是人性化执法的保障,而且也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伦理道德。如果在执法过程中不以法律道德为依据,不受理性的约束,就会破坏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背离了人性化执法的初衷,使腐败之风蔓延,威胁到人性化执法。

2、将人性化执法误认为是“软弱化”执法

公安民警在执法中,不应以维护执法对象的权益为借口,降低法律规定的处罚标准和强度,弱化法律的刚性和强制力;更不应该在受到执法对象非法侵害时,放弃正当防卫的权利,向执法对象做无原则的退让和妥协,让执法对象认为是软弱化的象征,有恃无恐,肆无忌惮的非法侵害执法者。“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执法方式,这是对人性化执法的一种误解,我们强调的人性化执法,不是让执法者对违法犯罪行为一味地迁就忍让、妥协和让步,更不是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放纵和宽容,而是法律在保护执法者执法方面的欠缺所引起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已授权必须为。”人性化执法并不意味着降低法律规定的罚力度,更不意味着该执法时不执法,这样只会纵容违法者,肆无忌惮的挑战法律的权威性,照此下去,法律的尊严又在何处?

3、将人性化执法误认为是“不平等”执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制的一条重要原则。这就要求公安民警在执法中不得区别对待,无论民族、性别、文化程度等都应该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尽可能排除社会舆论、情感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公安民警在执法中,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应该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按照情况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处理方式。

(二)人性化执法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 在人性化执法过程中,之所以存在问题,与立法不完善,不具体,法律与法规之间的混乱,对其限定性的规范太少不无关系。我国是一个正在逐步实现法制社会的国家,立法领域的人性化显得尤为重要,才能做到执法领域的人性化。亚里士多德说,法律的第一重要意义就是良法的普遍服从。只有制定出良好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才可能被

人们普遍的接受和认可。所以,任何法律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使健全的法律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从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2、公安民警对人性化执法的认识偏差

虽然大多数民警都在积极的实行“人性化执法”,但有不少民警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人性化执法”的精髓。有的民警认为人性化执法会削弱警察队伍执法权威和对违法人员的威慑力,不利于严格执法;有的民警把人性化执法认为是随意执法,不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而有的民警把人性化执法当成是对违法行为的无原则迁就、忍让,降低法律的处罚力度;有的民警认为人性化执法会成为正常执法的“绊脚石”,在受到人民群众的非法侵害时连自身的合法权益都保护不了。这些做法和认识都是对人性化执法的认识偏差,无疑会把人性化执法引入误区。

3、人民群众对人性化执法的认识偏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安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执法,已经无法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人性化”执法,不在由公安机关说了算,而是要看老百姓是否满意。我们曾不止一次的听到各类暴力执法的事件,然而和民间暴力执法的事件不同的是,这类事件虽然是极个别的,但是往往负面影响较大,并且事后民警也没有及时消除影响,从而导致了人民群众对人性化执法的错误认识,使人

性化执法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趋势。

三、完善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措施

(一)完善公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各项制约和监督机制

由于一些法律条文的不规范,没能跟上法治社会的发展步伐,缺少对人的基本权利、需要和利益的尊重,人性化执法演变为一种个人行为,缺乏制度规范和约束。虽然我国先后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执法,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不是很健全,存在着明显的非人道的倾向,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冲突等缺陷。为此,我国加大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经过几年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公安工作有法可依,把各项公安工作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同时,要规范各项监督和制约机制,使得各项法律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受到监督和制约,可以有效的防止法律法规的滥用,实现监督和制约机制的监督效力。

(二)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着力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

警察人性化执法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水平,它包括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守法的自觉程度、执法的认同程度等等。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就是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法律权,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去遵守法律,从而实现对执法的完全认同和理解。

同时,要逐步提高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就公安机关而言,就是要全面深化“四化”整体思路,统筹运用信息科技,就是要提高公安民警的战斗力。特别是在“三访三评”深化“大走访”活动中,要把人性化执法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让这一理念全面普及,从而调动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在公安执法过程中,使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提高,真正做到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

(三)人民群众的满意与否作为评判标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防微杜渐,注意发现和解决好每一个微弱和细小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就是体现在人民警察的人性化执法过程中,把人性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围绕影响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的突出问题重点解决,确保群众对民警执法的行为满意,能够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工作。使民警能够发自内心的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来办,真正的做到服务于人民群众。

(四)加强监督检查,防止“人情化”执法

在人性化执法过程中,要严惩借人性化执法之名行使各类腐败行为的现象。强化监督检查,千方百计把基础工作搞

扎实,千方百计加大监督查处力度,使执法监督既能起到查处违法行为的作用,又能够起到警戒、预防的作用。由内而外的监督,保证人性化执法能够落到实处,把不规范执法拒之门外,使民警人性化执法的形象更加鲜明的树立起来,通过强化公安机关的纠错力度,把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落到实处,不断地改进执法条件和水平,把人性化执法贯彻到执法的每个环节,将“人情化”执法拒之门外。

我们相信,随着法制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执法的人性化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真正实现法与人的和谐统一,我们将迎来一个民主与法制的新时代。

第二篇: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内容提要:

当今我国正处在大变革时期,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变化剧烈,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与矛盾逐步显现。与此同时,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自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在这种大背景下,实行人性化执法是必须的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是现代法治理念对行政执法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执法工作的重要原则;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执法活动的新期待。对缓解、遏制和消除社会冲突与矛盾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现阶段,我们公安民警对人性化执法的把握和使用不尽如人意,人性化执法的理念还没有普遍深入到公安民警的执法思想中。在实际执法活动中具有人性化不突显的问题。而在对人性化执法的运用上,不少公安民警走入了一定的误区:一是把人性化当成人性化执法,二是错解人性化执法,导致软弱执法。这些误区严重地损害了法律尊严,侵害公民利益。要解决这些人性化执法的运用问题,很好地继承人性化执法的优越性,必须通过强化人性化执法观念,改变落后的执法方式,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完备的机构设置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人性化 执法 公安民警

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持续发生很大变化。群众的思想日益被不断变迁向前发展的社会解放出来。然而,伴随着先进的思想被解放的还有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新问题。为适应时代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首次在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公安民警应发出积极响应,“人性化执法的”的提出并运用是必然的。在执法中加以人文关怀彰显出执法为民的宗旨,对缓和社会矛盾,改善警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实际意义和深远影响。公安民警在日常执法中要加以重视。现结合当前形势公安实践,谈一下关于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浅知拙见。

一、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涵义

所谓人性化执法,就是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在遵循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以人权为核心,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当事人的社会权益,人道的、理性的、文明的从事各项执法活动。简单的来说,就是法律允许,群众接受,充满人情味,注重社会效益的执法。是公安民警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更是“执法为民”宗旨的集中表现。人性化执法包含了“热情服务”于“严格执法”两层含义,“人性化”与“执法”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依托,互相映衬,深化与完善了一般性执法的意义和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规范文明的执法体现民警高效热情的服务并为民警营造一个严格执法的良好氛围。

二、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意义

有一些公安民警认为,“人性化执法”的提出其实就是给群众作个姿态,让外界觉得公安队伍看起来还是有点“人气儿”的,换来点好名声,是所谓的面子工程,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他们在日常执法中所表现出的“人性化”是虚伪的,肤浅的,应付了事型的,嘴上嚷嚷着“人性化”,实际做的却是另一套。久而久之,就连人民群众都会认为我们公安民警的人性只是嘴上说说,根本没放在心里去,落实到行动上去。这就会导致群众对我们公安工作不信任,是与我们坚持的“人性化”所要达到的效果背道而驰的。因此,让公安民警认识到人性化执法的意义是必要的。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意义在于:

(一)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

中国变化翻天覆地,各种利益相互摩擦、碰撞,矛盾就会接踵而至,并且产生的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这些矛盾都是会造成社会**的根源,破坏和谐稳定,进而阻碍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我们公安民警作为社会安定和谐的维护者,化解社会产生的矛盾本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在执法过程中运用“人性化”,对处理的矛盾采用疏通,安抚而不是强堵,打压,会有效避免在执法过程中与被执法对象发生激烈摩擦,产生新的矛盾或激化原来的矛盾。便如一剂疗效良好的辅药,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唤醒道德良知,促进社会进步

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性化,以充满人情味的实际行动尊重了当事人的人格尊严,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样的执法透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往往会感动执法对象,唤醒他们的道德良知,使他们态度软化,愿意积极配合公安民警执法。事实上,许多违法犯罪的作案人的主观恶性并不深,用人性化的方法对待他们,往往会在执法过程中有所突破,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人性化执法是一种让人放心,文明的执法方式,是得民心的。它可以凝聚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社会进步。

(三)响应群众心声,改善队伍、政府、国家形象

人性化执法是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一种执法管理模式,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中心,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无疑与现在群众衷心所希望的,所要求的一拍即合。从而赢得群众对公安队伍的好感,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获得公安队伍整体形象的提升。同时,公安行业是一个国家、政府面对社会的“窗口”行业,公安民警更是群众眼里的国家、政府“形象大使”。一言一行都会被视为是国家政策,政府授意。所以,我们执法人性化从深层次上可以让群众感受到国家、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对民意的顺应,这对国家、政府的形象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三、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存在的误区

在实际情况中,不少民警虽然心里装有“人性化”,执法操作中想表达出人性化,但往往只得其形,而失其神。表面上看起来执法很有人情味,让被执法对象心里满意了,顺气儿了。但事实上呢?是以损害法律尊严,违背法律准则,损害公民利益为代价的“任性执法”。说到底,还是我们公安民警在人性化执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造成的。作为一名以国家法律为后盾的公民权益维护者,如果连这块坚实的后盾都抛弃了,以自身情感在左右执法,那怎能谈得上公正、有效地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这是很危险的,我们公安民警应该极力避免、纠正这些误区。目前,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过程中存在一下两点误区:

(一)把人性化执法看成人情化执法 人性化与人情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确有许多相近甚至相同的表现形式,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本质和目的。人性化执法是一种以法律为基石的执法,公正、文明的执行法律的规定是其最终目的,而人性化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的方式、手段。如同脱轨的火车就到达不了目的地一样,人性化的前提是保证公正、文明执法,它所有的动作都不能脱离这个范畴。而人情化执法是一种无约束、无所顾忌、无原则的人情交往。它以人情凌驾于法律之上,以情代法,以情代罚,是种情与法的交易。如同脱缰的野马,纯粹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到达的目的地。不少公安民警就是没有认识和把握好人性化与人情化执法的界限和尺度,以致坠入了人情化执法的“魔圈”。给了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通过友情、亲情、利情、恩情、爱情甚至色情等各种情,诱惑、利用我们公安民警最终达到以尽可能小的情感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法律纵然的目的。

(二)把人性化执法变成了软弱执法

吉林省德惠市交警大队镇内中队民警曲佳松和王兴盛在4月25日的执法过程中被一名拿不出行车运营证的女司机杨某当街扇了40个耳光,造成轻微脑震荡。事后他们对记者说:“因为打人者是女人,我们不能还手,也不能躲开。如果躲开,人们就会看到一名女人在追着打警察,会因此产生误会。”近年来,像这种袭警案件屡有发生,与一些公安民警执行所谓的“人性化执法”不无关系。这些民警曲解了人性化执法的涵义,将其软弱化,在执法过程中盲目坚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原则,一味的忍让,以为是在人性化执法,是尊重群众的表现。殊不知尊重了群众却践踏了自己,助长了一些违法分子的气焰,“惯坏”了执法对象。久而久之,群众就会认为公安“软了”,“怕事了”。这样不仅有损公安队伍的形象,更减弱了群众对公安机关和民警执法的信服度。大大损害公安民警的尊严,严重会危及公安民警个人在执法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试问一个国家的警察连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都保护不了,何谈保护人民群众的?换句话说,软弱执法客观上等于纵容了违法乱纪行为,大大有害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不是人性化执法的初衷,反而离此大相径庭。

四、解决人性化执法运用问题的途径

要想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对人性化的准确、有效运用,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人性化执法观念

让公安民警实现在执法过程中人性化的准确、有效运用的首要前提是使心中存有人性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要公安民警心中有人性化,还要让全体社会公民心中了解人性化。要加大对关于“人性化执法”的宣传教育,让民警掌握,让广大群众了解其内涵、意义,使每个公民都认识到人性化执法不是“人情化”执法,不是“软弱”执法,不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更不是“面子工程”。只有全民对人性化执法的认识提高了,群众和公安民警才能在执法过程中产生良性互动,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才有其生长的土壤。

(二)改变落后的执法方式

人性化执法是一种进步的,文明的的新兴执法模式。要运用好它,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改变落后的执法方式。而要改变落后的执法方式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公安民警对于执法工作的认识,抛弃所谓的“以恶制恶”的执法观念,要全力推进公安民警从以前执法时的管理控制型向执法服务型的转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全面提高公安民警的素质。公安民警的内在得到了提升,在自觉摒弃落后执法方式的同时接触起人性化执法就能熟悉得更快,掌握得更好,运用得更妙。否则,即使披上“人性化”的华丽“外衣”,也只能落的个“穿上龙袍不像太子”的悲剧。

(三)完善法律制度

人性化执法虽然是执法方式方法的大势所趋,但让它得到很好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因此需要一相对完善的法律保障。但是仅宪法中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远远不够的。相关法律不健全,致使了公安民警在实践人性化执法过程中遭遇法律盲点。同时,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系统地为人性化立法。这些都是当前人性化执法的有效实施迫切需要的。所以,应该在今后的行政立法中广泛听取各个领域和身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听民声,察民意,将真正保护人权和体现人道的精神融入到法律、发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中去。这样有利于人性化执法的规范化,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效率,更好地保障了执法对象及公安民警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健全完备的机构设置

人性化执法的运用、实施除了要有法律制度保障,还需要配套的机构设置进而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首先,要成立人性化执法的研究部门,加强人性化执法的理论研究,用理论成果科学地指导人性化执法的实践工作。其次,要成立人性化执法的监督部门,随时随地有效地监督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让民警在无形的压力下养成自觉在执法中强调人性化的习惯,并防止民警走入人性化执法的误区,和以“人性化”为借口做出损害法律尊严和人民利益的事。再次,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警民沟通渠道,及时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心声,促进警民交流,拉近警民之间的感情。另外,需要建立维护公安民警权益的法律服务中心,着重解决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的权益受损问题,更好地保护民警自身,解除民警的后顾之忧,使民警更有底气地去执法,更放得开去执法。

总的来说,人性化执法是“刚柔相济”的结合体。“刚”体现在对法律的严格遵守和执行,“柔”则反映出了司法的各个环节、细节所体现出的人性、人权和人文关怀,透漏出了人道主义思想和深刻的道德感召力。人性化执法作为与时俱进的执法理念和方法,是人性的充分觉醒,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本身就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们公安民警掌握这种执法技能并在实践中运用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间会困难重重阻力颇多,有自身的也有来自外界的,这就需要我们公安民警长时间的努力。

因此,我们要充分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这种准备不仅是心理上的,还有行动上的。我们的有关部门要快速运转起来,以实际行动帮助公安民警完成从旧执法模式到人性化执法模式的过渡。一方面加大对人性化执法的理论研究,一方面更多地从实质性的内容和细节入手,努力改变执法条件、手段、方式,切实提高执法水平,逐渐把“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贯穿到每一个执法环节当中去。同时,加大对社会各界的普法教育,公安工作的宣传,让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支持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主动配合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有关部门重视了,社会各界理解了,支持了,配合了,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才有生存和快速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对于“人性化执法”的若干思考>.《法制与社会》2007(3).[2]海波.〈“人性化执法”并非“软弱执法” 〉.《法治与社会》(锐视版)2006(7).[3]刘文.<论“人性化执法”的实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3).[4]何贵初.《公安群众工作基本功》.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5]梁尚学.<坚持人性化执法,保障社会的和谐与公正>.《公安研究》2005(12).

第三篇: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杨康

中国的警察机关,称为“公安机关”,意为维护公共安全的机关。中国的警察,称为“人民警察”,警察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他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曾几何时,在传统的执法观念影响下,我们的一些执法部门,往往更多地注重结果,而不太注意过程和细节;往往过于强调法律的刚性和威慑力,而相对忽略法律本身应有的人文关怀。这种威严有余、人情味不足的执法手段,既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也与现代法制的原则和基本法理相悖。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是一个可喜变化,说明我们的公安执法部门正在积极转变执法观念,正在从过去片面地强调法的执政工具功能,逐渐侧重于强调法的服务功能;正在从过去强调法的专政性、无情性,转向更多地张扬和显现法本身应有的人文关怀。本文从人性化执法的涵义,以及目前对人性化执法认识上的一些误区的分析出发,研究了人性的构成与层次结构、人的欲望、需要及其层次性,提出公安民警应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构建人性化执法环境,同时,应找准公安民警执法的正确角色定位,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一、人性化执法的内涵

(一)人性化执法的涵义

所谓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是一种把“人”作为执法活动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执法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公安部门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公安执法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总称。人性化执法有以下三层含义:

(1)人性化执法首先是一种执法管理模式,这种执法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根本,以“人的本性”作为基础来设置的,是指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把人的要素放在中心的地位,还“人”本来的价值和尊严,创造出一种能够满足人性的、善的需要的社会环境。运用人的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来激发其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执法效率,这是人性化执法的出发点和最基本要求。(2)作为一种执法模式,首先当然是依法办事,“法”就是一种约束,一种将个体的力量约束到一个集体当中去,并为这个集体服务,以产生更大的能量而提高效率。“人性化”意味着一种理解和疏导,通过情感因素营造—种和谐的社会环境,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

(3)人性化执法是一种感性的共享型的执法管理模式,需要执法者用心来同被执法者进行交流,做到彼此了解,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就公安执法者所从事的工作达成共识。因为执法者是人,被执法者也是人,人与人之间总有一些本性的东西是相通的,所以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其实就是执法者与被执法者平等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构建一种认同感使得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二)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在人性化执法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些错误的认识表现为方法与目的的混淆、人性化与自由化的混淆和人性化与人情化的混淆。

首先,以人为本既不是一种管理方法,也不是一种获利工具,它是社会正义、自由秩序和个人欲望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和相互制约。以人为本在时下的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口号,人文关怀、人性化管理也随之成为一种时尚用语。有些单位只是把它当作一句树形象的广告词,很少有人深究其意义,使这一本应反复思考的人类问题沦落为众所周知的宣传故事,被一些人利用来做政治秀。其次,人性化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一种更具人性的执法与管理,所谓人性化,是说在严格管理前提下的人性化,而不是无原则的自由化的宽松管理或不管理。人性化管理不是丢弃管理原则,而是“软性管理”。强调人性化执法,就是提醒执法者,注意对人的尊重。人性化执法包含人性自由的要素.但这个自由是有度的而不是无规矩的自由。必须用法律、社会公德和具体的规章制度约束自身行为。

最后,人性化执法不等于人情化执法和自由化执法,而是制度化执法的升华,是人性充分觉醒,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执法过程中,如果沾亲带故徇私情,这样不但会失去人性,也失去人性中必须把握的尺度,使人性化执法向人情化执法转化。

二、执法应正确认识人的本性

1、人性的构成与层次结构

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人所特有的,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全部属性的综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或者说是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人具有两面性,或者说人性具有双重性。人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决定着两面性中的哪一面表现更突出,只有当两方面的表现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人类才能实现资源共享,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为此,我们要弄清楚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性问题,这是因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应该是缩小人类永恒的本性与工作环境的要求之间的差距。

人性层次结构的理论主要是指巴特勒关于人性的三个层次的学说。即感觉、嗜欲、情欲和情爱等欲望是人性中的最低层次;自爱和仁爱构成了人性的第二个层次;反省或良心是人性的最高层次。

权力源于拥有或有途径可以获得所需的资源,无论什么样的资源都会导致一个个体或团体对其他个体或团体的依赖。因此,如何组织和管理资源的决策,会直接决定人性的哪个方面得以表现出来。

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公安民警执法实践中,简单地号召公民遵守法律法规,全身心遵纪守法,并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良好公民的守法意识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条件支持。道德和奉献是一种利他行为,以他人为中心的天性是在特定条件下自然产生的,靠动听的口号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同情心、理解相信任对于产生高度合作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不可能制造出来,只能在一个精心构建的人性化的执法的环境中才会自发产生出来。

任何组织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因此公安民警执法问题的核心应该放在人性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效率。我们还须明白,靠监督和压迫是得不到良好的执法效果的。

2、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构建人性化执法环境

(1)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公安民警担负的任务十分艰巨。公安民警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他们能否完成好工作任务,构建人性化执法环境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党和人民始终对公安民警提出了很高的职业道德要求。

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的特征。公安民警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职业道德的一切共性。但是,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内在的规定性,又决定了它具有其他职业道德所不具备的特点。概括地说,公安民警职业道德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政治性。一般的社会道德与政治也是密切相关的,表现为政治变革和道德的发展相互促进,政治制度和道德体系相互影响等。二是法规性。一般来讲,职业道德与法律、纪律、各种规章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职业道德具有自觉的性质,它主要对职业者起一种倡导的作用,告诉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以何种思想、感情、言行去处理各种关系,完成本职工作。三是示范性。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的示范性,主要是指公安民警遵守职业道德在社会上所起的表率作用,及对其他行业和群众的感染作用。在社会生活中,所有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四是自觉性。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的自觉性体现了强烈的自律精神。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具有高度的自觉性特征,因为公安民警职业道德是充分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是警察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也是最具有感召力的道德,最能赢得公安民警内心的认同和接受,也能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

(2)良好的公安民警职业道德是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集中体现。对公安民警行为有约束力的法律、纪律等规范,属于一种他律性的规范,即不论公安民警对这些规范是否真正愿意遵守,也必须照此去做。而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则不然,它属于一种自律性的规范,而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只有被广大公安民警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他们的情感和信念时,才能发挥其人性化的作用。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人性化执法的集中体现和具体保障。这种以公安民警内心自觉作为发挥作用基础的道德规范,离不开广大公安民警良心的作用,良心作为人的一种道德内省和自制能力,是道德自律性的最集中和最高的表现。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目的,促使人们去遵守社会规范。公安民警的职业良心是其言行的“检查官”,法律、纪律、政治等规范不管公安民警是否有遵守的动机,只要在行为上没有违反就不能去干涉。而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必须有公安民警内心的善良愿望,以及自省自律的良心,才能得以遵守,并发挥其作用。从形式上看公安民警职业道德是一种“软件”,作用似乎不大,但实际上,由于它与公安民警的情感、责任心、信念等内在的因素密切相联,因而它一旦被公安民警所接受,就会变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塑造人格、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等方面起到法律、纪律等规范难以起到的作用。

三、执法应重视人的需要

1、人的欲望、需要及其层次

欲望是动物体因感觉缺乏而渴求满足的一种心理现象。人类欲望是人体各种器官官能渴望得到满足而通过相应的生理一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心理学家早就认识到,当个人的欲望尤其是像生理需要这样的个人最基本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就会对个人产生压力,而这种压力又常常会大于所有其他可能产生的忧虑和需要。所以,尽管自尊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但如果安全的需要未能满足,它就会屈居其后,与此对应的另一面也同样重要,一旦某种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更高层次的基本需要便会出现.居于个人注意和兴趣的前列,成为第一需要。如此看来,人的需要可能通过一系列不同的阶段表现出来,而你必须先通过一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所以,各种人群的基本需要可以按照其对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的大小排列出来。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先于较高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正如马斯洛所发现的那样,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所有的需要并不是同时排列在一个平面之上。

2、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1)严格执法的要求。严格执法是指公安民警基于公正无私的要求,按照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规定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条件、标准和程序,执行国家法律赋予公安民警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公安民警要做到严格执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牢固树立对法律负责的观念。强调对法律负责与对党和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切实增强依法办事、严格执法的责任心。当前,在执法活动中,要严格禁止用执法权力为地方、部门或者个人谋取私利,禁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扣押”的“三乱”现象。

第二,切实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素质。各级公安机关要把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作为今后公安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而且必须做到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各地公安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执法行为规范,防止执法行为的随意性,保障国家权力得到正常而有效地运行。

第三,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各级公安机关要强化执法活动的内外监督,防止和杜绝权力的滥用,自觉接受各级党委、国家权力机关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并使这种监督制度化、经常化。第四,严禁逼供。公安民警在职务活动中,不得为获取口供而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施以肉刑、变相肉刑或精神折磨,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伤害其身体,侵犯其人身权利,或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施以任何方式的威胁,或采取诱供、指名问供等错误的方法。严禁逼供,要求公安民警在办案中,要坚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而不轻信口供的原则。

(2)热情服务的要求。热情服务是指公安民警在执法工作中要文明礼貌、感情饱满,尽可能耐心、周到、细致地做好自己本职工作,重视人的本性需要。

热情服务的要求如下:

第一,公安民警要认真履行职责,树立做好本职工作,就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爱岗敬业,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严格治安管理,保护国家、集体的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完成法律赋予的各项任务。

第二,公安民警要服务于全党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无论任何时候都必须使自己的工作紧密围绕全党工作的大局。当前,公安机关要以强有力的打击职能、管理职能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和生活环境,使经济建设能更快地发展。

第三,加强和改革治安行政管理工作。改进服务措施,文明执法,开展多方面、高质量的便民、利民活动,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第四,扩大服务领域。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或处于危难的时候,要积极给予救助和保护,积极参加社会救险和救急活动。

第五,改善服务态度。在工作中与人民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用良好的态度、文明的语言、规范的行为,让人民群众有亲切感、信任感。

3、公安民警执法的正确角色定位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曾经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自从1979年以后,法制建设重新起步,实行了“发展民主,健全法制”的方针,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依法治国”已被载入宪法,正式确立为治国方略,这就如同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样,必将对中国的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实行“依法治国”的情况下,警察必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警察再不能把自己看成是挥舞着警棍去“管人”的,而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忠实地执行法律,维护公民权利的人民公仆。就其性质而言,警察机关应定性为维护法律和执行法律的机关。警察既不能自行制定法律,也不能随便更改法律,更不能任意曲解法律,而必须忠实地执行法律。警察的本质就应当是忠诚执法。

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警察必须严格依法办事。首先,要求每个警察都应该模范地遵守法律。只有警察带头遵守法律,才能给公众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反之,如果警察自己不遵守法律,甚至越权行事,那就会损害了法制的尊严。其次,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必须特别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警察执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护人权。在刑事诉讼中,尤其要强调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和诉讼权利,严禁非法拘禁、超期羁押和刑讯逼供。现在,中国警察自觉保护人权的观念已经逐步树立起来,文明执法已成为主流。再次,警察的执法活动必须公开,不允许搞“暗箱操作”。有道是“阳光是最好的清腐剂”,中国的各级警察机关,都在大力推行各项公开办事的制度,将有关的办事程序张贴布告,公之于众。这种做法不仅方便了公众,而且对警察执法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最后,警察的执法活动必须接受监督,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根据《人民警察法》的规定,中国对警察执法设置了五种制约机制:一是在警察机关内部的设立督察机构;二是刑事侦查要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三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议会)有权对警察执法活动进行质询;四是新闻媒体经常对警察机关的阴暗面进行曝光,进行舆论监督;五是当事人对警察的行政执法行为不服时,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实践证明:加强对警察执法的监督,才能抵制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蔓延。它既可以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可以促进警察队伍的廉政、勤政建设,本身也是对警察的一种爱护。

四、结语

如果说法律之“刚”,体现在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上的话,那么,“柔”则指司法的各个环节、细节,都应当体现出人性、人权和人文关怀,体现出道义和感召力来。而这种执法者在认真遵循法律规定,充分尊重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依据正当程序进行的非歧视的、人道的、理性化的执法活动,正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交口称赞和推崇的人性化执法。

当然,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实生活距离先进的执法理念总是有较长的一段距离。而这就需要执法部门能够更进一步,能够更多地从实质性的内容和细节入手,努力改变执法条件、手段、方式,切实提高执法水平,逐渐把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切实贯穿到每一个执法环节当中去。只有更多地让人性执法从形式走向实质,从抽象理念走向具体细节,执法才能最为真实而充分演绎“法”与“情”,也才能更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和拥护;同样,只有当人文关怀的阳光真正照耀到每一个公民,各种社会歧视和冷漠才可能逐渐乃至全面消除,公民的各种权利才可能得到最为全面的尊重和实现,而社会的每一个个人才可能更有尊严和价值地生活着!

同时,“人性化”执法,应当是执法的深化与完善,是执法态度、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它提倡以人为本,注重服务质量,与“一般性”执法没有质的区别。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被服务群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我们强调前者在执法过程中要对后者充满人性,也要保证后者和全体社会成员在守法和接受监督管理时对前者要支持与配合。因此,人性化执法实质上是执法工作的优化和执法质量的提高,以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制社会的完善。如果因为强调人性化,执法人员担心被投诉而执法不严,不力,对不法行为、抗法行为一味迁就忍让,坚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导致执法工作不能有效实施,执法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受到人身伤害,那就有悖于人性化执法的本意,是对人性化的异化,也不是法制建设的初衷。

第四篇: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摘要:和谐社会也对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当前我国公安民警的执法态度,言语等均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我国公安民警在人性化执法上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能够更好的满足和谐社会的要求,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公安民警 执法 人性化 改进措施

绪论

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应是: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又是以法治为后盾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公安民警作为社会治安的维护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执法过程的人性化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必须打造一支业务强,作风优又同时受人民群众喜爱的高素质公安队伍,所以,怎样实现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实施,以及具体实施步骤的完善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人性化执法,就是执法者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靠“人性化”管理,在尊重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处理好执法者与执法对象地位的关系,依据合法的程序开展执法活动。人性化执法是文明执法的需要,也是公安部门所大力倡导的执法方式。

一、当前公安民警执法的现状

(一)权力使用不当

近段时间以来,公安民警的不文明执法、暴力执法等现象在各地均有所闻,更有甚者还出现了一些执法人员与相对人之间尖锐冲突,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1、强制性手段的不恰当使用

虽然行政法规的确有必要需要强制性的一面,也允许在执法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强制的手段,同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强制手段的展示也确实有一定的震慑违法分子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存在特权思想,少部分民警以管人者自居,甚至把群众作为专政的对象,故在执法过程中,强制手段的实施则被驶入以法律和国家名义滥用公权的误区。在一个现代法制社会中,一味强调行政权的命令职能,忽视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既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也与现代法制原则和基本法理相悖,将加速政府与社会与公众的对立。

2、粗暴执法现象的存在办案中的变相体罚,刑询逼供仍然存在。对待来访群众不耐烦,不愿意接待等现象也有所发生。处理治安纠纷案件时,仍旧多采用强制手段,不重视引导及思想教育。这种现象是导致警民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目前,大部分公民对警察粗暴的形象不满,希望有所改善。2005年1月31日,湖北某地一派出所副所长在处理一起故意损坏他人财物案件时,将可能患有精神病的被害人房某丢弃在辖区外, 4天后房某被人发现冻死在野外。

3、权力的失控现象

个别民警把执法和管理活动作为谋取小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工具,以权力“寻租”,进行“权权交易”、“权钱交易”。少数执法人员出于个人的私利,在执法过程中,以执法之名,行滥收滥罚之实,导致社会上“三乱”不断;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对没有利益、“难缠”的事情能推则推,该管理的不管理,该作为的不作为,执法中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对当事人相同的违法事实,处罚结果差异很大,有的在执法过程中态度粗暴,甚至打伤群众。

(二)执法过程中缺少对法律的敬畏

1、执法缺乏公正与公平

公平与公正是法律对人民警察执法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但是,在当前执法过程中,少数民警缺乏对领导、对民众一视同仁的态度,执法中拉关系、走后门情况严重,进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歪曲了人们心目中人民警察的形象,裹读了法律的尊严。2009年4月,金华永康某公安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邱某在办理一起殴打他人的恶性案件时,滥用手中的权利,包庇犯罪嫌疑人吕某(邱某的小叔),干涉证人证言的公正,甚至还暗中阻碍法医的伤情鉴定工作。法律的公平与公正的适用是保障人权的重要途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需要的就是执法的公平、公开与公正。执法中冷漠、歧视现象也比较普遍,执法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有的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人员认为,执法部门就是权力部门,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有一种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感觉,这就使得在执法的过程中盛气凌人,说话冷、横、硬,让相对人难以接受。或在执法过程中脱离群众,把自己孤立起来,造成“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执法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往往容易使行政相对人产生对立情绪,使本应很好解决的问题变得复杂化。

2、重打击,轻保护

在执法过程中,忽视了民权、民意、民情、民心,忽视了对公民权益尤其是私权利的充分保护。现代法治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权利的保护,权利保护程度是衡量一国法治和依法行政发展进程的标尺之一。对权利的保护体现在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生存条件之上。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上主要存在的野蛮执法、重打击,轻保护,任意侵犯相对人的权利等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对权利的漠视。

二、对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改进的建议

(一)人性化执法理念的确立

1、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人性化执法理念

确立良好的法治意识,人权保障意识,在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要使民警执法的思想和理念跟得上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就必须确立良好的法治意识和人权保障意识,首先是在处理法律与权力的关系上,摒弃以往根深蒂固的权力至上思想,改变部分民警习惯按领导意志办事的陋习,重视法律的要求,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实从保障人权、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出发来执法,杜绝取权合法,以权代法的现象,其次是对执法的认识程度上,要认识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才是执法的最终目的,那些漠视公民权利,认为只要是打击犯罪,就可以不顾违法嫌疑人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为了稳定大局,侵犯一些人的权利也在所难免的想法和行为都是错误的,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公安执法工作的最高标准。

2、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牢记执法为民的宗旨

人民群众是公安执法工作的基础,而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基础,和谐的警民关系对于公安工作的开展具重要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和谐的警工关系,要求人民警察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群众,警民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良性的互动,有利于执法工作的改善。

3、深化教育培训效果,提高民警队伍素质

通过加强对国家公务员条例和有关警察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规章制度的内容,同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警察的考试、录用、培训、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从源头落实,使我国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道德素养、法律知识以及人权知识等在内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4、突出警察法律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

公安执法质量是当前执法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影响执法质量的主要问题,提高警察的法律,业务素质,关键是加强民警对执法相关法律的学习及对业务知识的熟练掌握,中央政法委刚出台了规范警察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活动及开展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意见规定:对重点岗位的执法警察要定期考核,以作为评定警察执法资格的重要依据,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是警察工作的基本法律,执法程序和工作规范,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取消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笔者认为此举甚好,一方面提高了执法民警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从心理上使执法民警重视法律业务素质的提高。从而,对民警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正确认识人性化执法

1、理解和认识人性化执法

“人性化执法”顾名思义,有两点意思:一是“人性化”,二是“执法”。这两点相辅相成,但其中也有主次关系,即以“执法”为主,要合理运用执法权,保障守法者的合法权益,对违法者予以处罚;在公证执法的同时,彰显人文关怀,提高群众对执法行为的满意度和支持率。

“人性化”执法,是执法的深化与完善,是执法态度、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与“一般性”执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它既强调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对监管相对人充满人性,也要保证监管相对人和全体社会成员在守法和接受监督管理时对执法者要支持与配合。因此,人性化执法实质上是执法工作的优化和执法质量的提高,以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制社会的完善。并不是因为强调人性化,执法人员就可能会执法不严,减弱执法力度,对不法行为、抗法行为一味迁就忍让,坚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导致执法工作不能有效实施,执法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受到人身伤害。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有悖于人性化执法的本意,是对人性化的异化,也不是法

制建设的初衷。

2、正确理解人性化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

人性化执法与严格执法并不是互相排斥,更不是互相抵触,而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

从价值目标看,现代执法的根本目的已不是单纯惩罚犯罪和因果报应,而是通过法律手段挽救、帮助、教育、感化当事人和犯罪嫌疑人改过自新。在这个层面上,纯粹的简单处罚不仅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执法效果,而且还可能强化他们与公安机关的紧张和对立,而“人性化”执法的微妙之处就是借助对当事人和犯罪嫌疑人内心世界的启迪,来唤醒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改革优化当前制度,推进人性化执法落实

1、人民警察制度的改革

从制度层面出发,解决人浮于事的现象。确实对执法抱有人性化思维,首先是建立: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特殊情况下公安内部垂直领导的领导管理体制,撤消重复建设的公安派出机构,整合统一,将组织人事业务统一领导,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安机关整体作战效能,减少其他地方部门的干扰,减少非警务活动,可依据地方或辖区内的治安状况来设立公安派出所,而不是“一刀切”,原则性的凡地方都要设立派出所,确立能够合并的就要整合,依据实际情况建立警署,既有利于节约警力,又有利于改善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其次建立符合公安职业特点的人民警察职务序列,在国家公务员序列中单列出来,同时优化重新整合警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沉列到一线,实行小机关,大基层,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头重脚轻、机关化严重的问题及职能交叉,人浮于事问题,警力的配置。

2、深化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过程监督

提高执法质量,强化执法监督,要做到个延伸,遵循“广泛监督、深入现场、内外联支、超前控制”的原则:实现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深层性。实现由事处置向事前预防延伸的转变,一方面可以加强监督部门的信息保障,加强信息交流、协作,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另一方面也使得人民警察在执法的过程中,保证同步监督,随程控制。监督工作由监督执法查纠向服务保障延伸,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机关要反馈信息,辅助决策,二是保护执法,加强执法者的心理疏导,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监督工作的力度,另一方面又使监督工作由被动到主动,既改变了监督工作的被动局面,又有利于执法决策的完善。

三、结论

人性化执法是指公安机关将人本思想、服务精神与管理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执行法律规定的执法理念,是“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性化执法的全面实施,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立法、执法、程序、监督等各个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在大力建设法治文明社会的今天,执法“人性化”应是一种必然。“人性化”本身并不代表“软弱”,尤其不代表纵容恶行。警察有裁制的权力,这并不妨碍对执法是否“人性化”的判断。不论是严格执法,人性化执法,还是公正执法,强调的只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是有侧重的强调。它们是一体的。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这种一体性也会越来越明显。这也体现了我国法治的根本性进步。

一直以来,人民警察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具有强大凝聚力与战斗力的队伍,公安民警的工作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了上级机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肯

定与认同。这也使得公安民警必将更努力,更积极的为公安事业而奋斗。公安人民警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所赢得的社会赞誉更是党和人民对公安民警工作的肯定,在人性化执法的学习改进中,公安民警必将以最大的程度发挥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与潜力,为公安事业,为国家,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良,等,当前公安执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N].湖北警官学院报,2008,第3期;

[2]马伟灵,构建法治和谐社会与公安行政执法[N].政法学刊,2007,第5期;

[3]俞雷,公安管理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

[4]李伟,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公安公正执法[N].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5期;

[5]缪文升,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能力新要求[N].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第5期;

[6]陈辉,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研究[J].公安研究,2009;

第五篇: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摘要:警察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在传统的执法观念影响下,我们的一些执法部门,往往更多的注重结果,而不太注意过程和细节;往往过于强调法律的刚性和威慑力,而相对忽略法律本身应有的情怀。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的非人性化现象时有发生。新时期,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构建人性化执法环境,应找准公安民警执法的正确定位,进而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真正实现法与人的统一。

关键词: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意义 现状 对策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人性是指人基于存在所必须具备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的社会集团中,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教养、心理特征等原因,它有着不同的表现和演变。

人性化执法是指执法主体在遵循法律规范的前提下,以人权为核心,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以人道、服务的方式进行的理性化的执法活动,并最终实现执法公正。“人性化执法”顾名思义,有两点意思:一是“人性化”,二是“执法”。这两点相辅相成,但其中也有主次关系,即以“执法”为主,要合理运用执法权,保障守法者的合法权益,对违法者予以处罚;在公证执法的同时,彰显人文关怀,提高群众对执法行为的满意度和支持率。“人性化”执法,是执法的深化与完善,是执法态度、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与“一般性”执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它既强调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对监管相对人充满人性,也要保证监管相对人和全体社会成员在守法和接受监督管理时对执法者要支持与配合。因此,人性化执法实质上是执法工作的优化和执法质量的提高,以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制社会的完善。并不是因为强调人性化,执法人员就可能会执法不严,减弱执法力度,对不法行为、抗法行为一味迁就忍让,坚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导致执法工作不能有效实施,执法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受到人身伤害。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有悖于人性化执法的本意,是对人性化的异化,也不是法制建设的初衷。

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是一种把“人”作为执法活动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执法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公安部门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公安执法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总称。

人性化执法具有合法性、保护性和普遍性,人性化执法的全面实施,既

依赖于完善的人性化立法,又依赖于执法的“刚柔相济”。以人性化执法赢得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拥护,将为做好各项公安工作打下坚实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特征

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特征与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体现在正确适用法律,准确依法办事上。人性化执法首先是一种执法管理模式,这种执法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根本,以“人的本性”作为基础来设置的,是指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把人的要素放在中心的地位,还“人”本来的价值和尊严,创造出一种能够满足人性的、善的需要的社会环境。坚持宽严相济是人性化执法的外在表现。人性化执法作为一种执法管理模式,首当其冲的必须是依法办事,“法”是一种约束,它是将个体的力量约束到一个集体当中去,并为这个集体服务,从而产生更大的能量以提高效率。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如果忽视了法律的严肃性,一味的去人性化,那么这样的执法就不能够称之为人性化执法,反而藐视了法律本身的威严。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严宽相济是人性化执法的合理外衣。

其次体现在文明礼貌待人,真心实意办事上。公安民警在执法工作中要文明礼貌、感情饱满,尽可能耐心、周到、细致地做好自己本职工作,重视人的本性需要。公安民警要认真履行职责,树立做好本职工作,就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改进服务措施,文明执法,开展多方面、高质量的便民、利民活动,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还要改善服务态度。在工作中与人民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用良好的态度、文明的语言、规范的行为,让人民群众有亲切感、信任感。

再次体现在尊重合理要求,体现人文关怀上。法律就是建立在尊重人性、敬畏生命的理念之上的。法律从它产生以来,就以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公平与正义为己任。它的使命就在于惩罚那些以非人性的方式对待他人的人或集团,而当今世界各国大都实行法治,也正是对历史上各种非人道的统治方式的摒弃。法律保护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最为安全和广阔的空间,可见,人性乃是法律自身原有之意。重视群众需要是人性化执法的重要方法。人性化执法中,要求广大民警善于换位思考,诚心诚意帮助百姓办事,诚心诚意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善于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了解群众的需要和愿望,适当地满足群众的一些合理要求。

某市公安局巡警大队在一家超市门前,现场抓住了偷车人王某,王某对偷车之事供认不讳后,被处以15天的行政拘留。王某在自己被拘留后告诉民警:他家里有个15岁的儿子没人照看,希望民警买一双新鞋和一个新书包,替他去看看就要上中学的儿子,并不要告诉儿子他爸爸因偷车而被拘留。巡警大队的民警考虑到王某为初犯,且社会危害性不大,以及15岁的孩子在家没人照看等因素,巡警大队向上级请示提前释放王某,并集资买了辆自行车送给王某,圆了就要离家5公里去上中学的少年的自行车梦。此事使王某深受感动,表示一定痛改前非,遵纪守法。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公安队伍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的公安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一些问题甚至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的民警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以管人者自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有的滥用执法权力,徇私枉法,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等等,在执法中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一些民警在工作中漠视弱势群体,对一般群众采取“冷横硬推”的态度,甚至粗暴执法,严重伤害人民群众感情。二是由于破案心切,打骂嫌疑人现象仍然存在。三是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如随意查扣违法犯罪嫌疑人的物品,在开展专项行动中存在侵民扰民现象。四是随意性执法,存在同责不同罚等。

归纳上述现象共同的特点,就在于执法者以特权角色自居,相对人仅仅是被作为工具和对象看待,忽视相对人自身的尊严和社会价值,否定其在执法中同样享有的主体资格,对其权利的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对之造成侵害。其实立法中的人性化更多是一种理想的价值追求,往往难以在短期内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和影响,而执法中的人性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价值理念,是执法中的具体规则,人性化的执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僵死的法条充满适度的人情,使相对人对立的情绪获得某种缓解,促进执法者与相对人之间的理解、沟通与互动,在法律的根本性原则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执法者与法律之间进行有机的互动与交融,从而获得更好的执法效果。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要求。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性化执法是现代社会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

执法的目的是惩恶扬善、维护秩序,对初犯者、轻微违法者以批评教育为主,不予行政处罚,这是法律允许的,也是为了教育多数,惩罚少数。这也充分体现了立法的初衷。在经济状况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执法者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人文关怀,就能给百姓以生存和发展的信心和勇气。当然执法者给予支持要有具体措施,不能只高谈阔论,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执法人员以饱满的热情,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去逐步落实每一项政策,这才是根本所在。

(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性化执法

执法的目的就是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世界经济发展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发展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我们的执法者长期尊重执法相对人,体恤他们的需求、顾及他们的感受,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柔性的执法方式来服务他们,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才能和谐和睦,欣欣向荣。

(三)人性化执法是搞好警民关系的要求

人性化执法需要统筹兼顾,既要坚持合法性原则,又要体现合理性原则,既要维护公平公正原则,又要扶助弱势群体。人性化执法能够迅速拉近民警与群众间的距离,使群众对民警不再“敬而远之”,而与民警“亲如一家”,这样群众才会在警方调查取证时愿意支持警方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破案线索,这样刑事执法工作才会取得最大效益。

三、当前公安民警在执法中不人性化的种种表现

(一)强制性手段的滥用

近年来,公安民警执法中的不文明、滥施暴力的现象在各地均有所闻,更有甚者还出现了一些执法人员与相对人之间尖锐冲突,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行政法规确有必要的强制性,甚至允许执法过程中采取某些强制手段。而强制手段展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确有震慑违法、安抚民意的作用。但由于特权思想,少数执法人员以管人者自居,甚至把群众作为专政的对象,故在执法过程中,强制手段的实施则被驶入以法律和国家名义滥用公权的误区。在一个现代法制社会中,一味强调行政权的命令职能,忽视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既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也与现代法制原则和基本法理相悖,将加速政府与社会与公众的对立。

(二)权力“寻租”现象时有发生

个别执法人员把执法和管理活动作为谋取小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工具,以权力“寻租”,进行“权权交易”、“权钱交易”,甚至“权色交易”。少数执法人员出于个人的私利,在执法过程中,以执法之名,行滥收滥罚之实,导致社会上“三乱”不断;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对没有利益、“难缠”的事情能推则推,该管理的不管理,该作为的不作为;执法中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对当事人相同的违法事实,处罚结果差异很大;有的在执法过程中态度粗暴,甚至打伤群众。

(三)重打击,轻保护

长期以来,公安执法过程中片面的强调“打”,崇尚宁枉勿纵,却把“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本质上是人权保障法”、“尊重和保障人权,严格限制死刑”的现代法治理念抛诸脑后,重打击轻防范,重严惩轻保障,重实体轻程序,导致对人权缺乏应有的尊重,甚至是肆意践踏。在执法过程中一些民警在执法时存在野蛮执法,重打击,轻保护,任意侵犯相对人的权利等问题,忽视民权、民意、民情、民心,忽视对公民权益尤其是私权利的充分保护。现代法治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权利的保护,权利保护程度是衡量一国法治和依法行政发展进程的标尺之一。对权利的保护体现在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生存条件之上。

(四)执法缺乏公正与公平

有些执法人员缺乏对领导、对民众一视同仁的态度,执法中拉关系、走后门情况严重,从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歪曲了人们心目中政府的形象,裹读了法律的尊严。法律的公平与公正的适用是保障人权的重要途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需要的就是执法的公平、公开与公正。执法中冷漠、歧视现象也比较普遍,执法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有的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人员认为,执法部门就是权力部门,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有一种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感觉,这就使得在执法的过程中盛气凌人,说话冷、横、硬,让相对人难以接受。或在执法过程中脱离群众,把自己孤立起来,造成“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执法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往往容易使行政相对人产生对立情绪,使本应很好解决的问题变得复杂化。

四、搞好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建议

(一)公安民警执法过程中要严格、公正、文明

公安机关作为我国治安行政力量个刑事司法力量,在社会主义法制工作中,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卫经济建设的执法工作,可谓职责重大,人性化执法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公安民警更要加强执法教育,严格、公正、文明的执法,保障治安稳定和人民的合法权益。

严格执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公安民警执行公务,既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又是代表国家执法机关的权力,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武器。但人性化使执法者执法不严、不力甚至受到伤害,就不是一个法制社会的应有之意义了,走向了人性化执法的反面。现实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执法活动的随意性,有的地方甚至不惜以违背法律原则作代价。毫无疑问,人性化执法的最终尺度是法律规定所有人性化规定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以内,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尽管执法软弱的只是部分执法者,违法抗法乃至殴打执法者也是极少数人所为,但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它可能弱化法制环境,助长违法者的气焰,最终损害法律和国家机关的尊严,使执法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阻碍依法治国和法制社会建设的步伐。人性化执法最根本的“度”就是要求执法者在维护法律,执法机关和执法者尊严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保障涉案当事人及亲属的合法权益,保护其身心健康和隐私,要求执法人员在维护法律尊严和执法者本身尊严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为执法对象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体现人文关怀。

公正执法是人性化执法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严格规范民警执法行为是人性化执法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执法对象尊严的前提,在此前提下,人性化执法才能使执法对象在感受到法律威严的同时,真正感受到法律人性化的温情,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整体道德底线。构建和谐社会,公正执法,诚信执法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正确处理好为民和为己的关系,坚决抵制人情关系的左右,强权势力的摆布、金钱与美色的诱惑,认清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一根本性问题,执法才得以公正,社会才得以和谐。

文明执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建立和谐平安社会的需要,公安机关要与时俱进,在执法过程中不能产生强权思想和酷吏作风,不能以权谋私,不能产生伤害群众的感情,应该廉洁奉公,热情服务。只有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摆正自己的位置,自重、自警、自励,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理顺警民关系,从而达到群众满意、社会和谐的目的,同时,要从提高民警整体素质入手,学习口语表达、文书制作、日常礼仪等方面,全面提高严格按法定程序办案的能力,妥善处理事务和表达的能力,与执法对象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调能力,让违法者信服,让守法者满意,文明执法是我们社会主义文明的体现,也是人性化执法的体现。

(二)公安民警应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发展人性化的模式、民主的意识、服务的思想

要做到人性化的执法,首先要改革传统的一味强制性和单方面性的管理模式和体制。人性化管理模式体现在为相对人服务的方面,因此便民的措施和方法也就成了必需。公安民警执法过程中,要强调程序的人性化、过程的人性化。长期以来,中国的法律制度都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过程中形式僵化、态度僵硬、脸难看、话难听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公安民警执法中注重打击和查处的结果,而不注意过程中对执法对象特别是违法主体的合法权益以及人权的保障。因此,我们强调在行政执法中人性化就是要着重强调在执法过程中的人性化措施,强调行政程序的人性化。为了保证程序规范化、制度化,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障行政执法的人性化实施。

(三)公安民警应把握人性化执法的度

避免将人性化执法泛化成“人情化”或偏离法制轨道人性化的执法还应当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人性化执法基本原则应当是“合法性”原则。法律的尊严必须得到维护,人文的关怀不能滥用。假如超越了人性化的执法的范畴,法律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惩罚作用,影响其对犯罪的威慑力。法就是法,它有严格的范围、界限,超越了其界限,法就会被滥用,或被弱化法的威严、法的效力将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那么,社会秩序将被破坏。因此,把握人性化执法的“度”,非常重要。要避免以人性化作为借口,将执法的“人性化”泛化成“人情化”,避免将人性化执法当作是一场“政治走秀”,流于形式主义。同时,如果偏离了合法性的原则,则有可能导致人性化执法偏离法制的轨道。

法律对于行政执法本身有严格的程序要求,维系着法律尊严和法制权威。不能因为过分强调人性化执法而忽略法律的强制性。

(四)健全规章制度和相关法规,加强执法监督

确定符合实际的工作规范、内务规范、监督规范和考评规范,明确执法责任,强化责任监督,过错追究,体现科学、规范、高效、廉洁、便民的执法工作,建立执法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任何权利一旦失去了相应的保障就不可能实现,加强制度保障程序是行政管理的生命,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唯一有效途径。行政执法一定要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既合法、又合理,既保证法律的实施,又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只要未经法院审判定罪,任何人都不应被视为罪犯,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即使面对罪犯,也应该尊重他的人格和法定权利。人性化执法是使执法回归到常态上来,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尊重和关怀。

结语:如果说法律之“刚”,体现在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上的话,那么“柔”则指司法的各个环节、细节,都应当体现出人性、人权和人文关怀,体现出道义和感召力来。总而言之,推行人性化执法是国际趋势和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它有利于法律的有效实施和法制社会的进步,是我们公安机关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领导对公安执法工作和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实践新时期公安队伍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这一执法理念的真实体现,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下载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论文最终定稿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摘要:近年来,公安民警执法中的非人性化带来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民警对人性化执法的理解还存在误区,“放弃严格执法”、“软弱执法”和“人情化执法”等......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推荐五篇)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摘要】:中国的警察机关,称为“公安机关”,意为维护公共安全的机关。中国的警察,称为“人民警察”,警察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他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曾几......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5篇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摘要】 孟建柱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警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致力于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构建和谐的......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贾运达备份

    提纲 一、 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涵义 人性化执法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所谓人民警察人性化执法,就是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在遵守法律的......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贾运达[最终版]

    提纲 一、 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涵义 人性化执法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所谓人民警察人性化执法,就是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在遵守法律的......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贾运达[样例5]

    提纲 一、 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涵义 人性化执法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所谓人民警察人性化执法,就是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在遵守法律的......

    论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汇编)

    论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 内容提要: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是近年来中国执法理念的一次改革,但是人性化执法中的非人性化带来的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行政相对人带来了不必要的侵害,也严......

    论公安交通巡警人性化执法

    论公安交通巡警人性化执法摘要:近年来,人性话执法的概念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这也很好的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信念。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是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依照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