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公安交通巡警人性化执法
论公安交通巡警人性化执法
摘要:
近年来,人性话执法的概念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这也很好的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信念。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是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以人权和人道已基本原则做出的,理性的,公正的,文明的执法活动。可是当今社会中依然存在一些非人性化执法的现象。与当前我国所强调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符。作为一名交通巡警,我觉得我们与人性化执法的关系也是很紧密的。本文就什么是人性化执法、人性化执法的必要性、公安交通巡警在人性化执法的实施等方面做出了以下浅谈。
关键词:人性化执法;公安交通巡警;
我们要做好交通巡警的执法工作,不仅需要攻克艰难险阻,无私奉献的精神,更需要对社会各个群体以及普通群众的关怀。随着“依法治国”“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概念的提出,人性化执法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成为了学界和政界高频率使用和讨论的命题,人性化执法是现代法治理念对行政执法的要求,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的迫切需要,对缓解、遏制和消解社会冲突与矛盾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部分公安交通巡警对人性化执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误区,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要强化交通巡警对人性化执法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实施。
一、如何理解人性化执法的概念
(1)人性化的含义
人性化是一种理念,具体体现在美观的同时能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方便消费者,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功能诉求,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心里需求。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人的生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基于存在所必须具备的本质属性。人性总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心里特征等原因有着不同的表意和演变。在当今社会中,很多方面都存在人性化的概念,我们只有正确的理解人性化的含义,才能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
(2)对人性化执法的深刻理解
有学者认为,所谓人性化执法就是实现执法的人性,就是执法者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之下,在尊重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以人权和人道已基本原则做出的,理性的,公正的,文明的执法活动。多少年来,在大家的心目中,法律就是强制性的,原则性的条款,对于法律的执行似乎也不具有弹性。而法律是维系我们社会和谐安定的根本保证,法律的执行更是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人性化执法就是给法律的执行一定的弹性,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完全按照感性的“人情”来处理问题,人情化执法,不以合法为前提,是为人情所累,有的甚至无视法律,严重损害药监执法者的形象,人性化执法不等于人情化执法。人性化执法的前提是合法,是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权和程序执法,是实现公正执法与执法的最佳统一为目的。人性化执法绝不等于同情、法外施恩,而是在“公正”的基础上寻求“公平”。在“合法”的前提下争取 “合理”。法律本身就是理性的产物,而法律的人性化只是对人权的尊重。
人性化执法要求交通巡警在执法过程中尽可能地对当事人的关心、尊重、理解和关爱,执法态度、方式和手段的体现人性化,为执法实践活动增添了人道主义色彩,使公民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同时,能保持其作为“人”的地位和尊严,是公安交通巡警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人性化执法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公安交通巡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根本体现。
二、当今社会的公安交通巡警执法现状
(1)评价机制不健全。
有的领导及民警对执法认识还不到位,对下属单位及民警的工作业绩评价依据是以 “经济”指标作为评价,工作成绩的好坏主要的考量是上路执勤罚了多少款,抓了多少违规车辆,完成了多少“任务”,把日常的公安交通执法工作单一理解为处罚,没有注重社会效果和社会评价,导致了交警执法偏向。
(2)对人性化法认识不够。
一提起人性化执法,一些人就认为是搞法制的事和我无关,办案单位领导对人性化执法的工作思想上存在抵触。于期是对执法质量考评工作认识不到位,对执法质量、执法考核存在抵触心理,认为执法考核就是在挑刺,当事人都没有意见。执法的基础工作不扎实,执法质量没有实质提高。个别单位领导对执法工作不闻不问,有的基层办案民警对执法质量考评工作更是漠不关心,对在检查中发现的执法问题充耳不闻。
(3)执法主体不符。
目前,在交警部门,非执法主体执法的现象比较突出。一是未授衔的干部、职工办理行政案件、进行路面执法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进行路面执法时,存在交通协管员单独执法或取证的现象。尤其在查纠车辆乱停乱放等非现场执法过程中,交通协管员单独取证、录入的民警日常的执法行为监督得不到落实,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交通协管员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单独进行调查取证,制作询问笔录,甚至进行事故认定和组织调解。
(4)民警执法程序不规范。
首行对人性化执法热情不高、执法态度冷淡、执法语言不文明、对群众欠缺耐心,执法形象不佳,执法思想认识停在较低层次上:以管人者自居,对别人的辩解听不进。其次道路执勤执法、事故处理不按程序规定办理,该收集的证据不收集或者证据收集质量不高,不该扣的证件乱扣、违法行为定性不准,该处罚的不处罚,办案程序不遵守等等,依然奉行“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观点,案件质量低。
(5)执法环境复杂,制约着规范执法。
道路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落后,对交警执法成见颇深,交警的执法工作得不到一些群众和驾驶员的配合和支持。认为交警上路就是找麻烦、罚款,造成对公安交警查纠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时的严格执法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出现同交警执法的冲突。于其是在事故处理中,一个重伤案件,伤者在最需药费时却得不到,保险公司不肯提前支付,肇事者也不愿垫付,伤者经济因难,交警又无权指定一方付钱,车辆必需在法定时间内放行,肇事驾驶员不能拘留,法院没有交警事故认定不肯财产保全,这种情况下,交警只能以稳定为重,非法扣留车辆或驾驶员。
三、人性化执法的必要性
(1)人性化执法是实现法律“以人为本”的保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
要保证,体现在法律实践上就是一切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都要重视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以人的需要和权利为出发点和目的,反对非人性化的待遇。在人性化执法中,首先要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尊重和重视每个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其次是在行政过程中奉行非歧视待遇,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行政相对人,设身处地为行政相对人着想,无论相对人作出违法行为还是合法行为,均不能否定和质疑其人之为人的根本地位,这不仅是现代法治精神和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行政执法的目的所在。这就要求在执法过程中,不断听取人们的意见和呼声,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制度设计层面,听民声,察民意,制定出真正能保护人权,体现人道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人性化执法,不仅可以改变行政主体之间的对立关系,形成民主、对话的渠道,建立和谐、协商和合作的关系,也能使各种行政行为通过人性化的执行后都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避免冲突事件的发生。人性化执法要求一切都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人权,体现人道。人权是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人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应该享有的权利。没有人权就意味着失去做人的资格。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中也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这就使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国家已不把人作为客体和手段,而是将人作为主体和目的。人性化执法就是将宪法规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转化为实践,使法律的秩序价值和人性价值在实践中得到统一。人权是基于人的需要,人的利益而产生的。人权作为执法权运作的设置边界,保证执法的公正、文明,防止执法权异化而导致恶果。如果执法人员的执法超出人权的范围,那么执法不仅不能保证公民人权的实现,而且还可能造成对公民权利的侵害,使公权力不是成为保障私权力的武器,而成为侵犯私权利的工具,这就必然会造成一些人们不愿看到的悲剧发生。因此以人权为原则的人性化执法必然成为了法律体现“以人为本”的保证。(2)现代法治理念的要求
现代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现代的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四个部分。其中,执法为民是现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具有彻底的人民性,体现在显示生活中,就是要求我们人性化执法,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对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的最低限度的确认。人权来源于人的理性、尊严和价值。基本人权则是当代国际社会所确认的一切人所应当共同具备的权利。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之所以被宣布或确认为权利,不仅是因为它们经常面临着被侵犯、被否定的危险,需要社会道德的支持和国家强制力量的保护,而且是因为人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和动力。现代法律就是保护人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强制力量。正是人权体现了现代法律的精神,正是人权保障奠定了现代法律的合理性基础。法律的本质是一种刚性的规范,条理清楚,逻辑缜密,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非常严肃。但是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增进社会公正。换言之,法律不但有惩戒违法者的作用,更有服务社会、教化人群的功能,包括教育感化违法者。现代的法治理念就是要把人权和法治的权威性有机的结合,在执法的过程中体现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是,所以说人性化执法是现代社会法治理念的要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对人民法院来讲,就是要牢固树立“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思想,不断增强司法能力,坚持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司法保障。
社会文明离不开政治文明,而法制文明是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性化执法作为执法方式的优化和执法质量的提高,谋求的是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最大化,是社会主义法制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特别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性化执法也必然随之被提到法制文明建设的进程上来。它把刚性的惩戒处罚同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感化结合起来,在执法细节上体现了对具体人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历史传统、习惯作风、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尊重与关注,营造了一种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价值、充满人文关怀的大环境,是一种高度文明的现代执法方式,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时代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法律的维护,但是在执法过程中,时常遇到个别行政相对人由于缺乏依法经营和诚信经营意识,而蛮横无礼、不配合检查,少数群众不明事理还跟着起哄阻挠,这就给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埋下了隐患,也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与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如何改善这样的执法环境,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食品监管部门多从自身上找原因,想办法,从转变行政执法理念入手,推行人性化执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四、对交通巡警人性化执法的实施构想
(1)加强交通巡警的人性化执法意识
要改变以往落后的执法方式首先要求公安交通巡警从根本上改变对于执法的认识,我国的某些地区依然存在一些不良的执法方式,这样很大的破坏了交通巡警的形象,所以我们必须从加强交通巡警的人性化执法意识做起。首先,公安机关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注重对交通巡警素质的提高,加强交通巡警科学执法、正确执法的能力,使交通巡警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工作的神圣性。其次,政府可以开设一些关于人性化执法的宣传讲解课程,定期的组织执法人员学习,并且公安交通巡警等执法人员也可以发表自己对人性化执法的意见。
(2)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法律
人性化执法需要建立全面的制度体系和完备的机构设置。首先要成立人性化执法的研究部门,加强人性化执法的理论研究,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有效的实践。其次要成立人性化执法的监督部门,对交通巡警的执法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坚决杜绝交通巡警以人性化执法为借口的软弱执法。再次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警民沟通渠道,真正达到警民一家亲,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看法能够及时的反映给公安机关。
人性化执法需要法律保障。公安交通巡警的人性化执法是执法方式方法的大势所趋,但是仅仅宪法中“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规定作为人性化执法的保障是远远不够的。相关法律不健全,就会使公安民警在实践人性化执法过程中遭遇法律盲点。同时,人性化执法的有效实施需要一个良好的源头——人性化立法。在行政立法的过程中就要广泛的听取各个领域和身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
和建议,听民声,察民意,将真正保护人权和体现人道的精神融入到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中去。这样就规范了人性化执法的过程,提高了公安交通巡警的执法效率,同时,也可以保护公安交通巡警及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将人性化执法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完善,就为交通巡警“人性化执法”打下了坚实的后盾。
(3)人民群众的配合人们关注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大都关注公安民警怎么做,而忽略了人性化执法向前发展,需要全体公民的配合。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知法、懂法,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敢于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也能充分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才有其生长的土壤。另外,加大对人性化执法的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人性化执法不是“软弱执法”,不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不是“人情化执法”。倡导人性化执法,使公安民警对执法对象的尊重,同时也需要执法对象对公安民警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对于交通巡警也是一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交通巡警所面对的当事人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当他们面对一些突发的交通意外时,有时会因为情绪上的问题,对与交通巡警的执法很不理解。所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是比不可少的。
结束语:
当我们对人性化执法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后,我们会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作为交通警察,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时,要掌握好适度,体谅群众。我想这也是能够做到人性化执法的最好的前提,掌握适度,实际上也是《行政处罚法》对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一。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有四个关键必须掌握好即一是罚得对不对;二是罚得当不当;三是罚得是否承受得了;四是处罚尺度是否一致。作为交通民警如何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处罚权,除了熟练掌握运用国家的法律法规外,还要明确两点:一是执罚者与受罚者都是“人”,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分,违法行为大都没有主观故意,存心违法的毕竟是少数,这就要求执罚与被罚者之间的相互尊敬和理解。二是交通参与人的违法行为,多数都人民内部矛盾,通过说服教育可以调解处理矛盾。所以,我们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时一定要注意合法、适度、量情的原则。努力把人性化执法时时刻刻的体现到我们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浅谈对人性化执法的认识》,《法治办主站》2010年6月22日
晓来:《关注南京人性化执法》,《东方卫报》2003年9月11日
刘文,《论“人性化执法”的实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年3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
钟长发,《浅谈公安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现状与构想》,《中国法治新闻网》2010年9月8号
第二篇: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内容提要:
当今我国正处在大变革时期,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变化剧烈,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与矛盾逐步显现。与此同时,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自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在这种大背景下,实行人性化执法是必须的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是现代法治理念对行政执法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执法工作的重要原则;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执法活动的新期待。对缓解、遏制和消除社会冲突与矛盾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现阶段,我们公安民警对人性化执法的把握和使用不尽如人意,人性化执法的理念还没有普遍深入到公安民警的执法思想中。在实际执法活动中具有人性化不突显的问题。而在对人性化执法的运用上,不少公安民警走入了一定的误区:一是把人性化当成人性化执法,二是错解人性化执法,导致软弱执法。这些误区严重地损害了法律尊严,侵害公民利益。要解决这些人性化执法的运用问题,很好地继承人性化执法的优越性,必须通过强化人性化执法观念,改变落后的执法方式,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完备的机构设置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人性化 执法 公安民警
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持续发生很大变化。群众的思想日益被不断变迁向前发展的社会解放出来。然而,伴随着先进的思想被解放的还有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新问题。为适应时代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首次在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公安民警应发出积极响应,“人性化执法的”的提出并运用是必然的。在执法中加以人文关怀彰显出执法为民的宗旨,对缓和社会矛盾,改善警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实际意义和深远影响。公安民警在日常执法中要加以重视。现结合当前形势公安实践,谈一下关于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浅知拙见。
一、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涵义
所谓人性化执法,就是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在遵循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以人权为核心,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当事人的社会权益,人道的、理性的、文明的从事各项执法活动。简单的来说,就是法律允许,群众接受,充满人情味,注重社会效益的执法。是公安民警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更是“执法为民”宗旨的集中表现。人性化执法包含了“热情服务”于“严格执法”两层含义,“人性化”与“执法”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依托,互相映衬,深化与完善了一般性执法的意义和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规范文明的执法体现民警高效热情的服务并为民警营造一个严格执法的良好氛围。
二、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意义
有一些公安民警认为,“人性化执法”的提出其实就是给群众作个姿态,让外界觉得公安队伍看起来还是有点“人气儿”的,换来点好名声,是所谓的面子工程,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他们在日常执法中所表现出的“人性化”是虚伪的,肤浅的,应付了事型的,嘴上嚷嚷着“人性化”,实际做的却是另一套。久而久之,就连人民群众都会认为我们公安民警的人性只是嘴上说说,根本没放在心里去,落实到行动上去。这就会导致群众对我们公安工作不信任,是与我们坚持的“人性化”所要达到的效果背道而驰的。因此,让公安民警认识到人性化执法的意义是必要的。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意义在于:
(一)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
中国变化翻天覆地,各种利益相互摩擦、碰撞,矛盾就会接踵而至,并且产生的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这些矛盾都是会造成社会**的根源,破坏和谐稳定,进而阻碍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我们公安民警作为社会安定和谐的维护者,化解社会产生的矛盾本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在执法过程中运用“人性化”,对处理的矛盾采用疏通,安抚而不是强堵,打压,会有效避免在执法过程中与被执法对象发生激烈摩擦,产生新的矛盾或激化原来的矛盾。便如一剂疗效良好的辅药,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唤醒道德良知,促进社会进步
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性化,以充满人情味的实际行动尊重了当事人的人格尊严,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样的执法透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往往会感动执法对象,唤醒他们的道德良知,使他们态度软化,愿意积极配合公安民警执法。事实上,许多违法犯罪的作案人的主观恶性并不深,用人性化的方法对待他们,往往会在执法过程中有所突破,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人性化执法是一种让人放心,文明的执法方式,是得民心的。它可以凝聚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社会进步。
(三)响应群众心声,改善队伍、政府、国家形象
人性化执法是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一种执法管理模式,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中心,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无疑与现在群众衷心所希望的,所要求的一拍即合。从而赢得群众对公安队伍的好感,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获得公安队伍整体形象的提升。同时,公安行业是一个国家、政府面对社会的“窗口”行业,公安民警更是群众眼里的国家、政府“形象大使”。一言一行都会被视为是国家政策,政府授意。所以,我们执法人性化从深层次上可以让群众感受到国家、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对民意的顺应,这对国家、政府的形象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三、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存在的误区
在实际情况中,不少民警虽然心里装有“人性化”,执法操作中想表达出人性化,但往往只得其形,而失其神。表面上看起来执法很有人情味,让被执法对象心里满意了,顺气儿了。但事实上呢?是以损害法律尊严,违背法律准则,损害公民利益为代价的“任性执法”。说到底,还是我们公安民警在人性化执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造成的。作为一名以国家法律为后盾的公民权益维护者,如果连这块坚实的后盾都抛弃了,以自身情感在左右执法,那怎能谈得上公正、有效地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这是很危险的,我们公安民警应该极力避免、纠正这些误区。目前,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过程中存在一下两点误区:
(一)把人性化执法看成人情化执法 人性化与人情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确有许多相近甚至相同的表现形式,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本质和目的。人性化执法是一种以法律为基石的执法,公正、文明的执行法律的规定是其最终目的,而人性化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的方式、手段。如同脱轨的火车就到达不了目的地一样,人性化的前提是保证公正、文明执法,它所有的动作都不能脱离这个范畴。而人情化执法是一种无约束、无所顾忌、无原则的人情交往。它以人情凌驾于法律之上,以情代法,以情代罚,是种情与法的交易。如同脱缰的野马,纯粹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到达的目的地。不少公安民警就是没有认识和把握好人性化与人情化执法的界限和尺度,以致坠入了人情化执法的“魔圈”。给了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通过友情、亲情、利情、恩情、爱情甚至色情等各种情,诱惑、利用我们公安民警最终达到以尽可能小的情感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法律纵然的目的。
(二)把人性化执法变成了软弱执法
吉林省德惠市交警大队镇内中队民警曲佳松和王兴盛在4月25日的执法过程中被一名拿不出行车运营证的女司机杨某当街扇了40个耳光,造成轻微脑震荡。事后他们对记者说:“因为打人者是女人,我们不能还手,也不能躲开。如果躲开,人们就会看到一名女人在追着打警察,会因此产生误会。”近年来,像这种袭警案件屡有发生,与一些公安民警执行所谓的“人性化执法”不无关系。这些民警曲解了人性化执法的涵义,将其软弱化,在执法过程中盲目坚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原则,一味的忍让,以为是在人性化执法,是尊重群众的表现。殊不知尊重了群众却践踏了自己,助长了一些违法分子的气焰,“惯坏”了执法对象。久而久之,群众就会认为公安“软了”,“怕事了”。这样不仅有损公安队伍的形象,更减弱了群众对公安机关和民警执法的信服度。大大损害公安民警的尊严,严重会危及公安民警个人在执法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试问一个国家的警察连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都保护不了,何谈保护人民群众的?换句话说,软弱执法客观上等于纵容了违法乱纪行为,大大有害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不是人性化执法的初衷,反而离此大相径庭。
四、解决人性化执法运用问题的途径
要想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对人性化的准确、有效运用,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人性化执法观念
让公安民警实现在执法过程中人性化的准确、有效运用的首要前提是使心中存有人性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要公安民警心中有人性化,还要让全体社会公民心中了解人性化。要加大对关于“人性化执法”的宣传教育,让民警掌握,让广大群众了解其内涵、意义,使每个公民都认识到人性化执法不是“人情化”执法,不是“软弱”执法,不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更不是“面子工程”。只有全民对人性化执法的认识提高了,群众和公安民警才能在执法过程中产生良性互动,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才有其生长的土壤。
(二)改变落后的执法方式
人性化执法是一种进步的,文明的的新兴执法模式。要运用好它,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改变落后的执法方式。而要改变落后的执法方式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公安民警对于执法工作的认识,抛弃所谓的“以恶制恶”的执法观念,要全力推进公安民警从以前执法时的管理控制型向执法服务型的转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全面提高公安民警的素质。公安民警的内在得到了提升,在自觉摒弃落后执法方式的同时接触起人性化执法就能熟悉得更快,掌握得更好,运用得更妙。否则,即使披上“人性化”的华丽“外衣”,也只能落的个“穿上龙袍不像太子”的悲剧。
(三)完善法律制度
人性化执法虽然是执法方式方法的大势所趋,但让它得到很好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因此需要一相对完善的法律保障。但是仅宪法中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远远不够的。相关法律不健全,致使了公安民警在实践人性化执法过程中遭遇法律盲点。同时,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系统地为人性化立法。这些都是当前人性化执法的有效实施迫切需要的。所以,应该在今后的行政立法中广泛听取各个领域和身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听民声,察民意,将真正保护人权和体现人道的精神融入到法律、发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中去。这样有利于人性化执法的规范化,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效率,更好地保障了执法对象及公安民警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健全完备的机构设置
人性化执法的运用、实施除了要有法律制度保障,还需要配套的机构设置进而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首先,要成立人性化执法的研究部门,加强人性化执法的理论研究,用理论成果科学地指导人性化执法的实践工作。其次,要成立人性化执法的监督部门,随时随地有效地监督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让民警在无形的压力下养成自觉在执法中强调人性化的习惯,并防止民警走入人性化执法的误区,和以“人性化”为借口做出损害法律尊严和人民利益的事。再次,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警民沟通渠道,及时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心声,促进警民交流,拉近警民之间的感情。另外,需要建立维护公安民警权益的法律服务中心,着重解决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的权益受损问题,更好地保护民警自身,解除民警的后顾之忧,使民警更有底气地去执法,更放得开去执法。
总的来说,人性化执法是“刚柔相济”的结合体。“刚”体现在对法律的严格遵守和执行,“柔”则反映出了司法的各个环节、细节所体现出的人性、人权和人文关怀,透漏出了人道主义思想和深刻的道德感召力。人性化执法作为与时俱进的执法理念和方法,是人性的充分觉醒,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本身就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们公安民警掌握这种执法技能并在实践中运用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间会困难重重阻力颇多,有自身的也有来自外界的,这就需要我们公安民警长时间的努力。
因此,我们要充分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这种准备不仅是心理上的,还有行动上的。我们的有关部门要快速运转起来,以实际行动帮助公安民警完成从旧执法模式到人性化执法模式的过渡。一方面加大对人性化执法的理论研究,一方面更多地从实质性的内容和细节入手,努力改变执法条件、手段、方式,切实提高执法水平,逐渐把“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贯穿到每一个执法环节当中去。同时,加大对社会各界的普法教育,公安工作的宣传,让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支持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主动配合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有关部门重视了,社会各界理解了,支持了,配合了,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才有生存和快速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对于“人性化执法”的若干思考>.《法制与社会》2007(3).[2]海波.〈“人性化执法”并非“软弱执法” 〉.《法治与社会》(锐视版)2006(7).[3]刘文.<论“人性化执法”的实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3).[4]何贵初.《公安群众工作基本功》.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5]梁尚学.<坚持人性化执法,保障社会的和谐与公正>.《公安研究》2005(12).
第三篇: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杨康
中国的警察机关,称为“公安机关”,意为维护公共安全的机关。中国的警察,称为“人民警察”,警察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他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曾几何时,在传统的执法观念影响下,我们的一些执法部门,往往更多地注重结果,而不太注意过程和细节;往往过于强调法律的刚性和威慑力,而相对忽略法律本身应有的人文关怀。这种威严有余、人情味不足的执法手段,既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也与现代法制的原则和基本法理相悖。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是一个可喜变化,说明我们的公安执法部门正在积极转变执法观念,正在从过去片面地强调法的执政工具功能,逐渐侧重于强调法的服务功能;正在从过去强调法的专政性、无情性,转向更多地张扬和显现法本身应有的人文关怀。本文从人性化执法的涵义,以及目前对人性化执法认识上的一些误区的分析出发,研究了人性的构成与层次结构、人的欲望、需要及其层次性,提出公安民警应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构建人性化执法环境,同时,应找准公安民警执法的正确角色定位,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一、人性化执法的内涵
(一)人性化执法的涵义
所谓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是一种把“人”作为执法活动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执法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公安部门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公安执法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总称。人性化执法有以下三层含义:
(1)人性化执法首先是一种执法管理模式,这种执法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根本,以“人的本性”作为基础来设置的,是指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把人的要素放在中心的地位,还“人”本来的价值和尊严,创造出一种能够满足人性的、善的需要的社会环境。运用人的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来激发其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执法效率,这是人性化执法的出发点和最基本要求。(2)作为一种执法模式,首先当然是依法办事,“法”就是一种约束,一种将个体的力量约束到一个集体当中去,并为这个集体服务,以产生更大的能量而提高效率。“人性化”意味着一种理解和疏导,通过情感因素营造—种和谐的社会环境,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
(3)人性化执法是一种感性的共享型的执法管理模式,需要执法者用心来同被执法者进行交流,做到彼此了解,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就公安执法者所从事的工作达成共识。因为执法者是人,被执法者也是人,人与人之间总有一些本性的东西是相通的,所以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其实就是执法者与被执法者平等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构建一种认同感使得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二)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在人性化执法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些错误的认识表现为方法与目的的混淆、人性化与自由化的混淆和人性化与人情化的混淆。
首先,以人为本既不是一种管理方法,也不是一种获利工具,它是社会正义、自由秩序和个人欲望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和相互制约。以人为本在时下的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口号,人文关怀、人性化管理也随之成为一种时尚用语。有些单位只是把它当作一句树形象的广告词,很少有人深究其意义,使这一本应反复思考的人类问题沦落为众所周知的宣传故事,被一些人利用来做政治秀。其次,人性化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一种更具人性的执法与管理,所谓人性化,是说在严格管理前提下的人性化,而不是无原则的自由化的宽松管理或不管理。人性化管理不是丢弃管理原则,而是“软性管理”。强调人性化执法,就是提醒执法者,注意对人的尊重。人性化执法包含人性自由的要素.但这个自由是有度的而不是无规矩的自由。必须用法律、社会公德和具体的规章制度约束自身行为。
最后,人性化执法不等于人情化执法和自由化执法,而是制度化执法的升华,是人性充分觉醒,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执法过程中,如果沾亲带故徇私情,这样不但会失去人性,也失去人性中必须把握的尺度,使人性化执法向人情化执法转化。
二、执法应正确认识人的本性
1、人性的构成与层次结构
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人所特有的,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全部属性的综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或者说是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人具有两面性,或者说人性具有双重性。人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决定着两面性中的哪一面表现更突出,只有当两方面的表现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人类才能实现资源共享,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为此,我们要弄清楚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性问题,这是因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应该是缩小人类永恒的本性与工作环境的要求之间的差距。
人性层次结构的理论主要是指巴特勒关于人性的三个层次的学说。即感觉、嗜欲、情欲和情爱等欲望是人性中的最低层次;自爱和仁爱构成了人性的第二个层次;反省或良心是人性的最高层次。
权力源于拥有或有途径可以获得所需的资源,无论什么样的资源都会导致一个个体或团体对其他个体或团体的依赖。因此,如何组织和管理资源的决策,会直接决定人性的哪个方面得以表现出来。
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公安民警执法实践中,简单地号召公民遵守法律法规,全身心遵纪守法,并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良好公民的守法意识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条件支持。道德和奉献是一种利他行为,以他人为中心的天性是在特定条件下自然产生的,靠动听的口号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同情心、理解相信任对于产生高度合作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不可能制造出来,只能在一个精心构建的人性化的执法的环境中才会自发产生出来。
任何组织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因此公安民警执法问题的核心应该放在人性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效率。我们还须明白,靠监督和压迫是得不到良好的执法效果的。
2、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构建人性化执法环境
(1)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公安民警担负的任务十分艰巨。公安民警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他们能否完成好工作任务,构建人性化执法环境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党和人民始终对公安民警提出了很高的职业道德要求。
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的特征。公安民警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职业道德的一切共性。但是,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内在的规定性,又决定了它具有其他职业道德所不具备的特点。概括地说,公安民警职业道德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政治性。一般的社会道德与政治也是密切相关的,表现为政治变革和道德的发展相互促进,政治制度和道德体系相互影响等。二是法规性。一般来讲,职业道德与法律、纪律、各种规章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职业道德具有自觉的性质,它主要对职业者起一种倡导的作用,告诉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以何种思想、感情、言行去处理各种关系,完成本职工作。三是示范性。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的示范性,主要是指公安民警遵守职业道德在社会上所起的表率作用,及对其他行业和群众的感染作用。在社会生活中,所有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四是自觉性。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的自觉性体现了强烈的自律精神。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具有高度的自觉性特征,因为公安民警职业道德是充分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是警察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也是最具有感召力的道德,最能赢得公安民警内心的认同和接受,也能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
(2)良好的公安民警职业道德是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集中体现。对公安民警行为有约束力的法律、纪律等规范,属于一种他律性的规范,即不论公安民警对这些规范是否真正愿意遵守,也必须照此去做。而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则不然,它属于一种自律性的规范,而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只有被广大公安民警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他们的情感和信念时,才能发挥其人性化的作用。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人性化执法的集中体现和具体保障。这种以公安民警内心自觉作为发挥作用基础的道德规范,离不开广大公安民警良心的作用,良心作为人的一种道德内省和自制能力,是道德自律性的最集中和最高的表现。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目的,促使人们去遵守社会规范。公安民警的职业良心是其言行的“检查官”,法律、纪律、政治等规范不管公安民警是否有遵守的动机,只要在行为上没有违反就不能去干涉。而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必须有公安民警内心的善良愿望,以及自省自律的良心,才能得以遵守,并发挥其作用。从形式上看公安民警职业道德是一种“软件”,作用似乎不大,但实际上,由于它与公安民警的情感、责任心、信念等内在的因素密切相联,因而它一旦被公安民警所接受,就会变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塑造人格、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等方面起到法律、纪律等规范难以起到的作用。
三、执法应重视人的需要
1、人的欲望、需要及其层次
欲望是动物体因感觉缺乏而渴求满足的一种心理现象。人类欲望是人体各种器官官能渴望得到满足而通过相应的生理一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心理学家早就认识到,当个人的欲望尤其是像生理需要这样的个人最基本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就会对个人产生压力,而这种压力又常常会大于所有其他可能产生的忧虑和需要。所以,尽管自尊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但如果安全的需要未能满足,它就会屈居其后,与此对应的另一面也同样重要,一旦某种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更高层次的基本需要便会出现.居于个人注意和兴趣的前列,成为第一需要。如此看来,人的需要可能通过一系列不同的阶段表现出来,而你必须先通过一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所以,各种人群的基本需要可以按照其对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的大小排列出来。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先于较高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正如马斯洛所发现的那样,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所有的需要并不是同时排列在一个平面之上。
2、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1)严格执法的要求。严格执法是指公安民警基于公正无私的要求,按照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规定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条件、标准和程序,执行国家法律赋予公安民警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公安民警要做到严格执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牢固树立对法律负责的观念。强调对法律负责与对党和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切实增强依法办事、严格执法的责任心。当前,在执法活动中,要严格禁止用执法权力为地方、部门或者个人谋取私利,禁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扣押”的“三乱”现象。
第二,切实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素质。各级公安机关要把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作为今后公安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而且必须做到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各地公安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执法行为规范,防止执法行为的随意性,保障国家权力得到正常而有效地运行。
第三,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各级公安机关要强化执法活动的内外监督,防止和杜绝权力的滥用,自觉接受各级党委、国家权力机关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并使这种监督制度化、经常化。第四,严禁逼供。公安民警在职务活动中,不得为获取口供而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施以肉刑、变相肉刑或精神折磨,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伤害其身体,侵犯其人身权利,或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施以任何方式的威胁,或采取诱供、指名问供等错误的方法。严禁逼供,要求公安民警在办案中,要坚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而不轻信口供的原则。
(2)热情服务的要求。热情服务是指公安民警在执法工作中要文明礼貌、感情饱满,尽可能耐心、周到、细致地做好自己本职工作,重视人的本性需要。
热情服务的要求如下:
第一,公安民警要认真履行职责,树立做好本职工作,就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爱岗敬业,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严格治安管理,保护国家、集体的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完成法律赋予的各项任务。
第二,公安民警要服务于全党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无论任何时候都必须使自己的工作紧密围绕全党工作的大局。当前,公安机关要以强有力的打击职能、管理职能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和生活环境,使经济建设能更快地发展。
第三,加强和改革治安行政管理工作。改进服务措施,文明执法,开展多方面、高质量的便民、利民活动,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第四,扩大服务领域。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或处于危难的时候,要积极给予救助和保护,积极参加社会救险和救急活动。
第五,改善服务态度。在工作中与人民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用良好的态度、文明的语言、规范的行为,让人民群众有亲切感、信任感。
3、公安民警执法的正确角色定位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曾经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自从1979年以后,法制建设重新起步,实行了“发展民主,健全法制”的方针,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依法治国”已被载入宪法,正式确立为治国方略,这就如同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样,必将对中国的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实行“依法治国”的情况下,警察必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警察再不能把自己看成是挥舞着警棍去“管人”的,而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忠实地执行法律,维护公民权利的人民公仆。就其性质而言,警察机关应定性为维护法律和执行法律的机关。警察既不能自行制定法律,也不能随便更改法律,更不能任意曲解法律,而必须忠实地执行法律。警察的本质就应当是忠诚执法。
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警察必须严格依法办事。首先,要求每个警察都应该模范地遵守法律。只有警察带头遵守法律,才能给公众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反之,如果警察自己不遵守法律,甚至越权行事,那就会损害了法制的尊严。其次,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必须特别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警察执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护人权。在刑事诉讼中,尤其要强调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和诉讼权利,严禁非法拘禁、超期羁押和刑讯逼供。现在,中国警察自觉保护人权的观念已经逐步树立起来,文明执法已成为主流。再次,警察的执法活动必须公开,不允许搞“暗箱操作”。有道是“阳光是最好的清腐剂”,中国的各级警察机关,都在大力推行各项公开办事的制度,将有关的办事程序张贴布告,公之于众。这种做法不仅方便了公众,而且对警察执法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最后,警察的执法活动必须接受监督,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根据《人民警察法》的规定,中国对警察执法设置了五种制约机制:一是在警察机关内部的设立督察机构;二是刑事侦查要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三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议会)有权对警察执法活动进行质询;四是新闻媒体经常对警察机关的阴暗面进行曝光,进行舆论监督;五是当事人对警察的行政执法行为不服时,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实践证明:加强对警察执法的监督,才能抵制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蔓延。它既可以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可以促进警察队伍的廉政、勤政建设,本身也是对警察的一种爱护。
四、结语
如果说法律之“刚”,体现在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上的话,那么,“柔”则指司法的各个环节、细节,都应当体现出人性、人权和人文关怀,体现出道义和感召力来。而这种执法者在认真遵循法律规定,充分尊重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依据正当程序进行的非歧视的、人道的、理性化的执法活动,正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交口称赞和推崇的人性化执法。
当然,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实生活距离先进的执法理念总是有较长的一段距离。而这就需要执法部门能够更进一步,能够更多地从实质性的内容和细节入手,努力改变执法条件、手段、方式,切实提高执法水平,逐渐把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切实贯穿到每一个执法环节当中去。只有更多地让人性执法从形式走向实质,从抽象理念走向具体细节,执法才能最为真实而充分演绎“法”与“情”,也才能更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和拥护;同样,只有当人文关怀的阳光真正照耀到每一个公民,各种社会歧视和冷漠才可能逐渐乃至全面消除,公民的各种权利才可能得到最为全面的尊重和实现,而社会的每一个个人才可能更有尊严和价值地生活着!
同时,“人性化”执法,应当是执法的深化与完善,是执法态度、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它提倡以人为本,注重服务质量,与“一般性”执法没有质的区别。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被服务群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我们强调前者在执法过程中要对后者充满人性,也要保证后者和全体社会成员在守法和接受监督管理时对前者要支持与配合。因此,人性化执法实质上是执法工作的优化和执法质量的提高,以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制社会的完善。如果因为强调人性化,执法人员担心被投诉而执法不严,不力,对不法行为、抗法行为一味迁就忍让,坚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导致执法工作不能有效实施,执法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受到人身伤害,那就有悖于人性化执法的本意,是对人性化的异化,也不是法制建设的初衷。
第四篇:论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
论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
内容提要: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是近年来中国执法理念的一次改革,但是人性化执法中的非人性化带来的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行政相对人带来了不必要的侵害,也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和政府的形象。虽然这些事件的发生只是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一个缩影,但却反映了我们公安机关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关键词:公安机关
执法
人性化
问题
对策
公安机关是国家的司法行政机关,打击犯罪是公安机关的主业,它担负着保障诉讼活动顺利进行和行政执法两方面的任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各项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完善,使我们切身感受到法律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在不断加强,法律不再仅仅重视公民对国家与社会应承担的义务,更明确了公民所享受的权利。那种认为法律是单纯的惩罚 工具的立法思维已被法律的权利保护思想所替代,人性化执法已成为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一、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的概念及意义
(一)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的概念
人性化执法是指法律人性化是指法律必须与人性相协调,并尽可能以温情的方式得到施行。具体来说,就是指法律在立法、执法与司法各领域全方位体现出来的,以人权为核心,在尊重法的精神和法定权利、遵守法定程序的基础上,充分关心人、尊重人,在事关人本性的事务中不作苛责,兼顾人的正常情感、理性和需要,兼顾人的不同个性取向和不同社群区域的习俗,尽量以仁慈、人道、温情的方式得到施行。
(二)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的意义
1、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
当前,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大量存在。比如:贫富差距拉大、下岗失业、弱势群体生存艰难等等。在各种诱因之下,一些地区群体性事件多发。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人性化执法,就是以社会稳定的大局为重。多体谅一些违法者的困境与无奈,区别不同人群、不同原因、不同情节,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缓解社会矛盾,这样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警民关系的改善。强调人性化执法,就是要使法律不仅具有力度,还要有温度,发挥其潜在的功能,处理好、平衡好各方利益,促进社 会的和谐稳定。
2、唤醒道德良知,促进社会进步
目前,在我国对于违法犯罪人员的改造方法是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目的就是通过惩罚与教育,使他们成为守法公民。现实中,有许多违法犯罪人员或由于生活所迫,或由于一时冲动,或由于被坏人利用等等,而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其主观恶性并不深,不必从严惩处。用富有人性化的方法,更能使他们认识错误、痛改前非,而且往往能使违法者受到感动和感化,与冷冰冰的执法相比,效果更好,意义更大。推行人性化执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让群众感到更安全、更舒心、更满意,从而凝聚、整合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形成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合力。人性化执法是一种让人放心的、文明的执法方式,它的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3、体现以人为本,改善队伍形象
作为一种执法管理模式,人性化执法是以“人的本性”为基础提出的。它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等方面考虑,把人的要素放在了中心地位,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目的是创造出一种能够满足善良人性的社会环境。“人性化”意味着一种理解和疏导,它通过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让公安民警设身处地的为执法对象考虑,为他们提供应有的方便。这样做,体现了对执法对象的尊重,减少了对抗情绪,同时也能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改善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二、人性化执法的特点
(一)严格执法
“人性化执法”的一个根本前提,是要以法律为准绳,在不降低执法标准的前提下,对公民(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正当权益给予保护,这是“人性化执法”的应有之义。因此“人性化执法”是有原则的执法,它必须在现行法律的框架内,通过执法人员的具体行为来体现权威性。任何故意降低执法标准甚至不执法,往往破坏执法的公正性,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平等执法
现代法治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不得因执法对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执法人员不能对一部分人实行“人性化”,而对另一部分人不实行“人性化”,从而亵渎法律的公平、公正原则。然而,在执法过程中常常出现的因违法者身份不同而给予不同程度行政处罚的事,同一部法律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执行标准,这无疑是亵渎法律精神、牺牲法律尊严。
(三)尊重人权
“人性化执法”是基于人类道德和情感的一个提法,它体现为对人的法定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尊重。在执法过程中,尊重人的价值及各项基本权利,可分为对己和对人两方面:一是执法者要尊重自己的人格,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丧失人格,“人性化执法”不等于万众叫好,执法人员如果被感情和社会舆论所左右,抛弃人类社会所认同的保护人权原则,将导致执法与“人治”无异;二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维护他人的合法权利,体贴和顾及他人的 感受,求得公正执法和执法效果最佳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化执法即是尊重他人的人格,也是尊重自己的人格。
(四)真诚服务
“人性化执法”必须具有执法的刚性,即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排除主观随意性;柔性执法则强调对当事人讲权利、尊重和服务。在和谐社会,刚性执法和柔性执法必须双管齐下,不可偏废。执法人员要明确执法的权利和义务,不仅在执法中要纠正违法行为,要求行政相对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还应当更新观念,明确执法权利的来源是公众授予,牢记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的宗旨,耐心向违法行为人进行义务宣传,解释法律,并协助解决问题,实现“人性化执法”。现代法治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法律的执行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以体现法律的人文关怀。可以说,刚柔相济的执法方式是确保“人性化执法”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在人性化执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执法理念,指导思想的偏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然而在部分警察身上,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执法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特别是法治意识和人权保障意识没有很好确立,在执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重视理论学习及“以人为本,人性化”执法理念的培养,表现在现实中,理论修养不深,法律知识匮乏,执法方式简单,粗暴,接待群众缺乏耐心等。、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人民警察法》第六条规定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十四项法定职责,在现实中一些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没有很好的履行这些职责,这在当前一些基层公安机关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首先是不及时处理群众的报警,不及时立案及调查,其次是对群众保护人身,财产权利的求助,不理不睬或拒绝履行,再就是对公民依法申领证件,执照,故意刁难,无故拖延等。比如办理伤害案件,一些派出所接到报案后,不管案件大小,先叫治保会或协警处理,而这些人无专业警察素质,往往延误时机,最终导致加害人逃避制裁,受害人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二)违反法定程序办案
1、执法主体不合法:在基层派出所,协警,保安参与办案,制作笔录,有的派出所,甚至让见习生参与办案。
2、违返地域管辖,部门管辖规定执法办案,如派出所跨辖区查赌,抓嫖,派出所上路查处交通违章行为等。违返程序办案,在基层派出所,先调查后立案,先处罚后裁决等执法现象大量存在,当场处罚不出示证件,处罚决定书不及时送达等问题也时有发生。4 超越职权审批,如派出所所长审批刑事案件。
(三)职业道德不够完善,缺乏责任意识
目前,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在不断加强,警民关系得到了积极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满意程度也不断提高,但是,这不代表当前公安民警的职业道德水准就尽善尽美了,在少数公安民警身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与党和人民的要求不相符,与公安民警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不相称、与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
1、思想理念有所弱化,对工作生活的一些现象存在模糊认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所动摇,缺乏对政治和国内外形势的关心,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
2、思想认识出现偏差,敬业意识不浓。公安工作任务繁重,付出多、报酬少,部分民警产生一种“吃亏”的想法。有些青年民警,经不起风浪考验,思想滑坡,淡化了敬业意识,过分注重个人得失。工作中,一旦因失误受到批评,或个人付出得不到回报、认可时,不能正确理解,思想消极,意志消沉,存在失落感,有的甚至产生逆反、浮躁等心理。
3、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有待增强。有些民警法治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差,有些凭经验办事,为人情所动,唯物欲而求。办案过程中,有好处的案子优先办,没有“油水”可捞甚至赔钱的案子不愿办,以致在执法办案中出现执法不公,执法不严,造成群众不满。
(四)执法为民观念淡薄,缺乏服务意识
2004年2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而公安机关是人民看得见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落实到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就是要建设服务型警务。但在警务执法活动中,部分民警工作热情不高,宗旨服务观念淡薄,办事效率不高甚至还出现“门好进,脸好看,但事难办”等故意刁难群众的严重问题,群众意见大。特别是某些执法人员缺乏对领导与民众一视同仁的态度,执法中拉关系、走后门情况严重,从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歪曲人民心目中政府的形象,亵渎了法律的尊严。法律的公正与公平的适用是保障人权的重要途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需要的是执法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执法中冷漠、歧视现象也比较普遍,执法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有的公安机关的执法人员认为,执法部门就是权力部门,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有一种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感觉,这就使得执法的过程中盛气凌人,缺乏服务意识,往往容易使行政相对人产生对立情绪,使本应很好解决的问题变得复杂化。
四、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加强人性化执法的主要对策
(一)回归正确角色定位,把握人性化执法尺度
“警察权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它一开始就是以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以服务群众为己任,以执行社会职能为基础,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公安机关依法行使的治安管理权、刑事 处罚权,无不以服务性为突出热点。”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政府行政基本上处于管理行政模式。该管理模式强调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控制,缺乏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和满足。长期受这种行政模式的影响,我国对公安机关的角色定位也不准确。因此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的“七一”讲话中提出:“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活的工作中去”。这些实际上已导出公安机关的角色定位:它是一个执法机关,更是一个服务部门。那公安机关为谁执法?为谁服务?“人民公安为人民”这是最好的答案。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让人民”,所以作为执法机关的公安机关是人民的公安机关,作为根据人民授权的具体执掌执法权的警察是人民的警察。因此,警察在执法工作中就必须实行人性化,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以此来服务人民,造福人民。
在人性化执法的同时避免将人性化执法泛化成“人情化”或偏离法制,人性化的执法还应掌握一个“度”,也就是“合法性”原则。法律的尊严必须得到维护,人文的关怀不能滥用。假如超越了人性化的执法范畴,法律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惩罚作用,影响其对犯罪的威慑力。法就是法,它有严格的范围、界限,超越了其界限,法就会被滥用,或弱化法律的尊严,法律的效力将难以得到充分体现,那么社会秩序将被破坏。因此,把握人性化执法的“度”,非常重要。要避免以人性化作为借口,将执法的“人性 化”泛化“人情化”,要避免将人性化当做一场“政治走秀”,流于形式主义。同志,如果偏离了合法性原则,则有可能导致人性化执法偏离法制轨道。须知,法律对于行政执法本身有严格的程序要求,维系着法律尊严和法制权威。不能因过分强调人性化执法而忽略法律的强制性。
(二)加强对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思想认识的提高,使我们的干警自觉的做到以下几点:
1、体现对人民的敬畏。作为执法者不仅要敬畏法律,更要敬畏人民。因为从根本上说,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的,做不好工作就对不起老百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对人民群众“既怀崇敬之心,又抱歉疚之情”。做到了这一点,人性化执法就有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就有了基础和保障。
2、体现对人格的尊重。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如果我们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执法过程中,忽视或漠视了当事人的基本人权,忽视或漠视了周边群众的现实感受,那么执法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南辕北辙。
3、体现对人情的关怀。人性化执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严肃执法,又要充分体恤当事人的具体情况,追求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最大化,而不能不讲客观实际地机械执法,造成不良甚至恶劣的执法效果。.10
4、体现对人需求的理解。人性化执法究其实质是对人需求的一种满足。特别是依法行政,诸如在户籍、暂住人口、出海船舶等证件办理和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时时把方便群众和满足群众正常需求放在第一位,在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推出一些便民、利民举措。反之,利用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砝码,处处刁难群众,必然恶化警民关系。
5、体现宽严相济的原则。人性化执法并不是否认严格执法,而是宽严相济。见诸报端的成都交警对醉酒驾驶员送上“醒酒汤”,湖北高速公路交警对疲劳驾驶员“罚睡”,都是宽严相济的范例,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让违法者心服口服,实现了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具体到日常执法,体现宽严相济的原则主要还是看违法原因。
(三)积极推进公安队伍“三项建设”并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做到执法为民,热情服务,打造新型和谐警民关系 “三项建设”和“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是公安部党委在深入总结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经验基础上,为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们公安机关紧密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实施人性化执法,打造新型和谐警民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我们公安机关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回应新期盼的必然选择。
1、执法为民的要求。执法为民是公安执法思想的核心。要求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需要 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公安民警要做到执法为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牢固树立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观念。强调对法律负责与对党和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切实增强依法办事、严格执法的责任心。按照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规定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条件、标准和程序,行使国家法律赋予公安民警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构建人性化执法环境。对公安民警行为有约束力的法律、纪律等规范,是一种他律性的规范,不论公安民警对这些规范是否真正愿意遵守,也必须照此去做。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自律性的规范,是以公安民警内心自觉作为发挥基础作用的道德规范,由于它与公安民警的情感、责任心、信念等内在的因素密切联系,因而它一旦被公安民警所接受,就会变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塑造人格、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等方面起到法律、纪律等规范难以起到的作用。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人性化执法的集中体现和具体保障。
第三、切实提高公安民警执法素质,严禁逼供。各级公安机关要把提高公安民警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作为今后公安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而且必须做到执法行为规范。各地公安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执法行为规范,防止执法行为随意 性,保障国家权力得到正常而有序的运行。严禁逼供,要求公安民警在警务活动中,要坚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而不轻信口供的原则。不得为获取口供而对犯罪嫌疑人施以肉刑、变相肉刑、或精神折麼,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伤害其身体,侵犯其人身权利,或对犯罪嫌疑人施以任何方式的威胁,或采取诱供、指明问供等错误方法。
2、热情服务的要求。热情服务是指公安民警在执法工作中要文明礼貌、感情饱满,尽可能耐心、周到、细致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重视人的本性需要。热情服务的要求如下:
第一、公安民警要认真履行职责,树立做好本职工作,就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爱岗敬业,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严格治安管理,保护国家、集体的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完成法律赋予的各项任务。
第二、公安民警要服务于全党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无论任何时候都必须使自己的工作紧密围绕全党工作的大局。当前,公安机关要以强有力的打击职能、管理职能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和生活环境,使经济建设能更快的发展。
第三、以民意为导向加强和改革治安行政管理工作。改革传统的强制性和单方面性的管理模式和体制。要让民警围绕群众走,强调行政执法的人性化就是要着重强调执法过程中的人性化措 施,强调行政程序的人性化。保证程序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证行政执法的人性化实施。改进服务措施,文明执法,开展多方面、高质量的便民、利民活动,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四、扩大服务领域。在人民群众的生民财产受到侵害或或处于危难时,要积极给予帮助和保护,积极参加社会救险和救急活动。
第五、改善服务态度,做到“开门评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工作中与人民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用良好的态度、文明的语言、规范的行为,让人民群众有亲切感、信任感。“开门评警”,让老百姓对公安工作品头论足,让群众对公安民警进行评议,无疑是对公安机关责任担当和公安民警公正执法、服务人民的一个最好促进。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善于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一些不同意见,是胸襟气度、胆量智慧、政治修养的综合体现。自觉运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从中查找问题、纠正失误、改进不足,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队伍作风建设,树立公正廉洁形象,大有益处。开门评警是事半功倍的监督之举。敞开大门听民声。相信人民群众一定会客官、真实、理性的评价公安民警,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公安机关服务群众的水平。我们公安机关一定要拿出勇气,敞开大门,深入群众,访民意、听民声、解民难。参考文献: 1、张秀丽:《对于“人性化执法”的若干思考》[J].《法治与社会》,2007.2、伍玉功:《论人性化执法》[J].《湖南社会科学》.3、刘文:《“论论人性化”的实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4、王运红:《“人性化执法”三思》,[J].《河北法学》2005年第1期。
5、韩庆祥:《论以人为本》,[J].《前线》2005年第1期
6、大讨论活动简报、第176期、《以正规化促进公安队伍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
7、杨宝民:《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的若干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第五篇: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摘要:和谐社会也对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当前我国公安民警的执法态度,言语等均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我国公安民警在人性化执法上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能够更好的满足和谐社会的要求,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公安民警 执法 人性化 改进措施
绪论
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应是: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又是以法治为后盾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公安民警作为社会治安的维护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执法过程的人性化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必须打造一支业务强,作风优又同时受人民群众喜爱的高素质公安队伍,所以,怎样实现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实施,以及具体实施步骤的完善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人性化执法,就是执法者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靠“人性化”管理,在尊重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处理好执法者与执法对象地位的关系,依据合法的程序开展执法活动。人性化执法是文明执法的需要,也是公安部门所大力倡导的执法方式。
一、当前公安民警执法的现状
(一)权力使用不当
近段时间以来,公安民警的不文明执法、暴力执法等现象在各地均有所闻,更有甚者还出现了一些执法人员与相对人之间尖锐冲突,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1、强制性手段的不恰当使用
虽然行政法规的确有必要需要强制性的一面,也允许在执法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强制的手段,同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强制手段的展示也确实有一定的震慑违法分子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存在特权思想,少部分民警以管人者自居,甚至把群众作为专政的对象,故在执法过程中,强制手段的实施则被驶入以法律和国家名义滥用公权的误区。在一个现代法制社会中,一味强调行政权的命令职能,忽视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既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也与现代法制原则和基本法理相悖,将加速政府与社会与公众的对立。
2、粗暴执法现象的存在办案中的变相体罚,刑询逼供仍然存在。对待来访群众不耐烦,不愿意接待等现象也有所发生。处理治安纠纷案件时,仍旧多采用强制手段,不重视引导及思想教育。这种现象是导致警民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目前,大部分公民对警察粗暴的形象不满,希望有所改善。2005年1月31日,湖北某地一派出所副所长在处理一起故意损坏他人财物案件时,将可能患有精神病的被害人房某丢弃在辖区外, 4天后房某被人发现冻死在野外。
3、权力的失控现象
个别民警把执法和管理活动作为谋取小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工具,以权力“寻租”,进行“权权交易”、“权钱交易”。少数执法人员出于个人的私利,在执法过程中,以执法之名,行滥收滥罚之实,导致社会上“三乱”不断;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对没有利益、“难缠”的事情能推则推,该管理的不管理,该作为的不作为,执法中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对当事人相同的违法事实,处罚结果差异很大,有的在执法过程中态度粗暴,甚至打伤群众。
(二)执法过程中缺少对法律的敬畏
1、执法缺乏公正与公平
公平与公正是法律对人民警察执法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但是,在当前执法过程中,少数民警缺乏对领导、对民众一视同仁的态度,执法中拉关系、走后门情况严重,进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歪曲了人们心目中人民警察的形象,裹读了法律的尊严。2009年4月,金华永康某公安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邱某在办理一起殴打他人的恶性案件时,滥用手中的权利,包庇犯罪嫌疑人吕某(邱某的小叔),干涉证人证言的公正,甚至还暗中阻碍法医的伤情鉴定工作。法律的公平与公正的适用是保障人权的重要途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需要的就是执法的公平、公开与公正。执法中冷漠、歧视现象也比较普遍,执法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有的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人员认为,执法部门就是权力部门,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有一种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感觉,这就使得在执法的过程中盛气凌人,说话冷、横、硬,让相对人难以接受。或在执法过程中脱离群众,把自己孤立起来,造成“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执法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往往容易使行政相对人产生对立情绪,使本应很好解决的问题变得复杂化。
2、重打击,轻保护
在执法过程中,忽视了民权、民意、民情、民心,忽视了对公民权益尤其是私权利的充分保护。现代法治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权利的保护,权利保护程度是衡量一国法治和依法行政发展进程的标尺之一。对权利的保护体现在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生存条件之上。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上主要存在的野蛮执法、重打击,轻保护,任意侵犯相对人的权利等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对权利的漠视。
二、对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改进的建议
(一)人性化执法理念的确立
1、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人性化执法理念
确立良好的法治意识,人权保障意识,在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要使民警执法的思想和理念跟得上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就必须确立良好的法治意识和人权保障意识,首先是在处理法律与权力的关系上,摒弃以往根深蒂固的权力至上思想,改变部分民警习惯按领导意志办事的陋习,重视法律的要求,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实从保障人权、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出发来执法,杜绝取权合法,以权代法的现象,其次是对执法的认识程度上,要认识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才是执法的最终目的,那些漠视公民权利,认为只要是打击犯罪,就可以不顾违法嫌疑人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为了稳定大局,侵犯一些人的权利也在所难免的想法和行为都是错误的,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公安执法工作的最高标准。
2、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牢记执法为民的宗旨
人民群众是公安执法工作的基础,而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基础,和谐的警民关系对于公安工作的开展具重要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和谐的警工关系,要求人民警察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群众,警民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良性的互动,有利于执法工作的改善。
3、深化教育培训效果,提高民警队伍素质
通过加强对国家公务员条例和有关警察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规章制度的内容,同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警察的考试、录用、培训、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从源头落实,使我国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道德素养、法律知识以及人权知识等在内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4、突出警察法律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
公安执法质量是当前执法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影响执法质量的主要问题,提高警察的法律,业务素质,关键是加强民警对执法相关法律的学习及对业务知识的熟练掌握,中央政法委刚出台了规范警察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活动及开展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意见规定:对重点岗位的执法警察要定期考核,以作为评定警察执法资格的重要依据,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是警察工作的基本法律,执法程序和工作规范,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取消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笔者认为此举甚好,一方面提高了执法民警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从心理上使执法民警重视法律业务素质的提高。从而,对民警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正确认识人性化执法
1、理解和认识人性化执法
“人性化执法”顾名思义,有两点意思:一是“人性化”,二是“执法”。这两点相辅相成,但其中也有主次关系,即以“执法”为主,要合理运用执法权,保障守法者的合法权益,对违法者予以处罚;在公证执法的同时,彰显人文关怀,提高群众对执法行为的满意度和支持率。
“人性化”执法,是执法的深化与完善,是执法态度、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与“一般性”执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它既强调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对监管相对人充满人性,也要保证监管相对人和全体社会成员在守法和接受监督管理时对执法者要支持与配合。因此,人性化执法实质上是执法工作的优化和执法质量的提高,以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制社会的完善。并不是因为强调人性化,执法人员就可能会执法不严,减弱执法力度,对不法行为、抗法行为一味迁就忍让,坚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导致执法工作不能有效实施,执法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受到人身伤害。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有悖于人性化执法的本意,是对人性化的异化,也不是法
制建设的初衷。
2、正确理解人性化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
人性化执法与严格执法并不是互相排斥,更不是互相抵触,而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
从价值目标看,现代执法的根本目的已不是单纯惩罚犯罪和因果报应,而是通过法律手段挽救、帮助、教育、感化当事人和犯罪嫌疑人改过自新。在这个层面上,纯粹的简单处罚不仅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执法效果,而且还可能强化他们与公安机关的紧张和对立,而“人性化”执法的微妙之处就是借助对当事人和犯罪嫌疑人内心世界的启迪,来唤醒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改革优化当前制度,推进人性化执法落实
1、人民警察制度的改革
从制度层面出发,解决人浮于事的现象。确实对执法抱有人性化思维,首先是建立: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特殊情况下公安内部垂直领导的领导管理体制,撤消重复建设的公安派出机构,整合统一,将组织人事业务统一领导,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安机关整体作战效能,减少其他地方部门的干扰,减少非警务活动,可依据地方或辖区内的治安状况来设立公安派出所,而不是“一刀切”,原则性的凡地方都要设立派出所,确立能够合并的就要整合,依据实际情况建立警署,既有利于节约警力,又有利于改善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其次建立符合公安职业特点的人民警察职务序列,在国家公务员序列中单列出来,同时优化重新整合警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沉列到一线,实行小机关,大基层,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头重脚轻、机关化严重的问题及职能交叉,人浮于事问题,警力的配置。
2、深化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过程监督
提高执法质量,强化执法监督,要做到个延伸,遵循“广泛监督、深入现场、内外联支、超前控制”的原则:实现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深层性。实现由事处置向事前预防延伸的转变,一方面可以加强监督部门的信息保障,加强信息交流、协作,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另一方面也使得人民警察在执法的过程中,保证同步监督,随程控制。监督工作由监督执法查纠向服务保障延伸,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机关要反馈信息,辅助决策,二是保护执法,加强执法者的心理疏导,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监督工作的力度,另一方面又使监督工作由被动到主动,既改变了监督工作的被动局面,又有利于执法决策的完善。
三、结论
人性化执法是指公安机关将人本思想、服务精神与管理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执行法律规定的执法理念,是“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性化执法的全面实施,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立法、执法、程序、监督等各个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在大力建设法治文明社会的今天,执法“人性化”应是一种必然。“人性化”本身并不代表“软弱”,尤其不代表纵容恶行。警察有裁制的权力,这并不妨碍对执法是否“人性化”的判断。不论是严格执法,人性化执法,还是公正执法,强调的只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是有侧重的强调。它们是一体的。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这种一体性也会越来越明显。这也体现了我国法治的根本性进步。
一直以来,人民警察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具有强大凝聚力与战斗力的队伍,公安民警的工作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了上级机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肯
定与认同。这也使得公安民警必将更努力,更积极的为公安事业而奋斗。公安人民警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所赢得的社会赞誉更是党和人民对公安民警工作的肯定,在人性化执法的学习改进中,公安民警必将以最大的程度发挥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与潜力,为公安事业,为国家,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良,等,当前公安执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N].湖北警官学院报,2008,第3期;
[2]马伟灵,构建法治和谐社会与公安行政执法[N].政法学刊,2007,第5期;
[3]俞雷,公安管理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
[4]李伟,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公安公正执法[N].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5期;
[5]缪文升,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能力新要求[N].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第5期;
[6]陈辉,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研究[J].公安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