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 2018年1月21日在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 蓝绍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和本届政府任期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各项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在优化结构中做大总量,在提升效益中加快发展,规模总量和质量效益实现“双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4个千亿台阶、达到11715亿元,成为全国第11个突破万亿规模的城市,年均增长9.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保持全国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跨5个百亿台阶,总量达到1272亿元,年均增长11.7%。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突破3万亿元和2.5万亿元,均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民营经济增加值均突破5000亿元。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服务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河西CBD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速,区域金融中心、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9.7%,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成为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0%,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6个,高世代液晶面板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台积电等一批龙头项目加快建设,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新型显示、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链加速形成。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化工、钢铁等高耗能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34.4%下降到31.9%。现代农业建设水平稳步提升,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跃居全省第一,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保持全省第一、跻身全国前列。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新增高淳、麒麟、白马、徐庄四家省级高新区,全市各区实现高新园区全覆盖。“两落地一融合”工程稳步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签约落地。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创业南京”英才计划深入实施,集聚科技顶尖专家33名、培育创新型企业家117名、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1280名,引领10894名青年大学生创业,21名企业人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在省内和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建立完善科技奖励评价办法,科技创新券、风险补偿、创投引导等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设立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扎实推进。轧钢、水泥、船舶产能累计减少200万吨、572万吨、44万载重吨,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累计置换政府债券1696亿元,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超过680亿元,120个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1490亿元。成功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二)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城市布局更加优化、功能更加完善、面貌焕然一新。南京被国家定位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空间格局更加优化。江北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并全面启动规划建设,河西新城呈现现代化城市中心形象,南部新城完成机场搬迁并实质性启动,麒麟高新区、江心洲生态科技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东山、仙林、高淳、溧水副城功能加快完善,“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都市区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由619平方公里拓展到77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82.3%。枢纽功能更加凸显。宁杭高铁、宁安城际相继开通,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完成,溧马、淳芜高速公路建成投用。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初通南京,禄口机场二期、小红山客运站等一批重要枢纽工程建成投用。路网体系加快完善。机场高速扩建、江北大道、宁高新通道、122省道等一批城乡大通道竣工投用。城西干道和江东路快速化改造、纬七路东进等一批城市骨干道路工程建成通车,“井字加外环”快速路网基本成型。过江通道建设全面提速,建成扬子江隧道,开工建设长江五桥、和燕路过江通道,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有序推进,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道免费通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2108公里。公共交通全国领先。轨道交通实现网络化运行,7线263公里轨道交通线路新投入运营,运营总里程达到348公里、居全国第四。建成河西、麒麟两条有轨电车线路,更新新能源公交车4100余辆,新增公共自行车9.4万辆,公交线网城乡全覆盖,主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3.1%,创成首批“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制定实施近现代建筑保护和利用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明城墙保护、整治、开放与联合申遗工作,南京被国家确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建成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六朝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梅园新村、颐和路入选全国首批30条历史文化街区,沿明城墙、秦淮河、长江、历史街巷生态人文空间特色彰显。市容环境展现新面貌。大力实施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专项行动,完成56条主次干道、869条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禄口机场、南京南站、玄武湖周边等窗口地区提档升级。完成老旧小区整治587个,受益居民19.7万户。改革停车管理政策,累计新增停车泊位超过9万个。
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城区道路机扫率达90%,提高30个百分点。高标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再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防洪保安能力大幅提升。长江干堤、滁河、水阳江等主要江河干流防洪能力显著增强,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成功应对2015、2016年特大汛情。
(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五年来,我们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扎实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打出大气污染防治“组合拳”。深入实施工业废气治理,完成电力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实施车辆、油品“双提标”,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狠抓工地扬尘管理,全面推行烟花爆竹“禁放”,严格落实冬春季节大气管控措施。2017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46.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到72%以上,PM2.5浓度降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改善幅度均居全省首位。实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全面推进“河长制”和“断面长制”,完成150条黑臭河道整治,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主城沿河环境明显提升;建成铁北、珠江二期、城东三期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及10个镇(街)、1296个规划布点村污水处理设施,完成277平方公里雨污分流,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4.5%;长江、太湖流域保护深入推进,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推进节能减排降耗“硬举措”。积极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关停整治“三高两低”企业609家,煤炭消耗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市万元GDP能耗较2012年下降24.3%。环卫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建成江南、江北、高淳等一批垃圾焚烧发电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排污权交易和排污收费制度改革,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企业治污减排。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打造生态建设“风景线”。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出台实施南京“土十条”,土壤环境修复工程进展顺利。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区2000多平方公里、市级以上示范村486个。建成滨江风光带、青奥森林公园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新增绿地小游园99个,新建绿道562.6公里。绿化造林10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44.8%和29.9%。
(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五年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大“放管服”改革推进力度,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公布行政权力十张清单,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29项,7次向基层下放审批事项326项,703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成为全国第二个没有非行政许可审批城市。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新增41家上市企业、237家挂牌企业,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02家。苏宁银行成为省内首家民营银行。新组建扬子、东南、体育、旅游等国有企业集团,62家企业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属经营性资产证券化率达到52.2%。综合医改稳步推进。实施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大病保险支付水平大幅提高,医疗联合体、家庭医生、智慧医疗成为南京医改特色品牌。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贸易流通体制改革等21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批改革亮点和品牌加快形成,成立全国第一家具备综合功能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不见面审批”模式在全省推广并形成广泛影响。“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推行。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村组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为全国提供了“南京方案”。商事制度、户籍制度、综合执法、价格机制、生态文明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均取得积极进展。大力推动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南京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一批开放平台获批运行,16条国际航线、南京—中欧等洲际集装箱货运班列开通运行,江心洲生态科技岛、空港经济开发区获批为省级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在全省份额由11.6%提升至14.4%,对外贸易结构更加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全市进出口比重提高8个百分点,服务外包综合排名全国第一,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迈上新台阶。区域合作加快推进。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宁镇扬一体化和南京都市圈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协同推进。城市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南京青奥会精彩圆满,赢得了海内外高度评价;国家公祭活动顺利顺畅,展现了南京开放自信、和平博爱的国际形象。成功举办亚青会、速度轮滑世锦赛、全项目轮滑世锦赛、南京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全球体育城市指数排名从第42位跃升到第19位。举办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一批重大活动,提升了南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八个更”要求,狠抓民生保障改善,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占比达78%,连续9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富民增收步伐加快。多措并举充实群众“口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4538元和23133元,年均分别增长8.9%和10.1%。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顺利推进,全市80%低收入农户和60%以上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摘帽。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累计培育自主创业者8.74万人,创业带动就业62.8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教育资源配置趋于均衡,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小学全面实施“弹性离校”,在全省率先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新增幼儿园学位8万多个,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92%,全市域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教育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河西儿童医院、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投入运行,市中医院新院区试运行开诊,新城新区公共卫生资源布局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养老全面推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话剧《雨花台》等7部作品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大奖,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等活动,基本建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首批“江苏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全市域创建成为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市民卡、“我的南京”APP、智慧医疗等服务广泛应用,全市公共区域WiFi网络基本实现免费开放。社会保障网络更为健全。在全省率先实现“五险”市级统筹,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稳步提高。城镇职工五项险种累计参保五年净增209万人次,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8%以上,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提高到2908元、居全省第一。住房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1696万平方米,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058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8.8万户,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取得突破性进展,为3.87万名高校毕业生发放租房补贴。城乡居民“米袋子”“菜篮子”得到有效保障,完成176个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称号。社区“减负增效”、街道社区体制改革等,被评为全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平安南京、法治南京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各项重大安保任务圆满完成。健全完善拥军系列政策,青年大学生应征入伍率连续三年全国领先,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信访稳定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外事、侨务、社会科学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仲裁、残疾人、慈善事业取得新业绩。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兑现。我们始终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每一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完成,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五年来,我们扎实抓好职能转变、作风改进、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等各项工作,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不断增强。对全市重点目标任务实行“挂图作战”,打造“网上批、快递送、不见面”政务服务新模式,推行投资项目“预审代办制”,行政效能持续提升。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作风建设相关要求,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认真贯彻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全市“三公”经费支出降低55%左右。制定实施《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意见》,荣获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称号。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763件、政协提案3131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27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54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保持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氛围。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全方位变革的五年,是开创性奋进的五年。五年的变化有目共睹,五年的奋斗凝聚艰辛,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就,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监督,归功于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拼搏奉献。在这里,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我们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宁部队、中央和省驻宁机构和单位,向关心和支持南京改革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少,在全国、全球影响力强的领军企业不多;实体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困难,民营经济发展还不充分,小微企业成长环境仍需改善;科技体制改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教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不突出,创业投资等新金融要素不够活跃,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还有很大空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落差还比较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还需进一步加强,空气环境、水环境质量需要持续提升,资源能源总体消耗水平过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需要提升,优质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等方面供给还不充分,民生改善任务繁重;社会治理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政府自身建设还需加强,“放管服”改革有待进一步突破,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还需进一步提振。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发展目标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提出的一系列新判断、新要求、新部署,是我们做好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
今后五年,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市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关键期。我们要对标十九大部署要求,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对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在发展定位和工作标准上确立更高的追求,奋力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南京实践的新境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两聚一高”“两高两强”和“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奋斗目标,立足“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城市定位,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起点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努力在各项工作中走在全省前列、发挥表率作用。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明显成效,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4+4+1”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0%以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军民技术相互支撑、有效转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创新名城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国家重大产业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位居全国一流,成为最鼓励、最适合、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城市之一。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创新型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名校名所名人名城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建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市。
——开放包容的现代都市形象全面展现。城市能级显著提升,基本建成首位度高的省会城市、影响力强的特大城市、国际化程度高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幸福感强的宜居宜业城市。江北新区区域发展增长极的效应凸显,宁镇扬一体化和南京都市圈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扬子江城市群核心城市和龙头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区域性经济、文化、金融、会展、商务功能更加完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信息枢纽城市地位进一步提升,建成重要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开放型经济竞争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设施体现国际水平,城市管理服务接轨国际标准,历史文化名城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城乡发展更趋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江南江北、老城新城、主城郊区融合发展新格局基本构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努力把广大农村建成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充满活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品质持续提升,充分展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新面貌。
——绿色南京魅力充分彰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不断健全。国土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格局基本形成。绿色南京建设持续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地表水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大幅提升,土壤环境得到有效管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南京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环境更优美。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人民群众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市经济同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符合标准的低收入人口全面脱贫、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15分钟公共服务圈全面建成。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100%。健康南京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型住房保障体系、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有效践行,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程度达到85%以上。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市民百姓安全感保持在92%以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加快形成,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处于全国全省前列。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大力度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增强市民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高质量,奋力开创南京改革发展新局面;坚定不移对标找差、创新实干,在更高坐标系中提升发展标杆、确立更高追求,充分发挥好省会城市辐射带动力,提高城市首位度;坚定不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努力把总书记为我们描绘的“强富美高”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三、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至关重要。必须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推进“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方面取得扎实进展、迈出更大步伐。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分为两类:一是预期性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工业投资增长10%,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38亿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建设用地地均GDP达41万元/亩;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省定标准和3.5%以内。二是约束性指标。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4%,煤炭消费总量减少250万吨以上;万元GDP用水低于34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达到省定标准,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5%;全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好于Ⅲ类水质比例达63.6%。
今年,我们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九项重点工作:
(一)坚持聚力创新,加速转换发展动能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加快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不断完善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夯实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启动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争取一批国家重大专项落地。全面深化与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化,推动南京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确保全市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00家。加快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15个高新园区管理机构和运作平台实质性运作,突出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集聚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制定高新园区考核办法,配套相关政策,为科技成果项目和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熟地。加快推进南京麒麟科技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南京力量。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加大服务支持和资源倾斜力度,把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实施企业研发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研发平台,简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科技政策落实手续;鼓励离岸创新创业企业并购或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做强企业服务中心,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全年建设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过100家,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不少于30家。
构建优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科技财政投入,设立市级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在宁集聚,发展天使基金、种子基金,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进实施“创业南京”英才计划、海外人才“345”引进计划、中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培养计划和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等重点工程,全力支持企业引进培育高端人才。进一步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力度,优化人才落户政策,推动人才服务国际化。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90家以上。推进智能生态岛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大力推进开放创新,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建立科技创新容错机制,打造充满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二)加快转型升级,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4+4+1”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主导产业清晰、比较优势明显、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体系,切实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按照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要求,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聚化发展,加快构筑南京未来发展新优势。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进一步整合现有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聚力打造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四大先进制造业主导产业,努力形成规模优势领先、核心技术领先、产业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以上。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未来网络、增材制造与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努力赢得产业升级的先机和主动。创建全国质量提升示范区。加快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力争“民参军”企业达到150家。全力推动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紫光集团存储器制造基地、中兴通讯智能制造全球总部等一批百亿级项目,推动台积电一期、FMC智能电动汽车等一批龙头项目顺利投产,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大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和科技服务、文旅健康、现代物流与高端商务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加快发展新金融、新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层次水平。围绕国际软件名城建设目标,聚焦新一代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载体建设、产业集聚力度,持续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加快推进金融城二期等一批金融龙头项目,全力建设以“一江两岸”为核心的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和利用,力争新增上市企业数超过上年。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业中心城市。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旅游集团做强主业,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与群众健康需求深度对接,进一步提升健康服务和养老产业供给水平。加快实施阿里巴巴江苏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推动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深入实施“三去一降一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南化、南钢、梅钢等重点企业布局调整和转型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年度钢铁去产能任务,化解船舶产能20万载重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优化土地供给结构,加大租赁住房建设力度,租赁房供地占住房供地比例达到30%以上。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严密排查、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严格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积极稳妥做好金融风险个案稳控化解工作,设立金融监督管理局。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有效防控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落实好降低企业成本各项政策,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为企业降低成本200亿元左右。加快推动补短板重点项目,着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
(三)蹄疾步稳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开放水平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广“不见面审批”和“3550”改革,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我的南京”APP集成更多服务功能,让企业办事更方便、群众办事更舒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企业登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在国家级开发区和江北新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全面实施市场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和多元化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8%。统筹推进科技人才、贸易流通、生态、民生等各领域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突出抓好国家和省重大改革试点,支持江宁区开展集成改革试点工作。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把引进外资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着力招引先进生产要素和大项目好项目,带动南京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在稳住外贸基本面的同时,着力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对标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进一步壮大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和跨境电子商务规模,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保持外贸进出口良好势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快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推动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创新集群。推动三大枢纽经济区提速发展,新开通南京至赫尔辛基等一批国际客货运航线,着力提升机场、港口和铁路吞吐能力。加快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切实提升口岸便利化、国际化水平。加强宁台合作交流,推动宁台产业融合发展。继续打造好金洽会、软博会、全球服务贸易大会等一批重大开放平台,在更大范围内集聚资源要素。办好2018年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等一批重大体育赛事,精心筹备2020年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提升世界体育名城影响力。
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发挥好南京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夯实区域融合发展基础。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毗邻地区发展等重点,加快跨区域轨道交通、创新合作等一批项目建设,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全面提速。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扎实推进援藏、援疆、扶贫协作陕西商洛和青海西宁,做好对口支援重庆万州和宁鞍合作、宁淮挂钩工作。
(四)狠抓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积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建设幸福感强的宜居宜业城市。
坚持规划引领城市发展。高水平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科学谋划确定城市战略定位、空间格局和要素配置,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强化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落实老城建筑高度规划管理规定,严格控制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明城墙沿线、景观视线走廊的建筑高度。认真做好城市设计试点工作,加强对城市街道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色彩的控制引导,进一步塑造生态人文空间,强化城市“山水城林”特色。
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质量效率。开工建设南京北站综合客运枢纽,加快推进龙潭疏港公路、西坝港区铁路专运线等集疏运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南京交通枢纽功能。大力推进对外交通建设,加快推进溧阳至高淳高速、宁合高速改扩建、宁马高速改扩建等一批道路建设。新开工及续建干线公路483公里。持续保持轨道交通建设势头,同步推进5号线、6号线、7号线等9条地铁线路建设,确保宁溧线建成通车。实施城市交通堵点治理攻坚,推进红山路—和燕路快速化改造、光华路东延、岱山东路北延、机场二通道等一批道路工程,开工建设绕城公路徐庄互通,推动城市快速路与高速公路共同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路网格局,让城市更加畅通、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统筹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始终坚持“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的城市发展思路,切实加强古都风貌保护,积极实施“城市双修”,加快推动非古都核心功能向外围新区布局,推动实现江南江北、老城新城、主城郊区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河西新城、南部新城、江心洲生态科技岛、麒麟高新区建设与发展,不断提升仙林副城、东山副城、溧水副城、高淳副城城市品质,优化铁心桥—西善桥、鼓楼滨江、玄武铁北等片区整体环境,尽快成为各具特色、功能完善、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新高地。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实施产业用地绩效评价,盘活城镇存量用地2.1万亩。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十项行动,实施主次干道环境综合整治和背街小巷整治;切实加强“四沿”环境整治提升,实施一批绿化亮化提升工程,持续提升城市“颜值”。加强城市立体式开发,统筹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量达3700万平方米,建成区5%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强智慧南京建设,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智慧应用。深化城市治理,加大共享单车管理、城市环卫保洁、停车管理、打非拆违等工作力度,实施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提升城市供水、供气、供电等保供能力。加快垃圾分类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率先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加快城市公共厕所提档升级,分批推进农村公共厕所改造。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进一步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应用水平,大力发展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畜禽养殖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建设各类农业载体平台,高标准打造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创园,支持白马高新区等40个重点农业园区加快发展。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亩、设施农业2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6.5%,农业信息化水平达61%。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全面保障粮食安全。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根据不同地区和乡村的个性特色,注重保护乡村传统肌理、空间形态和传统建筑,做好重要空间、建筑和景观设计,保留乡村风貌,保护生态要素,留住田园乡愁,全年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片区300平方公里、示范村80个、田园综合体5个。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做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3.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让乡村成为市民向往之地、农民幸福家园。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规划体制,通盘考虑城乡发展规划编制,通过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才、土地、科技、资本等要素市场,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方式,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用房力度,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扎实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范围,切实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统筹推进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领域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专项治理。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积极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农业用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继续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六)强力推进江北新区建设,打造新的增长极
牢牢把握“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进一步聚焦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点,尽快把江北新区建设成为全省未来创新策源地、引领区和重要增长极。强化新区产业支撑。落实好江北新区创新创业十条政策,支持新区在人才引进、研发机构落地、创新创业等方面创新政策,着力打造全省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加速集聚海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建设好中德智能制造示范园区、中法产业合作示范区等一批创新平台,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地。全力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技术研创园等重点产业平台建设,积极引进一批龙头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条。着力推动现代金融要素集聚,加快建设基金城、金融科技园和资产管理中心,加速形成新金融业态集聚效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支持新区申报设立南京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保税物流中心。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快发展大数据、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扩大有效投入,强化项目引领,加快推进一批龙头项目建设,力争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
加快新区城市建设。高标准推动新区核心区建设,以新区研创园、中央商务区、国际健康城为开发建设重点,加快推进绿地金融中心、服务贸易创新大厦等一批地标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新区规划展览馆、南京美术馆新馆、江北图书馆新馆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尽快展示新区新形象,打造城市新名片。积极推动事关新区长远发展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宁天线南延工程,启动地铁4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两条江北新线建设。加快过江通道建设,完成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推进长江五桥、浦仪公路西段、和燕路过江通道南段建设,新开工仙新路过江通道,做好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准备工作。落实规划新理念、新技术,加快新区CBD地下空间、综合管廊、海绵城市、青龙绿带、骨干路网建设,提升新区城市治理水平,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推动新区改革创新。优化新区管理体制机制,理顺新区直管区、共建区和协调区关系,发挥好高新片区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推动江北新区新材料科学园转型发展,加快浦口区、六合区发展步伐。进一步构建高效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探索高位协调、扁平化管理、项目化市场化运作、激励性考核评价运行模式。承接好46项省级管理事项权限和市级管理权限,加快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打造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办结时限最短、收费最少的国家级新区。
(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美丽南京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
全力治理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扎实开展“263”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减煤、减化、减铸造,全年关停化工企业40家、整治铸造企业42家。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打好餐饮油烟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强施工机械排气管控,加大工业废气、工地扬尘、秸秆焚烧污染治理力度,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空气质量一年更比一年好。进一步加大治水力度,聚焦污水收集管网及处理设施建设、水体整治提升、片区雨污分流三大重点,实施水环境提升工程,启动建成区消除劣Ⅴ类水体行动,完成87平方公里雨污分流改建工程,建成400个规划布点村污水处理设施;严格落实“河长制”,健全完善河道、排水排污管网分级管理长效机制,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水环境。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区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面实施“土十条”,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加强流域治理,加大长江岸线生态保护力度,基本消除外秦淮河、金川河等主要入江支流劣Ⅴ类水质断面。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刚性保护,实施生态红线区域清理整治,加大宕口整治力度。实施新一轮城乡绿化行动计划,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5%。实施城区园林景观提升工程,完成一批行道树彩色化景观提升,推动中山陵、玄武湖景区环境整治提升,推进红山森林动物园、石头城遗址公园、仙林湖公园等一批公园改造以及明外郭—秦淮新河景观走廊建设,不断彰显城市绿色之美、生态之美。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实行以“产业准入、区域准入”为核心的最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建立环境质量和污染总量双控管理机制,全面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生态补偿等环境价格机制,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着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有序推进环保监测监察执法机构垂直改革,提升环保执法监管水平,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扎实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健全绿色发展考评体系,落实损害生态环境终身追责制度。
(八)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
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标识、讲好南京故事、建好精神家园,把文化强市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坚定市民“四个自信”,使全市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用中华传统美德成风化俗,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制定实施《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挖掘南京丰富的党史资源,大力传承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把红色基因一代代更好地传承下去。办好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一批重大活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进一步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利用好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城市散发出更多文化的温度。加强明城墙修缮保护利用,加快城墙博物馆建设,推进南京城墙申遗工作,打造世界级城市文化名片。加强近现代建筑保护利用和功能转换,对秦淮民居群等一批文物实施修缮。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办好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推进科举博物馆二期建设,整合全市文博场馆资源,打造“博物馆之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南京故事。推进和平城市建设,继续办好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和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活动,加大城市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影响力。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办好南京森林音乐会、南京文化艺术节等重点文化品牌活动。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制定文艺创作规划,评选“南京市文学艺术奖”,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大力推进全民阅读,积极推进“书香南京”建设,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步伐。建设创意文化产业功能区,打造特色化、品牌化园区基地,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抓好南京新媒体大厦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推进文化消费试点,发展出版传媒、影视动漫、广告会展、文化创意等优势特色产业,办好中国南京文化创意产业交易会,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实施金梧桐文化企业30强培育计划,发展骨干龙头文化企业,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着力解决结构性民生问题、实施普惠性民生工程、办好扶助性民生实事、满足多样化民生需求,努力在发展中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快富民增收步伐。始终坚持产业富民、创业富民、政策富民,积极促进农民等重点群体增收,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增加值产业和品牌经济,加快发展特色富民产业,通过产业层次提升带动居民收入增长。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打造对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最具吸引力城市,确保新增大学生就业20万人以上,培育自主创业者1.5万人。充分调动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人员等重点群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带动性,实行差别化的收入分配政策,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计划,做好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家庭增收工作,促进经济薄弱村稳定性收入达到100万元。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把公共服务作为最大普惠,坚持问题导向、增加服务供给、创新提供方式,落实好《“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试行)》,提升11个领域107项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素质教育发展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力争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95%;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进一步缓解“择校热”,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增加公办幼儿园供给,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推动5所市属高中在新城新区扩建,与本部一体化办学;加强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管理,在全市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设置常态化固定护学岗,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和幼儿安全健康。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实现鼓楼医院江北医疗中心试运行;提升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深化医疗联合体、家庭医生、智慧医疗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养老等领域,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医养融合。加强残疾人之家建设。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深化社会保障领域改革,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市级统筹,扩大企业年金制度覆盖面。建立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大病保险待遇水平。做好退休人员、特殊群体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工作,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好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生住房租赁补贴。进一步做好老旧小区整治、积淹水片区整治改造等工作。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面推进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入扎实推进“大走访”活动,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强化信用大数据应用,切实推进“诚信南京”建设。深化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防灾救灾能力,提升高层建筑消防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现代化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对各类犯罪活动的惩治力度,坚决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我们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公共服务、城市品质、社会保障、居民增收、交通出行、文体惠民、社会安全等七个方面,再办好35件民生实事,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新时代标注新方位,新使命要有新作为。站在城市发展的新起点,踏上未来五年的新征程,新一届政府将勤勉履职、奋发作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简政放权,不断创新监管方式,进一步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切实做到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一)坚持为民勤政,建设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的政府。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一届政府奋斗目标,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攻坚导向、变革导向,坚持系统化思维、注重规律性把握,着力增强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行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的本领,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面开展对标找差、创新实干工作,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完善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坚持从严管理与正向激励相结合、容错与纠错相结合,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实干为民,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在实干中补齐差距、在创新中塑造优势。大力弘扬“马上就办”作风,以“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精神,发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进一步提升执行力和落实力。落实好新南京建设工作联系点制度,深入调查研究,强化高位协调,着力解决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坚持依法行政,建设厉行法治、规范用权的政府。实施法治政府建设五年规划,落实政府权力和责任清单,严格依法依规履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落实法定决策程序,制定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操作规则,实现市区两级政府及部门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切实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探索跨部门、跨区域综合执法,推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效衔接。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坚持重大事项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制度,健全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联络机制,高质量办好建议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建成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有序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科学组织“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精心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三)坚持从严治政,建设政治坚定、清正廉洁的政府。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执行准则条例,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坚决反对“四风”,深入查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着力解决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问题,以高标准严要求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进一步加强政府支出管理,扎实有序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支持人大开展预算联网监督,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规模。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严查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保持各级政府的廉洁本色和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新征程鼓舞人心,新任务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加快推进“两聚一高”“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新实践,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南京市玄武区2008政府工作报告
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区长王海宏
(2007年12月18日)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五年来的工作,对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及明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大会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五年来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难奋进,务实为民,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重点监测指标2006年率先达超全面小康社会标准①,我区正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五年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迈出重要步伐,经济总量实现翻番。今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9亿元②,按可比价是2002年的2.40倍;完成财政收入31.0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04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3.44倍和3.33倍;五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7亿元。服务业蓬勃发展,三大产业③增加值今年可达12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1.88:33.88:64.24调整为今年的0.07:10.73:89.20。科技信息业方面,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招商全面推进,珠江路科技街开发改造稳步实施,全区今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可达100亿元,同比增长40%。文化旅游业方面,钟山国际体育公园、“明城汇”休闲街区(一期)等相继建成,南京1912成为全国知名的时尚休闲品牌,紫金山动漫一号、南京数码动漫创意园等稳步发展。商贸商务业方面,新街口(玄武片区)开发改造成效明显,置地广场、珠江1号等高档楼宇相继建成,德基广场成为南京高端商业新标志,全区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达189亿元,是2002年的2.30倍。
五年来,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区属企业改制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成立区国资公司,建立国有资产融资平台。民营经济向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转变,注册资本超亿元的民营企业达17家。引进了甲骨文、趋势科技、中星微电子、路易?威登等一批国内外名企名牌,其中世界五百强企业(分支机构)18家,五年利用外资2.40亿美元。推行市场标准化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价格治理等工作,广泛开展诚信建设活动,质量兴区工作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5万元,是2002年的2.40倍。居民就业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最好水平,五年增加就业岗位8.60万个,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10万人次,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的目标,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0%以内,今年控制在2.60%以内,我区成为全市首批充分就业区。建成经济适用住房54万平方米,安置被征地农民和城镇困难居民6919户,改造出新15个老旧小区和663幢房屋,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五大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城乡居民实现低保同标。为困难家庭提供基本生活、医疗、助学、养老、司法、住房等全方位救助,五年发放低保救助和临时救助4436万元。广泛设立爱心协会和慈善超市,社会援助和社区互助体系得到完善,惠及困难群众10万余人次。积极与六合区、淮安市淮阴区、重庆市万州区开展对口帮扶。
五年来,社会事业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和谐玄武建设创出新品牌。加强硬件建设,区体育中心建成开放,五年新增学校用房13.87万平方米;今年新增1.40万平方米 社区公益服务用房,相当于“十五”期末总面积。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素质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在全市率先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我区中、高考成绩连年名列全市第一,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建成区、街、社区三级信息化网络,建成3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④,五年专利申请量达6039件,占全市23%,扶持600多个科技项目实施了产业化,我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和全国科普示范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文艺创作、文艺展演和竞技体育获国家级以上奖项230个。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能,战胜非典重大疫情,建立7个公共卫生分中心,构建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面达100%,我区被评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全区共有集中养老床位1435张,达全区老年人口总数的22‰。普遍设立社区公共服务站,率先全面推行和谐社区评价标准⑤,“和谐社区幸福指数评价标准”⑥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社区建设、社区残疾人、社区红十字服务、老龄、人口与计生等工作获全国先进称号。
五年来,城区面貌显著改善,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实施老城环境整治、中山陵环境整治和“城中村”改造等工程,拆除破旧房屋约282万平方米。建成北极阁风貌区、大行宫广场等市民广场,全区绿化覆盖率超过60%,人均绿地面积达29平方米。新建改造道路58条,整治出新背街小巷207条(次),新增道路面积109万平方米,建成长江路、太平北路、宁栖路等城市景观路。建成一批防洪排涝工程和农村水利设施。搬迁、关闭10家污染企业,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6条餐饮油烟污染控制示范街和24个省、市级绿色社区。新建改造14家集贸市场,其中3家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市场。建成数字城管系统,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平台和“一家管、两班运、三清扫”⑦环卫机制,拆除违法建筑约73万平方米,城市长效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我区为南京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做出了应有贡献。
五年来,法治玄武、平安玄武建设扎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四五”、“五五”普法。依法撤销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权力事项981项,建成权力阳光运行电子化机制,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严格执行《信访条例》,积极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我区被评为法治江苏合格区创建先进单位。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我区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社会治安安全综合治理先进行列。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化双拥工作和全民国防教育,人防工作取得新进展。成立街道侨(台)联,落实《宗教事务条例》,民族工作得到加强。深入实施惩防腐败体系,认真治理商业贿赂,加强了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街道和区级机关公务用车改革顺利完成。今年,我们突出政府执行力建设,认真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合法性论证制度,健全责任、考核、督查“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推行政府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信任投票制度。区政府工作定期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认真接受各方面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41件、政协提案336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5.35%;今年办成率达79.35%,比上年提高26.44个百分点。
各位代表,五年来,全区经济实力在竞争中得到提升,城区功能在调整中得到优化,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实惠。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科学发展观在玄武的具体实践,得益于历届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凝聚着全区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区人大各位代表、区政协各位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关心、支持我区工作的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各界人士,向为我区现代化建设做出贡 献的驻区机关、部队、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向来我区发展兴业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工作,我们重点把握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科学编制规划,对于指导和促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五年来,我们按照全市发展规划和“数字玄武、文化玄武、绿色玄武”发展定位,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一步确立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标志区的战略目标,认真编制了区域发展总体规划、11个分区域规划和一批专项规划。在规划编制与实施中,我们注重奋斗性与可行性相统一,注重统筹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注重中长期规划与计划相衔接,增强了政府工作的科学性与延续性。
(二)坚持以项目推动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五年来,我们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刚性化,全力推进120多个重点经济项目建设,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社会事业“五年目标三年完成”,稳步推进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立足于保护、利民、发展相结合,着眼于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致力于资源整合和项目运作,夯实基础,增强后劲,较好地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坚持以创新优化发展。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活力。五年来,面对宏观环境趋紧的形势,我们牢固树立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积极调整思路,推动发展要素向关键领域集聚,保持了发展的稳定性;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我们突出街道战略主体地位,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基础转移,进一步构筑了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合力;面对发展中的难题,我们创新工作机制,综合运用社会化、市场化的办法,缓解了建设资金瓶颈的制约,提高了经济实体运作的水平,推动了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促进了一些城市管理痼疾的解决。
(四)坚持让群众共享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年来,我们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每年出台一批惠民政策措施,每年办好一批为民实事工程,每年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特别是在和谐社区建设中,我们坚持公共服务请人民监督,发展成果请人民评判,今年在和谐社区测评中居民综合满意度达86%。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大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够突出,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大项目、规模企业不够多,综合竞争优势还不明显;东部地区城市化任务比较艰巨,一些城市管理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发展成果惠及面还需进一步扩大;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政府自身的观念和机制还有不适应的地方,绩效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工作建议
展望未来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党的十七大召开,为我们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奥运会、世博会即将举办,区域发展与合作面临良好机遇。但也要看到,面对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面对日趋激烈的地区竞争,玄武的发展压力依然巨大。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更加务实的举措,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
根据区委九届十六次全委(扩大)会议要求和“十一五”规划,2008年到2012年,将是我区巩固发展成果,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将是我区提升发展速度,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将是我区深化发展内涵,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标志区的重要阶段。要始终坚持克难奋进、务实为民,通过今后一段时期的努力,实现我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实现城市品位和环境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实现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群众幸福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标志区。重点任务是:
——打造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行区。加快推进三大区域⑧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建成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和都市经济园区,全面提升三大产业主导优势,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居全市前列。五年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70%以上,税收占财政收入70%以上。
——打造全国重要科教中心的示范区。巩固扩大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建设成果,加快科技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特色文化产业街区建设,努力构建科技型企业集群、高素质人才辈出的创新型城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同类城区前列,其中教育事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打造东部城市绿色中心的形象区。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环境景观化和管理精细化,完成“城中村”改造和新一轮危旧房改造,实施沧波、余粮地区开发,完善道路交通、排水等城市基础功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区域品质居全国同类城区前列。
——打造全国知名的和谐社会建设样板区。突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等民生问题,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法治玄武、平安玄武建设水平居全国同类城区前列,所有社区提前1-2年达到市定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三、2008年工作安排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做好明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建议2008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增长15%;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协议注册外资和实际到帐注册外资等指标完成市下达数。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动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特色发展、高端发展。
构筑现代服务业主导优势。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7%以上。出台三大产业发展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规模企业发展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科技信息业方面,重点发展软件、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设计、现代通信等产业领域,积极引进产值超亿元、千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扶持有新技术和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鼓励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140亿元。文化旅游业方面,放大南京1912品牌,加强“明城汇”休闲街区宣传推广,积极发展旅游景区、住宿及旅行社等关联产业,扶持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等行业做大做强。商贸商务业方面,突出发展高端商务和高品质商贸业态,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 名的金融服务、中介服务企业,引导汽贸、百货等流通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升级市场环境。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把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出台发展政策,集中全区优质园区和楼宇资源,吸引和集聚各类企业总部。完善政务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工商、税务、环保等高效服务,提供信息指导、市场开拓、产业链组合等高端服务。整合企业资源,加快构建金融保险、信息物流、中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平台。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紧盯国内外大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全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分支机构)3-5家、企业总部8-10家,鼓励本土企业快速扩张、上市融资。帮助园区、楼宇业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引进优质企业,积极培育税收亿元、千万元楼宇。
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集聚。重点推进29个经济载体建设,全年新增商业楼宇面积80万平方米,全力构建新街口核心经济区、徐庄软件产业基地两大经济增长极。新街口核心经济区要加强珠江1号、华利国际等建成楼宇招商,加快凯润金城、德基广场(二期)等项目建设,着力盘活存量资源,切实提升珠江路产业层次,推动长江路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建设要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完成自建项目,确保建成研发及配套用房34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入园企业60家。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发展南汽都市产业园、高信科技创业园、孝陵卫科技园等都市经济园,建设宁栖路-板仓街特色产业街区和大影壁、后宰门餐饮特色街。
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以国际离岸外包为重点,突出软件研发、动漫制作、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尽快形成软件外包产业规模。结合新街口核心经济区、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发展,加快建设服务外包集聚区,努力形成一批服务外包重点楼宇和特色园区。制定服务外包发展政策,建立区级企业担保和融资平台,鼓励企业建立服务外包业务平台,引导企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强与东大软件学院、普雷信息培训学校等合作,建立多层次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体系。全年引进服务外包企业数、服务外包销售额超额完成市下达数。
(二)更加重视民生,切实改善群众生活
高度关注民生,排解民忧,维护民利,着力增强改善民生的普惠性。
以就业创业惠民。巩固充分就业区创建成果,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继续做好困难人员帮扶就业工作。鼓励创业促进就业,鼓励居民提高财产性收入。全面推进劳动合同签订工作,提高集体合同签订率。依法实施劳动仲裁,认真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严厉查处各类违法用工行为,切实维护企业职工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处理好市容管理与利用街巷灵活就业之间的关系,多渠道筹资,统一规范美化各类便利摊点。
以社会保障惠民。全年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157亿元,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努力实现全民医保。建设459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房,改造一批危旧房,进一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救助覆盖面,安排260万元临时救助资金,专门救助收入在低保标准2倍以内的困难群体,认真做好老年被征地农民困难救助工作。充实区慈善协会力量,做大做强街道爱心协会,运作好慈善超市和社区互助社,全面提升慈善事业发展水平。
以公共服务惠民。建成一批社区公益性基础设施,所有社区服务用房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打造一批精品片(街)区,确保社会事业“五年目标三年完成”。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原则,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预算管理、基本用药零差率销售,居民社区就诊数占本地门(急)诊总数50%以上。建设区残疾人培训服务中心,基本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提供免费婚前检查服 务,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9‰以下,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率达85%。扎实做好社会化养老工作,扩大居家养老覆盖面。深入贯彻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和对社区的综合满意度,力争90%以上的社区达标。
(三)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发展活力
把改革创新作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贯穿到我区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巩固街道战略主体地位。完善各街道发展规划,健全街道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健全街道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制度,强化街道在项目建设、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主战场作用,积极发挥部门指导、服务街道的作用。建立公共投入区街分担机制,增强街道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统筹,扶持薄弱街道加快发展,鼓励基础好的街道率先发展。
优化发展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深化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市场化运作,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技术和管理有序参与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市场价格监控,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盗版侵权、制假售假行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规范税收秩序,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投入突出向改善民生、优化环境、发展重点产业倾斜。
建设创新型城区。增加政府科技投入,支持社会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和公共服务领域集聚。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共同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合作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质量兴区,创建5个国家、省、市名牌。
倡导生态文明。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实施既有居住建筑旧钢窗节能改造,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推行机关文件无纸化传输。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搬迁、关闭辖区内化工生产企业,完成主要污染物削减指标。整治城市水环境,完成清溪河、友谊河、玉带河等河道清淤工程。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全民节能环保行动。
(四)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区品质
以东部地区城市化改造、老城区精细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全面改善居住环境。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建成管家村农民安置房。集中力量整治出新一批小区、房屋。建成中央路易发五洲等绿地项目,实施小区增绿工程,推进垂直绿化建设,全年新增绿地10万平方米,创建3个绿色社区、2个绿色学校。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探索建立大城管平台,综合治理居民区油烟、噪音污染,重点整治东部地区违法搭建。完善城市垃圾收运系统,创建清洁街巷、社区,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卫水平。实现主干道、窗口地区市容达标率100%,其它地区90%以上。
不断优化交通环境。完成顾家营路南延、柳营西路南延等工程,新建一批农村道路,加快构建孝陵卫地区路网,方便居民出行。出新改造花园路等一批城市支路,出新16条背街小巷,缓解局部地区交通拥堵问题。加强车辆停放管理,规范停车秩序。
努力彰显人文环境。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成江宁织造府并开馆,改善梅园新村周边环境,完成桃源片区整治,完善长江路-太平北路-九华山特色人文景观带。结合市政建设、小区出新等工程,建设一批文化墙、景观小品。
(五)坚持教育优先,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按照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着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着力提升居民素质,着力增强城区竞争软实力。
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成中央路小学教学楼等一批教育设施。义务教育阶段在免除杂费的基础上,再安排713万元,免除课本、作业本费。建设大教育管理网络平台,实现区域教育基础数据信息化。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建设适应不同学生的现代教育,保持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的领先地位。提高教师待遇,进一步提升教师现代化专业化素质。深化社区教育,促进社会教育资源有序向社区开放。加强成人教育,发展与三大产业相衔接的特色职业教育。
着力提升公民整体素质。以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明创建全过程,提炼并实践新时期玄武精神。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开展“迎奥运、讲文明、促和谐”社区行活动,深化科普教育、“五五”普法宣传,争创全市首批文明城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建成一批特色文化广场,举办社区艺术节、全民健身月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学校特色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积极培养艺术人才,推出一批艺术精品。
(六)坚持标本兼治,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把社会管理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深化大调解、大防控和基层基础“三大建设”。
加强社会治安安全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新一轮平安玄武建设,深化科技强警和社区警务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加强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无刑事案件社区、平安社区达标率分别达20%和50%,新建科技创安社区(小区、单位)8个,确保省社会治安安全区创建五连冠。实行最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
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认真落实《信访条例》,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裁决和司法途径有序诉求权益。建立拆迁责任制,规范拆迁行为,切实解决征地拆迁、企事业单位改制中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联动调解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加强人民调解基层基础和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坚持预防、处置、善后并重,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积极创建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分级预警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及时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方面突发事件,努力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行政管理绩效
建议新一届政府继续加强执行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建设法治政府。加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监督,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成率。推进政务公开,确保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及其它行政行为在网上阳光运行,健全执法听证、取证、案卷评查制度。深入实施惩防腐败体系,探索实行公务消费改革,规范街道、部门人财物管理。强化政府内部监督,加大监察、审计力度,推行领导干部勤廉公示制度。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工作和人防建设。
建设民本政府。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宗旨。开通政府热线,收集网络舆情,认真听取民情民意。以解决群众所急、实现群众所盼、满足群众所需为重点,完善政府工作机制,排定并办好为民实事工程。健全群众有序参与、监督、评价政府工作的机制,深化群众评议机关活动,依靠群众改进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科协、文联等群众团体的工作。
建设绩效政府。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预算管理制度,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融资管理,建立财政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和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建立政府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将计划目标实施、建议提案办理、群众信访处理等纳入环节管理,全面促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建设学习型政府。结合玄武发展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准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广泛开展法律知识培训,重点学习《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认真学习市场经济和现代管理知识,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把握科学发展的主动权。
各位代表,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玄武发展前景更加美好,发展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携起手来,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标志区而努力奋斗!
说明:
①全面小康社会标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包括18大项、25个小项,南京市选择6项重点指标对城区进行监测,具体为: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标准值2006年实现值城镇登记失业率%<5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60001950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3031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820社区卫生普及率%≥90100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0100
②凡涉及2007年及五年统计的数据均为预计数,以下同。
③三大产业:科技信息业、文化旅游业和商贸商务业。
④3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分别为省软件创业服务平台、集成电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动漫设计与制作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⑤和谐社区评价标准:把社区工作分为8个方面、35项、86子项,总分为1000分。由专门机构进行分类测评和群众满意度调查。
⑥和谐社区幸福指数评价标准:结合《和谐社区千分制评价标准》,从居民安定幸福感、生活幸福感、民主幸福感、成就幸福感、康居幸福感、学习幸福感、友爱幸福感、身心幸福感、亲情幸福感和期望幸福感等十个方面,制定区域性、时段性、动态性的“和谐社区幸福指数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共38个类别47项内容,量化出群众幸福指数1000分。幸福指数=综合测评值×30%+居民测评值×70%。
⑦一家管、两班运、三清扫:“一家管”指全区环卫保洁工作统一由环卫所负责;“两班运”指垃圾早、晚分别清运一次;“三清扫”指除早、晚两次外,再增加夜间清扫一次。
⑧三大区域:新街口核心经济区、环玄武湖特色产业区、环紫金山新兴产业区。
第三篇:2011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6日在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季建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南京“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三个发展”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务实奋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顺利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10亿元,增长13%。完成财政总收入1075.3亿元,增长19.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18.8亿元,增长19.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7.8亿元,增长18.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6亿元,增长23.9%,其中工业投资1601亿元,增长23.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为4.2%。
产业转型加快推进。重点推动传统支柱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502.6亿元、增加值1941亿元,分别增长26.9%、14.9%。风电光伏等八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08亿元,增长29%,占全市工业比重达27%。中电熊猫高世代面板项目、中兴
通讯二区、华为通讯、扬巴二期、上海大众新型轿车、中环光谷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或竣工投产。首家被国家工信部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已认定软件企业938家,软件业务收入达1013亿元,增长60%。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外包、旅游会展等产业发展迅速。成功举办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紫金山峰会、金洽会、名城会、软博会、台湾名品交易会、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国家批准设立金陵海关,江宁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8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248.85亿美元,实现服务外包执行额26.5亿美元。
科技创新全面展开。制定实施《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行动计划》。加快建设高新区、麒麟科技创新园、模范马路创新街区等创新载体,白马现代农业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35名,实施“紫金人才”计划和“千企升级”计划。组建物联网、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新材料研究院,成立7家省市级产业联盟。在宁高校院所就地转化科技成果2060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251亿元,增长22.2%。颁布实施《南京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76.89亿元。
城市建设“三个提升”开局良好。围绕提升市容环境、城市品质和人居质量,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科学谋划南部新城、浦口新城等十大功能板块规划建设。完善老城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南京长江隧道、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地铁一号线南延和二号线竣工运营,开工建设纬三路过江通道、地铁三号线和十号线、绕越高速公路东北段。沪宁城际铁路建成通车,铁路南站、京沪高铁、宁杭和宁安城际铁路以及长江四桥等建设有序推进。全面启动雨污分流工程,建成雨污分流管线530公里。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35条干道和607条街巷环境整治出新,拆除违章建筑137万平方米、各类广告牌27万平方米。整治沪宁城际铁路沿线环境。玄武湖公园整治提升后与中山陵陵寝实施免费开放。建设公交场站20座,完成公交车更新710辆。关停搬迁燕子矶地区化工企业51家。整合公安、城管力量,启动网格化巡防管理,大城管体制基本形成。
城乡统筹发展有序推进。制定实施《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促进政策、资金、人才向郊县倾斜,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郊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1亿元,增长15.3%,实现工业增加值1377亿元,增长17.9%。都市型农业特色彰显,新增设施农业6万亩、高效农业17.5万亩。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61个占补平衡项目。农业旅游发展较快。农民健康工程、农村人才工程等八件实事进展顺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91家。扶持126个经济薄弱村新建标准厂房73.4万平方米,解决了21个困难村办公用房问题。
社会建设不断进步。成功申办2014年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和2013年亚洲青年运动会,南京成为中国第二个奥运城市。平安南京得到新的加强,稳妥处理一系列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制定《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水平推进教育名城建设。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体育民生工程惠及城乡居民。隆重举行佛顶骨舍利
盛世重光大典。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妥善处理“7.28”原塑料四厂爆燃事故。出色完成援助四川绵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启动援疆工作,援藏工作取得新进展。
民生工作得到加强。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意见》,出台了完善提高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水平等十项改善民生政策,将使90万人受益。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8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8%。落实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接政策,推进外来务工等人员参保和大学生医保工作。企业退休人员人均上调养老金169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年目标两年完成,覆盖率达99.0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230元以上。对困难群体发放临时物价补贴4123万元。养老平台不断夯实,福利机构达257家。发放市民卡334.8万张。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000万平方米,开工660万平方米,竣工300万平方米。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强化。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减少部门9个,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废止和修改206件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2345”政府服务呼叫中心开通运行。政策评估机制不断完善。全面强化应急管理体制,推动安全发展。加强廉洁从政建设,着力打造政风清明的公务员队伍。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办结市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463件、政协提案572件。民族、宗教、信访、人防、司法、工会、双拥、外事、华人华侨、台湾事务、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人口计生、档案、地方志和社会科学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南京发展历程极不平凡,全市人民
共同努力,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国内经济环境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过去的五年,是南京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整体实力不断提升的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00亿元,三项指标实现翻番。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8:46.7:50.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4%。
过去的五年,是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功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不断变化的五年。“一城三区”、“一带三港”建设全面展开,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的快速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地铁实现了网络化运营,增强了城市承载能力。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41%,森林覆盖率达到26%,改善了市容市貌。城市文化内涵进一步彰显。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过去的五年,是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五年。全市以区县为单位实现省定小康目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3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50元,年均分别增长13.6%、12.2%。所有区县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县,教育名城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4%以内。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的五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及“三网融合”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农村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及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实际引进外资累计达113亿美元。(五年的机遇挑战并存,五年的奋斗成果丰硕,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实践证明:只有始终以科学发展统领全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只有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应对危机,迎接挑战,务实奋进,才能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凝心聚力实现发展的新跨越;只有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只有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环境,才能不断增创发展的新优势。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是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跃升的平台。在此,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在各行各业辛勤劳动的全体市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宁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支持南京建设与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城市首位度、基础设施和功能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乡二元结构和江南江北发展不协调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空气质量、交通拥堵等突出问题有待改善;对物价特别是房价的调控还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南京仍处于科学发展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迈向新的目标,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国际国内产业结构的变革,将加速南京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构建城市现代产业体系;长三角重要门户的建设,将强化南京中心城市地位,增强承东启西的区域功能;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将提升南京首位度和能级,增强集聚辐射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将加快南京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青奥会的举办,将拓展南京国际交流合作的领域,推动城市国际化进程。
“十二五”时期,是南京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未来五年,是南京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科技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型时期;未来五年,是南京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现代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是南京全域统筹,构建城
乡一体新格局的推进时期;未来五年,是南京市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的提升时期。
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持科学发展、奋力走在前列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创新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建设人民幸福城市为根本目标,以筹办2014年青奥会为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富民优先、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和城市国际化战略,到2015年,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向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迈进。
“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6%以上,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7000亿元以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番、服务业增加值翻番、工业增加值翻番、固定资产投资翻番。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都市型生态高效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阶。实施农民收入五年倍增、城镇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实施全民创业计划,让更多群众在创业中致富。
实施弱势群体关爱计划,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9%,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68%,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保障性住房在目前实施100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万平方米,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培育和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6.8%。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加速转化创新成果,集聚更多的高端产业、高新技术、高级人才,形成南京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
城市功能品质新提升。以打造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重点建设铁路、航空、水运和城市轨道交通、过江交通,新建轨道交通176公里,通行里程达250公里,构建中心城区、区域内、城际间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以提升城市功能为目标,全面建设南部新城、浦口新城等十大功能板块,加强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商务服务等功能建设,优化布局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增强城市服务能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不断推进城市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和城市管理,充分彰显人文、生态、滨江、宜居的城市特色。
城乡统筹构建新格局。以优化提升、重点开发和生态保护主体功能区为要求,优化区县产业布局和发展空间,推进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加快建设新城、新市镇、新社区,加速郊
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郊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区县县通轻轨、干线公路连街镇、区域供水全覆盖、城乡公交一体化”,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加强水利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重点提升流域性河道及其重要支流的防洪能力。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国家生态市和森林城市。实施蓝天清水工程,全面整治大气环境、水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再生资源利用。建设紫金山—玄武湖中央公园,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滨江两岸百里风光带、秦淮河上下游百里风光带,青龙山、牛首山—将军山、老山、幕府山和栖霞山“一园四带五片”,以及主城百个以上小游园,使南京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继续推动“法治南京”、“平安南京”建设,保持社会稳定,打造全国最安全城市。实施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历史文化名城解读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挖掘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建设一批重大文化项目,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展示南京文化魅力。实施基础教育惠民工程,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展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弘扬新时期市民精神。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继续深化改革,加强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放开领域,释放活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600亿元。推动开发园区从投资拉动向创新拉动转型,从产业集聚向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集聚升级。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实际利用外资2015年当年达70亿美元,服务外包执
行额突破130亿美元。
全力以赴办好青奥会。坚持开放、创新、节俭、安全的方针,做好青奥会筹办工作,推进场馆维修、青奥村建设。以奥运精神、中国文化和南京元素为主题,开展青奥宣传,激发全民参与青奥的积极性。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南京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确保办成一届人文青奥、绿色青奥、活力青奥。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市委十二届二十一次全会的安排,2011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优化生态环境,着力改善民生,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以建设和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民营经济注册资本增长20%;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农
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
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和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认真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
落实国家、省支持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结合。继续推进“紫金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400名。推进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计划,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南京集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10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4%以上。着力培育服务外包产业,做好集成电路设计、医药研发外包,促进产业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
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大力推动高新区、麒麟科技创新园、模范马路创新街区“三核多点”创新载体建设,促进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建立科技园中园,推进南京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电网、物联网、微电子等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扶持专业孵化器建设,新增孵化器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引导大中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全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2%以上。新建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新认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家,累计达到190家。建设国家物联网测试认证中心和10家科技公
共服务平台。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咨询信息评估等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以拓宽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链环节为主线,推进南京和国内外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兑现科技创新政策。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改革,发展科技银行。推进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建设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构建青奥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实施“智慧南京”计划。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融合试点,着力搭建“三网融合”公共平台。滚动推进“千企升级”计划,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栖霞区、化工园和江苏软件园“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推动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能环保、智能医疗等重点工程,拓展应用市场,带动信息产业的跨越发展。
(二)着力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挥优势,聚焦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城区重点促进软件、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商务商贸、现代物流、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服务业高地。建设更高水平的软件名城,重点推进雨花软件园、徐庄软件园、江苏软件园等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基础软件和电子商务,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启动金融城建设,打造河西金融集聚区,加强与欧美、日韩和台湾地区的金融交流与合作。全年新增2家省级、4家市级服
务业集聚区。发展总部经济,促进苏宁、雨润、联创、金鹰和博世等一批有影响的企业总部做优做大做强,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打造一批税收超亿元的商务楼宇。建设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二期。加强与中外运长航、中国邮政等企业合作,建设龙潭公铁水联运和禄口空港物流园区,促进物流由功能性建设向体系性建设跃升。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旅游景点,优化旅游环境,推出特色旅游。培育国际性会展品牌。开展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活动,筹备郑和航海节。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八大新兴产业发展,率先在新能源、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通信、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产业取得战略性突破,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增长30%。积极推进国网、华电等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基地和电力工业自动化产业园、协鑫新能源科技园、浦厂高速铁路客车及城际动车组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液晶谷、无线谷、生物医药谷等十大新兴产业基地。
做强做优支柱产业。确保中电熊猫高世代面板项目投产,推进中电熊猫冠捷液晶模组及整机、瀚斯宝丽触控面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电子信息产业总量达1800亿元,增长25%以上。推进上汽南京生产基地投入100亿元、整车产能100万辆、建成一个汽车零部件基地、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的“四个一”建设项目和长安南京基地的汽车与发动机建设项目。继续推进扬巴二期工程和蓝星安迪苏蛋氨酸项目等建设,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等特色产业,延伸石油化工产品产业链。加快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支柱产业的步伐,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
加大消费、投资拉动。积极培育乘用车、农村、旅游、文化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坚持扩大投资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形成消费、投资良性互动增长机制。加大产业有效投入,确保完成工业投入2000亿元,增长25%。引导、推进各开发园区转型发展,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入园。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新增私营企业1.5万户、个体工商户2.6万户。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引智转变,丰富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企业来宁设立研发、销售、结算中心和地区总部。组建金陵海关,继续推进综合保税区申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服务贸易和加工贸易发展。
(三)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坚持规划引领,加快城市转型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
完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继续建设京沪高铁、铁路南站、宁杭和宁安城际铁路,基本完成沪宁城际铁路站房和南京站换乘中心建设,启动马群综合换乘中心建设。加快禄口机场二跑道、T2航站楼和六合机场建设。加快建设长江四桥和绕越高速公路东北段、纬三路过江通道,全力推进六合至江都、溧水至马鞍山、高淳至芜湖等高速公路建设。实施绕城公路城市化改造、老宁杭公路改造。加快建设地铁三号线和十号线,开工建设地铁四号线一期和机场线。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健全公交运营投入机制和财政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开工建设北河口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加快建设220千伏南站和宁北输变电工程,新建、改造燃气管网100公里。
推进功能板块建设。河西新城重点推进中央商务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金融城、海峡城、青奥村等城市综合体。南部新城重点建设铁路南站交通快捷转运体系和区内基础设施。浦口新城重点加快建设江北滨江大道、七里河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综合体等项目。麒麟科技创新园重点建设科技综合体、麒麟公园和百水河整治工程。燕子矶新城重点加快小化工企业关停搬迁,启动滨江大道建设。下关滨江商务区重点启动滨江岸线改造和大马路地区修缮。江心洲生态科技岛重点抓好拆迁安臵房、展示中心和道路管网建设。城南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启动门东片区的保护与建设,修缮蒋百万故居、胡家花园。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重点加快观音门、仙鹤门—沧波门等区段的保护与建设。
彰显人文古都特色。深入挖掘名城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启动老城南历史街区保护工程,保护肌理风貌,延续历史文明。推进金陵大报恩寺塔重建、六朝遗址博物馆、明皇宫遗址公园、郑和宝船主题公园、江宁织造府等项目建设。深入推进颐和路等以民国建筑为核心的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建设。保护修缮明城墙玄武门—神策门段和黑龙江路城墙遗址。改造雨花台纪念馆,建设渡江纪念馆二期。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
强化城市环境整治和管理。完善城区市容环境、治安防控和交通秩序一体化、网格化管理模式。继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整治干道25条、背街小巷600条,完成危旧房及工矿棚户区改造80万平方米,房屋出新整治800幢,出新小区70个。提高道路机扫率。推行垃圾源头分类收集,优化垃圾收运处臵体系。实
施地下管线数字化建设工程。扩大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范围,推广“绿波带”、“潮汐”信号控制技术。鼓励单位内部停车位向社会错时开放。
(四)着力推进全域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继续全面实施《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加速郊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加快建设郊县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工业园区建设、重点企业培育和重大项目实施,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地。江宁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汽车制造、无线通信、新能源等产业。栖霞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浦口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等产业。六合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循环经济等产业。溧水重点发展汽车、家电等产业。高淳重点发展机械装备、轻工等产业。同时,郊县要以软件、物流和农村消费等为重点,发展郊县现代服务业,努力推进郊县产业实现新跨越。
加强城乡一体规划建设。推动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五规融合”。力争开工浦口—六合轨道交通,做好禄口—溧水和高淳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全面加快南京至高淳新通道建设,改造建设江北大道。实施高淳、溧水、六合长江引水等一批区域供水工程。建设市域交通干线网络。继续推进农村公路标准化改造,新改建农村公路450公里。优化新城、新市镇、新社区空间规划,提高公共设施配套标准。抓好10个统筹城乡发展先导镇(街)试点工作。推进75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建成60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完
成20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建设都市型生态高效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实施农业“1115工程”,加强“菜园子”建设,推动10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以溧水白马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龙头,打造江宁、浦口、六合沿汤铜公路、宁淮高速公路设施农业带,高淳环固城湖设施渔业与食用菌产业区和近郊休闲设施农业区。全年新增高效农业15万亩、高效渔业5万亩。加快江宁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二期和雨润放心肉保障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降低蔬菜等农副产品成本。做响南京农业嘉年华品牌,实现农业旅游收入24亿元。
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新城、新市区布局,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市区名校、大医院与农村学校、医院的合作,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和医生下乡支持农村。继续实施“十万农民创业、百万农民就业”工程。继续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全面落实粮食综合直补等各项惠农政策。继续加快村级能力建设和农村实事工程,对一区两县和8个经济欠发达镇进行全方位帮促。
推动区域联动发展。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编制《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快南京都市圈协调发展,强化南京对都市圈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共同推动建设宁镇扬科技创新合作区,推进轨道交通、环境保护、旅游发展、民生制度同城合作发展。加强与皖江城市带的交流合作。做好宁淮挂钩工作,对口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和新疆伊宁市、特克斯县。
(五)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创建国家生态市和森林城市为抓手,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全面改善和保护环境。实施蓝天工程,重点治理恶臭污染企业,基本完成燕子矶地区化工企业关停并转和化工园区大气环境整治。推进“绿色施工”,控制和减少工地扬尘。全面实施第四阶段国家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淘汰黄标车2万辆。实施清水工程,全面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完成玄武湖片区、金川河流域等雨污分流工程,完成铁北污水处理厂一期和城北污水收集系统工程,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0万吨,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左右。开展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大秸秆禁烧工作力度。
加强生态建设。进一步推进紫金山—玄武湖中央公园、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滨江两岸百里风光带、秦淮河上下游百里风光带建设,进一步规划青龙山、牛首山—将军山、老山、幕府山和栖霞山生态公园,建设主城20个以上城市公共绿地小游园。加快建设化工园区、工业集中区与生态敏感区之间的绿色隔离带。全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评。浦口建成国家生态区,溧水通过生态区县省级考核,创建一批国家生态镇和生态村。
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倡导绿色发展和绿色消费,实施污染减排工程,确保主要污染物稳定达标率在95%以上。推进南钢产品结构技术改造,做好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全年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80家。加快推进化工园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达70家。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应用等绿色能源
技术,积极推进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努力建设低碳城市。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加人民幸福感 高度重视和加快改善民生,积极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不断增加人民的幸福感、满意度。
做好就业创业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的动态管理。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7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重点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双失业职工、被征地农民等困难人员就业。培训技能人才,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5万人次。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全社会创业,培育自主创业人员1万名。力争扶持1000名毕业生创业。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重点推进外来务工人员、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深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参加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和筹资标准。落实城乡低保和完善优抚对象优待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启动临时生活补贴机制,认真做好残疾人的各项优惠工作。推进全民医保,做好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工作,确保在宁高校、中职、技校新生全部参保。基本实现医疗、工伤和生育三险同城联网就诊结算,落实与相关城市的异地就医。
切实解决老百姓关注的现实问题。住房问题是市民关注的重点现实问题,加快岱山、丁家庄、花岗、上坊等组团保障性住房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今年新开工600万平方米,竣工300万平方米,储备廉租房1800套,建设中低价商品房4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50万平方米。改善已建成经济适用房小区的配套设施。
切实关注物价走势,合理控制房价和菜价。市、区(县)政府分年筹资50亿元以上,重点实施1983年以来农村集体土地被依法征用后的失地人员参加城镇社会保障,发放企业退休职工独生子女家庭补助。提高企业托管职工、符合政策规定的“老军工”“老知青”“老职工”、退养社区居委会主任生活补贴标准,并建立长效增长机制。调整规范征地拆迁标准,依法、文明、阳光推进征地拆迁。对全市适龄幼儿每年每户发放2000元学前教育助学券,促进学前教育发展。
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开展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建设工程,6个以上区县达到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标准。继续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深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名院、名科、名医”建设。启动建设河西新城、南部新城的综合医疗中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建设,确保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达55%以上。健全政府、市场多元投入机制,完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扩建市示范性养老服务中心,新建和改造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04家,新增养老服务床位4600张。完成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和康复中心建设。加快南京殡仪馆新馆建设。推进河西新城文化中心、南京档案新馆、方志馆等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市90%文化馆、图书馆达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全面开展青奥会和亚青会筹备工作。出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进一步提高居民身体素质。
创新社会建设管理机制。坚持安全发展,深化“平安南京”建设,重点做好防洪抢险、防化救援、防暴处突、防范控制“四
防”队伍建设。规划建设多功能的防灾救灾减灾中心。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创新城市综合管理,加强街面、社区、单位、视频监控、区域协作和虚拟社会等防控网建设。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积极化解信访重点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强化食品药品质量、交通、消防和危险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加大对消防设施投入。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继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确保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
四、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目标、新的任务和人民群众新的期盼,政府工作人员责任重大、使命神圣。我们必须敬畏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自觉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敬畏法律,把政府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严格依法行政,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敬畏权力,始终铭记权力来源于人民,为人民掌好权,不以公共权力谋私利,不负人民重托。以“为民”作为政府宗旨,以“法治”规范政府行为,以“善政”改善政府管理,以“清廉”树立政府形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在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完成后,重点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强化统筹协调、改善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创新公共服务投入机制,着力增强财政支出的公共性,今年财政安排倾斜民生、倾斜农业、倾斜科技创
新、倾斜城市功能提升、倾斜城乡统筹发展。改革财政分配机制和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合理划分市、区两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激发区县内生发展活力。理顺部门职责,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完善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建成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发挥“12345”政府服务呼叫中心功能,更好地服务全体市民。
(二)切实提高政府决策水平
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前臵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完善政府重大项目投资咨询评估决策机制。加强开放式决策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人民来信来访、社情民意调查、网络等沟通平台作用。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坚持政府新闻发布和重要行政事项、公共政策社会公示制度。强化资源整合、政策集成和协调沟通,提高政府整体效能和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着力增强行政执行能力
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四年行动计划”。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落实首问首办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权力阳光运行机制,优化权力网上运行流程,构建效能督察、民生督察、项目督察三位一体的“大督察”格局。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及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高度重视司
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
(四)大力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
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各级政府驾驭全局科学决策的能力、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能力、统筹发展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应急处理的能力。以提高公务员的行政水平为重点,抓好公务员的学习、培训和管理,全力打造学习型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继续开展市级机关处室和服务窗口作风建设群众评议、“向人民汇报”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全面落实干部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快转变干部作风,弘扬敬业专业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去。
各位代表,本次人民代表大会是开启南京今后五年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新征程的重要会议。回眸“十一五”,我们信心倍增;展望“十二五”,我们豪情满怀。我们要倍加珍惜南京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精诚团结、同心干事的良好氛围,站在新的起点,迈上新的征程,瞄准新的目标,实现新的跨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解放思想,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务实奋进,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智慧创新、富裕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南京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特邀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政府依靠和带领全区人民,同心同德,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07年,在全市率先全面达小康,成为江宁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跨越,各项主要指标稳居全市第一、全省十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2009年,创建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首批国家级生态区。园区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江宁开发区跻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列,标志着江宁开放开发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首批法治区创建先进单位、全国知识产权强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县)复查。荣获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省人才工作先进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区、省村民自治模范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等称号,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区和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区。五年奋斗、五年辉煌,江宁人民用无比的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曲高歌猛进的华彩乐章!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方式,综合实力实现历史跨越 总量规模迅速壮大。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突破620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可比价年均递增16.8%,人均GDP达57900元,比“十五”末增加31200元。地方财政总收入,从“十五”末不到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2亿元,年均递增3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完成90.3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两番多,连续两年位列全省五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24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9倍,2010年完成630亿元,列全省第一位,其中工业投入五年累计完成140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6倍,2010年完成365亿元,列全省第二位。
经济运行质量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5.2:62.8:32。工业经济提速增效。2010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8家,总数达1180家,比“十五”末增加一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76亿元,是“十五”末的3.5倍,年均递增28.5%;实现工业利税136.3亿元,其中利润9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5倍和3.7倍。建筑业快速发展。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入库税收1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倍和4.4倍。服务业规模壮大。2010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7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年均递增24.4%。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商品房年开工面积稳定在230万平方米以上。金融保险业发展较快,已设立金融和保险机构51家,存款余额888亿元、贷款余额534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8倍和3.6倍。邮政、电信、烟草等行业发展良好。农村服务业迅速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现全覆盖,家电下乡工程深入推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加速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建成各类规模种植、畜牧水产基地38个,高效农业规模达20.8万亩;培育壮大32家龙头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57.6亿元;70个无公害农产品、123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食品获得认证;建成台湾农民创业园一期。加大水利建 设力度,五年完成堤防库坝加固、河塘清淤等水利工程量3580万方。
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推进转型升级,产业特色化、集聚化、高端化步伐加快,构筑了“2+3+5”的特色产业体系。即两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业,拥有370多家企业,引进了统宝、华宝、群创等一批龙头企业,手机、小尺寸液晶面板等产品产能世界领先,2010年实现产值410亿元;汽车制造业,基本形成整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生产、营销和研发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10年整车产量达到36万台、发动机21万台,上海大众、福特汽车分别实现产值80亿元和110亿元。三大新兴产业: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产业,产品产能、市场占有、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建成国家级电力自动化特色产业基地,2010年,总投资100亿元的国网智能电网项目开工建设;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2010年实现产出200亿元,建成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特色产业基地,总投资100亿元的风电产业园、中国高齿、中环光谷等项目加快推进;航空产业,引进了中邮航、中航轻型发动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省航空动力高技术产业基地。五大现代服务业:软件业,拥有涉软企业160家,2010年软件收入达223亿元;物流业,形成基地物流、港口物流、铁路物流等现代物流形态,建成国内一流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2010年交易额突破158亿元;旅游业,“春牛首、夏田园、冬温泉”三大节庆影响广泛,谷里—横溪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初具规模,汤山方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国家等级景区、旅游示范点24处,五年接待游客1380万人次;高端商贸业全面起步;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自主创新,发展活力得到持续增强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实施了42家企事 业单位改制。全面开展改制“回头看”工作,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区煤气公司与华润集团强强联合,全力打造区域性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新组建日升隆、金安等2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光彩担保公司等为企业服务能力提升;积极推进资本运作,新增上市企业7家,总数达11家,居全市第一。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新组建“四大合作组织”328家,土地流转面积达32.2万亩。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010年末,全区私营企业达1.4万家、个体工商户3.8万户,民营注册资本40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2倍、2倍和3.6倍。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2010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3家,总数达133家,占全市26.6%。按在地口径,2010年实现产值8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9%,处于全省领先。产学研合作得到加强。率先建立驻区高校与政府、企业联席会议制度,与4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五年累计实施高水平产学研项目416个,其中,2010年实施合作项目112个。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实施“千百十”人才计划,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及分站24家、企业院士工作站10家,建成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引进了一批国际国内著名研发机构,2010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30家,总数达127家。知识产权工作实现突破。2010年申请专利3000件,五年累计达9316件,是“十五”期间的7.3倍,申请量、授权量位居省市前列。五年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50项,36家企业参与260多项国家标准制定,新增中国驰名商标7件、中国名牌产品5个。
开放开发成效卓著。开发园区加快转型。江宁开发区产业建设及功能开发取得新突破,综合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位居全省开发 区前列,成为全省高端产业、高新技术、高级人才的集聚地,五年累计实现财政收入265亿元、实际使用外资24.5亿美元,占全区总量的52.6%和81.7%,为全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滨江开发区跻身省级开发区行列,全力推进产业、港口、新城融合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临港产业特色逐步显现。利用外资水平提升。2010年,新批外资企业93个,实际使用外资7.2亿美元,五年累计达30亿美元。累计引进千万美元以上项目327个,3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区投资了49个项目。外经外贸平稳增长。2010年,外贸出口止跌回升,全区出口创汇36.5亿美元,增长21.7%,五年累计创汇145.8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2倍。2010年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5.5亿美元,江宁开发区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城市示范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全面加强,与淮安合作开发的“南北挂钩”项目走在全省前列。加快“走出去”步伐,金智科技、金阳光、寒锐钴业等企业成功赴海外投资兴业。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提升内涵为重点,强化城乡统筹,现代城市形象逐步彰显
城市建设全面加快。坚持规划引领。2010年,编制完成江宁城乡总体规划、东山副城总体规划,实现区域总体规划、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形成了“一核三元”的城市空间布局,综合城镇化率达75%。突出副城提升。老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同步推进,东山副城建成区面积达90平方公里,府前、岔路、河定桥、杨家圩等片区改造全面实施,拆迁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老城面貌不断更新;开发区、科学园加快由产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变,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强化新城带动。全面加快禄口、汤山、滨江三大新城建设,成为拉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汤山新城18.14平方公里启动区加快建设,御庭、温德姆、悦榕庄等一批高端旅游项目进驻,旅游新城特色不断彰显;滨江 新城50平方公里建设框架全面拉开,“三区联动”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禄口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航空制造、航空物流等临空产业特色不断显现。
城市功能全面提升。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2010年,绕越高速、宁杭高速、双龙大道高架等建成通车,全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总里程达388公里,密度居全省前列;火车南站、京沪高铁、宁杭城际、宁安城际等工程加快推进;地铁一号线南延线建成通车,地铁三号线、地铁六号线启动建设,实现与主城快速融入、无缝对接;机场二期、滨江码头加快建设,进一步凸显了江宁大交通枢纽地位。区内交通路网形成体系,东麒路、江宁开发区至滨江连接线、将军大道等主干道全线通车,新改扩建道路100公里,构筑了便捷的区内交通路网体系。市政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建成长江引水二期工程,日供水能力达95万吨;实施“川气”引入工程,全区燃气管网总长达800多公里,燃气用户14万户;五年累计建成人防工程58万平方米。城市综合功能不断提升,建成天印公园、竹山文化休闲公园、城中市民体育公园,牛首山、方山环境全面改造升级,成为居民休闲旅游首选。河定桥商贸区、胜太路商业街形成特色,城市商业业态加快调整,大学城商贸配套日趋完善。镇村建设步伐加快,2010年投入13亿元,全面实施20个集镇出新改造,汤山、谷里、铜井、丹阳等集镇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五年建成省市区级新农村示范村115个。建成农村水泥路1980公里,实现农村公交和区域供水“村村通”,达到全省一流水平。
城市管理全面加强。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和督察办公室,大城管机制日益完善。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城市容貌标准,实施分层次、指标化管理。加快推进城管数字化建设,城市管理向信息化、动态化、精细化转变。结合文明城区创建,重点实施道路沿 线、户外广告、渣土车等专项整治行动,市容卫生不断改善。建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0座,构建全覆盖的保洁网络,村保洁、街收运、区处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更加健全。切实强化交通管理,2010年投资8500万元,在城乡各主要道口设立电子警察、智能卡口,基本实现数字监管城乡全覆盖,交通秩序和安全状况持续好转。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投入近百亿元,实施了8大类66项生态建设工程。建成污水处理厂18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网470多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33.4万吨。所有街道建成全国环境优美街道。节能减排扎实开展。关闭污染企业187家,250家企业通过循环经济试点、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管理认证。建设秸秆气化站40个,建成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2010年,削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3281吨和260吨,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绿色江宁”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5%和43%,宕口复绿194万平方米,江宁开发区、科学园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强化农村环境整治,完成261个村庄环境综合治理,63个村(社区)建成村级污水处理设施,16个村(社区)建成省级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全面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切实加大投入,全面落实小康建设各项任务,推进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7475元和11108元,比“十五”末增加13268元和4788元。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强化就业保障,加强就业指导、培 训和援助,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2.8%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92%以上,率先建成充分就业区。强化社会保障,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均在97%以上,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2010年,新型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350元,个人报销最高额达18万元,居全市第一。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每月400元和300元,为郊县最高。五年实施征地补偿安臵24456人,落实补偿安臵资金近15亿元。构筑了“以低保制度为基础、专项救助为重点、慈善事业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五年累计专项救助金额达3.6亿元。荣获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全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区称号。强化住房保障,累计建成“三房”面积389万平方米,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实施一镇一校和高中布局调整,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新建中小学校、幼儿园22所,改扩建校舍20万平方米。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农村幼儿教育提升工程,小学、初中全部达到市现代化小学以上标准和省级示范初中标准。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教师住房补贴一次性补发到位。被评为全国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区。健康城市启动建设,完善三级惠民医疗机构网络,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6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新建江宁医院门诊综合楼、区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易地建设区中医院。全面推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制度,减轻群众医疗负担。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8%以上,在全国率先建立区、街、村三级全覆盖的人口计生系统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体广电事业加快发展,打造了“江宁之春”、“和谐江宁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区文化馆建成国家一级文化馆。完成区博物馆新馆建设和杨 柳村古民居一期修缮工程。区档案馆建成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第二轮修志工作顺利推进。村村建有一类标准公共体育场地,区全民健身中心建成使用。广电中心大楼加快建设,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基本完成。人民武装和民兵预备役建设不断加强,荣获南京军区国防动员先进区称号。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加强青少年教育,妇联、共青团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抓手,转变政府职能,政通人和氛围更加浓厚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强化。2010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继续深化行政制度改革,清理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强化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行政审批效率不断提高。推进电子政务、权力阳光建设,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网上运行。大力推进机关标准化建设,被确定为首个国家级区级机关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对政府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审计和监察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建议提案办成率连续五年保持80%以上、满意率100%。建立了政府常务会邀请区人大、政协领导参加制度,做到重要决策事前参与、事中监督、事后评议。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法治江宁”建设的特色模式。广泛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同步推进社区矫正、帮教安臵、法律援助等工作。大力开展违法用地整治,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成功开展社区村(居)委会换届直选。强化统战工作,积极开展侨台事务,发挥工商联作用,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效。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以文明城区创建为主线,以提升公共文明指数为抓手,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区级以上文明村(社区)、五好文明家庭分别占总数的84%和20%,190家单位获得区级以上文明行业、单位和机关称号。
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2010年,全面开展“三项排查”工作,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数字化和长效化管理机制,安全生产治理力度加大。强化“平安江宁”建设,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8%以上。江宁“大信访”模式在全市推广,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强化价格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米袋子”、“菜篮子”供应,建成全省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区。强化企业工会建设,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社区建设,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平均面积达903平方米,社区公共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建成省、市级和谐示范社区114个。着力加强无物业管理小区常态化管理,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历届区委区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跃升的平台。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驻区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江宁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奋斗的历程难以忘怀,发展的经验弥足珍贵。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坚定不移优化产业结构,走一条产业转型之路。五年来,我们始终把“高轻优净”作为产业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汽车、新能源、智能电网等现代产业,着力打造极具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坚持产业聚集、项目聚焦、技术聚核,重点 引进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着力打造极具竞争优势的高端产业;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瞄准跨国公司和大企业、大集团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着力打造极具规模优势的主导产业,为江宁赶超先进,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开发,走一条园区带动之路。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开发园区作为转型发展的主平台、创新发展的主阵地、跨越发展的主战场。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提升园区发展层次,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主要支撑;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提升园区产业能级,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的主要载体;坚持创新与投资“双轮驱动”,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成为增强区域内生动力的主要引擎。开发园区是江宁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也是潜力所在,必将为江宁新一轮科学发展发挥重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必须坚定不移建设生态文明,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五年来,我们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臵。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投入巨资,创建全国生态区,使生态环境成为江宁的重要品牌;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既要扩张规模,更要提升质量,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造福当代,更要造福子孙,加快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内涵式、集约化转变,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等理念已成为共识。
必须坚定不移促进民生改善,走一条和谐发展之路。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追求。按照“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目标,落实“五有”要求,做到“标准更高、范围更广、进度更快”。每年落实一批扶贫致富项目,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工程,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每年建设一批社 会事业项目,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形成了文明和谐的良好局面,为江宁新一轮发展凝聚了强大合力。
在全面总结“十一五”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总量与苏南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还需大力提高,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和产学研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城乡统筹任务艰巨;基本公共服务配臵还不均衡,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引起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十二五”发展展望
“十二五”是江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推动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都处于危机后的大调整时期,孕育着全球范围的科技和产业新突破,有利于我们承接高端产业,加快产业升级,但对我们的创新能力、承载能力带来严峻考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特别是资源管控力度加大,有利于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但对我们执政能力、驾驭能力带来重大挑战;长三角地区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宁台合作不断深化,有利于我们更多地吸纳优质要素,扩大对外开放,但也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青奥会即将在南京举办,国家和省市在江宁周边布局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有利于我们加快城市发展,巩固提升大交通枢纽地位,但对于我们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危机意识、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锐意创新,扎实苦干,圆满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再创新的辉煌!
按照区委的工作部署,“十二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跨越,产业推动、民富区强,新城带动、生态乐居,园街联动、城乡一体“四大行动战略”,推进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十二五”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47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同时确定“两步走”的目标,即到2014年南京青奥会举办之时,率先在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十二五”末,综合实力全面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着力打造南京生态乐居现代品质新城、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长三角大学科教创新园区,努力把江宁全面建设成为创新型、国际化、幸福乐居的生态品质新城区。
实现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加快转型升级,打造产业高地。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着力构建“高端化、规模化、低碳化、集群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强做优支柱产业,重点打造智能电网、无线通信、汽车、新能源、现代物流等一批千亿级和软件、航空、旅游休闲、新型显示及新材料等百亿级产业集群。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40%。
强化科技引领,打造创新城市。加快创新载体建设,重点推进东吉谷、无线谷、智能谷等创新平台,五年建设“三创”载体1000万平方米;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在智能电网及电力自动化、无线通信、新能源技术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长三角技术创新之城和高新技术产业最密 集的区域之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
提升现代功能,打造品质新城。坚持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打造现代化、开放式城镇体系,全面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把江宁建设成为综合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极具亲和力、吸引力和美誉度的南京新城区。东山副城加快旧城更新改造,大力发展城市型经济,成为南部新城的现代化标志区;新城、新市镇提升形象,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突出以人为本,打造幸福之区。坚持富民优先,大力发展富民创业合作社,大幅增加居民收入和财富积累,不断改善民生条件,让发展成果广泛、均衡地惠及全民。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0%以上,完善社会保障,加快社会保险城乡并轨步伐,使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快乐、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各位代表,机遇难得,稍纵即失;蓝图宏伟,贵在践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要我们继续保持抢抓机遇的锐气、砥砺奋进的勇气、争创一流的志气,就一定能够实现江宁发展的新跨越,书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全面做好二〇一一年工作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两个率先”的承启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
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2011年工作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着力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推进城乡统筹,提高协调发展水平;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着力加强民生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新一轮科学发展中勇当领跑者、实现新跨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议201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2)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其中工业投入增长20%;(4)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5%;(5)地方外贸出口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7)民营经济注册资本增长2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9)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10)化学需氧量削减143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38吨。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在调整中抢占制高点,在转型中提高竞争力。
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落实支柱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倍增、现代服务业提速三年行动计划。以规划为引领,项目为支撑,加快产业升级。一是壮大支柱产业。重点推进上海大众B级车、中国高齿、中环光谷等重大项目,加快中电新能源、协鑫太阳能等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汽车整车产量突破40万台,实现产值380亿元。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无线通信、航空动力、新型显示及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国网科研产业基地、协鑫OLED、金城航空发动机、迈瑞医疗等项目推进,无线谷一期工程建成运营。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现代物流业、旅游、高端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今年,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物流业务收入280亿元,建设五星级酒店5家,旅游接待游客800万人次。建筑业开工、竣工面积分别为1400万平方米和800万平方米。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新增高效农业种植面积4万亩、设施栽培面积3万亩。台湾农民创业 园拉开10平方公里产业园区框架。启动长江堤防提档升级工程,用两年时间,投资10亿元,对19.2公里主江堤进行路、堤、景为一体的高标准、综合化改造。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全年实施427个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1165亿元,其中,当年投入超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100个;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快智能电网、无线通信产业重大项目推进;加大发展创新型经济投入,新引进风创投基金公司3家,设立2亿元政府引导基金,力争引导社会创投资金10亿元以上;加大企业技改投入,在资金扶持、融资担保、人才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年技改投入占工业投入比重达30%以上。
着力推进集约节约发展。不断推进工业规模化,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实现产值增长20%以上;不断强化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完成40家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和清洁生产审核;不断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工业项目投资强度比上年提高20%,工业用地亩均税收和亩均产值比上年提高25%。
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区域竞争新引擎
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区,大力培育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引进高素质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之路。
以更高起点建设创新载体。设立智能电网产业发展资金2亿元。建设国内首个智能电网专业孵化器,今年建成一期20万平方米,争创省级智能电网孵化基地。加快清华启迪科技园、东山科创园等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与麒麟科技创新园的规划、产业、项目对接。全年新开工“三创”载体面积200万平方米,竣工100万平方米以上。以更大力度促进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政府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的政产学研合作,组织各类对接活动20场,建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产学研战略联盟15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重大产学研项目20项。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领域拓展。
以更快速度壮大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60%。全年新建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25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0家,专利申请量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900件、专利授权量1500件。培育上市后备企业20家,扶持3家企业上市。
以更好环境吸引创新人才。打造江苏“人才特区”和国家“千人计划”基地区,创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创业基地,在更大范围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构筑人才新优势,全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其中海归创业团队不少于20个,入选国家“千人计划”5人。建设人才公寓1000套,全区用于人才发展各类专项资金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
三、实施城乡全域统筹,打造现代城市新形象
以全域统筹的理念谋划空间布局,以完善功能、拓展空间、提升形象为重点,加快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步伐,打造生态乐居的现代新江宁。
进一步提升城区功能。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服务京沪高铁、宁杭城际、火车南站、地铁三号线等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完成205国道、104国道江宁段改扩建工程和大谷路西延工程,全面实施122省道改扩建工程。新建将军路与宁丹路连接线、龙 眠大道南延线工程,改造东麒路与宁杭高速互通,完善“内成网、外成环”的立体交通大格局。加快城市中心区建设。完成东山副城控规调整,提高中心区的城市设计水平。梳理优化交通路网,加强南北向交通联系,启动建设宏运大道东延、文靖路东延等一批新建道路,实施湖山路等21条道路改造工程。加快旧城改造力度,启动竹山村、湖西村地块拆迁。实施府前三期、凤凰港、杨家圩等片区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建成城市展示中心等一批功能项目,建设10个街心公园,实施外港河、中心河景观带和杨家圩景观改造。加快新城建设。汤山新城启动建设省级旅游度假区,欢乐水魔方、中国盒子等7个项目开业运营,悦榕精品酒店、国际健康养生中心等8个项目开工建设。禄口新城抢抓禄口机场第二航站楼及第二跑道建设重大机遇,高标准做好城市建设规划,拉开新城建设框架。滨江新城加快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启动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
进一步加快新市镇建设。加大集镇出新改造力度,推进原建制镇出新,确保全面完成。推进谷里、横溪市级特色名镇创建工作。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村水泥路改造260公里,改造危桥15座。强化村级经济建设,加大薄弱村帮扶力度,创新帮扶方式,全区村级可支配收入全部超过100万元。加快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创建区级新农村示范村15个。
进一步优化城乡环境。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实施“蓝天、清水、绿色、宁静”四大工程,启动开发区南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开展区域污染防治,空气优良天数达85%以上;新增绿化造林面积8000亩,新增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建设绿化村庄100个。加强城市管理,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目标,实现数字化和网格化管理,建成水、电、气、通信等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及总调度系统。改进城市导向系统,全面实施智能交通工程,完成公共自 行车智能服务系统和智能公交二期工程。新辟公共停车面积40万平方米,配建地下停车面积6万平方米。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持续发展新活力
坚持以开放促转型,以改革增活力,全面加快国际化步伐,提升对外开放合作层次,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
加快园区转型发展。实施开发区“二次创业”,启动实施上秦淮生态新市镇和东吉谷等建设。加大开发区、科学园一期“退二进三”、“腾笼换凤”力度,完成15家企业臵换工作,促进园区精致化、节约化发展。推进百家湖商贸区建设,全面提升完善城市中心区综合功能。滨江开发区全力推进“四大板块”的功能开发,构建“五园一城”产业发展格局,新建5个5000吨级泊位,形成年吞吐量1000万吨的运营能力。
深入拓展开放合作。着力提高外资利用水平,积极开展产业链、价值链招商,坚持优化结构、拓宽渠道、提高质量,全年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70个,其中1亿美元以上项目5个,力争10亿美元以上项目1-2个,引进10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0个。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有条件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海外工程承包和对外贸易,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编制五年援疆计划,启动建设新疆伊犁特克斯县援助项目,促进援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街属集体企业改制,全面完成区属企业改制任务。完成街道机构改革。加快农村改革步伐,启动“万顷良田”试点工程,实施自然村搬迁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盘活国有资产,提高保值增值能力,发行企业债券12亿元。
五、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
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臵,实施充分就业、百姓安居、社会救助等十大民生实事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着力提高就业和富民水平。以深入推进“四业富民”为重点,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推荐城镇人员就业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次,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农村零转移”家庭。大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与服务,积极培育创业带头人,扶持劳动者创业,新增私营企业1500户、个体工商户4000户。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特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达100%。
着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优质教育,切实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建成天印高级中学、东山外国语学校,新建将军山小学,易地新建示范幼儿园。实施争优创建工程,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发放幼儿园助学券,做好生源地贷款,确保困难家庭助学贷款应贷尽贷。扎实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启动南医大附属三甲医院建设和江宁医院二期扩建工程,完成区新中医院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健康城市指标,启动健康城市“细胞工程”。稳妥推进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模式,实现人口信息管理全覆盖,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8%以上。推动文体事业发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扩大品牌文化活动知名度。实施杨柳村“九十九间半”古民居二期修缮及环境整治工作,区博物馆(东晋历史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完成广电中心主体工程。积极做好青奥会承办项目的筹备工作,举办区第六届运动会。
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基金标准提高到420元,实现愿保尽保。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城镇职工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逐步提高农村集体土地被依法征用后的失地人员保障标准,适时调整城市、农村拆迁补偿标准。积极推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活动,新建 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58个。建成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拆迁安臵房15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3个街道残疾人托养中心,30个残疾人康复站(点)。
着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巩固提升文明成果,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导向,深化系列主题教育。全力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强化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维护群众利益,确保安全稳定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继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深入推进大防控体系建设,筑牢维护社会平安稳定的坚固防线;着力强化社会管理,认真做好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措施,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争创国家级药品安全示范区,为江宁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新水平
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目标,政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完善制度、创新管理、锤炼作风、提升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依法行政上水平。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办理各类建议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深入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严格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健全行政监督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完善重要事项市民听证会制度,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加强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推进网上办公、联审联办,提高办事效率。
创新观念求突破。加快建设学习型政府,坚决防止思路僵化、能力退化、知识老化,着力解决好新形势下的“知识瓶颈”和“本领危机”问题,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推动各级各部门聚焦中心,直面挑战,敢于负责,善于突破,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不断开创江宁科学发展新局面。
勤政廉政抓落实。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坚持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倾听民意,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落实廉政责任制,推进信息化惩防体系建设。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和涉及民生专项资金的审计监察力度。坚决压缩行政开支,公务购车用车、公务接待和因公出国(境)等费用实现零增长。
各位代表,江宁新一轮发展征程已经开启,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奋发进取,扎实苦干,为建设富裕和谐的新江宁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南京市浦口区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南京市 浦口区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浦口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瞿为民 2012年3月24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浦口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的工作回顾
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依靠 1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全区人民,抓住跨江发展机遇,应对宏观形势变化,突破发展要素瓶颈,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奋力拼搏、开拓进取,顺利完成区二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生态、现代、和谐”新浦口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四年翻番。
四年来,我们调整发展思路、注重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负重前行跨越争先,开创了工作新局面。抢抓过江交通建设机遇,快速启动江北新城核心区开发建设,全面拉开主体框架。果断实施开发区整体搬迁、二次创业,迅速完成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实施新一轮浦口区、高新区整合发展、一体推进,构建了东部桥北城市组团、中部浦口新城组团、西部桥林新城组团,高新区、浦口新城、开发区、江北新城(科工园)、老山现代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三组团、五大功能区”。全力聚焦“四个第一”,在全市率先出台鼓励科技创业创新的“1+8”系列政策文件,正式启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动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食品安全示范区、充分就业区,连续四年荣获省社会治安安全区称号。
四年来,我们优化产业结构、放大产业特色、提升产业水平,发挥优势双轮驱动,增强了发展新动力。工业经济持续增长,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智能电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汽车机车装备产业园、膜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2011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776亿元、增加值187.6亿元,均为四年前的2.3倍,优势产业产值达到规模工业的59%。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规模效应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四年前的2.2倍,华东茂、沃尔玛、大洋百货相继建成开业,桥北商圈营业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初步展现江北商贸中心形象。启动老山现代文化休闲旅游开发,珍珠泉度假区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汤泉成为全国第一批、省内第一家“中国温泉之乡”。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四年累计引进项目293个,投资总额1792亿元,投资完成额716亿元,年均额度分别是前五年的4倍和3.2倍,其中引进10亿元(1亿美元)以上项目56个。
四年来,我们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城市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完善设施丰富功能,打造了城乡新面貌。建成沿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山大道、浦口大道、浦滨大道等一批主干道路,完成浦珠路、象山路、浦乌路提档升级,改扩建干线、支线道路90公里,城乡路网更加完善。铺设自来水管网105公里,污水管网30公里,排水管网30公里,天然气主管道270公里。老山以北9万居民饮上长江水。新建、扩建变电站14座,扩容10万千伏安。开通城市公交线路27条、农村客运班线36条,更新出租车200辆。充实城管队伍力量,强化目标责任机制,逐步完善城市管养体系。完成172个省、市、区三级村庄环境整治,创建8个省、市级康居示范村,江浦、石桥等7个镇街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街)验收。加快实施老山林场、顶山南门一期等老城改造项目。完成浦园村、凤凰花园等21个老旧小区出新。四年累计拆迁394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完成第一批“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工作。全区林木覆盖率达36.36%,为全市第一,全省第三。
四年来,我们坚持全域统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镇村能力,以城带乡协调推进,取得了“三农”新成果。建成镇村水泥路229公里,完成水泥路标准化376公里,实现公路“村村通”。实施农业“1115”工程,累计开发高效农业27万亩、设施农业7万亩,打造了盘城葡萄、赭洛山茶叶等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14家,成员4.1万户。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复垦耕地6205亩。开工建设40个农民居住集中区,建成82万平方米,3500余户农民搬入新居。建立“四街援四镇”联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动发展机制,大力帮扶经济薄弱村,深入实施44个帮扶项目,镇村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建立低收入农户增收项目区,以项目促增收,低收入农户增收高于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推动星甸、乌江两个试点镇先行先试,探索统筹城乡新路径。建成8个省、市级新农村示范村,侯冲村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在全市郊县镇街分类考核中,永宁镇获得现代农业主导型镇街第一名。
四年来,我们坚持民生为本、关注民生需求、力求民生实效,扩大覆盖提高标准,展现了和谐新景象。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次,新增民营企业5164家、个体工商户1.9万户,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万元和1.3万元。新农合、新农保覆盖率和参保率100%,1.6万被征地人员转接城保。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月480元和380元。建成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工建设保障房220万平方米、竣工130万平方米,供应1.8万套。发放各类助学券2890万元,南京一中、琅琊路小学等一批名校在浦口开办分校,行知基地成为全国青少年实践活动品牌。区中心医院易地新建并正式运营,浦口医院新综合楼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普及率100%。建成区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取得新进展。基层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文化(书法)艺术之乡,手狮舞获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最高奖。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通过省级验收。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设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立信访专项资金,化解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处置“10.9重大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全面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努力强化自身建设,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精简行政审批、处罚项目252个,199个审批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行政效能大幅提升。加强廉政建设,深入落实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78件、政协委员提案445件,办结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99%以上。与此同时,工会、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档案、残疾人、红十字、民族宗教等各项事业均取得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成绩的取得,是全区上下努力拼搏、艰苦创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在各行各业辛勤劳动的全区人民,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浦口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四年的奋斗历程,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宝贵,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理念。思路决定出路,只有以科学发展为引领,奋力转型创新、跨越争先,才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必须力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民意指引方向,只有坚持把为民谋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才能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必须强化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能力。困难就是考验,只有增强本领、提高能力,才能在形势变化中捕捉机遇,在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政策调整中抢占先机。必须弘扬为人民敢担当、顾大局善合作、重务实严自律的作风。作风关系成败,只有以过硬的作风保障发展,才能不断攻坚克难、开拓进取。
成绩令人鼓舞,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加快发展和调整结构仍然是主要难题;公共产品供应不足,与群众需求存在较大缺口;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难度较大,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任务艰巨;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仍有不少短板,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长效化还不到位;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消化解决,新的矛盾又在不断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采取措施,有效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是浦口加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期,也是浦口转型发展、推进科技创业创新的机遇期。必须坚持跨越争先,全面完成经济、科教、城市、社会、生态各项现代化指标;必须坚持“四个第一”,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核心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推动产业高新、生态优良、功能便捷、社会和谐,深入创业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创新,奋力创优创造,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浦口。
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在发展机遇上善于把握 全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局面没有改变,全省“六大战略”、“八项工程”深入实施,全市“跨江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三争一创”活动不断深入。同时,我们正面临第三次重大历史机遇,创新型经济成为主攻方向,科技创新成为主要驱动力,必须抢抓时机,乘势而上,奋发作为。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并发挥好自身优势。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期,园区平台种类较全,产业实力持续提升,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区位交通优势彰显,资源禀赋十分优越,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我们一定要发挥优势,把优势转化为工作强势、发展胜势。另一方面,要认真审视并应对好严峻挑战。发展对统筹协调的要求很高,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艰巨,周边区县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竞争日益激烈,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依然存在,群众诉求更加多元化,社会管理难度加大,我们一定要提高应对能力,把握并利用好扬长之举、关键之策。
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在目标追求上敢于争先 形势逼人,目标催人。建设“高新浦口”,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办好青奥盛事、创成率先大业、建设人文绿都,我们必须承担应有责任。今后五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区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通过五年奋斗,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各项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占全市份额持续提高。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万元。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中等收入人群比重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从“五有”提升到“五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形象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在重点工作上勇于突破 深化创新驱动战略,实现高新浦口新突破。强化人才第一资源,以高新技术引领发展,着力建设一谷两区两园。发挥生物医药谷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国家中药饮片标准研究中心等平台优势,建成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基地。推动经济开发区新兴产业发展,延伸汽车机车、电力电器等产业链条,打造高端特色先进制造业园区;加快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强化科技孵化载体建设,打造优质创业区、生活区、休闲区。重点发展南京软件园六大特色产业,建设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高地;立足科工园吸引台商、集聚创新资源的定位,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产业,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努力使之成为宁台高端产业合作样板区。
放大资源环境优势,实现生态浦口新突破。立足江河山泉资源,打造以老山为轴、长江和滁河为两翼的生态格局。开发老山现代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创建珍珠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形成串联老山、珍珠泉、琥珀泉、汤泉的30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公里生态轴;保护与开发长江岸线景观,打造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功能集聚的滨江风光带;加快滁河综合治理,展现田园风光,建设集防洪、运动、休闲为一体的滁河风光带。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高林木覆盖率和绿化质量,实施水系畅通和水环境治理工程,控制扬尘、噪音、排污。通过完善生态体系、强化生态功能、彰显生态特色,实现保护与利用并重、生态与产业双赢。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实现便捷浦口新突破。对接纬三路过江隧道、地铁3号线和10号线建成通车,建设城西路、泰冯路立体换乘中心,构建“内成网、外成环”的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实现居民出行的方便与快捷。建设商贸、文体、金融等各类城市综合体,健全各类生活设施配套,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实现居民生活的方便与快捷。强化政务服务,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成效,改善投资环境,形成高效的便民服务体系,实现居民办事的方便与快捷。通过强化硬支撑、改善软环境,让生活在浦口的居民、投资在浦口的客商、休闲在浦口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宜居、高效、省心。
推进民生实事工程,实现和谐浦口新突破。实施更大力度、更广范围、更优政策的创业就业工程,鼓励群众创业,以创业拉动就业。完善保障体系,扩大救助范围,提高低保边缘户、孤儿、重残等人群的生活水平。推进全方位的住房保障,努力实现拆迁群众“零过渡”。建立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老服务体系。引进一批名校名师和名院名医,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做优做强历史文化、书法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温泉文化。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现“体育强区”目标。夯实基层基础,提升社会管理水平,让居民以身为浦口人而感到满意、感到幸福、感到自豪。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 今年是区人大、政协换届之年,也是浦口新区成立十周年,又适逢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做好今年工作,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意义十分重大。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扣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围绕“稳中求进、以进维稳,好中求快、以快促好”主基调,狠抓创业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统筹城乡、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努力破解制约、攻坚克难,全力夺取新一届政府开局之胜。
根据区委三届二次全会部署,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安排建议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3%;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8%。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以创业创新为主线,聚合资源要素,增强科学发展动力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大规模实施人才创业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全年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72名,集聚“千人计划”创业人才2名,培养科技企业家6名,营造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浓厚氛围。深入实施“科技九条”,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目标,强化对创业各环节的服务,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条件。强化创业政策扶持,充分调动人才创业积极性,把浦口打造成为勤劳者能致富、创业者能发家、创新者能圆梦的“机遇之地”。发挥南工大、南信大、浦镇车辆等知识产权大户和企业的作用,全年实现专利授权950件,发明专利授权200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同比增长30%以上。
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完成南京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和南京软件园(新区)规划编制,加快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启动创业大厦、科技孵化器大楼建设,开工建设安防科技研发综合体项目。继续增强生物医药谷集聚功能,大力实施公共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领军人才引进等工程。落实科技创新平台共建计划,与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中心3个。全年新增科技孵化器7万平方米,新增在孵企业100家以上,创建省级孵化器1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16家。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全方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健全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及省、市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自建、联建研发机构,重点培育工大数控、海泰制动、天印科技、东爵有机硅等企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续发挥“科技镇长团”桥梁纽带作用,开展“百名专家进百企”活动,推进“企业高校行”和“高校企业行”,提升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和质量。加快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全年新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个,形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全社会研发投入12.2亿元。
深层次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围绕科技创业创新、社会事业发展以及统筹城乡、资源管理等重点工作,精心组织实施综合改革,突破影响浦口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围绕破解要素制约难题,推动国资集团、城建集团、交通集团在融资和国资运营、项目建设和管理上发挥更大作用。用足用好金融政策,运用信托、租赁、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闲置土地清理,实施节地提效工程,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继续深入开展镇街分类考核工作,推动镇街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2、以项目建设为牵引,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高端发展
加快制造业提档升级。壮大优势产业,扩大汽车机车、机电装备等产业总量,力争实现产值385亿元,增长23.8%。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食品加工、船舶制造等产业效益。持续发展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速卫星导航、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扶持九思高科、久吾高科等一批企业,力争实现产值占规模工业的39%以上,销售收入占规模工业的38%以上。继续推进企业升级,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逐步集聚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全年新增规模企业40家。
促进服务业提速增效。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推进东方万汇城、常发广场、澳林商业广场、家乐福等项目,开发建设城市商贸综合体,加快新城总部金融大厦项目建设进度。持续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扶持社区商贸、家政服务等个体经济发展,探索新型消费业态,试点建设居民消费合作社2家。提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进江北钢材城等物流基地建设。启动岔琥路等老山旅游骨干道路建设,着力打造汤泉温泉小镇,塑造温泉生态、康体休闲等品牌。推进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
推动园区发展协调并进。充分把握浦口板块园区多的特点,加快形成招商引资梯度,促进产业特色集聚。创新考核机制,协调利益关系,促进园区合理分工、产业合理布局。加快建设高新区南京软件园、生物医药谷、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完善开发区一期基础配套,加快建设二期步月路东延等5条道路,启动三期建设,打造全区制造业发展主阵地。加快完善科工园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绿水湾北 14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路、五华路等一批道路。推进镇街园区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增强产业配套承载力。
力保项目工作强势推进。突出强化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提高项目引进门槛。注重亲商、用商,推行委托招商、以商引商,实施产业链招商,突出软件研发、金融商贸、休闲旅游等重点领域招商,确保当年引进产业类、科技研发孵化器类重大项目不少于20个,重洽会、金洽会签约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量继续保持全市区县前列。完善重大项目跟踪联系制、包干服务制、例会督办制,以目标倒逼责任、时间倒逼进度、督查倒逼落实,确保项目真开工、快推进,力促思瑞克汽车配套、康誉药业研发生产、合众思壮卫星导航等项目早日建成达效。
3、以精建细管为抓手,强化基础建设,打造良好人居环境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宁滁快速通道、后圩互通等续建工程,开工建设汤盘公路,建成南浦路二期、象山北路等13条道路。实施沿山大道安全工程。启动桥北三角地旧城改造、浦厂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推进桥北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实施城南新村、新理想佳园等小区雨污分流工程,桥北等淹水片区防汛排涝工程。完成引水河、秃尾巴河二期整治工程。铺设供水主管网30公里,污水主管网14公里,改建长江直供水配套管网35公里。铺设天然气管道40公里,新增用户1万户。配合做好纬三路过江隧道、地铁3号线、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10号线以及江北大道快速化改造等工程的拆迁和保障工作。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稳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开工建设浦口城西综合客运枢纽,新建、改造公交站台35座。启动公交、出租车信息智能化建设,实现公交线路IC卡全覆盖,更新第二批出租车100辆。在新建片区规划建设超市、菜场、银行网点等便民设施。继续强化“绿色浦口”建设,创建森林镇街2个,绿色学校4个,市级绿色社区3个,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迎查工作。深化“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工作,完成第二批24家企业整治任务。
强化城市精细管理。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推行工作标准化、巡防网格化、管理信息化的城市管理新机制。继续开展违章建筑、渣土运输、占道经营以及城市“三乱”专项整治,重点实施渣土车GPS安装管理工作,落实违建全方位管控机制。实施桥北等重点地区市容、交通和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环卫保洁市场化试点。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开展城南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完善污水管网,实施生态补水、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工程,逐步改善水质。
4、以统筹发展为路径,夯实农业基础,展现农村发展新貌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年新增高效农业1.6万亩、设施农业1万亩。继续实施农业“1115”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大力培育龙头企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业,重点加快永宁镇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打造一批省、市级名优品牌。加快休闲度假设施建设,新增星级休闲农业景点10个。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40家、社区股份合作社20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6家。
全面改善农村面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水泥路30公里,改造公路危桥9座,新增生活垃圾收运设施586个。加快实施长江干堤应急加固工程,启动滁河防洪治理示范段工程,完成全区所有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狠抓农村河道疏浚工作,实施朱家山河沿滁段整治和泰来河整治工程,继续推进重点泵站和村级泵站改造。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按照“六整治、六提升”要求,注重个性特色,引导群众参与,倡导共建共享,完成748个村庄整治任务,创建12个省三星级“康居乡村”。
深入推进统筹发展。围绕“三重”路径,推动统筹城乡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深化星甸、乌江试点工作,加快五
一、龙井等新社区建设,优化居民点布局,提高新市镇建设水平,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强村级能力建设,投资2.2亿元,建成23个村11.5万平方米工业标房;投资1800万元,建设面积9000平方米的乌江镇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继续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力争形成农转用指标1000亩以上。开工建设农民居住集中区9个,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推广便民服务代理制,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5、以改善民生为己任,切实利民惠民,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千方百计增加广大居民收入。以创业促进增收,为有创业意愿、有创业能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人员建立档案,设立创业专项资金,推行创业辅导员挂钩联系制度,挖掘创业潜力,全年新增民营企业950家、扶持创业420人。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提供就业岗位,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500人次,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引导城乡居民盘活资产,创造更多条件增加群众投资性、财产性收入。深入实施“6311”帮扶计划,确保低收入家庭年收入增长18%以上。
坚定不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保障机制,让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未来有希望。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力度,确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98.5%以上,新农合覆盖率稳定在100%,新增8类大病补助,提高门诊、住院等6类补偿标准。大力推进“离土”农民农保转接城保工作,让更多农民受益。建成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建设残疾人托养中心。落实好残疾人就业政策,推动残疾人就业。当年投入11亿元,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50万平方米、竣工45万平方米,供应1万套。构建区镇(街)两级慈善工作机制,设立企业和个人慈善冠名基金,加强基金管理,鼓励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统筹兼顾推进教育卫生事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建设优质幼儿园,引进南京外国语学校来我区联合办学。加强校车运营管理,实施农村中小学设施设备提升工程。加快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启动中医院改扩建工程,筹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推动区中心医院三级医院创建、浦口医院二甲医院创建。加快省级卫生信息化试点区县建设,创建省、市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7个、省级标准社区(村)卫生服务站36个。开展教师、医护人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增强责任心、荣誉感,提高群众满意度。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规划建设求雨山书画文化产业园,放大“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品牌效应,推进动漫影视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品牌好、效益优的文化产业项目。增强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开工建设桥北文体中心、市民中心,建设图书馆、文化馆、王荷波廉政教育馆。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群众性特色文化活动,开办书法学校,筹办全国性书法大赛,举办各类大型活动50场。注重发挥文化引领功能,着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为发展凝聚力量。积极开展基层群众体育活动,做好青奥公园建设服务工作。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坚持不懈加强社会管理工作。全力推动城乡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建设,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覆盖率分别实现100%和80%,省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实现75%和70%,打造2个市级社区建设新亮点。强化物业分类管理,提升小区物管水平,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深化公安“社区六进”工作,大力开展“五有五无”社区(村)创建活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建设“智慧气象”和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加大食品、药品综合监管力度。提高优生优育水平,做好妇女婚前、孕前、产前健康检查工作,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80%以上。继续加强信访维稳工作,深化“三访一包”机制,化解历史积案和信访突出问题。大力弘扬正气,倡导见义勇为,共同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执行。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切实创新理念、提高效能、狠抓落实,按照“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要求,时刻保持干事有激情、做事高标准、遇事敢负责、处事能坚韧的作风,更加注重遵循规律、遵照规范、尊重民意,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全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1、坚持科学民主,建设法治政府。把依法行政和民主执政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完善自身规范,健全政府议事规则和决策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权责利相统一的行政执法机制,树立法律的权威。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全面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完善重大工程项目库制度,聘请政府工作咨询顾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使政府各项工作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
2、坚持强化作风,建设高效政府。围绕“三争一创”活动目标,不断增强行政执行力。遵循工作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工作方法,深入分析问题,把握实质,找出客观规律与现实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加速破解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工作难题。加强政府班子和公务员队伍建设,增强班子履职能力,提升公务员精神状态、能力素质,狠抓重点目标、重要工作、重大事项,在困难中找到办法,在困境中创造成绩,确保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3、坚持执政为民,建设责任政府。切实贴近群众、尊重群众、深入群众,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推动社会改革创新,尤其在为民办实事上,通过多种途径征求群众意 21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见,让群众更大程度地参与社会事务。把解决群众诉求放在重要位置,深入开展“四解四促”活动,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12345”呼叫分中心、网络问政、舆情日报的作用,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充分激发群众的共建共享意识,不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使政府工作真正符合群众利益、满足群众需求。
4、坚持从严治政,建设廉洁政府。抓好政府工作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察力度。强化资金和国有资产管理,严格执行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各项制度,在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审计、监察部门提前介入,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更多资金有效用于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深入落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树立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各位代表,建设“高新浦口”,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重任,是全区人民的期盼。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区干部群众的共 2012年江苏省各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汇总
同努力下,以跨越争先的激情、奋发拼搏的状态,加快推动浦口经济社会新发展,共同谱写率先基本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