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心得)
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16-04-25 09:21:53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责任编辑:赵伟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会
顾 彬
根据学习计划安排,本人认认真真的带着问题阅读了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文,将我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当前具体任务联系起来认真进行了学习。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最重要的是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把“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从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应了人民的新要求。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二是创新驱动成效显著。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三是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四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
这些新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体现了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习总书记强调,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当前,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既要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 境。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
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社会期待我国在更多领域承担更多责任,一些国家同我国发展的摩擦上升,而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对我国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加重,联手对我国进行牵制和遏制,如台海问题、钓鱼岛、南海问题都是某些大国牵制和遏制我们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当前,我们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适应这种新常态。作为交通人就是要按照“十三五”规划描绘的蓝图,抓项目投入、抓基础设施建设,抓行业管理,抓惠及百姓民生工程,让规划蓝图变成现实。
第二篇: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心得体会
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心得体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辞别2015年、迎接2016年,距离第一个百年目标只剩下5年时间。在这短短5年里实现决战决胜,必须立足于“拼”。
拼斗志。拼者,为实现特定目标不顾一切奋斗之谓也。回望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能从亡国灭种的边缘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至今天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迈向世界舞台中央,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顽强斗志拼出来的。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需拼搏精神、顽强斗志。缺少拼搏精神,任何宏伟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人拼的动力不足、斗志不旺。有的明哲保身,不敢干;有的能力不足,不会干;有的无利不起早,不愿干。这些“不在状态”与拼搏精神相去甚远,若不根本改变,势必影响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如期实现。因此,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员干部加强教育监督,激发其拼搏精神和旺盛斗志,带动广大群众做好各项工作。
拼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经过30多年改革,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原本一些改革成功的东西,在新形势下又出现了新问题,需要 “回炉淬火”。所以说,改革没有拼的精神与斗志是绝对不行的。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需要以改革化解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特别要加大国企、财税、金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进结构性改革,需要五大政策密切配合、相互策应:宏观政策要稳,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微观政策要活,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底线,最大程度减少改革阵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拼质量。现代社会发展必须把质量要求放在突出位置。人民生活讲究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更要拼质量,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当前,应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化解产能过剩,形成良好市场预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打通供需通道,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有效供给,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完成好“五大任务”,离不开一个“拼”字。爱拼才会赢,才能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拼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在“全面”、难在“全面”。应盯住“全面”、抓好“全面”,在指导思想上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领导工作中,往往抓单项工作比较容易,抓全面、“弹钢琴”比较难,没有拼的精神与斗志是不行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已经“出炉”,党员干部只有发扬拼的精神、保持拼的斗志,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
第三篇:XX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心得体会
XX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心得体
会
XX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心得体会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坚实基础。中国梦涵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和过程性的有机统一。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苦干实现梦想,奋斗成就伟业。从现在起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我们立足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的实际,按照全面小康的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为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石、铺平道路。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向前推进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进。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必然选择,更是抓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必将使我们越来越接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法治保障。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改革开放的各种措施办法都必须在我国宪法和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运行。当前,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凸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关键所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政党来说,党的形象和威信、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才能经受住“四大考验”、战胜“四大风险”,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起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创新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提出了“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内涵。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将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综合施策,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的发展、我们的改革、我们的法治都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重要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更加突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迫切性,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认识。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统一,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的认识。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强调既要提高经济实力,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观点和判断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突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党中央以法治建设为切入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深化了对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习近平同志结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作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科学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最新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又迈进了一步。正是从这一高度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全党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组织保障。坚定不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顺应了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力争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精彩。以牢固的宗旨意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要为人民做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自觉践行党的宗旨,站稳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不论环境条件怎么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民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任务相当艰巨,迫切需要我们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
以顽强的工作作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靠的是优良工作作风。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从严治党,注重优良工作作风的养成,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落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以好的作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确保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赢得更加灿烂的未来。
以严明的政治纪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离不开一个团结统一、纪律严明的党。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是我们立党的基石,也是每个党员必须坚守的政治生命线。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把讲党性、讲纪律、讲规矩落实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全过程。XX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心得体会二: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宏伟蓝图和美好愿景。现代化、中国梦,归根结底就是强起来。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其中的一大步,是强起来的新起点。蓝图不会自动实现,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要强起来,就要动起来、干起来,就要严起来、实起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决战决胜的今天,在由大向强的路上,只有埋头苦干、又严又实,才能实现蓝图、成就梦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如果对今后5年和新的一年作一个定位,这无疑是最准确判断。站在XX年的起跑线上,回望曾经的风云激荡、前瞻远方的漫漫征途,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不由得生出憧憬和渴望。决胜阶段,需要决心;开局之年,重在开头。决胜和开局,都有一个共同指向:强起来。
我们的国家要强起来。众所周知,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奋斗,我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但也必须看到,量不代表质,大不等于强。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是我们的薄弱之处;发展很不平衡、贫困尚未消除,是我们的短板所在;生态环境恶化、雾霾压迫呼吸,是我们的心头之痛。许许多多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了发展含金量、降低了生活幸福感。大而不强,是明显的差距;由大向强,是紧迫的课题。有人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当代中国的发展逻辑;有人说,中国正面临由大向强的转折,中国已走在由大向强的路上。不管怎么说,意思都一样:中国要强起来。国家强起来,人民才能扬眉吐气,民族才能享有尊严和荣耀。
我们的人民要强起来。社会由人构成,事业由人来干。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国家要强起来,人民必须强起来。同物质文明建设领域一样,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也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信仰缺失、价值扭曲、道德失范、人的文明素质不高乃至消极腐败现象,实际上就是人还不强的反映。同国家不仅要增强硬实力而且要增强软实力一样,人也不仅要强健身体,而且要强健魂魄,挺起精神的脊梁,彰显道德的力量。人民强起来,国家强起来才有坚实支撑和不竭动力。我们每个人都强起来,强本领、强素质、强作风,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的党要强起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历史的结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不能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处在决胜阶段的中国,更加需要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发展的“火车头”。我们的国家要强起来、人民要强起来,关键是党要强起来。然而,随着党所处环境和党自身状况的不断变化,管党治党的难度空前加大,把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大党建设好并不容易。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长期存在的“四大考验”和依然突出的“四种危险”,我们的党尤其要强起来。一切无所作为的观点、一切自满懈怠的情绪、一切等待观望的行为,都与强起来的要求相背离。挺立时代潮头、走在时代前列、顺应人民期待,自觉主动强起来,党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能更加坚强,国家强起来、人民强起来就充满希望。XX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心得体会三: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个宏伟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新的动员令。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最重要的是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把“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1.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应了人民的新要求。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
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回顾几千年的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推翻三座大山,从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一直在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近17万亿美元,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普遍过上比较殷实富足的生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阶段。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同时要认识到,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到2020年全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要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辛努力。全党同志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XX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这些新的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相衔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体现了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XX年翻一番,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才能实现翻一番目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否则势必走到老路上去,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3.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总书记强调,如果到 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当前,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既要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4.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策略,也是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总书记指出,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一定要全面把握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动我们的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落实好“十三五”规划纲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战略基石。
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党中央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情国情不断变化,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相应变化。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新的自主增长动力没有形成,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我们利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二是主要国家去杠杆、去债务,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市场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利用国际市场扩张增加出口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在国内,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三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我国要素成本快速提高,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危机感上升,新的经贸规则制定处在激烈的利益折冲之中,我们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五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社会期待我国在更多领域承担更多责任,一些国家同我国发展的摩擦上升,而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对我国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加重,联手对我国进行牵制和遏制,我们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之,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5.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胜阶段。总书记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必须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一些矛盾和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老百姓收入少造成的,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减少。现在看来,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比如,如何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如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问题,等等。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既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要着力转方式、补短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通过着力转方式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通过着力补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困难不容低估,风险要高度关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要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推给上面,也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留给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出手及时有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只有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顺利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人民群众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第四篇: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学习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讲话心得体会
篇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一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盛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更是一个举旗定向、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纲领性文件,拉开的是一幅壮丽的政治画卷,必将引领中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一、几点体会
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时间轴线上和空间坐标下的时代盛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十分特殊,脱贫攻坚胜望在即,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也指日可待,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时不远。其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其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既指导于现实工作,又规划于长远未来,对中国发展的分量不言而喻。
2、“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明确了新战略、新方略、新任务,代表着中国这艘巨轮站在了新起点、开启了新征程。同时,又提出了指导发展的实践论和方法论,就是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新的历史,等于是一份理念密集、智慧密集、成果密集的战略规划。其政治属性特别鲜明,特别突出,即是重大政治命题,又是今后一切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3、盛会确定的未来发展规划和目标,兼具政治性、创新性、时代性、人民性。“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对未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要达到何种程度,都进行了明确规定,涉及到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无论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都是一个纵向的深化,无论是新发展理念,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亦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规划和目标中都进行了着重的强调和贯穿,同时又进行了升华。尤其是全会提出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刻把握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是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总体来看,五中全会为我们做好下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要实现这些目标和要求,必须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驰而不息的奋斗姿态,大力弘扬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二、下步打算
1、敢字为先,就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勇于担当作为,在更高的参照系中确立发展坐标和定位,对照先进,盯紧标兵,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达目标不罢休;
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打破惯性思维,打破条条框框,对历史遗留问题敢于啃硬骨头,对发展制约瓶颈善于攻坚拔寨。对锐意创新、敢于担当的干部,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创新者撑腰鼓劲。
2、干字当头,就是真干、实干、埋头苦干。一是围绕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苦干实干。五中全会精神为以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
其一,冲刺四季度,确保圆满完成任务。特殊时期用特殊办法,既埋头苦干,又开动脑筋、广开门路,把“硬功夫”和“巧办法”结合起来,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集中精力,把时间、财力、物力、资源要素,都聚焦到补短板强弱项上来,集中到各项考核指标进位争先上来,争取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其二,及早谋划明年工作。对明年各项工作要进行周密细致地谋划安排,特别是对明年的增长点、重点产业项目、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都提前考虑,把工作做在前头,为明年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其三,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多听取各方面意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走势和政策变化,找准上级政策和本地实际的契合点,编制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规划,尤其是抓住、用好历史机遇,科学谋划布局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大力培育优良产业生态,攻坚突破一批改革举措,确保“十四五”起好步、开好局。二是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苦干实干。着眼于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县正在谋篇布局“六个县域”建设,涵盖了动能转换、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等重点工作。下步的关键,就是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状,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持续用力,使每篇文章都有头有尾、善作善成、落地落实。三是围绕保障改善民生苦干实干。开展好正在进行的治污拆违、扫黑除恶“铁腕行动”,扎紧“出血口”,堵住“渗水点”;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卫计、就业、社保等民生事业,办好民生实事,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更为重要的是,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按时保质完成各项任务,让各级领导牵挂的黄河滩区、山区深度贫困群众早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四是围绕践行“两山”思想苦干实干。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扎实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全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不断巩固提升生态优势,擦亮生态底色。
3、甘字打底,就是甘心、甘愿、甘为人梯。不断强化“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建功必须有我”的担当,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只要看准的事,不左右摇摆,不朝令夕改,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同时,还要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坚持重实干重实绩,让真干者有真事,让实干者得实惠,提振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各位领导,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目标鼓舞人心,我们将以不甘人后的拼搏、百折不挠的韧性、勇往直前的闯劲,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富裕文明新xx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篇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研讨发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下一步,x区将全面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落实习近平调研指导x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抓“六稳”、强“六保”,着力完善城市建设管理,着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着力保持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一、把握四个原则,端正指导思想
按照高质量发展战略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看问题、想对策、抓落实都要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尊重规律,既坚决防止消极应付、不思进取,又坚决避免冲动蛮干、急于求成,切实做到该稳的要稳住,扭住科学发展不放松,充分释放发展潜力,稳住增长、稳住就业、稳住社会大局;
该进的要进取,敢于争先进位,充分发挥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x经济更好迈进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二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纲”。必须强化认识,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必须引正纠偏,摆脱速度情结、路径依赖,摒弃“以增长论英雄、以生产总值论成败”的惯性思维,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加快形成以目标管理体系为基础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引导各单位、各部门树立正确导向,努力推动我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三要牢牢把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重要任务。做好经济工作,既要统筹推进,也要抓住重点,既要厚植优势、也要补齐短板,既要巩固强项,也要做强弱项。我们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把推进产业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城市征迁基础能力提升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加快生态建设、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强化弱项、夯实发展基础。四要牢牢把握党对经济工作的坚强领导。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必须贯穿始终。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加强党对新阶段经济工作的领导、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全区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对经济工作负总责,实施全面领导,加强对发展大局大势的分析把握,及时提出贯彻执行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的政策措施,推进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确保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聚焦重点难点,大力克难攻坚
作为x来讲,关键是要紧密结合实际,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点,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一)坚持改革破冰,深入挖潜激活。改革是活力之源,也必将成为x破冰前行的重要法宝。
一要着力推进“去降补”。要坚定不移去产能,与推动企业转型脱困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法治化、市场化手段淘汰落后产能;
要分类施策去库存,健全完善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加大货币化安置力度,化解商品房库存,缩短商品房去化周期,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要长短结合去杠杆,深入对接市委、市政府“引金入洛”工程,统筹好扩大企业融资与化解非法集资,加快有条件企业挂牌上市步伐,有效化解系统性风险;
要职能转变降成本,扎实做好国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着力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同时引导企业向内挖潜降本增效;
要突出重点补短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突出问题,优化财政支持和投资结构,不断补齐短板、增创优势。
二要着力推进“放管服”。要进一步明确政府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把政府职能定位到“更好发挥”而非“更多发挥”上,要集中精力抓好那些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要积极借鉴上海、武汉、杭州等发达地区经验,持续在精简行政职权上下功夫使长劲,对权责清单进行动态梳理调整,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能合并的尽可能合并,构建依单履职、依单用权的制度体系。改进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的清单事项,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压缩办事环节,降低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借助“三社联动”平台,让便民服务项目下沉,使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要加大督查清查力度,定期组织回头看,严查无依无据擅自增加权力清单事项、擅自增加证明事项等情况。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要形成行政服务效能提升“四个一”的目标:跑一次腿,提交一次资料,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
三要着力推进“调转促”。调结构、转方式、促效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要着力巩固“x”产业格局,瞄准大众消费结构变化新趋势,着力以消费带动新业态,以区域中心集聚新业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占主导”向“新兴产业挑大梁”转变,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新优势,年内争创省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二)坚持产业带动,强化实体支撑。产业是发展根基,是经济命脉,必须打造现代产业,做强实体经济。
一要以现代产业为龙头,深化体系构建。要围绕市委“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体系,加快我区“x”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标准推进“中国制造x”试点示范重要节点城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现代高端制造业基地;
高水平推进x广场、x购物中心等核心商圈建设,提升品质、吸引人流、集聚商气,拉动服务消费升级;
高效率推进铁路口岸项目建设,支持一拖物流建设x陆港多式联运物流中心,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
二要以招商引资为推手,激发市场活力。要持续加大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大型央企和重点民企的招引力度,既要把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利用好,又要把经济形势和企业心理分析透,既要在战略上“广撒网”形成“量和势”,又要在战术上“精选优”形成“质和效”。同时,要持续优化环境,进一步增强引商、安商、富商意识,努力优化投资环境,真正让x成为投资兴业的乐土。
三要以落地显效为目标,推进项目建设。谋划实施重点项目x个,计划总投资x亿元,共分为四大板块:其中,民生建设类重大项目x个,计划总投资x亿元;
经济建设类重大项目x个,计划总投资x亿元;
创新建设类重大项目x个,计划总投资x亿元;
城市建设类重大项目x个,计划总投资x亿元。各板块均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领导、成员单位和工作职责,各级各单位要强化周六项目例会、甘特图公示、联审联批等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形成效益、产生税收、促进就业、带动发展。
(三)坚持创新引领,积蓄发展后劲。创新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x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引领,才能激发内生活力、形成永续动力。
一要进一步打造科技园区。要以“双区叠加”加快落地为契机,主动融入x片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x科技园、x科技园、x产业园、x创新服务基地、x领创空间等科技园区集群式发展,加快推进x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申报省级高新区,着力打造多园联动、业态互补、错位发展、产业集聚的价值高地。,x科技园区计划入驻、孵化企业达x家以上,孵化面积达到x万平方米。全区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x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x个。
二要进一步吸引高端人才。要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平台“双倍增”行动,加快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以打造创新平台吸引人才集聚、以引进高端人才支撑平台发展。要认真落实x等人才引进政策,打造更多类似“直通硅谷”创新创业大赛的特色品牌,吸引更多新型研发机构和高层次人才到x创业,形成精心育才、大力聚才、科学用才的良性循环。
三要进一步推动成果转化。要继续推动x等新型研发机构与中信、一拖等大企业院所深度融合,实现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有效嫁接,让传统产品注入新元素、焕发新生机、占领新市场,助推传统产业转型腾飞。要加快推进x军民融合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积极同x搭建军民融合平台,全面对接总规模x亿元的全省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和各项产业补贴,引导支持各类创投基金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要充分用好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落地扶持引导资金,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责任机制,支持辖区企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项目落地。
(四)坚持城建发力,改善环境面貌。城市的环境面貌是区域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统筹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持续提升x的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要加强城市规划。要把中原城市群建设和x加快建设副中心的战略机遇研究好、利用好,积极参与x市五期城市总规修编,搞好政策对接和项目衔接,适时发出x的声音,力求在源头规划上解决困扰x发展的瓶颈难题。
二要完善基础功能。要进一步完善能源供给、道路交通、通信、给排水、环境卫生以及城市防灾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断增强x的城市基础能力。重点是持续做好地铁一号线等市政工程沿线征迁,加紧启动地铁三号线前期工作,开工建设x交通枢纽,同时统筹做好医院、学校、小游园及街头绿地、海绵小区等基础配套,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三要加快征迁改造。,按照市政府、区政府对棚户区改造工作的要求,坚持“谋划一批、成熟一批、推进一批”的原则,我区谋划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x个,其中重点实施征迁和开工项目x个,重点推进项目x个,续建及竣工项目x个,前期谋划、招商引资项目x个。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政府主导、规划引领、民主决策、安置先行、依法依规、群众参与”的理念,积极向上申请政策、资金和金融贷款等方面支持,着力加快手续办理、依法征迁、安置房建设等关键环节通关速度,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四要做好城市管理。要以城管执法体制改革为契机,充分整合城管、环保、环卫等各方工作力量,持续加强区级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和人性化水平。
(五)坚持务实民生,回应群众期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一要发展社会事业。要保障劳有所得,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争取扶持创业x人以上,带动就业再就业x万人。要保障学有所教,深入实施德行教育,稳步推进x小学等x所学校改扩建,不断提升x教育的软硬件水平。要保障病有所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全面提高群众健康水平。要保障老有所养,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需求,深化医养结合,做好社会养老,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二要创新社会治理。要进一步巩固完善“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便民服务机制,在x个社区持续加大硬件投入、加强业务培训,积极引进多类型、多层次服务机构,着力开展好独居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便民服务工作,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要维护社会大局。要认真落实信访工作制度,畅通信访渠道,持续加大信访老户、特殊利益群体和信访积案的化解力度,努力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诉求中的合理成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牢固树立“大安全”理念,坚持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企业主体责任不放松,以项目工地、企业校园、公共场所等为主要目标,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抓实关键人员、关键措施,开展大排查、大管控、大整治,最大限度确保施工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防汛安全、交通安全。
三、加强党的领导,提供坚强保证
把x发展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各项经济工作的落实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一)加强党的领导。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把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工作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各项经济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态上,而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各单位、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切实履行好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能,正确处理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确保全区经济发展与中央和省、市工作同频共振。
(二)加强目标统揽。要坚持以目标管理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发挥好目标管理的指挥棒作用,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序落实。要加强组织领导。区目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区目标办和各责任单位要把目标管理工作抓在日常、融入经常、科学指导,对于工作短板及时发现、及时补齐。要从严督查落实。区纪委监察部门、区目标办、绩效办和区委、区政府督查室,要加强常规督查、专项督查、联合督查,以强有力的督查促进目标又好又快落实,并及时在每周督查例会上汇报重要工作进展情况。要积极宣传造势。要充分利用《x要闻》、政府网站、微博平台等媒体平台,加大宣传攻势,加强舆论引导,及时推广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模范做法、优秀经验,使目标管理进一步深入人心、形成共识。
(三)切实改进作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一抓到底、驰而不息。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尤其要以习近平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聚焦十个方面的问题,以节奏不变、尺度不松、力度不减的清醒和坚定,从党员领导干部抓起,以上率下,推进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要严格落实市委关于抓工作促落实转作风的“五个过硬”的要求,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能力不足不会为、水平不高不能为、上推下卸不想为、欺上瞒下不真为等作风顽疾,倒逼干部作风建设向提能提效转变,真正适应x建设发展的能力需要和作风需要。下一步,x区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定力,持续发力,确保2020工作收好尾,“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为融入新时代浪潮、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篇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重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而且作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来加以强调。基层党组织是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只有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实现党的对基层的领导力,才能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为此,要着重提升基层党组织“五力”,即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先锋带动力、群众凝聚力、支撑保障力。
一、加强政治建设,提升政治领导力。
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按照中央、省委部署和市委安排,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组织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全面掌握党章的基本内容,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对遵守党章、执行党章情况的督促检查。
二是加强党组织对各领域社会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以完善党组织实施有效领导、其他各类组织按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的运行机制为重点,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发挥统筹协调和服务群众功能、引领基层治理为重点,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以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切实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为重点,强化国企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以促进企业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为重点,强化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有效维护群众各项合法权益为重点,坚持党建带群建工作。
三是深入实施党支部建设工程。坚持和落实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按照规范化、示范化要求,深入实施党支部建设工程,着力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持续整顿后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水平。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带头参加,推动党支部主题党日的活动内容、方式和实效不断提升。持续深化农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广运用城市社区“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健全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发挥巡察作用,持续整治基层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查处“小官贪腐”和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开展x专项斗争,坚决打击“村霸”,支持和保障村(居)民选好新一届村(居)民委员会。按要求做好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继续选树一批基层党建示范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创新组织体系,提升组织覆盖力。
一是扩大农村(社区)党组织覆盖。加大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工聚居地等重点领域中建立党支部的力度。推广“党建+”模式,以选派党建指导员、联建共建的方式,把党支部的工作手臂延伸到农业产业基地、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外出务工经商群体。拓展社区网格化党建。推动党组织覆盖社区、党小组覆盖网格、党员覆盖居民楼栋,将党组织和党员内嵌到网格中,将服务供给实现在家门口。推广在居民楼栋建立党员连心驿站有关做法,公示楼栋党员责任人职责及联系方式,增进党员与居民之间的联系,探索在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团体中建立党组织。
二是统筹推进新兴领域党建。把商务楼宇、商圈市场作为一个整体设立党组织,由街道党工委直接领导,在产权单位、市场管理部门、物业公司、骨干企业率先建立党组织,向入驻单位和商家店铺延伸。创新推进互联网业党建,对规模较小、党员较少的互联网业单位党组织,由街道社区党组织承担兜底管理责任。跨区域的大型互联网业单位党委下属的党组织,党员分散跨区域的,可突破时空限制,设立网络党支部。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机构,加强产业集聚区等各类园区党建。根据入驻园区企业的类型、规模、层级和分布区域,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多种方式,灵活设置党组织并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在园区内员工居住生活相对集中的区域,按照楼栋和党员工作性质、兴趣爱好、作息规律等,探索建立特色党支部和党小组。
三是健全完善国有企业基层组织体系。积极适应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等发展变化,坚持做到新建经济组织的同时建立党组织,调整经营管理组织的同时调整党组织的设置,配备经营管理人员的同时配备党务工作人员。股份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必须在企业章程或相关协议中,明确党组织设置方式、职责定位和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洛阳国有企业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地企党建工作交流。按照“管人管党建相统一、管资本就要管党建”的原则,理顺市县属国有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实现企业党组织关系集中统一管理。
三、锻造过硬队伍,提升先锋带动力。
一是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以村(社区)“两委”集中换届为契机,坚持“三有三带”标准,采取村内“选”、上级“派”、社会“招”等多种方式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党组织书记任职资格条件,列出不适宜任职的负面清单。建立一批功能配套、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基层干部示范教育基地,重点对换届后的村(社区)“两委”干部进行轮训。强化工作绩效管理,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做到奖优罚劣。拓宽基层党组织书记政治出路,加大关爱帮扶力度,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持续开展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贫困村等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注重发挥驻村指导帮扶作用。进一步健全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和激励保障机制,树立在农村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和选拔使用干部的鲜明导向。
二是加强基层党务工作力量。重视抓乡促村作用,切实加强乡镇党委班子建设,配备抓党建工作的副书记,配强专职组织委员和组织干事,确保每个乡镇抓基层党建工作人员不少于4人。落实乡镇干部工作补贴等政策待遇,在评先评优、福利待遇等方面进一步向乡镇倾斜。优化乡镇工作生活环境,全面完成乡镇“五小”建设。市县机关新招录的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有计划地安排先到乡镇挂职锻炼。
三是提升党员发展质量。从严把好入口关特别是政治关,严格落实发展党员“双推双评三全程”制度,保证队伍源头质量。加大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抓好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薄弱领域发展党员工作,有序调控党员发展规模,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开展在职党员公开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跟踪联系、困难党员结对帮扶工作。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
四是严肃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支部组织活动不落实、不经常、不规范的问题。加大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作力度,用好用活“互联网+智慧党建”融平台,创新组织生活、党员教育方式。同时,在流动党员聚集地,跨地域建立流动党支部,解决好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难的问题。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群众凝聚力。
一是提高服务质量。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搞好服务,开展逐户走访、包户帮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增收致富中的实际困难。以提高阵地利用率和群众满意率为重点,落实村干部挂牌值班制度,充分发挥便民服务中心作用。坚持支部引领,发挥好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关工委等群团组织服务群众作用,推动移风易俗,在群众生病、家人亡故等困难时刻,或娶妻生子的喜庆日子,及时提供帮助,着力提升服务的针对性。推行社区服务窗口8小时工作制和双休日值班制度,不断简化办事程序,提升当场办结业务比例,实现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结合区域化党建平台,用好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整合辖区各类资源,开展组团式服务。加强便民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变“群众带着材料跑”为“网络带着信息跑”。
二是拓展服务渠道。认真落实“一编三定”,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并公开公示,纳入民主评议党员范围。全面推行“双报到双服务”,坚持党建引领、资源共享,推动市县两级机关党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对接社区居民群众需求,认领服务项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完善督促评价机制。根据社区特点和居民需求,因地制宜组建各类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文体活动团队。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各级党代表联系基层制度,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各级党代表直接联系服务社区。
三是推进“三社联动”。完善社会组织孵化机制,支持和培育社会组织、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建立社工人才培训基地,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制度。围绕社区居民需求开发设计社会服务项目,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逐步将适合采用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实现政府转移职能与社会组织服务有效对接。每个城市区须培育引进3个以上专业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基层治理。
五、夯实基层基础,提升支撑保障力。
一是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好《关于巩固提升年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建设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建立财政补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
二是推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底,力争使全市40%以上村实现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等有利契机,以县(市、区)为单位,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扶持资金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总结挖掘一批试点村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推进工作阵地规范化建设。着力将金融、医疗、文化、旅游、购物等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民项目引进党群服务中心,将阵地建设成为凝聚人心、提振人气的综合性开放式服务平台。开展以推动全市广大党员群众学习新思想、掌握新本领、创造新业绩为主要目标的新时代“三新”讲习所建设,按照有设施完善的讲习场所、有结构合理的讲习队伍、有丰富实用的讲习课程、有科学有效的讲习方法、有务实管用的讲习制度、有简明必要的讲习资料的“六有”标准,2020年底实现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加大对广大党员群众的教育培训力度。抓好基层党建,关键在创新,核心在做实。大家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开拓思维、务实创新,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为聚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坚强组织保障,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贡献智慧和力量。
篇四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这次全会意义重大、举世瞩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擘画了发展蓝图、规划了实践路径、作出了战略部署,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指明灯,是全国人民得实惠的希望点。作为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强化宗旨意识和使命感,把践行群众路线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事业,一种境界,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基层农村的发展上,摸准民情民意,成为敢想敢干的基层发展带头人、领路人。
一要敢于思考,用心思考。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创新活力。我国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新时期,要突破的不仅有思想领域的条条框框,更有现实利益的千头万绪。基层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建成,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必须厘清自己的工作思路,谋划好所在村的发展。“只有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到心上,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群众的困难就是我们自己的困难,群众的想法就应该成为我们的想法。只要我们用心的去思考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困难时,在工作当中,就能够很好的找到上级政策与老百姓真实需求之间的契合点,真正做到利民惠民。
二要敢于实干,干在实处。习近平说过,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坚决反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各项工作都要在村一级来落实,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直接同农民群众打交道,群众的事情最清楚,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最明白。因此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计生、医疗、助困等事情下功夫去做,以真情付出、真切关怀,在基层各项工作中把握发展重点、突出新的亮点、在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中找准创新的着力点,助推农村发展。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意思是说,志存高远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达到,再坚固的东西也能突破。大学生村官要在农村干成一番事业,必须在“敢”字上下功夫。要敢干“前无古人”的事业,敢做“史无前例”的文章,敢走“与众不同”的新路,敢抓“无中生有”的项目,敢破“不合时宜”的条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敢于去想,敢于去做,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大背景下谋划本村的发展、思考自身的工作,只要是符合农村的实际,只要有利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就大胆地去试、去闯,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砺品质,成长为对基层发展、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篇五
2020年10月26日,举世瞩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终于如期而至,我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务工作者,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必将在中华民族复兴历史、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今后5年乃至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勾画了蓝图。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激发广大群众内生动力,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贡献更大力量。所以作为教师/公务员/村官,我们要做到:
一、用心灵去反馈思考。
习近平指出,理论缘于深邃的思考和生动的实践,我们经常思考一些对于我们人生、我们社会重大而关键的问题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让自己处于一种深邃思考的状态?可能没有,或者很少思考,也许是因为时间的问题,也许是工作忙碌的原因。反正现代人能够真正静心思考的时间并不多,不是我们不想思考,不是我们不会思考,而是我们的生存状态逼着我们很少有时间让自己安心思考,因为每天都有很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因为每天我们都得为了生存发展而奔波,而努力。而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具体而细微的,你无法让自己站在一个高度来审视,你更无法让自己能够深入思考,因为生活的紧张,工作的忙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已经挤压得你无暇思考。作为一个个体,你想拥有深邃的思考吗?很难,但你必须要有,你得自己有动力,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面临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与挑战,你必须让自己保持冷静,沉着。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坐标,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向,知道自己可能面临的可能与挑战,了解和把握这个社会的发展走向,于是自己的心中不能不深刻地思考:人活着,以这样简单方式,简单的内容,简单的追求,好吗?还是不断地追求很多的目标,让自己的内心盛满无数的可人的欲望?复杂的社会逼着我们不能不去思考:怎样在这个目迷五色的社会里不轻易迷失自我?怎样在这个欲望燃烧的社会里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安静的角落?怎样在这个世界纷争环境里身体不被抛弃,灵魂不被肢解?丰富而形象的世界总是诱惑着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穿透岁月的沧桑,翻越历史的高山,沉淀古往今来的伟大人物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深度,拉近自我与这些伟人之间的距离。安安静静地思考,从从容容地遐想,淡淡地行走于古今之间,暗暗地默念: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用心灵反馈和思考才是真谛。
二、用身体去真抓实干。
习近平说过,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这是习近平对“真抓实干”作出的新的解释。坚持真抓实干,才能够攻克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坚持真抓实干,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总结。毛泽东同志大力倡导“实事求是,力戒空谈”,他指出:“抓而不紧,等于不抓”。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江泽民同志强调,要求真务实,少说空话,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
要埋头苦干,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反对奢侈浪费、简单粗暴、虚报浮夸、独断专行、强迫命令等坏作风。胡锦涛同志指出:“真抓实干,就是要认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坚持求真务实思想,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风尚,继续聚精会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现在在我们身边,空谈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有的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有的精神不振,害怕吃苦,得过且过。积极完成任务只是挂在嘴上,不珍惜时间,不把握机遇,不发扬钉子精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徘徊观望,相互扯皮。有的搞主观主义,吹牛浮夸,弄虚作假,头脑发热,想当然地拿计划,做起来差得远,工作上华而不实,虚报浮夸,搭花架子,追求表面的轰轰热热,不讲究实效,把功夫用在应付上级检查评比上,工作没干多少,汇报头头是道。还有的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对上级的决策、指示,不去认真领会、认真研究,不认真学习和调查,满足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树立“个人形象”,刻意制造“轰动效应”,滥提所谓“新思路”,名曰解放思想,实为哗众取宠。以上种种表现,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不仅耽误了一些地方、单位发展的大好时机,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与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背道而驰。我们一定要坚决摒弃,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从求真务实抓落实上做起。
三、用大智去团结互助。
习近平指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所以在今后,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上级部门的坚强领导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勇前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贡献更大力量。学深悟透抓紧抓实——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要在“怎么看”上统一思想,在“干什么”上凝聚共识,在“怎么干”上精准发力,把每一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把每一个措施落细落小落具体,就一定能够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危机育先机、变局开新局”,学深五中全会精神。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全会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经验,为“十四五”中国发展把脉定向,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擘画宏伟蓝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更为重要的是,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学习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我们要从风险挑战中增强危机感、从抗“疫”战果中增强自信心、从政策利好中抢抓新机遇,更加自觉地在“两个大局”下辨大势、找方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深刻把握危机共生、危中蕴机、危可转机的辩证关系,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全面增强必胜信心。“一以贯之、一鼓作气”,抓实五中全会任务。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只有抓得很紧,办成几件大事,确有实效,才能振奋人心,取得群众的信任,以后的工作就好做了。”习近平也反复强调:“抓而不紧,等于不抓;
抓而不实,等于白抓”。
学习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千丝万缕,如果不理出一个头绪、抓不住重点,就很容易陷入“见子打子、疲于奔命”的迷魂阵。我们要聚焦“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从经济层面、工具层面和政治层面,紧抓“中国发展”“五年规划”“现代化路径”等关键词,拿出超常规举措,以一抓到底的狠劲、一以贯之的韧劲、一鼓作气的拼劲,扎实做好科技创新、现代产业、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和城镇化、生态环境、民生等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改作风、树新风”,落实五中全会要求。“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习近平强调,党员干部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要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毛泽东同志也曾对泥菩萨式的不良风气进行批判,说它是: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坐不动,十分无用。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抓好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落实,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越是特殊时期越要加油干、拼命干,越是关键时刻越要改作风、树新风。我们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戒官气、祛邪气、树正气,要树牢大局意识改作风、增强责任担当改作风、净化政治生态改作风,以优良作风汇聚起真抓实干、跨越奋进的强大正能量。
第五篇:决战决胜全国小康和脱贫攻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
决战决胜全国小康和脱贫攻坚
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主体的国家里,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殷实的生活始终是执政者的主要任务。我们党在90年的奋斗始终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全局作为根本问题,也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我们党在全面总结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中之重,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
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愿景,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从小康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届接着一届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今天这个穿越时空的梦想已然触手可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今年的1号文件定格为: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把握今年的政策指向和重点工作,我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讲解。
一、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梦想
(一)“小康”内涵的历史演进
在《辞海》中“小康”的含义有:一是指经济比较宽裕;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社会再低一些的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小康”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诗·大雅·民劳》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民过着贫困劳累的生活,内心十分渴望能过上平静安逸的生活。此时,小康只是被表达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而赋予“小康”新思想的是对我国思想文化影响最深的儒家文化,西汉时期,在《礼记·礼运》中是这样描述的:“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如此者,在氛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到了近代,康有为在1902
年写作的《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
“升平者,小康也”的社会构想。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小康对于广大百姓只是镜花水月。进入近代,列强入侵、危机重重,民生凋敝、水深火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小康”更成为中国人遥不可及的奢望。
历史的沉积带给小康理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根基,即使历史在不断向前发展,但这种梦想从未改变。随着社会主义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开始慢慢探究这一梦想直至其成为现实。
1955年毛泽东信心满怀的宣告:“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也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到了“小康”、“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平同志当时还解释了小康就是达到一种吃不好但可以吃饱的状态,意思是不会像发达国家一样那么富有,但是我们大家都有饭吃、有衣穿的一种温饱型社会。《邓小平文选》第二、第三卷中共
多处都用到“小康”一词。早期由于对“小康”定义并不是很清晰,所以出现了很多不同内涵,如小康生活、小康社会等双重内涵的词汇,在《邓小平文选中》,小康生活是指广大人民群众过着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种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小康社会是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社会的发展阶段。“小康”这一古老而美好的概念,从此被创造性地用来诠释中国现代化坐标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小康”这一亿万人民日益耳熟能详的时代名词,以它特有的吸引力激励和召唤着一个时代的进取精神,推动着中国大步迈向未来,正是怀着对这一美好愿望的真诚期盼,团结带领人民规划了奋斗目标,明确了发展战略,在拼搏苦干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小康目标的确立
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将小康作为
世纪末的奋斗目标,1987年10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第二步就是“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设》指出:“人民生活逐步达到小康水平,是90年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1991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指出:“今后10年总的目标,是努力使全国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开始直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始明确提出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到可持续发展全面确定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上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确定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表述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道路越走越宽广,梦想越来越清晰,现代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从温饱到小康,从整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追求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建成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环境更加友好的全面小康。
总而言之,从十六大到十八大,小康社会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靠近普通百姓。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2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性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
“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建成全面小康——挑战与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宁夏是传统农业省区,乡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43.7%,农村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直接关系着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进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比照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的短板弱项,是巨大挑战和短板。
(一)总体推进情况
2018年,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指数94.09%,比上年提升3.93个百分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大指标中,经济发展指数为93.25%,比上年提升6.12个百分点,其中,人均GDP实现程度93.2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程度95.82%,互联网普及率指数实现程度100%,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生活指数为94.09%,比上年提升2.3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登记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公共交通服务指数、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等指标实现程度为100%,已达到小康目标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程度为87.19%,比上年提升5.54个百分点;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实现程度94.86%,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实现程度96.57%,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三大攻坚指数为93.80%,比上年提升5.4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率实现程度94.53%,污水集中处理指数实现程度100%,生活垃圾处理指数实现程度84.27%,比上年提升4.05个百分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污染防治成效初显,精准脱贫步伐加快。民主法治指数为100%,其中基层民主参选率等4项指标全部达到2020年目标值,全面依法治区成效显著。文化建设指数为95.11%,其中,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三馆一站”覆盖率、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等实现程度为100%,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有所提升。资源环境指数为91.85%,比上年提升3.52个百分点,其中,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实现程度100%,森林覆盖率实现程度92.4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实现程度
98.98%。
(二)涉农指标完成情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的48项具体指标中,与“三农”有关的指标有22项,其中直接涉农指标8项,间接涉农指标14项,主要分布在三大攻坚、文化建设、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四个方面。包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等。在22项涉农指标中,实现程度在90%—100%之间有14项,实现程度在80%—90%之间有6项,实现程度在70—80%之间有1项,实现程度在60%—70%之间有1项。总体来看,我区能够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但农民增收、脱贫攻坚、乡村环境整治、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差距仍然较大。
(三)对标目标差距
一是与全国相比。2019年11月21日,第三方机构竞争力智库和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9》。《报告》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体系包括客观数据监测和主观满意度监测两部分,分别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文化建设、生态环境、社会治理五个领域进行监测,依次形成“小康经济指数”“小康生活指数”“小康文化指数”“小康生态指数”“小康治理指数”五个小康分项指数,分别衡量各领域建成水平,五个小康分项指数集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水平。可以参考借鉴一下,《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全面小康指数为99.18,连续8年上升,总体达到预期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以100为预期点)。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已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与全国相比,宁夏全面小康还有5.09%的实现空间,尤其是在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三大攻坚、人民生活、文化建设五个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注:2011-2015年为中国小康经济指数,2016-2018年为中国全面小康指数
二是与各省(区)相比。《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9》显示,在31个省(不含港澳台地区)中,有13个省全面小康指数超过预期点,数量比2017年增加4个。其中,全面小康指数最高的分别是上海、北京、浙江。全面小康指数超过预期点的城市数量比2017年增加89个,达到264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39.52%。其中,地级市数量比2017年增加44个,达到129个,占全国地级市总数的44.03%;县级市数量比2017年增加45个,达到135个,占全国县级市总数的36%。各省(区、市)小康分项指数中,小康经济指数等级达到A+级的省(区、市)有8个,小康生活指数等级达到A+级的省(区、市)有7个,小康文化指数等级达到A+级的省(区、市)有5个,小康生态指数等级达到A+级的省(区、市)有7个。对照各省(区、市)全面小康指数,宁夏位列监测第16位与第1位的上海市相差45.93%,与刚超越预期指数的西藏相差2.1%,宁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经济指数、生活指数、文化指数达到A级,生态指数达到A+水平。
2018年各省(区、市)全面小康监测结果(不含治理监测指标)
省区
排序
全面小康指数
小康分项指数等级
小康经济指数
小康生活指数
小康文化指数
小康生态指数
上海
144.33
A+
A+
A+
A
北京
142.41
A+
A+
A+
A
浙江
125.64
A+
A+
A+
A
江苏
117.89
A+
A+
A
A
天津
117.66
A+
A+
A+
A
广东
112.15
A+
A+
A
A+
福建
110.37
A+
A+
A
A+
山东
103.37
A
A
A
A
湖北
101.72
A
A
A
A
内蒙古
101.65
A
A
A
A+
重庆
101.60
A
A
A
A+
海南
100.79
A
A
A
A
西藏
100.50
A+
A
A+
A
江西
99.29
A
A
A
A+
湖南
98.85
A
A
A
A
宁夏
98.40
A
A
A
A+
辽宁
97.93
A
A
A
A
安徽
97.80
A
A
A
A
四川
96.39
A
A
A
A
陕西
95.94
A
A
A
A
吉林
95.90
A
A
A
A
新疆
95.81
A
A
A
A
贵州
95.96
A
A
A
A+
河北
95.21
A
A
A
A
河南
94.86
A
A
A
A
青海
94.78
A
A
A
A
广西
94.73
A
A
A
A
山西
94.67
A
A
A
A
云南
94.55
A
A
A
A
黑龙江
94.23
A-
A
A
A
甘肃
93.06
A-
A
A
A
三是与地(县)级市城市相比。2018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东部地区51个、中部地区22个、西部地区21个、东北地区6个,东部地区数量占到了一半以上。银川市是宁夏唯一上榜前100名的地级市,排名第59位,综合指数108.92%(比2017年排名上升8位,指数提高9.3%),文化指数到达了A+水平,经济指数、生活指数、生态指数、治理指数达到了A级。与排名前10的城市相比,差距非常明显,与第1名的深圳市相差43.31%,尤其在经济、生活、生态三方面的差距比较突出。
2018年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含副省级城市)
省区
排序
全面小康指数
小康分项指数等级
小康经济指数
小康生活指数
小康文化指数
小康生态指数
小康治
理指数
深圳市
152.23
A+
A+
A+
A+
A
杭州市
145.84
A+
A+
A+
A+
A
苏州市
145.81
A+
A+
A+
A+
A-
无锡市
142.95
A+
A+
A+
A+
A+
珠海市
142.77
A+
A+
A+
A+
A
南京市
139.96
A+
A+
A+
A+
A
宁波市
139.42
A+
A+
A+
A
A
舟山市
138.06
A+
A+
A+
A
A+
广州市
135.66
A+
A+
A+
A+
A
鄂尔多斯市
135.55
A+
A+
A+
A+
A
银川市
108.92
A
A
A+
A
A
2018年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东部地区61个、中部地区19个、西部地区15个、东北地区5个,东部地区数量超过六成。灵武市是宁夏唯一上榜的新晋县级市,排名第97位,综合指数102.45%,经济指数和生态指数达到了A+级水平,生活指数、文化指数、治理指数达到A级。与位列第1名的张家港市相比,相差46.52%,突出表现在经济、生活、文化和治理四个方面。
从城市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程度来看,我区城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还比较低,尤其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差距比较明显,突出表现在监测的五个方面。同时,也说明距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提升空间还很大,还有很多工作要继续深入下去。
2018年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省区
排序
全面小康指数
小康分项指数等级
小康经济指数
小康生活指数
小康文化指数
小康生态指数
小康治
理指数
江苏张家港市
148.97
A+
A+
A+
A+
A+
江苏昆山市
148.91
A+
A+
A
A+
A+
江苏江阴市
146.32
A+
A+
A
A+
A
江苏太仓市
146.01
A+
A+
A+
A+
A+
江苏常熟市
143.71
A+
A+
A+
A+
A-
浙江义乌市
140.43
A
A+
A+
A
A
山东龙口市
137.91
A+
A+
A+
A
A
江苏扬中市
137.66
A+
A+
A
A+
A
浙江海宁市
136.85
A+
A+
A+
A
A
山东胶州市
133.51
A+
A+
A+
A
A
宁夏灵武市
102.45
A+
A
A
A+
A
(四)农民收入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先后突破了6000元、7000元、8000元、9000元、10000元、11000元和12000元大关,由2012年的6776元增加到2019年的12800元,年均增长9.5%,比全国年均增速(9.7%)低0.2个百分点,比西北其他4省(区)的陕西(10.1%)、甘肃(10.1%)、青海(10.9%)、新疆(9.7%)年均增速分别低0.6、0.6、1.4和0.2个百分点。2017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在全国31个省份中,与陕西、西藏同步首次跨入万元台阶,成为全国第25个农民收入首次突破万元的省份。
1.从农民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四项”收入构成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一是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近四成。人均工资性收入由2012年的2657元增加到2018年的4548元,年均增长9.4%,比全国年均增速(10.4%)低1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是我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第二大来源。同一时期,全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由2013年的38.7%持续上升到2018年的41%,2015年占比首超经营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且工资性收入自2015年以来始终是全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第一大来源。
二是家庭经营净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由2012年3306元增加到2018年的4638元,年均增长5.8%,比全国年均增速(6.4%)低0.6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依然是我区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同一时期,全国农民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由2013年的41.7%持续下降到2018年的36.7%,但从2015年开始,经营性收入已不在是全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第一大来源,已被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取代。
三是财产净收入年均增速位居“四项”收入构成之首,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虽最小,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人均财产净收入由2012年的86元增加到2018年的363元,年均增长27.1%,比全国年均增速(11.9%)高15.2个百分点,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1.3%持续上升到2018年的3.1%。同一时期,全国农民财产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由2013年的2.1%持续上升到2018年的2.3%。
四是转移净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人均转移净收入由2012年的727元增加到2018年的2159元,年均增长19.9%,比全国年均增速(12.1%)高7.8个百分点,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10.7%持续上升到2018年的18.4%。同一时期,全国农民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由2013年的17.5%持续上升到2018年的20%。
2.分山川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川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始终高于山区,但增速低于山区平均水平。川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8143元增加到2018年的13712元,年均增长9.1%;山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856元增加到2018年的9299元,年均增长11.4%。川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低于全区年均增速0.4个百分点;山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区年均增速1.9百分点。但是,川区和山区之间的绝对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川区与山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12年的3287元扩大2018年到4413元,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3.分市县看:2018年,全区5市中,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和中卫市4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万元以上,中卫市首次突破万元,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农民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农民收入增速分别高于全区1.4、2.4和0.3个百分点,银川市、石嘴山市农民收入增速分别低于全区0.8、0.3个百分点。全区22县(区)中,川区13县(区)和山区的盐池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万元以上;盐池县首次突破万元,是山区9县(区)中唯一过万元的县(区),且是14个万元以上县(区)中农民收入唯一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县(区);山区9县(区)农民收入“两位数”增长,且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增速;川区13县(区)农民收入“个位数”增长,除平罗县、利通区外,农民收入增速均低于全区平均增速。
2018年全区五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排名
收入位次
地
区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增幅位次
地
区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全
区
11708
银川市
14160
固原市
11.4
石嘴山市
14000
吴忠市
10.4
吴忠市
12045
中卫市
9.3
中卫市
10236
石嘴山市
8.7
固原市
9557
银川市
8.2
三、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这些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全党全国要同心同德、埋头苦干,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共同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而奋斗。
(二)主动把握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经济
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中央政治局分析认为,综合判断,虽然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但我国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有些还相当尖锐。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坚持从国情出发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六)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
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七)提高当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我们党负担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能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
四、宁夏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任务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要压实攻坚责任不松劲。严格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落实区市县乡村五级书记的主体责任,切实做到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要聚焦脱贫攻坚弱项和难点,主动作为,筑牢整体联动、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攻坚工作格局,确保一户不少,一人不落。要把中央巡视反馈问题和各类考核评估、督查巡查、审计检查等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紧盯不放,完成整改绝不留死角。
二要从严从细落实“两不愁三保障”。从我区脱贫攻坚进程看,“两不愁”问题基本解决,但“三保障”方面,还有不少差距大家决不能有松松劲、歇歇脚的想法,要在巩固深化上下功夫,让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得到更多收获。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手段。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强化法制意识,持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决
不能再允许因辍学而成为新的扶贫对象。医疗:生病最容易导致返贫,要突出加强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互联网+医疗等重点工作。危房改造,要坚持“即增即改”,结合农房抗震改造,新增一户改造一户,做到一户不少,一户不漏,建新拆旧,消除安全隐患。
三要集中发力攻克深度贫困村。现有脱贫对象主要集中在贫困县的深度贫困地区,这是攻坚的难点和重点。各县必须因村因户因人制定具体详实的帮扶方案,打好产业、就业、教育、健康等扶贫组合拳,一村一村盯着推进,一户一户盯着帮扶,一人一人盯着脱贫,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同时,非贫困县还有些脱贫对象,对这部分贫困群众,既要在中央扶贫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给予更多支持,也要充分发挥非贫困县的区位、产业、技术等优势,集中人力、物力,拿出具体帮扶措施,年底要全部达到脱贫摘帽条件。
四要综合施策解决特殊贫困群体问题。据统计,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残疾人有4088人,大病慢病患者有3432人,60岁以上单老户、双老户有2455人,这些都是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体。要根据贫困对象实际情况落实好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措施。对无法依靠帮扶脱贫的特殊贫困人口,及早给予精准兜底保障。
五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脱贫不易、稳定更难。要坚持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持续发力、压茬推进,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给贫困群众吃下
“定心丸”。要高度重视闽宁协作,持续加大闽宁镇建设,打造闽宁协作样板。要研究谋划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政策衔接、机制整合和工作统筹,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继续对贫困地区倾斜,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础。
六要扎实开展“回头看”。脱贫攻坚成色要看群众是否真正有了增收渠道,也要看是否可持续。对已脱贫人口,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查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情况,查识别、帮扶、退出是否精准,对查出的问题要逐项对账销号。要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研究制定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防止返贫的体制机制、工作对象和政策措施,及时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纳入帮扶范围。要切实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支持,持续落实好各项政策,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二)紧盯关键,突出重点,合力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
一要突出抓好基础设施。这几年,我们在农村道路、通水、通信息、通广播电视、通客车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离农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今年要把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作为重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要提升农村道路畅通能力,全面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对乡镇驻地、中心村等人口上规模的村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推进硬化路到村到组到户。对年久失修、车流量大的农村主干道路实施加宽提标改造。全面消除农村断头路,切实修好农民生产生活的方便之路、致富之
路。要提高农村饮水保障能力,加快银川都市圈中线和东线城乡供水、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六盘山地区水资源利用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广彭阳“互联网+人饮”模式,重点解决水质不达标、供水不稳定等问题,确保今年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的目标。要提升基础设施管理运营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要害,管理是关键。各部门要结合农村实际,坚持先建机制、再建设施,建管并重,建立一套务实管用的管护运行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将管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以用促建,让老百姓用得好、长受益。
二要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下乡。这几年,农村学校建的非常漂亮,但是教育质量、教学水平不高,群众反响很大。关键是好老师留不住、生源少,结果是城乡、校际、群体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农村弱”“城市挤”“负担重”现象愈演愈烈。要下决心将优先发展农村教育落到实处,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继续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和农村学校结对共建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和职称评聘倾斜政策,推动优质师资流向乡村,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教育。看病难、看病贵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实事,卫生健康部门一定要认真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采取城市医院医生到乡村坐诊、乡村医
生到城市医院学习、名医多点执业、“互联网+医疗健康”等多种办法,切实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能力,解决农民就近看病的问题,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要切实增强农民社会保障能力,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低保、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送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文化兴,则乡村兴。要结合农民群众的实际,充分发挥文化站、文化广场、村文化中心、农家书屋阵地作用,采取刷微信、看电视、读报纸、上网络等农民群众愿意接受的方式,加强农村文化产品供给、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人才培养,推进农民文化大院特色化、民间文艺团队多样化发展,开展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丰富新时代农民精神家园。
三要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去年以来,我们认真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也要看到,实现农村环境干净整洁,任务还很艰巨。今年要集中精力抓好四件事。一是整治好垃圾。集中清理整治城乡结合部、道路沿线、河道沟渠、农贸集市、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垃圾和杂物。加强日常清扫保洁,让农村干净整洁起来。二是治理好污水。在乡镇、中心村集中建设一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污水治理能力。市政污水处理设施要逐步向城郊村和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延伸,推进城乡污水一体化处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坚决消除黑臭水体。三是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利通区、农垦农场、平罗县河东地区、灵武白土岗、原州区等养殖集中区,通过招商引资,养殖场自建等多种方式建设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对粪污集中统一处置。四是抓好
“厕所革命”。充分考虑农村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因地制宜推行不同农村改厕模式,今年完成10万户改厕任务。
四要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019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800元,居全国第25位,离全面小康目标值相差1600元。据有关机构测算,2020年是近十年来农民增收形势最严峻年份。从支撑农民增收动能来看,传统增收的动能在持续走弱,不确定因素在增多,新型增收动能尚未形成,尤其是贫困地区表现的十分脆弱。我区传统增收仍然占据主要方面,工资性收入基本稳定在40%左右,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持续下滑,已由2012年的48.8%下降到
2018年的39.6%,这两项收入占比近80%。随着企业转型,农民就业空间大幅压缩,农产品价格总体走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压力十分巨大,保持农民增收需要从多方面发力。
一方面必须持续提升农民增收传统动能,多措并举挖掘农民增收空间。要在提高家庭经营收入上下功夫,家庭承包经营是基本经营形式,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关键在于调动农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民要发展养殖业我们就扶持
搞养殖,农民愿意发展种植业我们就支持搞种植,什么产业赚钱就引导农民发展什么产业。关键在于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连农带农作用,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订单+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收益”等模式,增加农民跨界增收、跨域获利渠道,让农民在土地上有收益,在打工中有收益,在分红上有收益。要在扩大工资性收入上做文章,要把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作为民生之本。对愿意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要从优化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三个方面入手,为他们从事涉农产业提供岗位。大规模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农民需要什么、市场需求什么技术,我们就培训什么技术,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稳定和扩大农村转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努力拓展非农增收空间。对愿意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工或大学生村官,要综合运用创业投资引导、小额担保贷款等办法,支持返乡创业,鼓励自主创业,带动更多农民就业。要在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上出实招。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鼓励农民利用资金、技术、土地、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经营活动,推进农村融资体制改革。要深入挖掘农村闲置的农房、校舍等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包装加工等产业,激活农村“沉睡的资产”,增加红利、租金、利息等财产性收入,广开“财路”。要在转移性收入上求突破,加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公共财力保障,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稳住农民
发展生产的预期,筑牢农业内部增收基础。
另一方面必须加紧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要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深入挖掘乡村土地、经营性资产等要素,创新抓手、平台和载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体验休闲观光、民宿民俗等新业态,为农民提供创业就业平台。要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推动建设“农业+”多业态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拓展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全产业链收益。要依托现有的各级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吸引各类要素聚乡、产业下乡、人才入乡、能人留乡,让各类人才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力军。
(三)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种养业
调结构包括: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区域结构,扩大农业供给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农业农村生活工作的主线,要围绕这一主线,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系质量和效率,推进绿色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创新驱动,增强农业科技支持力;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完善农业专项政策,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现代化始终是农业发展的总目标。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当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小于10%时,农业进入现代化转型发展时期。我区农业产值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只占7%左右。根据国际经验,我区已经到了调整农业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关键期。首先,从资源利用看,不调不行。一是土地产出率不够高。据测算,宁夏每亩土地贡献收益约329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268元,在全国排名第26位,西北五省区中仅比甘肃高一点;2019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1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2.4%,其中籽粒玉米占到近45%。籽粒玉米亩均收益仅637元,这还不包括土地流转、农民的务工成本。二是水资源
利用率也不高。2018年,我们区万元农业增加值耗水量为1019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9%。比如玉米的耗水量比实际定额220方高出一倍多。其次,从环境保护看,不调不行。多年来为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导致与林争地、与水争地、与草争地,这是典型的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大肥大药式的投入,短期看是增加了粮食产量,长期看造成耕地质量下降、连作障碍严重,破坏生态环境。2018年宁夏亩均土地化肥施用量为22公斤,仅比全国平均水平少了0.7公斤,减量化施肥水平处于全国中下等次,利用率仅仅为40%,大量的氮、磷等侵入土壤或随水流入河湖,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第三,从收入结构看,不调不行。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00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40%左右,依然是主要来源。我区处于发展养殖业的“黄金带”,但养殖业给农民收入贡献仅为775元,占比不到17%。全区66:23:11的粮经饲比例也恰恰说明,以粮食为主的种植结构过于单一,结构调整的余地和潜力都非常大。
思路决定出路。调结构先要调观念、调思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常态,尽快从重数量、扩规模的传统工作方式中转变过来,向重质量、提效益转变。自治区已经决定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农村工作主攻方向
。思想观念不转变,调结构就是一句空话。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切实把调结构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高度去谋划。按照种养结构调优、经营规模调大、加工能力调强、产业链条调长的要求,聚焦优质粮食、现代畜牧、瓜菜、枸杞、酿酒葡萄五大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推进“四化”。第一,要推进布局区域化。我们区域差异性大,各地有各地的特点和优势,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工作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生态类型,因地制宜搞好产业布局、作物布局、品种布局。重点调减过剩、低效的粮食作物特别是小麦、籽粒玉米等,增加短缺、高效的经济作物种植。引黄灌区重点发展优质粮食、奶业、设施蔬菜等产业,扬黄灌区重点发展肉牛肉羊、枸杞等产业。中部干旱带重点发展优质牧草、滩羊、肉牛等产业。六盘山地区重点发展肉牛肉羊、冷凉蔬菜等产业。贺兰山东麓重点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各市、县(区)要按照自治区要求,以只争朝夕的劲头,突出2到3个主导产业,认真摸底算账,发挥比较优势,把产业布局规划落实到乡到村到田块,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向名特优方向打造,大力发展品质、品牌、品相“三高”的高效种养业。第二,要推进经营规模化。规模就是市场、规模就是效益。农业生产普遍规律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不会有销售问题,当生产规模和结构不适应市场供给时,就会出现销售难、价格低,甚至生产越多,亏损越大的现象。到走向规模化生产的阶段,就会出现生产销售
两旺。比如一家一户不管种植、养殖,三五亩地、三五头牛,生产管理销售都不是问题。如果再扩点规模达到中不溜的水平,问题就开始显现。但当规模化程度达到一定体量后,这些问题又会迎刃而解。我区奶牛产业就是很好的例证。多年来不断推进“出户入园、出户入场”,规模化程度高达98%。过去发生的杀牛、倒奶等现象没有了,反而给宁夏赢得了市场声誉,推动奶产业走上了优质安全的发展道路。相比之下,其他产业聚集度不高的问题都很突出。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种养等,以村促乡、以乡促县,推动形成“多乡一业、一特一片、一片一群”的产业规模发展新格局,集中打造奶产业、酿酒葡萄等千亿产业集群。第三,要推进生产标准化。标准是品牌的终极形式。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行业的话语权。现在不是过去物质短缺的时候,老百姓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专用化、高端化。如何适应消费市场升级、不断提高供给效率,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一定要切实把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标准体系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加快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打造一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的特色农产品,推进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标准化不能只管生产,还要管品牌、管市场。要加大“五大之乡”原产地挖掘包装力度,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宁字号”,打造行业领跑者、标准制定者。我们宁夏的很多优质农产品卖不到好价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披头散发”在卖。酒香也怕巷子深。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企业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建设和用地支持,各地各部门要把政策落实好,提高产品装备水平,推进特色优质农产品销得好、走高端。第四,要推进发展产业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农业越来越展现出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观光价值的综合魅力。调结构不是简单的农作物多与少的问题,也不能漫无边际的“圈地扩场”,更不能不顾消费市场盲目种养。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大生态观、大市场观,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来谋划、去发展,把农业放在整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系统中去定位,放到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中去配置资源。从全产业链来谋划,促进种养链、制造链、服务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度融合,打造“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全产业链,实现从农产品竞争向产业链条竞争转变。
我们调整农业结构要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坚持以适应消费升级、提高供给效率为导向,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加快构建“四个体系”。一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大国小农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在农业产业的扶持方面,要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衔接起来作为重点,推动建立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紧密连接起来的利益共同体。要加大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力量,围绕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引进落地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要善于借船出海,并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二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方面,要注重“十年磨一剑”,针对基础性、应用性研究周期长的实际,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让甘坐冷板凳的得到更多褒奖。要聚焦现代种业、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政策。另一方面,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首先要给科技人员插上奋斗的翅膀。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抓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实体工作,虽然也有波折,但事实证明路子是对的。现在大家都说我们基层的农技推广体系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的状态,不适应高效种养业的发展,对这个问题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要从稳定人员、职称评聘等方面入手,尽快研究解决。三要创新农业金融保险体系。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规模经营,没有金融和保险的支撑是不行的。要推动金融机构扩大支农再贷款,创新服务方式、金融产品,坚决克服脱实向虚。总结推广金融扶贫模式,加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地农业担保信贷、风险抵押等多种方式,支持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简化手续、降低门槛、延长期限,让农民群众都能贷到钱、有钱贷。同时要逐步敞开对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具的抵押融资,满足农村不同层次融资需求。要研究制定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大幅推进提标扩面增品,统筹解决好保险公司认为赔不起、不愿赔和农民群众
认为赔的少、不愿投之间的矛盾。探索建立财政+金融+保险的特色产业投融资机制,确保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农民利益不受损。要逐步扩大价格保险、指数保险覆盖面,实现特色产业应保尽保,这项工作有关方面应先搞些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四要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我们现在一些农产品产量上去了,但增产不增收。这说明“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在大流通大市场的背景下,“卖得好”往往显得更重要。我们搞农业的同志不能管种不问销,尽快补上“抓种不抓销、会种不会销”的能力短板,尤其要学会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电子商务、产销对接、订单生产等,创新农产品销售方式,提高农产品在线销售成交率,对大进大出的低端交易进行彻底革命,降低流通成本,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
(四)深化改革,纵深推进,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1.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一是按照厘清一宗、确权一宗原则,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稳步推进承包地应确尽确;开展承包地常规变更工作,做好农村承包地确权档案管理和移交工作。二是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激发农业农村新动能;指导平罗县开展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30年国家级试点,在灵武市、沙坡头区启动自治区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土地延包试点,在试点基础上研究制定延包具体办法。三是继续扩大
“四荒”地、农业设施等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工作;协同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范围;按照“巩固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原则,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规范管理服务体系。四是指导平罗县利用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平台积极开展改革集成试验,重点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巿、土地征收制度和宅基地管理及复垦利用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高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是总结推广前三批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指导各地按照时间表、路线图全面开展集体成员身份确认、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等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集体资产股份分配、退出、转让、继承、抵押等制度;高质量完成整省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确保10月底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并通过中央农办和农业农村部评估验收。二是加强集体“三资”常态化管理和村级债务动态监测,推进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进一步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完善交易规则,规范交易行为,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四荒地”和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等产权规范流转和交易。
3.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一是做好农村宅基地管理移交接管工作,理顺职责,规范流程,密切协作;制定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指导意见,建立健全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违法查处等管理制度,完善宅基地用地标准,指导宅基地合理布局、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利用。二是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
“三权”分置为重点,在总结平罗县宅基地改革试点经验基础上,在沙坡头区等有条件的县区重点探索开展闲置宅基地退出、收储、复垦等改革试点;开展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利用现状和需求情况统计调查,将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纳入农经统计范围,逐步摸清和掌握全区农村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规模、布局、闲置、流转情况,为宅基地管理和改革以及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提供基础支撑。
4.大力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一是制定出台《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按照“一年规范、两年提升、三年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实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提质升级行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继续开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在平罗县、灵武市、沙坡头区、彭阳县开展部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二是制定《2020年宁夏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指导贺兰县、灵武市、平罗县、利通区、同心县、西吉县、彭阳县、沙坡头区、海原县开展以大宗粮食作物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指导平罗县、沙坡头区、中宁县探索开展养殖业和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
5.积极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是认真落实《关于我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规划(2018-2020年)》,按照“提升富裕村、壮大一般村、扶持薄弱村、消除空壳村
”发展思路,协助制定和实施2020年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在全区遴选388个村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挖掘资源性收入、提高经营性收入、增加服务性收入,开展招商引资、整合村级资金、引导村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资源“活”起来,把红利“放”出来;对2019年实施388个村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回头看”,并积极探索利用第三方实施复查后评估,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二是督导各地进一步落实村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监管、清查、报告制度,规范台账管理;进一步完善“村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监委会”的“四位一体”管理运营机制,切实发挥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等功能作用。三是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按照“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新型主体”的原则,建立“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收益有分红”的新型农村经营机制,采取“农户土地入股+村集体股+政府股”的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股权化、股权货币化,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
6.协调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一是宣传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实施意见》,按照“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和“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原则,指导吴忠市利通区、永宁县闽宁镇以及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灵武市临河镇二道沟村等10村开展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创建工作;选择一批县、镇、村开展自治区级乡村治理示范创建工作;组织试点县
(镇、村)负责人赴外省市考察学习现代乡村治理理念、机制、模式。二是在全区推广红寺堡区“55124”乡村治理模式,建立党支部统领决策、村委会组织落实、村监委会执纪监督、村经济合作社资产经营“四位一体”现代乡村治理结构;协同开展村规民约规范化制度化试点和形式多样的“四德”教育活动。三是紧紧围绕“长效常治”目标,进一步聚焦非法占有农村集体“三资”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农资和农产品市场流通方面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破坏农业正常生产秩序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找准病灶、补齐短板、纠建并举,逐步健全维持乡村稳定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遏制农业农村行业黑恶势力问题发生;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同乡村治理融合发力,协同做好“法律进乡村”和乡村“法律顾问制度”,深入推进“和谐乡村平安乡村”建设;协助做好农村小型公益事业发展相关工作,并推进同“一村一年一事”民生实事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