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爆轰物理学简答题总结

时间:2019-05-12 05:3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理工爆轰物理学简答题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理工爆轰物理学简答题总结》。

第一篇:北理工爆轰物理学简答题总结

爆轰考点总结

1.爆炸:

爆炸的定义:可简单的定义为由能量极为迅速释放而产生的现象。

1爆炸具有极大的能量释放速度、形成极高的能量密度,并迅速对外界介质做功形成冲击波的特点。爆炸的特点:○2爆炸过程中,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和极小的空间内发生急剧变化。○1物理爆炸○2化学爆炸○3核爆炸 爆炸的分类:○2.炸药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在适当外部激发能量作用下,可发生爆炸变化(速度极快且放出大量热和大量气体的化学反应),并对周围介质做功的化合物或混合物。

1起爆药○2猛炸药○3发射药○4烟火剂 按应用分类:○1单质炸药○2混合炸药 按组成分类:○3.爆轰、爆轰波、爆轰波阵面:

爆轰是一伴有大量能量释放、带有一个以超声速运动的冲击波前沿的化学反应区沿炸药装药传播的流体动力学过程。这种带有高速化学反应区的强冲击波称为爆轰波。爆轰的前沿冲击波和放热反应区通称为爆轰波阵面。1.炸药爆炸的基本特征:

炸药爆炸是一种以高速进行的,能自动传播的化学反应过程,在此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生成大量的气体产物,形成冲击波

1)反应的放热性 2)过程的高速度

3)过程必须形成气体产物 2.炸药的化学反应过程:

根据反应速度快慢可分为热分解、燃烧和爆轰三种基本形式。

热分解是一种缓慢的化学变化,其特点是在整个物质内部展开,反应速度与环境温度有关。

燃烧、爆轰与热分解不同,它们不是在整个物质内发生的,而是在某一局部开始,并以化学反应波的形式按一定的速度一层一层地自行传播。化学反应波的波阵面很窄,化学反应就是在这个很窄的波阵面内进行并完成的。1.燃烧与爆轰的区别:

(1)传播机理不同:燃烧是通过热传导、热辐射及燃烧气体产物的扩散作用传入未反应区的;爆轰则是借助冲击波对炸药的强烈冲击压缩作用进行的。

(2)波的速度不同:燃烧传播速度很小;爆轰的传播速度很大,一般数千米每秒。

(3)受外界的影响不同:燃烧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很大;爆轰几乎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4)产物质点运动方向不同:燃烧产物质点运动方向与燃烧波传播方向相反;爆轰产物质点运动方向与爆轰波传播方向相同。

17.弱扰动与强扰动的区别: 当介质(Medium)受到外界作用(如振动、冲击等)时,介质的局部状态参量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扰动(Disturbance)。如果扰动前后介质的状态参数变化量与原来的参数量相比是很微小的,则称这种扰动为弱扰动(Weak disturbance)或小扰动。弱扰动的特点是各种参数的变化量是微小的、逐渐的和连续的,若扰动是等熵的 如果扰动前后介质的状态参数发生突跃变化,则称这种扰动为强扰动

强扰动形成过程:每一小步的压缩都是一种等熵变化,但由于每经一步压缩后气体的温度都要上升,气体的声速必将上升,这样下一步的压缩波的波速逐渐增加,一旦集中起来,状态参数的变化将不再连续,就会发生突跃,弱扰动变成强扰动,其波速大于声速。2.压缩波和稀疏波

压缩波(Compression Wave):扰动传过后,介质的压力、密度、温度等状态参数增加的波称为压缩波,其特点是波传播的方向与介质质点运动方向相同。它的波速大于介质当地的声速。稀疏波(Rarefaction Wave):扰动传过后,介质的压力、密度、温度等状态参数下降的波称为稀疏波,其特点是波传播的方向与介质质点运动方向相反。在稀疏波扰动过的区域中,任意两相邻端面的参数都只差一个无穷小量,因此稀疏波的传播过程属于等熵过程,它的波速等于介质当地的声速或音速。3.冲击波:

冲击波又称激波,是一种强烈的压缩波,其波阵面通过的前后参数变化很大,它是一种状态突跃变化的传播。3.超压与动压

超压:冲击波阵面传播到空间某点时,超过周围环境大气的压力称为超压。公式:

2c022 pp00Du012k1Du0动压: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在正对流动运动方向的表面,流体完全受阻,此处的流体速度为0,其动能转变为压力能,压力增大,其压力称为全受阻压力,它与未受扰动处的压力之差,称为动压。公式:1/2ρv2。4.瑞利线、冲击绝热线和等熵线

(物理意义)雨贡纽(Hugoniot)曲线是不同波速的冲击波在具有同一初始状态的相同介质中传过后所达到的终态点的连线,当介质性质和波前状态一定时,H线是确定的,若冲击波速度不同,则波后状态必然处在H线的不同位置上。ee01pp0v0v2

pp0v0v(物理意义)波速线是一定波速的冲击波传过具有同一初始状态的不同介质所达到的终态点的连线,当波速一定时,Du0v0冲击波通过任何介质后,波后状态都对应于此条线上的某一确定点。

这两条线上的任一点都是和一定的波后状态对应的,它们都不是冲击压缩的过程线,不能认为冲击压缩过程是沿着这两条线中的任一条进行的。

kpA等熵线就是由等熵方程确定的曲线,它表示进行等熵压缩或等熵膨胀过程时介质状态变化所走过的路径。

5.多次冲击压缩能与单次冲击压缩

多次冲击压缩不能与单次冲击压缩达到相同的状态,原因如下: 根据Hugoniot曲线的物理意义,不同的起始点(波前状态)对应不同的Hugoniot曲线,如图所示B点对应的Hugoniot曲线是以1/6vb为渐近线的,而A点对应的Hugoniot曲线是以1/6vA为渐近线的,所以多次冲击压缩达到相同的密度后,其压强总是低于单次冲击压缩,或多次冲击压缩达到相同压强,其密度总是大于单次冲击压缩,故不可能达到相同状态。

6.冲击波的基本性质:

1)冲击波阵面是一个间断面;

2)冲击波是压缩波,不可能是稀疏波; 3)冲击波传过后,介质的熵是增加的; 4)冲击波相对波前介质是超音速的,即Du0c0 7.证明:冲击波相对波前介质是超音速的:

8.证明:冲击波相对波后介质是亚音速的:

9.起爆的有关定义:

感度:炸药在外界作用下(如冲击波)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称为炸药的敏感度或炸药的感度。起爆冲能:把使炸药起爆所需的外界作用的临界能量,称为初始冲能或起爆冲能。

感度分类:加热感度、火焰感度、撞击感度、摩擦感度、针刺感度、冲击波感度、光感度、静电感度等。(撞击感度、摩擦感度和针刺感度都是炸药的机械感度。)炸药起爆的规律:

各种炸药对不同形式的初始冲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同一种装药激起起爆所需要的某种形式的能量不是一个严格固定的值。同一种炸药对不同初始冲能的感度之间没有一定的当量关系

爆发点:炸药能够导致爆炸的最低的环境温度称为炸药的爆发点。

临界应力:炸药100%不发生膛炸和早炸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叫做炸药的临界应力。起爆深度:是指炸药中出现爆轰点的位置距隔板-炸药分界面的距离。

临界起爆压力:当入射压力低于某一临界值时,被发炸药将不能被起爆,此压力称之为炸药的临界起爆压力。10.起爆机理:

热起爆:在一定条件下,若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大于热传导所散失的热量,混合气体就会发生热积累,从而使反应加速,最终导致爆轰。

冲击起爆:一种炸药起爆后产生的冲击波通过某一介质起爆另一种炸药。10.均质炸药与非均质炸药的冲击起爆机理:

均质炸药是指物理结构非常均匀,具有均一的物理与力学性质的炸药

均质炸药在冲击波进入炸药后,在波阵面后首先受到冲击的一层炸药整体被加热,激发爆轰化学反应,形成超高速爆轰波,该超速爆轰波赶上初始的入射冲击波后在未受冲击的炸药中发展成稳定的爆轰。

非均质炸药是指炸药在浇铸、结晶过程或压装过程所引起的炸药物理结构的不均匀性,如气泡、缩孔、裂纹、粗结晶、密度不均匀以及由于种种原因在炸药中混入杂质等。

非均质炸药的起爆机理为热点起爆机理,即在冲击波作用下,波阵面上的冲击波受到强烈的压缩,但在被压缩层中的炸药温度升高并不是均匀的,因而化学反应首先从被称为“热点”的地方开始,进而传播到真个炸药层。11.热点的成长过程(1)热点形成阶段

(2)由热点向周围着火燃烧阶段(快速燃烧过程)(3)由快速燃烧转变为低速爆轰。(4)由低速爆轰转为高速爆轰。12.-爆轰波相对波前超音速:

pp0D2tg2vvv0 0由波速方程可得:

2c0dptg02dvs,ov 0由声速公式可得:

由图示可知:D>C0 13爆轰波相对于波后介质为声速:

14.Hugoniot曲线分段

14.可燃性气体分类: ○1可燃气体 ○2可燃液化气 ○3可燃液体的蒸气 ○4助燃气体 ○5分解爆炸性气体

(1)dc段:v>v0,p>p0

D为虚数(2)c点: v>v0,p=p0

D=0,定压燃烧

(3)CGAI段: v>v0,p

D>0,u<0;爆燃 其中,CGA段(p-p0)负压值较小,称弱爆燃支;

AI段(p-p0)负压值较大,称强爆燃支。

(4)A点的爆燃速度最大。其中,MLd段(p-p0)值较小,称弱爆轰支;

(5)MK段(p-p0)值较大,称强爆轰支。

M点的爆轰速度最小。

15.气体爆轰浓度极限: 通常情况下,气体混合物中可燃成分的浓度处于一定范围内时,才会发生爆炸现象,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范围。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叫爆炸浓度下限,而能够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叫做爆炸浓度上限。爆炸浓度极限不是一个固定的物理常数,它与点火能、初始温度、压力、惰性气体等因素有关。16.ZND模型、螺旋爆轰的关系:

螺旋爆轰:爆轰波阵面的传播速度是不均匀的,出现周期性的振动现象;爆轰波后产物区,有规则的水平光亮条纹线,而且此光亮条纹线与波阵面的波纹状迹线有关。波阵面迹线上的每一个突峰处,对应于反应产物区中的一条光亮条纹。如果螺旋爆轰波在涂有粉末的管子中传播时,在管壁上会留下螺旋运动的迹线。

成因:螺旋爆轰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主要是由于爆轰波反应区内流动的非一维性造成的,即存在横向波,使得反应区成为多波系的非定常结构。

ZND模型是对它们的简化,称为光滑的理想爆轰波。但实际上,所有爆轰波阵面是三维的、不光滑的、不稳定的。ZND模型:原始爆炸物首先受到前导冲击波的强烈冲击压缩,立即由初始状态O点被突跃压缩到N点的状态,温度和压力突然升高,高速的爆轰化学反应被激发,随着化学反应连续不断地展开,反应进程变量λ从N(vN,pN)点开始逐渐增大,所释放的反应热Qe逐渐增大,状态由点N沿瑞利线逐渐向反应终态点M变化,直至反应进程变量λ=1,到达反应区的终态,化学反应热Qe全部放出。

CJ理论假设:流动是一维的,不考虑热传导、热辐射及其粘滞摩擦等耗散效应;把爆轰波视为一强间断面;爆轰波通过后化学反应瞬间完成并放出化学反应热,反应产物处于热化学平衡及热力学平衡状态;爆轰波阵面传播过程是定常的。

17.影响气体爆轰传播速度的因素:

1、气体爆轰波的传播速度与盛气体管子的放置方法(垂直或水平、或倾斜)、起爆源的种类、引爆端是闭口还是开口等无关。与管子的形状有关。

2、混合气体的初始温度对爆轰波速度影响很小,随温度升高,爆速稍微下降,这是因为温度高使气体密度减小所造成的。如爆鸣气(2H2+O2)初始温度为100C时,测出的爆速值为2821m/s,而1000C时为2790m/s。

3、混合气体的爆速随初始压力的提高而提高。

4、混合气体的爆速随初始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5、加入惰性气体,对于较轻的惰性气体如He,爆速增加;对于较重的惰性气体如Ar,爆速减小。17.云雾爆轰:

所谓云雾爆轰系指液体燃料雾滴散布于气体氧化剂或空气当中形成的液一气两相混合物的爆轰。17.凝聚炸药

所谓凝聚炸药是指液态和固态炸药。

与气体爆炸物相比,除形态不同外,凝聚炸药还具有密度大、爆速高、爆轰压力大、所形成的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因而爆炸的破坏性强、威力大。18.探针法测爆速/爆压的原理:

爆速:利用各种类型的测时仪器或装置测定爆轰波从一点传到另一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t,然后去除两点间的距离

SD∆s,这样就可得到爆轰波在两点间的传播平均速度D,即t 爆压:利用锰铜材料在动态高压作用下的压阻效应,也就是利用从实验得到PRR的关系确定压力值,测量CJ压力。

19.炸药的临界直径和极限直径:

在轴对称条形装药中,炸药的定常爆速随直径的减小而减小,当直径小于某一直径时,炸药便不能维持定常爆轰,该直径为临界直径。而随炸药直径的增加,爆速逐渐增加,当直径增大到一定尺寸后爆速不再增加,这时称为极限直径。这种装药直径大小对爆轰波的传播过程和传播速度的影响就叫作炸药爆轰传播的直径效应。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爆轰产物和爆轰反应区会受到侧向稀疏波的影响,直径越小受到的影响越大,反应区的能量密度越小,波阵面强度越低,使得爆轰波的速度越低,反之亦然。19.影响直径效应的因素:(1)炸药的性质及状态(2)炸药颗粒度的影响(3)炸药密度(4)装药的外壳

20.影响凝聚炸药爆速的因素:

1、炸药性质

2、装药密度

3、颗粒尺寸和装药外壳对爆速的影响

4、附加物

5、轴向沟槽对爆速的影响

6、低速爆轰现象(初始起爆能量)20.低速爆轰现象:

现象描述:某些炸药,由于起爆能量不同,爆轰可以出现差别很大的高速或低速传播,而且在高爆速和低爆速之间没有稳定的中间速度。

原因:低速爆轰时,在反应区中爆炸反应不完全,只释放了部分能量,而相当多的一部分能量是在CJ面以后的燃烧阶段放出的,这样,用来支持爆轰传播的能量就较小,故低爆速爆轰传播的机理可以用表面反应机理解释。21.燃烧转爆轰的过程及条件: 过程:(1)燃烧波阵面后产物压力的迅速提高,进而造成压缩波向未反应炸药的传播;(2)火焰波阵面前方压缩波扰动的追赶聚集从而在未反应炸药内的某一距离处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冲击波;(3)未冲击波引爆未反应炸药的阶段,即SDT阶段。条件:(1)单位体积炸药中燃烧面积迅速扩大,如在冲击作用下形成大量的裂纹致使燃烧比表面积骤然扩大,燃烧失稳,使燃烧区压力急增,燃速加快,最后形成爆轰。

(2)炸药或推进剂在燃烧时存在包装或外壳,燃烧产物不能及时扩散,致使燃烧区压力迅速提高,形成冲击波冲击压缩未反应炸药,转化成爆轰。

(3)燃烧波阵面前方炸药中存在缺陷,在冲击作用下容易形成热点,形成爆轰。22.爆轰波波形的控制方法:

所谓爆轰波形状控制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控制爆轰波传播的方向,以达到改变爆轰波形状的目的。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在炸药中设置惰性块;改变引爆方式(改变引爆位置、多点引爆等)以及采用高低速炸药组合等。23.不稳定爆轰(冲击波)转稳定爆轰:

1当用爆速较高的传爆药柱引爆主装药时,在主装药的前部存在一段爆速高于主装药CJ爆速的不稳定爆轰区,并且传入的冲击波速度与主装药CJ爆速相差越大,不稳定爆轰区越长。

2当传入的冲击波速度低于极限爆速但高于临界爆速Dc时,通常会逐渐增长到极限爆速。传入的冲击波速度越低,不稳定爆轰区越长。

3当传入的冲击波速度低于临界爆速Dc时,不足以激发主装药的爆轰化学反应而逐渐衰减为声波。24.TNT当量定义:

在实验测定炸药作功能力时,一般采用在同样条件下,被试炸药作功能力与一定密度下某一参比炸药作功能力的比值作为试样的相对作功能力。常用的参比炸药为梯恩梯,相对比较值称为梯恩梯当量。冲击阻抗及其影响:(自学内容)冲击阻抗(Shock Impedance):是指介质密度与冲击波速度的乘积,它是介质的动力学刚度,其量纲为Pa/(m/s)。其物理意义为:介质在冲击载荷作用下获得1m/s的速度所需之压强的大小。

当介质的冲击阻抗大于炸药的冲击阻抗时,则炸药爆炸后在与其接触的介质中形成冲击波,而同时反射回爆轰产物中也为一冲击波

当介质的冲击阻抗小于炸药的冲击阻抗时,则炸药爆炸后在与其接触的介质中形成冲击波,而同时反射回爆轰产物中也为一稀疏波。

当介质的冲击阻抗等于炸药的冲击阻抗时,则界面处不发生反射现象,入射波强度不变地传入介质中。p-u平面上的Hugoniot曲线:(自学内容)

曲线的物理意义:在p-u平面上,不同强度(或不同波速)冲击波通过同一初始状态点O(p0,u0)之后所突跃到的终态点的轨迹,称之为p-u坐标平面上的冲击波的Hugoniot曲线或冲击波的极曲线。

第二篇:影响稳定爆轰的主要因素

影响稳定爆轰的主要因素

影响稳定爆轰的主要因素有药卷直径和装药密度。

1.药卷直径称为炸药的临界直径。

2号岩石铵梯炸药的临界直径为18--20㎜

乳化炸药为16--18㎜

2.装药密度存在最佳密度

装药密度小于最佳密度时,爆速随着装药密度的减小而降低;

装药密度大于最佳密度时,爆速随着装药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装药密度过大,还会拒爆,例如,孔深太大的深孔爆破和深孔水下爆破中,当炸药处于受压状态,炸药密度增加,就可能出现半爆或熄爆现象。

2号岩石铵梯炸药为1.0g/cm3

乳化炸药为1.05--1.30

铵油炸药为0.85--1.05

第三篇:北理工微波实验报告总结

实验一 一般微波测试系统的调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一般微波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元、器件的作用,初步掌握它们的调整方法。2. 掌握频率、波导波长和驻波比的测量方法。3. 掌握晶体校正曲线的绘制方法。

二、实验装置与实验原理

常用的一般微波测试系统如1-1所示(示意图)。

测量放大器微波信号源隔离器可变衰减器频率计精密衰减器测量线终端负载图1-1

本实验是由矩形波导(3厘米波段,TE10模)组成的微波测试系统。其中,微波信号源(固态源或反射式速调管振荡器)产生一个受到(方波)调制的微波高频振荡,其可调频率范围约为7.5~12.4GHz。隔离器的构成是:在一小段波导内放有一个表面涂有吸收材料的铁氧体薄片,并外加一个恒定磁场使之磁化,从而对不同方向传输的微波信号产生了不同的磁导率,导致向正方向(终端负载方向)传播的波衰减很小,而反向(向信号源)传播的波则衰减很大,此即所谓的隔离作用,它使信号源能较稳定地工作。频率计实际上就是一个可调的圆柱形谐振腔,其底部有孔(或缝隙)与波导相通。在失谐状态下它从波导内吸收的能量很小,对系统影响不大;当调到与微波信号源地频率一致(谐振)时,腔中的场最强,从波导(主传输线)内吸收的能量也较多,从而使测量放大器的指示数从某一值突然降到某一最低值,如图1-2(a)所示。此时即可从频率计的刻度上读出信号源的频率。从图1-1可知,腔与波导(主传输线)只有一个耦合元件(孔),形成主传输线的分路,这种连接方式称为吸收式(或称反应式)连接方法。另一种是,腔与主传输线有两个耦合器件,并把腔串接于主传输线中,谐振时腔中的场最强,输出的能量也较多,因而测量放大器的指示也最大,如

图1-2(b)所示。这种连接方法称为通过式连接法。在实际中无论哪种连接方式,当不测频率时,为了不影响其它实验项目的观测,应把腔调到失谐状态。可变衰减器也是由一小段波导构成的,其中放有一表面涂有损耗性材料,并与波导窄壁平行放置的薄介质片。介质片越靠近波导中心处,衰减越大,反之,衰减越小。利用可变衰减器可以连续地改变信号源传向负载方向功率的大小;另外,如同隔离器一样,可变衰减器也具有一定的隔离作用。测量线是一段在其宽壁中心线开有一窄缝隙的矩形波导,与其配套的还有一个装有微波范围内用的晶体二极管检波器及同轴线调谐式探针座。探针从缝隙插入波导后,送入测量(选频)放大器,通过该放大器表头的读数,即可进行各实验项目的测量工作。系统的最后部分是终端负载,它是被测试的某一微波元、器件,也可以是匹配负载、短路片或短路活塞等。

IIOfr(a)fO图1-2fr(b)f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微波信号源产生的等幅高频振荡很微弱,若对其直接进行检波,则检波器输出的直流分量也是很微弱的,用一般仪表难以对其进行观测。因此为了提高测试灵敏度,以便于观测,通常用一方波(重复频率1000Hz)对高频振荡进行幅度调制(也有用脉冲或其它波调制的)。经调制后的高频振荡通过检波后输出的是其包络,对包络中的基频(1000Hz)加以放大后再经检波,取出其直流分量加于测量放大器的指示表头,读数就方便了。

三、实验内容

1.首先按图1-1所示将测量系统安装好,然后接通电源和测量仪器的有关开关,观察微波信号源有无输出指示。若有指示,当改变衰减量或移动测量线探针的位置时,测量放大器的表头指示会有起伏的变化,这说明系统已在工作了。但这并不一定是最佳工作状态。例如,若是反射式速调管信号源的话还应把它调到输出功率最大的振荡模式(如n=2,参见附录),并结合调节信号源处的短路活塞,以使能量更有效地传向负载。若有必要,还可以调

节测量线探头座内的短路活塞,以获得较高地灵敏度,或者调节测量线探针伸入波导的程度,以便较好地拾取信号地能量(注意,伸入太多会影响波导内的场分布)。对于其它微波信号源也应根据说明书调到最佳状态。有时信号源无输出,但测量放大器也有一定指示。这可能是热噪声或其它杂散场的影响;若信号源有输出,但测量放大器的指示不稳定或者当测量线探针移动时,其指示不变,均属不正常情况,应检查原因,使之正常工作。系统正常工作时,可调节测量放大器的有关旋钮或可变衰减器的衰减量(衰减量不能为零,否则会烧坏晶体二极管),使测量放大器的指示便于读数。

2.测量微波信号源的频率和波导波长。测量信号源的频率调节旋钮,可使频率在7.5~12.4GHz的范围内变化。选取该范围内的某个频率,用频率计测出它的频率,并用测量线测出该频率的波导波长g。在测g时应将系统终端短路(例如用金属短路板或短路活塞),则系统呈纯驻波状态(理论上),其场强的幅度分布如图1-3所示。当测量线的探针处于z1和z2位置时,测量放大器的指示为最小(理论上为零),Ezd4z2d3图1-3d2z1d1此时从测量线的刻度上即可求出波导波长g2z2z1。在实际测量中,由于受设备的精度、灵敏度的限制,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很难精确地确定z1和z2的位置。为提高测试精度,可采用“平均法”测定它们的位置,如图1-3所示。为了确定z1,使在z1两侧(尽量地靠近z1)的d1和d2处测量放大器有相同的指示数,则z1(d1d2)/2,同理可得z2(d3d4)/2。这比直接去测z1和z2要精确些。

3.绘制晶体矫正曲线

需要指出的是,当用测量线测定微波系统(波导)内场强幅度的分布规律时,测量放大器的指示值并不直接表示高频信号的场强值,而是通过晶体二极管检波后的电流值。我们已知传输系统的驻波s为:

sEmax/EminUmax/Umin

由于晶体二极管为一非线性器件(如图1-4(a)所示),因此就不能用测量放大器的读数直接套用上面的公式求出驻波比s。为了求出s,应作出晶体管的输入电压U(它与探针拾取的场强幅值成正比)与检波电流的关系曲线(如图1-4(b)所示),称为晶体校正曲线。

II(a)U图1-4(b)E此曲线中的电流虽然是从测量放大器中读出的值,但它对应的U值(或E),此时并非加于晶体二极管上的电压值,而是通过测量于计算求出的与场强幅值成正比例的“等效”的电压值。有了校正缺陷,当探针在场强幅值最大值时,测量放大器有一读数Imax,探针在场强幅值最小处时,有一读数Imin,从校正曲线中查出Imax和Imin,分别对应的U和Uminmax(Emax)(Emin),则驻波比s为:

UmaxEmaxs

UminEmin为了作出晶体校正曲线,需将系统终端短路,形成纯驻波状态。如图1-5所示。

EzB图1-5A

场强E的幅度E可表示为:

EEmaxsinzEmaxsin2gz

为了求出场强幅值与检波电流I之间的关系(晶体校正曲线),就要利用这个公式计算场强值(也即校正曲线中的U)。在7.5~12.4GHz范围内选定某一频率,使系统正常工作,并求出该频率对应的波导波长g。将测量线探针移到场强幅值的节点。例如图1-5中所示的A点,作为z0的参考点,并记下此时测量放大器的读数,从公式看该读数(理论上为零,实际上不为零)对应的E应为零。B是场强幅值的腹点,ABg4,将此距离等分为若干个小段(例如10个小段),从A点开始,按分小段使探针逐次向B点移动,并记住每一位置所对应的测量放大器的读数I,已经每一位置的坐标z的值,则sinB点对应于Emax,若Emax已知,则利用公式

2gz即可求出。

EEmaxsin2gz

即可求出每点的E(U)与每点的I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这组数据即可画出晶体校正曲线。但实际上,Emax的值我们并不知道具体等于多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作晶体校正曲线时,只需要知道各点场强幅值的相对大小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求出它们的绝对大小,因此,我们可以把B点对应的电流读数I作为Emax看待,而其它点的E(相对值)即可求出了。在实际测量中,为计算方便起见,可利用调节信号源的输出,可变衰减器的衰减量和测量放大器的有关旋钮等方法,使B对应的I的读数为10的某个整数倍(例如100)。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作晶体校正曲线也可以从场强幅值的腹点B开始,逐渐向节点A移动探针,测出所需要的数据,场强幅值的变化为余弦。但B点的确切位置比A点更难确定,所以,从A点开始,比从B点开始要好些。

最后补充一点,当晶体二极管的检波电流很小时,其电压和电流有近似于平方律的关系式:IKUK是与管子型号有关的结构参数,是常数。此时的驻波比S可近似为 2SEmaxEminUmaxImaxUminImin

而不需要查晶体校正曲线。

实验二 阻抗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最常用的阻抗的测量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和阻抗或导纳圆图计算阻抗。2. 测量喇叭天线的等效(输入)阻抗。

二、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

在微波范围内经常遇到对微波元(器)件阻抗的测量问题(例如,在研究若干个元、器件相互间的连接和匹配问题时),因此掌握阻抗的测量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测量阻抗的方法有多种,其中较常用的是利用测量线来进行测量。实验装置和实验一所用的完全相同。为画图简单起见,我们用方框图把它表示出来,如图2-1所示。

测量放大器信号源隔离器可变衰减器频率计精密衰减器测量线负载图2-

1三、实验内容

1.当无耗传输线终端接有任意复数阻抗的负载Zl时,系统呈行驻波状态,电压或场强幅值的分布规律如图2-2所示。

ZcZlEzλg2图2-2l1

为了求出被测阻抗Zl可采用两种方法,用公式计算和查圆图。首先讨论一下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根据传输线理论,等效(输入)阻抗Z(z)为

ZzZc据此,对终端被测负载Zl而言应为:

1(z)

1(z)ZlZc1(0)e1(0)ej0j0

式中,Zc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为电压反射系数,(0)为终端负载处的反射系数,0为其初相角。在电压(或场强幅度)最小点处反射系数(z)的相角应满足cos(2z0)1

cos(2z0)1

即2z0(2n1),n0,1,2,3...若取距终端负载最近的那个电压(或场强幅值)最小点的距离zzminl1,代入上式,则:

02l1

而2g,(0)s1 s1式中,g为波导波长,s为驻波比。由此可知,只要测出s和l1(在某一频率下),即可求出负载Zl,它比计算方法要方便得多,例如用阻抗圆图(用导纳圆图也可)来求阻抗Zl,如图2-3所示。如前所述,首先测出在某一频率下得驻波比s和电压最小点(距终端被测负载Zl最近得那点)的距离l1,然后在图2-3中以O点为圆心画出等驻波比圆(s圆),并与实轴交于P点,该点即电压最小点处的位置,其阻抗的归一化值为1/s。由P点开始沿等s圆逆时针旋转l1/g刻度,过此刻度与圆心O连一直线与s圆相交于M点,该点对应的值就是被测负载Zl的归一化值,将该值再乘以Zc,即得所求的负载阻抗Zl。

向信号源SPOrM向负载xl1λg图2-3

2.在实际测负载阻抗Zl的过程中,由于系统结构上的原因,用测量线无法直测得距负载最近的那个电压(或场强幅值)最小点的距离l1,例如,它可能处于测量线探针无法接近的位置。此时,可采用简接方法求出l,如图2-4所示。首先,将测量系统得终端用短路板

Zl12Ezz2l1z1图2-4

短路,形成纯驻波状态(参见图2-4中的图形①),终端即为电压(或场强幅值)得最小点(理论上为零点),从终端算起向信号源方向,每隔g/2的距离就出现一个最小点,因此总会由一些最小点落在测量探针可以达到的范围之内。我们可以任取其中的某个最小点(例如Z1点)看作系统得终端位置(即被测负载Zl的位置),然后取下短路板,接上被测负载Zl,此时系统呈纯驻波状态(参见图4-2中的图形②),在Z1的左侧找到距Z1最近的那个电压(或场强幅值)最小值位置Z2,则所求得l1Z2Z1。至此,再利用圆图即可求出被测负载Zl。

3. 在7.5~12.4GHz频率范围内得某个频率上将系统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测出频率及其波导波长。在终端负载处装上被测的喇叭天线,求出驻波比s和距终端负载最近的电压(场强幅值)最小的距离l1,用阻抗(或导纳)圆图求出喇叭天线的等效(输入)阻抗,并将其与计算法求出的阻抗加以对照。改变一下信号源的频率,再重作一次,以观测喇叭天线等效(输入)阻抗的变化。

实验三 阻抗匹配

一、实验目的

掌握阻抗匹配的方法,利用单螺钉(相当于单株线)调配器使波导系统与喇叭天线相匹配。

二、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

1.阻抗匹配在实际应用中是很普遍、很重要的。因为这可以使信号源的功率更有效地供给传输线,并使传输线的负载吸收更多的功率,而且还可提高传输线的功率容量和增加信号源的稳定性等。匹配一般有信号源与传输线之间的匹配,以及传输线与负载之间的匹配。本实验仅研究后者的匹配问题。传输线与负载的匹配可以采用阻抗变换器来达到。也可以采用在传输系统中并联电抗性元件的方法达到。本实验采用后者,使波导系统与喇叭天线(负载)相匹配。

2.实验装置如图3-1所示。它与实验一和实验二的装置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在测量

测量放大器信号源隔离器可变衰减器频率计频率计精密衰减器测量线负载图3-1调配器线与终端负载(喇叭天线)之间加入了一段带有螺钉调配器的矩形波导,称为单螺钉(单株线)调配器,利用它使波导系统与喇叭天线得到匹配。

3.图3-2是单螺钉调配器结构的示意图及其等效电路,终端负载Zl为一喇叭天线。螺钉从矩形波导宽壁的中心线处的缝隙中插入波导内,其插入深度可以调节,螺钉可以在缝隙中左右移动。由等效电路可知,螺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并联在AA截面处的短路支线l(单株线),当负载Zl给定后,首先选取合适的距离d,当不考虑支线的影响时,使从AA向负载看去的归一化输入导纳为YiA1jb,然后调节l的长度(即螺钉深度),使其归一化的

输入电纳jbl恰好与jb相抵消(即b与bl大小相等,而符号相反),则在AA处总的导纳YAA1,从而在该截面处得到匹配。实验表明,螺钉插入深度较小时,其主要作用是使电场集中,具有电容的性质(容性电抗),当插入较多时,主要呈现电感性质(感性电抗),而插入适中时,近似于一串联谐振电路。这三种情况都与波导尺寸、螺钉直径和工作频率等有关。在实际应用中,螺钉插入深度太多(尤其传输大功率时),会引起传输系统功率容量下降。因此,螺钉调配器一般都工作于容性电抗的范围内。

缝隙螺钉AyiAZc测量线调配器喇叭天线ljblA’Zld图3-2

三、实验内容

1.首先在7.5~12.4GHz范围内某个频率上将整个实验装置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测出所选定的频率和它对应的波导波长g,然后将喇叭天线和单螺钉调配器(在结构上它们可能已连成一个整体)一起接在测量线的终端。把螺钉从缝隙中全部旋出,测出驻波比s,以及喇叭天线的归一化的等效(输入)导纳yl,设它位于导纳圆图的P点,如图3-3所示。从P点开始沿等驻波比圆(s圆)向信号源方向转动,与g1的圆相交于M1和M2两点,它们距负载的距离(相对于g的值)分别为

d1g和

d2g,d1和d2是调配器螺钉可以选择的两个位置。但是,如前所述,为使螺钉工作在容抗范围内,因此应选M2点(也即dd2)作为螺钉的位置。

2.螺钉位置确定后,慢慢地调节其插入深度,每调节一次,都要从测量放大器上观察

一下驻波比s的变化趋势:应使最大读数与最小读数之差越小越好。当调到所要求的匹配状态时(例如,使s1.05),最大读数和最小读数之差应降到最小(例如,约5个小格左右)。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螺钉的实际位置d会稍微偏离理论计算值,在实际调配过程中可略加调整,并根据实验确定螺钉的最后位置。应当指出,以上所述,是从理论的角度上阐述了单株线(单螺钉)调配器的计算方法和调匹配的过程。目的在于加深对其匹配原理的理解。如果仅从达到匹配目的观点看,可不必先进行计算,而是直接调节螺钉的位置和插入深度,并用测量放大器进行观测,直至达到匹配为止。

3.如前所述,喇叭天线与单螺钉调配器在结构上可能是一个整体。如果这样,那么,d1λgd2λgS向信号源M1g=1PO向负载M2图3-3

在测量线终端处所呈现的负载,就不单是喇叭天线本身的等效(输入)阻抗了,而是包含了单螺钉调配器那段波导的影响在内的总的阻抗(参见图3-2)。为方便起见,我们用总导纳(总阻抗的倒数)来确定螺钉的位置d,为此,应首先找到这个总导纳归一化值在导纳圆图上的位置,然后由此位置开始,沿等驻波比圆(s圆)逆时针转到g1的圆相交于两点,取其中电抗为负的点作为安置螺钉的位置,则距离d根据圆图的刻度就可求出。若由此而确定的d可能因其太小,而落不到单螺钉调配器的缝隙内,则可增加g/2的某个倍数,使d落入缝隙内。D定了之后,再调螺钉的插入深度直到匹配为止。总的导纳知道了,则喇叭本身的导纳也就可求了。顺便指出,如同在实验二中求负载阻抗那样,首先将测量线终端短路,取

某一电压(场强幅值)最小点(节点)作为终端的参考点,然后取下短路板,接上被测负载(现为喇叭天线和单螺钉调配器)出现了新的节点,两节点距离之差即为负载最近的电压节点的距离l1。知道了l1,则被测负载即可求出。但有时会出现上述节点处处相重合,即l10的情况,这说明被测负载的阻抗是一纯电阻性阻抗,其值为Zl

ZCs。

第四篇:2013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总结

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电磁学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 1

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1、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2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2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三、热学2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29、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21、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会产生压强,并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四年后,帕斯卡的研究表明,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1654年,为了证实大气压的存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四、波动学22、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23、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24、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五、光学25、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26、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27、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28、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9、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0、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1、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32、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六、波粒二象性33、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E=hν,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34、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3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6、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3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七、相对论

38、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39、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40、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

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动钟变慢(或时间膨胀)

②相对论速度叠加:光速不变,与光源速度无关;一切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即光速是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

③相对论质量:物体运动时的质量大于静止时的质量。

41、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E=mc2。

八、原子物理学42、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吕克尔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43、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4、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15 m。

45、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46、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47、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48、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49、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50、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51、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52、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53、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

第五篇:简答题总结[模版]

2011—2006 古代文学史

(二)2011、1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6.西昆体 37.平话 38.“汤沈之争” 39.小说界革命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0.简述陈师道诗歌的艺术风格。41.简述《琵琶记》的戏剧结构特点。42.简述《三国演义》的悲剧精神。43.简述《长生殿》的曲词艺术。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44.试述周邦彦词的艺术特色。45.试述《红楼梦》叙事艺术的成就。2010、10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6.“易安体” 37.“借才异代” 38.张岱 39.新红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0.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主要表现是什么? 41.简述元代“四大传奇”在艺术表现上的共同特点。42.简述明代戏剧的基本特征。43.简述南社的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44.试以《题竹石牧牛》、《登快阁》、《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为例,论述“山谷体”的艺术特点和风格特征。

45.如何理解《长生殿》中的爱情描写? 2010、1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6.元诗四家 37.前七子 38.唐宋派 39.肌理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0.简述陈师道诗歌的艺术风格。

41.简析元杂剧《梧桐雨》中唐明皇的形象。42.《水浒传》中,“义”的人格观念表现在哪些方面? 43.简述《老残游记》的体式、结构和新异的思想。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44.试论“山谷体”的风格特征。

45.试述《儒林外史》塑造的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2009 10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6.永嘉四灵 37.南戏 38.《圆圆曲》 39.新文体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0.简述辛弃疾词的语言艺术。

41.钟嗣成《录鬼簿》中将记载的已死才人分为哪三种? 42.简述《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43.简述清代小说编创方式不断成熟的具体表现。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44.试论苏轼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

45.论述《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

2009 1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妙悟”说 37.荆、刘、拜、杀 38.茶陵诗派 39.清初三大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0.简述张孝祥词的艺术特点。41.简述宋元话本小说的艺术特点。

42.简述《二拍》对拟话本小说体制发展的贡献。43.简述冯桂芬对经世散文发展的贡献。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4分,共28分)44.赵翼《瓯北诗话》评苏轼诗云:“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抽右旋,无不如意。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请参照这一评论,论述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45.试论《聊斋志异》在艺术手法上对唐传奇的超越。

2008 10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6.诚斋体 37.子弟书 38.才子佳人小说 39.诗界革命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0.简述金代“国朝文派”重要作家的诗歌风格。41.简述贯云石散曲的风格特点。

42.简述蒲松龄的经历对《聊斋志异》的影响。43.简述严复翻译文字的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44.结合具体作品,论述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45.试述《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2008 1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6.王荆公体 37.《王粲登楼》 38.《封神演义》 39.南洪北孔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0.简述永嘉四灵诗歌的艺术特点。41.简析《李逵负荆》中李逵的形象。

42.简述冯梦龙《三言》雅俗共赏艺术追求的具体内涵。43.简述梁启超“新文体”的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44.试论《梦窗词》的艺术特点。

45.《桃花扇》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朝覆灭的历史,为后人提供历史与人生的借鉴。请就此阐述《桃花扇》的思想和社会意义。2007 10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6.江湖诗派 37.才学小说 38.程甲本 39.同光体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0.简述《梧桐雨》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41.简述窦娥的品格与反抗精神。42.简述《红楼梦》续书及分类。43.简述曾国藩对桐城派的改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44.试以《书愤》、《秋兴》、《夜归偶怀故人独孤景略》等为例,论述陆游律诗和绝句的 艺术特点。

45.论述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及其贡献。2007 1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6.永嘉四灵 37.南戏 38.前七子 39.性灵诗派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0.简述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点。41.简述《单刀会》的艺术特点。42.简述金圣叹对小说理论的贡献。43.简述南社的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44.试述白石词的艺术特色。

45.结合作品的情节、人物和典型道具,试述《桃花扇》的结构艺术。2006 10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兴趣” 37.《醒世姻缘传》 38.清初三大家 39.小说界革命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0.简述元杂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特色。41.简述王实甫《西厢记》在元杂剧体制上的创新。42.简述陈维菘词的创作特点。43.简述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44.试结合《百步洪》

(二)、《琴诗》、《汲江煎茶》等诗,论述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45.试以“桃园三结义”、“怒鞭督邮”、“三顾茅庐”、“蒋干盗书”、“借东风”、“单刀赴会”、“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故事为例,说明《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及其写作技法。2006 1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6.半山诗 37.临川派 38.桐城派 39.谴责小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0.简述“诚斋体”的艺术特征。41.简述马致远散曲的思想艺术特点。42.简析元杂剧《赵氏孤儿》的主题思想。43.《三国演义》进行艺术虚构的技法主要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44.下面是南宋几位文学家对辛弃疾词的评论: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刘辰翁《辛稼轩词序》)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其所态,无非可观。(范开《稼轩词序》)公所作大声镗鞳,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丽绵密者,又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刘克庄《稼轩集序》)请借助这些材料,论述辛弃疾词在词境开拓和艺术风格方面的成就。45.试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下载北理工爆轰物理学简答题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理工爆轰物理学简答题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简答题总结

    1、 请问绩效管理中有哪些矛盾冲突?应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冲突? (1)①员工自我矛盾。 ②主管自我矛盾。 ③组织目标矛盾。 (2)①在绩效面谈中,做到以行为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1,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2、20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 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合集]

    高中物理学史专题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

    会考物理学史总结

    会考物理学史物理学史资料总结国家年代不需要背)1、胡克:物理学家;发现了(F弹=kx)(英国胡克定律 ) 2、伽利略:的著名物理学家;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

    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高考物理史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闻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

    高考必备物理学史总结

    高考必备物理学史总结 高考必备物理学史总结一.力学中的物理学史 1、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

    高考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经典练习: 1.伽利略根据实验证实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2.伽利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3.伽俐略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对) 4.伽......

    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总结 2014年高考物理学史详细资料及考点分布。 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 )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