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教学论文 马松月
《论语》教学论文
本本期有幸作为一名校本教师和同学们一同学习《论语》这本经典名著。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受益匪浅。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以前常听别人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男女授受不亲;还有诸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一些朗朗上口的章句,别人说得越起劲,我却听得越迷惑,„„我带着疑问,带着求知的心态参加了国学培训后,我对《国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经过祖祖辈辈国人的创造、提炼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的财富——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们各个生活领域中起着启发作用,仍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学科,是让我们在研学中国古文化中领悟万物运行的玄妙,感悟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学习《论语》,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这对我们今后生活和工作有着良好的帮助。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学说。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当然,收获不惟以上的,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出。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礼贤一小荆家务完小
马松月
第二篇:松月诗句
松竹梅诗句集萃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沉醉东风】
秋景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周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出处】:中华诗词-元-卢挚
【松月冷飕飕】
松月冷飕飕,片片云霞起。
匼匝几重山,[1] 纵目千万里。
溪潭水澄澄,彻底镜相似。
可贵灵台物,七宝莫能比。[2] 【出处】:中华诗词-唐五代-拾得
凛凛清霜寒橘柚,蒙蒙细雨暗松杉。
【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水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
为问山公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有害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营,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墨竹图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史, 一枝一叶总关情.篇二:100多句含有“月”字的古诗词 1.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 2.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惆怅梦馀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
6.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10.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1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2.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13.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1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15.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16.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情,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7.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18.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19.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20.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21.孤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心凄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22.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23.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2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5.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26.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27.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消魂。
28.恨君恰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29.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30.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31.回廊影,疏钟淡月,几许消魂? 32.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3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4.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35.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3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3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39.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4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4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2.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4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44.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4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46.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47.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48.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4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50.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5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5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53.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54.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5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56.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57.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5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59.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60.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61.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6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63.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64.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65.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66.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67.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6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69.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70.人间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71.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7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73.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74.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7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76.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77.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78.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7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80.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8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82.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83.水风轻,频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84.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85.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86.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87.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88.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89.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90.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91.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92.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93.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9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9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96.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97.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98.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99.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月光寒。100.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101.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102.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103.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104.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05.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106.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107.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108.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109.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110.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111.一尊还酹江月。
112.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如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113.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14.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115.玉台挂秋月,铅素浅,梅花傅香雪。1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117.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118.月满西楼凭阑久,依旧归期未定。119.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12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12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22.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123.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124.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125.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126.怎忘得,回廊下,携手处,花明月满。12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128.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129.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130.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131.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篇三:有关月的诗句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白: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一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泛若耶溪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月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四时歌:夏歌 孟浩然:宿王昌龄:同綦毋潜:春李白:关山李白:子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四时歌:秋歌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李颀:琴歌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甫:寄韩谏议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甫:古柏行 孟李杜杜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韩韩韩韩白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韩愈:山石
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愈:石鼓歌 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居易:琵琶行并序 居易:琵琶行并序 居易:琵琶行并序 居易:琵琶行并序
第三篇:论语论文
《论语》读后感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记载成《论语》。
我们初中学习《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学习这一课程我有了自己的体会和心得,下面是我对学习《论语》之后里面两则论语的理解与认识。
《论语十则》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过来就是:“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当时初中老师讲课的时候只是让我们背诵,了解他的翻译,并没有过多的解释。上大学之后又开了这一课时,老师深入讲解其中的意义。老师说孔子的话只是几句却有深刻的意义。外国友人经常佩服我们孔子所说的话,只是几个字却道出很深刻的意义。
我学习《论语》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深刻体会一下,我在高考时学习的知识按一定时间去复习,很多时候我会发现自己盲点和新理解的一些知识点。并且感到很愉快。很多伟人曾经说人的一生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很难也很幸运。像俞伯牙、钟子期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广为流传。在大学刚开学我们接触新的生活和新的同学朋友,有很多人不是很了解。所以还是以前要好的同学朋友经常联系。当和自己很要好的同学朋友来看自己时真的很高兴。在大学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脾气秉性,也许你在高中担任很多职务,但是没人了解你的一切,每个人也不知道,你也不觉得难过伤心,不是也君子吗?我觉得这样的话在去自己体会会学到很多知识。这就用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第四则我也很有体会——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过来就是:“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读书却不思考其中所蕴涵的意思。中国教育现在仍是填鸭式教育,我们也习惯这样的教学方式。总是认为学习很多知识都是无用的,现在考虑一下是我自己没有用心去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所以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上学时候很爱空想,空想自己会怎样。没有去认真学习自己该学的知识,有一段时间让自己的学习很不好。
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之后我了解到很多自己以前忽略的知识。自己以前盲目的知识。从这一课我学习到很多知识。老师说很多外国友人现在研究我们中国文化,尤其是孔子,他们很想学会中国的文化知识。
我想我以后要重视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我学习的旅游英语,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更加重视自己的中国文学知识积累,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让自己可以为文化的发展可以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第四篇:依马呀吉松教案
《依马呀吉松》教案
教学内容:《依马呀吉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依马呀吉松》体验西藏民族风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高远深邃的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教学重点:熟练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第五篇:孔子论语论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录孔子思想言行的书籍,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影响力极为大,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孔子论语论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摘 要:本文通过对《论语》的文本分析,探讨了孔子的思想,对其产生的根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将“礼”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不足都做了较为详细地阐明。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道”是客观根本,“礼”是客观的“道”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观外化。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道;礼
一、正确看待孔子和《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完成的一部著作,该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1]作为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作为对孔子思想最直接最可靠地研究资料,我们必须反复琢磨,力求在《论语》简短精炼的话语中领悟孔子思想的真谛。孔子一生孜孜以求,在他不断追求、不断靠近万事万物之真理――“仁”的过程中,无形的“仁”也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讲,孔子是我们探求真理的一个媒介,而《论语》又是我们探求孔子思想的一个媒介。我认为要以立体的眼光来看待《论语》一书。翻开《论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看到书中对孔子这个真理追求者的塑造。前一部分是可见的,后一部分是隐形的。孔子这一真理追求者的形象是通过对其心得体会的描写而表现出来的,就像隐藏在二维画面里的三维画面。孔子是实在的,是勇敢的。正确的认识了孔子,我们才能正确的看待《论语》,它是孔子在追求真理――“仁”的过程中的所思所得的集成。
二、《论语》中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围绕着对“仁”的追求而建立起来的。他所谓的“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客观上表现为对万物之本――“道”的不懈追求。主观上表现为对社会规范――“礼”的提倡。在主观上又具体分为两个方面:
一、对自我的认识;
二、与他人的关系。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仁”,而“仁”的核心是“道”,“礼”是无形的“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外化。
“道”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孔子通过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观察,不断的学习、领悟而得以发现自然之“道”的真面目。自然之“道”是无形的,它通过自然界中的点点滴滴表现出来,所以必须善于观察自然界中极细微的东西,从而悟得自然之真理。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这些心得体会都是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而得来的。学“道”是孔子学习的核心,通过对“道”的认识,孔子确立了对自我的认识和与他人的关系。
孔子对自我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3]所以孔子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成为君子。学习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不断地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天“道”的过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孔子强调修身养性,君子要“温、良、恭、简、让”,要“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这些品质都是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
孔子认识到人的不足,贤良的统治者太少了,而普通的老百姓又都是愚人,为此他创立了一套约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礼”。他提倡“礼”是为了让所有的人都能和谐相处,幸福生活。“礼”是不得已的补充,是针对少数追求“道”而暂时未得和多数根本就不知道“道”的存在的人而提出的。孔子根据他对“道”的认识,将自然界无形的“道”化为人类社会有形的“礼”。他最终的目的是让所有的人都得“道”,都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的行为要符合“礼”,具体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是对父母要“孝”,对兄弟要“悌”,对君主要“忠”,对朋友要“信”,对百姓要“德”。如此人们才能安分守己,社会才能秩序井然。
三、“礼”、“法”之辩
孔子提倡的“礼”体现为一种自觉性。他要求人要自觉守“礼”,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自我的修养而“克己复礼”。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人不自觉怎么办?孔子强调要“知耻”,那对于恬不知耻的人,又怎么办?想古往今来,圣人君子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本心是不愿意学习而更愿意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对此,孔子的解决办法是教育,他寄希望于那极少数具有自觉性的贤人君子,希望通过他们以身作则,通过他们来教育大多数不自觉的人。“儒家秩序建构的思路是依靠圣人人格感化民众,形成以仁道价值为核心的伦理政治秩序。按照儒家的思路,要实现从天下无道向天下有道的转变,只有圣人成为君主或者君主成为圣人,才能施展其超凡的道德感化力量。”[5]可是自觉守“礼”的人不一定就是统治者,不是统治者那么他的影响力就会大大降低。相反,多数统治者都不自觉守“礼”,统治者不自觉守“礼”,那么老百姓自然不会自觉守“礼”。更有甚者,他们不自觉守“礼”,却强制老百姓要守“礼”。如此这般,“礼”就变了味了,此“礼”已非孔子之“礼”。“至于孔子提倡正人正己,要求在位者先正其身,虽然包含了对在位者要有所约束,有所节制的意思,但在封建社会里,这一点实际上不可能真正实现。”[6]在孔子所生活的年代,他周游列国,转了一圈也没有发现一个理想的君主。再纵观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也是治世短而乱世长。单纯地依靠人的自觉性来守“礼”向“善”,进而不断地接近于“道”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只有通过制定“法”,从外界给所有的人(包括统治者)一个外在的约束力,防止人们作恶。一切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一切人一旦违“法”都必须受到惩罚。这样在保证人们不犯错或少犯错的前提下,再鼓励人们守“礼”向“善”,自觉地追求天“道”。
参考文献:
[1] 论语今读.李泽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2] [3][4]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2009.(94,70,12).[5] 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成云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6] 孔子研究论文集.中华孔子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