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2,3 选修3-知识总结

时间:2019-05-12 05:0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必修1,2,3 选修3-知识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必修1,2,3 选修3-知识总结》。

第一篇:必修1,2,3 选修3-知识总结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部的液体(占总体积2/3)(动物细胞主要是细胞质基质、植物细胞为液泡内的液体)体液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占总体积1/3):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由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的联系: 血浆中的水分和一些能够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的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又渗透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浆中。用以下图示说明: 细胞外液的成分:(1)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2)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乳酸(3)其他物质:氧气、激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纤维蛋白原 注:血红蛋白、载体、呼吸作用酶、转氨酶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的三个重要方面。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颗粒对于水的吸引力。溶质越多,渗透压越高。酸碱度主要是指细胞外液中PH值的情况,通常范围为中性范围(如血浆PH为7.35-7.45)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内环境稳态 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与外界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渗透压、温度等。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免疫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第二章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活动的实现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任何一部分受损,反射也不能完成。1

(3)兴奋:是在动物或人体内的神经组织或细胞在感受外界刺激后,由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神经元细胞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而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就是神经细胞周围向树杈一样的结构,轴突就是长长的那一根,轴突被髓鞘包裹着,轴突负责传导电信号到突触。大量的轴突缠在一起,形似纤维,故称作神经纤维。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 膜电位变化 局部电流 电流向神经纤维两 端传递 几点说明: 1.膜电位静息状态下,膜内电子为负电荷(-),膜外为正电荷(+)。接受外界刺激后,刺激部位的膜内变为正电荷(+),膜外为负电荷(-)。兴奋沿神经纤维双向传递,兴奋传递过后的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点位时分布,内负外正。++++ 2.神经细胞内主要分布着K和Na两种阳离子,并且在细胞内部K 含量较高而Na含量较++低。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以被动运输的方式外流,造成膜外阳离子高于膜内,这是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到刺激时(兴奋),++神经细胞膜主要对Na通透性增加,Na以被动运输的方式内流,使兴奋部位膜两侧阳离子浓度高于外侧。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主要依赖于突触结构完成。因为多数相邻的神经元之间不是直接接触的。突触是由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共同形成的结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共同构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流程: 突触小泡(突触前膜)兴奋 突触小体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与后膜上受体结合)下一 释放神经递质 级神经元感受兴奋。几点说明: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小泡释放,而突触小泡只位于突触前膜中,神经递质随后进入突触间隙,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后完成兴奋传递。2.兴奋传递方向有胞体沿着轴突方向进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传递,传递的实质是电信号。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和动物的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组合成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下丘脑(体温、水盐调节中枢)、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脊髓(调节躯体运动中枢)。学习与记忆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是通过激素调节方式进行。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及其分泌的激素:(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3)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4)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5)胸腺:分泌胸腺激素。(6)胰腺: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2(7)卵巢:分泌雌性激素。睾丸:分泌雄性激素。说明:①对于大多数激素都属于蛋白质,但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类固醇。...②激素是由具体的分泌腺释放的,不同激素发挥的功能不同。如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与增加机体产热,加快细胞呼吸速率有关。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浓度。③某些激素之间在发挥作用时存在着协同和拮抗调节方式。协同调节表示两种激素的调控结果相同,如甲状腺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动物体的生长发育。拮抗调节表示两种激素调控结果相反,如胰岛素是降低血糖浓度,而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浓度。其中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有胰岛A细胞分泌。

激素调节的实例(1)血糖平衡的调节 ①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血糖的来源有食物、肝糖原的分解、其他非糖物质的转化,以食物为主要来源。血糖的去路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以氧化分解、提供能量为主要去路。② 血糖的调节过程: 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时,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分级调节、反馈调节)

分级调节: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甲 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的分泌和合成, 它体现了激素分级调节的方式 反馈调节: 当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也抑制垂体分泌促 甲状腺激素,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含量维持稳定,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它对生物体自身来说是有益的。激素调节特点:(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分泌的激素弥散在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因此通过抽取血样来检 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并不是所有的激素对全身的细胞或器官都起作用。甲状腺激素几乎对所有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和细胞分别称为靶器官、靶细胞,其中能够接受到激素的细胞表面都存在着受体,使激素能够被细胞接受到。(4)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缓慢 作用范围 局限但准确 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联系:

很多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如动物和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调节。①体温调节:人在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兴奋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 分析综合 传出神经 毛细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骨骼肌不自

主战栗,增加产热

最终维持体温恒定

说明:(1)此过程先由神经调节感受兴奋,将兴奋传递引发体液调节,分泌肾上腺素增加机体产热。(2)参与体温调节的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寒冷环境(炎热环境)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汗液分泌增加、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散热 ②人体水盐调节:饮水不足、体内失水或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下丘脑渗 透压感受器 作用垂体 释放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减少排尿

说明:(1)此过程中下丘脑产生的缺水兴奋还可通过大脑皮层传递渴觉引起机体主动补水来调节。(2)细胞外液渗透压体现了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如果溶质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高,机体表现为缺少状态。注:以上两种调节方式体现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以相互协调作用方式来调节机体的情 况,即环境变化后首先是神经调节发挥作用,传递兴奋。随后刺激体液调节分泌激素来 进一步进行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此外,某些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影响神 经调节的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 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主要的作用是消灭入侵体内的病原体及清除体内衰老、破损的细胞。免疫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前提保障。免疫调节主要通过免疫系统来实现的。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等(主要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 集中的场所)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胸腺中成熟);B细胞(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发挥 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主要依赖于人体内的三道免疫防线。其中第一道防线由皮肤、粘膜构成。第二道防线由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这两道防 线人们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因此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构成,可针对某些特殊 抗原发挥免疫应答,因此称为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分为两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每种免疫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抗原 4

刺激)、反应阶段(激活相关的淋巴细胞)、效应阶段(清除抗原)。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①体液免疫: 根据抗原的种类不同可分为两种作用方式。(1)有T细胞参与。某些病原体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暴露出其所特有的抗原,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使B细胞激活,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直接分泌抗体,记忆细胞在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直接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被抗体结合后的抗原可被吞噬细胞消化或水解。(2)无T细胞参与:某些病原体某些病原体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暴露出其所特有的抗原。这些抗原直接能够刺激B细胞活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此过程无需T细胞的协助。注:T细胞对于体液免疫的发挥没有决定作用,抗体又可称为免疫球蛋白。②细胞免疫: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与抗原入侵后的 宿主细胞接触,通过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如溶菌酶)使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场 所,最终被吞噬或消灭。当判断某抗原进入人体后是在细胞内还是细胞外时,通过抗原的清除方式即可判断,如机体通过分泌抗体与其结合并最终使其清除,则此抗原(多数细菌)位于细胞外;如通过效应T细胞清除,则此抗原(病毒或某些细菌)位于细胞内。【自身免疫疾病、过敏反应】 当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时会误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 起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能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自身抗原。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能 ..引起过敏反应发生的物质称为过敏原,过敏反应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两者比较:自身免疫疾病会引发自身脏器的损伤,而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导致组织损伤,只是 影响某些功能发生紊乱。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对机体造成的伤害较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机体 的死亡。【疫苗和器官移植】 疫苗是将病原体或者致病菌灭火后注射到动物体内,灭活的病原体仍保留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应答的特性。机体能对此种病原体产生记忆,当再次接触到病原体时能立即产生大量免疫活性物质,将抗原杀死或裂解。器官移植

将健康的器官移植到通常是另一个人体内使之迅速恢复功能的手术,目的是代偿受者相应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丧失的功能;器官移植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免疫排斥现象,即受体对外来的器官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在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三个重要特征是:植物体内产生,可以运输,微量起作用。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弯曲:(1)产生: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成熟的叶片和根尖虽然能产生生长素,但数量很少。(2)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单方向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极性运输为主动运输,理由有两个。一是生长素由顶芽向侧芽运输,导致生长素浓度过高,所以极性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 5

侧运输;二是在缺氧时,生长素运输受到影响。横向运输:在单侧光刺激或重力作用下,茎和根分别倾向于向地性和背地性运输。(3)分布: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根尖端的分生组织。而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少。(4)向光性弯曲:当植株接受单侧光照射时,向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缓慢,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多,生长迅速,使植株产生向光性弯曲。造成弯曲的原因是在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分布不均,由背向光一侧往光一侧运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两重性: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生长素因浓度、植株种类、成熟情况、同种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一 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种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 敏感性不同,敏感度顺序为:根>芽>茎。所以在做植株扦插时,最好设置生长素 浓度梯度,探索最佳的生长素范围。(2)顶端优势: 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原因:生长素在侧芽积累。解除方法:去除顶芽。生长素类似物主要有α-萘乙酸、2,4-D等。其他植物激素

(1)赤霉素—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芽。(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产生部位: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合成部位:根冠、萎蔫 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使用植物激素诱导生根、生芽的问题:①当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比例高, 促进生根;②当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比例低,促进生芽③单独使用生长素促进生根④单独使用细胞分裂素促进生芽。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种群的概念: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为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通常描述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1)样方法:选定一定区域,通过该区域的种群数目,估算出整个区域中的种群数量的方法。样方法选取原则:①随机选取②样方大小依物种而定③样方的数目一般不固定。(2)标志重捕法:在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先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后的标记个体数占总体个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为:种群数量=第一次标记个体*第二次重捕个体总数/重复标记数量(如第一次捕捉100只,标记50只,第二次捕捉20只,标记中的有5只,那么该种群数量为50*20/5=200)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某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即观察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 6

个体占整个种群中的比例。如果幼年个体数多,成、老年个体数少,那该种群类型为增长型;而如果幼年个体数少,成、老年个体数多,那该种群类型为衰退型。如果幼年、成年、老年个体数目相差不多,那该种群类型为稳定型。种群数量的变化分为J型、S型两种增长曲线。J型曲线一般描述理想状态下,刚迁入新环境中的种群生长状态。S型曲线在有限条件下的种群生长状况,主要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的限制。一定空间中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用K值表示,在K/2时控制种群数量效果最明显。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等,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在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可能急剧下降。

第五章 群落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所以群落的基本单位......为种群。通常用群落物种的数目来描述群落规模,它叫做丰富度。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简称共生)。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竞争结果为一方占有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或死亡。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但为了维护彼此间的共同生存,捕食者不会无限制的捕食被捕食者。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生物体(寄主),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依存,彼此有利。(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分。垂直结构反应的主要是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由于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水分的差异使得各物种选择性分布;而水平结构主要是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等因素造成各种群密度分布的差异。无论是群落中水平结构还是垂直结构都有利于各种群利用各自的空间和食物,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群落的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根据演替的方式和持续的时间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上产生生物群落的过程。(如发生在冰川、火山岩、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即从无到有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基础上发生的演替方式。(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废弃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第六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生态系统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生态系统如整个海洋、陆地,小的生态系统如一个池塘、一条河流等。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1)生态系统的成分 由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水、无机物质、空气、阳光、温度)组成。其中生产者大都为自养生物,如绿色植物。消费者为动物,食草性和食肉性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7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营养联系而形成的结果称为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营养级和各级消费者: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绿色植物都处于第一营养级,各级消费者组成其他营养级。其中草食性动物一般作为初级消费者,它们为第二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力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这部分能量由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生产者以光合作用的方式固定下来,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形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进行传递。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来源:对于第一营养级来说(生产者)它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而各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来自于上一个营养级。去路:①通过呼吸作用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大部分能量)②以植物残枝或动物遗体流向分解者 ③传递个下一个营养级(较少能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单向流动表示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的方向流动,并且在各营养级传递中逐级递减,无法实现循环利用。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传递时的效率大约为10%-20%。并且最多只能维持4-5个营养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由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称为物质循环。碳循环 碳元素作为生命的最基本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的形式进行循环。2大气中的CO进入生物群落后被绿色植物以光合作用方式固定成有机物,并在生物群2落中传递。最后再以CO的方式,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实现循环利用。

2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生物群落(有机物)2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循环作为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物质能循环,能量可流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物群落中实现信息交流的方式。主要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化学信息:各类激素、生物碱、和诱导剂。行为信息:具体的行为特征,如孔雀开屏,蜜蜂乱舞。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实例。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自我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群的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主要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它与生态系统的组分、丰富度,食物网复杂程度成正比。8

恢复力稳定性是在受到外界因素破坏后恢复到原有水平的能力。它与生态系统的组分、丰富度,食物网复杂程度成反比。9

第二篇: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小结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小结

1.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大

水质 差 较好 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3、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2.1 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2)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3)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① 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 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珠三角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阶段 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存在问题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乡镇工业发展分散所产生的问题。城市规模相对在缩小

5城市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不利于辐射和带动周边发展。

6缺少特大型城市。

城市化建设的思路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打破旧制度下的行政区划。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行政区划调整。发展城市群,建设3大“城市圈”。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护。

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略)

3.2 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

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类型 概念 优点

航天遥感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等

航空遥感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机动性强,分辨率较高

近地遥感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分辨率高、范围小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3.3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第三篇:高中化学必修1、2选修3、4、5实验总结

必修11、P5粗盐的提纯

2、P6SO42-检验

3、P7蒸馏水的制取

4、P9萃取与分液

5、P13电解水

6、P1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7、P26Fe(OH)3胶体的制备及溶液、胶体、浊液的性质

8、P31Na2SO4溶液分别与KCl溶液、BaCl2溶液反应

9、P32NaOH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

10、P33探究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

11、P47Na的物理性质

12、P47Na在空气中燃烧实验

13、P48加热铝箔探究铝箔表面氧化膜的物理性质

14、P49Na与水反应

15、P50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6、P51铝与酸、碱溶液反应

17、P55Na2O2与水的反应

18、P56Na2CO3和NaHCO3的性质

19、焰色反应

20、P58制备Al(OH)321、P58Al(OH)3的性质

22、P60制备Fe(OH)2和Fe(OH)323、P61Fe3+的检验

24、P61Fe2+与Fe3+的转化

25、P76硅酸胶体的制备

26、P77Na2SiO3的性质

27、P83H2在Cl2中燃烧

28、P84氯水的漂白性

29、P84探究干燥的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

30、P85Cl的检验

31、P90SO2的性质

32、P92NO2溶于水

33、P97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34、P98实验室制氨气

35、P101浓硫酸的脱水性

36、P101浓硫酸与铜反应

必修21、P6碱金属的化学性质(与O2、H2O的反应)

2、P8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3、P15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比较

4、P21钠与氯气的反应

5、P33铝与盐酸反应时的热量变化

6、P34Ba(OH)2·8H2O与NH4Cl晶体反应时的热量变化-

7、P34中和反应的热量变化

8、P40铜锌原电池

9、P41设计原电池

10、P42制作原电池

11、P48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2、P48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3、P61甲烷和氯气的反应

14、P67石蜡油的分解实验

15、P69探究苯分子的结构

16、P73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17、P74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18、P75乙酸的酯化反应

19、P79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20、P79蔗糖的水解反应

21、P89铝热反应

22、P91海带中碘元素的测定

选修四

1、P4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2、P18测定反应速率的实验

3、P20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P21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P21I被氧化的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6、P22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7、P23对比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8、P26生成物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9、P27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0、P28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1、P29强弱电解质的对比

12、P42探究酸性强弱与电离常数的关系

13、P50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

14、P54盐溶液的酸碱性

15、P57通过实验探究促进或抑制FeCl3水解的条件,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因素。

16、P63溶解平衡的移动

17、P64沉淀转化——AgCl、AgI、AgI的转化;Mg(OH)

2、Fe(OH)3的转化

18、P71铜锌双液原电池

19、P79CuCl2溶液的电解

20、P85铁的吸氧腐蚀

21、P87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选修51、P17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

2、P18苯甲酸的重结晶

3、P32乙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

4、P38对比苯、甲苯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5、P42溴乙烷的性质-

6、P51乙醇的消去反应

7、P52乙醇与重铬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

8、P53苯酚的性质

9、P54苯酚与浓溴水反应

10、P57乙醛的银镜反应

11、P57乙醛与新知氢氧化铜的反应

12、P62探究乙酸乙酯的水解条件

13、P80葡萄糖还原性

14、P82蔗糖的性质

15、P89蛋白质的盐析实验

16、P 89蛋白质的变性实验

17、P90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18、P108酚醛树脂的制备与性质 选修31、P41探究Cu2+的颜色

2、P42硫酸铜溶液与氨水反应

3、P43硫氰化铁配离子的形成4、P61制备碘晶体

第四篇:必修3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Ⅲ笔记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大

水质 差 较好 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3、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

农业带 分布 区位因素

乳畜带 东北部五大湖沿岸 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玉米带 中部 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

小麦带 中部(冬小麦)北部(春小麦)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棉花带南部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阶段 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略)

3.2 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

类型 概念 优点

航天遥感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等

航空遥感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机动性强,分辨率较高近地遥感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分辨率高、范围小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3.3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第五篇: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

选修3复习提纲

一、基因工程

1、(a)基因工程的诞生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2、(a)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原理:基因重组

技术: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别: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T4噬菌体,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3.“分子运输车”——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3)其它载体: 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目的基因是指: 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2.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_和化学合成法_。3.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1)原理:DNA双链复制

(2)过程:第一步:加热至90~95℃DNA解链;第二步:冷却到55~60℃,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第三步: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2)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尾端。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_ 1.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2.常用的转化方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 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 基因枪法和 花粉管通道法等。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 显微注射技术。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 受精卵。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

3.重组细胞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首先要检测 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 DNA分子杂交技术。

2.其次还要检测 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方法是采用 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mRNA杂交。

3.最后检测 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 蛋白质,用相应的 抗体进行 抗原-抗体杂交。

4.有时还需进行 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 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

(三)(b)基因工程的应用

1.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2.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3.基因治疗:把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表达产物发挥作用。

(四)(a)蛋白质工程的概念

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1)蛋白质工程崛起的缘由:基因工程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

(2)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它可以根据人的需求来设计蛋白质的结构,又称为第二代的基因工程。

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以上是蛋白质工程特有的途径;以下按照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进行。(注意:目的基因只能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设计中的困难:如何推测非编码区以及内含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二、细胞工程

(一)植物细胞工程

1.理论基础(原理):细胞全能性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b)

(1)过程: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愈伤组织 ―――→试管苗 ――→植物体

(2)用途:微型繁殖、作物脱毒、制造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A 植物繁殖

微型繁殖: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

作物脱毒: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来除去病毒(因为植物分生区附近的病毒极少或没有)人工种子: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优点:完全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不受季节的限制;方便储藏和运输

B 作物新品种培育 单倍体育种:

a过程:植株(AaBb)通过减数分裂得到花粉(AB、Ab、aB、ab四种类型);对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对其幼苗时期进行秋水仙素处理;得到了正常的纯合二倍体植株(AABB、AAbb、aaBB、aabb四种类型)。b 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 突变体利用:在组织培养中会出现突变体,通过从有用的突变体中选育出新品种(如筛选抗病、抗盐、含高蛋白的突变体)

D 细胞产物的生产:通过能够产生对人们有利的产物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从而让它们能够产生大量的细胞产物。

(3)地位:是培育转基因植物、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最后一道工序。3.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1)过程:

(2)诱导融合的方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

(3)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二)动物细胞工程 1.动物细胞培养(a)

(1)概念: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繁殖。

(2)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3)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抑制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4)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②营养:合成培养基成分: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

③温度:适宜温度:哺乳动物多是36.5℃+0.5℃;pH:7.2~7.4。

④气体环境:95%空气+5%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5)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制备病毒疫苗、制备单克隆抗体、检测有毒物质、培养医学研究的各种细胞。

2.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

(1)哺乳动物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比较容易)和体细胞核移植(比较难)。(2)选用去核卵(母)细胞的原因:卵(母)细胞比较大,容易操作;卵(母)细胞细胞质多,营养丰富。

(3)体细胞核移植的大致过程是:

高产奶牛(提供体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同时采集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到减二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去核(显微操作)[注:为什么要用卵细胞?它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操作简便;细胞质不会抑制细胞核全能性的表达];将供体细胞注入去核卵母细胞;通过电刺激使两细胞融合,供体核进入受体卵母细胞,构建重组胚胎;将胚胎移入受体(代孕)母牛体内;生出与供体奶牛遗传基因相同的犊牛(4)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应用:

①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良畜群繁育;②保护濒危物种,增大存活数量; ③生产珍贵的医用蛋白;④作为异种移植的供体;⑤用于组织器官的移植等。(5)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存在的问题:

克隆动物存在着健康问题、表现出遗传和生理缺陷等。3.动物细胞融合

(1)动物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2)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类似,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刺激等。(3)动物细胞融合的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和生物生物新品种培育的重要手段。(4)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比较:

4.单克隆抗体

(1)抗体: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从血清中分离出的抗体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对免疫小鼠注射特定的抗原蛋白(目的使小鼠产生了效应B细胞);提取B淋巴细胞;同时用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培养骨髓瘤细胞并提取;促使它们细胞融合[注:融合的结果是有很多不符合要求的;如有2个B淋巴细胞融合的细胞等,所以要进行筛选];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出融合的杂种细胞[特点是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然后对它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够分泌所需抗体的杂种细胞];最后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入小鼠腹腔内增殖,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可得到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4)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能大量制备。

(5)单克隆抗体的作用:作为诊断试剂:准确识别各种抗原物质的细微差异,并跟一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治疗,可制成“生物导弹”,也有少量用于治疗其它疾病。

三、胚胎工程

(一)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1)精子的发生:补充,精原细胞先进行有丝分裂后进行减数分裂;变形过程中,细胞核为精子头的主要部分,高尔基体发育为顶体,中心体演变为精子的尾,线粒体在尾基部形成线粒体鞘膜,其他物质浓缩为原生质滴直至脱落。[线粒体为精子运动提供能量](2)卵子的发生:在胎儿时期,卵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演变成初级卵母细胞[被卵泡细胞包围],减一分裂在排卵前后完成,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进入输卵管准备受精;减二分裂是在受精过程中完成的。

(3)受精:精子获能(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内);卵子的准备(排出的卵子要在输卵管中进一步成熟到减二中期才具备受精能力);受精阶段[卵子周围的结构由外到内:放射冠、透明带、卵黄膜],a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解卵丘细胞之间的物质,穿越放射冠。

b透明带反应:顶体酶可将透明带溶出孔道,精子穿入,在精子触及卵黄膜的瞬间阻止后来精子进入透明带的生理反应[它是防止多精子入卵受精的第一道屏障];c卵黄膜的封闭作用:精子外膜和卵黄膜融合,精子入卵后,卵黄膜会拒绝其他精子再进入卵内的过程[它是防止多精子入卵受精的第二道屏障];精子尾部脱落,原有核膜破裂形成雄原核,同时卵子完成减二分裂,形成雌原核[注意:受精标志是第二极体的形成;受精完成标志是雌雄原核融合成合子]。

(4)胚胎发育:a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b桑椹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之前所有细胞都能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属全能细胞];c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注: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d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

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细胞分化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 9 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识记)

(1)胚胎工程的概念及技术手段: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如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

(2)体外受精[属有性生殖过程]:a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 对体型小的动物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从输卵管冲取卵子(可直接受精);对体型大的动物从卵巢中采集卵母细胞(要在体外培养成熟)b精子的采集 假阴道法、手握法和电刺激法;获能 对啮齿动物、兔、猪等的精子用培养法(放入人工配制的获能液中);对牛、羊等精子用化学法(放在肝素或钙离子载体溶液中)

(3)胚胎的早期培养:a培养液成分:无机盐、有机盐、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血清等[注意与动物细胞培养液成分的比较];b当胚胎发育到适宜的阶段时,可将其取出向受体移植或冷冻保存。

(4)胚胎移植:a概念: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是生产胚胎的供体和孕育胚胎的受体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通过转基因、核移植、体外受精获得的胚胎必须移植给受体才能获得后代。

b优势: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缩短供体本身的繁殖周期。c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对供体和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早期胚胎形成后处于游离状态,为胚胎的收集提供可能;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移入受体的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

d胚胎移植的程序:对供、受体母牛进行选择,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对供体母牛用激素做超数排卵处理;选择同种优秀公牛配种[有性生殖过程];对胚胎进行收集[此

时胚胎处于游离状态];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胚胎应发育到桑椹胚或囊胚];胚胎移植[或冷冻保存];检查受体母牛是否受孕;产下胚胎移植的犊牛。

(5)胚胎分割:a概念: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4、8等分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技术[可看作是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 b基本过程:选择良好的桑椹胚或囊胚移入培养皿中,用分割针或分割刀片将其切开,吸出其中的半个胚胎注入透明带中或直接移植给受体。[注意:内细胞团要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10 胚胎干细胞的移植(识记)

(1)胚胎干细胞的含义:由早期胚胎[囊胚]或原始性腺[胎儿]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又叫ES或EK细胞。

(2)特征:形态上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即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体外培养下,ES细胞可以只增殖不分化](3)应用:用于治疗人类疾病,如利用ES细胞诱导其分化成新的组织细胞特性,移植ES细胞可使坏死或退化的部位得以修复。

1、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如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经过处理后获得的胚胎,还需移植到雌性动物体内生产后代,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2、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1)受精场所是母体的输卵管。

(2)卵裂期:特点:细胞有丝分裂,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减小。

(3)桑椹胚:特点:胚胎细胞数目达到32个左右时,胚胎形成致密的细胞团,形似桑椹。是全能细胞。

(4)囊 胚:特点:细胞开始出现分化(该时期细胞的全能性仍比较高)。聚集在胚胎一端个体较大的细胞称为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中间的空腔称为囊胚腔。

(5)原肠胚:特点:有了三胚层的分化,具有囊胚腔和原肠腔。

(二)胚胎干细胞

1、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从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

2、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外,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

3、胚胎干细胞的主要用途是:①可用于研究哺乳动物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②是在体外条件下研究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如牛黄酸等化学物质时,就可以诱导ES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这为揭示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的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③可以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疾,如帕金森综合症、少年糖尿病等;④利用可以被诱导分化形成新的组织细胞的特性,移植ES细胞可使坏死或退化的部位得以修复并恢复正常功能;⑤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ES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定向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三)胚胎工程的应用 1.体外受精和胚胎的早期培养

(1)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主要方法: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使其排出更多的卵子,然后,从输卵管中冲取卵子,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在体外受精。第二种方法:从刚屠宰母畜的卵巢中采集卵母细胞;第三种方法是借助超声波探测仪、腹腔镜等直接从活体动

物的卵巢中吸取卵母细胞。采集的卵母细胞,都要在体外经人工培养成熟后,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

(2)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在体外受精前,要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

(3)受精:获能的精子和培养成熟的卵细胞在获能溶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中完成受精过程。

(4)胚胎的早期培养:精子与卵子在体外受精后,应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以检查受精状况和受精卵的发育能力。培养液成分较复杂,除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外,还需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等物质。当胚胎发育到适宜的阶段时,可将其取出向受体移植或冷冻保存。不同动物胚胎移植的时间不同。(牛、羊一般要培育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才能进行移植,小鼠、家兔等实验动物可在更早的阶段移植,人的体外受精胚胎可在4个细胞阶段移植。)2.胚胎移植

(1)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它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它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其中提供胚胎的个体称为“供体”,接受胚胎的个体称为“受体”。(供体为优良品种,作为受体的雌性动物应为常见或存量大的品种。)

地位:如转基因、核移植,或体外受精等任何一项胚胎工程技术所生产的胚胎,都必须经过胚胎移植技术才能获得后代,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

(2)胚胎移植的意义:大大缩短了供体本身的繁殖周期,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能力。

(3)生理学基础:①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②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③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④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4)基本程序主要包括:

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供体和受体是同一物种。并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

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配种或输精后第7天,用特制的冲卵装置,把供体母牛子宫内的胚胎冲洗出来(也叫冲卵)。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直接向受体移植或放入-196℃的液氮中保存。④对胚胎进行移植。

⑤移植后的检查。对受体母牛进行是否妊娠的检查。3.胚胎分割

(1)概念: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2等份、4等份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技术。

(2)意义: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属于无性繁殖。

(3)材料: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桑椹胚至囊胚的发育过程中,细胞开始分化,但其全能性仍很高,也可用于胚胎分割。)

(4)操作过程:对囊胚阶段的胚胎分割时,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四)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争论 :

(1)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

反方观点:反对“实质性等同”、出现滞后效应、出现新的过敏原、营养成分改变 正方观点:有安全性评价、科学家负责的态度、无实例无证据(2)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反方观点:扩散到种植区之外变成野生种类、成为入侵外来物种、重组出有害的病原体、成为超级杂草、有可能造成“基因污染”

正方观点:生命力有限、存在生殖隔离、花粉传播距离有限、花粉存活时间有限(3)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反方观点:打破物种界限、二次污染、重组出有害的病原微生物、毒蛋白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正方观点:不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农田土壤环境 2.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1)克隆人:两种不同观点,多数人持否定态度。

否定的理由:克隆人严重违反了人类伦理道德,是克隆技术的滥用;克隆人冲击了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克隆人是在人为的制造在心理上和社会地位上都不健全的人。

肯定的理由:技术性问题可以通过胚胎分级、基因诊断和染色体检查等方法解决。不成熟的技术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之成熟。

中国政府的态度:禁止生殖性克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

(2)试管婴儿:两种目的试管婴儿的区别两种。不同观点,多数人持认可态度。否定的理由:把试管婴儿当作人体零配件工厂,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早期生命也有活下去的权利,抛弃或杀死多余胚胎,无异于“谋杀”。

肯定的理由:解决了不育问题,提供骨髓中造血干细胞救治患者最好、最快捷的方法,提供骨髓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对试管婴儿造成损伤。(3)基因身份证:

否定的理由:个人基因资讯的泄漏造成基因歧视,势必造成遗传学失业大军、造成个人婚姻困难、人际关系疏远等严重后果。

肯定的理由: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适时进行治疗,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3.生物武器

(1)种类:致病菌、病毒、生化毒剂,以及经过基因重组的致病菌。(2)散布方式:吸入、误食、接触带菌物品、被带菌昆虫叮咬等。

(3)特点:致病力强、多数具传染性、传染途径多、污染面广、有潜伏期、不易被发现、危害时间长等。

(4)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及中国政府的态度:在任何情况下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生物武器,并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生态工程的原理(识记)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经济: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手段:生态工程](3)基本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如无废弃物农业] 物种多样性原理[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协调与平衡原理[处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考虑环境容纳量]

下载必修1,2,3 选修3-知识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必修1,2,3 选修3-知识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必修3与选修2-1(5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中二年级理科班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认真学习与贯彻课程标准改革的精神,以学生为本,以教导处教学计划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

    高中地理选修1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1知识总结 广州市第89中学 曾为民 人口与环境 1.人口发展包括 数量的变化 、 素质的提高 、 结构的改变 。 2.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选修3教学计划

    高二化学选修3教学计划 《物质结构与性质》 模块 苟艳 一、指导思想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

    选修3政治(汇编)

    1.俄罗斯联邦由89个平等的主体组成,其中包括21个共和国、6个边疆区、49个州、1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2个联邦直辖市,这些联邦主体享有很大的自治权。据此,有人认为,联邦制有利......

    高中物理选修3

    高中物理选修3—1磁场 磁场·磁现象的电本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2了解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2通过对安培分子电流......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知识点总结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知识点总结专题1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教版)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