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五代十国与宋朝の法制

时间:2019-05-12 05:3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五代十国与宋朝の法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五代十国与宋朝の法制》。

第一篇:8五代十国与宋朝の法制

第八章 五代十国与宋朝法律制度(960—1279年)

第一节 五代十国法律制度

“五代” 中原地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历时近六十年。所谓“十国”,即前蜀、后蜀、吴、南唐、闽、楚、南汉、南平、吴越和北汉。

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大都采取严刑峻法的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因此立法森严,刑罚酷滥,司法黑暗,成为这一时期法律的显著特点。

五代十国法制内容的演变与特点(一)刑法空前酷烈 1.增设严酷的刑罚。

(1)折杖法。所谓折杖法是将笞、杖、徒、流四种刑罚折合成一定数量的杖刑。

(2)刺配。后晋天福年间出现了将决杖与配流并用或是将刺面与配流并用的刑罚,称为刺配。

(3)凌迟(也作“陵迟”)。“五季多故,以常法为不足,于是始于法外特置凌迟一条,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听犹存。”

2.增加罪名,加重量刑。

(1)对官吏贪赃犯罪的处罚.(2)对“私度入道”的处罚加重。(3)厩库方面的犯罪。(4)对盗罪的处罚。(5)严苛的盐法与曲法(酒法)(6)官吏违反审判制度的犯罪。(二)调整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渐趋完备

第二节 宋朝立法概况

一、立法指导思想

宋太祖:“王者禁人为非,莫先法令”。太宗:“法律之书,甚资政理,人臣若不知法,举动是过,苟能读之,益人知识。”仁宗:“法制立,然后万事有经,而治道可必。”神宗:“法出于道,人能体道,则立法足以尽事。”——“天下争诵法令”

(一)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

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法律表现:立法编敕、审刑院、台谏合一(二)崇文抑武,儒道兼用

宋太祖由一介武夫变成为尊儒重文之君,太宗“锐意文史”,真宗“道遵先志,肇振斯文” 朱熹:“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 “君主与士大夫共天下 ”;士大夫集文道、吏道、师道于一身,“以天下为己任”

(三)强调慎法,法贵力行

1.“不敢以诛夷待旧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人情伪,在君子岂不知之,若以大度兼容,则万事兼济。” 吕蒙正

2.“不敢以苛法督现吏民”,太宗:“治国之道,在乎宽猛得中,宽则政令不成,猛则民无所措手足,有天下者,可不慎之哉!” 南宋孝宗:“立法不贵太重而贵必行,法必行则人莫敢犯矣。夫欲重则必难行,欲行则不必重。设之太重,而行之不顾此,惟商鞅能之,圣人不能也。”

3.重惩贪墨。“吏不廉则政治削” “宋以忠厚开国,凡罪罚悉以从简,独于赃吏最严”宋太祖:“朕固不吝爵赏,若犯吾法,惟有剑耳”

(四)义利并用,通商惠工

二、立法概况(有刑统、编敕、指挥、断例、编例及条法事类等)

(一)刑统 : 《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终宋之世,用之不改” 12篇30卷502条 体例特点:

1.以刑律为主,律敕合编。[准]周显德五年七月七日敕条,州县自长官以下,因公事行责情杖,量情状轻重,用今时杖,不得过臀杖十五。因责情杖至死者,具事由闻奏。

2.篇下设门,按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法律条文汇编为一门,分为213门。“一部律内余条准此条”门,“亲属”的定义:“‘亲属’,谓缌麻以上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

3.立“起请”条。编修者对某些律、律疏“准”条的补充,作为参照,也具有法律效力。(二)编敕:宋代最主要与最经常的立法活动

编敕:将过去历年散敕编纂而使其具有普遍效力的立法活动和立法形式。

北宋 “详定编敕所”—南宋 “重修敕令所”、“详定敕令所”、“编修敕令所”

“以敕代律”之势: “神宗以律不足以周事情,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以敕 ”但不放弃《宋刑统》“诸敕令无例者从律,律无例及例不同者从敕令”,敕优先适用。(三)编例:

例,是经过立法程序将官府办事惯例法律化的法律形式。

断例,起自宋仁宗赵祯,“刑部、大理寺以前后所断狱及定夺公事编为例”;神宗熙宁将“熙宁以来得旨改例为断,或自定夺,或因比附辩定、结断公案堪为典型者,编为例”。

断例具有普遍性,但不得“引例破条”。事实上,宋神宗时就出现“引例破法”,南宋更严重,“当是时,注令虽具,然吏一切以例从事,法当然而无例,则事皆泥而不行,甚至隐例以坏法,贿赂既行,乃为具例。”(四)条法事类(南宋中后期出现)

以公事性质为标准,把统编的敕令格式分门编纂的法规大全。

第三节 民事法律制度 一 社会等级(一)特权阶层

1.贵族,贵族的封爵一律不得世袭,趋向官僚 2.官僚阶层,宋代的官户已无世袭特权(二)平民阶层

1.主户 税户 地主自耕农

2.客户 “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而纳其租”(1)承佃与退佃的自由权;(2)财产权利:永佃权。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诏:“京东近年以来,蝗旱相继,流民甚众,旷土颇多,诏到百日不归业者,许他人承佃为永业。” ;契约地租。并且地租的形式由以往的劳役地租变为实物地租,由分成租转变为定额租;优先购买权。(3)人身权 3.吏户 “打杀乡胥手,胜斋一千僧。”(三)贱民阶层

1.奴婢 因犯罪而充之 北宋2.杂户 娼户3.人力和女使 半贱民

二、宗族制度

(一)编修宗族谱牒 敬宗收族 团聚族人 始于欧阳修编《欧阳氏族谱》、苏洵编《苏氏族谱》(二)兴置族产 义田 《义田规矩》

范仲淹 :“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地下,今何颜入家庙乎?” “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范仲淹任开封府尹时,“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三)制定家法族规

三来源:宗族遗传、伦理移植、国家法律

四内容:成员责权利、财产管理分配、维护宗法秩序、重视教育婚姻(四)祭祀 家祭 墓祭 祠祭

三、婚姻制度

(一)制定婚姻礼仪制度(二)妇女离婚权力的提高

1.夫外出三年不归、六年不通信息,可离。2.夫犯罪而移乡编管,可离。3.被夫同居亲强奸,虽未成,可离。4.丈夫令妻为娼者,可离。5.雇妻与人者,可离。

四、继承制度

(一)立嗣制度 “养子” “继绝” 1.北宋前平民无养子。

2.立嗣方式:生前收养、死后立嗣。

3.生前收养(同宗或异姓)条件:讲昭穆、别年龄、嫡长子独子不立、官府过户、外姓三岁上。4.死后立嗣为“继绝”,分“立继”(妻立)和“命继”(祖父母或近亲尊长立)

(二)、财产继承

1.宋代实行不分嫡庶的众子均分法

2.无子寡妇可继承丈夫的全部财产,但不改嫁不出卖。3.女儿的遗产继承权(在室女、出嫁女)

北宋,户绝时,在室女可继承全部,出嫁女三分之一;南宋时,在室女和兄弟共分。4.部分同居者的继承权(义子赘婿外甥等)

北宋可继承全部财产,但条件:户绝之家无子女,同居三年,生养死葬。南宋时法令规定:赘婿可分得一半的遗产。

“诸赘婿以妻家财物营运,增置财产,至户绝日,给赘婿三分。”; 5.遗嘱继承。

前提:户绝无子嗣亦无女性继承人。“若亡人在日,自有遗嘱处分,证验分明者,有用此令” 程序:当事人见证,官府审批。诉讼时效:10年。

三、财产法律制度

(一)承认土地私有权 “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1.关于土地的添附,优先补偿受损之地主。“诸田为水侵射,不依旧流新出之地,先给被侵之家。” 2.严禁盗卖田产。盗卖田产者,“杖一百,赃重者准盗论。牙保知情与同罪。”

(二)契约制度

1、田宅买卖契约制度

程序 :“先问亲邻”(亲邻规定不一)、“印契税契”(政府官印、交付契税)、“过割赋税”(赋税过户)、“原主离业”(放弃占有、佃客不许)

2、田宅出典契约制度

程序同田宅买卖契约,文本需用官方标准。典权人权利:转典权、优先购买权、典权继承权(三)倚当契约制度(北齐帖卖、隋唐贴赁)(四)借贷契约制度(限制高利贷、保人担保)(五)租赁契约

第四节宋朝刑事法律

一、定罪量刑的原则

(一)“贼盗”加重原则

“擒获强盗,不论有赃无赃,并集众决杀。持杖行劫,不问有赃无赃,并处死。其同行劫贼内,有不持杖者,亦与同罪同情者,与贼同罪。„如累行劫杀,骨肉皆曾知情,亦可量情罪科断。” 宋仁宗《窝藏重法》宋英宗《强劫盗贼》宋神宗《贼盗重法》

(二)官吏从宽原则

“官吏应犯枉法赃十五匹合绞者,自今以后,特宜加至二十匹。’‘今后无禄人犯枉法赃者,特加至二十五匹绞。‘不枉法赃今后过五十匹者,奏取敕裁,等等。” “去官免罪”(三)自首放宽原则 人身伤害可自首

“谋杀已伤,案问欲举,自首,从谋杀减二等论。” “今后谋杀人自首,并奏听敕裁。”(宋神宗)(四)限制“官当”原则

(五)法外行刑原则 御笔定罪、情理坏法

二、刑罚制度

(一)主刑

1.刑罚体系(轻者愈轻、重者愈重)

采用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体系与唐律基本相同。2.折杖法:以身体刑替代自由刑

(1)笞、杖刑改行“臀杖”(2)部分徒刑罪名改为“脊杖”(3)流刑本刑分四等实施折杖法(脊杖),折杖行刑后,就地配役,不再远流。服役年满即放。3.死刑有多种法定刑,分凌迟、杖杀、斩首、绞杀。凌迟,《荀子·宥坐》解释:“言丘陵之势渐慢也。” 出现于五代,至南宋宁宗制《庆元条法事类》时,以国家大法的形式肯定了凌迟刑,成为与绞、斩并行的第一等生命刑。“身见白骨而犹视息,四体分落乃方命绝”。元、明、清三代一直沿用。宋朝一般的死刑依然是“决重杖一顿,以代极刑”

未流传的死刑:北宋初期曾用夷族、活钉、断手足、具五刑、腰 斩、磔等处罚“贼盗”。

(二)附加刑(附加刑重于主刑为宋朝刑法特色)

折杖法刑轻不足以惩大恶 “死刑重,生刑轻,故犯法者多” 1.配隶 不定期刑

包括刺面配和不刺面配,配隶者是隶于军籍的。

宋初作为附加刑附加于杖、徒、流主刑,元明清沿用。宋太祖对罪情尤重者,“更为加杖刺配之法”

明朝丘浚说:“宋人承五代为刺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 2.编管(非军籍、不服役、不放还、六年从良)3.羁管(恩赦从良)

4.移乡(遇赦放还10、15、20年)5.令众

6.没官为奴婢 7.籍没家财

三、主要罪名(一)“盗贼”重法

罪当死者,没收家产,家属流放千里;罪当徒、流者,配岭南。虽遇大赦,不减其罪。凡窝藏、庇护死罪“盗贼”,情节严重者斩首。“所定盗赃犹重于律三倍”(二)重禄法

宋神宗 厚禄以养廉(三)盗剥桑柘之法(四)重惩赃官

宋太祖宋太宗严,宋真宗开始放宽

第六节 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一)中央司法机构

1.刑部,宋初刑部是行政、司法混同的部门,拥有比大理寺更高的审判权,主管复查全国大辟已决公案以及官员犯罪除免、经赦叙用、定夺昭雪等案件。

审刑院,宋初设立的审判复核机关,也有部分的审判权,撤销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

2.大理寺,北宋前期,大理寺为议刑机构,负责判决地方上奏的案件,并不开庭审判。神宗元丰元年(1078),大理寺分左右两个系统:左断刑,掌断天下疑案及命官、将校犯罪案;右治狱,掌判决京师刑事案件。京师百司之狱归于大理。大理寺狱掌管京师诸司刑事案件的审判。

3.御史台,除拥有司法监督权外,御史台还兼有审判重大案件的职能。御史台受理官员犯法的重大案件或奉旨审讯皇帝下达的诏狱。其管辖的案件大体上有四类:一是命官犯法的重大案件;二是受理他司法官受贿,及由此而错断的案件;三是地方的疑难案件;四是奉命审判地方重大案件。(二)地方司法机构

宋代地方行政体制实行州(府、军、监)、县二级制。1.京畿地区

北宋前、中期,通常以权知开封府职掌府事,负责审理京畿地区的案件。府有左、右军巡院,审理刑事案件;有府院,审理民事案件。

南宋临安府设知府一人掌府事。2.路监司

提点刑狱司是一路司法主管部门,中央派出的司法机构,拥有对诸州大辟案的复核权,并对诸州监禁人犯及审案情况进行监督,甚至对各州及转运使“批断未允”案件有受理重断的权力。3.州

司法机构有州院(府院)和司理院,分掌民刑案件。4.县(三)特别司法机构

制勘院,专为诏狱,因事而设,事毕则撤。

二、审判管辖(一)级别管辖

县级审判权限为杖以下罪(包括杖罪)州级有权判决县报呈的徒以上案,同时,本身也受理诉状,审讯刑案。路转运司、提点刑狱司等机构负有审查本路州县刑案、平反冤狱之责。(二)专门管辖(对人不对事)

朝廷命官犯法,地方无权处置。

皇族宗室人员犯法,杖以下刑归大宗正司掌管,徒以上罪由皇帝下旨裁决。

中央禁军军士犯法,在京者,徒以上案奏裁。奏裁案送大理寺判决,报审刑院和刑部复审。地方厢军犯法,或本部决断,或录案闻奏。军人死刑案须经枢密院审核才能执行。(三)地区管辖(地域管辖)

“诸犯罪,皆于事发之所推断”

三、诉讼与受理(一)起诉限制:

宋初八十以下十岁以上;966年后,起诉人年龄上限减为七十岁以下。

身患重病及有孕之妇不得起诉。到南宋,又进一步规定妇女通常无起诉权。

起诉案必须与起诉人有关,无关者不得起诉。“讼不干己事,即决杖,枷项令众十日”。诉状由书铺书写,由人保识才能投呈。(二)诉状的受理

务限法 “入务”(2.1-9.30)、“务开”(10.1-1.30)“词状日” 士、农、工、商、杂 之先后

四、证据

(一)物证与书证

(二)尸体检验(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最具代表性)

五、审判方式

“狱司推鞫,法司检断,各有司存,所以防奸也”

(一)审讯。“非本章所指而蔓求他罪者,论如律” ;必要刑讯;众证定罪。

(二)录问。徒刑以上案件;审讯完毕;审讯官以外的人员核实案状、供词;可翻供。(三)检法。量刑程序,法司的权力和责任仅限于审案检法。(四)拟判

(五)集体审核。正式判决前,同级官僚集体审核,签署意见。审判官、签署官分负连带责任。(六)判决。犯人无申诉不服,即执行,宋代谓之“结绝”。

六、申诉、复审和死刑复核(一)申诉

1、申诉方式:向原审机构(录问或行刑时);向上级机构

2、中央直诉机构:鼓司(登闻鼓院)、登闻院(登闻检院),登闻鼓院不受再进登闻检院。(二)复审

1、申诉不服的狱案 翻异别推制

翻异,犯人在录问或行刑时推翻供状,申诉称冤,宋人谓之“翻异”,原审判机构必须将案件移到同级的另一司法机构重新审理。

别推,指改换审判官重新审理。(同级异司复审,称“别推”。上级机构复审,称“移推”。)

但法律同时作了一些限制性规定,如翻异不得超过三次,妄行翻异者,重审时加重刑罚等。

2、下级申报上级的狱案(三)死刑复核

1.无疑难的死刑案复核

2.死刑疑案的奏谳“刑名疑虑”“情理可悯” “尸不经验”、“杀人无证” “审判官意见不一”

七、其他司法制度

(一)封案法。封案是指法官判定犯人罪行后,宣布暂缓执行,将案件封存一段时间,以观后效,给犯人以赎罪的机会。(二)公证制度。宋代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民办的公证机构——书铺。

验证田宅买卖契约真伪、为婚约做证、证明案件当事人供状、为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办理应考验证手续。(三)宋代监狱管理制度 1.监狱管理

2.囚犯待遇 医疗、饮食 3.狱官责任及狱政监督

回避制、定期申报狱情、长官定期虑囚、实行囚犯书写禁历制。

第二篇:第5课 《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

第5课 《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找出并记住以下知识点:“安史之乱”的原因、时间、发动者、危害。五代十国的政权名称。

2、学习唐朝灭亡后中国所形成的的南北局势——五代十国时期,思考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学生掌握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从8世纪中期的“安史之乱”到10世纪中期北宋建立,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从“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时期;第二个阶段:五代十国时期时期。“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衰亡是本课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判断能力,但是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仍然欠缺。

四、教学过程

导入: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两个重点学习内容“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评价任务一

一、安史之乱

方法分组合作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1、“安史之乱”的原因(1)唐玄宗后期重用奸臣,朝政混乱。

(2)各地方镇称霸一方,不停中央指挥,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的危害

(1)安史之乱从755-763年,长达8年,百姓流离失所,昔日繁华的城镇沦为废墟,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进入藩镇割据时期。唐朝虽然结束了安史之乱,但随之而来的是藩镇割据的局面,9世纪后期爆发的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致命打击。(2)907年,唐朝灭亡。评价任务二、五代十国

1、五代的形成

907年,朱温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定都开封,唐朝灭亡。此后,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政权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

2、十国

与此同时,中原以外还出现了十个政权,史称“十国”,他们是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前蜀、后蜀和北汉,除了北汉在山西外,其他九国均在南方,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小结: 作业:课后作业

第三篇:法制与生活

法制与生活

603张奕妮

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治国的基本方略。率先建立文明法制教育,大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水平,是我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创环境新优势,建设经济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保障。

邓小平同志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青少年普法重点在于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使他们初步了解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行为习惯,增强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自我保护和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能力。

在生活中,法制也给了我们的保护,有许许多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比如《我有我尊严》这个例子也可以证明法律给了我们尊严,内容是这样的:有一次上体育课,体育老师说了为了安全,口袋里的东西都拿出来,放在教室里。上课铃还没响,同学们都跑到操场上了。上完体育课接着是自习课,教室里还是吵吵嚷嚷的。呼想,小倩惊叫了一声:“我的钱包不见了。”教室里马上安静了。突然,有人说:“会不会是小晶?”有人说:“那可不一定了,小晶家很穷。”小倩急了,大声地问小晶有没有拿。小晶没有拿,所以说她没有拿。可是没有人相信她,小晶哭了。这时,有人说搜她的书包不就行了。小倩马上打开书包,可是没有发现,小晶哭得越大声了。老师知道后,马上来处理,最后的结果还是公平的。老师还为同学们讲了法律常识:公共场合未经允许搜书包是对他人人格的一种侮辱,是侵犯别人尊严的行为。小晶虽然是一个穷孩子,但也是公民,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因“贫富”差距而有差别,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最后,老师还跟我们说真正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同学们听了惭愧不如,马上向小晶道歉。

法律,给了我们公民予保护,所以,我们要多读法律,走到哪里都是文明人,不被他人欺负,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篇:政府与法制

自由并不廉价

作者的观点:大概延续了这个思路:两种保障——在自由社会里不应承受的收入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对某种经济地位的保障只有在一个按军事方式组织起来的社会才有可能——经济保障日益造成另外一些人的无保障——对保障日益增长需求的意义所在。

绝对的保障将是我们牺牲自由甚至生命为代价才能换取的,引用富兰克林既适应我们个人生活,也适用于国家生活的一个句子:那些愿意放弃基本自由来换得少许暂时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

当一个人并没有信心靠自己的奋斗找到前途时,而单纯将自己的前途附庸在集体的保障上,那么在他身上也很难找到独立的精神和坚强的个性,也找不到自由的人格。

作者首先对保障进行了阐述,并划分出了两种保障类型:

(一)有限度的保障:

1、基本的生活保障。

2、提供应对普通意外事故的准备。这种保障确保人们维持基本生计的需求,可以是大家都能够获得的,是人们可期望的正当目标,并不会对自由造成影响。

(二)绝对的保障。这种保障可以用来保障某一种生活水准,并且只能向一部分人提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会以一种特权出现。

第二种保障对自由具有潜在的巨大危害:

(1)这种保障只是在不同集团之间做出选择,而不是全体。保障越来越变成特权的样式。这就会造成个人能力的颓废、不安全感的增加、积极性的降低。因为事实上,当一个人所处的工作拥有绝对的保障的话,那么他将不在依据个人喜好和自由来选择工作,因为他选取工作的收益损失不再由自己承担,这是适用于主观评价的报酬,而不是与个人努力地报酬相符合;是由掌握有效收入的分配者承担,那么他选择工作的自由也由分配者来承担。同时由于缺乏自由竞争的奖惩措施,那么制裁最终将付诸绞刑官。为了经济的保障,人们最终将付出自由甚至生命作为代价。这种保障的类型最终则会建立相似于军事化的管理模式。

(2)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仍比一个只有得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些。绝对的保障产生了刚性的社会。有职业保障的人和无职业保障的人之间造成了绝对的鸿沟。那么获得保障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将会越来越高昂,甚至以自由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我们越试图用干涉市场制度的方法来提供更充分的保障,有些人就越缺乏保障;并且,更糟的是,在作为一种特权而得到保障的那些人的保障和没有这种特权的人日益增加和无保障之间的对立也变得越大。并且,保障越具有特权的性质,而没有特权的人所面临的危险越大,保障就越为人们所珍视。随着有特权的人数的增加,在这些人的保障和其他人的无保障之间差别的增加,就逐渐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社会价值标准。给人以地位和身份的不再是自立,而是有保障,一个青年人拥有领得年薪的确定权利比对他怀有飞黄腾达的信心更是其结婚的资格,而无保障则成为贱民的可怕处境,那些在青年时就被拒绝于受庇护的领薪阶层之外的人,要在这种处境下终其一生。

(3)对待商业竞争精神的蔑视造成个人自由竞争和创造力的退化。雇佣一百个人被视为剥削,指挥一百个人却是光荣的。这种传统在德国首先得到体现,然后正是德国,这样一个吏治国家,几乎在任何一个领域,最终沦为了当局的指导。

直面历史,不得不承认哈耶克的担心在诸多共产主义国家的历史实践中成为不断重复的人类灾难。人类对保障的向往也正是人类对幸福的渴求,然后在绝对保障的追求中,我们难免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如哈耶克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坦白的认识到一个事实:即只有付出代价才能得到自由,并且,就我们个人来说,我们必须准备做出重大的物质牺牲,以维护我们的自由。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生活的本源。”如果罗素先生的这个判断是真命题,那么任何违背多元化谋求一致性的努力都将产生负面的效果,无数伟人“环球同此凉热”的愿望或许最后都将以社会积蓄的反扑而告终。如同那些远去的热烈的社会主义鼓吹者,从没有人质疑她们伟大的道德情操以及坚韧的超人品质,然而如果他们的终极梦想就是建立一个个人人都要具备伟大道德情操随时准备牺牲的社会,这个社会恐怕也终难以持久。

最后引用一句话:“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我们所奢望的天下大同的绝对保障,难道不是如此吗?

第五篇:法制与法制国家

第二十六章/同步练习/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古代先秦诸子的论著中就已经提出了“法治”的观念。如《管子?明法》有:“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商君书?任法》有“任法而治国”,《韩非子?心度》有“治民无常,惟以法治”。以上的“法治”重在强调(B)。A.法治是一种依法办事的原则

B.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 C.法治是良好的法律秩序

D.法治是种有特定价值取向的社会生活方式

2.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其本身又应该是制定良好的法律。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位思想家提出的?(D)A.托马斯?阿奎那 B.哈特

C.雅克?马里旦 D.亚里士多德

3.下列哪一项可以作为衡量法治水平、质量和规模的重要尺度?(A)A.法律秩序 B.法律的强制力 C.法律文件的多少 D.该地区的经济状况

4.法治的经济基础是(D)。A.自然经济 B.计划经济 C.产品经济

D.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5.从世界各国来看,法治国家的根本政治基础是(A)。A.民主政治 B.君主立宪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总统负责制

第二十六章/同步练习/多项选择题

1.关于在现代社会中法治的价值基础和取向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有(BCD)。A.法治社会中应该实行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各类待遇毫无差别 B.法律必须体现人民主权原则,并以维护全体人民的综合利益为目标 C.法律必须承认、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D.法律必须承认利益的多元化,对一切正当的利益施以无歧视性差别的保护 2.下列表述不成立的有(ACD)。

A.法律制定的过程必定是正义实现的过程 B.法律思维是站在人性恶的立场上进行的 C.法律后果就是法律制裁

D.法治社会没有政策存在的空间

3.民主政治的特征包括(ABD)。A.遵循预定的程序

B.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 C.凡事决策须经全体一致通过 D.容许保留少数意见

4.法治需要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由此要求的文化要素包括(ABCD)。A.科学精神

B.公民意识及权利和义务观念 C.平等和自由观念 D.社会契约观念

5.某县人民法院为向企业提供经常性的法律服务,制定了国有企业司法联络员制度,为全县50家企业每家确定一名司法联络员。联络员定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流通等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同时为企业营销人员上法制课。针对这一事件的评论表述正确的有(ABC)。

A.这可能会影响人民法院的中立立场,不利于审判独立 B.这反映出地方人民法院的“地方化”色彩 C.这可能会影响人民法院公正司法

D.这表明司法机关的审判力量富余,可以大量减少法官编制

.简述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参考答案:法治与人治是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不过,这种对立在古代和近代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是不尽相同的。在古代中国,法治强调把社会关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带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或严刑峻法治理社会。人治则强调“为政在人”。在古希腊,法治强调法律的理性及其一般指引作用,人治则强调圣贤的智慧及其解决具体问题的个别指引作用。近代以来,法治与人治的对立主要表现在民主与法制、主权在民与主权在君、法律与当权者个人意志的对立。总体来说,人治与法治的对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主体上,法治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人治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法治依据的是反映人民大众意志的法律,人治则依据领导者个人的意志;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法治国家中的法律高于个人意志即“人依法”,而人治国家中则是主权者个人意志大于法律即“法依人”。

2.简述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参考答案:法治是依靠法律治理国家,而德治是主张国家应通过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来治理。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代以来,主要强调“德主刑辅”、“隆礼重法”,这种意识形态到今天仍有很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规范体系不仅承担着调整私人关系和私人行为的任务,而且负担着巨大的社会组织功能。由于法律出自国家,具有肯定性、普遍性、可预测性、结构完整性和国家强制性等特征,所以它不仅能够调整个人行为,而且首先具有调整社会阶级关系、重大利益关系,使统治秩序合法化、固定化的功能;不仅能够调整社会成员的普遍社会关系,而且还能够负担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组织任务,因而是实现国家职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经常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它具有道德机制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起着主导作用。当然,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有其固有的局限和弱点,需要由道德辅助和补充。

3.简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的内容。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国家或法治社会的基本标准应该是:(1)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社会关系均应纳入法律治理的轨道。(2)法律建筑在尊重民主、人权和潜能,保护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3)建立法律至上的信仰,树立法律权威。(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因性别、种族、肤色等特殊情况而有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差别。(5)认真对待权利,公民的权利、自由和利益机会非经正当程序和充足的理由不受剥夺。

4.简述法律的一般性的含义。参考答案:法律一般性的含义是:(1)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一般性调整。它指法律规范设定人的行为的两种模式,把允许、肯定和鼓励的行为概括为权利,把禁止、命令和否定的行为概括为义务,使人除了情感和思想外的所有存在都被吸收入这两种最简单的调整范围之内。(2)法律内容的一般性表述。它指法律规范需用专业性的概念高度抽象地概括人的行为而使权利和义务成为一般性的条文。(3)法律实施中的一般性适用。它一方面是指法律规范地全域约束力;另一方面是指法律规范的逻辑适用,即“类似情况类似处理”和“类似情况反复适用”。

5.简述审判独立的内涵。

参考答案:审判独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法院的审判权独立。审判权独立意味着审判权只能由法院专门行使,任何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无权裁判专属法院管辖的法律案件。(2)法官裁判案件的独立。法官的个人独立地位主要体现在法官审理案件的责任制度上。针对承审法官的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制可以促进法官必须严格地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地审判原则,并恪守法官职业伦理,从而有利于案件得到公正准确地裁判。

6.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是法治国家的理由。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是法治国家。这是因为:(1)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需要以法治国家的形式来实现。没有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民主制度的最恰当存在方式是法治国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内在活力是激发市场主体最大限度地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以法律的标准判断题市场经济,可以说市场经济即是权利经济。任何权利的最可行最实际的保护都是法治状态下的保护,所以市场经济对法治的依赖不仅表现在设定规则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对权利和利益的制度保护上。(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使国家走向富强、民主和文明。文明的最主要的标志是社会的法治化。(4)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法治作为保障。(5)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交往也需要法治。

1.试论法治的基础。

参考答案:实现法治国家并不是无条件的,而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为基础。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法治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纵观法治的发展历史,法治总是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关,而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以国家垄断为内容的产品经济、计划经济无缘。法治实现的程度取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程度。因为商品生产越是发达,人们越是相互依赖,商品交换的规模越大,频率越高,法律规则的数量就越多,覆盖面就越广。相反,商品生产和交换萎缩,权利和义务趋于简单,法律规范的数量就相应地减少。(2)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在国家制度上的典型表现是采取民主政治,核心要求是权力的合理分工与有效制约。法治必须由民主政治来支撑,民主政治也必然是法治政治。首先,民主政治是一种科学的程序性政治。各政治主体必须按照法律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参与政治,这样才能创造一种公平竞争、和平共处和稳定合作的局面,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随着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法律技能的普遍提高,公民对规则的要求和对一切政治活动必须符合法律程序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从而推动政治活动的法治化。其次,民主政治决定法治的本质和效能。民主政治还决定了国家的权利结构应该是分工制约的关系。而国家权力的分工和制约有利于公民对国家机关活动的监督,从而制止各种破坏法治的行为。(3)法治的文化基础是理性文化。理性文化是以科学的思想观念及现代的政治道德为内容的文化。就厉行法治来说,科学精神、公民意识、权利和义务观念、平等和自由观念、社会契约观念等理性文化要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社会整体文化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的时候,法治的理想才能实现。

2.试论法治的基本理念。

参考答案:在长期的法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法治的基本理念。认清和坚持这些理念,有助于推动社会决策机制的合理化以及法治秩序的渐进。具体而言,法治的基本理念有:(1)法律至上。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总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存在。如果公众心目中认同的最高权威不是法律,那么这个社会就肯定不是法治社会。(2)法律必须具有一般性。具体包括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一般性调整,法律内容的一般性表述和法律实施的一般性适用。(3)法律必须具有公开性。因为法律规则如果不为民众所知悉,人们将对如何安排自己的事务感到无所适从。(4)法律不溯及既往。因为一旦法律溯及既往,人们信赖原来法律所作的行为就可能因新法的施行重新受到裁判,这无疑会极大地损害法律的权威。(5)法律必须具有稳定性。法律规范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的行为。要发挥这一作用,人们确信法律不会频繁变动、朝令夕改是一个必须的条件。(6)法律必须清晰明了。这点体现在法律语言的准确无误、通俗易懂和简洁凝练,以及法律内容的明晰确定。(7)法律必须具有统一性。这就要求法律体系中的法律规则不能自相矛盾。这将会保障案件裁判依据的确定,从而有利于法律权威的维护。(8)法律普遍得到遵守。法律得到遵守是法治社会的一个比不可少的原则,否则立法就会失去意义。(9)审判独立。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对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制约,从而维护法律的权威。(10)诉讼应当易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对权益受损者及时给予救济,而这又是维持民众法律信仰的必要条件。

甲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党委和政府要求当地司法机关要切实为外商办实事,净化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后有一德国商人来该地洽谈合作项目,但入住宾馆后不久行李被盗。书记、市长严令公安机关限期破案,公安机关倾巢出动,设卡排查,第二天就将小偷抓获。书记、市长当即批示司法机关一定要严惩这个小偷。后书记、市长亲自登门将行李送还德国商人,并表示一定会对小偷严惩不贷。但之后这个外商却中止了投资谈判并离开了当地。(根据司考试题改编)问题:结合案例谈谈我国的法治现状。参考答案:(1)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和法治的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必须要有法治的保驾护航。因为在频繁的商品交易和来往,人们尤其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有一个预期,否则将会无所适从。德国商人之所以会离开甲市,也正是因为看到了甲市法律运作的不合理。他无法通过法律规范获得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确定预期。(2)审判独立是法治的一个基本理念。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侦查权,不受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小偷犯了盗窃罪,该如何定罪量刑处罚,应是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规定作出处理的事。书记、市长为了迎合外商,对案件的处理发表指示,这干预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外商听到书记、市长要求司法机关严惩小偷,可能会心生疑虑:今天他们为了吸引我投资,可以调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为我服务,但当我在生产经营中与政府发生矛盾,如果诉诸法律,到那时司法机关是听法律的,还是书记、市长的呢?由此不难理解外商的离开了。(3)尽管我国强调依法行政,但我们的一些党政领导还是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应有的法律观念,甚至潜意识里把司法机关当成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而随意发号施令。这种做法显然是与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理念相悖的。要建成法治国家,就必须做到司法独立,党政分开,坚决依法办事,从而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

下载8五代十国与宋朝の法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8五代十国与宋朝の法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法制与法制

    论法制与法制 “法制”与“法治”是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个词,人们有时甚至不加区分地使用。实际上,“法制”与“法治”是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词。......

    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模版]

    文章标题: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建设美......

    道德与法制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学校:东二营中小 姓名:王凤敏 时间:2016年9月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

    道德与法制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金鸡小学 苏钦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

    道德与法制

    一.填空题 1.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它们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电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电脑有电脑()。农药可以:( )。 2. 我们要( )。 3.......

    德治与法制

    德治与法制 摘要:道德和法律的动态系统--德治和法治,作为调节人类社会的两个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法治、德治作为上层建筑是要建立......

    道德与法制

    《我长大了》教学设计 (一)学生准备 能够反映自己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或事情。(二)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以及父母与家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学生如......

    道德与法制

    浅谈农村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与探索 2016年教育部将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材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更加表明了我国提高小学生道德和法治意识的决心。修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