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参加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近一个月了,我较系统地了学习了培训要求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规划有了新的认识,感受颇多,学习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培训期间,本人围绕“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主题,认真聆听了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宏观形势和政策走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点分析,基础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任务与工作重点——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面贯彻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教育规划纲要》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内容的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析等讲座,通过聆听各位领导对《规划纲要》的解读,我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关乎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下面就我的学习和认识结合平时的管理经验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如何做好管理者
管理者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高级管理者,是学科带头人,管理者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管理者的工作是对学校全局起指导、组织、协调和统揽作用,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办学条件,统筹全校工作,正确的确定一定时期内学校的重心、中心及发展规划,并组织、协调、实施这些工作任务,务必得到预期的效果。作为管理者,要领导好一所学校,就要明白管理者的三部曲:时代的眼光,社会的良知;正确的理念,独到的见解;坚韧的品格,广阔的胸怀。作为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你可能意识到用不同的领导风格去处理问题和决策时,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同样是你自己,有时处理问题会得心应手,有时感到束手无策。一些问题用这种方式无法解决,用另一种方式却能得到圆满解决,并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领导者的风格对师生有不同的影响力,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样就要管理者有时代的眼光,正确的理念,在校园中起着模范表率的作用,管理者手里不是拿着鞭子,而是举着旗子走在前面,心得体会《学习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二、管理方法
1、教师管理人性化
学校的大部分工作都靠教师去具体实施,所以如何管理好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是学校首要工作。“严而不善,管的是人,严而又善,管的是心。”我校是一所民族寄宿制学校,教师有藏族、汉族、土族等组成。所以在这方面显得就更为重要。在定好制度的基础上,更要灵活地运用、执行。尊重,关心,爱护,善待每一名教师,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更好的实施。严格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只能使别人怕你,而不能使别人尊敬你,所以在执行中总是法外有情,情中有法,这样才能使教师理解你,尊敬你。管理者既是学校的工作核心,也是教师的情感核心,全校拧成一股绳,再难的工作也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2、学生管理严格化
教育不能使每一名孩子成才,但却可以使每名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除了学习之外,各种习惯的养成也非常重要。习惯的养成一方面靠培养教育,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严格要求。例如:学校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除了正面引导教育之外,更多的需要严格要求,做到有布置、有措施、有检查,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自然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3、校园管理常规化
学校的管理制定计划重在“细”,具体实施重在“严”。学校要有科学的目标体系,要有明确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年级的目标任务,并保证目标的可操作性。
4、学校管理和谐化
管理中要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教师,念人之功,容人之过。让教师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张扬个性,发挥潜能。领导要努力在教师中建立一种“有威信、没架子”的融洽的人际关系,建立一种彼此尊重,相互信赖的情感关系。只有达到了这样一种和谐的境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的调动。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与学生互相信任,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总之,通过培训,我汲取知识很多,也拓宽了视野,认识到了要办好教育,“理念”是前提,“团结”是基础、“敬业”是根本,“进取”是源泉。一个好的校长是成就一所好的学校的关键。以人为本,转换观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是新形式下对校长及全体教师的新要求。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加倍努力,辛勤工作,营造和谐、进取的校园氛围。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学习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近一个月的学习中,我认真学习了全教会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越是发达的国家,越重视教育,同时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越高。要使我们国家尽快走上繁荣富强、迈入世界发达国家的前列,应该对教育问题形成共识,抓紧抓实抓好。
通过学习全教会精神与《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我感到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根据学习重点,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以人为本是根本
把育人为本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
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德育为先是途径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纲要》具体的指明了教育的目的及途径,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将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要拥有爱心和责任,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事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将《纲要》精神落到实处。
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四、师资队伍,教育前提
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德尔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管理体制等措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优先发展教育,搞好教育,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电大有有计划,有目标培养一批适合远程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尊重教师,尊重人才,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使广大教师能够安居乐业,有很强的敬业奉献精神。
教育是面对心灵的事业,必须坚持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才对得起“为人师表”四个字,也才会给自己带来事业上的惊喜和收获。总之,学习全教会精神与《纲要》,就是要把纲要精神植根于具体的工作中,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岫岩满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
孙
鑫
第三篇:学习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近一个月以来,我在网络上参加了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通过收看教育部有关领导的讲话和专家讲座,参与学习研讨,使我进一步提高了对学习和贯彻全教会精神和《纲要》重要意义的认识。领导和专家的讲话高屋建瓴,方向明确,思想新颖,启发思考,令我受益匪浅。现结合自己主抓的教学研究工作,谈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只有深入学习和贯彻二十字工作方针,才能把握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方向
《纲要》提出了二十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在这次学习中,袁贵仁部长深入阐释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即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视教育质量。他指出,这“五个必须”是一个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总体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来教育改革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这“五个必须”贯穿于《纲要》的全文之中,体现为《纲要》的20字工作方针。我感到只有深入学习和贯彻这二十字工作方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纲要》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发展目标。
二、只有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把提高教育质量落到实处
纲要指出“只有好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育实践表明,“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在于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切实为师生减负增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真正找到出路,把提高教育质量落到实处。我们在所承担的国家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的行动研究中,在全国首先提出并形成了“学案教学模式”,在高效课堂课题研究中,我们形成了“五策四字四度”教学改革新经验,“五策”是:一是教师专业成长策略;二是学生主动学习策略;三是课堂教学的高效策略;四是教学管理的创新策略;五是学校、班组文化个性化建设策略。“四字”是指课堂教学要追求“趣、实、活、新”四个字;“四度”是指课堂教学要力争达到四个满意度:一是学生喜欢;二是同行佩服;三是领导认可;四是自感成功。引导教师实现由“主讲人”向“主持人”转变,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让学生学得高兴、主动和深刻,教师要认真研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点。由于我们坚持自己好的东西往实处、深处去做,引导教师研究课堂,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的素质在不断提高,浚县的教育教学质量在稳步提升。
三、只有让校长有思想,把学校办出特色,才能将素质教育引向深入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思路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要想办出特色,关健在于要有一个有思想的校长。”“校长没有思想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障碍”。校长如果没有思想,学校的发展状态就非常“疲软”,学校工作“盲目”且“忙动”,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满意度的提升。这是我县近年来立足“一手抓安全稳定,一手抓教育质量”,引导农村学校实现创新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新认识。在这次学习中,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的《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全面分析了基础教育“千校一面”的同质化问题,指出了“学校特色发展的途径”。然而,学校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课题引发思考,思考引起探索,探索就会形成经验,本土化的经验就是特色。课题犹如一面学校发展的旗帜,让学校的发展有了方向感。从我县几年来对实施课题引领过程来看,经历了先动员少数学校承担课题,到部分学校同意承担课题,再到目前“校校有课题,人人都参与”主动承担课题三个阶段。学校从不理解到认同,再到主动立项论证、开题实施、主题深层推进,彰显出了校长思想的成长性变化。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教学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校校有课题,一校一特色”,是我们在引领学校创新发展中的指导思想。一开始,学校可能没有什么特色,但是有了课题研究,就会引发校长拓宽思路,在联系和整合中产生创新思维。以我县成名的申店学校“星级管理模式”和淇门学校的“腰鼓艺术文化”形成的特色过程为例来看,两所学校特色的形成都来源于市级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引导校长进行有益的联系与整合。前者受农村“十星级文明户”牌子和执法人员佩戴胸牌卡的启示,将素质教育的内含以六颗星的形式巧妙建构起来定格在小学养成教育之中。在实验研究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农村特色,操作方便,规范有序的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模式”。每周五的评星课和晋升星级给小学生带来的成长性体验成为最大的亮点,这一模式经验已在全县所有小学推广。后者则是顺应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将学校所在的淇门村濒临消失的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腰鼓艺术文化重拾起来,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并逐步形成学校的校本课程。这一联系和整合性做法,深受学生的喜爱和群众的支持,成为我县通过特色办学吸引学生,提高教育质量的成功范例,同时也成为我们思考如何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生动启发。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引发了我许多思考,我感到:只有认真学习和贯彻《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和二十字工作方针,加强教育科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引导校长有思想,把学校办出特色,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将素质教育引向深入,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四篇: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题目:感受教育春天的气息
摘要: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职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要认识到四个坚持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感受教育春天的气息
——学习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一个月来,通过网络我较系统地学习了全教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感受最深的是“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
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职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
《纲要》在保障措施部分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温总理提出,让全国人民做有尊严的人。所以,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教育家。那么,要创建一流的教育模式,就一定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教师真正成长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学习、特别能教育的教师队伍才可能实现建设一流学校,培养顺应时代发展和要求的学生才可能实现。这同时也是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
《纲要》在发展任务部分明确提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减负势在必行。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几乎没有自己的自由活动时间,更谈不上有自我利用的学习实践。很多中小学生疲于完成作业,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着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导致了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匮乏。教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忽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对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应试教育是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源。所以,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念,积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我们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而不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考试的机器。真正做到为党和国家及人民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阳光、健康、大气、积极向上的人才。
学习《纲要》,就是要把纲要精神植根于具体的工作中,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
心得体会
日前,我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上的“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认真全面观看了领导、专家们的视频,聆听了领导、专家们讲座报告,感受、感触颇深,一、对《规划纲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当前及以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包含的内容深刻而广泛。通过学习,使我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建立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1、科学地提出了国家义务教育理念和目标。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理念的提出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明确了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务,指导校长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大核心问题上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育人为本方面有具体的抓手,就能够有效组织教师自觉围绕学生的品行、学习兴趣、身体健康和习惯方面做好育人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
2、科学地提出了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的保障措施。在保障措施部分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育家。
3、科学地提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发展任务。在发展任务部分明确提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4、科学地提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阳光、健康、大气、积极向上的人才。
5、科学地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6、科学地提出教育公平和区域内教育均衡。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二、对全教会精神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1、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立足实际的执着型园丁。国家巨大的投入、家庭的真心牵挂、教师的热情付出,无不昭示着我们对教育的一往情深。我们必须要执着地从事我们的教育事业。
一是做有理想的教师。应该善于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发现自己、欣赏自己。
二是做有韧劲的教师。教师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的在城市,有的在农村。总是希望给自己一个更好的环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事实上,环境好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相反,人的创造性可能因为逆境而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是做有追求的教师。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有追求才能获得价值的最高体现,行百里而半九十,而真正成功的人会坚持走完最后的十里路。追求还要靠毅力、靠恒心、靠坚持,否则必将功亏一篑。全体教师都有自己的追求,就会唤醒孩子的追求,在校园燃起希望之光,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燃起希望之火。
2、我们应该做扎根实际的智慧型园丁。
一是做有觉悟的教师。希腊哲学家把智慧视作一种人生觉悟,并且坚信这种觉悟乃是幸福的唯一源泉。作为扎根现实的教师,就应该有这种觉悟,具有在孩子身上发生潜在可能,并丰富着他们的人生,影响着他们的幸福人生发展。二是做有研究的教师。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向孩子介绍未来社会的信息和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时更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对生活的研究、对方法的研究、对心理的研究。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时刻都要思考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三是做有指导的教师。将自己摆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站在孩子的背后给予必要的指导,包括学习内容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技能的指导,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孩子心目中的顾问、专家、参事,一位帮助孩子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彻底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
三、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入的全新理解。
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质——当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身份重合,关于育人的思考便不止停留在教育成果,而是从孩子的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育。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也被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但如何评价和考量素质教育的成果呢?
一直以来,分数当仁不让地成为评价学生的最高标准。纵观历史,关于评价学生,总是众多纷争,始终没有一个理想通行的办法。其实想想看,确实很难,毕竟人不是标准件产品,有人就有个性,个性自然无法统一衡量。
因此,考试——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一种主流的评价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大力实施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及家长、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理性对待考试,才不会盲目应试。
首先要我们要认清——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不论何时,知识技能只是人生存和创造价值的工具而已,而工具的效能如何,却最终取决于使用者确定的方向、方式和方法,由此可见,人格品性才是基石,才应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
其次,老师和家长认清——考试就是一种测量工具。每次考过试后,老师和家长的关注重点,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判断,如果成人关注的是排名,那么孩子会直接将考试成绩与自己的能力水平挂勾,这种无效的、扭曲的认知,会直接伤害孩子,使其形成一种歪曲的认知模式;如果成人关注的是考试所客观反馈的学习状况,并及时鼓励、积极纠正,那么孩子会学会一种有效利用考试来检查自身学习过程的方法。
最后,我们要始终认清——教育者要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我们国家,一次考试确实对孩子将来的学业有所影响,但是其影响的多少、好坏,却是取决于当事人对事件的理解和态度。孩子会发展出何种策略来应对考试、应对人生,将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深刻影响。
关于素质教育,它其实存在人生的整个过程;关于育人为本,它其实体现了为师者、为长者的理念、素养和生活态度。作为教育工作者,终生不忘提升自身的修养才应该是为师者的正道!
专家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引起大家思考:我们究竟该教给孩子们什么东西?是否要对孩子们学习的课程、方法以及教学大纲做些改变?我们又能为教师做些什么?挑战会把他们带到哪里去?以此呼唤懂教育的校长来落实《纲要》。懂教育,就要想方设法为了学校的改进,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怎样把人的潜能激发出来,创造一种自由民主的空气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懂教育,就是要引领学校的办学特色,倡导“人云亦云不云,亦步亦趋不趋。”懂教育,要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校长要能上得了课,听得懂课,评得出课„„作为懂教育的校长要明白“找准位置,个性鲜明,彰显特色”是一所普通学校成长为一流学校的三部曲。
通过学习,聆听领导、专家的报告,我的收获很大,直接从各位专家以及许多学校校长那里学到了先进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学习使自身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我将会把学到的知识渗透到工作中去,不辜负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