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文化的体验与创造(合集)

时间:2019-05-12 05:3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文化的体验与创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文化的体验与创造》。

第一篇: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文化的体验与创造

语文是一门外延宽广的学科, 涉及社会、民族、历史等方方面面,又是民族文化之载体,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之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在教学中不仅要有基础知识传 授,更要对学生进行个性情感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及树立,明白生命的价值及意义,之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因此,初语文教学 所肩负的责任是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也是自身无法推卸的。

一、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着力营造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徜徉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具体说来,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可以设计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建筑、人物塑像、园林景观等。一草一木暗香浮动,一字一画德育无声。学生只有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将其内化为求知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其次,要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境。像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等等,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立足课堂,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找到成功的乐趣。回望历史,古人学语文不仅有强记,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畅快,更有各种各样的轻松的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嬉笑怒骂,激扬文字,将语言玩到尽兴玩到极致。也有垂髫小儿、弱冠书生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常享“语文”的乐趣,常品成功的快乐。我们的老师,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要努力让语文动起来、活起来,从历史故事中明理,从历史笑话幽默中得智,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从多种渠道入手,积极激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震撼他们的心灵,让学生人人成能手、成英雄。我的做法是,精心选择三百个典型的成语,既学习语音字形,成语运用,又增加作文文采,还能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我们进行成语接龙,师生名字镶嵌,历史故事大串联等活动,收效很大。此外,散文、诗歌品赏,对联,猜谜,及自制谜面。虽然有些幼稚,但在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玩转语言,玩透语文,学生再面对课本、考试、竞赛,便能找到“老叟戏顽童”的快乐。在教学中,我常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1.感受传统文化的自然美。教材中写景、状物、山水游记、田园诗歌等课文,对自然美进行了钟情的描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画面,这些图景经过了作者的摄取拼接,已不再是纯客观景物,它已经是人格化了的自然,它饱含了作者的情思。2.感受传统文化的社会美。教材中的课文为我们了一轴轴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卷和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面。正义感,嫉恶如仇的精神,对爱情的忠贞,虚心好学的品质,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精神构成了社会美的主体。《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虚心接受批评、闻过即改的作风,《送东阳马生序》中不辞劳苦、虚心求学的精神等等,都可在学生心灵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教师要准确传导出作品中的情感特征,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传统文化的震撼,受到洗礼,从而陶冶其美好高尚的情操。3.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对艺术的直接表现,在处理此类教材时要把学生引入到语言描绘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而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朗诵、悦耳的语言,能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体味语言、声韵之美。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老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1)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三)、强化诵读,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进而唤醒学生的心智与灵魂、促进其生命成长。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至理名言,是前人的成功经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脍炙人口,文质兼美,从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这些课文里所体现出来的意境美、语言美,光靠老师的分析、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学生通过朗读去体味。优秀的必是感人的,感人的必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学生肯定也会喜欢。加之汉语具有一字一音,声、韵、调和谐的特点,因此,加强朗诵教学,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汉语的音韵美,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及的。

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弘扬传统文化。

(一)引领学生亲近名著,品味经典。大凡名著,都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根,这些启迪智慧的典籍,大多是能打动人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的瑰宝,理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应该让经典伴随学生的成长。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如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让学生感受经典,从而夯实他们的文化基础,提高人文素养,感受民族情感,陶冶高雅的情操。在潜心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对名著深度研究的主题,以《水浒传》为例:《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分小组研究讨论。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然后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

(二)、激励学生走进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现在不少学生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淡漠了。传统节日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情感追求。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都有着凭吊屈原的主题。人们怀念屈原实际是在传递着爱国精神的火炬。中秋节吃月饼、除夕夜吃饺子,这都反映了我们民族重团圆、重亲情、重和谐的情感追求。在这些节日里,应提醒学生从中感受文化的氛围。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插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那梦中的伊人,她美丽着,微笑着,深思着……回到源头,走进古典,仿佛进入了豁然开朗的桃花源。在大语文的时空里,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语文让我们快乐,语文让我们聪明,语文让我们美丽,语文让我们高尚,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体现出了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阅读经典文本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长期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的学生会变得情趣高雅、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气质优雅。总之,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请”进课堂,让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实传统文化殿堂之基,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篇: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经历学习体验。为了更好地凸显数学学习中“体验”的重要性,我与同组的几位数学教师经过讨论,决定选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来开展研讨课。我们围绕着为学生多创造有效体验活动的目的,进行了多次的研讨,最终,我们的课堂成果展示受到了全校教师的一致好评。下面,我就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数学教学中体验活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验

探究

操作

能力

一、让学生体验,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一教学理念,在这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例如:在围绕着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这个环节,教师为学生共创设了五次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课前导入部分,利用提供的学具,让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从而初步体验了转化思想。第二次是:当学生说到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立刻为学生提供利用数格子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体验报告,让学生经历了亲自数一数的体验活动。第三次是:当学生发现还用数格子的方法不能求出大大的鱼塘的面积时,教师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当他们猜到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时,教师又及时让学生经历了“通过量一量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算一算乘积,再与之前数出的那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比较”的体验过程,最终通过实践所得出的数据推翻了这一猜想。

第四次是:验证第二次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是底乘高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来初步体验。此时学生有的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出了长方形或正方形,有的没有沿高剪,仍然拼出平行四边形或其他图形。这时教师请学生汇报为什么拼成长方形,怎样拼成长方形的?重点让学生理解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是将我们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成我们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为学生创设了第五次动手操作:让每位学生沿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拼,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切实的体验后再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将自己的发现填写在《体验报告

(二)》中:

至此,学生在独立探究之后,再与小组成员边演示边交流,最终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活动在足够的时间、空间下,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小组的合作操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操作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精准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利的保证。

二、让学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听”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它是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得出新知识、新方法、新规律,就是创新的表现。这节课中,在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底乘高时,让学生通过两次剪、拼的体验活动,以及在第二次的剪、拼体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操作中的感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完成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体验报告二》。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前提下,再与小组成员边演示边交流,最终成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整个体验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再如,教师让学生大胆去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计算,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去创新的体验机会。我们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创新求异,对学生敢于提出的问题要及时鼓励,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素。在这节课中,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后,教师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对比等体验活动尝试验证自己的猜想,这就是实践能力的体现。

三、让学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中,在对情感态度方面的阐述中提到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理念在这节课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教师的这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感染着学生学习数学不能有半点含糊,要有大胆质疑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当学生用自己的计算出来的实际的数据推翻了原来的猜想时,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严谨的求学态度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促进学生终身持续发展是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用活用好教材,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就一定会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篇: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祁连山小学 陈万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提倡“体验性学习”,需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本领,达到学习的目的。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最后两种学习的效果相比,后者明显好于前者。原因是后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生活艰辛,从而增进了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与同情,达到教育目的。同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只重视书本内容的教学,不给学生进入到生活中感受数学存在的机会,不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引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时间久了,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趣味与意义,数学能力的提高就难了。

一、走近生活,在情境中感受“活”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领悟并且接受知识的程度越高,原因是具体、生动、形象的生活更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应从生活中引入活水,引导学生将视野投向五彩缤纷的生活,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感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中感受数学生命的灵光。

1、课前走进生活,体验有价值的数学。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学起一些数学知识来,常常找不到生活中与其相关的数学知识原型,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之前,组织学生走进生活,或参观,或动手,或收集,与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结成亲密的朋友。如教学“统计”时,就可结合学校的“六一”节活动向学生提出“学校要买水果、糖果、书籍,购买的教师不知同学们喜欢些什么,你们能作出调查吗?”这个问题与同学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在课前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调查中去。正式上课了,教师根据同学们收集来的数据,引导他们作出整理分析,绘制统计图,帮助购买教师作出合理的决策。原本像“统计的意义、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过程”这些很难传授的知识,学生在亲身经历之后,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思路打开,上课热情很高,学习起来就很轻松。这些体验都将为学生课堂中的成功打下基础。

2、课中链接生活,开放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绝大部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实际生活融入到学生学习中来,学生才会感到倍加亲近,才会感到数学其实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当数学学习与生活挂上了钩,数学知识就不再是抽象的,不再是个模型而已,而是活生生的有了生命了。学生学习兴趣浓了,探索欲望强了,这都来自对生活的体验。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摸摸自己指头的面、桌子的面,测测、量量、算算黑板、教室的面积,来到操场上,走走、跑跑,来到野外看看、想想,用目测法估计操场与田野的面积大小。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一些与数字相关的号码的作用,如你穿几号的鞋子?报警电话是多少?你今年几岁了?通过对这些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数据体验,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含义,学起来也就不难了。

二、自主探究,在课堂中经历“学”数学。

1、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探究中去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对学习数学过程的体验。学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规律的第二次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这种再创造活动中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与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定律。实践经验进一步说明,那种只注重新鲜知识传授的做法必定要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必定会影响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定是失败的。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从情境练习出发,先让学生计算校园里一块长方形面积的草地,在完成之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教学楼右边那块三角形草地的面积?”这个问题的价值体现在两处:一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二是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数学思考方法,即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找到未学过的知识。有价值的问题常能将学生思维的焦点聚集在探究上,引导学生去体验知识获得过程。这一点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2、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

留够动手的时间。“活动是认知的基础”,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能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在头脑中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觉表象,有助于揭示数学问题本质特征和本质联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担心学生没有自主探究能力,达不到预期目标,不敢让学生动手太久。其实许多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差,很大原因是教师的不放心造成的。教师在一些数学活动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给足学生时间动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立方厘米与立方分米两个单位之间关系时,笔者让学生先猜1立方分米要多少个立方厘米?学生说100、500、1000„„,然后让小组几个学生合作用多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叠,学生动手实践了足足有5分钟,40分钟的课堂,5分钟是宝贵的,但也是值得的。不管是叠好了,还是没有叠好,凡叠过看过的同学,对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都会有一个具体表象,此时引导他们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留够思考的空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数学也同样需要学与思相结合。当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当学生在学习后提出有争议价值的问题,教师也要抓住时机,给足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时间

三、实践活动,在快乐中感悟 “玩”数学。

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把学生学习圈固在小范围的课堂中,动口不动手,缺少实践操作。现代教学论要求:学生不光是口、耳要进课堂,手、脑甚至于整个身子都要在课堂上发挥作用,即就是要学生参与数学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来,在活动中玩数学,在玩中感悟数学,在感悟中深化情感,深化表象,在感悟中形成自己的数学能力。

1、在“玩”中培养兴趣。

实践证明,凡是丧失了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学生,一个“玩”字开始是很有效的方法。因为玩中有真情,玩中有快乐,玩能带给学生清晰的表象,玩能酝酿学生探索的内驱力。在“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之后,我和同学们“玩”起了快乐了游戏:我让大家拿出铅画纸,引导他们画出能折成正方体的图案来,并在图案的各个小正方形上分别写上每个面的代码,不管用数字还是字母。在完成后,我让学生走出座位找自己要好的同伴,开展“你猜我验”的游戏活动,验证的同学可出:“‘A’对面是什么面?‘B’在前面时,它的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等问题。猜的学生不仅要说出猜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说出理由。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疲劳。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空间观念、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在“玩”中捕捉数学规律。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时,教师要努力把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转化成实践活动内容,营造符合小学生心理规律的学习氛围,来满足儿童天性。在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只是要求学生准备了供实践体验的学习材料: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硬纸板,一把剪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求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学生在剪、拼、凑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这种“玩”的过程,学生是终身难忘的。又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圆柱体表面积”时,就可以让学生摸摸圆柱体模型,分析各个面的组成规律,然后拿出长方形的纸,动手做做,在做的过程中分析圆柱体各个面与长方形各个面的关系,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圆柱体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侧面积加上上下两个圆的面积。在学生有丰富感性认识后,学生自己也能推出圆柱体面积计算公式。

四、回归生活,在现实中体验“用”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并非像数学课本中的数学一样现成与呆板,要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真正提高,就要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发展数学。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学生的运用意识就会提高,学生创造意识就能得到加强,在生活中运用也让学生得到了宝贵的体验——学有所用。在教学“乘法分配率”之后,学生对它的生活意义理解不了,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组生活问题:如果你在商店买东西,买了7只鸡蛋,每只0.8元,买了7袋黄酒,每代1.2元,又帮你爸买了 7包烟,每包8元,你能很快知道共要多少元吗?这时学生速度投入到运算中去,当有些同学很快就算出70元时,我请他说出理由,并点明主旨:看,乘法分配率跑到商店里来了,在其它哪些地方也会出现呢?在寻找过程中,学生感到了学数学的意义,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又如在教“圆的认识”知识后后,让学生想想马路上的路盖一般是什么形状,为什么?在学习了“圆锥”知识后,让学生回家测量谷堆或沙堆的体积;在学了“比例尺”后,让学生走出教室,画画学校平面图。数学就是这样精彩与浪漫。

第四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快乐学习与学习快乐

济南市平阴县刁山坡小学 庞传义

摘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这是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也是素质教育新形势下课堂教学必然要求。在广大农村中学现有教学条件较为落后的情况下,也要让快乐充盈教学课堂.笔者认为,从教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有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良好的态势语言——微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快乐 充盈 教学课堂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这是笔者在一篇教育文章中读到的一句话.它引起了笔者的特别关注,内心油然产生一阵激动、兴奋,这不就是我们思品教学工作者长期以来梦寐以求、新课改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吗?——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 “轻松教学,快乐学习”一直是所有师生共同的愿望。但是作为长期从教于农村中学的教师来说这种奢求无疑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吧!虽说农村已经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它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的。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的实验仪器、图书配备及其他教学配套设施都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虽说党和国家已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但目前要使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普遍达到各教室“1台电脑+1台投影机”等多媒体设施,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可见,我们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奢望借助多媒体设施及其他先进教学工具,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

但新一轮的课改浪潮以迅猛之势席卷神州大地,“自主、合作、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理念,已成为新形势下课堂教学必然要求。那么,我们如何在农村中学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当好“巧妇”角色,创设快乐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呢?笔者在农村中学从教几年,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对此有些粗浅看法,归纳如下:

一、创设快乐课堂,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课堂中师生关系是从属的关系,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否则,教师就可以体罚他,如罚抄、罚站,甚至打骂等,导致课堂上学生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地听课。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这是现代教育观念不允许的,也无法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新一轮课改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需要有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愉悦感、尊严感、安全感。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著名口号是“要让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他们更多的信任、关心,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也是快乐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1.教师尊重、信任、关心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的知心人,才能取得“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学效果,课堂才能有愉悦、活泼、和谐,充满情趣。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更新观念,要把课堂这一舞台表演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允许学生多“插嘴”,课堂上多一些民主,少一点“纪律”,使学生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同时利用学生的“插嘴”还能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在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使课堂出现生动、活泼、快乐的学习场景。

2.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罗曼·罗兰说:“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赏识是教师手里最奇妙的魔术棒,它可以挖掘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使之发出熠熠夺目的光彩,给予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和快乐。作为教师更要树立这样一种教育观念,即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同的学生;没有愚蠢的孩子,只有待琢的孩子。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习知识,教师就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赞赏的口吻评价学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要让学生也学会发现自己、欣赏自己,充分培养自信心,使其在自信、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二、创设快乐课堂,教师要有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良好的态势语言——微笑

课堂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语言艺术的表现。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智力活动,把知识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所以,生动有趣、准确且简练的形象化语言,不但给学生以一种美的享受,更会令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信息。据我校多次学情调查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中,幽默感成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风趣、幽默是融合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是改变以往教师“不苟言笑”形象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感受理解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愉悦的气氛中学知识、长才干。

愉快的教学是建立在师生真正的心灵沟通基础上的,教师的态势语——微笑,能真正实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创设快乐课堂,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据河南日报(新华网河南频道2006年12月18日讯)报道:在郑州市金水区凤凰台小学,老师毕小瑞一进教室,学生们都笑了起来,原因是毕老师胸前戴着一个笑脸模样的徽章。原来,该校开展的“微笑行动”正式启动,全体教师都戴上了一只自制的“笑脸”,时刻提醒他们把更多的笑容留在课堂。笑脸徽章能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它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还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也将时刻帮助教师调节情绪。现在教师们心理压力较大,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心灵沟通,微笑能帮助教师们稳定情绪,缓解压力,真正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创设一个充满愉悦的课堂。作为积极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农村教师,不一定也要给自己配一个笑脸徽章,笔者认为只要把笑脸挂在自己的脸上,那样会更真诚,更有效,更能沟通师生。

三、创设快乐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巴甫洛夫的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并增进大脑皮层的积极态度。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大脑皮层就会产生兴奋优势中心,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这是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一句名言。可见,兴趣在学习中占有何其重要的地位。要创设快乐课堂,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以往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古今中外,大量的教育教学实例表明:凡是愉快的、精彩的、有效的、成功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现代教育新理念,采取多向交流式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引导学生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做到“三提倡”(提倡走上讲台,提倡“七嘴八舌”,提倡标新立异),“三允许”(允许学生提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并保留自己的观点),“说三不”(敢向课本说“不”,敢向资料说“不”,敢向教师说“不”),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种愉快、活泼的求知增能活动。

四、创设快乐课堂,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

优秀的教学设计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富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开始时十分注意巧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否获得良好效果,学生能否认真听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是否导得好,导得妙,是否导出了学生对知识的疑问和兴趣。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实践证明,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剂,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质疑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如用提问法,把问题摆到学生面前;用激情法,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用演示法,使学生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寻找其原因所在;用故错法,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再反思其中的错误原因,等等。教师还可以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科学常识或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例设置悬念,使学生伴着愉快的心情,带着迫切解决问题的渴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创设快乐课堂,还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自己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但是任何一位教师,对于即使是自己最擅长的教法,也不宜一成不变地一直使用,这是由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变”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引起人的兴趣。初中学生年龄尚小,其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课堂中一旦失去学习兴趣,就会产生疲劳感。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经常变换教法,不能堂堂一个样,力求做到宜讲则讲,宜问则问,宜议则议,宜练则练。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一些表演、朗读、绘画、游戏、歌唱等等情节,把“独唱”变为“合唱”。当然若有多媒体设施,教师还可以发挥多媒体的音、形、色、态等优势来营造活泼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较稳定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勇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优化、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得到突破。否则,势必是如“幽兰之草,久闻不知其香”,即使再好的方法,其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总之,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教学,就不是成功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尊重、关心学生,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愿望的激发,使教学活动多样化,让学生在快乐中脑思、口说、手动,愉快地学习,主动地接受并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和提高自己能力。让快乐在教学课堂中萌芽,让快乐像阳光一样充盈着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学课堂,让快乐的课堂开出新时代艳丽的花朵。这一切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力争在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条件下也让课堂开出一朵朵绚烂的花朵来。

第五篇: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此文于2009年6月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的“2009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案(论文)全国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让 学 生 在 体 验 中 成 长

----新课标下的数学体验学习

台城中心小学方青云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就是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带来的成功感受,是真切的、深刻的,是自立自愿的情感渗透和价值态度的自然融合与升华。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即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在特定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在经历数学问题中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教师必须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在体验中不断成长。

一、在自主参与中体验“探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便是他的不幸。”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好奇、探索的愿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探究,尽情表现自己,那么学生就会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体验到探索的成功和创造的乐趣。如学生学习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后,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特殊情况时,我

1先出示了几组数让学生求最大公约数,并要求他们找规律:(1)35和7、40和5、12和6、77和11(2)8和9、15和37、16和9、4和7,探索过程中,学生兴奋地叫了起来:不用短除法就能很快地找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啦!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秘密”:两个数是整除关系,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接下来我让他们举例验证,他们态度认真,不断尝试,为证实自己的发现毫不放松。最后,我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两个数是整除关系,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数是互质关系,他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探究中推向问题的关键。这个过程,从探索到发现再到完善结论,不仅加深了对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方法的理解,还为后面学习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情况作了学习方法的铺垫,学生完全在自主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规律性。

二、在实践操作中体验“玩数学”。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把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转化成“玩”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玩”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所以玩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中,我先播放配乐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米老鼠躲在圆栓形滚筒里四处奔跑、滚动、嬉闹的滑稽画面,然后话外音质疑:米老鼠躲在一个怎样神奇的小屋里?为什么跑得那么快?这种紧张而有趣的场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他们情绪高涨,很兴奋地 “玩”了起来: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桌面滚动,再拿出一个圆柱体学具在桌面上滚动,在探索比较中同学们感悟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很多角,跑不动,而圆圆的柱子可以滚动,所以米老鼠躲在这种形状的小屋里跑得特别快。又如“装有水的容器里放入石头”,为了让学生理解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石头的体积这一关系,我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一个装满水的量杯,一块长方体或正方体铁块,一个小桶,让他们玩起“测一测,量一量”的活动。为了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玩起“剪剪拼拼”的活动。学了轴对称图形后,我又组织了学生玩起“画一画,剪一剪,作出最美的图案”活动,学生通过“玩”展示了一张张美丽的图画,不但懂得了什么是“对称”,还感受到对称的美。由此可见,实践操作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玩数学”的乐趣,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

三、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就会在交流中萌发我要学数学的心理需求。例如我在教学“把35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7段,每段是多少米?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这类题目对于初学的五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理解,且容易混淆。教学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说一说“你怎样区别并解答两个问题的?”经过一番的讨论,得到了始料不到的效果:有学生说,求每段长几米,就是把35平均分成7份,用35÷7=5就可以算出,而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就是把35米看作单位“1”,意思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那每份就是全长的了。又有学生说,求每段长几米,是求每份数,我根据“每份数=总数÷份数”这数量关系用35÷7=5就求出来,而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我理解为每份所占的分率,把总数看作单位“1”,用117

÷7=就求出来,还有学生说,求每段长几米,就是把35平均分成7份,根据“每份数=总数÷份数”这数量关系用35÷7=5计算,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我利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根据“每段长度÷总长度=每段占全长几分之几”这数量关系用5÷35=,等等不同的说法,道出了学生心中的所想,道出了各自卓越的思维方法,同学们也体验到精彩的畅所欲言学数学的情趣。又如,我在教完“归

一、归总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根钢管长300厘米,截下30厘米的一段钢管重450克,剩下的一段钢管重多少克?”先让学生思考再分组讨论并解答,场面非常热烈,解答的思路有多种情况:①先求出1厘米的钢重几克,再求剩下几厘米,最后求剩下几克,列式为(450÷

30)×(300-30);②先求出1厘米的钢重几克,再求出共有几克,最后求剩下几克,列式为450÷30×300-450;③把30厘米的一段钢管重450克看作一份的数,求出剩下的厘米数即剩下几份,再求出剩下的重量,列式为450×【(300-30)÷30】;④先求出300厘米可以截成长30厘米为一段的有几段,再求出共几克,最后求剩下几克,列式为450×(300÷30)-450等等,学生通过思考和合作交流,畅开了思路,深化了认识。

四、在生活实际中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走向自然、面向社会,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每个学习内容的引入,都尽可能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我在教学“利息”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解决以下的实际问题:

1、生活实际中储蓄的种类有哪些?哪种的储蓄方法利息最高?

2、如果某客户把5000定期储蓄3年,而他两年半就提款,该怎样计1717

算他所得的税后利息?如果延迟半年提款,又怎样计算他所得的税后利息?

3、张平有500元,打算存入银行两年。可以有两种储蓄办法,一种是存两年期的,年利率是2.43%;一种是先存一年期的,年利率是2.25%,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选择哪种办法得到的税后利息多一些?这样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就会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就会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用于生活。

五、在总结反思中体验“评数学”。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学的得与失,师生共同总结与反思是一种很好的评价体验。学生可以在评价中体验到与人分享、相互鉴赏,促人进步的乐趣。为了发挥这种“双促进”导向功能,每次上完课,我都要求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情感过程以及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以下的总结评价:

1、你认为这堂数学课有什么作用?自己在这堂课学得怎样?给自己打几分?

2、选择班里的一两个同学,评价一下,表现怎样?你给他打几分?

3、老师在这堂课中表现怎样?还有什么改进?通过这样的评价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激励自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可以互相督促、相互赏识、取长补短。

“让学生体验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也是时下数学教坛的流行语。体验学习确实能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

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只要我们适当的指导,学生就会在体验过程中健康和谐地成长。

下载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文化的体验与创造(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文化的体验与创造(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获得快乐

    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的快乐 ————浅谈学生的自我管理 班级管理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而班级是每个学生在校生活的“家”,它是学生实现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基础......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小学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小学数学 盱眙县鲍集中心小学刘巨祥 【摘 要】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已是当前教育的普遍共识,如何让小学生真正寓情感......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快乐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快乐 淮安市淮阴区王兴镇小学 刘文中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合集5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最大限度促进自身持续、和谐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为体现......

    案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2014年学前教育及中小学教育教学 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案例) 单位:白银市靖远县靖远师范附属小学 教师:陈 慧 艳联系电话: ***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圆柱的......

    23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最......

    如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学习

    如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学习 贺兰二小 张丽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历史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历史 ——高中历史生态课堂教学的备课心得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钱学萍 “生态”,它原本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运用到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