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嘉兴市“青春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浙江嘉兴市“青春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青年群体的知识层次日益提升、思维方式日趋活跃、区域流动不断增强,党建工作如何符合青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增强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必须加以重视和研究。去年以来,嘉兴在南湖区试点的基础上,以“快乐、时尚、阳光、实干、乐善”为工作理念,在全市探索开展青春党建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青春党建的探索实践
针对嘉兴市35周岁以下青年党员一半以上从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除机关、学校、国有企业等领域,嘉兴将“青春党建”工作的侧重点放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
构筑“青春阵地”,搭建组织活动平台。一方面,着力拓展党的组织覆盖。采取企业单建、产业链和行业协会联建、区域统建等办法大力推进党的组织组建和工作覆盖,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从2011年6月的24.58%、21%提高到2012年5月的92.58%、58.9%。另一方面,创新搭建组织活动平台。以青年党员为对象组建“青春支部”和跨支部的青年党员活动小组。仅南湖区已单建青春支部66个,跨支部的青年党员活动小组16个。同时,探索组建符合青年群体特点的活动载体。南湖区大桥镇党委在镇一级成立“青年党员俱乐部”、桐乡市梧桐街道组建以青年党务工作者为主体的“红色俱乐部”,定期组织开展学习和寓教于乐的活动,受到了青年党员的普遍欢迎。
探索“青春模式”,谋划创意支部生活。遵循受广大党员喜爱,有利于组织发展、党员进步的原则,尝试室内室外链接、网下网上链接、本地外地链接、一产二产三产链接等,赋予支部生活针对性、实践性、时代性,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主动适应青年党员崇尚民主、视野宽广、时尚新潮等特点,依托党员志愿者管理系统、民生微博、党支部QQ群、流动党员短信等载体开展组织生活,突破时空界限。普遍开展“创先争优故事汇”活动,让身边人讲身边事,并拍摄先进典型视频、照片,将先进事迹制作成动画,下发给青年党员学习,增强感染力。市直机关部门举办“青年学习日”和“知行论坛”,在镇一级党委探索开设“周末微课堂”,组织青年党员学习,畅谈心得体会;嘉兴市麦包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辟“麦宝大学”、开设“党员之家”微博,把青年人喜欢的现代元素引入党建工作。
回应“青春所需”,力解青年现实诉求。主动回应青年党员的现实需求,助力青年成长、成才。服务青年创业需求,实施“青年创业援助计划”,从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帮扶,推出青年创业贷款项目,为青年党员开展SYB、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培训。南湖区向900多名创业青年授信贷款近2亿元。嘉善县整合农经、劳动等多方资源,组建“青年就业创业培训中心”。秀洲区举办了“我的创业之路”--青年创业讲坛。海盐县建设企业“大学生创业园”61个,创业基地27个;服务青年就业需求,党组织积极为党员推荐就业岗位。桐乡市定期组织“党团干部面对面”活动,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作风形象上对青年进行言传身教;服务青年情感需求,会同团市委、市妇联举办“爱在南湖”青年交友联谊活动,帮助单身青年真心交友、真诚聚友。
焕发“青春活力”,拓展作用发挥路径。根据青年党员特长,通过组织发动和引导鼓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社区,建立青年党员信息库,将热心于公益事业、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吸收到特色志愿者队伍,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成立青年党员“星期六义务劳动联盟”,定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电脑培训等志愿服务。在企业,引导和组织青年党员发挥技术特长,在生产攻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中国科学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80后党员马忠建带领团队攻克重点项目,为企业年增产值3000多万元。在农村,以党员大学生村官群体为纽带,组织青年党员结合自身所学,为农民群众提供农村实用生产技术培训、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等服务。同时,注重培育一批类型多样、特色鲜明、作用突出的先进团队、先进个人。比如,开展“青春靓影”摄影大赛、“爱我家乡心向党”青年DV作品大赛,定格身边同龄党员的先进事迹;开展“青年领雁”、“村村都有好青年”等评选,着力形成“青春先锋示范群”。
实行“青春接力”,巩固党群联系纽带。实施“星火计划”,党群联手、加强对优秀青年的培养与教育。以青年工人、农民、学生、自由职业者等各类青春群体为主要对象,深化党群共建工作,千方百计把他们凝聚在党内和党组织周围。大力开展群团组织或群众代表推荐优秀青年入党活动,加大在一线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注重提高两新组织员工中的党员比例,要求员工50人以上的两新组织每年至少培养发展一名35周岁以下的青年党员。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工、青、妇“推优”产生入党积极分子2400多名。重点在70后、80后、90后3个年龄段培养党务强、业务精的党员骨干,并推出基层一线党务工作岗位面向青年党员选拔,选派应届大中专院校党员毕业生到非公企业担任“党务红领”。同时,联合团委、妇联、工会等,开展青春赛歌会、“我的价值观”演讲比赛等特色活动,把优秀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青春党建成效初显
把培育青年党员与助力青年进步结合起来,搭建了成长成才平台。主动迎合青年党员的差异化需求,以促进其成长成才为目的,将政治、业务、新知识学习融入组织生活和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机关部门,把优秀青年党员作为科级后备干部予以重点培养;在非公企业,把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青年党员作为企业中层后备力量加强培养力度;在农村,着力把优秀青年党员培育成为创业致富能手。同时,市县两级在竞争性公选副处、副科级干部中,专门针对两新组织优秀青年党员群体选拔。构建了从青年党员到企业生产经营骨干、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机关干部的成长培养链条。
把引导青年奉献与疏导青年心绪结合起来,营造了党内和谐环境。注重激励与关爱并重。在积极引导激励广大青年党员结合自身特长,力所能及地奉献社会的同时,着力帮助青年党员解决自身遇到就业、创业、情感等困难和问题,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广大青年党员无形中形成了“有事找组织”的思想意识。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有700多名身在两新组织“隐性”青年党员主动亮明身份,很多优秀党外青年积极要求入党,新增入党积极分子近1900多名。
把开展青春党建与其他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了互促共进局面。青春党建工作与各领域各层面的其他党建工作统筹兼顾、齐头并进。特别是利用青年群体知识层次相对较高、创新思维相对活跃的特点,将网络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引入党建工作,开设“网上党支部”、“网络青年之家”、“网络培训班”,开展“微博晒承诺”、“掌上志愿·时尚联盟”、“微言大义”感言征集等活动,打破时间、地域等限制,突破了传统的组织生活方式,为基层组织建设注入了一股青春活力,增添了诸多时尚亮丽元素。
青春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青春党建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开创意义,没有照搬照抄的模式,需要边研究、边创新、边实践、边规范。
在工作指导上,要把握规范与创新的关系,防止程式固化。在指导落实党建工作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硬性要求的基础上,要更多地尊重基层党组织的首创精神,种好“试验田”,充分发挥青春党支部和青年党员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从选配党组织书记、教育管理、活动组织等每个环节进行创新,特别是要选配有思想、有见地的优秀青年党员任青年党支部书记,让年轻人自我管理、自我创造,形成操作性强、容易接受、富有成效的举措。
在日常管理上,要把握教育与关爱的关系,防止单向灌输。实际工作中,要致力于推动青年党员成长成才,做到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关心关爱三者并重。特别是要着眼于把青年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使青年党员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个体成长进步需求相适应,开展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使之更好地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同时,要坚持政治、工作、生活等全方位的关心关爱,因人制宜落实帮扶措施。如对尚未就业的青年党员,要及时了解他们的特长和想法,帮助他们联系落实合适的工作岗位。定期评选表彰青年党员创业带头人,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领青年自立自强。
在活动组织上,要把握严肃与活泼的关系,防止过度娱乐。青春寓意朝气、活力,这也正是青春党建的魅力所在。活动组织既要融入传统的党建元素,又要体现青年群体的特点,在满足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喜好的同时,更要把握好尺度,防止过度娱乐化,不能一味地“投其所好”,拘泥于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外出休闲旅游等。要把思想引导与活跃气氛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两者关系,做到既严肃又活泼,增强感召力,把好工作导向。
在作用发挥上,要把握共性与特长的关系,防止整齐划一。要找准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诉求,在组织开展广大青年党员能够共同参与的服务活动外,深入排摸掌握不同青年党员特长,并进行有机对接,确保作用有效发挥。健全完善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增强联系青年、组织青年的功能,积极引导有能力、有特长的青年党员组建特色服务团队,开展各种形式的利民、便民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援助、法律维权等方面志愿服务,通过发掘青年党员的优势、特长,让青年党员做善做、乐做之事,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特色服务品牌。
第二篇: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区域化党建是近年来宁波市为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的一项探索。其主要做法是在“单位党建”基础上,把“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行业,作为建立党组织的基本单元,对区域内基层党组织设臵、党的活动和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从几年的实践探索来看,这一党建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起因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两新”组织迅猛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8万多家,从业人员180多万人;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3749个,“两新”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切实加强领导,保障和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市委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放在重要位臵来抓,积极探索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的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对迅猛发展的“两新”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党组织的覆盖面总是赶不上“两新”组织的发展变化,常常会有空白点,并且由于党组织开展工作在人员、经费、场地保障方面依赖业主的态度,一些党组织常常处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两难境地,很难在协调企业、职工、社会三方利益上有所作为,个别甚至出现组织依附、职能错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作用发挥。
针对这种情况,顺应经济区域化、人才集聚化、人员社会化趋势,市委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式,制订《关于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意见》,在城市社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商务楼宇和大型商贸区、专业市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和行业协会、专业团体等“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集中力量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一是在基层组织体系构建上,突破传统的“单位建党”限制,全面向动态开放的区域建党和“单位建党”并重转变。区域性党组织以“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为依托,负责指导和协调这一区域内所有“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同时承担“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器”和党员队伍“蓄水池”作用。即当区域内某一“两新”组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成熟时,区域性党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帮助其及时组建党组织,并通过公开招聘、组织选派等方式向新成立的党组织推荐、输送优秀党务工作者;当某一“两新”组织注销或由于党员流动等原因,不符合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时,区域性党组织及时将这一“两新”组织中原有的党员接纳过来进行管理。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问题,也有效地解决了外资、港澳台资企业党建工作推进难的问题。如我市760家台资企业已单建或联建党组织173个,覆盖企业320家,其他400多家中小型台资企业也纳入区域性党组织管理。
二是在党建平台建设上,突破传统“小而全”的分散配臵方式,全面向“区域统筹、集约共享”方向转变。在推行区域化党建的区域内,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建立党员服务中心,配套设立相应的党建功能室,作为区域党建的共享服务平台,为“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免费提供开放的活动阵地,免费向周边企业和党员群众开放。同时,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共享教育平台。“有形”的党员服务中心,“无形”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把各个党组织有机联结在一起。如:北仑大港工业城通过集中建设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为园区内260多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开放式的共享活动平台,先后接纳流动党员700多人次,发展党员50多名,孵化培育外资企业党组织42家。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和这次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中,党员服务中心还采取开放使用远程教育终端、滚动播放相关教育内容,方便周边企业党员随时点击收看,较好地解决了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教育场地和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及时把先进性教育的内容和十七大精神传达到了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中。
三是在党员管理上,突破由各企业分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全面向“区域一体、动态管理”转变。流入区域内的党员,区域性党组织均主动接纳,及时为其提供各种服务,对其加强教育管理。并规定不管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是否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均应到区域性党组织登记报到,并参加区域性党组织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企业职责岗和社会义务岗)”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使党员的教育管理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转变,从原来的静态向动态转变。如:奉化市西坞街道依托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生活的力邦社区,组建区域性力邦社区党总支,在指导周边企业党组织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定期组织分布在周边34个企业之中的党员,开展各类岗位竞赛活动,激发党员立足企业岗位当好先锋,并通过在社区中给每位党员设岗定责,要求他们在居住社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区域内社会、企业、员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是在党建工作运作方式上,突破单纯依靠行政指令的传统做法,全面向“重在指导、共建互动”转变。以“共驻、共商、共建”的形式,建立区域党建联系协调会议制度,构建区域党建共建互动机制,定期听取各企业意见建议,共同研究部署有关工作,以群策群力方式,赢得支持,协调一致,确保区域内党建工作在共抓中落实,企业在和谐中发展。我市一些商务楼宇,过去由于进驻企业多,常常因一些细碎小事引发矛盾,建立楼宇综合党组织后,企业间联系加强,沟通畅顺,一些矛盾往往在萌芽状态被化解和解决,使楼宇中企业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办公环境得以改观,深受企业欢迎。如:江东健康城通过组织建楼宇党支部,发挥分布在楼宇内18家企业中60多名在册党员和流动党员的作用,使写字楼的融洽和谐氛围大大改善,很多公司规模扩大了也不愿搬离。
二、成效与启示
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单位党建”是区域化党建的基础和着力强化的目标,区域化党建则是“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区域化党建本身就包含着“单位党建”的内容。我们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中,把在“两新”组织中培育“孵化”单建党组织作为重要职责,把帮助单建和联建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进一步规范工作、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区域性党组织503个,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1018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对“两新”组织的广覆盖,“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都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区域化党建作为一种新的党建模式,之所以能使基层党建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这一新模式相比传统的“单位党建”,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延伸和补充,使党的基层组织设臵更为科学、体系更加完善。“单位党建”源自于支部建在连上。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全控型”社会结构方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社会成员都有相应的归属单位,因此显得十分有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两新”组织不断涌现,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单纯按照传统的单位建党模式,越来越难以实现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而引入区域化党建的理念,在“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按“组织共建、设施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搞”的原则,对党的基层组织设臵进行动态调整,对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统筹,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使党的基层组织设臵更为科学,组织体系构架更加完善,与社会形态相互契合,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强活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二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整合和突破,有利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推进、整体提高。传统的“单位党建”模式,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建党对象为一个个具体的企业,采取的是逐个企业挨个推进的点状推进方式,容易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受党员数的限制,无法组建党组织。有的虽然符合组建党组织的条件,但由于企业党员自身素质原因,仓促组建党组织,很难发挥作用。区域化党建将非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作为建党对象,将区域内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党建工作范畴,进行通盘考虑,科学规划,以块状的方式成片推进。在具体单个企业建党中,则采取“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作用发挥一个”的原则,重视企业单建党组织,但不一味依赖单独组建,推进方式更加贴切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实际,工作成效更为明显。另外,在党建工作资源和力量配臵上,秉承了“区域统筹、集中配备、集约共享”的理念,避免了党建设施重复建设的浪费,提高了党建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党建设施的配臵水平,降低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本,使党建工作的推进变得更为顺畅,工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有利于实现党对“两新”组织的强有力领导。首先是改变了过去党建工作推进跟不上“两新”组织发展速度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既保留了“单位党建”那种组织体系严密、调控力强的优点,又满足了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使区域内的“两新”组织无论怎么变化,区域性党组织都能对其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渗透,从而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各个方面。其次是克服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对业主的依赖,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占领工作制高点,更好地发挥总揽协调的职能,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同时也使企业党组织的品格更加独立,工作更加自主。再次是避免了党员的流动变化对党员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和制约,有利于形成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在这一模式下,党员不管以何种速度和频率流动,不管党员流入的单位有没有建立党组织,都能在第一时间内融入党的组织,得到及时服务和有效的教育管理;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从具体单位拓展到了整个区域,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正当行使民主权力的力量也从单位外部得到大大强化。
三、拓展与完善
回顾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感到,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化组织设臵、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为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继续推进这项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一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如何拓展问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社区和较为发达的农村都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和非公有制企业,这些地方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以及党员、群众的生活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的城市社区和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党员管理方式,带来了冲击、提出了挑战。如何借鉴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将其运用到农村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去,把区域化党建与农村、城市社区、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建有机融合起来,在更大区域范围形成相互借助、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整体合力,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领导体系问题。随着区域化党建工作逐步展开,势必会影响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新出现的区域性党组织的地位如何界定,如何调整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使区域化党建运作更加有效,这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去年上半年,我们选择海曙区和北仑区进行了城市党建领导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初步形成了“三纵三横、纵横贯通”的城市党建工作领导体系,在纵向上形成了区城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街道(乡镇)城市党建工作办公室——区域党组织三级管理模式;在横向上,形成区城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街道(乡镇)城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和谐共建理事会三级架构。但这些工作仍处在试点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力量支撑和经费保障问题。确保区域性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必须解决好区域性党组织所需的人员哪里来、经费哪里出、场地由谁供等实际问题。目前,我们主要采取整合资源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培养职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借鉴党员志愿者的力量来弥补党建工作力量不足问题。工作经费则采取区域所在党委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出一点,党费补一点,区域内企业筹一点等办法解决,还与财税部门商定企业用于区域性党建工作的费用实行税前列支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
二是延伸触角,组建功能性党组织。将党组织向居民楼院、住宅小区延伸,打破党员所属支部的限制,在社区建立功能性党支部。玉屏社区党委按照社区情况,建立了“志愿者党支部”、“夕阳红党支部”、“红謦艺术团”3个功能性党支部,社区党员根据兴趣爱好加入到相应的支部参与活动。同时,我县还创造性地在机关、学校、社区楼道院落等设置85个“六帮”党小组,各帮扶党小组按照“就近、灵活、务实”的原则,广泛开展以“帮思想、帮学习、帮发展、帮生活、帮维权、帮健康”为主题“六帮”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小组在促进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构建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二是在主导产业比较清晰、产业相对集中的大双庙、大城子、三座店、汐子等乡镇实施“产业党建”模式,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依托,以行业为纽带,打破地域界限,把党组织建在产业板块上,把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产业基地、带动群众致富中,从而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第三篇: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专题】宁波党建风采
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区域化党建是近年来宁波市为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的一项探索。其主要做法是在“单位党建”基础上,把“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行业,作为建立党组织的基本单元,对区域内基层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和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从几年的实践探索来看,这一党建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起因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两新”组织迅猛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8万多家,从业人员180多万人;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3749个,“两新”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切实加强领导,保障和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市委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积极探索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的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对迅猛发展的“两新”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党组织的覆盖面总是赶不上“两新”组织的发展变化,常常会有空白点,并且由于党组织开展工作在人员、经费、场地保障方面依赖业主的态度,一些党组织常常处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两难境地,很难在协调企业、职工、社会三方利益上有所作为,个别甚至出现组织依附、职能错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作用发挥。
针对这种情况,顺应经济区域化、人才集聚化、人员社会化趋势,市委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式,制订《关于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意见》,在城市社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商务楼宇和大型商贸区、专业市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和行业协会、专业团体等“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集中力量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一是在基层组织体系构建上,突破传统的“单位建党”限制,全面向动态开放的区域建党和“单位建党”并重转变。区域性党组织以“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为依托,负责指导和协调这一区域内所有“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同时承担“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器”和党员队伍“蓄水池”作用。即当区域内某一“两新”组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成熟时,区域性党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帮助其及时组建党组织,并通过公开招聘、组织选派等方式向新成立的党组织推荐、输送优秀党务工作者;当某一“两新”组织注销或由于党员流动等原因,不符合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时,区域性党组织及时将这一“两新”组织中原有的党员接纳过来进行管理。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问题,也有效地解决了外资、港澳台资企业党建工作推进难的问题。如我市760家台资企业已单建或联建党组织173个,覆盖企业320家,其他400多家中小型台资企业也纳入区域性党组织管理。
二是在党建平台建设上,突破传统“小而全”的分散配置方式,全面向“区域统筹、集约共享”方向转变。在推行区域化党建的区域内,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建立党员服务中心,配套设立相应的党建功能室,作为区域党建的共享服务平台,为“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免费提供开放的活动阵地,免费向周边企业和党员群众开放。同时,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共享教育平台。“有形”的党员服务中心,“无形”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把各个党组织有机联结在一起。如:北仑大港工业城通过集中建设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为园区内260多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开放式的共享活动平台,先后接纳流动党员700多人次,发展党员50多名,孵化培育外资企业党组织42家。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和这次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中,党员服务中心还采取开放使用远程教育终端、滚动播放相关教育内容,方便周边企业党员随时点击收看,较好地解决了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教育场地和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及时把先进性教育的内容和十七大精神传达到了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中。
三是在党员管理上,突破由各企业分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全面向“区域一体、动态管理”转变。流入区域内的党员,区域性党组织均主动接纳,及时为其提供各种服务,对其加强教育管理。并规定不管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是否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均应到区域性党组织登记报到,并参加区域性党组织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企业职责岗和社会义务岗)”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使党员的教育管理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转变,从原来的静态向动态转变。如:奉化市西坞街道依托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生活的力邦社区,组建区域性力邦社区党总支,在指导周边企业党组织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定期组织分布在周边34个企业之中的党员,开展各类岗位竞赛活动,激发党员立足企业岗位当好先锋,并通过在社区中给每位党员设岗定责,要求他们在居住社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区域内社会、企业、员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是在党建工作运作方式上,突破单纯依靠行政指令的传统做法,全面向“重在指导、共建互动”转变。以“共驻、共商、共建”的形式,建立区域党建联系协调会议制度,构建区域党建共建互动机制,定期听取各企业意见建议,共同研究部署有关工作,以群策群力方式,赢得支持,协调一致,确保区域内党建工作在共抓中落实,企业在和谐中发展。我市一些商务楼宇,过去由于进驻企业多,常常因一些细碎小事引发矛盾,建立楼宇综合党组织后,企业间联系加强,沟通畅顺,一些矛盾往往在萌芽状态被化解和解决,使楼宇中企业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办公环境得以改观,深受企业欢迎。如:江东健康城通过组织建楼宇党支部,发挥分布在楼宇内18家企业中60多名在册党员和流动党员的作用,使写字楼的融洽和谐氛围大大改善,很多公司规模扩大了也不愿搬离。
二、成效与启示
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单位党建”是区域化党建的基础和着力强化的目标,区域化党建则是“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区域化党建本身就包含着“单位党建”的内容。我们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中,把在“两新”组织中培育“孵化”单建党组织作为重要职责,把帮助单建和联建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进一步规范工作、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区域性党组织503个,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1018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对“两新”组织的广覆盖,“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都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区域化党建作为一种新的党建模式,之所以能使基层党建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这一新模式相比传统的“单位党建”,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延伸和补充,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体系更加完善。“单位党建”源自于支部建在连上。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全控型”社会结构方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社会成员都有相应的归属单位,因此显得十分有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两新”组织不断涌现,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单纯按照传统的单位建党模式,越来越难以实现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而引入区域化党建的理念,在“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按“组织共建、设施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搞”的原则,对党的基层组织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对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统筹,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组织体系构架更加完善,与社会形态相互契合,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强活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二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整合和突破,有利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推进、整体提高。传统的“单位党建”模式,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建党对象为一个个具体的企业,采取的是逐个企业挨个推进的点状推进方式,容易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受党员数的限制,无法组建党组织。有的虽然符合组建党组织的条件,但由于企业党员自身素质原因,仓促组建党组织,很难发挥作用。区域化党建将非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作为建党对象,将区域内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党建工作范畴,进行通盘考虑,科学规划,以块状的方式成片推进。在具体单个企业建党中,则采取“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作用发挥一个”的原则,重视企业单建党组织,但不一味依赖单独组建,推进方式更加贴切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实际,工作成效更为明显。另外,在党建工作资源和力量配置上,秉承了“区域统筹、集中配备、集约共享”的理念,避免了党建设施重复建设的浪费,提高了党建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党建设施的配置水平,降低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本,使党建工作的推进变得更为顺畅,工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有利于实现党对“两新”组织的强有力领导。首先是改变了过去党建工作推进跟不上“两新”组织发展速度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既保留了“单位党建”那种组织体系严密、调控力强的优点,又满足了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使区域内的“两新”组织无论怎么变化,区域性党组织都能对其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渗透,从而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各个方面。其次是克服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对业主的依赖,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占领工作制高点,更好地发挥总揽协调的职能,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同时也使企业党组织的品格更加独立,工作更加自主。再次是避免了党员的流动变化对党员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和制约,有利于形成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在这一模式下,党员不管以何种速度和频率流动,不管党员流入的单位有没有建立党组织,都能在第一时间内融入党的组织,得到及时服务和有效的教育管理;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从具体单位拓展到了整个区域,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正当行使民主权力的力量也从单位外部得到大大强化。
三、拓展与完善
回顾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感到,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为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继续推进这项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一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如何拓展问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社区和较为发达的农村都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和非公有制企业,这些地方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以及党员、群众的生活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的城市社区和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党员管理方式,带来了冲击、提出了挑战。如何借鉴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将其运用到农村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去,把区域化党建与农村、城市社区、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建有机融合起来,在更大区域范围形成相互借助、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整体合力,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领导体系问题。随着区域化党建工作逐步展开,势必会影响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新出现的区域性党组织的地位如何界定,如何调整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使区域化党建运作更加有效,这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去年上半年,我们选择海曙区和北仑区进行了城市党建领导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初步形成了“三纵三横、纵横贯通”的城市党建工作领导体系,在纵向上形成了区城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街道(乡镇)城市党建工作办公室——区域党组织三级管理模式;在横向上,形成区城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街道(乡镇)城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和谐共建理事会三级架构。但这些工作仍处在试点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力量支撑和经费保障问题。确保区域性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必须解决好区域性党组织所需的人员哪里来、经费哪里出、场地由谁供等实际问题。目前,我们主要采取整合资源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培养职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借鉴党员志愿者的力量来弥补党建工作力量不足问题。工作经费则采取区域所在党委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出一点,党费补一点,区域内企业筹一点等办法解决,还与财税部门商定企业用于区域性党建工作的费用实行税前列支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
第四篇: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大量出现,我县已形成了一批以产业龙头为主导,跨地域和行业、产供销等相衔接的产业,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基层党组织仍按传统的行政区划设置,已难以适应服务产业发展、帮助解决内外矛盾、教育管理党员、发挥组织作用等方面的新要求。作为党委组织部门,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党对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领导,发挥党员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我县开展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余干地处鄱湖南岸,农业主导产业有粮食、畜牧、水产,为典型的农业产业大县。近年来,我县注重加大农业产业投入和结构调整力度,农村产业呈现迅猛发展态势。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32家,规模农业生产基地78个,粮食加工企业12家,食品生产企业8家,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5个,农村专业协会35个,农村专业合作社25个,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主导产业专业化水平得以提升,特色产业品牌正在形成。为适应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趋势,20*年以来,我县探索开展了以“百千万”富民工程为主抓手的农村“产业党建”工作,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让党员聚在产业链,使群众富在产业链,全县呈现出“产业链上党旗红、产业党建硕果丰”的喜人景象。
1、因势利导,组建百个产业党支部,把党组织设置在产业链上。在推进产业党建工作中,我县打破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以特色产业为纽带,积极倡导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的新模式,努力实现党组织在产业链上的覆盖最大化、设置最优化、功能最强化。一是依托产业建支部。要求各乡镇场充分依托生产基地、行业协会、示范园区、农业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及时组建产业党支部。目前,全县建立产业党支部102个,产业党小组386个,涉及水产、水稻、畜禽、蚕桑、运输和加工等10多个门类。二是调整设置理关系。为避免出现“支部管辖支部”的情况,对党员人数50名以上、产业特色明显、经济基础较好的行政村设立党总支,下设一个村务管理、老年和若干个产业党支部。同时明确规定,没有成立党总支的行政村,其产业党支部直接隶属于乡镇场党委。三是主题活动强功能。产业党支部重点在本产业内开展好“抓政策宣传、抓学习培训、抓能人带动、抓人才培养、抓指导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富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活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全县各产业党支部,根据农民需求,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1800多次。如,我县瑞洪镇镇郊村党总支以开展产业党建工作为契机,带领26名党员创办了30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通过开展“党员帮带在行动”活动,主动带动460多户群众养殖乌鱼、黄鳝、鳜鱼等特种水产,基地总产值1.2亿元。
2、加大力度,培育千名党员创业先锋,让党员聚集在产业链上。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是加强产业党建的重要内容。为此,我县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培育创业先锋。一是培养“四双”党员。由各乡镇场通过采取开设培训、信贷、科技“三大直通车”,开展创建“党员致富示范户”活动等措施,力争每年培养3名以上组织能力强、致富能力强的“双强”村党组织书记,10名以上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党员标兵,培养3名以上市场流通贡献率高、信誉度高的“双高”党员经纪人,发展5名以上思想品德好、致富业绩好的“双好”农民入党。目前,全县已经培养各类党员致富示范户700多户,把165名符合条件的产业致富能手引进党的大门。二是评选“示范标兵”。开展创业富民党员示范户评比活动,把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本领强作为必备条件,两年内县委已命名100名、各乡镇场共命名1000名农村“党员致富示范标兵”,并将其中优秀党员推荐为省市表彰和命名对象。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在县、乡两级建立党员致富标兵信息库,对党员创业致富情况进行登记造册,每年对致富业绩下降、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的进行调整,对新增的党员致富标兵,及时进行补充。两年来,我县共重点培养了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的农村党员创业先锋1000名,真正把党员先进性体现在兴产业、助发展上。
3、结对帮扶,引领万户农民创业致富,使群众致富在产业链上。各地根据产业农户的基本情况,通过组建共同帮扶体,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给予大力支持,引导农民致富。一是组建“一帮十带”党群致富联合体。组织全县近千名“双强双带”党员标兵,每人至少帮扶1名困难党员,带动10户有潜力的群众致富。全县组建“一帮十带”党群致富联合体973个,1000多名党员标兵与近10000户农民结对帮扶,并实行定人员、定目标、定措施、定期限的帮扶责任制。如,我县创业先锋,伟良枫树辣椒基地党员李伟良把自己租种的200亩地无偿租用村民,扩大辣椒生产规模,带动20多户群众致富。二是推行帮带承诺制。在产业党支部广泛开展党员帮扶承诺制,让党员结合从事产业的实际,向群众做出技术、风险和目标承诺,为群众提供技术咨询、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解决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全县有1600多名党员产业能手主动承诺为帮扶对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3571件。三是划分帮带责任区。对规模较大的产业基地、科技示范园,划分若干党员责任区,安排“双强双带”型党员干部为该区责任人,明确带领群众致富的目标和机制,制作责任区公示图,接受群众监督,做好区域内农户的各项服务,确保每个“双强双带”型党员干部年内带动10名以上农民创业致富。如,我县白马桥乡种肉鸽协会党支部6名党员与73户群众结对,帮扶发展种肉鸽养殖业,种鸽饲养总数达到9万对,年产乳鸽75万余对,总产值超过1800万元,户平均增收3万元。据统计,两年内全县新增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农户10000户。
二、影响推进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几年狠抓产业党建工作,我们已经取得了“农村党建得加强、农业产业得发展、农民群众得实惠”的初步成效。但是,我们仍然感到在推进和加强农村产业党建工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不足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不”上。一是组织隶属关系不清。从目前情况看,产业经济组织在登记上分属民政和工商等不同部门;在业务指导上则归多个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在属地上则涉及到相关的乡、镇、村。在党组织关系归属上,一些产业组织希望挂靠在主管部门的党组织,但许多主管部门党组织不愿接管。产业党组织挂靠在所在地村党组织后,因大多数村级党组织设置为党支部,在组建产业党组织时,更多选择为组建党小组。如组建产业党支部则会出现“支部管支部”现象,直接划归到乡镇党委管理,则显得“鞭长莫及”。二是党组织硬件不全。据调研,有的产业党组织无活动办公场所,影响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的产业主在经费方面投入不够,致使党组织“无钱办事”。如,我县兴鄱渔业合作社党支部虽有社员112人,注册资金408万元,但仍无自己独立的办公场所。三是党组织活动开展不多。有的产业因具有季节性,从事生产的党员“平时解散,忙时集中”,缺乏开展党建工作的持续性,导致党组织活动开展不够。有的党员存有“雇佣”心理,将在产业上工作视作短期行为,不愿意将组织关系及时转入到产业组织上来。有的隐瞒党员身份,致使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产业党组织的党务工作者素质不高,不会“弹钢琴”,致使生产和党建工作出现“两张皮”现象。大溪乡经谷源蚕桑养殖基地党支部,目前共有61名养殖户,但真正转入组织关系的党员仅有3人,党员活动开展得较少。四是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强。目前大多数产业党组织为新组建,工作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致使党组织在为产业搞好生产服务方面,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保证、协调服务、示范引导等功能不够。东塘乡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党支部组建于20*年,据支部书记吴象春反映,党组织在协调基地与周边村关系等方面,影响力不大,关键时候还得靠上级政府解决。
实践证明,以上的“四不”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推进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瓶颈”。针对“四不”现象的出现,我们曾专门作过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组织主体认识不足、产业自身发展滞后及管理层面的措施不力是根本性因素。
1、从组织主体来看,思想认识不足是主观原因。基层党组织和产业主在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产业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基层党组织而言,有的没有把产业党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上重要日程;有的没有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出现了乡镇组织员和相关产业村负责人“单干”现象;有的产业党组织因党员人数不够,乡镇党委派驻的党建联络员也没有很好的履行职责,形同虚设;有的产业组织主管部门,“只抓经济,不抓党建”,没有发挥主管部门应有的作用,从体制上没有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就产业主而言,调研显示,有近21%的产业主对开展党组织活动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对在产业上开展党建工作持观望、担忧和无用三种心理。一是观望心理。既意识到在农村产业上成立党组织是大势所趋,但又不希望自己的产业先行一步,做“出头鸟”,希望有别的产业先行推行,看看社会各界的反应,看看对产业的影响大小,再决定是否建立党组织。二是担忧心理。担心在农村产业上建立党组织后,会影响与所在村党组织的关系,思想上有顾虑,怕建好党组织给自己戴上“紧箍咒”,占用工作时间开展党的活动,影响产业组织的正常生产和经营,从内心上有抵触和畏惧情绪。三是无用心理。持该观点的认为农村产业经济组织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群众组织,应该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开展党的工作对促进产业发展作用不大,因此不希望成立党组织。从调研的情况看,持赞成观点的占41%,持观望态度的占38%,畏惧心理其次,占12%,持无用心理的占9%。
2、从产业组织自身来看,发展滞后是客观原因。近年来,尽管我县出现了一大批发展态势良好的农村产业,但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产业还存在规模较小、效益较低,发展不稳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产业的做大做强,也影响了产业党建工作的深入推进。一是规模不大。目前,大多数农村产业组织资金匮乏,缺少很好的融资渠道,而我县属贫困县,财力不够,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规模。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产业多数仍为产业分散生产经营,单枪匹马闯荡市场,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市场竞争力较小。据统计,我县共有农业产业经济组织578家,但规模在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仅60家,其他规模都较小。二是效益不高。据调查,我县有近三分之一的产业为农业产业,许多尚处于原料初加工阶段,科技含量不高,机械化程度低,投入成本大,单产低,有的甚至抛荒弃采,亩产值不足1000元。在品牌创建方面力度不够,缺乏品牌宣传意识,叫得响的名牌较少,产业优势、区位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效益较低。李梅林场为我县国营中型林场,林业资源较丰富,板栗种植近2000亩,但生产方式较落后,“板栗经济”效益没有很好显现出来。三是发展不稳。就硬件保障而言,大多数农业产业组织配套基础差,有近40%的设施为上世纪80年代修建,其中部分已年久失修,功能老化,交通运输、基地建设、产品储藏加工等均相对落后短缺,保障能力下降,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现象较突出;就管理方式而言,大多数产业组织在管理方面较粗放,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市场信息不畅,凭经验、靠感觉,没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不利产业的长远发展;就人员状况而言,大多数产业缺少专业营销队伍,市场开发不足,销售渠道不稳定,多为临时性促销。具体从事产业的成员大部分为附近农民,因工资较低,人心不稳定,遇到农忙时还要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致使务工与务农的矛盾很难解决等,这些都是影响产业发展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3、从管理层面来看,推进工作力度不大是直接原因。调研显示,部分基层党组织工作推进力度不大,缺乏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长效性,是影响推进产业党建工作进程的直接原因。一是缺乏主动性。督查调研发现,少数基层党组织在抓产业党建工作过程中,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不强,存在“推一推,动一动,拨一拨,转一转”的现象,没有主动把工作开展起来。在党建工作硬件保障方面,许多基层党组织在经费上舍不得主动投入,致使产业党组织“无址议事”和“无钱办事”的现象较突出。据调研,全县已组建的102家产业党组织,有办公场所的只有28家,所占比例仅为27%。二是缺乏创造性。就如何抓好产业党建工作,县委先后下发过多个文件,提出了工作目标,落实了工作措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但有的乡村基层党组织缺乏创造性,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模式,简单地将上级文件照搬照抄,没有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一个合适的长远工作方案和措施。有的基层党组织在抓工作时存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如,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上,没有结合产业党员的自身特点进行指导和创新,也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与对策,影响到产业链上党员素质和党建活动的顺利开展。三是缺乏长效性。有的基层党组织在抓工作过程中,往往采用“运动战”的方式,而不是依靠制度,缺乏常态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对产业党建工作缺乏科学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没有做到深入基层经常指导、定期检查和年终考核,“抓不抓一个样,抓好抓坏一个样”,致使工作责任落不到实处,工作效果体现不出来。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和改进农村产业党建工作,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所需,是以农村党建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的任务所需,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所需。各级党组织必须从有利于服务产业发展、有利于开展党员活动、有利于组织作用发挥出发,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党组织在服务和推动产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1、抓设置,建立产业党组织。调整农村党组织设置方式,是加强产业党建的基础工作。为此,要打破农村“一行政村一党支部、一自然村一党小组”的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根据“组织归类设置,党员分类管理”的工作要求,灵活多样地设置产业党组织。一是依托产业龙头独立组建。在产业比较聚集、经济规模较大、协作程度较高、从业党员较多的产业上,以产业龙头为依托,各生产经营单元为基础,组建产业党组织,构建独立的组织体系,即在产业龙头上设立产业党委或总支,下设企业、基地、社会组织等党支部。二是依托主管部门整合组建。在产业化较明显、协作程度较高、从业党员较多,但缺乏产业龙头主导的跨区域产业上,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依托,整合产业内的各类组织资源建立党组织,即依托行业主管部门设立产业党总支,下设企业、基地、社会组织等党支部。三是依托服务中心联合组建。在产业比较聚集、协作程度较高,但从业党员不多,又没有相应或合适行业主管部门的情况下,依托乡镇街道、工业园党员服务中心,把从事同一行业、分散在众多生产单位中的党员联合起来,建立产业党员服务中心党组织。
2、抓管理,理顺党组织关系。发挥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功效,是加强产业党建工作的关键。产业党组织组建后,要加强对产业党建工作规律的研究,明确产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创新产业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加强从业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增强产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是要明确隶属关系。要按照“谁组建、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确定产业党组织的隶属关系。独立组建的产业党组织,组织关系隶属产业所在地乡镇场党委管理;产业党小组以村党支部为单位设置,隶属村党支部管理。对一些依托行业主管部门,跨多个乡镇街道建立的产业党组织,由乡镇街道党委和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共同管理,以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从业党员组织关系原则上转入产业党支部,参加产业党支部或党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引领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二是要选好负责人。要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原则,注重从产业领办人、协会负责人、企业经营者、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以及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科普示范户等党员中,推选合适人选担任产业党组织负责人。三是要健全工作制度。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规范产业党组织运作,制定和完善产业党组织作职责、“三培两带”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议事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发展党员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产业党组织的建设和运行有章可循,力求党组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3、抓促进,发挥党组织功能。在发挥基层党组织共性职能的基础上,突出产业党组织专业化、个性化的职能定位。一是要发挥组织保证功能。通过与生产经营合拍,把党组织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大力实施产业致富经营能手与党员“双向培养”工程,使产业党员成为致富能力与政治素质“双优”型人才;二是要发挥协调服务功能。通过与产业的有效运行合拍,从生产规划、投资融资、资源整合等方面,采取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活动和召开产业相关单位的联席会议等措施,有效解决产业内外矛盾。三是要发挥示范引导功能。通过与产业的长足发展合拍,在构建资源共用、生产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机制的同时,重点抓好组织培训、典型培育、经验推广等工作,全面提升产业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凝聚产业员工,培育产业文化,不断推进产业党建与产业发展的互动、联动,实现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事业共创。
4、抓队伍,提高党员素质。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在产业上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加强产业党建的重要内容。根据这一理念,笔者认为在产业链上提高党员素质,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在党员的培养、考察、吸收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根据农村产业的实际做到“三个倾斜”,即向产业第一线的青年农民、返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发家致富典型、乡村企业骨干中的优秀分子倾斜;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产业组织倾斜;向长期未发展党员,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产业组织倾斜,使发展党员每个环节都体现公开、公正原则,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从源头上提高党员素质。二是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产业党组织要对党员进行认真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合理分类,并做好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建立经常性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要认真健全完善党内“三会一课”等制度,不断提高党员的宗旨意识。三是开展主题教育。要采取党员现身说法,设置党员先锋岗等多种形式,鼓励党员与员工结成帮学对子,发挥帮带作用,全面提升产业链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凝聚产业员工,培育产业文化,不断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
5、抓根本,引领群众致富。实现群众共同致富,是加强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目标。要以产业党建为平台,积极发挥党组织作用,着眼解决单个农民难办或办不到的事,构建党群致富联合体,引领群众共同致富。一是打造农民增收产业链。产业兴,农村兴。党组织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立足地方产业资源,积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优势,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生产向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发展的步伐。要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发展思路,根据各村的地理、气候、交通、人力素质、市场前景等条件,培植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促使群众增收致富。二是提高农民增收水平。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利用身边的人和事来现身说法,让群众乐于接受。要采取集中培训、召开现场会、田间辅导、现场指导、观看电教片和幻灯片、发放技术资料、以党员示范大户为依托建立培训基地等办法,对会员进行经常性技术培训,着力增强农民素质,提高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三是搭建农民增收平台。要积极引导产业党组织发挥作用,构建“支部+基地+农户”模式,让农民在服务中得到实惠。各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运用产业党组织这一有效平台,把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落到实处。产业党组织要根据产业生产经营的特点、规律和农民群众所需,认真履行职责,及时为农户提供优质周到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要依托资源优势,帮助农户与商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农业和采购联销等形式,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商品销售率,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6、抓机制,规范工作运行。推进产业党建工作离不开一套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要积极构建工作领导、运行和保障等机制,确保产业党建工作规范有序运行。一是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要更新观念,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产业经济组织的领导。产业党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举各地各级党组织之力,通过明确各方职责,真正建立起在县委统一领导下,由乡镇所在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农村、企业、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职责明确、沟通顺畅、管理有序的领导体制。要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形成协调互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等多种方法,调动产业主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整合、调控和优化产业党建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效应和聚合效应,形成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共同推进的整体合力。二是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要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把运行较为规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尽快实现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要结合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抓好产业党组织示范点培育工作,发挥示范点的作用,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三是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各级党组织要把产业党建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作为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领域。要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抓好产业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要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通过上级拔一点、自已筹一点、党费出一点等多种途径,帮助落实产业党组织活动所需经费,保证组织活动正常开展。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宣传报道产业党建工作,营造出浓厚的工作氛围。要加强对产业党建工作的督促指导,强化对产业党建工作的考核评比,不断激发各级党组织抓产业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五篇:社区党建的探索与思考
社区党建的探索与思考社区党建是以街道党委和居民区党支部为主体的,由街道辖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是街道党建工作的延伸和拓展。社区党建的扎实推进,适应了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为落实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各项任务提出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社区党建是城市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社区党建是城市改革提出的要求。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尤其是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街道党组织和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例如:随着各方面改革的深化,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将逐步分离出来,转由街道承担;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大量的下岗职工滞留街道,街道党组织协助有关方面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任务加重;随着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街道党组织和街道办事处承担的居民动迁和城市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随着各种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以及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街道承担的流动党员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任务日益繁重。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其他各项改革的进程中,必然要涉及人们既得利益的调整,甚至产生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要把这些问题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也必须充分发挥街道作为社会秩序“稳定器”的作用。凡此种种,都给街道党组织和街道办事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适应这种要求,近几年来,不少城市逐步实行“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道)、四级网络(市、区、街道、居委会)”的管理体制,探索“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街为基础”的工作思路,把城市管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街道和居委会,赋予街道党委对社会性、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的职权,以及对区有关职能部门设在街道的派出机构实行双重领导的职权。这为社区党建工作提供了组织条件。
其次,社区党建是城市发展提出的要求。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城市,近期目标是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文明社区。社区建设是社区内所有单位、所有党组织和党员、居民群众的共同责任,共同需要。由于街道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街道自身承担社区建设任务的有限性。这在客观上需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组织的整体优势,其中包括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各有关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再次,社区党建也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自身的要求。街道党组织建设与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工作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例如,按照党章规定,发挥党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既需要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提出明确的要求,也需要街道党组织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流动人口中的党员、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下岗和失业人员中的党员、没有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的管理,更需要街道党组织与有关单位党组织密切配合,搞好合作。一些单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出的建设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党员、职工要自觉搞好邻里关系,带头参加社区建设的要求,也需要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街道党组织搞好协调配合。
适应上述需要,一些城市适时提出并积极探索社区党建这一新的课题,初步形成了社区内党组织、行政组织、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基层组织的整体优势,在共建精神文明,共管社区事务,共抓社会治安,促进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预期成效。
二、社区党建的主要途径
实践证明,开展社区党建的有效途径主要有:(1)建立社区工作协调机构,通报情况,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协商议事,协调工作。主要形式是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建研究会、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服务协调委员会等。(2)街道、居民区党支部与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结对共建”。主要形式是文明小区共建、军地“双拥”共建、厂街共建、校企共建等。(3)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或者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把流动人口中的党员、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下岗和失业人员中的党员、没有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管理起来,发挥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4)建立文明小区服务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通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包楼责任区、社区党员联谊会等形式,把居民中的在职党员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作用,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5)加强街道党委领导班子建设和居民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党委和居民区党支部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注重发挥街道机关和直属单位党支部及组织关系在街道的党员的作用。集中精力把街道党组织自身的事情做好。街道党组织自身有所作为,在社区建设中才能有所作为,才有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做好社区党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一些城市的经验,开展社区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