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厦门高技能人才情况总结
苏州市人社部门各位领导上午好!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技工院校各项工作得到较快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制定了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 一是2012年6月市委、市政府转发了《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实施“三个六”培养工程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要新培养高级工6万人、技师6千人、高级技师600人)。二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厦门市实施“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打造“人才特区”2013—2020行动纲要》,编入了《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集聚暂行办法》,提出强化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到202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集聚总量达到12万人以上。三是组织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工作。我市自2007年以来,每两年开展一次“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和“优秀技术能手”评选表彰活动,并分别给予获奖人员五年内每月享受政府高技能人才津贴1200元和800元。全市共表彰了4批“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50名和“优秀技术能手”57名。四是举办高技能人才和企业优秀青工高技能人才培训。每年制定下发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企业优秀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文件,通过召开全市职业培训工作会、召开新闻媒体通气会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发动,对参加高技能人才定点培训机构培训,对符合条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给予高级工1800 元/人、技师2500元/人、高级技师3000元/人的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五是技能人才落户。2012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出台印发了《厦门市技能人才落户办法》(厦府办【2012】83号)
(一)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发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属于本市急需(紧缺)技术工种且为本单位骨干的技能人才;
(二)参加国家级一、二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得技术能手称号的。第四条 在本市用人单位工作的技能人才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落户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六是举办厦门市校企合作对接会。每年召开厦门市暨厦漳泉校企合作对接会由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承办。通过校企合作对接会这个平台,企业和院校可以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培养适合企业岗位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达到企业和院校共赢的良性循环。
二、积极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一是建设厦门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05年原劳动保障部确定了苏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五个城市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地区培训工程重点实施城市,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依托现有建筑设施,分阶段、多点建设”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总体方案。2008年通过政府投资3000万元,在市技师学院建设了“精密机械加工与模具制造”、“电子信息制造”、“工业及电气控制”三个实训平台。去年还和市财政局一起制定了《关于组织实施高技能人 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又确定五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二是建设厦门技师学院。技师学院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市政府在翔安新校区投入2.8亿元,占地617亩,规划办学规模6000人,2007年底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厦门技师学院”,为全省首批四家之一。近年来,学院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办学方针,强化教学改革,突出优质资源,达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在校生达4500多人。三是建设了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发挥大师工作室的培训、展示、科研功能,直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规划到2020年要建立8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5个国家级、30个省级、50个市级),目前已建设了2个国家级、23个省级大师工作室。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正在开展
三、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2015年制定下发了《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厦门市财政局关于调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事项的通知》(厦人社[2015]69号),扩大了培训补贴对象,覆盖了全体劳动者,同时提高了补贴标准。8大类人员参加定点培训机构培训,考核合格,符合条件的可以给予初级工800元/人、中级工1200元/人、高级工1800元/人、技师2500元/人、高级技师3000元/人的 培训费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失业人员、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来厦务工农村劳动者、应届毕业生可以免费参加创业培训,给予培训机构入门班1000元/人,1500元/人的培训补贴。二是充分发挥全市教育培训资源作用。2009年我市对承担职业培训的机构进行了第一次公开招标,2012年我市第二次定点职业培训机构招投标,今年开展第三次招投标,确定了47家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6家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充分发挥院校、培训机构的办学优势,提供多形式、多渠道、多工种、多等级的各类职业培训。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建设,通过全市定点培训机构,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和效果。
四、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方面
(一)技能人才评价:主要按照2009年《福建省企业高技能人才考核认定工作实施细则》开展工作。
(二)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主要围绕保证证书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开展工作一是打造“理论统考”品牌,实现鉴定过程“五统一”“理论统考”每月举行一次,实行统一时间地点、统一标准、统一命题、统一考务管理、统一阅卷评分的“五统一”制度。通过考务管理“一条龙”达到对鉴定关键环节的把控。二是加强鉴定信息化建设,提升鉴定管理和服务水平。
1、不断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在线考务系统,实现了鉴定考务过程无纸化管理。开发了职业技能鉴定在线考务系统并于2012年投入使用。全市日常鉴定的考务工作实行网络化管理,将职业技能鉴定办理材料均采用网络数据传输的方式,简化了考务 办理程序。在线考务系统还做到了鉴定办理事项的短信提醒,提醒下一个该办理的事项及如何办理,使职业技能鉴定考务过程一目了然,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鉴定考务管理的规范、高效、快捷运转。
2、利用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平台实现鉴定业务查询和办理。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网与在线考务系统实现了数据对接,鉴定站可在职业技能鉴定网通过账号登录在线考务系统,查询某一鉴定批次的办理进程,随时了解和监督中心鉴定办理事项序时进度。三是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竞赛办公室设在总工会,考核办公室设在人社局。主要做法:每年年底向社会征集项目,召开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确定讨论会,研究确定竞赛项目,每年以市政府名义下发职工技术比赛通知,2015年确定了全年开展23个市级A类比赛和14个大类的行业(区)B类比赛。
五、技工院校管理、建设做法、取得的经验
目前我市技工教育工作取得稳步发展,各类技工院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技工院校依据办学水平和培养目标分为三类:普通技工学校主要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高级技工学校主要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学院主要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目前,厦门市属技工院校有3所(公办技工院校1所-厦门技师学院(厦门市高级技工学校)、民办技工学校2所-厦门市海西职业技术学校、厦门市航海技术学校)。我市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85%均为企业需求较大的在一线岗位从事操作技能的专业,如机械维修、机械加工、电气维修、汽车检测与维修、磨具制造与维修、建筑施工与预算、现代物流、餐饮服务等几十个工科及现代服务业专业,专业设置贴近我市“十二五”发展需求。公办技工院校-厦门技师学院通过内培、外引、下厂实践、技能竞赛等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建立ISO质量管理体系为抓手,以市场定专业、以岗位改课程、以就业促教改,优化技工教育专业设置,培养培训了近10万名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如冯鸿昌、陈国信(电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率先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为全国积累经验、作出示范。
民办技工学校适应市场需求,课程设置由偏到全,招生规模由小到大,围绕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设置从开始的钳工、电子技术发展到汽车维修、服装设计、机械加工、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船舶驾驶、幼儿教育、会计等现代服务业门类,技工教育的职业性和技能性显著增强。
市局依据职能主要做好技校招生、学籍管理、免学费、助学金发放等业务指导;做好民办培训机构教学督导、年检、消防安全、扩大工种等管理指导工作。2015年市属技工院校2015年夏季毕业生数1632人,秋季学期招生人数为2691人。
借此机会,希望苏州市人社局给我局多提宝贵意见建议,再次衷心感谢你们前来我市上门传经送宝。
第二篇:厦门高技能人才集聚暂行办法(最终版)
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集聚暂行办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厦门市实施“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打造“人才特区”2013-2020行动纲要》、《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引进、培养、集聚适应厦门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指导思想。以服务厦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实施高技能人才“三个六”培养工程为抓手,紧紧抓住引进、培养岗位使用、激励评价等环节,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重点引进一批高技能拔尖人才,培养造就数量充足、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二条
目标任务。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交流、激励机制,形成引进快、培养好、使用效果优的工作格局,促进高技能人才数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市引进的高技能拔尖人才达到40人、高技能人才集聚总量达到12万人以上。
第三条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岗位技术人员;高技能拔尖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达到省、市行业领先水平,能够满足厦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由用人单位申请,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考核合格并满足引进要求的技能人才。
第二章
完善培养机制
第四条 实施国(境)外培训工程。每年从我市紧缺技术工种中选派30名具有技师以上技能水平、富有创新潜力的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和职业技工院校名师到国(境)外知名企业、知名培训机构进修深造,学习借鉴国(境)外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和先进职业教育培训理念和方法。对选派到国(境)外进修深造者,市财政给予每人总费用4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2万元。
第五条
实施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在全市持续组织实施企业优秀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企业紧缺(急需)工种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技师培训项目等,对在定点培训机构参加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项目、且经考核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政府给予全额培训补贴。
第六条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行业企业和各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技术比武活动,选拔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海峡两岸、厦漳泉同城化职业技能大赛,不断拓宽高技能人才评价考核选拔成长通道。
第七条
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要在全市行业、企业选拔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依托其所在单位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到2020年,全市建立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和30个技师工作站,形成较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和绝技绝活代际传承培训机制。市财政部门对每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市级技师工作站分别给予5万元和3万元经费补贴。第八条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要根据厦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服务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规划到2020年,全市新建成光电技术、建筑智能化控制技术、电焊技术、汽车维修、厂内起重设备等5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平台。
第三章
创新引进机制
第九条 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集聚工程。实施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技能拔尖人才来厦工作;以厦门重点行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主,结合企业、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每年定期组织用人单位赴西欧、日本以及台湾地区引进高技能拔尖人才;积极利用厦门企业引进国(境)外先进设备的有利条件,同步引进专门的高技能拔尖人才;在台湾地区建立联系点或工作站,到2020年要建立20个联系点或工作站,直接为引进台湾高技能拔尖人才提供有效对接,财政部门为每个台湾地区建立联系点或工作站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第十条
鼓励全国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包括台湾地区)为厦门输送高技能毕业生。可采取校企对接、订单式培养等形式,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对一次性输送30人以上高级技工到厦门,且就业满六个月,按每名毕业生1000元给予奖励;对一次性输送20人以上预备技师到厦门,且就业满六个月,按每名毕业生1500给予奖励;对当输送1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到厦门,且就业满六个月,按每名技师(高级技师)2000元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
鼓励企业面向国(境)内外公开招聘。各类 企业可根据需要,设立高技能拔尖人才特聘岗位,面向国(境)内外公开招聘高技能拔尖人才,并可参照经营者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实行特聘津贴或年薪制。
第十二条
建立健全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高技能拔尖人才通过兼职、服务和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来厦发挥作用,以柔性方式引进五年、每年在厦工作累计半年以上的高技能拔尖人才,可申报参加市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对已在外地退休后来厦门重点工业企业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经申请可给予每月800元的补助。
第四章
强化激励机制
第十三条
提高来厦工作生活的优惠条件。对引进的高技能拔尖人才,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者,可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安家补贴;符合条件者,在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可享受市引进人才待遇;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不受在厦工作年限的条件限制,优先申报享受市优秀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并优先申报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或技师工作站。
第十四条
落实待遇。用人单位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可分别享受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等方面享有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相应待遇。各类企业可结合实际,每月给予高级工100—300元、技师300元—500元、高级技师约400—600元的津贴补助,建立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第十五条
鼓励落户厦门。落实高级工在厦工作满三年以上、技师满两年以上、高级技师满一年以上落户厦门的政策。在厦门同一企业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满两年的高技能人 才,由用人单位申报,可申请保障性住房。在厦落户满三年,且符合申购保障性住房相关条件的技师、高级技师,由用人单位申报,可申请保障性住房。
引进的高技能拔尖人才,已经获得或申报并获得市优秀高技能人才(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和优秀技术能手)、省技术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者,可不受工作单位所在区域的限制,直接申请落户岛内。
第十六条
提高生活保障水平。对经厦门核发来厦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其子女需在厦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凭外来人员及其子女的原籍户口簿、经我市公安部门办理的有效居(暂)住证、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养老保险,按在厦实际居住地(产权房或长期租住房),按施教区安排入学;来厦务工的高技能人才其配偶未就业的,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其子女在厦门中小学读书,可参加同等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要按照集约用地、统筹规划的原则,切实加强工业园区的配套生活设施建设工作,将蓝领公寓建设纳入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切实保障来厦务工的高技能人才住房需求。
第十八条
提高奖励。对有高超技艺和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由市政府授予“厦门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五年内每月享受政府高级技能人才津贴1200元;对在单位工作中起骨干作用并获得市级和市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的状元、能手称号的选手,由市政府授予“厦门市优秀技术能手”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五年内每月享受政府高级技能人才津贴800元。
第五章
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加强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组织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要负责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发改、教育、科技、财政、国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格局。
第二十条
细化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制。各区、各行业(企业)要结合实际,积极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引进和集聚具体办法;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师资库,做好人才资源的储备与综合开发,建立人才引进流动、合理配置机制,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交流、集聚搭建服务平台。
第二十一条
加强宣传,营造培养引进集聚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途径,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在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集聚方面的政策、措施,宣传优秀高技能人才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备注:该集聚办法是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实施“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打造“人才特区”2013-2020行动纲要》及配套政策文件之一。
第三篇:高技能人才推荐材料
1月1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工人技师**被评为“桂林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此前,**被国资委授予了“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自1991年8月从四川油气田建设技工学校电焊专业毕业分配到六建公司以来,先后参加过这个公司承建的湛江美亚炼油厂、中原年14万吨乙烯工程、大港石化厂加 氢制氢装置技改工程等10多项大中型工程项目焊接工作。15年来,他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焊接经验,焊接技术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刚刚分配到六建公司不久,就投身到公司当时承建的最大工程项目———湛江美亚炼油厂的施工建设中。湛江位于雷洲湾海岸,属海洋性气候,焊缝耐腐蚀性程度要求高。一开始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的焊接速度和焊接合格率较低,但他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不耻下问,刻苦钻研,经过短时间的自我学习和调整,终于将焊接一次合格率提高到95%。在学好业务本领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先后自学《焊接材料应用》、《焊接工艺学》等有关业务书籍。无论到哪个工地,他随身总带着有关焊接及焊接新工艺等方面的书籍。用理论指导实践,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焊接技巧也更加丰富。在参与锦西石化年60万吨连续重整项目焊接工作中,由于在焊接中大量使用手工钨极氩弧焊,传统焊法劳动强度很大。**在国外施工中曾看到外方工人使用摇摆焊法,回国后通过自己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领悟了这种较为先进的操作方法,便将这一方法在施工生产中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减低了焊工劳动强度。在日常工作中,**总是冲在最前头,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班组多年来也一直被六建公司授予“先进班组”等称号。在班组管理中,**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融入日常工作中,积极倡导“在工作上相互促进,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思想上相互交流,在技术上相互切磋”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注重发扬班组的团队精神;认真开展班组技术培训,带头钻研业务技术,并深入一线,手把手地进行现场培训。2006年1月至5月,**被借调到六建公司职工培训中心担任焊接培训操作指导老师,负责培训两期将要参加海外施工的焊工。由于培训要求高,受训人员基本技能等级不一,要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必须要制定一套合理的培训计划。**首先对这些焊工逐个进行摸底测验,了解实际操作水平,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依据;然后根据摸底结果把焊工按操作技能水平分甲、乙、丙3组,每组的练习时间做相应调整,同时利用休息时间增加培训量,以提高操作水平,缩小乙、丙组与甲组技能水平的差距。通过一系列培训工作,受训焊工的操作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培训合格率达90%。多年来,**在刻苦钻研焊接技术的同时,热心帮助、指导其他焊工,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学习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与他们切磋焊接技艺,总结交流施工中的经验教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四篇:高技能人才推荐材料
-中央企业技术能手XXX
1月1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工人技师**被评为“桂林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此前,**被国资委授予了“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自1991年8月从四川油气田建设技工学校电焊专业毕业分配到六建公司以来,先后参加过这个公司承建的湛江美亚炼油厂、中原年14万吨乙烯工程、大港石化厂加氢制氢装置技改工程等10多项大中型工程项目焊接工作。15年来,他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焊接经验,焊接技术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刚刚分配到六建公司不久,就投身到公司当时承建的最大工程项目———湛江美亚炼油厂的施工建设中。湛江位于雷洲湾海岸,属海洋性气候,焊缝耐腐蚀性程度要求高。一开始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的焊接速度和焊接合格率较低,但他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不耻下问,刻苦钻研,经过短时间的自我学习和调整,终于将焊接一次合格率提高到95%。
在学好业务本领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先后自学《焊接材料应用》、《焊接工艺学》等有关业务书籍。无论到哪个工地,他随身总带着有关焊接及焊接新工艺等方面的书籍。用理论指导实践,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焊接技巧也更加丰富。在参与锦西石化年60万吨连续重整项目焊接工作中,由于在焊接中大量使用手工钨极氩弧焊,传统焊法劳动强度很大。**在国外施工中曾看到外方工人使用摇摆焊法,回国后通过自己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领悟了这种较为先进的操作方法,便将这一方法在施工生产中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减低了焊工劳动强度。
在日常工作中,**总是冲在最前头,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班组多年来也一直被六建公司授予“先进班组”等称号。在班组管理中,**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融入日常工作中,积极倡导“在工作上相互促进,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思想上相互交流,在技术上相互切磋”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注重发扬班组的团队精神;认真开展班组技术培训,带头钻研业务技术,并深入一线,手把手地进行现场培训。
20xx年1月至5月,**被借调到六建公司职工培训中心担任焊接培训操作指导老师,负责培训两期将要参加海外施工的焊工。由于培训要求高,受训人员基本技能等级不一,要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必须要制定一套合理的培训计划。**首先对这些焊工逐个进行摸底测验,了解实际操作水平,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依据;然后根据摸底结果把焊工按操作技能水平分甲、乙、丙3组,每组的练习时间做相应调整,同时利用休息时间增加培训量,以提高操作水平,缩小乙、丙组与甲组技能水平的差距。通过一系列培训工作,受训焊工的操作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培训合格率达90%。
多年来,**在刻苦钻研焊接技术的同时,热心帮助、指导其他焊工,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学习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与他们切磋焊接技艺,总结交流施工中的经验教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五篇: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高技能人才,被人们俗称为“金蓝领”。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支兴企强国的“生力军”,紧紧围绕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重点环节,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舆论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健全机制
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
近几年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截至2009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2630万人,比2006年增加770万人,增长了约40%。
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好政策营造的成长环境。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安排部署。2006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
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部门联动十分重要。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下,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财政、科技、国资、教育等部门参加,共同成立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司(局)际协调小组,负责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各地也都相应成立了高技能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用人单位也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企战略,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制定发展规划。由此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配合联动,行业、企业积极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制定了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一些地方还建立了本地的高技能人才政府特贴制度,并在落户、休假、医疗、住房等项政策上对高技能人才予以倾斜,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有了较大提升。北京市今年就专门出台政策,让12名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较之2008年比重明显加大,而全市各类人才中获此殊荣的不过75人。江苏常州市就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常州”工程,有效完善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奖励、资助等政策体系……在中央、地方的高度重视下,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发力培养
助推高技能人才尽快成长
2003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是首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组织实施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强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目前,我国依托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和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已认定287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时,东部地区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政府投入、社会筹集等多种渠道,建设了一批技术先进、公益性、开放式的公共实训基地,面向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等公共服务。
促进职工岗位成才,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几年来,各类企业不断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并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加强对职工的上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引导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成才。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捷径,这就离不开发挥技工院校的基础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鼓励和引导技工院校加强与企业合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零距离”衔接。同时,选择部分技工院校开展理论教学与实习训练融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和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试验工作,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一批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紧贴市场需求,密切与企业合作,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如今,全国技工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已达96%以上。
为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有关部门还努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基础工作。譬如,通过实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示范项目,在全国建立了十大专业类别的30个师资培训基地,每年组织500—600名技工院校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
考评激励
促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北京市评选表彰30名高技能人才,中石化聘用185名技术能手为公司技能专家并提高其待遇,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建立“金蓝领”工作室……近年来,各地纷纷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畅通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重点,并适应不同技能人才群体特点的多元评价机制。
完善高技能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则从另一方面释放着高技能人才的能量。2008年,国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范围,首批400名高技能人才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贴。一些地方纷纷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北京等10多个省市在企业关键岗位(工种)中积极推行“首席技师”、“首席员工”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江苏、湖南等地还设立首席技师工作室,对其承担的技术攻关和技改创新等活动给予经费支持。
而在对高技能人才激励作用明显的薪酬制度方面,国家也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挂钩的机制。现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已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加技能津贴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还给予重奖,并运用股权分配办法,进行长效激励。
不光给予高技能人才高薪酬,还扫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实行社会保险倾斜政策。上海、重庆等省市在调整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时,对高级技师每人每月增加80—230元不等的养老金。
今年我国将开展2010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评选等一系列职业技能竞赛和表彰奖励活动……不断完善的高技能人才竞赛选拔和表彰奖励制度,也促使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