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育一体化实施的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06:3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德育一体化实施的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德育一体化实施的心得体会》。

第一篇:山东省德育一体化实施的心得体会

《山东省中小学学科德育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心得体会

张念华

通过对《山东省中小学学科德育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的学习,并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可说是千变万化,德育工作是越来越难做,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思想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阵地”。那么,究竟数学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下面谈谈我多年来这一方面的心得体会。

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形成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品质的基础学科。数学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习题演算、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侧重于逻辑推理、实践反思、数学审美与道德品质的统一。

一、结合数学史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原国教副主任柳斌指出:“爱国主义要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一系列的教育中。”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在理论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闪烁着许多数学家智慧和光芒。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如:在学习了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后,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现代数学陈景润凭着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最终攻克了“歌特巴赫猜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可向学生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中就已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在学习圆周率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十七世纪的荷兰人安托尼兹还早一千一百多年!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用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二、挖掘数学自身内在的美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如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的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结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来源:中国网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推进实施《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我厅组织研制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对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学习落实《指导纲要》为契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

(一)提高育德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习实施《指导纲要》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提高师德修养和育德能力。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率先垂范,做好榜样,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将“传道”与“授业解惑”统一起来,关爱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深化课程改革。围绕一体化育人目标,树立一体化育人意识,采取一体化德育策略,统筹规划、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做好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的整合,建构具有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各学段学科教学中,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加强党史教育,让学生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法治素养,将《宪法》作为中学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逐步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养成遵法守法行为习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友善、诚实、守信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加强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实践与理性、科学的重要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加强研究指导。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研究,积极探索学生德育工作规律,为学校和学科教师实施《指导纲要》提供科学指导,切实做好跟踪研究与效果评估,及时培育、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引领带动全省学生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对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第三方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全面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教师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实行同步考核。建立以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并重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三、加强对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对《指导纲要》的学习和宣传,准确把握《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认真组织实施,鼓励基层首创,做到教学相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各市要选择确定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验县(市、区)和学校,先行先试。学校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主体,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阵地和机制建设,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全面建构德育课程、学科德育、文化德育和实践德育“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新格局,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关于《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编制情况的说明

一、编制《指导纲要》的必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德育成效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碎片化,各学段德育目标交叉错位、层次不清,缺乏有序性和完整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二是内容抽象化,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口号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三是课程实施片面化,重视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忽视和淡化了其它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导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指导纲要》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指导纲要》分为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统筹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切实解决学段德育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等问题,增强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提高德育课程的主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14个学科,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以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宗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突出齐鲁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系统归纳了12个中小学学生实践活动类型,强化了活动的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充分发挥实践活动育人的重要载体作用,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德育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力。

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外,《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的框架结构主要分为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案例四部分。

——德育特点。指学科(活动)特有的育人价值和教化功能; ——德育范畴。指学科(活动)内容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

——实施建议。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科(活动)德育实施提出建议;

——评价案例。根据德育特点、德育范畴,给出3-5个典型评价案例,供教师参考。

三、预期达到的效果

(一)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指导纲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纵向上,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横向上,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

(二)指导实际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三)提高育德成效。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丰富了德育载体,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高育德成效。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政策问答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推进实施《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2015年5月,省教育厅启动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编制工作,历时一年,于近期正式印发。为使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全面、准确、系统了解《指导刚要》有关内容,确保《指导刚要》顺利实施,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1.《指导纲要》的研制过程

《指导纲要》编制是一个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尽可能凝聚广泛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使其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

一是深入开展调研。我们委托有关研究机构深入开展文献研究,对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四门德育学科,中小学语、数、外等14个学科课程、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课的开课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校的意见,吸收地方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听取来自教育部、有关省市党政及教育行政部门,中国教育学会、省内外高校、教育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机构、新闻出版及媒体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召集有关教育专家、教研人员和教师,集中征求意见。这里特别说明的是今年一月底,在郭树清省长的亲自关心支持下,我们将征求意见稿呈送了各位省委常委和副省长,省领导同志对《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编辑体例、内容要求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建议。还专门召开不同类型20余个座谈会,听取了部分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的意见。

三是修改完善。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文件进行了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指导纲要》。不完全统计,先后有1000多人次为研制《指导纲要》付出了辛勤劳动。

2.《指导纲要》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指导纲要》分为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统筹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切实解决学段德育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等问题,增强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提高德育课程的主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14个学科,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以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宗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突出齐鲁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系统归纳了12个中小学学生实践活动类型,强化了活动的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充分发挥实践活动育人的重要载体作用,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德育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力。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外,《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的框架结构主要分为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案例四部分。

——德育特点。指学科(活动)特有的育人价值和教化功能; ——德育范畴。指学科(活动)内容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

——实施建议。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科(活动)德育实施提出建议;

——评价案例。根据德育特点、德育范畴,给出3-5个典型评价案例,供教师参考。

3.《指导纲要》的突出特点

总体来看,《指导纲要》主要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指导纲要》针对德育目标碎片化,德育内容抽象化,课程实施片面化,德育方法不够丰富、德育渠道单一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要求与建议,有利于改变目前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育人质量。

二是系统规划设计。《指导纲要》按照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作“四位一体”规划与设计,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纵向上统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系统化设计,实现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横向上统筹各学科和校内外各项实践活动,挖掘学科和实践活动的德育因素,实现全科育人。《指导纲要》强调了“两个符合”,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从浅及深、从小到大、由近及远、梯次推进、系统衔接,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

三是体现了时代要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指导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落实到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生中生根发芽、入脑入心,引导全体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作为“四位一体”之一的《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定位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育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的地方课程,侧重于价值观教育,是以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传承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课程,该课程与语文、历史等课程中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同,并不取代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 《指导纲要》的贯彻落实

为推进《指导纲要》的落实,省教育厅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保障机制。文件的落实,加强领导是关键的一步。我们在印发《指导纲要》的《通知》中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明确德育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特别是加强县级统筹,确保德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还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示范引领。通过专家解读、集中宣讲等途径,对《指导纲要》进行广泛宣传。将《指导纲要》的有效落实作为评价“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项目的重要内容,引导和推动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实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加强资源开发,积极争取社会支持。

三是组织督导检查,加强督导评价。将提请政府教育督导部门或依托教师培养,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部门和单位联合对《指导纲要》的落实效果进行督导检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开展德育一体化建设专项教育督导,将学校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同时要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要加强过程性督导评价,真正使《指导纲要》得以贯彻实施,从而使之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四是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加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师资队伍。要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加强对教师育德能力的倾斜,保持专职德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要加强培训,配备专兼职教研员,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从而不断提高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教育教学质量。

5.围绕《指导纲要》的教师培训工作

围绕《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教师培养培训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要与完善师德建设体系,实现领导体系、研究体系、发展体系和责任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强融合创新,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特别要将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提升教师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指导纲要》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开展教师培训需求调查,组织学校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优先推荐中小学班主任、德育骨干、团队负责人等教师参训。各教师培训机构要深入开展训前调研,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和协调,科学设计培训内容,组建高素质专兼职教师培训团队,针对德育带头人和德育骨干教师制订个性化培训方案,切实做到按需施训。

实行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和自主选学,对教师开展训前、训中、训后测评,设置师德教育、网络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德育与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等培训专题,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三级培训,7月份,省级开展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每市教育局负责德育工作的同志1人,小学、初中、高中骨干教师各2人;市级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县级开展各科教师全员培训。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适当时候聘请专业人士、优秀校长和教师,形成专家团队,组成讲师团,面向广大教师宣讲、解读《指导纲要》,传播科学的德育理念、知识和方法,设计具体的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活动指导手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教研,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设立一批专项研究课题,评选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围绕让师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教师头脑,建构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结构,提高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水平,推进教师育德模式改革,形成师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的新局面。

6.落实《指导纲要》加强教师培训的具体举措

针对当前教师育德实践和师德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将研究制定德育一体化和师德建设体系融合创新的办法,在内容、形式、师资、基地、经费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深化工作措施。

一是将德育一体化建设实践贯穿教师师德培养全过程。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二是对新上岗教师全面推行“双导师制”。由教师教育院校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充分发挥高校指导教师的理论与研究优势、中小学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优势。建立新上岗教师德育实习资格考核制度和实习档案制度。

三是建立健全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对举办教师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培训院校和指导教师要在折算工作量、职称晋升、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要将指导教师的实际业绩,作为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作为评选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条件。

四是协同建设长期稳定的教师德育一体化建设基地。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设计,与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共同遴选建设长期稳定、多样化的教育德育培训实践基地。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完成培训任务。要精心谋划和组织项目实施工作,完善竞争择优机制,遴选优质培训资源和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做好项目申报、专家评审、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测等各项工作。

7.通过实施《指导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一是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指导纲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纵向上,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横向上,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

二是指导实际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三是提高育德成效。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丰富了德育载体,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高育德成效。

第三篇: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2016-05-23 10:04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推进实施《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我厅组织研制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对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学习落实《指导纲要》为契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

(一)提高育德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习实施《指导纲要》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提高师德修养和育德能力。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率先垂范,做好榜样,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将“传道”与“授业解惑”统一起来,关爱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深化课程改革。围绕一体化育人目标,树立一体化育人意识,采取一体化德育策略,统筹规划、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做好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的整合,建构具有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各学段学科教学中,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加强党史教育,让学生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法治素养,将《宪法》作为中学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逐步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养成遵法守法行为习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友善、诚实、守信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加强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实践与理性、科学的重要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加强研究指导。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研究,积极探索学生德育工作规律,为学校和学科教师实施《指导纲要》提供科学指导,切实做好跟踪研究与效果评估,及时培育、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引领带动全省学生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对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第三方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全面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教师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实行同步考核。建立以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并重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三、加强对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对《指导纲要》的学习和宣传,准确把握《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认真组织实施,鼓励基层首创,做到教学相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各市要选择确定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验县(市、区)和学校,先行先试。学校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主体,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阵地和机制建设,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全面建构德育课程、学科德育、文化德育和实践德育“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新格局,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关于《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编制情况的说明

一、编制《指导纲要》的必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德育成效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碎片化,各学段德育目标交叉错位、层次不清,缺乏有序性和完整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二是内容抽象化,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口号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三是课程实施片面化,重视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忽视和淡化了其它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导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指导纲要》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指导纲要》分为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统筹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切实解决学段德育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等问题,增强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提高德育课程的主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14个学科,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以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宗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突出齐鲁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系统归纳了12个中小学学生实践活动类型,强化了活动的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充分发挥实践活动育人的重要载体作用,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德育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力。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外,《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的框架结构主要分为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案例四部分。

——德育特点。指学科(活动)特有的育人价值和教化功能;

——德育范畴。指学科(活动)内容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

——实施建议。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科(活动)德育实施提出建议; ——评价案例。根据德育特点、德育范畴,给出3-5个典型评价案例,供教师参考。

三、预期达到的效果

(一)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指导纲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纵向上,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横向上,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

(二)指导实际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三)提高育德成效。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丰富了德育载体,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高育德成效。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政策问答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推进实施《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2015年5月,省教育厅启动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编制工作,历时一年,于近期正式印发。为使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全面、准确、系统了解《指导刚要》有关内容,确保《指导刚要》顺利实施,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1.《指导纲要》的研制过程

《指导纲要》编制是一个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尽可能凝聚广泛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使其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一是深入开展调研。我们委托有关研究机构深入开展文献研究,对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四门德育学科,中小学语、数、外等14个学科课程、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课的开课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校的意见,吸收地方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征求意见稿。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听取来自教育部、有关省市党政及教育行政部门,中国教育学会、省内外高校、教育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机构、新闻出版及媒体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召集有关教育专家、教研人员和教师,集中征求意见。这里特别说明的是今年一月底,在郭树清省长的亲自关心支持下,我们将征求意见稿呈送了各位省委常委和副省长,省领导同志对《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编辑体例、内容要求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建议。还专门召开不同类型20余个座谈会,听取了部分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的意见。三是修改完善。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文件进行了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指导纲要》。不完全统计,先后有1000多人次为研制《指导纲要》付出了辛勤劳动。

2.《指导纲要》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指导纲要》分为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3.《指导纲要》的突出特点

总体来看,《指导纲要》主要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指导纲要》针对德育目标碎片化,德育内容抽象化,课程实施片面化,德育方法不够丰富、德育渠道单一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要求与建议,有利于改变目前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育人质量。

二是系统规划设计。《指导纲要》按照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作“四位一体”规划与设计,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纵向上统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系统化设计,实现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横向上统筹各学科和校内外各项实践活动,挖掘学科和实践活动的德育因素,实现全科育人。《指导纲要》强调了“两个符合”,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从浅及深、从小到大、由近及远、梯次推进、系统衔接,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

三是体现了时代要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指导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落实到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生中生根发芽、入脑入心,引导全体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作为“四位一体”之一的《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定位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育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的地方课程,侧重于价值观教育,是以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传承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课程,该课程与语文、历史等课程中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同,并不取代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4. 《指导纲要》的贯彻落实

为推进《指导纲要》的落实,省教育厅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保障机制。文件的落实,加强领导是关键的一步。我们在印发《指导纲要》的《通知》中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明确德育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特别是加强县级统筹,确保德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还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示范引领。通过专家解读、集中宣讲等途径,对《指导纲要》进行广泛宣传。将《指导纲要》的有效落实作为评价“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项目的重要内容,引导和推动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实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加强资源开发,积极争取社会支持。

三是组织督导检查,加强督导评价。将提请政府教育督导部门或依托教师培养,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部门和单位联合对《指导纲要》的落实效果进行督导检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开展德育一体化建设专项教育督导,将学校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同时要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要加强过程性督导评价,真正使《指导纲要》得以贯彻实施,从而使之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四是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加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师资队伍。要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加强对教师育德能力的倾斜,保持专职德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要加强培训,配备专兼职教研员,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从而不断提高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教育教学质量。5.围绕《指导纲要》的教师培训工作

围绕《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教师培养培训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要与完善师德建设体系,实现领导体系、研究体系、发展体系和责任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强融合创新,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特别要将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提升教师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指导纲要》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开展教师培训需求调查,组织学校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优先推荐中小学班主任、德育骨干、团队负责人等教师参训。各教师培训机构要深入开展训前调研,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和协调,科学设计培训内容,组建高素质专兼职教师培训团队,针对德育带头人和德育骨干教师制订个性化培训方案,切实做到按需施训。

实行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和自主选学,对教师开展训前、训中、训后测评,设置师德教育、网络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德育与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等培训专题,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三级培训,7月份,省级开展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每市教育局负责德育工作的同志1人,小学、初中、高中骨干教师各2人;市级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县级开展各科教师全员培训。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适当时候聘请专业人士、优秀校长和教师,形成专家团队,组成讲师团,面向广大教师宣讲、解读《指导纲要》,传播科学的德育理念、知识和方法,设计具体的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活动指导手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教研,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设立一批专项研究课题,评选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围绕让师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教师头脑,建构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结构,提高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水平,推进教师育德模式改革,形成师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的新局面。6.落实《指导纲要》加强教师培训的具体举措

针对当前教师育德实践和师德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将研究制定德育一体化和师德建设体系融合创新的办法,在内容、形式、师资、基地、经费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深化工作措施。

一是将德育一体化建设实践贯穿教师师德培养全过程。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

二是对新上岗教师全面推行“双导师制”。由教师教育院校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充分发挥高校指导教师的理论与研究优势、中小学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优势。建立新上岗教师德育实习资格考核制度和实习档案制度。三是建立健全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对举办教师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培训院校和指导教师要在折算工作量、职称晋升、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要将指导教师的实际业绩,作为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作为评选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条件。

四是协同建设长期稳定的教师德育一体化建设基地。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设计,与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共同遴选建设长期稳定、多样化的教育德育培训实践基地。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完成培训任务。要精心谋划和组织项目实施工作,完善竞争择优机制,遴选优质培训资源和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做好项目申报、专家评审、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测等各项工作。7.通过实施《指导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一是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指导纲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纵向上,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横向上,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

二是指导实际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三是提高育德成效。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丰富了德育载体,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高育德成效。

第四篇:德育一体化心得体会

德育一体化心得体会

一、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培训,让我体会到了这一点,德育工作是我们中小学校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教育放首位;而对于教育而言,德育是首位的。我想,我们要开展好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应从思想觉悟上来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我们才会努力地开展工作,抓好德育工作,下功夫去完成好每一个工作内容。面对不断发展而又缤纷复杂的现代社会,面对越来越不听话的青少年,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德育还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应该重视我们的这一项工作,脚踏实地地把它做实做细。

二、德育工作的艰巨性

我们的德育工作不像文化教育课一样教什么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像其他工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德育工作者既是对学生教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成才的导师,也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这种多角色的我们,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不下功夫,不从细微工作做起,不研究好工作方法,是不会取好的成果的。况且,在当今这种社会环境下:网络不断侵蚀着孩子们的生活,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家庭教育又滞后不前等等,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更是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除此以外,德育工作还包括有学校的安全工作等,而安全工作也是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重要工作,并且学校的安全问题是随时随地都会面临的。

面对如此复杂而的工作内容和任务,而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又不利于开展工作,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好,是个艰巨的任务。那么,是不是我们就避而不谈德育工作和安全工作呢?我认为这是行不通的,正因为面临着如此多的问题和困难,才更需要我们不懈努力的工作来破除各种困难和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如何开展好德育工作

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自己肩膀上的重任,也让我清楚自己工作的艰巨;也通过学习,让我得到了各位专家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增强自己要把这项工作做好的信心。在听了几位老师的精彩讲座后,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学校的德育工作:

1、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建设。师德是学校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就像俗话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更何况我们是教育者,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其实,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大的家庭,有什么样的师风,就有什么样的校风,有什么样的校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学风。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首先做到榜样作用,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这样才会为学校德育工作起一个好的开端。

2、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未成年人的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中小学校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努力做到是学生的心理“医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的各种生活生存能力,促进他们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3、做好法制宣传工作。当前社会中,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已非常突出,甚至了出现了学生杀老师的极端行为。这警示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这一问题。相关的法制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面,我想我们要认真做好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让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这样才会要求他们做到守法、不违法等。

4、做好各种安全事故的防范工作。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不管做什么工作,我们都要按照“积极预防,依法管理,社会参与,各负其责”的安全管理方针,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来约束和指导工作,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这样学校的安全工作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也是学生的第一个老师,要想把学生教育得好,管理得好,就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努力教育。如开展家校定期会议、家长座讲会、定期家访等,都应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德育教育千头万绪,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但纵然我们的工作很繁琐,开展起来很困难,不过只要我们找到了方法和对策,不管多大的困难,多繁琐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并且能够把它完成好。所以对我来说,这次培训是一次及时的培训,它将对我今后的工作产生很重要的帮助和影响。

第五篇:初三化学德育一体化心得体会

初三化学德育一体化心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具备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一、德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人类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造纸和火药以及陶瓷和酿造术、商代青铜的制造、春秋晚期的冶铁和炼钢、煤和石油的开发及利用等等,都是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无与伦比的。化学教材中的绪言部分,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化学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建国前后鲜明对比,使学生更多了解祖国,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进而产生深厚的爱国之情,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思想。在讲金属通性时,介绍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人民就已制造出青铜器。在讲陶瓷时,介绍我国陶器的制造早在六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开始,而瓷器的制造则不晚于三千年前的商代。中国瓷器的制造技术于十五世纪传入西欧,欧洲人称之为“CHINA”(中国)。这是西方人对中国人民发明瓷器的永不忘怀的纪念。

在讲蛋白质时,简介我国于1965年成功的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在揭示“生命之谜”中夺取了世界上一项冠军。在讲淀粉时,提到碘遇淀粉变蓝色这一性质,可结合方志敏烈士在江西就义前夕,用米汤在白纸上写出机要文字,包上一份重要文件,说服一位女青年,把这份文件带给鲁迅,鲁迅即用碘在白纸上一擦得知其内容后,安全地把这份重要文件转到中央机关。

二、德育在实验教学的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源泉,是直观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使学生观察到正确、清晰的实验现象,指导学生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然后把实验现象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导游者”,深入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在讲氧气的性质时,先在课堂上演示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树立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此外,在学生实验时,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节约药品、爱护仪器、保持卫生,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和勤俭节约教育,通过实验后对部分物质的回收和利用,渗透商品经济观念教育。

三、德育在课外活动中的渗透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迪,受到熏陶。如,组织学生参观风筝博物馆,到附近的化纤厂、造纸厂、棉纺厂、酿酒厂等参观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丰富多彩的趣味化学小实验,组织化学知识竞赛和化学晚会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家乡的教育;通过对地区的水资源及大气、水域、土壤的污染进行调查并研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下载山东省德育一体化实施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德育一体化实施的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德育一体化心得体会

    教师德育一体化心得体会 汶南二中 赵成伟 对中学生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为他们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是新时期......

    德育一体化心得体会5则范文

    对中学生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为他们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是新时期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课题,下面是关于德......

    初中德育一体化实施现状及对策

    初中德育一体化实施现状及对策【摘要】初中德育一体化的实践是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存在问题在所难免。本文主要分析了德育一体化实施现状,并给出了能够解决问题的可行之策......

    李秀芬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纲要心得体会2017.12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纲要》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纲要》,我对德育课程一体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何应对新的形势迎接挑战,有效的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

    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xx校2016-2017学年 德育一体化管理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xx中小学德育工作要点》精神为指针,围绕今年我镇中心校工作,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

    德育一体化简报大全

    德育课程一体化简报 爱=尊重 育才小学 刘彩琴 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它常常与真诚、谦逊、宽容、赞赏、善于良、友爱相......

    德育一体化考试题

    《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学习提纲 语文学科 1、《指导纲要》的整体框架包括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和实践......

    德育一体化学习体会

    德育一体化学习体会 辛元 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他会努力地学习;同时,一个正在丰富自己知识的人,他的道德修养也会逐渐地提高。知识与品德应该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对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