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软版画”教学
谈谈“软版画”教学
摘要:版画制作动脑和动手方面有较强的综合性,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心灵手巧和开发智力,是对儿童进行美育的最佳法式之一。为此我以版画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探讨和研 究。我在吸取传统版画制作精髓的同时,自创了一种现代少儿“软版画”教学模式。顾名思义,软版画是在软版上面进行形象刻画,凹凸处理,并制造出肌理版痕,然后用各种颜料和彩纸印制成的画。它的材料来源非常平凡
学生只需用一支铅笔即可完成版画的底版制作。有时,我有意让学生在一副版画作品中用不同色调来表现儿童一般比较偏爱对比强烈、鲜艳的色彩,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这些成补色关系的色彩是最具强烈对比的,造成了儿童色彩的艳丽、夸张、夺目、主观的表现特色。总之,软版画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删繁就简、降低难度、贴近学生的生活兴趣与经验的要求,给学生们带来巨大的收获和成就感,真正能让孩子们主动参与,乐于学习;让他们自由思考,自由创作,帮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掌握学习的技能。
关键词:儿童版画教育
注释:吹塑纸版画:吹塑纸版画是以吹塑纸作为底板材料,在吹塑纸面上以刻、划、剪、撕、镂等方法制作版面,然后拓印而成的版画。其特点是制作方便,印出的线条流畅,画面肌理丰富。
基于少年儿童“爱画”、“爱动手”、“爱玩”的天性,版画制作动脑和动手方面又有较强的综合性,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心灵手巧和开发智力,可以说是对儿童进行美育的最佳法式之一。鲁迅先生生前非常重视儿童版画教育,曾有一封专论儿童版画的书笺,他说:“扶持儿童版画的发是富有战略眼光的表现、、、、、、”为此我以版画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探讨和研 究。儿童版画教育在世界各地早已得到各国儿童教育家的重视,很多国家多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开设版画课。
版画是观赏性的画种之一,属间接艺术,是绘画与印刷工艺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版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版画艺术的特点,初步尝试制作版画的方法和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由于版画是绘画与印刷工艺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因而除了绘画方面的共同特点之外,制作过程中的工艺技巧,显示材料的肌理和刀法轨迹的审美效果尤为突出。版画的种类很多,由于受材料和印刷条件的限制,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可选择条件比较方便,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版画作一些尝试。通过制作过程中的各种材料、工具使用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特定的肌理效果,提高学生对绘画创作的兴趣,自我观赏的乐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一、少儿“软版画”的表现方法 经过工艺材料的创新改进和反复的技法实验,我在吸取传统版画制作精髓的同时,自创了一种现代少儿“软版画”教学模式。顾名思义,软版画是在软版上面进行形象刻画,凹凸处理,并制造出肌理版痕,然后用各种颜料和彩纸印制成的画。它的表现手法多样,材料简单,易于推广,追求“刀味”、“纸感”,作品朴实、敦厚,具有广阔的艺术空间。它同时具有儿童画的特征和版画的特性。具体为:
1、工具材料和技法的改进
(1)它的材料来源非常平凡,是采用一种市场上常见的装饰、宣传材料------吹塑纸为基本版材。材料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厚度(约5毫米),内质却较松软,可弥补少儿手部力量不足或没有基本制作功底所带来的困难,制作上具有快捷、方便、自由的优势,学生可以象在纸上画画一样直接进行即兴表现,能便捷地表现出版画的效果。
(2)因为吹塑版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学生只需用一支铅笔即可完成版画的底版制作。如用铅笔画、扎、刺,反过来戳、压,还可以用手一块块撕,在底版上留下各种不同的肌理,使“软版画”更能表现出其特有的版味及弥补画面的不足和空缺。这种方法在制作上具用较高的安全性。
2、印刷技术的灵活和印纸的丰富运用
在底版制作完成以后,用油墨印刷时,孩子可以根据自己对色彩的爱好和独特感觉,自由的调和油墨,先将滚筒在吹塑板上随兴滚动,或用布托往版上粘色。再经过版画印刷机滚动加压,将多种彩色油墨自然融合起来,使底纸的颜色和肌理变化丰富,从而创造出一种很奇妙的视觉艺术效果,同时又不失版画强烈、明快的对比特点。
3内容题材的挖掘
假使你有机会走进让河一小的美术室,你一定会为学生的作品感到惊奇和激动不已,简直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它内容丰富,充满童真稚趣。有通过听音乐后,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绘画的【口哨和小狗】;也有看vcd舞蹈表演进行记忆画的【阳光少年】;有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编画的(使孩子们对课本知识加深记忆,并向其他学科延伸);有孩子们用自己的想象编故事画的,例如:【鱼儿公主和鱼儿王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也有规定相同的课程内容进行想象和创作画的。这种具有童趣的创作活动,使他们关注自然,增强爱心,心智得到健康法展。
4版画中色彩的运用。
日本著名美学家小林秀雄说;“色彩是破碎了的光„„,太阳的光与地球相撞,破碎分散,因而是整个地球形成美丽的色彩„„”科学证实,色彩是光刺激人的眼睛再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而产生的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儿童艺术是儿童的自我表现和创造性的表达。我在辅导学生版画创作中,十分注重儿童对物象的色彩感觉。在辅导学生进行版画创作的开始,首先要求学生完成一至二幅的黑白线条装饰画和色彩装饰画,黑白线条装饰画培养学生对物象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色彩装饰画培养学生对大千世界物象色彩的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儿童绘画中的色彩运用是儿童的本能表现,是感情的自我满足。他们在上版时,时常会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把握不准。我在这时往往采用启发教学法,先引发他们的感觉,说出对这一幅画的色彩感觉,联想色彩的象征性,这幅画是什么景物,应该是什么色调,你喜欢什么色彩,什么颜色放在一起漂亮,感觉好看。针对画面,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将色彩的轻重和软硬感觉,色彩的冷暖感觉,色彩的进退和膨胀感觉,色彩的华丽和朴素感觉,色彩的积极和消极感觉等知识融进教学辅导中,让学生在创作的同时感受色彩在画面中得不同效果,体会色彩的不同感受,认识色彩在作品中的不同作用。有时,我有意让学生在一副版画作品中用不同色调来表现,或者用不同颜色分别完成色版,再用不同颜色分别完成主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比较、自评、同学间互评,谈出他们的感受,教师再作小结评价,提高审美意识。通常我让学生在创作套色版画时,指套二至五种颜色。低年级可简单些,颜色分明些;高年级可多套一些颜色,使画面的色彩丰富些。儿童一般比较偏爱对比强烈、鲜艳的色彩,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这些成补色关系的色彩是最具强烈对比的,造成了儿童色彩的艳丽、夸张、夺目、主观的表现特色。
二、少儿“软版画”的教学价值
现代少儿软版画让孩子们更加自由地创造出一幅幅充满童真和童趣的美丽画面,提高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高度整合,并张扬了个性,健全了心智。“软版画”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软版画”的制作过程较为简便,这样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的兴趣集中在画面上,让孩子们潜心于肌理的表现效果,非常有趣味。因为版画制作过程中的画、刻、印会形成各种平、凹、凸的现象,印制后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版痕肌理效果,充分享受想象创造的快乐。“软版画”教学鼓舞并增强了孩子们表达情感世界的自信心,撇开了年龄的限制和功底的不足。由于制作上的快捷,全体小学生可以用最经济、轻便的吹塑板材料,能在较短时间内自由地随心所欲地表现心中的世界。“软版画”教学挖掘了孩子们的学习创造潜能。孩子们一旦有良好、自信的心态,他们就更会把这种创作的欲望迁移到别的学课领域,增强他们继续探讨和创造的信心,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软版画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删繁就简、降低难度、贴近学生的生活兴趣与经验的要求,给学生们带来巨大的收获和成就感,真正能让孩子们主动参与,乐于学习;让他们自由思考,自由创作,帮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
参考资料
杨景芝著:《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赵国志主编:《色彩构成》
安宁主编:《色彩原理与色彩构成》
第二篇: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里就提出了“软实力”一词,我想 “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字典上解释说:一切可以量化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而一切不可以量化、却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都是“软实力”。由此可见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思想文化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政策策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文化产业对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效益的追求,均属文化软实力建设。
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沪司令盐泽幸一在疯狂的侵华战争中刻意摧毁中国文化,他十分露骨地说:“炸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这个侵略者清楚,一个民族一旦失去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记忆,那就只配做奴隶了。印书馆和图书馆等文化软实力载体的作用尚且如此之大,何况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的文化软实力载体。可见文化软实力确实关乎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当迈步于中国文化软实力自觉之路时,这是必须深刻认识的第一要义。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这里我有一些自己的一些想法:
(1),首先我们要使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只有我们自己有了强大的自豪感才能够对外宣传,对外输出。
(2),政府乃至社会各界人士都要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一份优良的土壤而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以为只有有两肥沃的土壤里才能更容易长出参天大树!
(3),在做好(1)、(2)的同时我们要放眼世界,多方位传播,提高文化感召力。孔子学院在海外遍地开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如北京奥运会以“人文奥运”为理念,大力传播汉文化,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中国热潮”。
(4),多元化沟通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如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成功的召开。
尽管中国文化软实力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是我们都要对之有信心,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愿我们的祖国文化软实力早日“赶英超美,早日将大和文化踩在脚下!!!”
第三篇:谈谈古诗词教学
谈谈古诗词教学
资中县水南镇中心学校 徐大容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四法:
一、积累、吟读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不少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同时,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朗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因为诗歌具有极丰富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古人读书讲究吟诵之道,吟诵要口到,心到,情到。现在的诗歌朗读更应该保持这种吟诵情韵,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除了朗读外,还可以让学生采取默读、轻吟、诵读、配乐朗诵等形式进行阅读,最终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情感上,凄苦愁楚是《天净沙﹒秋思》的情感基调,总体要求是语速稍舒缓,音调低沉。在具体的朗读过程中要注意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中九个词语均为偏正结构,“正”是叙述的事物,“偏”是对所叙述的事物加以了最简洁、最鲜明的描绘。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在朗读时,应强调后正的部分,适当延音。最后两句可说是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 尽致。朗读时应注意体味这种情感的宣泄,音调要低沉,表达出愁苦之情。
通过朗读点拨后,学生有了丰富的朗读体验。然后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练习。如个人朗读、齐读、示范朗读、跟读等。学生在朗读练习中,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已经初步把握。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词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三、创设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 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1、组合意象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在这首二十字的千古绝唱中,粗线条地描绘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意象,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落日”在西,“大海”在东,视野开阔。既有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又有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还有滔滔黄河水的声响,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2、再现意境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这样能整体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能将诗歌理解得更加透彻。如:赏析宋代名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意境想象再现法,他们中有人以第一人称角度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泪水已从脸颊滑落,窗外铅色的天空越发沉重了,天地昏暗一片,海上波涛如怒,浪头一个个掀上船板,我心也正如此水呀!山河已碎,我又身陷囫囵,孤苦伶仃,被缚于此,零丁洋啊!零丁洋!你是否为 我所生,忆少年豪气冲天,有青云之志,常吟咏岳飞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雄豪之句,亦高唱辛弃疾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忠信之言,可现在„„,哎,双眼已又朦胧,我该何去何从呢?是啊,“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司马迁说得多好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易安的这句又响彻耳边,哈哈哈„„,人生虽短,可我要将它变为永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再造意境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
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像,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创作欲望被激发起来,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类比迁移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的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1、同类比较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 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
在教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词《武陵春》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构思新颖,情景交融,写愁方法独特;二是思想内容也差不多,都是书写情愁;三是风格略有不同,前期清丽婉转,主要是书写闲愁、离愁;后期沉郁凄苦,主要抒发国恨家愁、浓愁、哀愁。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2、异类比较
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在教苏东坡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拿来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首词的不同点:一是内容上不同,第一首词抒发的是报国之志,第二首则是悼妻之作;二是写法上不同,第一首通过打猎场面的描绘以及典故的引用来表达作者希望得到朝庭重用的思想,而第二首则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想像的设置来表达自己对亡妻思念之情的;三是风格上不同,前一首豪迈雄壮、意气风发,后一首缠绵悱恻、荡气回肠。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这两首诗词,对苏东坡这个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第四篇:谈谈教学幽默
谈谈教学幽默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运用幽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融洽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在教学中运用幽默可以使用婉曲释义法、巧用笑典法、行为乖缪法、借题发挥法、轻言拨重法、刻意精细法;但是不论使用怎样的幽默法都应注意几个问题:教学幽默要为教学服务,要恰当把握时机,要掌握分寸。
关键词:教师、教学、学生、幽默、方法、问题
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将教育视为形成素质.发展能力和开发创造力的过程。教育教学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怎样以学生为中心呢?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学生的学习情感、兴趣,引起学习欲望和冲动,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而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幽默是一种好方法、幽默的方法,就是用故事情节的手法,造成一种充满情趣.令人发笑又耐人寻味的艺术情景,使学生打开心扉,逐渐步入佳境。
1.幽默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1.幽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人的激情、心境、热情等。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必须伴有情感的因素,美国一位科学家研究发现,人脑中有一种叫作海马状突起的神经传输,与人的短期记忆有着直接联系,而海马状突起的有无、高低,又直接取决于人的情感是否愉悦。人的情感处于愉悦的状态,海马状突起就会明显,人的记忆力会明显增强;相反,情感低落、沮丧,会使海马状突起变小甚至消失,而人的短时记忆力也会相应地丧失。鉴于上述原因,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之泛泛,学生听之渺渺,就难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难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的实施愉快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记忆、分析、理解的氛围。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教学应成为欢乐愉快的认识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的状态,引起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分析、综合、推理,进行创造性思维。所以,愉快使人聪明;反之,在教学中不愉快的情感,则会使人心恢意懒、注意力涣散,从而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阻碍学生智力的发展。
有些课程比较枯燥,偏重知识,趣味性少,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政治课。如果将政治课讲成纯理论讲授课,不利于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一位政治老师在讲“量变质变的变证关系”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古代有一个看守仓库的保管员,偷了仓库的一两银子,被人告发,县官判打五十大板。保管员不服,县官一气之下判他死刑。其判词是: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个判决合不合适,我们暂且不管,但这个判词中就包含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问题,学生听后深受启发。这位教师运用的就是幽默的方法。幽默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错落有致,产生人心弦的教学艺术魅力;还可以使抽象.严肃的知识庸俗易懂,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1.2.幽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2.1.幽默--可以使课堂导入富有情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先声夺人的奇效。幽默式的导入就有这种作用。幽默最本质的特点是“喜剧性”,它一方面能够引人喜悦,逗人发笑,另一方面则意味深长.有位政治教师在讲“原因和结果”这对哲学范畴时,这样导入:虽然我们有些学生对哲学课不感兴趣,但有个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就是古往今来哲学家多长寿.中国有句话叫“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是许多哲学家活过了70岁,比如,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公孙龙活了76岁,王充活了73岁......再比如外国......为什么哲学家多长寿呢?就是有着深邃哲学思维的人,他们常常能够达到一种高超而玄妙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能够深入人生又能够超出人生,将大学者和平常人的心境融合为一体,体现着宽容温和、平易愉悦和从容自得,于是他们生命之路默默地延伸。这个事实就包括一对哲学范畴----原因和结果。这位教师这样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在良好的气氛中顺利的进行。
1.2.2.幽默--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
有位政治教师在讲“爱国主义”时,没有专讲祖国伟大,我们要象爱母亲那样爱祖国,而是引用了张作霖的一件轶事。有一次,张作霖应邀参加一个酒会,席间有个日本名流拿出笔墨请张作霖题词。因为日本人听说张作霖大字不识的几个,意欲让他当众出丑。不料,张作霖的军笔一挥写了个大大的“虎”字,然后落款“张作霖手黑”。秘书一看,忙小声提醒他:“大帅,您写的‘墨’字少了个‘土’,成‘手黑’了。”张作霖眼睛一瞪,掷笔而起,大声说道:“我还不知道这‘墨’字下面有‘土’吗?这是写给大家看的,不能让日本人带走‘土’!”这件事,听起来生动有趣,发人深思。学生们听了“寸土不让”的故事,回首当年日寇的血腥侵华史,无不义愤填膺,立志报效祖国的神圣使命感油然而生。
以上这些事例,教师运用幽默的方法,突破了抽象内容的局限,抛开了空洞的理论说教,增强了说理力度,提高了教育实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目的。
1.3.幽默--有利于融合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难免会出现不如意的事情,如学生打磕睡、迟到、左顾右盼、私下讲悄悄话等等,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不可能专门停下批评学生,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可能对这种情况听之任之,不管不问。那么,究竟应当怎么办?有一位政治教师在讲“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时,一个学生眼望窗外,凝视蓝天,旁若无人。教师走到他眼前,说道:“你凝望无边无际的苍穹在想什么呢?也许你在想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吧。你坐在教室里,心想外边,这就叫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别的学生听后露出善意的微笑,这个学生听后思维又回到了课堂上。还有一为政治老师在讲“货币本质”时,一个学生因为看电视睡得太晚,以至听课时酣然入梦,并且打起呼噜,影响其他学生学习。教师让旁边的学生把这个同学叫醒,说:“我本以为货币是很有魅力的,谁知道在座的就有不为金银所诱惑者,真是难能可贵,可钦可佩。”寥寥数语,这个学生惭愧不已。
采用幽默方法批评学生,一般来讲,没有凌厉、肃杀的训斥,有的是拂面的春风;没有居高临下的征服,有的是心平气和的交谈,既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又可以始终不离教学这个轴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认识错误,接受批评。
1.4.幽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和综合表现。它要求教师能够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机智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具有较高的技巧性。而幽默,就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这方面能力。
课堂教学,教师有时难免会出现失误。当失误发生是,教师既不能遮遮掩掩、强词夺理,又不能放任不管、无动于衷。正确的作法是积极补救,补救的越主动越巧妙越圆满越好。有位政治教师在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引用了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诗句,并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句板书在黑板上,可惜板书时漏掉了一个‘话’字。这位教师发现后,略思片刻,便坦然地在诗句后用小字写上“酒后失言”四字。这一匠心独运的补救措施,既说明诗中“酒”字后面少了个“话”字,又表明歉意,课堂失误,请学生们原谅,这种运用幽默随机应变的技巧,不但显示了这位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功底,而且无形之中树立了这位教师谦虚谨慎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幽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
2.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教学幽默
创造幽默的具体技巧与方法多到不可胜数。教师运用教学幽默艺术策略不仅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且也要注意与自己的教学风格相协调,即做到“因教施教”。孙绍振教授曾著《幽默答辩50法》一书,该书结尾一段话意味深长、启人深思。他说:“方法变化多端,全在曲尽其妙,大体则有,定体则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若无临变制机之巧,则百法而无一用,有法而成累赘,不如无法,若有七窍玲珑之智,则无法也能生法,一法能化万法也,即所谓无法之法是为至法。”所以,下面所述教学幽默艺术的策略,也是只能借鉴,不能照搬的。否则,极易造成幽默不成、反落笑柄的不良效果。
2.1.婉曲释义策略
根据教学艺术的需要,对某些概念、词语的内涵、外延作巧妙或歪曲的解释,即可形成独特风味的幽默艺术。美国艺术幽默作家安彼罗斯.迪尔斯即利用释义这一手法编纂了一本不同凡响的《幽默词典》,对一些原先枯燥乏味的名词作了新的解释,使人读后,对事物的本质有豁然顿悟之感,而且引人入胜,别有一番情趣和风采。比如:“政治”:指谋求利益而从事的公务;“外交”:指为本国而撒谎的活动;“和平”:指两次战争中的一段间隔;“坦克”:指超级大国用来拜访朋友的交通工具,等等。有一位班主任就很注意在教学中使用经婉曲处理的幽默语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找早恋学生谈话,用“男女间情感过近了”;说“偷东西”,是“没经主人同意拿东西”;说“骂人”,是“语言不文明”;说“打架”,是“武力解决矛盾”;说“考试作弊”,是“借 助别人记忆材料”;说“吸烟”,是“慢性自我摧残”;说“随地吐痰”,是“施放微形生物病菌弹”;说“上课随便说话”,是“语言失控”等。有位中学历史教师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学生问意大利为什么不马上参战,他幽默地说:“意大利,意大利,意在大利,当时它要观望,哪里有利可图,就参加到哪里。”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婉曲释义策略,既点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又满足了幽默表达的需要,其幽默策略运用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2.2.巧用笑典法
在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精心设计或引用幽默谐趣的典故插曲,即可达到内容与笑典相映成趣的效果。如有位教师讲《捕蛇者说》,讲到最后一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让学生看课文底下对“人风”的注释:“人风”,应作“民风”,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为了加深对“忌讳”的理解,教师便着意夹叙了一个笑话:我国古代对于地位或辈份比自己高的人,依礼不得直呼其名,连名字里的每一个字都不能念出口,谓之“忌讳”。五代时有个大官叫冯道。《籍川笑林》曾记载冯道的门客讲老子《道德经》的故事。《道德经》开卷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门客因讳冯道之名,不敢读出“道”字来,只得念:“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这一个笑典的使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忌讳”这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课堂气氛的活跃或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行为乖谬法
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具体情境采取有悖常理的奇怪举动,其夸张荒谬的形式实为一普通常理而服务,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幽默效果。如有些学生经常不自觉地把得数部分小数点后末尾的“0”留了下来。有一次学生板演,写成4.82+1.68=6.50。教师在订正时,突然从抽屉里摸出一把明晃晃的大剪刀,并问学生:“谁知道我要用这把剪刀做什么吗?”学生都愣住了。教师接着说:“我要给这个得数剪尾巴了。”这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全都笑了。果然在以后几次作业里就消灭了这种现象这就是行为乖谬法的成功运用的一个实例。
2.4.借题发挥法
教师在教学时就某一问题暂停其本义顺向推进,而旁逸斜出作横向联系,借此题而发挥彼意,也能构成别有意味的幽默。如鲁迅先生很推崇国外一些写得出色的文艺理论书,在阐述问题时“往往夹杂着闲话或笑语,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鲁迅先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运用这一方法。他讲《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今所见汉人小说》的时候,讲到《西南荒经》上说有一种什么“讹兽”,人吃了就要说谎话。这时他自然地插上一段生动的问路故事。说是在十里洋场的旧上海,有人走到岔路口向人问路,谁知甲说向东,乙说向南,丙说向西,三个人回答了三个方向,这真个叫你啼笑皆非。在这段活灵活现的讲述之后,鲁迅先生幽默地来了一句:“大约他们都食过讹兽吧!”于是哄场大笑。看来这是一段闲话,但是闲话不闲,在这里,鲁迅先生借“讹兽”之题对旧中国的一种恶劣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的抨击。学生们在哄然的笑声中,既加深了对“讹兽”的理解,又接受了严肃的思想教育,并且确实“感到格外的兴趣”,精神振奋,要往下听。
2.5.轻言拨重法
以极轻松极平常的语言事例漫不经心地拨倒本来极紧张极重大的难题,而轻易走出困境,可以使人因“历惊无险”而释然畅怀出笑。如特级教师林炜彤针对刚开始学写议论文时,几乎所有学生都说枯燥、难懂、不会写的情况,作了辅导。他说,议论文其实并不神秘,我三岁的小孙女也会作议论文。有一次小孙女说:“我最喜欢爷爷了。”(论点)“爷爷喜欢我,不骂我,买棒冰给我吃,还带我到儿童乐园去玩。”(四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爷爷。”(结论,与开头呼应)这个例子一举,整个教室里充满了笑声,在笑里中学生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消除了写议论文的畏难情绪。林老师这种以“一两拨千斤”的幽默艺术,显示了他深厚自信的教学功力。
2.6.刻意精细法
在教学中教师将通常模糊定性论述的东西,刻意地加以精细定量描述,可产生喜剧性的幽默效果。如有位教师在讲人生价值时这样描述人体的物质价值:“构成人体的水,足以装满一只容量为45升的水桶;人体里的脂肪,可以制造7条肥皂;人体中的碳,可以制造9000支铅笔;人体中的磷,可制2200根火柴;人体中的铁,可造2根铁;人体中的石灰可足够刷两个鸡棚;还有少量的镁和硫......”教师“严肃认真”的精细论证,使人忍俊不禁。当提醒学生要珍惜时间,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时,教师一本正经地引用西方统计专家的数据:“假如一个人的寿命为60岁,那么他总共有21900天。一生时间的用途分别为:睡觉20年(7300天);吃饭6年(2190天);穿衣和梳洗5年(1825天);上下班和旅行5年((1825天);娱乐8年(2920天;;生病3年(1095天);等待3年(1095天);打电话1年(265天);照镜子70天;擤鼻涕10天。最后只剩下3205天,即8年零285天用来做有用的事情。”统计数据“精细”程度,教师引证的良苦用心,不是很令同学们听后既享乐意又得教益吗?
3.运用教学幽默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幽默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运用教学幽默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敏锐、深刻地观察生活能力和超脱现实的创造思维能力。成功地运用教学幽默,可以使教师巧妙地处理一些课堂上的突发性问题,不至于造成课堂上与学生正面的冲突,而影响讲课效果。但是,教学幽默不是随便可以使用的,我认为运用教学幽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3.1.教学幽默要为教学目的服务
幽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幽默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紧扣讲课主题,切不可能海阔天空乱扯一气,也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记得上高中时有一次讲语文课,讲到柳永的《雨霖铃》时,其中有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老师从讲台这头走到讲台那头,边走边说:“去了,去了„„”那种悲伤的表情和动作,虽然当时憋不住地笑,但多少年后仍记忆犹新。这种幽默,形象而生动传神,真实而具体贴切。笑是幽默的表现,但如果是当时“表演失当”,乱出洋相、油腔滑调、甚至于耍贫斗嘴等等不但不适合课堂内容、不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而且还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所以我认为“无聊的、无原则的”幽默,应该禁止进入课堂教学。
3.2.恰当把握时机
当课堂纪律涣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当学生疲倦时;当学生情绪紧张时;当师生处于窘迫状态时;恰当地使用幽默,就会“化险为夷”甚至于“绝处逢生”。比如有一次,我正在讲课的时候,一名同学听讲走了神,玩起了圆珠笔,“咔嚓咔嚓”很“尽兴”。我本想把那名同学叫起来批评一顿,但想到他可能是出于无意,于是为了不影响课堂效果,我说:“讲课的时候不需要伴奏”。学生们都笑起来了,那个同学也非常不好意思地收起了笔,就这样化解了一场尴尬。总之,当教学需要时,成功地运用教学幽默,能化解疑难,巧妙地解决问题。
3.3.注意应用的条件
运用幽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容易让对方误解,而事与愿违。这些条件如师生关系是否密切,时间、场合是否恰当,当时的语言环境是否合适等。有个学生叫刘星,他有一个爱在课堂上打盹的同桌,那个同桌有一对看上去经常睡不醒睁不开的眼睛。有好几次,刘星也在课堂上趴下来了。我知道平时他学习成绩很好,而且性格开朗。于是,我就说:“前几天我看了个杂志,上面说瞌睡虫也会通过空气传染。你们看,刘星就是最好的印证。”大家都笑起来了,刘星也很不好意思地抬起了头。如果换一个脸皮很薄的学生,说不准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呢。所以,运用幽默,要注意幽默的对象。
3.4.掌握分寸
任何事物都有个适度问题,适度有益,过度有害,运用教学幽默也不例外。课堂不是娱乐场,教师也不是逗人乐的演员,失度的幽默,会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幽默的语言、动作、表情上,忽视了他们应该学习的内容,同时也使学生怀疑教师所讲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常会把教师看成戏剧舞台上的丑角式人物。有一次上综合课,讲到人应该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个课题时,我讲了一个笑话。一个人在动物园逗大猩猩,他向大猩猩扒了扒眼皮,大猩猩打了他一巴掌。他询问饲养员,饲养员告诉他:“大猩猩的语言里,扒眼皮是说他傻瓜的意思。”这个人很气愤,想报复大猩猩,他打了自己一巴掌,想让猩猩效仿,结果猩猩冲他扒了扒眼皮。这个故事,我让两个学生上台表演了一下,把学生逗得前仰后合,同时也记住了这个故事。我想自己不能去表演,一方面有失身份,另一方面会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姿教态产生怀疑。他们记住的可能不是这个故事本身,而是教师当时的滑稽了。所以,幽默也要掌握一个度。正如老舍所说:“死啃幽默总会有失去幽默的时候,到了幽默论斤卖的时候,讨厌是不可避免的。”如是不能掌握分寸,那么事必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总而言之,适度地在课堂上运用教学幽默,可以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融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使教师的讲课更具魅力,学生更易接受。我认为我们应该适度地运用教学幽默,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明坤,杨清新.简论教学幽默(N).南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5
「3」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67
「4」杨明全等.新课程下的课堂观(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7
「5」 李如密.教学幽默:增强师生亲和力的有效策略.教之魅(R).2004.11 「6」朱永新主编.引领心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师案例读本(C).海南出
版..2005.6
第五篇:《画》教学反思
《画》教后学思
1.在教学《画》一课时学生接触了一些意思相反的词,这样的引入自然顺畅,又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2.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
3.将练习说话和理解句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理解句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乐趣。
4.形式新颖有趣的练习,学生乐此不疲,在涂涂画画、找找贴贴和分分的过程中巩固了识字,认识了事物,练习了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