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市学习考察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06:3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5市学习考察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5市学习考察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第一篇:5市学习考察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5市学习考察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赴成都昆明贵阳遵义安顺等5市学习考察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定西市党政考察团

为学习借鉴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先进经验,尽快做大做强我市中药材产业,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药都”,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子兴任团长,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尔锋,市委副书记牛兴民同志任副团长,市政府秘书长金钟、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陇西、渭源、岷县县委或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定西市党政考察团,于2009年11月12日至18日对成都、昆明、贵阳、遵义、安顺等5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团实地考察了成都等五市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情况,参观了成都国际商贸城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南白药集团、龙润药业有限公司、山灞图像传输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遵义市忠庄药业园区、廖元和堂药业有限公司,贵阳修文县扎佐医药工业园,贵州维康、德昌祥、益佰制药公司,安顺市百灵企业集团制药有限公司等药材市场、医药工业园和制药企业,与当地党政领导和企业家进行了座谈交流,11月16日下午在贵阳市成功举办了定西市中药材产业项目推介暨经贸洽谈会,签约中药材产业项目9项,总金额2.8亿元。11月19日至21日,在广西参加国务院扶贫办会议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子兴同志又前往广西崇左市凭祥中越边贸市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就中药材、马铃薯等出口事宜和当地党委政府有关领导进行了商谈,初步达成了协议。通过这次考察学习,大家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解放了思想,拓宽了思路,增强了信心。尤其是5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扎实有效的开发措施、巨大的产业规模、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现代化的制药企业,给考察团每一位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既看到了差距,又看到了定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努力打造“中国药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成都等5市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主要做法

成都等5市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药用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地道中药、民族药及珍稀、特有药材等特色资源优势突出,自古就有“川广云贵,道地药材”的说法。5市的医药产业特别是中药现代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整体规模、科技创新能力和骨干中药企业等在全国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竞争优势,形成了从中药材种植、中药产品研发到中药工业、中药商贸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中药材产业发展链条不断延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5市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开发措施和办法,他们把当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骨干企业挑头建基地,狠抓规范化标准化种植。5市都非常重视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的研究应用和产业基地建设,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骨干制药企业到农村建立试验示范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形式,促进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规模化、规范化和集约化发展。贵州威门药业多年来致力于头花蓼GAP基地建设与品牌创新,建成生产基地1755亩,年产量470吨,产品销售额1.4亿元,每年给农户提供种植收入5000万元,双赢的效益促使企业与农户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企业在贵州首次建立了头花蓼种植资源圃、良种繁育基地、大棚育苗基地和种植示范基地,2005年11月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认证,基地建设获得了贵阳市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中药材面积和种植基地的不断扩大,全市已建成天麻、半夏、鱼腥草等8个中药材GAP试验基地。昆明市在寻甸、禄劝、东川等县区建立重楼、雪上一枝蒿、中华雪胆、阿坝当归、板蓝根等为主的中药材原料规范化种植基地5000多亩,实现产值800多万元。安顺市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市6县区发展了1300亩到25000亩不等的11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了从种植、产品开发、生产到市场营销的产业链,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现代制药引领精深加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水平。5市在中药材加工上起步早、发展快,特别是精深加工搞得非常好,引进的企业多,规模档次高,别具特色的民族医药发展迅速。贵阳中药制造业已成为全市工业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影响,涌现出了威门、百花、同济堂、益佰、神奇、益康等知名企业,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已达14家,单一品种产值超亿元的产品已达9个,中成药销售收入占全国的3.8%,列全国十强城市第5位,80%以上的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工艺技术水平已达到国内先进和通用水平,ERP、CAM、CRM、SCM、PDM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以本地资源为主要原材料生产的“热淋清颗粒”、“全天麻胶囊”、“咳克胶囊”、“仙灵骨葆”、“枇杷止咳颗粒”等产品成为贵州“苗药”品牌的佼佼者。成都的地奥、科伦、蜀中制药集团和迪康、奥邦、志远广和等药材加工企业,昆明的云南白药集团、滇虹药业、昆药集团、盘龙云海、圣火制药等企业,贵阳的益佰、神奇、同济堂等制药企业,都在促进当地中药材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扩大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品驰名全国。

(三)打破瓶颈约束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增加资金投入。5市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了以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入为主、民间投资参与、吸收外商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有效保证了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成都市把企业科技水平和实施项目的科技含量分层次分时限落实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贵阳市从2002年开始,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研究开发专项资金,每年安排省级技改资金1500万元支持医药企业GMP改造,安排400万元的中药材种植专项资金。昆明市设立“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自2004年以来,连续5年从现有中药材企业新增税收以及新建中药材企业上缴税收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进入引导专项资金,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从而吸引更多的金融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医药产业,将分散的力量整合优化,形成了中药材产业发展投入的完整体系,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遵义市在2003年企业进行GMP技改的关键时期,市政府筹集400万元,对医药企业贷款贴息,引导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2.78亿元,顺利完成了GMP技改工作。

(四)医药产业园区引领载体建设,不断完善发展平台。5市都着力从政策措施、土地优惠、经费投入、环境优化上下功夫,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融资药业园区,对打造医药产业发展平台起到了很好地拉动作用。成都市利用科技部批准在四川建立第一个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机会,建成了集研究开发、人才培养、中试孵化、生产销售功能为一体的中药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园,促进了医药企业的聚集,已形成了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辐射彭州医药工业园、温江海峡两岸科技园等园区的“一区多园”格局,目前已引进项目36个,到位资金23.5亿元。贵阳市借助省上打造“环贵阳制药产业带”的机遇,依托修文扎佐、乌当东风、清镇、花溪、息烽等5个中药工业园区,培育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带动了全省中药产业的长足发展。贵阳市在扎佐中药工业园建设中,把一个国营林场空闲地以每亩4800元的地价出让给医药企业建厂,先让其发展壮大,再用企业税款来逐年抵扣所欠费用,这一优惠政策的实施,大大增强了医药企业进驻工业园的积极性,为工业园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遵义市从2000年开始,启动建设占地2000亩、投资2亿元,集制药、生物工程、信息技术三位一体的遵义市高新技术产业园,目前入园的22家企业已建成投产17家,有9户企业通过国家药监局GMP验收,拥有国药准字72个、保健品13个,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19个剂型38条生产线,到2011年园区内将会有2户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

(五)药品集散带动商贸营销,不断拓展流通领域。完备强大的流通体系是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5市对此也非常重视。成都市利用便利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将五块石———大丰物流基地打造成为辐射带动全省的医药物流市场,聚集了上百家医药物流公司,年销售额近200亿元,已成为西部最大的药品物流配送中心;同时,将年交易药材近5万吨、覆盖全国40%市场的全国三大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的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整体搬迁到成都国际商贸城,努力打造集产品展示、商贸、交流、洽谈、订单、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市场,目前成都有药品批发、零售流通企业4500余户,已成为西部药品和中药材的重要集散地,基本形成了多渠道的销售网络和配套服务体系。贵阳市按照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建立了一批骨干商业医药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网络销售、配送中心等形式,加强定点零售管理、规范发展营销网络,努力开拓农村和国际国内医药市场。昆明市菊花园中药材交易市场是云南省唯一国家批准设立的大型中药材专业市场,占地50余亩,经营药材4000余种,交易量占全省的80%。

(六)人才高地助推深度开发,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5市非常重视培养和引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可以说,人才兴业是他们的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贵阳市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和重大开发项目的实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了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还积极鼓励和支持贵阳中医学院等各类医学院校扩大中医药类人才的培养,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以重点建设项目为载体,加强对现有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并通过他们加大对农民中药材GAP种植技术的培训,让农民真正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水平。昆明是生物技术人才的聚宝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知名专家和学科配套齐全、结构合理、专业技术力量雄厚的高精尖科研团队,促进了全市中药材研发水平的提高,并为昆明引来一批高层次、影响大的项目。尤其是在植物学家吴征镒、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孙汉董、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专家周俊、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张亚平等四位两院院士“聚才磁石”的强力效应下,已形成了医药产业人才小高地和中药材良种繁育人才小高地,为全市乃至云南全省的医药产业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几点启示

定西与成都等5市相比,在资源禀赋、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但我们都处于西部,都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他们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的经验和做法给了我们启示:

1.党委政府重视支持是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的保证。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5市对发展中药材产业无论从设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力量、确定发展目标、落实政策措施,还是在配套发展种植基地、鼓励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创立名牌产品、分工协作延长产业链条、建立产学研销紧密结合的产业联合体上都做到了态度坚决,积极实施。市县都成立有相关的党政领导任组长的发展医药产业方面的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都要统一思想,积极行动,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打造“中国药都”提供支持和保障。

2.以战略思维谋划产业发展是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的前提。高起点定位,大手笔规划,是引领5市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效举措。5市党委、政府都致力于当好产业发展的“规划师”,以战略思维高站位、高起点定位和谋划产业,引领和推动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如成都市1998年确定将医药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培育后,提出依托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人才优势,提出医药工业、医药商贸、医药科研、医药教育、中药材基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思路,经过多年努力,生物与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成都也成为国家首批医药出口基地和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生物医药)。目前,根据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形势,5市结合各自实际,都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的规划、纲要或意见,以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路,高起点谋划和定位,集中力量,持之以恒,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抓出成效。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中药材产业发展要走向标准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成都的地奥、科伦等企业集团和迪康、奥邦等药材加工企业,昆明的云南白药集团、滇虹药业、昆药集团和贵阳的益佰、神奇制药等企业,提升了当地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在推动中药材无公害认证与GAP基地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当地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现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和省内外知名企业的招引上下功夫,培育和发展尽可能多的龙头企业,不断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4.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强大的技术支持是一个产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规模化基础上的集约化和科技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征。5市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注意将继承挖潜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区域发展相结合,将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相结合,在种植基地、技术研发、GAP建设与认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大的动力。尤其是成都市在中药研发上狠下功夫,建立了从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到工业化生产全过程的研发体系,为打造川产药材大品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因此,我们要在技术创新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在充分发挥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现有科研机构作用的基础上,培育和引进更多的人才和技术。

5.调动药农规范化种植是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5市在发挥地方政府引导作用,保障药农利益,寻求龙头企业与药农利益的平衡点上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办法,特别是上联农户、下联市场,同时为药农提供技术服务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在指导药农进行科学规范种植,保证药农利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稳定现有110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强化标准化规范种植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及时引导农民进行种植品种调整,还要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切实使农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为中药材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三、意见和建议

5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中药材开发领域大有可为,我们必须把培育中药材产业作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整个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进一步扩大资源开发领域,下功夫延伸资源型产业链条,积极培植非资源型产业,努力构筑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虽处全国前列,但中药材产业发展正处于由数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型的阶段,特别是加工比较粗放,龙头企业的带动力还不强,资源优势尚未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今后,我们要以打造“中国药都”为目标,扩大加工集群规模,把定西建成全国一流的切片加工基地和配送中心;积极发展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把定西建成全国一流的大型制药企业前处理基地;大力开发非药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相关产品,把定西建成全国一流的“健字号”产品基地;大力发展中药材仓储和现代物流业,使定西成为全国中药材的价格形成中心;努力创造条件,引进一批全国一流的现代制药企业落户定西。

一要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产业园建设。产业发展的潜力在加工,关键也在加工。要不断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中药材精深加工水平,尽快申请省上审批“甘肃定西中医药产业园”,给进驻产业园的医药企业在税收、费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积极扶持中药材产业尽快做大做强。要趁着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积极申请国家注册“中国药都”商标,使定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药都”之称。要采取拍卖、联合、兼并、挂靠、股份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大对现有企业改革力度,引导企业开展强强联合、品牌经营,尽快形成若干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团,减少企业之间无序、恶性竞争现象。要以现有骨干企业为依托,强化中医制药、中药美容、化妆品系列、保健食品系列新建项目论证、立项审批与综合研发,确保重点企业尽快通过GMP认证,加速产品升级换代。

二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快产业深度开发。科技创新是关系中药材产业产品更新换代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始终贯穿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研发。要深入开展技术培训,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模式,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推动中药材产业深度开发。要认真落实省上出台的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办法,增加中药材产业的科技投入和项目投资,积极争取每年5000万元的扶持资金,从良种繁育、无公害栽培、深加工技术开发等方面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要依托甘肃扶正制药有限公司、陇原中天集团、岷海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区域性中药材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不断提高中药材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水平。

三要以规范管理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直接影响中药材产品销售和流通,对中药材产业资源优势最终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决定作用。为此,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高度重视推介“千年药乡”、“岷归”等金字招牌,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设立特色产品直销窗口,并加强终端市场供求信息的跟踪调研,实现产地市场与终端市场的有效联结,不断提高外销量和市场占有率。要进一步提升中药材交易中心的市场功能,以陇西中药材物流园区和加工基地为核心,充分利用成都、昆明、贵州中药材市场和广西凭祥中越边贸市场的有利条件,不断拓宽西南和东盟市场中药材的销售领域,加快我市中药产品的出口量。要充分利用我市地处西北高原干燥冷凉的气候资源和较为便利的交通优势,顺应国内“南药北贮”趋势,大力发展规模仓储,迅速提高吞吐能力。同时要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利用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陇西等县建立仓储中转基地,使其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期货市场。

四要以实施GAP种植为目标,进一步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GAP种植是中药材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环节,只有确保GAP种植的规范化,才能确保中药材产品质量的优质高效。要大力实施种子种苗、试验示范和GAP基地建设三大工程,全面提升我市规范化种植基地和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水平。高度重视抓好优势地产中药材地理标识注册。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完善符合GAP基地种植规范标准,加快建立可靠的质量控制体系。要进一步加大“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广力度。同时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与国内外医药大企业和大集团的合作,走联合发展之路。

五要以强化服务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协调引导机制。要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适应产业开发需要的项目、资金统一管理和服务体制,努力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要加大对质量和环境安全的监测力度,强化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水平,努力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要探索建立中药产业开发基金,重点扶持GAP基地建设、企业技改、科技研发、公共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基础建设。

第二篇: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康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康乐县中药材种植历史久远,面积大,品质佳,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是世界中药材中的上品,而康乐县的膜侧中药材以其品质优、产量大、品质好,深受更欢迎。2006年该县申请注册了中药材无公害认证。2009年,全县种植中药材3.62万亩;总产量达5453吨,值产达12609万元;3000吨,产值达1.77亿元。“陇宝”牌莲花山中药材醋、“奥妮雅”中药材系列化妆品、中药材酒、中药材鸡、中药材鸡蛋地方优势品牌初步形成,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膜侧中药材”已成为县域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其系列产品已成为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新亮点。

1、中药材种植发展现状与优势

(1)现状 康乐县中中药材主要分布于在西南部的莲麓、景古、五户、草滩、胭脂、上湾、鸣鹿、八松几个乡(镇),该区平均海拔2000 — 2400 m,水、肥、光、热及土壤条件均属全县最佳,有耕地面积18.61万亩,是该县中药材生产的最佳地带。近年来,康乐县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作为中药材产业作为优化种植结构、实现富民富县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扩大种植面积,着力建设国家级中药材药源基地,2007年,全县种植中药材3.48万亩;总产量达5453吨,产值达1.77亿元。

(2)优势 康乐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有:资源优势,我县地处中纬度、中海拔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农区向牧区、冷暖向干湿过渡地带,植被良好,生物群落多样,是中药材、党参的主要原产地之一,境内分布着中药材、党参等300多种野生中药材,年采集量达1000吨;种植中药材具备天时条件;地缘优势,我县在气候、水系、温差等方面优于其他种植区,是公认的“中药材”最佳栽培区之一,所产的莲花山中药材称为岷归精品中的精品;有近20万亩耕地非常适宜中药材种植;种植优势,农民在长期的采药、驯化和人工种植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发展中药材产业兼具人和优势;技术优势,栽培经验和技术逐步完善,探索出了良种选育、野生药材驯化、膜侧种植、中药材直播栽培、专用肥料开发等关键技术,为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加工优势。“义顺”获得甘肃著名商标,中药材系列产品生产GMP认证即将通过,1500吨中药材醋生产线引进使中药材就近收购、精深加工成为可能;市场优势,当前,中医药国际化正在加速,世界中草药市场需求的两位数递增和消费者对中药材系列产品的认可和为我县中药材产业的产业化生产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2、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植规模发展不够,种植分散,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该

脱节,使得加工企业原药材收购困难,购销合同往往不能按约兑现,严重影响了农户、基地、公司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的健康运行。

(4)龙头不强,品牌不响,已经成为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加速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县莲花山药业公司已累积资本3000多万元,建成300平方米的中药材提取浓缩、580平方米的中药饮片加工、500平方米的中药材醋、500平方米的中药材酒、380平方米的中药材洗涤化妆品生产和600平方米的药材专用肥、2000平方米的周转库房、110立方米的中药材专用冷藏库,形成年加工中药材醋500吨、中药材1000吨,收购销售中药材10000吨的能力。但由于生产车间狭小,专业人才匮乏、企业周边环境欠佳等因素制约,严重影响企业全天候生产。同时,由于品牌培育仅仅停留在地方品牌的水平上,品牌效应较弱,缺乏大市场知名度,市场份额低,造成外地收购商抢断本地原药材,本地企业靠外地市场再供应,原材料进购环节增多,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3、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规模化生产。统筹整合资金,对良种选育、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等环节进行重点扶持。借鉴该县畜牧产业发展中成功的扶持政策,对集中连片新建基地,按亩补助苗价补贴、化肥补贴,由企业实行交售奖励,通过优惠政策调动企业与农户的积极性,引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扩大基地规模,实现规模生产。

(2)加强技术支撑,提高产业化水平。利用科技特派员体制和党员帮扶机制,对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乡(镇)政府、企业选派20—30名科技特派员,带动建设示范基地,进行技术与信息、生产与市场全程化服务。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GAP规范化种植,特别是在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关键环节面制定出强制性标准,提高原药材品质。

(3)培育龙头和品牌,促进产业升级。建议下大气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营造“康乐”地理标志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理念,积极引进知名加工企业和营销公司,走开放式发展的路子,扩大生产规模。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协调解决莲花山药业公司1500吨中药材醋生产线建设用地10亩,原药材晾晒场地20亩。依托义顺“名酒联销网”建立中药材增值产品市场营销联合舰队,争取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占领西北市场,抢占国内市场。积极推进中药材、党参原产地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进一步加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对接,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稳定利益共同体,加粗和延长产业链条,加速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打造“康乐”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生产效益,带动优势转移、产业扩张和效益升级。(4)遵循市场规律,繁荣中药材流通。建议采取社会融资、招商引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中药材市场建设,建立中药材交

第三篇: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靖州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张克达 蒋细春

为掌握我县中药材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情况,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增加林农群众收入,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部分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缘斜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日照适中,植被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繁育。据统计,全县中药材植物种类达233科,1486种。人工栽培达100余种。目前人工栽培或野生采集较多的有钩藤、灵芝、百合,玉竹、黄精、艾叶、金银花、天麻、葛根、杜仲、半枫荷、黑老虎等15种。

通过对我县中药材市场的走访调查,全县目前人工培植、野生采集和药商收购的主要中药材有下列几种:

1、钩藤。人工栽种面积达2500余亩,主要分布排牙山林场和艮山口、寨牙、新厂、甘棠、文溪、坳上、江东等地。荒田荒地栽培2—3年可采收,山上栽植3—4年可采收。艮山口下乡村种植钩藤面积达300余亩,亩产值达5000余元。目前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货含钩量80%—90%的每公斤50—60元。

2、灵芝。人工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藕团、文溪、平茶、铺口、寨牙等地,种植量达20万包左右,市场行情变化较大。目前我县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黑灵芝收购价80—90元/公斤,干红灵芝收购价30—40元/公斤。

3、黄精。也称野山姜。我县野生分布较多,人工栽培较少。人工栽种2—3年可收获,近几年收购价生货6—12元/公斤,干统货40—60元/公斤。

4、百合。药食两用,以保健食品为主。我县有野生分布,人工栽培历史悠久。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达600余亩,主要分布在新厂、藕团、横江桥、文溪、铺口等地。百合当年种当年收,价格变化较大,前几年行情较好,近二三年行情差。

5、葛根。药食两用,我县有大量野生。人工栽培一年即可收获,亩产2000—3000斤。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约150亩,主要种植在坳上、太阳坪、寨牙、甘棠等地。我县湘佰仕公司收购葛根酿制茯苓葛根酒及加工附属食品,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为3元/公斤。

6、艾叶。我县目前人工栽培面积400余亩,主要分布在铺口、藕团、坳上、文溪等地。2015年我县引进湖南汉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购加工艾叶,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4000元/吨。

7、玉竹。药食两用,用量较大。我县已引进栽种6—7年,现栽培面积500余亩,主要分布新厂、平茶、藕团等地,栽后3年可收获,产量3000—6000斤/亩,目前我县收购价3.2—3.6元/公斤,价格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8、金银花。大宗药材,用量大,有野生分布。我县目前人工种植面积达800余亩,主要分布在甘棠、寨牙、藕团等地,存在采摘期短、人工采收成本高等问题。市场行情变化大,等级价差大,每公斤40—120元。

9、天麻。我县曾有较大规模种植。种植场地应选择海拔800米以上温差较大的高山为宜,种植用原材料为白栎、麻栎等硬质杂木。由于市场行情欠佳、种子退化、产量品质降低,种植户逐渐减少。现平茶、寨牙、三锹等地仍有少量种植,面积约150亩。

10、杜仲。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树皮可药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人工造林面积达2000余亩,由于树皮价格猛跌,农户放弃管护。现保留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江东、三锹、藕团等地。目前树皮干货收购价20元/公斤。

11、半枫荷。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常绿乔木,我县有天然分布,但数量很少。现有人工育苗和栽培,面积60余亩,主要分布在艮山口、大堡子等地。

12、黑老虎。又名布福娜,藤本植物,果药两用,根可入药,果可食用。我县有野生分布,现有少量人工栽培,栽培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为藕团高坡和寨牙等地。()当前黑老虎根生货收购价4元/公斤,干货10元/公斤。

13、铁皮石斛。名贵中药、用途广泛。目前市场行情较好,我县文溪、排牙山等地有人试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县中药材产业仍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市场行情涨则一哄而上,市场行情跌则撒腿就跑。看到别人赚钱,不管自己有无技术、条件是否允许,也跟着上。结果是卖种的赚钱,种植的上当;先行一步的赚钱,跟着走的赔本,以致出现“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和“风险创业不如外出打工”的现象。

1、难以把握市场行情。药材种植户只看到眼前市场卖价,对产品用途、市场需求、潜在风险不甚了解,没有超前预见性,结果总是种出来,价就跌。

2、没有掌握种植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看似简单,但如果种植技术不过关,会导致种出来的中药材产量低、品质劣,甚至以失败告终。比如灵芝专业户种出的灵芝朵径大、产量高、品质好,而未掌握技术的种植户种出的则产量低、品质差。

3、种子质量退化严重。天麻、白合等中药材在当地多年种植后会出现长势变弱、发病严重等问题。原因是种植户考虑生产成本问题,多次采用自己的种子重复栽种,结果越种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4、政府引导扶持困难。由于中药材市场行情难以把握,如果相关部门鼓励、发动农户种植中药材,一旦出现卖不出去或亏本现象,种植户可能会找麻烦。如前些年发动种植太子参,结果价格暴跌,农户不愿意挖,任其烂在地里,产生“太子参,害子孙”的怨气。

三、种植和培育分析

种植中药材不能盲目发展,“药材少了是个宝,药材多了是根草”,需谨慎行事。种植前要及时、深入了解市场行情,种植期间要注重周期长短结合、面积大小结合,抓好田间管理,及时收获,合理加工,适时出售,才能收到较好的效益。发展中药材产业要记住三句话:一是“讲利也说弊,决策他自己”;二是“加工促销售,示范建基地”;三是“服务竭全力,民众心满意”.结合我县实际,我们认为发展中药材产业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种类型:

1、一年生品种。一年生的品种受市场供求影响较大,较容易被囤积者操纵,所以风险较大。例如灵芝、百合等一年生品种,市场价格浮动大,种源易退化,不宜鼓励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以搭配其它中药材适当种植。

2、多年生品种。多年生的品种市场相对稳定,价格变化较小,生长持续时间较长。例如黄精、玉竹等多年生品种,生长周期长,3—5年方可收获,市场价格浮动较小,且呈上升趋势,农户也可根据市场行情和产量来安排收获、销售。

3、高效益品种。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的品种,效益也较高,市场潜力也较大。例如七叶一枝花(也称重楼,土三七),生长周期长,生长条件要求严,培植技术含量高,市场行情趋势良好,目前收购价格为生货180—200元/公斤,干货800—1000元/公斤;铁皮石斛,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野生的市场行情较好,人工培育的市场行情信息量非常大,是否存在种子和苗木炒作嫌疑有待进一步调查了解。

4、低效益品种。生长周期短、技术含量低的品种,效益往往也较低。例如钩藤、天麻等品种,近几年我县周边的剑河、黎平、锦屏、通道等地发展规模较大,收购价格呈下降趋势,不建议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适当搭配其它中药材种植。

四、几点建议

1、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我县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全要素条件,因茯苓的声名鹊起,上世纪我县在医药界就有“湘西南中药谷”的美誉。但由于缺乏一以贯之的恒心、持续推进的力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已经滞后。当前,国家和省、市层面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日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我县此时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力度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与靖州的资源禀赋相契合、与上级的发展政策相衔接、与“一个中心、四大战略”相适应,适时地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促进林农群众脱贫增收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不动摇。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宁挖一口井、不挖十个坑”,坚持一年抓几个重点项目、一步一个台阶,以达到“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垒土以成泰山”的效果,力争早日实现我县中药材产业的“破茧成蝶”和“华丽转身”.2、强化组织协调,共谋产业发展。一是绘好一张发展蓝图。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坚持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形成产业发展规划正式文本,切实发挥引领作用。二是强化一套推进机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会商研究工作,决定重大事项;建立协同配合机制,明确各相关单位任务清单,并督促抓好工作落实;建立监测考评机制,对产业发展进程进行全方位统计监测,掌握真实情况,并依此对各相关单位进行工作考核,奖优罚劣,真正以发展论英雄。三是叫响一个宣传口号。拓展建设“湘西南中药谷”的价值内涵,提出建设“生态靖州、养生福地”的响亮口号。深入挖掘、梳理和宣传好靖州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生态文化、养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重塑“湘西南中药谷”的业界美誉。

3、加强技术扶持,建设示范基地。一是强化技术扶持。农业、科技、林业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对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建设优质种源繁育基地。建立3—5个优质种源繁育基地,确保中药材优良种子供给。预防种子退化,对现有退化种源重新选优复壮,确保种源活力。开展新品种引种繁育,为中药材产业提供种子资源保证。三是建设种植示范基地。对我县栽种的中药材品种,建设一定面积的生态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基地要突出生态和丰产,对建成的示范基地达到示范要求指标的,授予县级“示范基地”称号,给予政策扶持。

4、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发展平台。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开发特色产品。要大力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重视和爱护本土科技人才,做到尊重、包容、支持,充分调动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强化与大学和科研院的合作关系,加大对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大户培训力度,建立产、学、研基地。采取“政府+企业+科研”的模式,挖掘、收集、整理侗医、苗药和民间验方,大力开发我县特色医药产品。二是鼓励加工销售,提升产业水平。对新引进的中药材加工项目、加工量或销售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加工销售户,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中药材加工企业与种植户推行订单种植模式,到促进种植基地发展壮大。三是搭建发展平台,支撑产业发展。对县药材市场的硬件、软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药材市场。逐步建立我县中药材网络信息平台,鼓励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农户开展“互联网+”业务。引导农民成立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发展模式,壮大发展力量。通过建设线上、线下二个市场,不断提高我县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中药材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人民群众增收致富。

第四篇:万源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分析报告11.30

万源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一、地理概况

万源市地处四川东北部,位于川、陕、渝结合部,大巴山腹心地带,界于北纬30°39′—32°20′,东径107°28′—108°31′之间。东与重庆市城口县,南与四川省宣汉县接壤,西邻平昌县、通江县,北与陕西紫阳县、镇巴县毗邻。全市幅园面积4065平方公里,总人口5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万人,耕地面积46万亩,可利用荒山荒坡300万亩。襄渝铁路、襄渝二线、210线纵贯南北,达陕西高速公路即将全线贯通,全市各乡镇均为目标三级水泥路面,泥碎公路全面实现村村通。全市地形东北向南逐渐降低,最高海拔2380.4米,最低355米,800米以上的乡镇有13个,加之其他乡镇部分高山村面积达16万亩,土质以青花镇为界以南为紫色土、以北为黄壤。万源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立体气候明显,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平常气温14.7℃,变幅在14.2℃—15.4℃之间,年降雨量1169㎜,年日照1460小时,无霜期236天,霜期129天,适宜中药材生长。

二、土壤特性

万源土地资源丰富,重金属含量低,达国家二级土壤标准,部分地区达到国家一级土壤标准,绝大部分土壤为微酸性至微碱性。氮、磷含量国家一级标准,钾含量大部分达国家一级标 1

准,部分达二级土壤水平。土壤中含硒,是全国有名的富硒土壤分布区,据万源市与成都理工大学关于“万源市硒的地球化学特征开发价值研究”科技成果表明:万源市存在大面积富硒土壤,硒含量为0.05—1.74ug/g,平均0.32ug/g,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0.215ug/g),高于四川省土壤平均值(0.0815ug/g)。土壤中硒含量具有分带性,其中大竹河片区全部、青花和旧院片区的一部分为富硒区(>0.3ug/g),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7.5%;青花、旧院和竹峪片区的大部分是适量硒含量区(0.1—0.3ug/g),占57.5%;草坝片区和竹峪片区一部分是不是硒含量区(<0.1ug/g)约占15%。万源还有富锌土壤﹙锌有促进生长、抗病、提高产量的作用﹚,土壤锌含量为50.67—433.55ug/g,平均值89.94ug/g,(四川平均值为82.1ug/g;全国平均值为67.7mg/g)。

三、品种分布及特性

万源市地理土质气候条件特殊,是道地中药材的主要产地,全市有野生中药材资源1206种,有特具特色的道地药材萼山尖贝、皮桔、金耳环(金钗石斛)。萼山尖贝有“世间稀有,万源独有”及“川贝之王”的美誉,对止咳化痰(见痰即化为水),治糖尿病的有特效。皮桔是桔梗的一种,因品质好,有效成分高,药典以产地皮窝乡命名为皮桔,据检测皮桔总皂甙含量高达8.5%,高出《中华药典》(2005年版),对中药桔梗皂甙含量不得少于5.5%,要求高出3个百分点。金耳环(金钗石斛)是

石斛的稀有品种,全省仅泸县、万源市两个县市有野生生长,四川省中药学院将其纳入基因工程项目研究。常规中药材:杜仲、黄柏、厚柏、柴胡、黄姜子、淫羊霍、伏苓、五蓓子、何首乌、木瓜、天麻、党参、大黄、银杏等,其品质好,有效成份高。

四、发展现状

为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开发,万源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制定了《关于切实抓好“7个10万亩”生态农业基础建设的意见》(万委发[2003]27号)、《关于切实抓好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万委办发[2005]72号)文件,并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实施中药材开发发展工作。

几年来,万源市走公司+协会(或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基地+农户的模式及明确重点、普遍发展的思路,发展道地中药材,驯化野生萼山尖贝、金钗石斛。在32个个重点乡镇和其他乡镇共发展道地中药材桔梗、柴胡、党参、大力子、杜仲、黄柏、银杏等共计7.05亩。其中杜仲20000余亩,银杏15000余亩,黄柏3500亩,厚朴4900亩,桔梗3000亩,天麻3500亩,茯苓500亩,大力子2300亩,银花4000亩,黄栀子3000亩,大黄580亩,板兰根600亩,党参500亩,萼贝20亩,木香500亩,白芷3000亩,半夏2000亩,猪苓100亩,其他3500亩。

为引领中药材产业发展,成立了以栽培、加工、销售等的一体的产业化发展的四川天予植物药业有限公司,2006年在八

台乡建立300亩的科技示范园,现有中药材150余种,皮桔100余亩,道地中药材高产栽培100亩,种苗繁育50亩。2009年5月在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科技术大会上,此科技示范园被批准确定的“四川省农业科技园”。

全市依托协会、公司建设以皮桔、大力子、柴胡、萼贝、党参、黄板、杜仲、银杏等单项专业村50余个。全市道地中药材产量680万公斤(野生资源采收200万公斤)以上,产值达6500万元以上。预计2011年中药材加工能力达到原药1万吨,饮片1000吨,中间体250吨,保健品26吨,加工产值可达2.5亿元。

五、中药材产品销售情况

万源道地中药材因质优,药效高、量大,同时因万源是富硒区,硒号称生命元素,防癌、抗癌作用明显,其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颇受经销商和加工企业青睐。现有本地经销商40余个,加工企业、外地经销商30余个。产品已销往成都、重庆、陕西、湖北、安徽、广东等地。

六、中药材生产效益分析

随着市场行情上涨、政府扶持、强化科技、市场拓展,中药材种植产业走出发展瓶颈,效益、规模大幅度上升。现在杜仲价格16.00元/kg,厚朴12元/公斤,黄柏18元/公斤,桔梗42元/公斤,川贝900—1250元/公斤﹙萼贝万源市价每颗20-50元/颗﹚,板兰根16元/公斤,天麻90—95元/公斤。年亩产值

杜仲值可达2万余元,厚朴1.5万元,黄柏达2.2万元,桔梗6000余元,板兰根6400余元,天麻70000余元,萼贝100000余元﹙五年可出售﹚。较粮食种植(小稻+油菜约1800元、玉米+洋芋+蔬菜约3600元)亩增收3600—17400余元,亩平均收入6000——8000元,年总收入达3—4亿元,年增收1.5亿元以上。因此,万源中药材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0一0年十二月六日

第五篇: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临床治疗、康养健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去年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深入了解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月至*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善武、副主任率调研组赴*区等地开展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成效。

近年来,市zf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全面振兴*医学口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道地药材资源丰富。

我市中药材品种多、质地优,共有各类中药材*种,其中,植物药类*种,动物药*种,矿物及其他类*种,分别占全省总数*%、*%、*%、*%,贡菊、黄精等道地药材在广泛分布,被列入“十大皖药”。

二是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市委市zf把振兴*医学摆在突出位置,成立由市委市zf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高规格召开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为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锚定了发展目标。先后制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等政策文件,中药材产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是产业发展基础提升。

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全市建成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个,种植面积达*万亩。积极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共有省级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企业*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家,生物技术和医药国家级创新平台*个,初步构建了以*高新区为核心,*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县开发区等多点支撑的医药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链条效益不优。

我市是中药材资源大市,但也是中药材产值小市,全市具备加工能力和带动作用的中药材企业不到*家,且局限于对药材的简单清洗、烘干等初加工层次,上市产品完全依赖于外地企业和市场。比如祁门蛇伤研究所在蛇药研究方面成果丰富,但缺乏工业企业支撑,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

另外,各基地、农户主要以销售原药材或者初级加工为主,产销不稳定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年覆盆子价格达到*元一斤,全市不少农户一哄而上,近两年覆盆子价格跌到*元一斤,造成大量覆盆子荒芜。

(二)种质资源保护不力。

目前,我市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较少,种质资源驯化培育良莠不齐,多数药材种子来源靠自选、自留、自繁、自用,提纯复壮不足,品种退化、混杂严重,中药材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抗性表现差异较大,品质得不到保障。

比如,*贡菊与亳菊、滁菊、杭白菊一起被列为“四大名菊”,过去以晚熟品系为主,品质最优,但管理难度较大,不少种植户为了追求短期效益,盲目选择种植周期更短、品性较差的中熟品系,导致*贡菊在市场上的药用价值不断下降,品种退化严重。

(三)发展要素保障不全。

我市山多地少,土地碎片化严重,再加上受国家禁止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的政策影响,中药材在耕地上很难大规模种植。林下种植是规模化种植的主要发展方向,但由于林业方面政策限制,人工林砍伐栽种需采伐计划,天然林下抚育性采伐栽种审批难,从而制约了林下中药材的规模化发展。另外,政策资金方面,目前我市虽然提出振兴*医学,但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还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

(四)专业人才队伍薄弱。

中药材无论是管理还是种植,对专业技术要求都很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支撑。就我市目前而言,一方面,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全市除祁门县设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配备了管理人员之外,其余区县均没有专业中药材管理机构和力量;另一方面,种植科技人才紧缺,多数中药材种植户没有充分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管理粗放,致使中药材质量和效益始终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三、意见建议

(一)要制定道地药材发展规划。

市zf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抓紧研究制订以道地药材为重点的全市“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系统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要以品种为纲、产地为目,根据我市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市场前景,突出药食同源,参照浙江打造“浙八味”、湖南打造“湘九味”做法,科学选定几个具有*特色的道地药材品种,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率先突破。要建立完善品牌培育与评价标准体系,抓好GAP认证、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打造我市中药材发展品牌。

(二)要提高中药材加工水平。

要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引进有实力的中医药企业落户*,建基地、办工厂。同时,要努力培育壮大现有中药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天目制药、科宏生物、同仁堂精制药业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中药材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要大力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水平,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加工基地,加强采收、净选、切制、干燥、分级、保鲜、贮藏等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三)要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

要把中药材种子培育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种子、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加快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开展道地药材筛选驯化、提纯复壮、扩大繁育和展示示范,培育一批抗性强、质量稳定的良种。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尤其要发展林下生态种植。

切实加强*贡菊提纯复壮、治理连作障碍技术攻关,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稳定*贡菊品质。要以“十大皖药”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全市各类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左右,规范化种植面积突破*万亩。

(四)要强化人才队伍培养。

各级zf及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学院以及*职业技术学院沟通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引进中药材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农业、林业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中药材方面管理人才。要进一步激活乡镇农技站活力,充分调动乡镇涉农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培养提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水平,发挥农民身边的“土专家”作用。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认真抓好专业人才培养与技术专家团队组建,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

(五)要推动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

要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依托中药材植物学特性,充分利用其在观赏、绿化、采摘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建设一批中药材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因地制宜推出药膳、研学等附加服务,让顾客变游客,药园变乐园,努力丰富中药材产业内容。

下载5市学习考察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5市学习考察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巫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巫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巫山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全市“五大功能区”规划,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主要任务,大......

    五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报告

    中药材发展现状 中药材种植的收益,一直是困扰着当地农民大面积发展的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县东秀庄乡小双碾村是出了名的中药材种植示范村,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其中有3户农......

    汉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报告

    汉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为整合资源,充分发掘汉源独特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我县中药材产业,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领导......

    靖宇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

    靖宇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汇报材料近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立足“建设富裕的长白山区特产县和构建生态效益型特色农......

    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调查报告

    充分开发药材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既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又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强县富民的目的。尽管我县中药材产业开发起步慢、基础差,但也拥有许多......

    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简介

    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简介 该项目由贵州德江异箴中草药开发有限公司与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签订。项目签约总投资1400万元,项目选址在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占地面积为20......

    云南白药集团到宣威考察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共5篇)

    云南白药集团到宣威考察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2016年5月14日至16日,云南白药集团原料部总经理尹品训一行6人,到宣威考察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情况。 考察组一行在市农业局和市招商......

    XXX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X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推动“XXX试点”和两年提速发展,促进XXX县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XXX对全县XX个乡镇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