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认识论述1
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认识论述
会计11104班
杜强
1122231186 2014/6/11 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认识论述
【摘要】中国如何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及其配套改革措施下进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重待解决的问鹿.基于这一现实,代写会计论文本文从正确认识预算会计的基础作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应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祷要、确立预算会计的管理内容以及预算会计制度应与国际政府会计通行的做法相衔接四个方面对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进行了讨论.【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 改革 认识
中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基本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沿袭前苏联预算会计体系基础上经过几次改革而成。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1997年颁布、1998年执行的。其基本特征是以分散的预算资金为核算对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以预算资金支出运动为核算重点,会计主体与报告主体合而为一。随肴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化,尤其是财政资金管理方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使得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无论从体系还是内容,都己满足不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引起的财政资金运动变化的核算要求。因此,必须改革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为完整地核算、反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资金的运动过程及其结果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一、正确认识预算会计的基础作用 在中国,预算会计理论研究一直滞后于企业会计。财政部门不重视预算会计工作,不少预算会计人员也对自己的岗位和职责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以致中国预算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发展缓慢。过去,对预算会计的概念,一般认为预算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的会让具有广泛性、统一性,只核算收支余超,不核算成本费用等特点。近年来,随着财经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实行部门预算,建立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等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引起政府财务活动和预算管理的重大变革,势必影响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内容和方法。但预算会计制度并未因此进行相应的改革,会计制度滞后于会计实务的情况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预算会计体系要想得到根本性的变革和发展,社会各界,尤其是财政部门,必须改变对预算会计的看法,高度重视对预算会计职能、任务、地位、作用的研究,从多方面去认识预算会计是国家财经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首先,预算会计核算体系是遍及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提供有关预算收支数字和情况分析,是各部门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其次,预算会计是建立预算约束机制的基础。而建立预算约束是为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各地区各单位自我约束机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措施。再次,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诸多杠杆中,这些财政杠杆(包括税收、投资、补贴等)的运用,都离不开预算会计提供的信息。因为预算会计是财政收支的总闸门和总账房,所有的收支,都要通过预算会计来核算。最后,预算会计是财政增收节支,平衡预算,控制借债、压缩赤字等艰巨任务的承担者和执行者。财政在支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大量资金,资金的供需矛盾是长期存在的.为此,不论是组织财政收入,还是加强支出管理,都要依靠预算会计去做具体工作。因此,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各级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让是中国两大会计体系之一。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应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需要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财政之间,划分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由于政府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划分,对国家财政以至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预算会计是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的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是为预算管理服务的,为国家实行预算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参考资料以及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必须适应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需要,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相应带动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才能与之相适应。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挤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在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近年来相继进行了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从1999年开始实行部门预算改革,使预算编制细化、公开、透明,同时实行综合预算,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等等。在这些改革的背景条件下如何才能更好地评价预算编制和执行效果,应是目前中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同时,正由于预算会计是预算管理的荃础,在推进预算管理和政府会计改革方面,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实践是先从政府会计改革入手,经过几年的运行以后,才开始实施预算管理改革。因此,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尤其是理论研究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才能适应现阶段中国预算管理体制不断改革的需要,及时跟上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避免或减少出现预算会计制度与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脱节、预算会计改革滞后、出现预算会计核算规范真空的局面。
三、确立预算会计的管理内容
新的支出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后,财政总预算会计监控的范围将拓宽,逐步向单位预算会计延伸,原来只有单位预算会计才能提供的信息现在总预算会计就能提供。因此,核算的细化和对财政支出和资金的全过程监控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趋势和重点.为了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需要,现在分散支付形成的会计制度体系,必须按照集中支付模式加以改变。理所当然,实行以集中为主的政府采购后,大部分货款直接由财政部门向供货商拨付,支出的决算就不再需要层层上报,财政总会计就可按支出数直接办理决算。考虑到在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的一段时间内,各单位还有一部分支出仍由本单位办理(如琴星支出),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在暂不改变现行的核算方式的前提下,要明确允许直接支付方式并规范核算的具体方法。采购品使用者应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付款凭证进行资金核算,根据采购品入库情况入账。在编报会计报表时既要提供资金的收支情况,还要提供采购品的到位情况,从资金和实物两个方面申报,并与采购部门的结果核对。财政部门内的总预算会计账户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即要设计一个专门的明细账或开设一个专门的账户,用于核算各部门、各单位经核准用于政府采购的支出预算.另外,在预算资金支付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应设计新的支付凭证,增加“拨付所属资金”会计科目,进行以拨作支核算.对招标采购过程中发生的标书制作费、招标代理费或手续费等以“政府采购成本”会计科目在预算会计中加以核算和反映。
四、预算会计制度应与国际政府会计通行的做法相衔接
会计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随着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市场化的发展,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反映在企业会计标准方面,也波及到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方面。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行为越来越多,债权人越来越关注中国政府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鉴于中国的政府会计在采用的核算基础和确认标准方面与国际会计标准缺乏可比性,政府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对中国政府财务信息的质量提出质疑。从国际经验看,政府财务报告是一种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报告方式,也是披尾政府会计综合信息的一种规范化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现有的政府预、决算报告制度远不能完全满足各方面使用者的需要,建立更加全面、与国际接轨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应是中国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因此,中国预算会计的改革应尽量与国外政府会计通行做法相衔接,增强中国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国际协调与可比性.
第二篇:浅析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论文
浅析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摘 要]建国以来,我国预算会计制度随着不同时期经济体制的改革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财政部于1997年制订并发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8年又发布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从而构建起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基本框架,经过十几年的运行,这些制度在政府预算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保障和推动了我国政府预算的改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的大趋势下,我国应适时改革政府预算会计的收付实现制,逐步过渡到权责发生制。本文针对我国预算会计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改革的措施,服务当前政府预算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政府预算现状;政府预算改革思路;政府预算改革措施
当前,在全球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我国预算改革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改革的重点要求政府建立公共透明的预算制度,政府预算提供完整、公正、全面、反映财务收支状况的财务报告。要求政府预算报告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我国应适时改革政府预算会计的收付实现制,逐步过渡到权责发生制。
一、现行收付实现制下的政府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这种核算方式主要特征就是以当年的现金收付为基础确认收支。当年预算收入是以实际收到的收入来确认,当年预算支出按实际支出来确认,这种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和财政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政府资产状况。
政府部门增加的资产不管是流动资产还是固定资产,不管其使用年限都列入当年支出,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在使用期内保持原值不变。不提取折旧,也不进行成本核算。除非固定资产进行清理,资产价值才能反映在账面上,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再如,政府用结余资金购买国债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除非到期或卖出,其债券收益不在账面反映,不能体现其公允价值,造成政府财务报告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政府资产的现状。
(二)不能全面反应映政府的负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政府负债问题越来越突出,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财务报告上只能反映实际现金支出的部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财务报告则不能反应。造成当期实际已经发生数和财务报告反应数不相符,造成现任政府办超政府财力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致使政府的负债得不到及时的反映,形成欠发工资、粮食亏损挂账,社保基金缺口等政府债务的延续。
(三)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失真,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财务收支状况,造成政府决策失误。
由于收付实现制按收付款项的时间作为记账的依据势必造成权利和义务不同步、往往形成当年要承担的支出,没有在当年支出中体现。当年已实现的其它收入,没有在当年其它收入中体现如:利息支出,政府支付的社保金。一方面虚增了可支配财力,另一方面,政府待支付款项没有在账面显现,再如,有价证券及银行利息收入,都与账面反映不同步。这种情况往往给决策者提供不实的会计信息,造成政府决策失误。
(四)预算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难以保证
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收付为核算的标准,不是根据业务发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应收应付的,因此,造成收付实现制核算下的政府预算提供的财务数据缺乏充分的可比性。不同部门会计指标相互可比性较差,造成政府部门业绩不明,不利于提高政府效率,其核算真实性、有用性、及时性、清晰性得不到保证。
(五)不适应当前预算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入,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相继出台,这些新举措有力的保障推动了预算改革,同时,也需要相应的会计制度配套。但是由于收付实现制本身的局限,带来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部门预算改革需按部门分项目核算,如果一些项目当年无法支出,按收付实现制就形成当年结余,造成财政结余资金虚增。同样政府采购,如果采购和支款时间不一,一方面资产增加,而另一方面账面没有反映增加的负债,导致账实不符。不适应当前建立公共透明的政府预算体制的改革要求。
二、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路和相应的措施建议。
(一)改革思路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公共透明和世界接轨的政府预算制度,是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而政府会计改革的基本思路应是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指在确认收入和费用时按权责是否发生来确认,而不论款项是否收付。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有利于准确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有利于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有利于客观填报财务报表。有利于建立公共透明和世界接轨的政府预算会计制度。
(二)改革措施建议。
1、尽快修改、完善预算法,政府预算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尤为重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更多的是执行社会管理者的职能,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多种所有制形成的企业和广大居民依法缴纳的税款。企业和居民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提供者,在依法纳税的同时,必然要求政府担负起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责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居民个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监督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节约,是否能谋求最大化的福利。政府财政活动是否真实客观。势必要求政府预算提供正确、及时、完整、反映财务收支状况的财务报告。因此,我国应尽快修改、完善预算法,国家预算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引入权责发生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进行成本核算。
(2)政府的预算收入应当与企业的应付税金相互协调。
(3)预算支出应采用应计制。
(4)政府工资制度应引入成本核算制度。
(5)对于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共性业务,可直接采用企业会准则执行,并就政府部门如何应用这些准则作出必要解释。
(6)对现行会计准测中个别准则,不适合政府部门业务活动特点的规定,进行补充、调整和说明。
(7)尽快研究出台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预算财务报告编制方法。正确、及时、完整的向纳锐人提供财务信息报告,以便他们对政府预算执行的监督。
2、政府预算改革与我国政府预算形式改革同步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府预算都采用的是单一式预算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只有一种预算形式即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单一的政府预算形式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必须尽快实行复式预算,建立
一个由政府公共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组成的新的复式预算体制,以适应政府预算改革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的需要。
3、政府预算改革应与我国国家预算发展状况相适应。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预算会计财务报告的重心是预算执行结果,目前,能提供的也就是预算执行结果。对于政府负债,准确核定的地方可用财力,需另外计算统计,财务报告没能体现政府预算管理的业绩和政府的工作效率,不能全口径反映预算结果。未能对或有负债实施有效监控,鉴于目前的政府预算的状况,国家预算必须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全面、客观的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另外,我国已加入了WTO,与国际间接触不断增加。政府部门也不例外,只有逐步实行权责发生制,相互间财政收支数量才有可比性,才能与世界接轨。由此可见,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应结合本国国情,考虑本国政府部门业务特点,循序渐进的推进。
4、政府预算改革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政府财务报告国际趋同做准备
在全球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近年来所执行的政府会计改革都是由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会计逐步转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基本趋势,以达到提高财政透明度,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提供政府会计信息。以英国为例,2001~2002年财政,英国首次在中央政府部门预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2008年4月1日起英国中央政府开始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编制预算和财务报告。目前,各国在进行公共部门会计改革中参考和借鉴的国际会计标准主要有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公共部门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我国进行政府会计改革,也应对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国际会计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借鉴其中的可取部分加以利用,为政府财务报告国际趋同做准备。
5、政府会计改革应当稳步推行
近几年来,我国财政管理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使财政工作进一步规范、公开和透明,有利于财政,财务信息的正确反映,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决策。如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推行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改进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等。这些措施的出台,有力的推动了改革的进程,鉴于目前政府预算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要经历一定的过程,需要我国政府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选择世界各国先进经验加以借鉴和吸收,我国只有适时研究出台国家预算改革方案,选择性的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政府机构内引入权责发生制进行试点,待积累了经验后,再全面扩广,只有这样国家预算才能使财政工作进一步规范、进一步公开、透明,财政信息,才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决策和财务风险的防范。为适应新的改革需要、完善和改进预算会计制度适时采用权责发生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其意义有四:
(1)正确、及时、完整反映政府财政会计信息,适应财政改革需要。
(2)有效制止政府不利行为,使各种政府债务公开化,透明化、对各级政府部门具有一定的约束力,防止超财力上“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财政风险起到预防作用。
(3)为政府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平台,有利于政府效率的不断提高。
(4)有利于国际财务报告相趋同,和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经济科学出版社,中级会计实务,2008年。
2、张娟、黄贇 经济科学出版社,财务会计.综合版.2008.年第08期。
第三篇:浅谈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磁铁 http://www.xiexiebang.com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预算会计应该适应挑战进行改革,主要从管理模式、核算基础、制度和报告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
目前,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等3项制度改革为标志的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有利于实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的规范化,也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公共预算建设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这些政策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改革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比如,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客观上需要对财政资金收付过程完整的核算、反映、监督,因此完善的预算会计制度是施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内在要求。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基本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沿袭前苏联预算会计体系基础上经由几次改革而成。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1997年颁布,1998年执行的。其基本特征是以预算资金为核算对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以预算资金收支运动为核算重点,会计主体与报告主体合二为一。如果说我国的政府资金管理仍然以分散管理模式为主,那么这套会计制度应该说基本满足了政府对预算收支管理的需要,但随着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化,尤其是财政资金管理方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即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行,使得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无论从体系还是内容,都已满足不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所引起的财政资金运动变化的核算要求。这就必然要求对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建立新的公共财政框架,适应新形式下发展的需要。
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适应新公共管理模式要求,建立政府会计体系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是在吸收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际公共会计习惯做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管理型预算会计模式和运行机制。但这与国际政府部门公共会计还有很大的差别,还不是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按照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了一个“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性建议,概括地说它应包含5个方面的主要要素原则,即透明度、负责任、灵活性、前瞻性、法律和正直;其宗旨是倡导建立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种新公共管理模式,也正指引着国际上政府会计的改革发展趋势。
“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实质是从“企业化政府”层面上定位预算会计的“受托”责任关系,即预算会计应围绕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反映并报告社会公众要求与政府职责之间的受托责任。而我国现行制度下提供的财务数据,只能反映公共部门是否正确执行了预算计划,无法报告其绩效情况及受托责任信息。因此,客观上要求把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合并拓展为“政府会计”,这种拓展决不是简单的称谓变化,而是从根本上转变会计观念,较为全面地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共会计习惯做法。它将不仅有利于实现政府管理的“可核算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并极大地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更好地全面实现政府会计目标。2 引入权资发生制记账基础,充分反映受托资任和业绩僧息。
目前我国预算会计采用的是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其不足之处很多,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资产和财务状况等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一些在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如欠发的退休养老金、拖欠征地补偿款、农民工工资等),或者具有连续性的经济事项(如应由本期负担、但却在以后偿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等,均被制度“善意”地变成了“隐性负债”,从而实质上隐蔽了财政风险,人为地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造成一种失真的财政预算平衡假象。(2)不能有效地分析政府的资金运用情况和效果。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支付作为成本、费用确认的依据,现行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就意味着购置固定资产的财政资金一旦支出后,就以其原始成本始终挂在账面上,其结果是使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源产生的业绩和其利用效率,不能从预算会计中得到完整反映;因而为将资产处置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财务处理创造机会;同样,在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对己收到但未付款的物资、或均衡拨款支付采购的物资,在该记账基础上因未付款而不予纳人预算会计核算之中,削弱了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全面控制管理;同时,收人、费用是按其款项实际收付的时间来确认记账的,它不考虑收支项目的配比性。管理当局可根据其意愿和效用,将收付的时间人为地在当期和以后期间进行调节,从而形成满足其期望的预算收人的增加(减少)或支出的节约(超支),导致预算结余金额与实际情况不符,最终客观上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可比胜,使国家对宏观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决策缺乏相关、有用的预算会计信息。为真实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管理业绩,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使社会公众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消除以上不良现象的产生,引人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成了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目前,财政部门实行的部门预算和国库制度改革以及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等,为预算会计引进权责发生制作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可以预见,有中国特色的预算会计在结合了这两种记账基础后,将会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形成有利于加强政府职责行为的规范,明确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增强预算会计信息全面、完整、真实、透明和决策相关的效果。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条件下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
(1)从会计体系和内容来看,按国库集中收付的内容和环节,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和核算内容将远远不能满足核算、反映、监督国库集中收付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要求。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是建立在现行财政资金运动过程基础上的。现行财政资金运动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财政资金人库和拨款阶段;二是财政资金进人行政事业单位后具体的资金耗费阶段。根据现行财政资金这一运动过程特点,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相应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两部分,并以各自的会计主体在资产、负债、净资产、收人、支出五要素框定的核算体系下进行核算。
(2)现行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暂存款科目反映的内容失真。现行总预算会计制度按财政拨款数列报财政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财政实际支付数和单位预算支出数的差额,即单位结余,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单位结余会计处理办法规定作为财政暂存款列报,使暂存款科目名不符实。
(3)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覆盖或兼容国库集中支付环节的会计核算。国库集中收付使财政拨款环节跟以往相比又多了一个机构,即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虽然“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规定,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进行的会计核算是总预算会计的延伸,执行总预算会计制度,且在资产类和负债类分别增设了“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和“已结报支出”两个总账科目,但这两个科目运用的前提是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的代理银行必须先垫付当日各预算单位的各种支出,再于当日结清,一旦出现逆向变动业务,即代理银行不愿垫付而须国库资金先划人财政零余额账户,则现行核算暂行办法就无法处理。事实上,实践中除中央部门国库集中收付试点的代理银行能够做到这一点外,地方各代理银行并不一定都能做到。因此,由于资金清算办法和核算环节不同,会计核算过程中其原始会计凭证的审核和传递、相应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必然有别于总预算会计,而这些要依靠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制度来实现是十分困难的。
重塑财务报告体系
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财务报告是一种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核算方式,也是披露政府会计综合信息的一种规范化途径。而我国现有的政府预、决算还不能满足各方使用者的需要,建立更加全面、与国际接轨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是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正在进行的部门预算和国库制度的改革,是我国逐渐引进新的会计制度的一个基础。一段时间内,我国可逐步实施滚动预算方法,对各部门的预算使用情况和资产占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可将部门预算收支项目试行权责发生制,为权责发生制预算创造条件。而且,我们可以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成果,发挥预算会计长期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优势,编制我国预算会计的《现金流量表》,有效地解决目前我们在现金流量信息方面的短缺现象,从而增强宏观经济决策中对经济前景预测方面对此信息的迫切需求;其次,在现行提供预算执行情况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关反映国有资产分布和利用的信息、政府采购基金及专项基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信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信息、以及一些有用的与决策相关的非财务信息等等;再次,在合并会计报表方面,我们可以有步骤地、渐进地引进企业合并报表的相应技术手段,完善反映各级政府之间财务状况全貌的合并财务信息;最后,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等,向社会各界实时地、透明地披露除国家机密以外的财务信息。预算信息良好的时效性和透明度,可以满足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财政预算、政府部门责任与绩效的管理和监督的需要,它也将更好地促进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以及其工作和管理效率的更大提高。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能否得以顺利、圆满的完成,不仅从管理模式、核算基础、制度等方面需要加以改进和调整,还与预算部门管理和执行等问题有关,比如:(1)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各部门、单位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与财政资金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这是部门上报建议数与财政最终批复数悬殊过大的重要原因,也是不严格执行预算、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违规问题的重要原因;(2)部门利益的驱动。部门预算是零基预算,预算单位往往更多考虑自身利益,不考虑国家财力负担情况,编制过于理想化的部门预算,将预测到的各项支出全部列出,甚至编制尚未立项、无依据、不必要的项目预算,加大了预算资金总量,使预算建议数大大超过控制限额,在编制收人预算时又想方设法隐瞒可自行组织的财力,最大限度地争取财政拨款;(3)财政拨款的时间限制,预算外资金的申请、拨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会影响部门、单位的用款计划,财政追加预算拨款多集中在年底,由于拨款较晚,当年根本无法开展或实施项目,造成单位虚列支出挂账,或者以拨列支,结转隐瞒。财政追加的预算,除政策性、突出性因素外,许多追加专项经费带有明显经费补助性质,资金使用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客观上使一些单位挤占挪用财政资金;(4)单位属性、关系不明。有些部门所属单位性质模糊,非企非事,事企不分,人、财、物、职能与主管部门界限不清,这些单位的人员工资、水、电、暖等费用仍由财政负担,而其财务收支又游离于预算之外,导致预、决算收支不实,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5)政府采购工作不到位。一方面,有些部门、单位过多考虑花钱方便,对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态度不积极;另一方面,目前政府采购在时效性、规范性、效益性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采购单位对政策采购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在1997年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人,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在进一步加深,预算会计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以期将我国的预算会计构建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完善的会计体系。
第四篇: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预算会计应该适应挑战进行改革,主要从管理模式、核算基础、制度和报告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
关键词:预算会计;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新公共管理模式;
目前,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等3项制度改革为标志的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有利于实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的规范化,也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公共预算建设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这些政策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改革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比如,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客观上需要对财政资金收付过程完整的核算、反映、监督,因此完善的预算会计制度是施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内在要求。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基本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沿袭前苏联预算会计体系基础上经由几次改革而成。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1997年颁布,1998年执行的。其基本特征是以预算资金为核算对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以预算资金收支运动为核算重点,会计主体与报告主体合二为一。如果说我国的政府资金管理仍然以分散管理模式为主,那么这套会计制度应该说基本满足了政府对预算收支管理的需要,但随着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化,尤其是财政资金管理方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即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行,使得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无论从体系还是内容,都已满足不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所引起的财政资金运动变化的核算要求。这就必然要求对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建立新的公共财政框架,适应新形式下发展的需要。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1适应新公共管理模式要求,建立政府会计体系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是在吸收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际公共会计习惯做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管理型预算会计模式和运行机制。但这与国际政府部门公共会计还有很大的差别,还不是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按照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了一个“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性建议,概括地说它应包含5个方面的主要要素原则,即透明度、负责任、灵活性、前瞻性、法律和正直;其宗旨是倡导建立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种新公共管理模式,也正指引着国际上政府会计的改革发展趋势。
“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实质是从“企业化政府”层面上定位预算会计的“受托”责任关系,即预算会计应围绕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反映并报告社会公众要求与政府职责之间的受托责任。而我国现行制度下提供的财务数据,只能反映公共部门是否正确执行了预算计划,无法报告其绩效情况及受托责任信息。因此,客观上要求把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合并拓展为“政府会计”,这种拓展决不是简单的称谓变化,而是从根本上转变会计观念,较为全面地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共会计习惯做法。它将不仅有利
于实现政府管理的“可核算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并极大地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更好地全面实现政府会计目标。
2引入权资发生制记账基础,充分反映受托资任和业绩僧息。
目前我国预算会计采用的是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其不足之处很多,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资产和财务状况等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一些在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如欠发的退休养老金、拖欠征地补偿款、农民工工资等),或者具有连续性的经济事项(如应由本期负担、但却在以后偿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等,均被制度“善意”地变成了“隐性负债”,从而实质上隐蔽了财政风险,人为地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造成一种失真的财政预算平衡假象。(2)不能有效地分析政府的资金运用情况和效果。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支付作为成本、费用确认的依据,现行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就意味着购置固定资产的财政资金一旦支出后,就以其原始成本始终挂在账面上,其结果是使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源产生的业绩和其利用效率,不能从预算会计中得到完整反映;因而为将资产处置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财务处理创造机会;同样,在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对己收到但未付款的物资、或均衡拨款支付采购的物资,在该记账基础上因未付款而不予纳人预算会计核算之中,削弱了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全面控制管理;同时,收人、费用是按其款项实际收付的时间来确认记账的,它不考虑收支项目的配比性。管理当局可根据其意愿和效用,将收付的时间人为地在当期和以后期间进行调节,从而形成满足其期望的预算收人的增加(减少)或支出的节约(超支),导致预算结余金额与实际情况不符,最终客观上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可比胜,使国家对宏观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决策缺乏相关、有用的预算会计信息。为真实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管理业绩,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使社会公众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消除以上不良现象的产生,引人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成了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目前,财政部门实行的部门预算和国库制度改革以及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等,为预算会计引进权责发生制作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可以预见,有中国特色的预算会计在结合了这两种记账基础后,将会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形成有利于加强政府职责行为的规范,明确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增强预算会计信息全面、完整、真实、透明和决策相关的效果。
3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条件下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
(1)从会计体系和内容来看,按国库集中收付的内容和环节,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和核算内容将远远不能满足核算、反映、监督国库集中收付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要求。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是建立在现行财政资金运动过程基础上的。现行财政资金运动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财政资金人库和拨款阶段;二是财政资金进人行政事业单位后具体的资金耗费阶段。根据现行财政资金这一运动过程特点,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相应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两部分,并以各自的会计主体在资产、负债、净资产、收人、支出五要素框定的核算体系下进行核算。
(2)现行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暂存款科目反映的内容失真。现行总预算会计制度按财政拨款数列报财政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财政实际支付数和单位预算支出数的差额,即单位结余,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单位结余会计处理办法规定作为财政暂存款列
报,使暂存款科目名不符实。
(3)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覆盖或兼容国库集中支付环节的会计核算。国库集中收付使财政拨款环节跟以往相比又多了一个机构,即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虽然“财政国库管
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规定,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进行的会计核算是总预算会计的延伸,执行总预算会计制度,且在资产类和负债类分别增设了“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和“已结报支出”两个总账科目,但这两个科目运用的前提是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的代理银行必须先垫付当日各预算单位的各种支出,再于当日结清,一旦出现逆向变动业务,即代理银行不愿垫付而须国库资金先划人财政零余额账户,则现行核算暂行办法就无法处理。事实上,实践中除中央部门国库集中收付试点的代理银行能够做到这一点外,地方各代理银行并不一定都能做到。因此,由于资金清算办法和核算环节不同,会计核算过程中其原始会计凭证的审核和传递、相应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必然有别于总预算会计,而这些要依靠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制度来实现是十分困难的。
4重塑财务报告体系
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财务报告是一种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核算方式,也是披露政府会计综合信息的一种规范化途径。而我国现有的政府预、决算还不能满足各方使用者的需要,建立更加全面、与国际接轨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是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正在进行的部门预算和国库制度的改革,是我国逐渐引进新的会计制度的一个基础。一段时间内,我国可逐步实施滚动预算方法,对各部门的预算使用情况和资产占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可将部门预算收支项目试行权责发生制,为权责发生制预算创造条件。而且,我们可以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成果,发挥预算会计长期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优势,编制我国预算会计的《现金流量表》,有效地解决目前我们在现金流量信息方面的短缺现象,从而增强宏观经济决策中对经济前景预测方面对此信息的迫切需求;其次,在现行提供预算执行情况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关反映国有资产分布和利用的信息、政府采购基金及专项基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信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信息、以及一些有用的与决策相关的非财务信息等等;再次,在合并会计报表方面,我们可以有步骤地、渐进地引进企业合并报表的相应技术手段,完善反映各级政府之间财务状况全貌的合并财务信息;最后,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等,向社会各界实时地、透明地披露除国家机密以外的财务信息。预算信息良好的时效性和透明度,可以满足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财政预算、政府部门责任与绩效的管理和监督的需要,它也将更好地促进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以及其工作和管理效率的更大提高。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能否得以顺利、圆满的完成,不仅从管理模式、核算基础、制度等方面需要加以改进和调整,还与预算部门管理和执行等问题有关,比如:(1)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各部门、单位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与财政资金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这是部门上报建议数与财政最终批复数悬殊过大的重要原因,也是不严格执行预算、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违规问题的重要原因;(2)部门利益的驱动。部门预算是零基预算,预算单位往往更多考虑自身利益,不考虑国家财力负担情况,编制过于理想化的部门预算,将预测到的各项支出全部列出,甚至编制尚未立项、无依据、不必要的项目预算,加大了预算资金总量,使预算建议
数大大超过控制限额,在编制收人预算时又想方设法隐瞒可自行组织的财力,最大限度地争取财政拨款;(3)财政拨款的时间限制,预算外资金的申请、拨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会影响部门、单位的用款计划,财政追加预算拨款多集中在年底,由于拨款较晚,当年根本无法开展或实施项目,造成单位虚列支出挂账,或者以拨列支,结转隐瞒。财政追加的预算,除政策性、突出性因素外,许多追加专项经费带有明显经费补助性质,资金使用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客观上使一些单位挤占挪用财政资金;(4)单位属性、关系不明。有些部门所属单位性质模糊,非企非事,事企不分,人、财、物、职能与主管部门界限不清,这些单位的人员工资、水、电、暖等费用仍由财政负担,而其财务收支又游离于预算之外,导致预、决算收支不实,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5)政府采购工作不到位。一方面,有些部门、单位过多考虑花钱方便,对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态度不积极;另一方面,目前政府采购在时效性、规范性、效益性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采购单位对政策采购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在1997年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人,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在进一步加深,预算会计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以期将我国的预算会计构建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完善的会计体系。
第五篇:预算会计案例1
案例1【资料】龙洞县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比较落后,县财政叶比较困难,多数用款单位的经费偏紧。县水利局今年经费拨款预算为60万,该局应正在建盖的职工宿舍超标,王局长私下找到县财政局的陈股长,要求将全年经费一次性拨款到水利局账户以便周转,陈股长因平时与王局长关系较好,不便推却,便答应于元月20号前将全年经费拨给该局。
【要求】假设你是该县财政局财会人员,对此你有何看法?
案例2【资料】某省审计厅财政审计处对某市某年财政决算进行审计,有关情况和资料如下:
(1)某市财政局在科技三项费中,安排某外资企业“三项”费用投入260万元,经进一步查实,是该市在引进某外资企业时,市政府给予该企业的税收返还协议款。
(2)市国税局稽查局为了取得市财政答应的其征收经费分成,将稽查收取的增值税380万元全部缴入市级财政,作市本级预算收入,并取得分成收入120万元
【要求】查阅有关法律,分析某市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