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小学数学赛课总结报告
2015年崆峒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总结
白云
2015年5月份崆峒区教育局举办了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竞赛区级决赛,24位数学老师自5月26日至29日在区实验小学进行了小学数学组决赛活动。参赛的每位老师都能精心准备,在课堂上展示了各自的风采。7位评委在听课期间认真记录,及时总结梳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最后进行了交流研讨,现将评课情况总结如下:
一、亮点
1.学习目标明确具体,体现在教学全过程
参赛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制定的好坏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活动效果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参赛老师能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入手,深入开展对教材的解读,对学情的研究等活动,并结合数学课学习内容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可测性,为教学目标在课堂上的实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奠定坚实的导向基础。例如13号选手的《平均数》,从教学细节上有效达成课前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孩子们动手操作,最后将平均数的知识引到游泳池上,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活动,成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有效催化剂。
2.运用多媒体,巧妙地突破重难点
以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为突出特征的多媒体介入数学课教学中,利用动画技术、电教手段、丰富的媒体将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算理清晰的表现出来,将数学教学融入到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之中,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令学生耳目一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创新的能力。5号选手的《平移》将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数学中在方格纸上的平移方法,都制作成Flash动画的形式清晰的展示出来,使孩子们一目了然。24号选手的《24时计时法》在课件中将钟表的转动和天色的变化巧妙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枯燥单调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能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数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课堂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9号选手的《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小红坐火车去探望奶奶这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接着再让学生计算在校时间、上课时间等,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通过看一看钟表,数一数指头,用笔头算一算等教学活动,深切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4.讲课注重实效性,华而不实的东西少了。
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讲课干干净净,不拖泥带水。例如12号选手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一开始的情景创设就很有实效性:一系列的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和农村的变化情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其次分组合作学习要有实效性,首先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让一、三、五、七小组绘制城市人口条形统计图,让二、四、六、八小组绘制农村人口条形统计图,提问同一年份城市还是农村人口多,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引入的必要性和它自身的优越性。
5.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练习是巩固知识、发展智能、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兴趣、态度、意志的有效途径。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都离不开一个“练”字,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实现“学在练中,乐在学中”的目标,成为数学课堂走向实效,走向高效的主渠道。各参赛教师在设计练习时的思路比较新颖,练习的安排从基础到提高再到拓展,层层递进,不断开放,科学实在,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本节课的新知识,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例如10号选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特别注重学生从生活中直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淡化知识的枯燥,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注重知识的探究,练习的开放性,通过开放性的题目,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知识的空间,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多年来,由于多媒体课件的闪亮登场,教师的板书也好像臵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悄然隐退了。这次讲课,大部分老师都在板书的设计上下了功夫,有的老师书写工整,排列有序;有些老师匠心独运,如 14号老师板书形象直观,更具效果,并为课堂增了色添了彩。每位老师的板书不仅列出了本节重要的知识点,并且将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精心的勾画了出来,使本节所学知识更加的清楚明了。也同时使我们认识到,“板书”应重新回到自己的位臵,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二、不足
1.问题意识的培养欠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问题情境的设臵目的是要促进思维,例如《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2.课堂上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著名数学家马明先生说过:“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更确切的说:“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要把那种“轻过程、重结论”的注入式做法,变为“让学生易于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结论的形成应先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表述出来,不能靠单纯的引导,忽视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
3.把整理和复习课上成了练习课
整理复习课不能等同于练习课,整理复习课是检验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是体现老师对所教学科知识归类整理的能力的一堂课。如何开展好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使整理有序、复习有效,达到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的目的呢? 首先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新授课要创设情境,复习课同样也不能缺少情境。其次重视习题的设计,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练习是整理与复习的重点,因此习题设计是复习整理课的灵魂,教师要在练习的设计上多下功夫:一是练习要有坡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二是练习形式要多样,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习题应突出知识的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第三要关注方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给学生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学习的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整理中,教者不仅要关注对知识的梳理,而且要注重对本单元所用学习方法的整理归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及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第四要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整理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应区别于并高于新授课,不能停留于新授内容的简单重复,要充分体现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延伸性,让学生得到新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因此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练习,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整合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学,在活泼愉快的氛围中达到放飞学生思维的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4.运用白板的同时不能忽视黑板的应用,要结合起来使用,更好地辅助教学。有个别老师整堂课黑板上没有出示课题,有些板书杂乱无章,随意性较大。
5.课堂上声音不够洪亮,后排学生听不够清楚。6.教学各环节的时间要科学的安排。
三、意见和建议
1.教师还需更进一步放开手来,让学生充分想象、猜测、探究和验证。如在对大小月天数及平闰年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一开始就多出示些年份每月的天数(如12--15个年份),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发现每月天数和不同年份二月天数的规律,得出结论。这样做就能避免教师代替学生思维,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问题让学生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下”的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也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探索研究”的能力。
2.数学课要更加注重知识的科学性、逻辑性和规范性。也就是教师下结论、定义一定要准确、规范,符合科学,决不能想当然或用模棱两可的话语搪塞。
3.要注意学科特点、知识联系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根据学情及时调控教学策略,有效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4.进行有效的练习。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它,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巧技能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的课堂练习的设计尽量做到少而精,具备典型性。能集中体现教学内容的精华。题量适当、恰到好处。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作业分层布臵,尽可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作业要求,提升作业布臵的有效性。
第二篇: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
一、概述
二期课改犹如一股春风,给小学数学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生机。以学生为本、启迪智慧、人文熏陶、综合实践为特点的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开始实验就得到我们数学老师的肯定。二期课改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们立足于关注不断变化的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充分感受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五年来,我校的数学老师,他们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加以了关注。
二、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重视教育科研效应,向科研要质量
我校教师科研意识日趋浓厚,向科研要质量已成共识。学校教研组以“小学数学探究性自主学习策略研究”为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切入口,对探究性学习进行深层次地认识,大范围地实践。探究性学习时在教学过程忠创设一种近似于科学研究的措施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培养发展性、创造性综合学力。既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反思,发现新问题,形成研究问题,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低年级(1~2年级)
*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激发对自然,对社会现象强烈的好奇心。*会获取信息数据,将获取的信息归类。*让学生体会同伴合作的快乐。
中年级(3~4年级)
了解调查研究基本过程和方法。*学会提问,启发探究愿望。养成开放性的思维习惯。*会解释信息,根据给出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根据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让学生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必要性。
高年级(5年级)
*初步掌握调查研究基本过程和方法。*能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把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能按研究的课题,具备较独立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友好地和同学合作,完成课题作业。我们提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要求教师做到(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背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然而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许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呢?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淡薄了知识的来源与应用,许多的学生只有在课堂和考试时才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数学价值几乎不存在了。针对这一现状,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反思与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二期课改新教材《倍》是一个较抽象的内容,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的老师创设了一个“小朋友们在公园划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力求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案例1:《倍》
一、情境引入:
投影出示划船图。
师: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呀? 生: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划船。
师:小朋友划着不同颜色的小船在游玩,那么,这里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划船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倍》。(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题1:知道几个3就是3的几倍。
1)师:我们把黄船上的人数看作1份,就是把3看作1份,那么黄
船上的人数就是1个3,算式会写吗? 生:1×3=3 师:1个3也可以说成3的1倍,算式是 3×1=3。2)师:同样把3看作1份,绿船上的人数有几份呢?表示什么?
生:绿船上的人数有2份,表示2个3,也可以说成3的2倍 师:算式会写吗? 生:2×3=6 或 3×2=6 3)师:红船上的人数有几份?表示什么?
生:红船上的人数有3份,表示3个3,也可以说成3的3倍。
算式 3×3=9 4)师:刚才,我们在算每种船上的人数时,把什么看作几份的?
生:把3看作1份
师:对,把3看作1份,1个3就是3的1倍,2个3就是3的2倍,3个3就是3的3倍,那么4个3,5个3,6个3呢? 生:4个3就是3的4倍,5个3就是3的5倍,„„ 归纳:几个3就是3的几倍。
5)师:现在我们来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人在划船,你会算吗? 生:划船的总人数是6个3,也可以说成是3的6倍,算式是 6×3=18 或 3×6=18
2、教学题2:推广“几个△就是△的几倍”。
投影转杯车图。
1)师:我们把“绿杯”中的人数看作1份,那么1份就是几?
“绿杯”中的人数怎么表示?
生:(“绿杯”中的人数是1个4,也可以说成4的1倍)。2)师:“红杯”中的人数怎么表示?
生:(小组讨论,完成题2中的第二、三行填空,交流。)3)师:转杯车中的总人数有多少?
生:(独立思考并完成题2的第四、五行填空,交流。)4)师:我们在算转杯车的人数时,把什么看作1份?
生:把4看作1份。
师:对,把4看作1份,1个4就是4的1倍,3个4就是4的3倍,5个4就是4的5倍。如果把6看作1份,1个6也可以说成什么?2个6呢?3个6呢?那么8个4说成什么?9个7,5个8呢?......归纳:几个△就是△的几倍。
三、巩固提高
1、摆一摆,说一说。
1)白小棒摆2根,红小棒的根数是白小棒的5倍。
生:(先摆后说)把2根小棒看作1份,红小棒的根数有这样的5份,红小棒的根数是5个2,也可以说成2的5倍。
2)黄小棒摆4根,白小棒的根数是黄小棒的3倍。
生:(先摆后说)把4根小棒看作1份,白小棒的根数有这样的3份,白小棒的根数是3个4,也可以说成4的3倍。
2、出示题3。量绳图。
师:1份是几?有几份?表示几个几?也可以说成几的几倍?
生:(独立完成书上填空,交流。)
…………
反思:
在这节课中,“划船”,“玩转杯车”,“摆小棒”,“量绳”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平时经常看到、听到、亲自去做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基本理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
1、在生活情境中探究新知。
在小学数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将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倍”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于学生“划船”的生活实例,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划船的人数,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数学学习也就变锝更加容易。
2、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新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倍”这个概念后,我让学生人人动手摆小棒,同时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摆小棒的情况用几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学生在动手、动口的同时,又动了脑,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倍”的含义。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对数学来说,也不例外。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中。
在本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量绳”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用“倍”的知识来说一说,做一做,促使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具体生活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用亲切、热情、新颖、有趣的话,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图画的色彩和图案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一开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如我们的教室、买冰淇淋、数砖墙、运动会、游海岛、游乐场统计图等等,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美丽、有趣的图画中包含许多奇妙的知识,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体会学数学的乐趣,且有效地渗透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珍惜时间、遵守交通规则等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2、善于诱导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成部分,二期课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适时合理地提问,或诱导学生提问,或创设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思考。我们要改变单一讲授的传授知识形式,因为缺乏思维过程体验的教学最多使学生做到心中有“例”,而非心中有“数”,这对数学学习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包括了诸多创造性思维因素,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创造态度与创造情感的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案例2:《数砖墙》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很久以前,有一座城堡,城堡里面有一堵墙。(媒体边演示边叙述)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砖上有数字)对呀,我们把有数字的砖称作“数砖”,像这样数砖砌成的墙叫做“数砖墙”。(揭示课题)城堡的主人说:谁能破译出这面数砖墙的秘密,谁就能得到智慧的力量。试一试,你行吗?
二、观察数墙,发现规则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提示:要想破译数砖墙的秘密,首先要仔细观察数砖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可以4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我发现:这堵数砖墙上的数字是从小到大,底层的数较小,越往上越大。师:还发现什么吗?
生1:我发现:第二层的3等于底层的1和2加起来的和,4等于2加2的和。
生
2、我发现:第三层的7等于第二层的3和4加起来的和。
……..反思:
《数砖墙》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而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其内容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已能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在生活中学生也经常会看到一些砖墙,同时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也具备了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所以课一开始老师利用“讲故事”这一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砖上由模糊变清晰的数字,再引出“数砖墙”这一课题。通过城堡主人的话语,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过程的本质特点,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数砖墙这一新颖的练习形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讨论交流之前,先让学生有独立思考时间,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表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二期课改的数学课程目标特别强调“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意识,为此,我们在课题引入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疑问是思维的源头,创设问题情境打开了思维之门,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使思维具有目标性,学生注意力集中,能够全神贯注于所要解决的问题,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案例故事:
在教学完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后,老师出了一题这样的练习题:3×□□=111,学生即刻进行了讨论,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过程:有的从除法的角度来考虑,但又不会计算111÷3的商;也有组的想法和老师不谋而合。这时有学生高高得举起了小手,说出了老师意料之中的想法:即从个位算起,3乘几得个位是1,很明显只有3乘7是21,最后积的百位和十位上的数是11,11个十减去进位的2个十,就是九个十,即十位的数肯定是3,所以要填的数是37。老师正暗暗高兴时,平时常有不同见解的同学举起了小手,对老师说:“老师,我还想说。”老师随即请他说来听听。他说:“111最接近120,120是3×40的积,120和111相差9,9是3×3的积,3×40-3×3就是3×37,所以要填的数是37。”他不太自信的朝老师看着,说实在话他的想法也是老师没预料到的。他其实是通过估算的方法来进行考虑,完全跳出了成人一般的想法。老师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也表扬了他积极动脑,不人云亦云,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这个细节中,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真不一般,可不能小看他们。
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些时候缺乏老师的学法指导,学生可能产生事倍功半,甚至会因此带来负面影响,使部分学生害怕数学、回避数学。这正说明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渗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二期课改理念,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适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会”,更使学生“会学”,这也正是“教是为了不教”。
案例故事:
我们的老师在教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正方体就是不象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于是老师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认识的过程,在玩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是相等的。
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4、强化动手操作,内化学生的思维素质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加强感知性操作,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2)加强应用性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加强探究性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如,学习“厘米、米的认识”时,低年级学生对长度单位缺乏感性认识,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卷尺、米尺、格尺、直尺等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课桌边的长度、铅笔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和宽等,通过动手操作,多种感官互相协调配合,使学生对厘米、米有了感性认识。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去摆一摆、折一折、分一分、称一称、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涂一涂、拼一拼,通过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教学稳步提高
积极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习领域,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的途径。重视课外活动指导与学困生辅导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具体表现,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
1、每学期开展数学主题周活动。力求做到:(1)抱着普及到提高的宗旨,先普及再提高,扩大参与面。(2)教研组长为首,全组参与,共同商讨,制定活动方案。(3)活动从计划到宣传发动,资料齐全,步骤清晰。(4)活动富有创意,与学科紧密结合,总结表彰,从学生兴趣出发。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儿童生活融汇起来,同时着重拓宽数学学习渠道,开发形成多个渠道,全方位的数学学习格局。让学生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数学在校园更多的空间里面呈现数学,使学生在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A、数学报。
定期编写数学班报让它悬挂在教室里,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给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一种新的载体。报纸编好后还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以发挥报纸应有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可以有以下一些方法:
(1)富有悬念的内容介绍。如一份报纸编好后可以这样介绍:同学们,我们班第3辑数学报今天又要和大家见面了,在这辑数学报上我们选登了三篇数学日记,你的数学日记被选上了吗?这次聪明的阿凡提来到我们数学报做客,他好好的教训了一个既贪财又奸诈,还专门放高利贷剥削老百姓的西瓜店老板沙拉,你想知道他是怎样教训西瓜店老板的吗?想知道?答案在这里呢(用手举起报纸),拿去看吧(把报纸递给学生。)这样的介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一定会争先恐后的去阅读数学报。
(2)对学生编写的数学报可以开展优秀数学报评比,让全班学生给每期数学报打分,一个学期结束后,评出优秀数学报和最佳评分奖。这样每个学生也就能去认真的阅读数学报。
(3)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数学报的体会。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会到数学报的作用,更加乐于阅读数学报。
B、数学角(数学园地)。
数学角(数学园地)是指在教室的墙上,或者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和学校走廊上的黑板,校园的宣传窗里张贴或编写相关的数学内容。使数学在校园里拥有更多的空间。在设计数学角(数学园地)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师生联手,共同参与。在设计数学角时,教师主要负责组织指导,比如组织学生思考以怎样的形式来设计数学角,板面如何安排,内容怎样选择等等。而整个操作过程应由学生来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锻炼机会,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设计数学角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负责设计的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就掌握了数学角的中的数学知识,没有负责设计的学生,他们会因为好奇而围观,看看数学角上到底有些什么内容,有看不明白的地方他会向设计者提问,在设计者的解答下对数学角的内容能够领会的更深刻。数学角的设计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利用数学角的一个过程。
(2)形式多样,富有美感。数学角的形式变化主要在于板面设计的多样性。数学角的版面设计可以有各种方法:
⊙把数学内容写在一些几何图里面,然后把各个写有数学内容的几何图形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饶有趣味的整体。
⊙可以把赏心悦目的图片作为数学角的整体外观。把数学内容张贴或书写在相应的地方。⊙对在整体外观固定的地方(如在黑板上和宣传窗里)设计数学角(数学园地)时,各块内容的抄写要尽量避免全部横着排或全部竖着排,而应横竖皆有,有些内容还可以用几何图形在外面加框,或者在不同内容之间的隔缝里绘制花边。整个版面不能全部是文字内容,而应留出一些地方添加插图,以使整个版面更具美感。
(3〉内容新颖,具有吸引力。数学角的内容要新颖有趣,不能是课本知识的抄袭或单纯的课本知识的延伸,而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安排各种内容。在数学角中刊登学生的优秀作业、获奖情况,给被刊登的同学和获奖的同学以成就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对其他同学来说还可以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数学角中编排数学故事、数学童话,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数学角中出几个数学竞赛题、数学迷宫,让学生去思考解题的方法,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角中安排一些学习方法的辅导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为轻松有效。
(4)经常更换,常换常新。不管是数学角的呈现形式还是数学角的内容都要做到经常更换,常常给学生以新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长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数学角这个学习渠道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发挥应有作用。
C、数学竞赛
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竞赛,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获取成功体验的机会,这对营造数学学习氛围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数学竞赛可以从不同层次上来开展:(1)班际赛,同一个学校各个班之间开展数学竞赛。
(2)小组赛,一个班各个小组之间开展数学竞赛。
(3)个人赛,一个班里各个同学之间开展竞赛,当然在前面几个层次的竞赛中也已包含了个人赛,因为一般的比赛中都有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相应的也设有团体奖和个人奖。
(4)自我竞赛,学生自己开展纵向比较。比如说,一个学生每天做口算题时都把自己在相同时间内的正确题数记录下来,经常比较自已现在跟过去的成绩,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数学竞赛的内容应力求丰富。比如说可以开展数学智力竞赛、速算比赛、应用题竞赛、创作数学故事比赛、讲述数学故事比赛、走数学棋竞赛等等。
D、数学儿歌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歌谣。在儿歌的几种主要艺术形式中有一种数数歌,这是数学与文学巧妙结合的儿歌。低幼儿童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对抽象的数字观念不易理解,要掌握基本的数序也有一定困难,因此,数数歌就成了一种符合低幼儿童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最早的算术教材。数数歌中有主要教幼儿认识数的序列的。
《五指歌》: —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有帮助幼儿训练初步的计算能力的,它以帮助儿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数学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把相关数学知识编写成儿歌。数学儿歌的编写要体现以下几点:
(1)富有儿童情趣,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在教了“4的乘法口诀”后,老师编了:
一只青蛙4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两只青蛙8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
让学生尽快记住4的乘法口诀。
(2)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如在教了直线和线段后,编写这样一首儿歌来体现直线和线段的特点。
直线和线段,为人正直腰不弯。直线本领大,身体无限长。线段最乖巧,只在两点之间跑。
这首儿歌的第一句写出了直线和线段的共同特点:直,用以区分曲线和折线。第二句写出了直线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的特点。第三句说明线段有两个端点。整首儿歌内容浅显易懂,音韵和谐,好上口,易传诵,一下子就为学生所接受。
(3)吟唱与操作互补。编写的儿歌可以一边吟唱一边操作,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如教了等于、大于、小于后,编了:
大口对大数,尖头对小数。左比右大,用大于; 左比右小,用小于; 左右相等,用等于。
当然并不是每一首儿歌都要达到上面的每一个要求,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手段——数学儿歌来说,只要浅显易懂,音韵和谐,易读易记易传诵,学生喜欢,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就可以了。
2、重视学困生跟踪调研,做好学困生辅导。在教导处期初做好学困生认定工作的基础上,由各任课教师制定辅优补差计划,加强个别辅导。根据分层递进原则,切实抓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抓好个案分析。教研组利用教研时间请有经验的老师介绍辅优补差经验与做法。阶段组定期进行学困生情况交流,教导处一学年2次复验,把学困生进步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
(三)、重视成果的发展,业绩的建立
我们本着继往开来求发展的工作目标,努力争创新成果,建立新业绩。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浓厚,整体素质有了提高。如:口算、听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理解应用题能力强,书写端正清楚规范。更可贵的是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学生创造性综合学力正在逐步形成。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高,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市、区、校组织的各类教学比武屡创佳绩。三、二期课改的反思
(一)教师理念要跟上的教材的发展
教师固有的教学方法与新教学观念的冲突。《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数学产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发挥知识形成过程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究过程,体会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再发现”地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发现的乐趣。然而,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发现还有不少教师仍然采用他们早已习惯了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新知识、新方法时,怀疑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好像除了教师的讲解,学生就无法接受新知识似的,在课堂上“包讲包说”。事实上,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着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的个体,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解决符合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的地位,为他们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景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切实地让学生去探索、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促进学生把新知识、新方法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二)呼唤小班化教学
目前,班级学生人数太多,给实施新教材带来了困难,因为在《标准》中,特别强调“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要实现上述过程性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让学生去亲身参与数学活动,而在学生的“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然而,当班级的学生数过多时,教师是无法成功扮演好他的角色的,尤其是难以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无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难以实现新《标准》提出的人文主义课程观。小班化教学更易于新教材的实施。因此,建议要尽可能考虑到上面的因素,严格控制好班级人数,有条件的进行小班化教学。
教师课题、论文、教案、案例发表
一、课题
2004.12
黄引芳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引探策略研究
区级
二、论文
2003.10
张华琴
怎样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区级
三、教案
2003.2
2003.10 2004.9
2004.12
2005.3
四、案例
2002.12
陆瑞雯
物体的形状
张华琴
镜像
张华琴
数砖墙
陈伟
运动会
张华琴
两位数减法
陈伟
小胖过生日
陆瑞雯
幻方
徐海英
统计
袁春英
几个几
秤和它的使用方法
黄引芳
间接比较
张华琴
几倍
乘与除
张华琴
人民币
苏丽华
巧设情境
激发兴趣
主动探究
黄引芳
活动参与
探究明理
张华琴
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市级 市级 市级 市级 市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市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教师、学生获奖汇总
一、教师教学获奖
2004.2
陶春燕
陆瑞雯
物体的形状(课件)
市二等奖
2004.5
张华琴
几倍
市一等奖 2006.6
陈伟
大数的读与写
区二等奖
二、教师论文获奖
2004.12
张华琴
三、学生竞赛个人获奖
2005.5
施徐倩
姚梦婷
丁如一
唐紫莹
郑焱
郑博文
蒋怡雯
张婉婷
2002.12
张华琴
陆瑞雯
2003.4
张华琴
2003.12
张华琴
张华琴
2004.10
陈伟
孙逸萍
2005.5
袁春英
陈伟
2006.5
陈伟
王艳
怎样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 获全国数学大赛一等奖
获全国数学大赛二等奖
指导老师获全国数学大赛二等奖
指导老师获全国数学大赛二等奖
指导老师 获全国数学大赛二等奖
指导老师
教师公开课、展示课
镜像
物体的形状
两位数减两位数
乘与除
几倍
小胖过生日
还缺几个
千米、米
绿地
东南西北
小统计
市三等奖陆瑞雯
徐海英 周云 蔡春峰
市级
市级
区级
市级
市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第三篇:小学赛课简报
拜半︽扳车︽稻爸︽罢爸邦︽拜坝半︽地︽捶敌︽尝︽罢稗邦︽蝶
搬︽陡
康 定 县 贡 嘎 山 乡 中 心 校
简
报
搬城邦︽的﹀
第 19 期
贡嘎山乡中心校编印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康定县贡嘎山中心校参加沙德片区藏文赛课简报
2012年5月19日至20日,艳阳高照,天气晴朗,康定县沙德片区小
学藏文赛课活动在生古小学紧张有序地进行,来自宋玉中心小学、宜代中心小学、贡嘎山中心小学、生古中心小学的七位藏语老师参加了本次角逐,她们以精湛的教艺,良好的综合素质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担任此次比赛的评委是来自塔公小学的贡嘎和泽仁多吉两位资深藏文老师、甲根坝小学的土登绒布老师、藏文中学的扎西多吉和扎西泽仁
两位资深的藏文教师以及甘孜报社的记者扎西。经过评委们慎重而公正的评选,我校的阿初姆老师、白玛翁姆老师荣获一、二等奖。
在为期一天半的比赛里,各参赛教师尽显风彩,使人大开眼界;评委的经典评论使人获益匪浅。本次赛课不仅是一次“群英会”,展示了康定县沙德片区小学藏文老师的良好风姿,而且给每位参赛选手和听课老师提供了一次极好的参与锻炼、学习提高的机会,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我校特别重
视此次比赛,由校长和教导主任亲自带队前去听课,返校后立即组织教研活动,学习参赛教师的优点。
为了此次比赛学校和参赛教师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在没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师指导的前提下,我校参赛教师能获得一、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实属不易。这充分说明了我校虽然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但是老师们干劲十足、—2—
团结拼搏、尽职尽责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至于才能为自己获得荣誉,为学校争光。我们坚信在这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有一群这样优秀的教师队伍,那么贡嘎山小学一定会“风景这边独好”。
报:教体局 1份 贡嘎山乡政府 1份 沙德片区财务室 1份 存:1份
(共印4份)
—3—
第四篇:(赛课)数学广角——推理
数学广角———推理教案
合肥市高刘小学 胡亮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实验等活动,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发展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认识这么久了,你们了解老师吗? 姓名,性别,年龄?(猜一猜)生:20岁(小了),30岁(大了),25(小了,不过已经比较接近了),27岁。(恭喜你答对了)。
如果老师不提示你,大了或者小了,容易猜吗? 生:不容易
师:你们能根据老师的提示,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想法,最终准确的猜出了老师的真实年龄,这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推理的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推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一个条件的推理
熊大和熊二给我们带来了两份礼物,瞧,巧克力,棒棒糖,这两份礼物可能分别是谁带的呢?猜猜看?
生1:熊大带的是巧克力,熊二带的是棒棒糖。师:谁在猜一猜?
生2:熊大带的是棒棒糖,熊二带的是巧克力。
师:是的,熊大带的可能是巧克力,也可能是棒棒糖,他们到底带的是什么?你们能确定吗?
师:如果老师给你一个提示,熊大带的不是棒棒糖,这下会猜了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师:谁来猜? 生:熊大带的不是棒棒糖,那么熊大带的就是巧克力,熊二带的就是棒棒糖。(表达的很清楚,让人一听就明白了)。
师小结:猜两样物品时,不是其中的一个就一定是另外一个。
2、两个条件的推理。
两个人拿两件物品,我们已经会猜了,那么三个人拿三件物品会猜吗?(出示例1)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1)从题目中知道哪些信息?(2)三人各拿一本是什么意思?
(3)能知道他们拿的是什么书吗?需要老师为你们做点什么吗?(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
(4)现在能知道他们分别拿的是什么书了吗?
(5)看来一条提示还不够,在给你们一条提示。现在可以知道他们拿的是什么书了吗?完成学习单,并和同桌交流一下。(6)汇报并上台摆一摆。
师小结:猜三样物品时,哪一样能直接确定就要先确定哪一样,另外两样物品的猜法和猜两样物品的方法相同。
三、巩固练习看来,我们已经学会了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接下来的智慧闯关敢挑战吗?
第一关: 第二关: 第三关: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本上第111页练习二十一第1、2、3题。
第五篇:赛课教学反思—数学
赛《变化率问题与导数的概念》课的教学反思
实验中学三部数学
吴文琳
12月19日,我以《变化率问题与导数的概念》一课参加了《大庆实验中学第二届“雏鹰杯”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课前、课中、课后我的感受与反思颇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本节课本节课《变化率问题与导数的概念》是概念的教学课,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叫做概念。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过程会使抽象逻辑思维得到锻炼,对提高思维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了便于学生对导数本质的理解,我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以问题为主线,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思考方法,从生活中的“跳水”入手,得出平均变化率,再结合物理知识,用“逼近”方法定义导数。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轻松获取知识,做到了既关注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习的过程。
通过计算两串平均速度对结果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抽象归纳出导数的概念,在相互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生认识了自我,建立了信心,同时也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1.反思“导数及其应用”整章教材的编写意图
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整章内容设计精妙,始终以导数概念这条主线贯穿着。有主线、有中心的文章是好文章。有主线、有中心的数学教科书更是一本好书。因为教科书在编写时要做到这一点,似乎比写文章更难。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在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通过函数图像直观地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以导数概念为主线编写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实施(每节课都要把握住本章教材的中心和主线——导数的概念)。因此,在本章内容教学的第一节课里,我们也需要强调对导数概念的初步认识,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来学习。因为对一种思想、方法的学习,不是几节课就能完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可能过程还很长。对导数概念的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在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材“主线”的基础上,再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的理解。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以导数概念为主线串联着整章内容,其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明显。2.反思“变化率问题与导数的概念”课堂教学的新课引入
作为新概念引入的案例,关键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简单的,如高台跳水问题,但熟悉的,不简单的也好,如气球的膨胀率问题。因为学生熟悉,最起码学生去想过这一问题,通过教学,不一定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会很清楚,很深刻,但肯定的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其理解会更进一步,它符合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如果课堂教学能够把两个案例结合起来,先讲高台跳水,再讲气球的膨胀率问题,那么效果会更好。因为高台跳水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而气球的膨胀率问题,则能够促使学生去思考。这样自然引入导数的概念。3.反思“变化率问题与导数的概念”课堂教学中对计算问题的处理
在课堂教学中,对计算问题的处理,要应注意避免两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以计算机代替学生的计算。
既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又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可选择两个地方让学生计算。其一,计算0~1秒或1~2秒的平均速度问题。因为计算时花费的时间不多,同时,既能促进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又能为理解瞬时速度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二,计算065平均速度问题。因为学生通过这一问题的计算,49既能发现问题:“用平均速度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员的运动情况存在问题”,又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用什么东西才能更好地描述运动员在这个时间段的运动状态?”自然学生会想到物理中学过的瞬时速度。这样的处理省时,能够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同时,不影响主体知识(平均速度、平均变化率、导数的概念)的学习。
4.反思“变化率问题与导数的概念”课堂教学的课堂语言
1)我说:“令xx2x1”。这里的“令”,应该说成“习惯上用x表示x2x1,即xx2x1”。2)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提出我有口头语“我的”,在教学过程中可能由于紧张自己没有发现,其实在赛前试讲的过程中老师们也提过,自己没有注意发生了失误。争取下次一改到位。3)应该补充例题:“已知两点A(x,f(x)),B(xx,f(xx))在函数yf(x)的y”。因为它是联系平均变化率和导数概念的枢纽,同时,还x有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中理解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和导数的概念等。图像上,求以上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反思,还有不足之处希望得到老师的点评,最后我还要感谢实验三部数学组的各位老师的指导和我师父李伟老师的耐心指导和细心栽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