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风险预警,加强应急管理学习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风险预警系统心得体会
强化风险预警,加强应急管理
今年7月9日至13日,我参加了**市安全监管局组织的**市2018年第二期安监系统干部安全、健康业务能力培训班,联系到我本人从事的应急管理工作,在学习本期培训班设置的园区应急体系建设、突发安全生产事件应急处置课程中,感觉对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相关业务知识有较大提高,以下是我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7月11日,我们到南京化工园现场学习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风险预警系统。
南京化学工业园位于南京市六合区,成立于2001年10月,是南京唯一的一家经国家批准,以发展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包括长芦片区和玉带片区两大片区,以乙烯、醋酸、氯化工为三大支柱产业。其中长芦片区2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化工、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等化工项目;玉带片区1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石化上游产品与化工物流。目前园区产业区累计完成投入约2000亿元,按照“产业发展一体化、公用设施一体化、物流输送一体化、环保安全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五个一体化的开发方针,建成投产各类企业148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62家,巴斯夫、BP、亨斯迈、空气化工等20多家世界500强与化工50强企业在园区落户,形成以新材料、生命科学与高端专用化学品为主要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
学习交流会议中,南京市江北新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徐局系统介绍了江北新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经验:
一是夯实企业应急管理主体责任。目前我国仍有部分事故应急处置出现处置不及时、不专业、没成效甚至扩大事故伤害的情况,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编制应急预案是为了应付检查,流于形式,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可操作性不强甚至不具备可操作性。有鉴于此,江北新区安全监管局在每年统一时间督促化工园区全部企业编制本年度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提交审查,由该局聘请专家组统一审查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督导企业对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督促企业落实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生产员工、应急救援人员等相关人员的应急知识培训及考核,夯实企业应急管理主体责任。
二是启用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风险预警系统,以防范遏制化工园区重特大事故为目标,对重大危险源从人、机、物、环、管多维度数据监测,有效识别可燃气体、有毒气体、压力监测、液位监测、温度监测五类易燃易爆、急性中毒标志物异常数据,科学分析,分类报警,监控采集企业报警频次、报警时长。通过预警模型的运算,形成不同等级的风险信息,并能分析异常数据原因,将不同等级的风险预警信息传送至相应企业及监管部门,用数据量化风险,让动态风险被看见。既落实企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及时排查治理可能引发事故的风险隐患,又促使传统人手采集、人力监管、人力排查监管模式向实时监测、主动预警、主动监管的监管模式转变,为差异化和精准化执法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园区应急管理统一统筹。园区建立应急物资仓库,常备30套以上空气呼吸器,20套以上氧气呼吸器,以及便携式有毒气体报警仪、可燃气体报警仪、应急通风设备、消防灭火装备等应急物资,由化工园区管委会检查补充,确保应急物资常备可用,园区内哪个企业遇到事故,无论企业应急自救或部门应急处置,都可以立即调取应急物资,事后由企业按照物资耗损结算。园区建立应急事故统筹指挥调度中心,日常环保、消防、卫计、安监等部门轮流当班值守,一旦出现险情,新区各个应急责任部门服从应急指挥中心统一调度。
通过学习南京市江北新区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风险预警系统,我学习了传统监管方式向智能化、实时性、大数据,具备数据采集、分析、分类、预警、报警多功能的互联网智能与人工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方式转变的发展趋势。对由传统的政府部门对企业实行行政监管的单一模式向新型的政府建立集约型产业园区,实行产业园区物业管理服务与行政监管相结合管理模式的转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进一步强化我区应急服务与应急监管工作很有收获。
第二篇:内控-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一、业务目标
1.防范、控制和化解公司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的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
2.加强公司对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管理,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提高公司保障生产安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降低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对公司财产、资金损失。
4.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
二、业务风险
1.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公司战略的执行与实现。2.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活动。
3.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4.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控制度,可能遭受外部经济处罚,造成公司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影响公司社会形象。
三、业务范围
本业务流程主要描述公司应对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业务流程。
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是指与公司生产经营相关的、突然发生的,可能造成公司的正常经营受到影响甚至无法继续经营的自然灾害、重大意外事故,导致公司财产、人员以及投资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失,产生区域性或全国性社会影响,可能导致或转化为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稳定,从而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件。
四、业务流程步骤及控制点 1.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分级
1.1.特别严重事件:公司全面爆发风险,涉及范围广泛,无法继续经营,导致公司财产、人员遭受严重损失,造成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重大影响;
1.2.严重事件:公司爆发大规模风险,涉及范围广泛,无法正常经营,导致公司财产遭受较大损失。
1.3.较重事件:公司发生重大突发风险,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公司财产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有可能导致或转化为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稳定的重大突发事件; 1.4.一般事件:公司发生突发风险,正常经营受到一定影响,可能导致公司财产、人员遭受损失。
2.重大和突发事件机构设置与职责
2.1.公司应结合实际情况,依法、科学、合理建立健全公司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建立安全员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及时化解潜在风险,防患于未然。
2.2.成立重大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由总经理和各部门经理组成,总经理任组长,对公司重大和突发事件负全责。负责领导、检查、监督、处理公司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管理及处置工作,公司人行经理任副组长,在总经理指导下,负责组织公司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具体管理,并向总经理报告工作。
2.2.1.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及办公室主要职责包括:
(1)拟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案并组织指挥处理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及其善后的各项工作的实施;
(2)决定启动和终止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处理系统;
(3)与总部保持通讯联系,与外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保持工作衔接;(4)收集、整理、分析突发事件相关信息资料及发生的原因;(5)协调和处理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对外宣传报道工作;(6)及时赶赴事发现场,组织对事故现场的管理,并向公司管理层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基本情况,不能瞒报、迟报和谎报情况。作好后勤保障,稳定现场情况,避免事态扩大;
(7)定期或及时评估重大风险;
(8)调查分析事故原因,编写事故报告,提出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建议,报公司管理层审议;
(9)其他相关工作。
2.3.公司应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加强风险防范,管理层应认真履行相关职责。
3.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处置原则 公司对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处置以“预防为主、常备不懈、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为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居安思危、快速反应、措施果断、协同配合,做到切实可行、积极应对。
4.预警、应急及事后处理
4.1.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公司各部门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有可能导致或转化为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各类风险信息及时开展跟踪、分析、监测及评估,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
4.2.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发生后,公司所属各部门负责人,应在第一时间向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成员进行汇报并在第一线了解跟踪事件发生和变化的全过程,及时向公司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报告事件信息,并提供专业分析意见,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防止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影响程度。
4.3.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应当迅速做出应急反应,研究并提出处置方案和建议,按照政府有关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的决策,具体组织实施各项应急措施,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处置,完善应急手段和措施。
4.4.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发生后,公司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根据要求和重要性,统一对外发布信息,未经核实和授权,任何人不得随意对外透露相关信息。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处理完毕后,公司应严格遵照相关规定,及时公平地向所有投资者披露公司的重大突发事件,有针对性的提供公司相关内容及情况,批驳谣言,报告真相。在投资者中树立公平、诚信的公司形象,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4.5.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发生后,公司在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国家的有关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规定和要求,及时开展处置工作;在处置过程中,公司应对可能产生的连锁事件作出评估,采取相应措施。
4.6.公司应对本制度规定的特别严重事件、严重事件、较重事件类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予以高度关注。事件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应在上述突发事件发生30分钟内,将事件情况、已采取的措施、联络人及联系方式等报告至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由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再上报相关部门。事件涉及的公司部门应在上述突发事件发生的3小时内将详细情况书面报告至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在接到书面报告后,及时向相关部门递交该书面报告。4.7.发生本制度一般事件类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应及时整理书面资料报总部。
4.8.对于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应当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补偿或相关援助;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疫病防治、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以及保险理赔工作。
4.9.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发生后,公司领导应立即取消出差、休假等,主要负责人应迅速返回工作岗位,按照职责立即开展工作,研究事件发生的原因、趋势和可能出现的后果并提出解决事件的建议,采取相应措施。
4.10.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结束后,公司及各部门应及时总结该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评估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形成书面报告,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4.11.对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处理进行责任分解,并纳入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依据相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处罚,后果严重的还要给予党纪、政纪及司法程序方面的处置。
4.12.公司应当建立重大风险和事故举报制度,公布统一的举报电话和邮箱地址。
4.13.建立重大风险和事故奖惩制度。5.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包括
5.1.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司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导致巨额索赔,致使公司遭受经济损失,投资者利益遭受损害。
5.2.因公司产品质量或环境卫生出现问题,导致群体性中毒事件发生,造成企业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5.3.公司网络遭受黑客攻击和计算机发生病毒,造成公司信息不畅,导致业务中断、客户流失。
5.4.公司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偿债能力突然恶化,严重影响公司经营。5.5.公司内部关系恶化,出现集体上访事件,社会影响恶劣。
5.6.公司管理层突然辞职,主要负责人失踪或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5.7.公司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重大资产流失。5.8.公司信息披露出现重大遗漏,造成股价出现异常波动,引发媒体报导。5.9.其他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6.应急保证
6.1.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根据处置需要,召集参与处置人员开展工作,被召集的人员应服从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的指挥。
6.2.公司在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应保证24小时专人值班,保持通讯的畅通;同时做好交易、登记、结算、通讯系统的各项准备工作,建立备份系统,并定期检查,保证设备安全、可用。同时,要及时对技术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和完善,提高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6.3.公司对相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基本知识培训,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及预防、预警、避险、避灾常识等宣传教育活动和活动有效性的测试。
7.编制突发事件专题调查处理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7.1.事件发生时间、性质和影响范围; 7.2.对公司可能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 7.3.已经采取的控制措施;
7.4.对引发事件原因的分析。要求客观准确,实事求是。7.5.下一步采取的防范措施。7.6.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的建议。
7.7.事故报告应分别报公司经营管理层、当地政府相关部门。8.事件调查的信息披露应按照上市公司相关规定执行。
五、相关制度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六、主要控制点
1.重大和突发事件机构设置与职责 2.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处置原则
3.预警、应急及事后处理,事后报告分析及整改,以及应急保障措施等。
七、相关检查资料
应急领导小组名单及职责权限、应急事件的举报信、重大和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及保障措施制度、重大突发事件的分析报告及处理措施以及事后整改报告等。
第三篇:资金管理重大风险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资金管理重大风险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有效处置 总 在资金管理方面发生的重大风险事件,规范应对重大风险事件行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风险事件对 总 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 正常医疗秩序,依照《会计法》、《 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和《 集团风险管理策略及重大风险应对方苯》等相关法规的规定,结合 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 本预案所称资金管理重大风险事件(以下简称重大事件)是指因下列事件的发生而导致的 出现超能力支出、资金运作不畅入不敷出、:融资能力不足、筹资结构不合理等情形,无法预期或难以预期并对 正常医疗经营可能产生严重影响需要立即处置的事件:
1、资金决策不合理,如贷款、货款回收率低、库存积压、短贷长投一资金预算不合理等;
2、各项资金管理制度制度不完善,疏于管理;
3、审批、支付流程不规范;
4、公司内部管理人员违规、、违法占用资金,数额巨大;
5、水灾、火灾一地震及盗窃等事件的突然发生;
第三条 处置机构重大事件的工作原则
(一)坚持快速、高效、稳妥和低成本的原则。发生重大事件,要及时掌握情况。果断采取措施,坚持快速高效、依法有序、积极稳妥进行处置,尽可能将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和蔓延,防止重大事件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不良影响。
(二)坚持积极主动、部门协作的原则。在处置重大事件过程中,涉及单位部门应积极主动,相互配合,:应当严格遵守处置工作纪律。
第四条
管理机构设立
成立重大风险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小组(以下简称管理小组),由 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组成。同时要在管理小组下设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有效开展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第五条
管理小组职责
(一)决定启动、终止本预案:
(二)及时向 上一级重大风险事件应急处置委员会报告事件的相关信息;
(三)召集紧急会议,分析、研究事件的有关信息,在职责范围内制定相关处置方案,严密组织、协调、落实有关处置方案。
第六条
重大风险事件应急处置办公室设立在 财务科,主要职责:
(一)收集、整理、上报有关信息资料,向管理小组汇报重大事件的相关情况:
(二)按照管理小组的要求组织召集相关会议:
(三)向有关部门通报重大事件信息:
(四)对重大事件提出具体处置建议:
(五)督促、检查、指导各有关部门落实应急措施;
(六)收集、保管并于事后移交有关档案;
(七)提出修改预案的建议:
(八)完成管理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 建设预警系统机制,由管理小组统一领导,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总控和动,态指标监控,判定预警风险事件的级别,为有关部门采取进一步的预防和处置措施提供依据。预警系统主要内容包括:
(一)全面预算管理总控,即按照全面预算控制项目考察变量范围,以及可能会引发重大事件的因素。
(二)动态指标监控,即反反映被监测对象风险程度的各类指标(如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货款回收率、、已获利息倍数等)。第八条 建立重大事件信息报送制度
(一)各分、子发生重大事件,应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
(二)信息收集和报送应做到及时、客观、全面、准确。信息报送可通过电话口头初报,随后通过传真、计算机网络等载体及时报送书面报告和现场相关资料。
(三)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发生突发事件的单位主体名称、地点、时间;
2、重大事件的原因、性质、危害程度、可能涉及的金额及人数,影响范围以及事件发生后的公司生产经营情况;
3、事态的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损失;
4、己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拟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5、其他与本事件有关的内容。
第九条
重大事件按照《 集团风险管理策略及重大风险应对方案》进行分级。一级风险事件由管理小组处置管理,并上报 财务部;二级风险事件由 管委会处置管理。
第十条 重大事件处置完毕后,要认真进行评估与总结。一是组织开展事件损失评估工作,认真分析引发事件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形成专门报告;二是根据事件处置过程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有关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视情况提出修改完善本预案的意和
议。
第十一条 重大事件处置完毕后,对参与处置工作表现突出的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参与处置工作不负责任、办事不力、、扯皮推诿,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员,依法追究其责任,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第十二条 重大事件处置完毕后,要根据有关规定对重大事件的处置情况进行审计和检查。
第十三条 重大事件应急处置期间,管理小组办公室应集中掌握管理小组成员单位和主要负责人、管理小组力、公室全体成员及有关工作人员的联系电话,并确保24小时畅通。
第十四条 重大事件应急处置期间,和上级领导机构要保持必要联系,确保文电运转的高效、迅速、准确。第二章
重大事件处置方案
第十五条从重大事件发生动因看,主要涉及到制度是否完善、决策是否合理、操作执行是否规范三个环节,可能造成企业出现投资决策失误,筹资决策不当,资金调度不合理;从重大事件影响来看,可能造成企业出现超能力扩张,资金运作不畅入不敷出、融资能力不足、筹资结构不合理的风险。
第十六条重大事件处置原则“防治兼施、以防为主”,鉴于此,财务部门要采用以下应对措施:
(一)事前遵章守纪,积极防范风险发生。
1、严格按照《会计法》、《 全面预算管理办法》《会计业务务规范》及本公司资金管理制度执行,指导规范全公司会计核算,保证合并会计报表全面、完整、准确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严格执行 报账审批制度,做到严格审核规范操作。对每笔业务从内容是否完整、票据是否合法、审批流是否合规等方面严格细致审查其真实合法性,在支付环节进行二次审核,现金支付、支票填写做到认真仔细,保证每笔业务不出差错。
3、严格遵守财经管理制度,在主要岗健设立双岗双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在出纳岗位实行印鉴章分离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财务印章;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结算中收付业务,设立操作岗位和审核支付岗位,保证每笔业务不出差错;用于网银业务操作的计算机,专机专用专人负责;妥善保管密钥存放及使用,保障电脑安全稳定运行;每日盘点库存,做到日清月结;及时与银行对账,账实相符;设立票据登记簿,严把票据审核不出差错;同时,杜绝大额现金支付;要对库存资金采取不定期核查制度。
4、严格执行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量入为出,节支降耗。实时关注财务指标变动,及时掌握 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对于大额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按照 大额资金管理办法来执行。设立贷款登记表,随时掌握还贷情况,遇到资金紧缺时及时与领导沟通,早谋划早动手,提前筹集资金,按期付息还贷,保证资金链有序衔接。
(二)事中积极采取措施,全力应对重大事件风险,把风险带来损失降到最低。
1、关注指标,如某月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速动比率、货款回收率四项指标中其中一项达到一级风险值上生,及时查找原因,管理小组要及时解决;如某项指标达到二级风险值日,应及时上报上级单位。
2、在帐务处理和报表编制上,出现数据差错,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及时报送经理层,避免决策偏差。
3、对于大额资金利用网银支付的,网络出现异常。要及时停止支付并与银行联系,落实资金是否支付,网络是否安全,及时维护网络安全稳定。
4、对于因决策失误、资金使用不合理、筹资结构不合理,产生资金运作不畅入不敷出、融资能力不足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经理层,同时采取措施,及时调整资金预算,控制资金支付;对于资金使用不合理业务,争取最大限度追回,对于可预见损失,把损失降到最低;对于筹资结构不合理,认真分析资本结,对于高风险筹资采取规避措施。
(三)事后全面、深入剖析,差漏补缺,追究责任,健全制度。
1、风险事件发生后,所涉及部门、人员要认真总结分析,查摆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补充完善资金管理风险制度。
2、分清责任,通过通报批评或奖罚制度提高认识,杜绝同类事件发生。
第四篇:银行风险管理心得体会
银行风险管理心得体会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风险管理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xxxx年3月11日我行展开了合规管理年活动的学习总动员会。通过我们深入学习,把理论具体化,根据实际建章立制,以规章制度管理人,以规章制度约束人,以规章制度培养人,以此我们要坚决遵循合规守纪的行为习惯。从严开始,抓实抓细,增强自己遵章守纪、依法合规经营的观念和抵御职务犯罪的能力。经过学习,因此,我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勉励自己日后更加时刻提醒自己的主动合规意识。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人和他的女朋友逛街,看到红灯便闯了过去。女朋友说,你连红灯都敢闯,什么违法的事不敢做,就跟他分手了。他又结识了一个女友,逛街时,看见了红灯,便老老实实地等,女友不高兴了,说你连红灯都不敢闯,还能干什么事?
这虽是一则笑话,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就是一些人对法律、规则的漠视。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规则意识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小到闯红灯、轧黄线、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大到随意违约、坑蒙拐骗、违法乱纪。对这些现象,有的人似乎已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殊不知,个人意志高于社会规则,个体行为凌驾于制度约束之上,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和行业规则是社会运行、企业发展的基石,是社会有序运转、企业健康发展、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元素。合规是银行职业者的生命线。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法律富有弹性,形同虚设,社会必定混乱无序;如果规则可以灵活掌握,随意调整,人人不择手段,以实现一已私欲为目的,企业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远的不说,从近年来,邮政储蓄所发生的资金案件,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银行管理遭到质疑,员工法纪意识、道德水准遭到否定。究其原因来讲非常简单,十案十违章,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发生案件的最主要原因。
以案为鉴,以过为镜,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应该意识到在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信贷业务发展的同时,提高现代经营理念,深入推进违规积分,切实强化案件防控的重要性、紧迫性。它是搞好内部管理的中心环节。旨在提倡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弘扬诚信、合规、尽职等职业价值理念,提高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应该意识到,规矩不是阻碍个性发展的枷锁,却恰恰是个人想取得成功,企业稳健经营的核心环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诚然,我们谁也不希望,一场运动式的教育活动之后,违规操作的问题卷土重来;不希望因为个别人的随意操作和小问题不断,使全行员工的利益受到牵连;不希望再有惊天动地的案件发生,却只能在事后感慨万千。因此,凡事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起防范人险的长效机制,最为一名信贷员,我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经办的每一笔业务做起,从这一分钟做起。做一名合规守纪的信贷员,关健要树立四种意识、做到两个加强。四种意识为:一树立合规办事意识,坚决剔除凭感觉办事、凭经验办事、凭习惯办事的陋习,摒弃片面强调业务发展,忽视风险管理;片面重视市场开拓,忽视规章制度建设的陈腐观念,从管理的结构和细节中加强风险管理和防控。二树立责任意识,信贷员应本着对事业负责任、对领导负责任、对自己负责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处理业务要认真审核各项要素。用制度规范工作和业务操作,将安全经营贯穿于业务始终,杜绝风险控制盲区,有效防范操作风险。
三树立监督意识,员工相互之间不能盲目信任,领导和员工之间的'信任必须建立在遵章守纪、按章办事的基础上,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形成自觉监督的意识,养成相互监督的习惯。四树立保密意识,信贷员要作好行内贷款人员资料保密工作,更要作好为客户的保密工作。两个加强为:一要加强违规监管力度,工作中凡不执行规章制度、违规操作业务的,不论是否造成经济损失,都要依据有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罚;二要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在工作作风上员工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脚踏实地、积极履行好工作职责。主动热情的为广大客户及周围同事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完成好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守法意识,从业务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入手,加强规范化建设,对于业务操作违规的行为警钟长鸣,从思想意识上和行动上自觉防堵不良贷款案件的发生。
第五篇:建立精细税收风险监控预警机制 强化房地产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
建立精细税收风险监控预警机制 强化房地产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
针对房地产行业税源属非生产型和服务型税源,缺乏稳定性、长期性,高度依赖于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的特点,扬州市直二分局以税收风险管理为机制手段强化房地产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体现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通过采取对税源实行动态跟踪管理、深度分析、征询约谈、实地核查等措施,体现出调查顺序由事后到事前、调查项目由静态到动态、进户频率由低到高、事项审核由表及里、服务措施由形式到实质等方面的变化,使税收管理对纳税人的影响程度、介入深度、管理力度明显增强。通过税收风险管理加强各种税源管理事务的简并整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效率。根据精细化管理理念,我们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做到了精确、细致、深入,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了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紧紧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由表及里的解剖分析,不放过每一个应加强管理的细节,不忽视微小的管理漏洞,通过基础性分户台账资料的建立,建立房地产行业所得税的长效管理机制。
一、在风险识别环节完成各类风险信息的归集和分析,找出可能带来税收流失的关键因素。
房地产开发企业基本上是查帐征收企业,由于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的不同,带来财务核算水平的参差不齐,财务核算缺乏约束规范。目前我国现行的财务核算(包括信用支付、对会计行业的管理)总体上缺乏系统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不统一、不规范,客观上为掩盖其在经营、核算和应税上的不法行为找到了借口。由于房屋产品开发周期长、各期产品滚动开发且每期产品经营成果不尽相同,因此,缺乏系统管理的房地产企业财务核算难以正确、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的状态和成果,很难准确反映各纳税期应纳的各项税收。因此找出可能带来税收流失的关键因素就成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引发税收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科学评定纳税人风险度,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形成的情形,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实现税收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
风险之一:以收据、白条支付款项来偷逃税款。由于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一般工期长,结算方式较多,预付施工企业的工程款不按规定接收发票,而是凭收据支付工程款,有的长期挂帐,开发企业不按时结转成本,造成开发成本失真。风险之二:房地产企业发生的土地征用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和建筑安装费用等直接记入“开发成本”,而一些开发企业采用伪造、虚假增加成本、费用等手段,不按规定在不同成本对象中准确分摊,利用新老税法的差异少缴企业所得税。
风险之三:重复列支建筑安装工程费,部分房地产企业对所开发项目一般都供应三大材,房地产企业全部记入“开发成本”,而工程完工结算时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工程总价开具发票全额记入(含三大材),有的房地产企业又再全部记入“开发成本”。
风险之四:房地产企业没有遵循权责发生制和成本收入配比原则,存在任意预提各项成本、费用,人为调节利润,以达到少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风险之五:房地产企业利用开发项目多,工期长,跨等,混淆不同工程项目成本、费用,挤占当期利润,这样循环往复,以达到少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有些企业就在不同项目间寻找少缴企业所得税的办法,他们通过把后开发完工项目的成本调节为先开发完工项目的成本,或把亏损项目的成本调节为盈利项目,造成企业所得税不能及时足额入库。
风险之六:房地产企业预收的房款往往不作销售,等房屋交付使用时才开具发票作销售收入,由于有的房屋工期长,有的房屋交付使用了,由于款项没有结清,房地产企业无法开票结算,使企业所得税不能及时结算。
风险之七:房地产企业的未确权车库、阁楼不作为开发产品收入,或部分记入销售收入,而其成本、费用则已全部记入开发成本。有的开发单位将附属用房收入记入下属的工程队,另行建帐登记,形成小金库。
风险之八:房屋出租、以物易物不纳税。目前,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住宅小区时,一般都建设一些临街门面房,有的企业对地理位置优越的门面房
不予出售,专门用于出租收取租金,租金不记入应纳税所得额。部分房地产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售房又不畅,就以房屋抵顶工程款或银行贷款,双方均不作收入处理并按规定申报缴纳税款。
二、通过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精细税收风险监控预警机制的建立,挽回税款流失近2000万元。
近几年,我局辖区的房地产企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截止2009年9月底,我局辖区内注册房地产企业25家,已开工房地产企业达17家,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已成为我局组织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07年7月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实行专业化管理以来,累计组织入库房地产企业所得税8200万元,其中,通过案头稽核分析、专项评估等手段组织入库税金2328万元(含滞纳金95万元)。针对房地产业的税收贡献度大、税收征管难度大、税源流失较为严重的现象,整合征管资源,与时俱进,成立专业化征管机构是强化对该行业税收管理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集中部分业务能力强,精通税务、财会、法律和房地产开发流程等知识的税务干部来从事专业化征管,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该行业进行专项管理。这样可以实现对房地产开发整个过程都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切实提高日常动态、静态税源管理及纳税评估的质量。我局专门的房地产业税收征管机构,是将辖区内房地产业、建筑业以及与之相关的物业管理、房屋中介、拍卖行等企业划入一个科室进行征管,使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能直接行使市局有关处室的职责,如负责与国土、规划、经委、发改委、财政、建设、房管、建管、产权交易中心、拍卖行等有关综合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换与联系,直接获取房地产建设项目立项、变动信息,从源头掌握房地产业的基本情况,对重点房地产业项目从立项、征地、设计、规划、开发、销售等环节实行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建立起以控管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为主线,以房地产项目为重点,形成一个多形式、多方位的税收征管新模式,提高对房地产、建筑业的税收监控力度,挖掘潜在的税源,确保地方财税收入的稳定增长。我们在充分掌握商品房开发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要求房地产企业每年进行多次税收自查,同时根据企业自查情况和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定期地对部分房地产企业进行税务专项评估,加大打击偷逃税力度,挽回税款流失逾2000万元。
二、加强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收风险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我局通过专业机构设置,建立了房地产企业精细税收风险监控预警机制,不断研究完善征管模式,不放过每一个应加强管理的细节,不忽视微小的管理漏洞,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抓紧、抓细、抓实。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征管措施,在税收风险管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1、从成本费用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加强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
(一)关注房地产开发的重点环节。从立项开始关注开发的几个重点环节:立项报批环节、项目批准环节、分期建设环节、竣工验收环节、开盘销售环节、清盘环节。掌握房地产企业每个环节发生的时点,针对每个环节适时采取管理措施,特别是抓住预售转销售的结转环节,实地核查确认完工时点,及时结转销售、成本。
(二)建立房地产企业管理台帐。全面反映企业开发项目的的基本情况:投资总额、开发面积、开发时间,开工时间,预计竣工时间、施工单位等;根据规划部门批准的总平面图制作开发产品备案台账,逐户记载每一套开发产品的建、销、存情况,在预售开始后企业必须在申报时向税务部门报送,从房源上控管。
(三)严格政策界限,强化成本管理。总的原则是严格按照税法要求,成本费用的列支必须真实、合法。支出凭证的合法性是首要前提,更要注重审查支出的真实性,防止出现虚开代开人为加大成本费用的现象发生。抓住几个关键:一是建筑工程支出真实性的审核,重点审核土建成本、配套工程成本,参照本地区工程造价指导价,查看企业建筑安装工程合同,衡量成本费用水平是否真实、合理,如出入太大,必须要求企业说明超标准的原因;二是工程超预算企业成本费用的审核,必须提供双方签订的变更合同,说明变更的理由,是否在合理的范围以内,如没有变更合同,直接提供竣工验收报告,税务部门有权根据行业标准直接核定其计税成本;三是按照收入成本配比的原则准确结转成本,要求企业在按工期分段确认成本的基础上,再按不同开发产品平均销售价格比分配计算不同类型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使利润在不同价位开发产品之间分布均衡。
2、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引发税收风险的各种现象及时开展专项辅导培训。通过召开专项会议,发放宣传辅导手册和文件,约谈等形式,经常性开展对房地产企业纳税人的所得税最新政策法规的宣传辅导,使税法透明度和遵从度得以提升,使企业的依法纳税形成自觉行动。
3、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主要定位于税收流失的风险,包括税收流失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基本做法是按照风险管理的流程,遵循一定的规则,在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引发税收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科学评定纳税人风险度,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形成的情形,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实现税收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一要核查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否与建筑安装企业相互勾结虚增成本偷逃税款。二要核查企业是否利用关联关系承包或分包工程加大建筑安装成本。三要核查企业是否虚开零星工程发票以及虚开“甲供材”发票偷税。四要核查企业是否将土地和建筑安装成本在不同期工程分摊不均少缴所得税。五要核查企业是否把车库和阁楼的成本加在总成本中摊入商品房面积。六要核查“预提费用”账户。对涉及项目的配套设施建设,检查企业是否高估配套建设成本,且不按期结算而少缴税款。七要核查企业是否巧立名目报销费用。按规定重点审核企业招待费、业务宣传费、劳动保护费等列支标准及其真实性、合理性。要以纳税评估督促纳税人,以税务稽查震慑纳税人,自觉提高纳税遵从度。
4、克服信息获取不充分,加强土地、房管等部门的信息交流。
由于税务部门长期以来没有与相关的行政审批部门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制度,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参与管理和监控,加之国、地税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实行房地产企业税收一体化管理难以在短期内到位,给房地产企业偷逃税提供了机会。及时掌握房地产开发的工程项目,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完工及纳税记录簿》,及时登记计划投资、建设规模、承建单位、预收款项。通过对每一个项目,每一笔收(付)款及开票情况的跟踪管理,加强企业所签合同的核对工作,科学确定企业前期开发成本。
5、加强对成本费用列支的风险审核,有效遏制人为调节利润造成税款流失情况的发生。对一些房地产企业不遵循成本收入配比原则,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严格对房地产企业的预提费用科目进行审核,核对预提费用的对应科目,确定所结转成本是否真实、合理,是否有人为调整当期利润的情况。对房地产企业不同项目成本的核算,税务部门应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不同项目的成本费用分别核算,对不能正确划分的,税务部门要严格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成本配比原则进行划分确定。
6、结合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工作,强化不同项目的成本费用风险审核与确认工作。一般企业都是按年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但实行查帐企业所得税的房地产企业,易采用按项目汇缴和按汇缴相结合的办法。针对房地产开发、销售周期长等特点,平时可以按不同的开工项目进行核算,对同一项目的成本,在规定的时限内全部归集到该项目中去,所发生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在不同的施工项目中进行分配,超时限的成本,经主管税务部门审核后,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按单个项目先汇缴,一旦发现情况异常情况及时加以调整解决。终了,再按各个工程汇缴情况进行汇缴清缴。这样可以堵塞税收漏洞,保证国家税收及时足额入库。
7、建立房地产行业信息、数据资源库。首先做好辖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清理摸排工作,掌握内部信息(如成立时间、投引资单位、投资规模、优惠政策、土地储备、拿地价格、开发项目、经营楼盘、竣工时间、开盘时间、规费缴纳、银行账号等)和外部信息(建造合同、材料供应、土建价格、财政返还、地税征收等),及时收集有关的资料,形成“调查表”。其次,分户建立征管台账。按照开发项目,区分商品房、门面房、车库登记开发面积、完工面积、已售面积等,跟踪记录企业完工进度、预缴及汇缴情况、评估检查情况、调整情况、盈亏情况、销售收入、税款缴纳、税负水平。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调查表”和分户台账是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所得税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资料。今年我局管理部门已建立了每个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面积、工程进度、开发周期、当期开发房屋数量,销售收入及发票使用情况等信息资料档案,设计了《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基本情况统计表》;《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数据采集指标统计表》,通过对房地产企业项目及开发成本、销售成本、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参数信息的掌握控制,为征收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资源,取得了工作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