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王选精神
学习王选精神
初一(1)班化一凡
五天前,我们出发去山东游学,通过学校组织的这次学习活动,使我得到了很大启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爬泰山那一天,我们更学会了合作和包容,体现出了王选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也让我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王选实验班的一员,我也为身在王选实验班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攀登泰山的过程中,我在爬到一半的时候,由于体力不支,已经累得坐在地上起不来了。这时,老师告诉我:不要总是想着以后的路还有多远,每爬一步都要告诉自己,就差一步了,爬完面前这一步就可以休息了。我们同组的同学也站在一旁鼓励我,让我坚持坚持再坚持。大家把我拉起来,牵着我的手,一步一步地继续往上走。拉着同学的手,心里想着老师的话,渐渐的我也不觉得累了,前面的路仿佛也没有那么难走了。
就这样在大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坚持下,我终于到达了泰山的顶峰。站在玉皇顶上,我看着脚下的山峦,感到无比的自豪。我胜利了,我战胜了困难,也战胜了自己!
通过这次登山活动,我对王选精神中的团队合作和坚持不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王选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是什么造就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呢?是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是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他一次次失败却从不气馁,任然坚定不移去完成她的目标。这也正像我们爬泰山一样,眼前的困难并不可怕,我们只要确定了目标,坚持不懈,发扬团队精神,互相鼓励,相互帮助,就一定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篇:学习王瑛精神
关于娄烦县纪委、监察局开展学习王瑛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告
市纪委宣教室:
按照市纪委《关于认真开展向王瑛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的要求,2009年3月12日,娄烦县纪委、监察局以集中学习的方式组织全体纪检干部学习了王瑛同志的先进事迹。
王瑛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她自觉地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创造性地提出纪检监察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方法;她情系民生、恪尽职守,以落实惠民安民政策为工作重点;她一身正气,秉公执法,牵头办理疑难案件;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作为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要学习她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时刻牢记党的宗旨的政治品质;学习她恪尽职守、服务发展、勇于开拓、真抓实干的职业风范;学习她严于自律、淡泊名利,始终坚持共产党员清廉本色的高尚境界;学习她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甘于牺牲的精神。
通过此次学习,大家认为,王瑛同志以她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以她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歌,为纪检监察战线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为纪检监察干部争取了难得的荣誉,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好典范!
最后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吕拴娥同志提出了几点要求:
一要把学习、宣传王瑛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领导干部带头学,全体人员自觉学,组织生活集体学,要注重结合思想实际学。
二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坚持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多办好事实事。
三要以王瑛同志的先进事迹为榜样,与当前开展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切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娄烦县纪委、监察局
二○○九年三月十二日
第三篇:学习王强精神
“学习王强精神——我们永远的良师益友”有感
生科院 王锦
11月18日晚,我与新长校区卓教班其他同学一起集体学习了我们校经济法政学院王强老师的感人事迹,我感触颇深。
作为一名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者,王强老师竟然在生命的最后三年,与病魔斗争的三年里,始终不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并完成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该著作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对于被病魔缠绕的他,在痛苦的三年里,能取得这样的成果,令人匪夷所思。
看到他说这么一句话,一个教师要上好课,上层次,还得靠科研,科研能够深化优化课堂教学。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要上好课,还得靠科研。教师上好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研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名健康的教师尚需要很强的毅力和不断索取新知识,而王强老师竟取得了累累硕果。他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们这些即将成为教师的人,也激励着已为人师的工作者。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从我的感受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课听起来枯燥无味,也许因为我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热爱者,但从高中起,我们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确乏味。可我了解到,王强老师的课激情洋溢、智慧风趣,风格独特,倍受学生欢迎。他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有好的观点,他会逐一点评,有值得推敲的想法,会与学生进一步交流。王强老师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教学竞赛和评比活动中,皆表现出色。他的课堂教学和与学生的相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
王强老师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也极其关心学生的生活,跟学生打成一片。几个苏南的孩子刚到盐城,吃不惯盐城的饭菜,他就把学生叫到家里,亲自下厨做菜给他们吃。他当父亲了,半夜骑车把喜糖送到学生宿舍。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王强老师不畏苦难,意志顽强,在病房里完成著作,他的精神感人肺腑。他善待自己的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他是献身于中国教育事业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楷模!
第四篇:王选观后感
《大家——王选》观后感 班级:
姓名: 学号: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很多《大家》的纪录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选。
王选,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两度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升奖,被誉为“当代毕升”。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教授倡导团队精神,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 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1993年,王选主动表示自己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今后的贡献在于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年轻人。这一年,他把三个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还随身带个笔记本,记录研究院每个年轻人的兴趣、特长、导师评语和进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潜能,给予他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2002年2月1日,获500万元奖金。3月18日,北京大学从并不充裕的经费中拿出500万元,重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这一奖励在中国高校历史上尚属首次。
王选教授因其杰出的科学成就,先后获得九项中国和欧洲专利,此外:1985年 因研制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获国家经济委员会表彰 从事科学研究一向是枯燥无味的,但王选他善于寻找其中的乐趣,他说:“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给人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王选研究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荣誉,他说:“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要善于‘延迟满足’。”
当人们对一个新的构思说“cant do”(做不成)时,最好的回答是“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一个好的科学家或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才能带领队伍。什么叫好人?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这一标准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
王选的座右铭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骏。王选对方正和计算机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王选是真正的成功,还是要积累,和有绝招。我一直鼓励这些年轻人,需要长期积累和绝招,在年轻的时候就需要一种非常刻苦的精神,而且丝毫不能够急功近利。我非常赞赏西方一句话,“心里想得诺贝尔奖,反而得不到诺贝尔奖。”我当年做的,根本没有想到金钱上的报酬、名誉上的这种荣誉,这个当时没有想到。所以我始终有这么一种看法: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没有好的洞察力和这种执著的精神,想成就大的事业还是有困难的。
王选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同时他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他对科技创新一直给予高度关注。他主持研发的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印刷革命,使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处于世界的前列。他的这种追求不懈的科研精神,对科研人员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示范作用。同时,王选院士也是第一批把科研技术推向市场的人,通过创办方正,实现了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产业化,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还带来了思想的变革,推动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黄伯云说,“王选院士首先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但同时他在产业化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他成功地将科技成果、高新技术转化成了生产力,最早把科研技术和产业化结合起来,是我们的典范。”“王选院士以不懈的科研精神和创新的科研方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对现在的科研人员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黄伯云评价说,“王选先生的离去,对中国知识届、对国家的损失都是无从估量的。他的奉献精神、他的贡献,将长留在我们心中;他的典范和楷模作用,都将激励我们前进!”
王选之后,不会再有王选。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企业,王选用方正完成了他的科学商业化尝试。历史会汲取其中的经验,让同样的事情更加有章可循。在it界,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人的研发成就,能和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相比。不仅不能相提并论,甚至都不在一个量级上。
正是这样一种崇高的信念,激励他面对各种困难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篇二:王选的选择读后感 读后感——《王选的选择》 王选,这个名字似乎就意味着他的一生要进行很多选择。“ 我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抉择,是选择专业。”的确,即使是现在,选择专业对大学生们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抉择。而当时十九岁的王选,就在这个重大的抉择上冒了一个险。在他选择是还是冷门的计算数学,在他毕业时却成了最缺人才的专业。不论是运气还是他的远见,总之这是王选首次从自己的人生选择中获益。
“软硬兼施”是王选成年后的第二次选择。这让他在计算机方面有了更新的理解。他的第三个选择——收听英语广播——帮助他更好地进行“跨领域研究”,但却让他在“文革”中吃了大亏。王选收听英语广播的行为在“文革”中被视为“收听敌台”。在下乡劳动途中,他再次病倒了。这次比1961年那次更严重,在没有医疗条件的十三陵分校,更是没有一点好转,于是未婚妻陈堃銶把他接回了北京,救了他一命。1975年,王选对“748工程”研究的“汉字精密照排”技术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第4次重大抉择——研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的选择当时被人认为是天方夜谭,因为当时的中国连第二、三代机还没能研究成功。然而他却开创性的以“轮廓加参数”的方法简化了机械,他的成果也在1976年被认可。1979年,王选发现:英国、美国、日本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已经变为了商品,就要在中国登陆了。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第5次重大抉择——涉足商界,与进口产品决战市场。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在以后的十余年里获得了飞速发展,至1989年,所有研究激光照排系统的外国公司全部退出大陆市场。1993年,王选发现:自己老了。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第6次重大抉择——让年轻人接班。这是一个难以做出的抉择,但王选选择了它。1995年,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终于完成了产业化,王选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选择。
王选一生共做了7次重大抉择,每一次看似都是有些风险的。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他每做一次选择后都会按自己的路走下去。因此,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成功的。篇三:方正阿帕比员工参观王选纪念陈列室观后感(8篇)方正阿帕比员工参观“王选纪念陈列室”观后感 集锦
以上共8篇。篇四:参观王选纪念馆有感
坚持梦想——参观王选纪念馆有感 2013年11月27日,我们xx学院xx届xx班一行二十多人的来到无锡市参观王选纪念馆。说实话在来之前我并没有做太多的准备,对王选院士的了解也仅仅止于知道王选是一位有着三个院士头衔的科学家,方正集团的创始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可是这一次的收获却远远超出我的想象。王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等。
和我曾经参观的其他伟人纪念馆一样,王选一生所获殊荣不计其数。但是,与其他伟人不同的是,王选出生书香世家,家境优越,对他来说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并不是为了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而是实现梦想。换句话说他的科技之梦在我看来是纯粹的,而他的逐梦之路却是漫长而枯燥、坎坷而艰辛的。
其实拥有梦想本身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通往梦想的道路同时是枯燥的乏味的充满阻碍的。在参观王选纪念馆的时候,王选先生的一句话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我知道对科学家王选来说这些乐趣就是创造的乐趣,就是人生价值、人生梦想得以充分实现的乐趣,也正是人之为人的真正的乐趣,任何物质生活的享受都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乐趣和生命愉悦感。
走在逐梦的路上,时常觉得梦想遥不可及,时常觉得孤立无 援,但是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do something”,那么即使是说出来被嘲笑的梦想,只要你不断的在做,你就不断的在向它靠近。我想说,在梦想面前,我们都很渺小,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吧。篇五:流程为王观后感
流程为王视频观后感
首先,我要感谢公司的培养,因为进公司不久就有培训!前几天我又有幸得观看著名培训专家章义伍主讲的流程为王视频集,通过观看这段视频,我对流程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了流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根据视频及个人的经历谈谈流程的意义。流程是指一个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促使特定结果的实现; 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给出的定义是:“流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流程的定义就已经对流程的重要性做了一个初步说明,流程能将相互关联的活动转化,能促使特定结果的实现。对于企业来说,相互关联的活动就是指本职工作,特定结果是指工作成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特定结果就是盈利或者是发展。
流程是企业做大做强(发展)的必要条件。流程是一种标准规范,能将抽象复杂的东西大众化,专业化,标准化。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个团队着装统一,言行统一,是否会想过这就是流程,又是否会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感觉?当我们安装空调时,是否一眼就能识别出人群中的安装师傅,通过安装师傅的着装是否感觉到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流程能够给顾客周到的服务,而企业得到的是一种宣传与推广。
流程的制定要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流程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众,这就需要流程要简单易懂,就是将 复杂的东西分解成简单的东西,让社会大众印象深刻;流程的专业化是一种科学知识的武装,是一种质量的追求;流程的标准化是一种一致性,它能将推广功能放大。企业的发展靠的是流程的发展,流程的发展即是更简单,更专业,更标准。流程对应着人治、法治、心治中的法治。人治是被动工作,因为普通员工不会;法治是意愿工作,因为有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流程支撑,员工可以通过自学由不会到会;心治是主动工作,员工在一个企业得到了满足感、归属感,为公司工作就是为自己工作。法治、心治都离不开流程,企业实现心治时,流程应该有对员工人文关怀那一章节。
流程的制定需要不同的人才。流程的制定要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这是一份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的工作这就需要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才透过现象看本质,最终形成步骤详细、知识性强、规范的流程文件。
流程能作为一种商业投资。企业不光光可以投资实体产品,将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做得很大,而且可以投资流程。前面分析了流程对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性。好的流程能让企业得到发展,流程就具有商业价值。甚至可以成立一家专业编写流程文件的公司,为需求企业提供参考。
总之,流程的作用是很大的。从小的方面说流程能解放老板,能让客户得到一致满意的服务;从大的方面说流程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往更大方面说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王选事迹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两度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升奖,被誉为“当代毕升”。
王选是中国新一代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市场判断力和前瞻意识,被人们誉为具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
从1981年开始,他便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教授倡导团队精神,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江总书记为王选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1993年,王选主动表示自己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今后的贡献在于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年轻人。这一年,他把三个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还随身带个笔记本,记录研究院每个年轻人的兴趣、特长、导师评语和进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潜能,给予他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2002年2月1日,获500万元奖金。3月18日,北京大学从并不充裕的经费中拿出500万元,重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这一奖励在中国高校历史上尚属首次。
王选的选择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2月13日下午,我在报社开采编例会。半截儿的时候,总编辑告诉大家,“今天上午11点,王选去世了。”全场愕然。我不禁对身边的一位同事说:“如果没有王选和他的激光照排技术,我们的采编和出版工作会是多么的辛苦、繁琐……”。
是啊,在如今的激光照排车间里,您已听不见铸字机单调乏味的咔咔声和打字机的隆隆吼叫声,也看不见毒雾弥漫的熔铅炉及密密麻麻的排字架了。您把文稿输入电脑后通过“方正采编系统”传来,再通过组版员的巧手,瞬间就可以把标题、正文和图片安排妥当,并可随意、便捷地进行增删、修改。然后,把组好的版面输入激光照排主机,即可输出一张跟报纸版面一模一样的胶片。把胶片送到制版车间制成PS版,挂到印刷机上就可以大量印刷了。
我很幸运,在刚刚涉足新闻工作的时候,就赶上了并受益于由王选及其伙伴们所引发的汉字印刷术和汉语文明传播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算有缘,我在来到《科技日报》之后不久参与筹办《科技文摘报》时即受领导指派,做了两件与王选先生有关的工作:一是把《王选传》一书改写成9篇短文,以《告别铅与火的拼搏——王选的故事》为题,在报上连载;二是配合王选派来的一位弟子,进行智能排版可行性调研。那是在1993年春夏之间的事儿,这使我得以较早地了解到王选和他的业绩,并领略到他独特的魅力,虽然我从未与他有过面对面的交谈。
记得在三年前,从电视上看到王选回答记者提问时这样说过:我的成绩不在前10名之内。但在我的一生中,每到一个关键时刻,似乎都有一种洞察力帮助我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个洞察力是我一生中最占便宜的一种能力。
王选曾打趣说自己“人如其名”,一生都在“选”,有9个选择贯穿了他的一生;而刺激或者说支撑他的,则是2个刺痛和10个梦想。刺痛之一,是解放50多年了,中国除了火箭、卫星外,竟没有一项自主开放的民用高科技产业;刺痛之二,是世界高科技企业中不乏华人身影,而中国公司一直没能在世界百强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过,我觉得多少还可以让王选感到欣慰的是,他一生中做出的9个重要的选择,使得他在有生之年至少圆了5个梦想。
按照王选本人的说法,在1961年24岁的时候,病中的他做了一生中最重要 的一个决定,即从硬件跨入到软件中去,做两者相结合的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两种背景交叉、融合在一起,使王选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找到了创造的源泉,蹦出了创造的火花,“很多新思想就提出来了”。这是王选后来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由此也验证了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过的一句话: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领域之间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
王选在1975年所做的第4个重要选择,就是从事决定他一生命运的照排项目。当时还是一个无名小卒的他,顶着“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的讥讽,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技术途径,即跳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版系统和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版系统,直接研究国外还没有商品化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最终实现了跨越式的创新和发展。
令人感怀的是,王选从未为清贫和利益所迷惑。他自信而不自负,执著而不僵化。在长路漫漫、一片空白的时候,他迎难而上,选择了自强奋进、开拓创新;在位高权重、声誉日隆的时候,他甘做人梯,选择了隐身让贤、扶植新秀……他所做出的一次次明智而又富于远见的选择,将他引向了成功,引向了卓越,引向了崇高。“半生苦累,一生心安”(王选夫人陈堃銶献给丈夫的挽联),当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1:王选教授一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
2:1933年春天之间,我做了那两件与他有关的工作?它使我对王选教授有那些了解?
3:王选一生都在选,有8个选择贯穿了他的一生。其实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是?
4:有2个刺痛激励着王选,它们是?
1激光照排技术
2一是把《王选传》一书改写成9篇短文,以《告别铅与火的拼搏——王选的故事》为题,在报上连载;二是配合王选派来的一位弟子,进行智能排版可行性调研。这使我得以较早地了解到王选和他的业绩,并领略到他独特的魅力.3即从硬件跨入到软件中去,做两者相结合的研究。
4刺痛之一,是解放50多年了,中国除了火箭、卫星外,竟没有一项自主开放的民用高科技产业;刺痛之二,是世界高科技企业中不乏华人身影,而中国公司一直没能在世界百强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