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1王选教授简要事迹
广东教育出版社
王选教授简要事迹
王选,男,汉族,江苏无锡人,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集团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
王选教授为中国现代印刷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1976年,他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来描述笔画的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化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这一发明获得了欧洲专利和八项中国专利。以此为技术核心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占据了祖国内地99%的报业和80%的书刊(黑白)市场,以及港、澳、台、北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90%的华文报业市场。新增产值三十余亿元,使中国的印刷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引发了全球华文报业和出版印刷业一场深刻变革。其后又率领北大方正研制出日文、韩文和西文出版系统,成功打入日、韩及欧关市场,实现了民族软件产业走向国际化的目标。
以王选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核心的电子出版新技术的应用,使我国出版印刷行业实现了从铅排作业到计算机操作的彻底技术改造,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电子出版产业,是我国计算机技术应用最为全面和成功的行业之一,成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同时为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创造了必要条
/ 2
广东教育出版社
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提供了科技保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选教授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曾获得国内外二十多项重大奖励,其中包括: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度国家十大科技成就称号,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特等奖。王选教授个人先后荣获首届毕昇奖、陈嘉庚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王丹萍科学奖、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奖等,多次被评为全国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并获“首都楷模”、“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等荣誉称号,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教授是北大方正的主要开创者。他以强烈的市场判断力和前瞻意识,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远大的学术抱负与追求产业进步的结合,并身体力行,与方正集团的干部和员工一道,艰苦创业,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王选教授是面向21世纪科教兴国的先锋人物,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是北大学者群体的杰出代表。他胸怀科技报国雄才大略,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倡导团队精神,并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
/ 2
第二篇:王选事迹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两度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升奖,被誉为“当代毕升”。
王选是中国新一代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市场判断力和前瞻意识,被人们誉为具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
从1981年开始,他便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教授倡导团队精神,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江总书记为王选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1993年,王选主动表示自己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今后的贡献在于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年轻人。这一年,他把三个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还随身带个笔记本,记录研究院每个年轻人的兴趣、特长、导师评语和进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潜能,给予他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2002年2月1日,获500万元奖金。3月18日,北京大学从并不充裕的经费中拿出500万元,重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这一奖励在中国高校历史上尚属首次。
王选的选择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2月13日下午,我在报社开采编例会。半截儿的时候,总编辑告诉大家,“今天上午11点,王选去世了。”全场愕然。我不禁对身边的一位同事说:“如果没有王选和他的激光照排技术,我们的采编和出版工作会是多么的辛苦、繁琐……”。
是啊,在如今的激光照排车间里,您已听不见铸字机单调乏味的咔咔声和打字机的隆隆吼叫声,也看不见毒雾弥漫的熔铅炉及密密麻麻的排字架了。您把文稿输入电脑后通过“方正采编系统”传来,再通过组版员的巧手,瞬间就可以把标题、正文和图片安排妥当,并可随意、便捷地进行增删、修改。然后,把组好的版面输入激光照排主机,即可输出一张跟报纸版面一模一样的胶片。把胶片送到制版车间制成PS版,挂到印刷机上就可以大量印刷了。
我很幸运,在刚刚涉足新闻工作的时候,就赶上了并受益于由王选及其伙伴们所引发的汉字印刷术和汉语文明传播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算有缘,我在来到《科技日报》之后不久参与筹办《科技文摘报》时即受领导指派,做了两件与王选先生有关的工作:一是把《王选传》一书改写成9篇短文,以《告别铅与火的拼搏——王选的故事》为题,在报上连载;二是配合王选派来的一位弟子,进行智能排版可行性调研。那是在1993年春夏之间的事儿,这使我得以较早地了解到王选和他的业绩,并领略到他独特的魅力,虽然我从未与他有过面对面的交谈。
记得在三年前,从电视上看到王选回答记者提问时这样说过:我的成绩不在前10名之内。但在我的一生中,每到一个关键时刻,似乎都有一种洞察力帮助我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个洞察力是我一生中最占便宜的一种能力。
王选曾打趣说自己“人如其名”,一生都在“选”,有9个选择贯穿了他的一生;而刺激或者说支撑他的,则是2个刺痛和10个梦想。刺痛之一,是解放50多年了,中国除了火箭、卫星外,竟没有一项自主开放的民用高科技产业;刺痛之二,是世界高科技企业中不乏华人身影,而中国公司一直没能在世界百强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过,我觉得多少还可以让王选感到欣慰的是,他一生中做出的9个重要的选择,使得他在有生之年至少圆了5个梦想。
按照王选本人的说法,在1961年24岁的时候,病中的他做了一生中最重要 的一个决定,即从硬件跨入到软件中去,做两者相结合的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两种背景交叉、融合在一起,使王选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找到了创造的源泉,蹦出了创造的火花,“很多新思想就提出来了”。这是王选后来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由此也验证了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过的一句话: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领域之间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
王选在1975年所做的第4个重要选择,就是从事决定他一生命运的照排项目。当时还是一个无名小卒的他,顶着“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的讥讽,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技术途径,即跳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版系统和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版系统,直接研究国外还没有商品化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最终实现了跨越式的创新和发展。
令人感怀的是,王选从未为清贫和利益所迷惑。他自信而不自负,执著而不僵化。在长路漫漫、一片空白的时候,他迎难而上,选择了自强奋进、开拓创新;在位高权重、声誉日隆的时候,他甘做人梯,选择了隐身让贤、扶植新秀……他所做出的一次次明智而又富于远见的选择,将他引向了成功,引向了卓越,引向了崇高。“半生苦累,一生心安”(王选夫人陈堃銶献给丈夫的挽联),当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1:王选教授一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
2:1933年春天之间,我做了那两件与他有关的工作?它使我对王选教授有那些了解?
3:王选一生都在选,有8个选择贯穿了他的一生。其实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是?
4:有2个刺痛激励着王选,它们是?
1激光照排技术
2一是把《王选传》一书改写成9篇短文,以《告别铅与火的拼搏——王选的故事》为题,在报上连载;二是配合王选派来的一位弟子,进行智能排版可行性调研。这使我得以较早地了解到王选和他的业绩,并领略到他独特的魅力.3即从硬件跨入到软件中去,做两者相结合的研究。
4刺痛之一,是解放50多年了,中国除了火箭、卫星外,竟没有一项自主开放的民用高科技产业;刺痛之二,是世界高科技企业中不乏华人身影,而中国公司一直没能在世界百强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篇:学习王选事迹有感---
学习王选事迹有感(李清)
阅读着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的王选院士的生平事迹让我感动不已,为我们国家失去这样一位当代伟大的、杰出的科学家而感到惋惜,为我们民主党派失去这样一位好领导、好榜样而痛心„„
这位享年70岁的科学家有三院院士的头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王选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该成果引起了我国出版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的技术革命,拥有9项国内外专利,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除了对科学作出的杰出贡献外,他还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王选院士尽管身患重病,去年他还是坚持带队视察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并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宝贵的建议。
王选院士把自己的一生都奉贤给了国家和人民。几乎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工作让人感动:元宵节,京城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身为北大计算机所所长的王选院士,躺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床上,认真地审阅一份所里要上报的文件。谁也想不到,这竟是他70岁人生的倒数第二天。
王选院士虽是优秀的科学家,中国计算机科技领域的领头人,但他平易近人、亲切、和蔼。对同事、学生都非常关心。学生的父亲得了癌症,病中的他两次让夫人买药寄去。王老师对所里的员工和家属总是这样,听到谁有困难,他总是想法帮忙。生活简朴给大家留下了印象。同学回忆说:“王老师生活一直非常简朴。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奢侈品。在我的印象里,王老师似乎只有一条领带,平时放在办公室的抽屉里,会见外宾或有重要活动,他才拿出来打上。”他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从表面看,王选真的很普通,很平凡,不像个大人物、大科学家。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蕴藏着许多高尚的东西、可贵的东西。他常说,什么是好人,能心里想着别人的人,就算好人。他还说,做学问,首先要做个好人。科学研究更需要好人。“一个好的科学家或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才能带领队伍。”王选还对“好人”下过一番定义:“什么叫好人?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根据现实情况,这一标准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算好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企业家,政治家都应该学习王选的这一精神境界。要管好别人,首先应做个真正的好人!
王选20年获得诸多荣誉。顶级科技大奖就有二十余项,500万奖金的重奖曾有两次,但他把奖金几乎全捐了出去,自己依旧过着堪称简朴的生活。理由是“工作是大家做的,我不能一人独享”。而今我们社会里,诸多人为了名利明争暗斗,某些重要领导干部,不顾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贪图名利,贪污腐败,严重损坏了党在人民心中的伟大形象和威信。
王选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非常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与教育。他的一句名言所的好:“——有才华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自己不要把做官当成一种奋斗目标,甚至也不要把当上院士作为奋斗目标,如果老想着当院士,就不可能全心全意做好事业。”“——发展计算技术不但是国际潮流,也是国家的需要。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很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王选院士,他在科技领域的创新精神、他为科技事业的献身精神和他本身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是我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民主党派人士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第四篇:王教授
王教授,您好!
祝您节假日快乐!
王教授,在9月19号我也给您发过邮件,您回了邮件,我仔细看了邮件,当时发现您写错了一个字,您把“请”字写成了“情”字,今天您给我发了邮件,我看见错字还没改过 来,我想着还是提出来。
我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还有建筑用地的紧缺,大跨度轻型住房崛起,建筑行业主要向高层建筑,钢结构方向发展,这两个方向必然成为主导方向。所以,钢结构是一个前景光明的方向。但钢结构有一个缺点,就是防火性较差,例如,“911事件”就是由于钢材防火性不是很好,最后整栋建筑都熔了下来。王教授,通过土木学院网的信息,知道您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钢结构防火,随着钢结构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防火要求也会不断的提高,钢结构防火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方面如果研究出更好的方法,将会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所以,我会很努力的学习,掌握好知识,才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的设计出安全,可靠的建筑物。
通过对这学期初学的《钢结构基本原理》,我觉得我个人比较适合学习钢结构,因为钢结构要求力学方面的知识要多一些,正好在力学方面,我是比较有信心的,我相信自己可以学好《钢结构基本原理》这门课。王教授,您在邮件中提到
在学校复试之后,您还有一个面试,为了这个面试,我正在努力的看《结构力学》,《材料力学》这两门课。虽然以前学过,但还是有些地方忘记了,还得仔仔细细的看一遍,蛮辛苦的,但我从收到您的邮件后,一直在坚持看这两门课,希望从中可以获得新知识,俗话说的好“温故而知新”嘛。王教授,我这里有一个请求,希望王教授您在学校复试之后,尽快通知我们您面试的时间及具体安排。谢谢!
祝您节日快乐!
我的电话:***
第五篇:学习王强教授事迹心得
篇一:学习盐城师院王强教授事迹心得
王强,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副院长,中国共产党党员,出生于1970年9月,于1992年7月参加工作,在2011年被评为教授,病逝于2012年9月。最大成就:完成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该著作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经济法政学被多数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学科,吾亦如此。然而,《光明日报》对盐城师范学院已故教师王强教授的长篇通讯《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七○后”教授王强的人生追求》让我认识到“各行各业都有其魅力所在,只待你去探索并为之沉迷。”无疑,王强他找到了为之沉迷的所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并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王强逝世时也才只有42岁,处于经验较为丰厚、精力较为旺盛的年龄段,正是为社会做出奉献的好时期。他的这一生虽然短暂,却没有白活:短短四年时间里,王强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并完成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并且在病榻上每年坚持给七位学生指导论文?这些都是一个普通大学教师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王强教授毕生热爱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在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传播的道路上,始终孜孜以求,至死不渝。他对贾后名老师的临终嘱托、对教育和研究事业的念念不忘、让纸笔占据了的病床、病后时而来学校的坚持、重症拮据却依然捐赠书籍的默然、身体不行就动脑的执着、永远充满着对工作的热情?.这些近乎“痴迷”的举动,我却从中体会到了他“死要重于泰山”的信念。这不仅是取决于他时日无多而对自身毅力的激发,也是日常生活对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他总是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傻劲”,和学生们打闹成一片,同吃同住同穿同学,像父亲对待孩子一样掏心掏肺,让孩子们颠覆了以前对公共政治课枯燥乏味的印象,真正知道了它的价值---我以为这正是一位教师真正价值意义的体现。他有着对教育事业的坚韧的钻劲。凡是有关经济法政学的问题,他都得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斟酌,于是一点、两点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跃然纸上;他也深刻懂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传播者,切忌扮成‘传声筒’。要沉下身去,学好‘普通话’,说好‘家常话’: 与农民,他会唠种田补贴、邻里关系;与工人聊薪酬待遇、医疗保险;与干部说党建惠民、廉政建设?”,借此提升思想而不是只做一个只会教书育人的书呆子。
王强教授与孙卫芳老师忠贞不渝的爱情令我钦羡与感伤,他们既是伴侣亦是知己,大学中志同道同的契合引为朋友,毕业后双宿双飞于落后区执教,书房中窝在一起静静的看书学习,病床上的相濡以沫(墨)?我在此诚信祝愿孙卫芳老师忘记苦痛,保留这份难能可贵的记忆,继续追寻幸福、追求事业去过完余生。
篇二:学习王强教授事迹心得
王强同志自1992年走上工作岗位,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一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践行者,是20年来王强一直探究的重要问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神圣讲台上,他做到了以情感人,“亲其师而信其道”,他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做到了以理服人。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他经常说,“本是一门看似枯燥的课,我要让学生知道它的价值。”他坚持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但谁也没想到,厄运悄然袭来。2006年时,王强查出痔疮,他也没在意。2008年,学院申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省重点建设学科,他和同事没日没夜做着申报准备。省重点建设学科被正式批复成立后,在大家的反复催促下,王强才到医院做了检查。2008年11月19日,一份诊断书震惊了亲人和同事朋友,王强被诊断为恶性直肠癌,晚期。学校帮他联系了省城最好的医院,但王强坚持在盐城手术,他说,一来院里的事多,自己还可以帮上忙,二来省得麻烦。12月1日,他在盐城接受了肿瘤切除手术。2009年5月4日复查,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肺部。2011年10月,王强病危,三个月后,他挺过来了。他笑着对妻子说,“我又赚了”。今年9月8日,王强还是离开了他深爱的这个世界。他用生命交出了一张“成绩单”:自2008年住院以来,先后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权威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篇,其中10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其专著《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从王强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他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的高尚品质,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职业道德。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向王强教师那样努力工作,不求索取,以奉献为荣。对他人宽容一些,多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做到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立足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