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宁远教授介绍
王宁远教授介绍
世界著名华裔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家,“学习记忆引擎”发明人,北京大学核物理学士,美国纽约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后、斯坦福大学语言信息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天才少年培训中心合作研究员,美国硅谷远创公司“人机互动设计师”;现任爱尼特(美国)智能科技公司CTO,首席设计师和美国第三脑研究院副院长。红杉树智能英语教育机构“智能英语人机对话学习系统”首席工程师,高级辅导员。
1990年开始研究大脑记忆规律和认知心理学的应用系统,1995年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学习记忆知识管理系统——“学习记忆引擎”。该系统运用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领域中取得了重大成果。杨博士在大脑学习和记忆功能及其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权威专家的盛赞,获得了美国科学家的高度认可;在美国杨博士还将“学习记忆引擎”系统成功应用于教育、医学等领域。他的博士论文“人类镜象记忆半衰期的特性与神经机制”被乔治 斯佩林博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列为他的研究生必读文章。该研究重要的医学应用价值曾被美国《科学新闻》和《富比仕》等多所媒体报道。杨博士发明的记忆引擎技术及相关产品已让全球数百万英语学习者受益,被美国科学家赞誉为“记忆引擎”之父。
第二篇:王教授
王教授,您好!
祝您节假日快乐!
王教授,在9月19号我也给您发过邮件,您回了邮件,我仔细看了邮件,当时发现您写错了一个字,您把“请”字写成了“情”字,今天您给我发了邮件,我看见错字还没改过 来,我想着还是提出来。
我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还有建筑用地的紧缺,大跨度轻型住房崛起,建筑行业主要向高层建筑,钢结构方向发展,这两个方向必然成为主导方向。所以,钢结构是一个前景光明的方向。但钢结构有一个缺点,就是防火性较差,例如,“911事件”就是由于钢材防火性不是很好,最后整栋建筑都熔了下来。王教授,通过土木学院网的信息,知道您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钢结构防火,随着钢结构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防火要求也会不断的提高,钢结构防火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方面如果研究出更好的方法,将会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所以,我会很努力的学习,掌握好知识,才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的设计出安全,可靠的建筑物。
通过对这学期初学的《钢结构基本原理》,我觉得我个人比较适合学习钢结构,因为钢结构要求力学方面的知识要多一些,正好在力学方面,我是比较有信心的,我相信自己可以学好《钢结构基本原理》这门课。王教授,您在邮件中提到
在学校复试之后,您还有一个面试,为了这个面试,我正在努力的看《结构力学》,《材料力学》这两门课。虽然以前学过,但还是有些地方忘记了,还得仔仔细细的看一遍,蛮辛苦的,但我从收到您的邮件后,一直在坚持看这两门课,希望从中可以获得新知识,俗话说的好“温故而知新”嘛。王教授,我这里有一个请求,希望王教授您在学校复试之后,尽快通知我们您面试的时间及具体安排。谢谢!
祝您节日快乐!
我的电话:***
第三篇:教授介绍
赵丽生教授,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副校长,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校教龄27年。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委员,山西省总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山西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高级技术职务、高级会计师职务、高级审计师职务评审委员库成员,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审组成员。赵丽生同志主要讲授会计学基础、会计发展史、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长期从事会计、财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对中国会计发展史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曾主持起草《山西省会计管理条例》,主编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会计学基础》、财政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会计综合模拟教程》及全国财政系统专科学校统编教材《税收会计》、《企业财务管理》等教材 20 余部,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5项,撰写经济、教育类科研论文 40 余篇。先后被评为“山西省模范青年知识分子”、“山西省教学名师”、“科教兴晋突出贡献专家”、“山西省青年教育专家”,2006年获“山西省青年科技奖”和“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第四篇:教授王一方
施人玫瑰,手有余香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应邀来院作医学人文讲座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中心研究员王一方在我院的友谊报告厅为全院中高层管理人员作题为《医学人文与职业精神》的专题讲座培训。通过该次培训我收益颇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很多指导意义。王教授结合多年从医与人文教育的丰富经历,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旁征博引,用生动的语言,真实的案例向我们深刻阐述了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当前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悬空与落地。通过阐述我们中国人最为熟悉的白求恩、南丁格尔的人生经历,思想的升华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人格的力量。作为一名临床医师,今天听过王一方教授的讲课,我要切实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锻塑职业理想,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医学永远是有限的技术,永远在探索的路上,医生无法承诺或解决一切医学与保健问题,医生无法包治百病,但医生可以善待百人,情暖百家,抚慰百心,安顿百魂。
一位伟大的医生一定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拥有利他主义情怀,他不仅以他高超的技艺和人格力量在救助病人于困厄,同时,他也在职业生活中吸取着、享受着无穷的快乐和幸福,这份体验就是人常说的“施人玫瑰,手有余香”。
南院内科于金凤
第五篇:青海教授介绍
校历次组织的教师教学效果测评中成绩均位于前列。
(十六)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
李美华 教授
女,心理学教授,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师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海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青海省第二届省级骨干教师,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成员。2001 年获“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园丁”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民族儿童心理发展、跨文化心理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 5 项,其中主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 2 项;省级科研课题 4 项。参加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心理学”项目的建设工作;主持省级重点课程《教师教育学》建设项目。曾获: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 项;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 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
赵慧莉教授
女,心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青海省第四届校级骨干教师,全国大学生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成员。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副主任。研究领域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先后在《探索与争鸣》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发表有关心理学教学与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 20余 篇,14篇为核心刊物,主持或参与课题 20 项。曾参加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心理学”项目的建设工作及省级重点课程《教师教育学》建设项目。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 ; 1998 —— 1999 小岛奖励金。
崔景贵教授
崔景贵,男,1968年12月生,江苏海安人,教育学博士后,教授,现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教育学、职教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等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20多本(部),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等10多项,获“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表彰。
胡维芳教授
胡维芳,女,中共党员,教授,硕士,1962年7月生,重庆籍人。曾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系书记、系主任,现为职业心理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州市“阳光心港”青少年心理咨询
网驻站心理专家,受聘常州市婚姻家庭促进委员会专家,校重点建设学科应用心理学方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心理、教师心理。主要研究成果:出版专著《恋爱〃婚姻〃家庭心理学》(东南大学出版社),专著《青年学生职业心理特点与辅导》获校优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主编、参编《现代心理学》、《现代教育学》、《大学生心理发展导论》、《职业教育心理学》等教材论著6本;省级精品课程群《教育心理学》负责人之一;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玉树地震灾后心理——社会交互援助模式研究》、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构建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高职院校BMI指数异常学生运动与心理干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比较研究》等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青海省2010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就业压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区域性对比研究-----以江苏、青海为例》、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当代青年学生职业心理的实证研究》等省厅级课题多项,主持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科研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的实证研究》等多项校级课题;在《心理科学》、《高等理科教育》、《青海社会科学》、《宁波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CSSCI期刊与核心期刊13篇。曾获江苏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常州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常州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新疆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曾获国家教育部“曾宪梓教育基金师范教师奖”,新疆“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优秀考研指导教师”、校学生科研课题“挑战杯”一等奖指导教师、校教学水平评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优秀团队等称号。
蒋波副教授
蒋波,男,1974年10月出生于江苏灌南,中共党员,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副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8-2011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5-2008年,2008年12月培养期满考核合格),常州市“831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2004年)、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09年)。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江苏省心理学会普通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常州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常州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校重点学科“应用心理学”学科带头人、校优秀教学团队“学校心理教育”团队带头人,校特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负责人。主讲校重点课程《实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学专业英语》等课程。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高校哲社基金资助项目一项。2006年来,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基金(第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第二)、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基金(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社基金(主持)、常州市社科基金(2007、2009、2010,均为主持)等7项省部级、市厅级项目。近年来,在《心理科学》、《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刊》、《全球教育展望》、《中国特殊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36篇,其中CSSCI期刊与北图核心期刊23篇。主编、参编《大学生心理发展导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与《应用实验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育心理学精
编》、《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高等教育心理学》等7部教材。曾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江苏省心理学会学术成就奖二等奖、常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校教学成果特等奖、教学优秀一等奖等奖项。
戴斌荣教授
戴斌荣,1964年11月生,江苏阜宁人,心理学教授,盐城师范学院副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江苏省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盐城市心理学会会长,盐城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主任,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高等学校首批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长期担任“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正式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有《教育研究》、《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评论》等核心期刊20多篇。著《学习优良与不良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比较研究》,合著综合性大学教材《基础心理学》,副主编心理学考研用书《普通心理学》,译著《心理学的历史》,参编数本教材的编写。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金课题1项,省厅级课题5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1项。指导心理专业学生论文连续6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毕业论文单篇或团队奖,并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市科研成果奖5项。
才让措教授
才让措,女,藏,硕士学位,心理学教授,心理实验室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会员,青海省藏民族文化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客座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多文化背景中的心理与教育问题研究工作。主持并参与国家级课题“青海藏族基础教育藏汉双语教学策略研究”、“中国儿童心理特征与教育研究”、“藏区双语教育政策研究”、“藏汉双语认知研究”、“青藏牧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6项,省级课题“藏汉双语教学实验研究”、“青海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青海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10项,联合国儿基会等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5部;在中国藏学、民族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论著曾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全国家庭教育优秀成果等奖项。
祁乐瑛教授
祁乐瑛,女,1971年生,博士研究生,心理学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近年来主持和承担的主要课题有:青海省社会科学项目“双语教学中藏汉双语词汇通达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族学生藏汉双语认知研究”; 青海省社会科学项目“灾后孤儿心理辅导新形式探讨——以玉树灾后孤儿助学助养为例”。在《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等学术权威杂志发表论文十多篇,主要有:“心理旋转中的外部参考框架的眼动研究” 发表于《心理科学》;“场
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发表于《心理科学》。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心理统计与SPSS应用、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英汉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