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力障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课题研究小结
智力障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课题研究小结
侯得存
我认为在教给培智儿童知识的同时必须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培智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及后天教育的缺陷,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为使培智儿童能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经过深思,我觉得我们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用爱心教育培智儿童: 育人首先要育心,了解学生各不相同的心灵并给予关爱是教师做好教育学生工作的重要前提。面对有着不同缺陷的学生,我总是从各个方面去爱护和关心他们。我发现大部分弱智孩子可能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行为问题,譬如乱拿别人的东西,随意地哭闹等,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一个一个观察、分析、制定出教案、用行动和爱心去教育。如:我的学生苏莲芳同学因生理缺陷,加之家长的百般宠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每次班级打扫卫生,他什么也不会做,只好在一边闲坐着。面对这种情况我抱着一颗宽容的心,象对待初生婴儿一样引导他,有时还要“哄哄”他,让他对劳动感兴趣,在劳动过程中快乐起来,放松起来,高兴起来。在这种轻松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开发、培养他的能力,同时注意激励他的自信心,帮助他走出不爱劳动的阴影。
在我们农村有一些陪智儿童常有不文明的口头语,不讲卫生等坏习惯。我发现后不当场批评,而是通过文明的语言行为,来启发教育他们,并教会他们学会“对不起”、“不要紧”、“您好”等文明用语。对于不讲卫生的儿童我总是耐心帮他,手把手地教;没有生活用品我总是给他们买„„我坚持将尽量多的时间放在与学生的共处上,一段时间后我就会成了学生们最信赖,最亲近的人。有了这份情感基础,有自闭症的儿童就会把心里话告诉我,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遇事乐意找我商量了。而我提出的要求他们也能很认真、很神圣地去做到。更可喜的是,有学生开始学着我说文明用语了,学着我随手捡纸屑了。自己的事自己也会做啦。所以说,关爱每一位学生,建立师生间的深厚情感,是弱智儿童品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教师要及时发现闪光点,肯定点滴进步。
由于培智儿童自身的生理缺陷和心理不平衡的因素,对他们往往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哪些有生理缺陷,有心理障碍的陪智儿童,更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循循善诱,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都要充分予以肯定和鼓励,以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我也会,我能行。我光彩。为此,我们班设了一个拾金不昧的小箱子,教育孩子拾到东西要放到箱子里,老师及时开班会表扬,让学生感受做了好事的乐趣。
我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环境,要让每个学生在班上都有机会承担一份工作来展示自己。让学生逐步地明确“好”与“不好”、“对”与“不对”这些基本的是非概念,从而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一位教育经验丰富的学者曾经说过,要想孩子取得进步,就要多对你的孩子竖起你的大拇指。哪怕是孩子的一点微不足道的进步,甚至是在老师手把手地指导和帮助下取得的一点成绩,我们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老师的一次微笑和竖起的大拇指往往能给培智智儿童以极大的激励,让他们较好地体验到愉快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强化和巩固自己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师要带领培智儿童走出校门在实践中教育:
为使陪智儿童最终要走向社会,与人和睦相处,我校常组织学生与正常普小儿童举行手拉手联欢活动。培智儿童在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中学会了自尊和尊重他人,自控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当正常儿童对我校培智儿童的十字绣作品感到惊叹不已、并表示出极大的热情与友好时,培智儿童获得了自尊和自信,也懂得了珍惜友谊,珍惜荣誉。定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当他们看了犯罪分子的可悲下场时,他们就会牢牢记住:危害社会的人只有坏下场,做人必须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随即教育他们,万事都是从小变大,一个人必须不断改掉自己即使是很小的不良习性,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为光荣院的爷爷奶奶扫地、擦桌子,使学生认识到服务于社会的人才受社会欢迎,借此对学生进行更深刻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教育,使他们真正做到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和领悟出来的道理是根深蒂固,不易忘记的。这对弱智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及自身品德的养成都是极为有益的。
四、教师要指导家长正确培养培智儿童
教师要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保证。思想品德教育如果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肯定是不够的,不全面的,必须充分结合家庭教育,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统一的环境中得到稳定发展,从而培养学生较恒定的品德。有的父母认为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机构,就扔下了一个沉重的负担,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的身上,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请父母不要忽视孩子在家里的教育时间。家庭教育要改善智障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父母是他们心目中最具权威的人物,“爸爸说的”,“妈妈告诉我的”,这就是他们的是非标准。学生的好多优良品质是自幼培养的,如待人诚实、忠厚、关心人、体贴人,对人有礼貌,尊敬受师长,富于同情心,有责任感等。如果父母蔬于管教或管教无方,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品行,出现很多难以纠正的行为问题,如自私自利、冷酷无情、鲁莽粗野、蛮横无理、不诚实、无责任心等。可见,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所起的作用,是其他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孩子们每天在学校接受点滴的教育,父母回家后要抽时间指导孩子复习和巩固,把学校教育的内容安排到生活的点滴中去,慢慢丰富他们的生活,充实他们的头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要强制性的要求孩子必须做什么,必须说什么,而是要让他们在一种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去完成他们想做的事、想说的话,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品德行为习惯。所以我们老师应该积极主动和家长谈心,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任务和家长应该做的事情。通过家校教育让孩子长大成人,成为能够从事社会劳动的有用之人,这是学校共同目标。
总之,在对智障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良好习惯时,不能简单地提要求,而一定要在教育过程中循循善诱,积极引导,身体例行,不断鼓励和帮助每个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课内课外全方位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要用心去浇灌,用真诚去感动,智障儿童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第六章智力障碍学生
第六章智力障碍学生
1.人群中,智力障碍和智力超常的人数大致相等。2.现有的智力测验还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3.难以掌握生活自理技能属于智力障碍在适应性行为方面的特征。4.适应性行为是否存在明显缺陷也要通过标准化的测验了解。5.一般来说,智商分数越低,智力障碍的程度越重,发展潜能也越低。6.并非所有的智力障碍儿童在面相上都会表现出痴呆的特点。7.唐氏综合症患者通常有较为一致的面部特征。
8.智力障碍的程度越严重,伴随其他障碍,如自闭症、癫痫的可能也越大。
9.约3/4的脑瘫儿童伴有智力障碍。
10.智力障碍儿童中,较易被早期识别的是智力落后程度较重的儿童。11.导致智力障碍的因素可分为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12.学习成绩差并不一定是由智力障碍导致的。
13.智力障碍儿童也是有着独特才能和潜能的个体,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取得适合自己的最大发展。
14.智力障碍儿童在课堂上的分心行为既可能与他们的智力缺陷有关,也可能由不当的教学方式引起。
15.智力障碍儿童有意注意的缺陷比无意注意的缺陷明显。
16.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讲解时呈现的形象直观的事物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形象直观的事物一定要与抽象知识及时结合。17.智力障碍儿童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18.并非每个智力障碍儿童都会在某一个领域有出色的记忆力。19.智力障碍儿童虽然愚钝,但他们也能理解别人对他们的情感态度。20.智力障碍儿童倾向于用行为,而不是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21.智力障碍儿童也需要成功的体验。
22.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智力障碍儿童,经常对他们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表扬。
23.少数智力障碍儿童也会因受到他人唆使或管教不当而犯罪。24.智力障碍儿童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较易感到自卑。
25.智力障碍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并不意味着所有时间都在普通班级和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
26.智力障碍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并非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必须降低要求。
27.虽然智力障碍儿童学习能力差,但他们有权利在普通学校和普通儿童一起学习。
28.在普通学校,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对于智力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9.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而不是提高其学习成绩。
30.如果一个人的智力测验分数低于智力障碍的临界值,并同时伴有适应性行为的缺陷,才会被诊断为智力障碍。
31.在智力测验工具中,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是最常用的权威测试工具。32.智力障碍表现为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的明显缺陷,且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3.智力障碍人士在人群中占的比例约为2%。
34.在标准化智力测验中,智力障碍的临界分数大约是70。
35.在标准化智力测验中的成绩低于平均分2个标准差以下,通常被认为是智力存在明显缺陷。
36.美国智力落后协会从1992年起主张根据所需要的支持程度对智力障碍进行分类。
37.传统上人们根据智商分数对智力障碍进行分类,如智商分数为59分,通常被认为是轻度智力障碍。38.唐氏综合症是由基因缺陷导致的病症。39.约有3/4的脑瘫儿童伴有智力障碍。
40.脑瘫儿童的运动障碍与其智力水平间没有必然联系。
41.旨在帮助学生获得日常环境中所需要的技能,尤其是离校后需要的技能的课程,是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功能性课程。
42.将复杂或多步骤的技能任务分解为一些较小的,更容易学习的子任务,然后分步骤教学,这是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任务分解方法。43.在讲解应用题时,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帮助智力障碍学生理解题意,这是教学中的直观演示方法。
44.教智力障碍儿童去超市购物的技能,可以将这一技能分解为:进入超市、选择商品、携商品至收银台、付钱、收起商品离店这5个步骤,分步骤进行教学和练习。这是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任务分解方法。
45.智力障碍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普通学校需设有资源教室为智力障碍儿童提供个别化的评估和辅导。
46.智力障碍定义的要点包括:智力功能的明显缺陷;适应性行为的明显缺陷; 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47.适应性行为的缺陷是智力障碍的一个核心特征,适应性行为可以概括为三方面:概念、社交和实用适应技能。
48.智力障碍儿童的记忆特点包括:记得慢,忘得快;易记住形象直观的内容,难以记住抽象复杂的内容;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可能有出色的记忆。
49.导致智力障碍儿童记忆缺陷的原因有:理解能力差;注意不集中;对学习材料缺乏兴趣。
50.智力障碍儿童思维能力特点包括:概念形成、判断、推理方面均较为落后;思维刻板,缺少变通;思维缺乏连贯性、条理性。51.智力障碍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意义包括: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有利于智力障碍儿童学习正常的行为方式;有利于普通儿童学会理解和尊重差异。
52.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特点包括:情感体验正常;情感状态较为笼统、简单; 情感表达较为直接。
53.智力障碍儿童的意志特点包括:缺少主见,易受暗示;缺少目标; 缺少对自身行为的监督与调节能力。54.智力障碍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有效的教学对策有:调整教育目标和内容; 调整教学方法;利用同伴帮扶。
55.智力障碍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其教育目标相对于普通儿童来说需要:降低学术型课程要求;非学术型课程依智力障碍儿童能力调整要求;增加功能性课程。
56.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提问、考试来了解智力障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7.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有效反馈的三个特征是有针对性的、积极的和经常性的。
58.任务分解、变抽象为直观、有效反馈和经常测评是适用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方法。
59.要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自我决定能力,可以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评价自己的行为; 确立个人的目标;自己做选择。
60.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功能性课程的内容通常包括职业、日常生活和自我决定。
第三篇:智力障碍学生语言康复训练初探
智力障碍学生语言康复训练初探
【摘要】:语言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能很好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语言对于智障学生意义重大。本文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同时照顾个别差异,努力创设适合学生语言训练的环境,全方位、多渠道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关键词】:智障学生
语言训练
课堂教学
社会实践
【引言】:智障儿童由于其大脑发育功能受阻,以及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语言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发音不准、构音障碍,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有困难,词汇贫乏,语法结构不完善等。由于这些缺陷导致智障儿童语言的发展不仅缓慢,而且发展的水平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而语言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智障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的发展,而且影响着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表明,智障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与正常儿童是一致的。在教学和康复训练中,如果能根据智障学生语言的特点采用集体和个别化训练手段,采取情境和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结合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改善智障儿童语言发展水平,从而提高他们智力发展水平,促进他们心理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方式。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过程离不开语言,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活动,思维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把思维成果固着下来以便再利用。由于语言具有抽象性,通过学习语言就可以训练思维,所以语言不仅是思维的有效工具,也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力量。思维发展了,儿童的智力水平也会随着提高,从而促进整个心理的发展。
人类学习语言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正常的听觉系统,同时还要有正常的思维和良好的发音器官。正常儿童总是先掌握口头语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的专门训练才逐步掌握书面语言的。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与正常儿童是一致的,但由于智力上的障碍,或者听说功能差以及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语言的发展要比正常同龄儿童缓慢,学习起来也更加困难。笔者虽然从事特殊教育已经有二十多年,但真正接触智障教育也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通过对这些学生了解和实际教育教学,感觉到他们在认知活动和实际动手能力上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特别是在学习语言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通过对本班和其他班级学生的评估和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在语言上存在语义不全面、句子不合语法,词汇贫乏,发音不准,口齿不清,口头表达能力差以及口吃等现象,有的智障学生除了咿咿呀呀的发音外,甚至不会说话。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难题。
虽然智障儿童在语言方面存在很多缺陷,但根据他们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不仅能提高智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促进心理发展,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参与社会的自信。
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比如要坚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在训练中,补偿每个学生的缺陷,发展学生的生活技能等。笔者根据本班学生语言特点,进行了语训康复的大胆实践和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一、以课堂教学作为语言训练的主要形式,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力量 语言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语境,更需要同伴之间的交流与配合,而一个班级就是学生语言发展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班级这个大集体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语言训练这一活动中来。同时这些智障学生在语言缺陷方面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利用课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发音器官的训练
笔者通过对本班学生进行语言评估和测试,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构音障碍,发音不准,口齿不清。主要是学生各发音器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发音器官配合不当等原因导致的。针对这种情况,在每次语言训练前,指导学生集体做唇舌操,具体做法是:舌头的伸缩运动和舌根顶颚运动,舌尖的左右摆动和上翘、顶齿运动,唇齿运动,运用声韵母和两者的组合发音来训练舌头的位置。为了防止学生做舌体操的枯燥无味,在做动作时播放音乐,配上节奏,或者拍手打节拍等。
2、做好示范,模仿发音
通过评估,对每个学生的发音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发不准音的地方,然后教师示范发音,让学生听清语音,仔细观察和感知老师示范时的口型、舌位和气流,再让学生对着小镜子,认真体会发音要领,领会发音方法,最后模仿发音。训练的顺序先从声母、韵母和音节的发音开始,然后模仿生字和单词的发音,最后模仿老师说一句完整的话,学习简单的句子。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倡导情境教学,创设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对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但由于智障学生长期生活在孤独、封闭的个人世界里,很少与社会交往,常常受到周围人群的歧视和冷落,心中充满了不良情绪和遭受挫折失败的情感,往往会使他们变得胆怯、孤僻、悲观、敏感,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声。长此以往,智障儿童语言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完全不会说话。为此,教师要深入智障学生中间去关心和爱护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被尊重和被接纳的喜悦,重新树立自信心,从这一点来说,特殊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组织地为智障学生创设各种语言训练和交流的环境,比如词语接龙,朗读比赛,看图讲故事等,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比如医院看病,超市购物,接听电话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胆说话,无拘无束表达内心的想法。在训练中一定要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哪怕他们说错了,也要在纠正后给予表扬,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一些成功的喜悦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语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4、在语言训练中采取游戏教学法,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游戏正好能满足他们这一需求。游戏可以营造愉悦的娱乐氛围,游戏的目的就是把学习过程变成游戏过程和愉快过程,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智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易被其他无关的事物分散,所以在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训的过程中渗透游戏教学,将听、说训练安排在游戏之中,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得到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在游戏中充分挖掘智障学生的潜能,很好补偿了他们的身心缺陷。
比如在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辅读教材实用语文第12课的《小羊和狼》这篇课文时,笔者根据本班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有意引入游戏的成分,让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小羊、狼、小猫、小狗、白马和大象的角色,然后按照课文内容,并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把故事情节完整地表演出来。通过游戏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团结一心就可以战胜凶恶敌人的情感体验,同时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训练了他们的语言。
二、根据智障学生语言的特点,实施个别化教学
智障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既有共性,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如果对学生的语言只在课堂内进行集体训练,而忽视了每个学生之间的语言障碍和语言发展水平,这样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个别化训练其实就是差异教学,就是在承认学生语言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语言矫正和训练,才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因材施教,保证每个智障学生都能在原有语言基础上获得可能发展。
探探(化名)同学由于生活在父亲沉默寡言、母亲智障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得不到良好的语言刺激,说话没人反应,讲话得不到鼓励和回报,从而导致他声音障碍、语言发展迟缓,词汇贫乏,词语运用能力差。平时说话只是一个或者两个词语,而对于稍微长一点的短语和句子,就不知如何去表述了。针对探探的语言特点,首先应增加他的词汇量。在学习发音说话时,不着急从拼音入手,而是直接对他进行字词教学,包括词义分析、词语联想、词语搭配等形式。然后在认识字词的基础上,再指导他学习汉语拼音。在探探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和初步掌握词语运用能力后,再对他进行句子方面的训练。先从单句开始,逐步向稍微复杂的一些句子过渡,通过看图说话、用词造句、回答问题等形式不断加强探探的语言能力。
哲哲(化名)口吃现象比较严重,当他激动或者紧张时,手舞足蹈了半天也蹦不出一个字来,不仅他自己着急,听话的人也急的满头大汗。通过深入了解,哲哲从小患有脑瘫导致智力发育迟缓,并伴有下肢运动能力困难。哲哲的父母亲为了这样的孩子经常争吵,有时甚至大打出手,周围的人都嘲笑戏弄哲哲,这样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导致哲哲胆小、自卑、恐惧的心理,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哲哲语言的发展。针对哲哲这种状况,首先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消除自卑焦躁的心理。笔者通过做家长的工作,让他们在孩子面前尽量克制,为孩子营造一种融洽的家庭气氛;在班级里不准其他学生嘲笑、模仿哲哲口吃的怪样,尽量多去帮助和关心他。接着对哲哲进行呼吸训练和换气训练,因为口吃的现象大部分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和换气方法。训练时让哲哲全身放松,排除一切杂念,张开嘴大口吸气,把气贮存在腹部,等腹部完全鼓起,再让哲哲把气均匀地呼出,中间要注意换气的方式和换气点,不能随便打乱呼吸的节奏。然后在语训中给他更多的锻炼机会,通过朗读、回答问题、即兴表演等形式指导哲哲发音说话,在生活中有意识和他对话,这样不仅能消除哲哲紧张的心理,还能对他所学习的语言得到实际运用。如果哲哲因为急躁语速过快出现口吃现象时,我就让他大声把想表达的内容唱出来,这也是缓解他紧张焦躁心情很有效的一条途径。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
智障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实际运用,为了更好地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语言成果,只有把学生带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参观、访问、踏青、游览等校外活动,扩大他们的生活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与人交往中丰富语言,扩大词汇量,同时更好地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融入社会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在学生学习了动物这一章节后,笔者把学生带到了动物园去游览,在参观的同时要求学生说出每种动物的名称以及这种动物的样子。同学们不仅玩得不亦乐乎,而且每看到一种动物,都争先恐后说出某种动物的名称和样子。活动结束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再让学生把游览的过程用一句简短的话表达出来,或者用问答的形式说出他们的真情实感。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巩固和发展了他们的语言,又培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快乐成长。
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根据智障学生身心特点采取科学而合理的训练方法,促进他们的思维、智力乃至整个心理发展,为他们尽早融入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编
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6 ②陈亚萍
智力落后儿童语言训练尝试
社会福利
2004年第3期
第四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周丽莉
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教育,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我们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奋斗过程,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学生的习惯养成也应该看作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以下是自从我校开展该课题研究以来,本人就我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情况的工作总结。
一、身教重于言教
华东交通大学 王东华 先生认为: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潜教育。我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每个孩子都可以从他周围的成人身上找到“影子”。如果身处孩子周围的父母、老师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非常容易。
父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更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和行为楷模。父母要学会利用模仿的心理机制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模仿分为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特别是无意模仿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比如:父母见人很随和,主动打招呼问好,孩子自然也学会了待人有礼貌,这就是无意模仿的结果。相反,经常受到父母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和酗酒等不健康习惯影响的学生往往会效仿父母的行为;有的父母爱发牢骚,孩子有一点错就又打又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有攻击性,遇到挫折容易发火,好争辩,以打架来解决冲突;父母喜欢说脏话、粗话,孩子潜移默化地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切记: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基于此,我们定期召开家长会,教师: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对老师的依赖与信任感,他们视老师为自己的教导者和指挥者,而且在其小小的心灵看来,教师是高大的、无所不会、无所不能的。因此,钦佩、崇敬、爱戴之心油然而生。从而,他们就会去模仿教师的一些一言一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注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切记: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有时可能比家长的教导还要深刻,教师一句不良的语言、一个稍不注意的行为,往往会使学生的言行向不良的方向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的同时,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各种素质和修养,言谈、行为、小节都是必须为人榜样,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更是重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是好习惯的自然流露、体现,如果只对学生讲这讲那,平时自己都做不到,会导致学生产生混乱认识,从而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教给方法,反复练习
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养成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多多实践。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讲,记忆力、意志力都比较差,有些动作往往讲过了他们也不会记住。对于每一项内容,首先教给孩子们正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组织练习,在多次的重复中强化正确的行为方式。
三、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我们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还召开主题系列班会活动,如:道德伴我行、告别不文明现象、懂文明讲礼貌、文明礼仪伴我行、文明礼仪之花处处开、文明礼仪之花开遍校园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还开展读书活动,坚持背古诗,鼓励孩子们每天读10分钟好书,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定期评比,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定期组织开展队列竞赛活动,评出一、二、三等奖,激励孩子们做到快、静、齐,按右侧通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石穿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但纵观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还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有的老师学习任务一忙,就忽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很多家长对孩子进行训练,往往根据自己的心情进行,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得不太好也可以放过去。
二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还未能同步。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教育、引导和训练的积累。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这要求家庭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体验,不断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让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而有的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差。我们为此举办了家长培训班,但毕竟几次培训还无法改变家长的行为习惯。
四、取得的成效与努力方向。
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应该说开学以来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班风班貌良好。当然也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行为习惯训练还需关注细节,注意从细小处入手。还有我们是农村学校,家长素质差次不齐,普遍不高。很多活动都在尝试、探索当中,还有很多缺陷与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第五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课题研究总结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总结
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就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也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于是我校开展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校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行为规范的各种活动。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以下是自从我校开展该课题研究以来,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情况的工作总结:
一、抓好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具体做法:
1、规范常规制度,强化学生遵纪守规意识,是养成教育的前提保障。我校以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以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首先,我们将守则内容发悬挂在每个教室,班主任经常性组织学生学习,要求做到熟记于心。
2、明确意义,激发动机。
给学生讲明养成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让学生保持自我教育非常必要。我班充分利用班队会、板报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明确了要抓学生成绩,抓教学质量,必须从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树立“行为规范教育我有一份”的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重抓养成教育”的氛围。
3、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校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训练的内容与重点主要训练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卫生习惯养成目标和学习习惯养成目标。
4、教给方法,反复练习
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养成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多多实践。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讲,记忆力、意志力都比较差,有些动作往往讲过了他们也不会记住。对于每一项内容,首先教给孩子们正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组织练习,在多次的重复中强化正确的行为方式。
二、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校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还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有的老师学习任务一忙,就忽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很多家长对孩子进行训练,往往根据自己的心情进行,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得不太好也可以放过去。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还未能同步。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教育、引导和训练的积累。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这要求家庭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体验,不断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让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而有的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差。我们为此举办了家长培训班,但毕竟几次培训还无法改变家长的行为习惯。
三、取得的成效与努力方向。
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应该说开学以来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班风班貌良好。当然也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行为习惯训练还需关注细节,注意从细小处入手。还有我们是农村学校,家长素质差次不齐,普遍不高。很多活动都在尝试、探索当中,还有很多缺陷与不足,有待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