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评课误区》学习体会
《当前评课误区》心得体会
评课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对抓好常规教学、深化课改至关重要。怎样评课是一项十分有研究价值的科研课题,它也是一种具有艺术化的说服能力。
现在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评课的重要性,很多老师在听课的时候都能做到认真听课、详细记录,但是在评课时却消极应付,了了数语就结束了,或者只说优点,不说缺点,大多数教师碍于同事情面,有心理顾虑;评课时说得头头是道,却没有把握住关键点,没有主次轻重;科目之间的不同也会导致评课的差距。就我来说,我是教英语的,让我去评数理化,我可能就只会关注某一点,很重要的地方我可能表达不出来;有很多老师只关注多媒体的多面性,却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完成了预定的学习目标。
学习《当前评课误区》,对我以后有效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学都很重要。
1.站得高看得远。精彩的评课应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站在教材、课标,站在当前教学的高度,引导听者透过某些教育教学现象,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揭示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而不仅仅是抓枝节问题,如字错、音错。
2.摆事实讲道理。评课者在评课前要充分熟悉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听课时详略地记录好教学过程,把随感随想以批注形式写下来,并及时地整理、归纳。便于评课时具体指出哪个环节好,好在哪;哪些环节出现了问题及原因,应怎样改进。以使人心口折服。
3.体现以师为本。新一轮课改大潮中,无论是教研员,还是教学领导,均应成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服务者/协作者。所以除了听评课外,我们还要注意向他们学习。要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即使课堂出现偏差,也不要过份批评指责。评课者还要因人、因课而异确定评课侧重点及评课方法。
4.讲求语言技巧。评课态度要平和,语言力求口语化,深入浅出,对于引用的教育教学名言要结合具体教学作以具体解释,避免语言晦涩。对于执教者存在的问题不要冷嘲热讽,建议宜用商量口吻提出,易于执教者与被听者接受。
第二篇:幼儿园评课误区一
误区一:缺乏正确的评课思想
有些园长认为,评课就是给教师的课挑“骨头”。他们认为,越能挑出“骨头”,越能说明园长有水平。有的园长甚至认为,对那些“不听领导的话”的教师,即使课上得再好,也要找出几个问题来压一压他。
这些同长将“评课”当作自我显示、打压教师的手段,这种评课的动机是错误的。因为评课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教得好,哪些方面教得不好,进而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误区二:过分关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
有些园长认为.好的课必须运用现代化教育于段。甚至有的园长认为,使用了电脑课件的课就是好课。
这些园长忘记了,电脑只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标。如果电脑使用的效果还不如传统教育手段,那么,这时的电脑使用是没有必要的。
因此,我们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一定要有效率意识。在两种教育手段取得同样效果的情况下,以教师投入时间、精力、财物少的为优。
误区三:过分追求教育“创新”
有些园长很看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即有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有没有使用新的教学材料、新的教学方法,或新的组织教学形式等。他们认为,教育活动中只要有“新的”就是好的:没有“新的”就是不好的。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教师上公开课时,最头痛的就是找不到“新的”,从而挖空心思去寻找“新的”。这里,我想说,“新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任何幼儿教育“革新”,如果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或者减轻教师的劳动付出,那么,这种“革新”是没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幼儿教育改革不要仅仅从表面上看有无“新意”。而要看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有无实际意义.能否减轻教师的身心负担。误区四:过分强调幼儿快乐
有些园长提出了一些简单的评课标准:“只要孩子快乐了,就可以了。”他们认为,教师只要能让孩子感到快乐,那么这节课就是好课。
我不反对快乐教育.但我认为,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孩子快乐,还有更为重要的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仅有快乐,没有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是低水平的教育,是教师的失职。所以,我反对把“孩子快乐”当作评课的唯一标准。误区五:过分在乎课是否超时
一些幼儿园的评课标准中有一条:“是否拖堂。”我曾观摩过一次活动,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将活动内容串联起来,整个活动显得轻松自然,50分钟下来,听课的教师未感觉到时间已过,然而在评课时,一位颇有名望的园长却说:活动不错,就是时间长了点。当时我就纳闷:一个活动可以让幼儿感兴趣而忘却时间,那么时间长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下课的时间到了,但幼儿对正在进行的活动仍然很有兴趣,则说明教师组织的活动很成功,那就没有必要太在意时问的长短。
误区六:只关注教师的表现
几年前,日本大阪教育考察团来某市访问听课。听完课后,随团的一个日本教授提出了一个令我们吃惊的问题:中国教师听课时视线集中在组织活动的教师身上――关注着教师的一招一式。而日本教师视线的焦点瞄准在幼儿的活动看幼儿做什么,怎么做。只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确实是我们听课、评课存在的一个误区。我们许多同长在评课时常说:××教师上课上得好――“教师的表情丰富”“教师的敦态自然…„教师的语言流畅‟…教师的基本功不错”等等。
我认为,我们评课应该更多地关注幼儿――关注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做什么、怎么做,关注幼儿身心投入程度如何,关注幼儿学得是否愉快……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是“表现”教师的风采。如果教师的“表现”很好,但不能很好地为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那么,这种“表现”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所以,我们评课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师如何引导幼儿的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应仅仅关注教师的表现。
误区七: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 评课时,许多园长往往用幼儿获得知识技能的多少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她们很关心,一节课下来,幼儿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画得像不像,跳得优美与否,唱得好不好等显性结果,忽略了幼儿是怎么样学会的,忽视幼儿学习过程和课后的感受。当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幼儿的发展是很重要。但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比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为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们是因此而变得越来越热爱学习还是越来越厌倦学习;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还是越来越依赖教师、懒于思考;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还是变得自卑、消极、感情冷漠等等。这些应该成为评价教师上课成败的最重要标准。如果答案是后者的话,那么可以说,无论幼儿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这节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误区八:过分关注教学秩序的安静
在幼儿园观摩教育活动中,经常听到以下对话: 教师:“请你像我这样做。” 幼儿:“我就像你这样做。” 教师:“小手儿?” 幼儿:“背好。” 教师:“小脚儿?” 幼儿:“并好。” 教师:“小眼睛?” 幼儿:“看教师。” 教师:“小嘴巴?” 幼儿:“闭上了。”
对教师上述的做法,许多园长表示赞同。他们认为,教师这样做有利于创造安静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教师按计划开展活动。但我认为,这是教师对幼儿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为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技能服务的,在这种模式下,幼儿对学习没有主动性,没有自己选择和探究的机会,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尊重。同时,接受式学习。不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和最佳方式。幼儿学习和发展应该是通过其自身活动获得的,没有幼儿的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再者,幼儿“一动不动”不符合幼儿好动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如何让幼儿“静下来”,而是让幼儿在“动”中获得发展。
误区九:认为好的课应该能“说服”孩子
我在幼儿园听课时,看到如下一节比较有争议的课:为了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伍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题网络课程“中国比外国好”:“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的名山大川”“从身边事或物夸中国”……
在“从身边事或物夸中国”活动中,孩子们为“中国货好还是外国货好”争论得不可开交,并且大有“外国货比中国货”好的趋势。因为他们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列出了:“我家的空调是日本松下公司生产的…„我家的摩托车是日本的本田公司生产的‟”“我家的摩托车是日本的丰田公司生产的”……这时伍教师坐不住了,她觉得如果她不出来说几句的话,就会犯错误了。她列举了许多“中国好”的东西以后,仍不能说服孩子们,她就有点急。
最后她急中生智且严肃地对孩子们说:“中国货虽然比外国货差一点。但是我们国家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一定会比外国好的。”接着。伍教师对孩子们讲起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由于伍教师过于紧张和严肃,孩子们鸦雀无声地听着,并且好像听懂了似的,不停地点头称是。
许多园长听完课后,都说伍老师教育素质高,富有教育机智。但我不认为伍老师“说服”孩子们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幼儿不可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这一重大的而深奥的论题。好的课应该是使幼儿能够理解。
如何评课,反映着我们园长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和主张。为了更好地评课,为了使得评课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我们园长应该努力学习现代幼儿教育理论,在提高自己的同时提高评课的质量,进而提高我们幼儿园的办园水平。
第三篇:幼儿园评课的误区
误区一:缺少正确的评课思想
有些园长以为,评课就是给教师的课挑“骨头”。他们以为,越能挑出“骨头”,越能说明园长有水平。有的园长乃至以为,对那些“不听领导的话”的教师,即便课上得再好,也要找出几个题目来压一压他。
这些园长将“评课”当作自我显示、打压教师的手段,这类评课的动机是错误的。由于评课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教得好,哪些方面教得不好,进而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断进步教学质量。
误区二:过分关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
有些园长以为.好的课必须应用现代化教育于段。乃至有的园长以为,使用了电脑课件的课就是好课。
这些园长忘记了,电脑只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标。假如电脑使用的效果还不如传统教育手段,那末,这时候的电脑使用是没有必要的。
因此,我们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一定要有效力意识。在两种教育手段获得一样效果的情况下,以教师投进时间、精力、财物少的为优。
误区三:过分寻求教育“创新”
有些园长很看重教师在教育进程中的创新,即有无新的教学内容,有无使用新的教学材料、新的教学方法,或新的组织教学情势等。
他们以为,教育活动中只要有“新的”就是好的:没有“新的”就是不好的。受这类观念的影响,教师上公然课时,最头痛的就是找不到“新的”,从而绞尽脑汁往寻觅“新的”。这里,我想说,“新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任何幼儿教育“革新”,假如不能更好地增进幼儿的发展,或减轻教师的劳动付出,那末,这类“革新”是没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幼儿教育改革不要仅仅从表面上看有没有“新意”。而要看在增进幼儿发展方面有没有实际意义.能否减轻教师的身心负担。
误区四:过分强调幼儿快乐
有些园长提出了一些简单的评课标准:“只要孩子快乐了,就能够了。”他们以为,教师只要能让孩子感到快乐,那末这节课就是好课。
我不反对快乐教育.但我以为,教育不但是为了让孩子快乐,还有更加重要的目标——增进幼儿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唯一快乐,没有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是低水平的教育,是教师的失职。所以,我反对把“孩子快乐”当作评课的唯一标准。
误区五:过分在意课是不是超时
一些幼儿园的评课标准中有一条:“是不是拖堂。”我曾观摩过一次活动,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将活动内容串连起来,整个活动显得轻松自然,50分钟下来,听课的教师未感觉到时间已过,然而在评课时,一名很有名看的园长却说:活动不错,就是时间长了点。当时我就疑惑:一个活动可让幼儿感爱好而忘却时间,那末时间长一点又有甚么关系呢? 假如下课的时间到了,但幼儿对正在进行的活动依然很有爱好,则说明教师组织的活动很成功,那就没有必要太在乎时问的长短。
误区六:只关注教师的表现
几年前,日本大阪教育考察团来某市访问听课。听完课后,随团的一个日本教授提出了一个令我们吃惊的题目:中国教师听课时视野集中在组织活动的教师身上——关注着教师的一招一式。而日本教师视野的焦点瞄准在幼儿的活动看幼儿做甚么,怎样做。[!--empirenews.page--] 只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确切是我们听课、评课存在的一个误区。我们很多同长在评课经常说:××教师上课上得好——“教师的表情丰富”“教师的敦态自然„‘教师的语言流畅’„教师的基本功不错”等等。
我以为,我们评课应当更多地关注幼儿——关注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做甚么、怎样做,关注幼儿身心投进程度如何,关注幼儿学得是不是愉快„„由于教育的目的是增进幼儿的发展,而不是“表现”教师的风采。假如教师的“表现”很好,但不能很好地为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不能更好地增进幼儿的发展,那末,这类“表现”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所以,我们评课应当更多地关注教师如何引导幼儿的活动,增进幼儿的发展,而不应仅仅关注教师的表现。
误区七: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进程”
评课时,很多园长常常用幼儿取得知识技能的多少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她们很关心,一节课下来,幼儿学会了多少知识,把握了多少技能,画得像不像,跳得优美与否,唱得好不好等显性结果,疏忽了幼儿是怎样样学会的,忽视幼儿学习进程和课后的感受。
固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对幼儿的发展是很重要。但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幼儿在学习进程中的爱好、情感比知识技能的把握更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幼儿在学习进程中为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们是因此而变得愈来愈酷爱学习还是愈来愈厌倦学习;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步还是愈来愈依靠教师、懒于思考;是在取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还是变得自卑、消极、感情冷漠等等。这些应当成为评价教师上课成败的最重要标准。假如答案是后者的话,那末可以说,不管幼儿学到了甚么,学到了多少,这节课不能算是成功的。
误区八:过分关注教学秩序的安静
在幼儿园观摩教育活动中,常常听到以下对话:
教师:“请你像我这样做。”
幼儿:“我就像你这样做。”
教师:“小手儿?”
幼儿:“背好。”
教师:“小脚儿?”
幼儿:“并好。”
教师:“小眼睛?”
幼儿:“看教师。”
教师:“小嘴巴?”
幼儿:“闭上了。”
对教师上述的做法,很多园长表示赞同。他们以为,教师这样做有益于创造安静的课堂气氛,有益于教师按计划展开活动。
但我以为,这是教师对幼儿的控制,这类控制是为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技能服务的,在这类模式下,幼儿对学习没有主动性,没有自己选择和探究的机会,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遭到尊重。同时,接受式学习。不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和最好方式。幼儿学习和发展应当是通过其本身活动取得的,没有幼儿的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再者,幼儿“一动不动”不符合幼儿好动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教师应当做的不是如何让幼儿“静下来”,而是让幼儿在“动”中取得发展。
误区九:以为好的课应当能“说服”孩子
我在幼儿园听课时,看到以下一节比较有争议的课:为了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伍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题网络课程“中国比外国好”:“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的名山东大学川”“从身旁事或物夸中国”„„[!--empirenews.page--] 在“从身旁事或物夸中国”活动中,孩子们为“中国货好还是外国货好”争辩得不可开交,并且大有“外国货比中国货”好的趋势。由于他们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列出了:“我家的空调是日本松下公司生产的„‘我家的摩托车是日本的本田公司生产的’”“我家的摩托车是日本的丰田公司生产的”„„这时候伍教师坐不住了,她觉得假如她不出来讲几句的话,就会出错误了。她罗列了很多“中国好”的东西以后,仍不能说服孩子们,她就有点急。
最后她急中生智且严厉地对孩子们说:“中国货固然比外国货差一点。但是我们国家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一定会比外国好的。”接着。伍教师对孩子们讲起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由于伍教师过于紧张和严厉,孩子们鸦雀无声地听着,并且似乎听懂了似的,不停地点头称是。
很多园长听完课后,都说伍老师教育素质高,富有教育机灵。但我不以为伍老师“说服”孩子们是真正成心义的教育。幼儿不可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这一重大的而深奥的论题。好的课应当是使幼儿能够理解。
如何评课,反映着我们园长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和主张。为了更好地评课,为了使得评课能够更好地增进教师教育素质的进步,我们园长应当努力学习现代幼儿教育理论,在进步自己的同时进步评课的质量,进而进步我们幼儿园的办园水平。
第四篇:幼儿园教师评课的误区和评课的原则
幼儿园教师评课的误区和评课的原则
编导语: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都经常需要听课评课,那么,在通过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评课者该把握哪些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评课水平呢?
无论学校领导、教研员还是普通教师,都经常需要听课评课,那么,在通过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评课者该把握哪些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评课水平呢?
一、常见评课误区浅析
尽管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在评课中,评课者自身也很容易出现失误甚至错误,除了技术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外,属于评课方式的问题也有不少,就笔者所见,经常出现的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哄”评:你好我好大家好,敷衍了事。这种“皆大欢喜”的评课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为评课者准备不足或能力有限(比如听非自己专业的课),由于准备不足,所以就难以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的得失,而跨专业听课时,评课者有时对授课教师“讲了什么”都不甚了然,又如何有效评课呢?因此,评课者就不得不勉强应对、多夸少评,无论表扬还是批评、分析还是建议,都不免流于空泛笼统。另一种“哄”评则更等而下之,主要是出于人情面子和各种利益的考虑,“课未完,评已定”,这种“评课”其实基本已经不能视为教研活动了。对于“哄”评,有责任感和进取心的教师并不喜欢,尽管“面子”无虞,但难有真正的收获。
第二,“套”评:用理论、理念、理想套教学。课堂教学实践当然需要理论层面的引导,但是指望一节课“全面、彻底”地体现理论、理念、理想的要求则未必实际,不用说日常课,就是精心包装的“公开课”也难以实现。有的评课者,对教学工作本身并不熟悉,对所听的课了解有限,于是乎只好在评课中祭出“理”字大帽,“套”上一番了事。有些评课者则是带有比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总以为一节课只有用课改理念和教育理想“武装到牙齿”才算好课,于是乎大套特套,被评教师在不得不赞同其理念、理想的同时,却又是一头雾水,大生“这课该如何教”之疑。
第三,“替”评:用自己的教学设想来评课。不可否认的是,评课者在听课时,在做判断时,心中重要的参照系就是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但是,一些评课者喜欢越俎代庖,在评课时教教师如何授课,这就未必妥当了。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一些懂教学,也对所听的课比较了解的评课者身上。评课的目的其实与教学的目的很相似,在教学中,“告诉”学生怎么做的效果远不如帮助学生自己探索的效果;同理,评课者“代位设计”也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退一步来看,在实际教学中,评课者的教学设想真的能“替代”授课教师的设计吗?笔者认为恐怕不能,且不说前者未必就比后者高明多少,更重要的是评课者一般都对学情了解有限,其设想也就容易“看上去很美”,实施起来很难。
第四,“苛”评:评课中过重细节,求全责备。清朝道光皇帝有一条“驭下之术”,就是在大臣的奏折里面挑错别字,让大臣们觉得皇帝神目如电、无比圣明,因而战战兢兢。我们有些评课者也有类似的做法,在评课中,不重整体而偏好局部,不观大体而好抠细节(细节当然很重要),找到一点问题就大肆发挥、上纲上线。教学固然要精益求精,但教学又是“遗憾的艺术”,“有问题”是正常的,指出即可,没有必要抓住不放。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一事之失,无妨全体之善,切不可效宋儒所云,一有差失,则余无可观耳。”他主张在批评中“去其一非,成其百是”(《答王西庄书》),我认为这也正是评课者在评课中应该有的态度。
二、评课的几条原则
关于评课的原则,我觉得很可以借鉴学术批评的要求,因为评课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术批评,不能随意,也要尽量避免偏颇、疏漏。
第一,转变态度、谦虚谨慎。邓小平同志曾经要求去学校听课的人“要像下连队当兵一样,下去当‘学生’”(《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这句话颇值得我们深思。评课者不应抱着自己“比授课教师更高明”的态度走进课堂,评课者的主要工作是“建设性地批评”,但在批评之前必须先以一个谦虚的态度去倾听、去思考,在进行批评时,也要谦虚谨慎。著名学者齐世荣先生说:“批评者的意见即使正确,也只是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正确,而从总体水平上不见得就一定超过被批评者。”(《漫谈学风问题和学术批评问题》)这是非常正确的。
比起被批评者来说,批评者处于相当有利的地位,著名学者余嘉锡先生所作的《四库提要辨证》纠正了清代学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许多错误,但是余先生却认为,纪昀需要为浩如烟海的典籍作提要,而自己却是只挑自己有兴趣、有心得的内容作批评,所以,“纪氏之为《提要》也难,而余之辨证也易”,余先生断言,如果把他和纪昀身份对换,“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之不能为《提要》决也”。正因为如此,批评者就更应该谦虚谨慎,这并不仅仅是风范、风度的问题,谦虚谨慎也会让评课者少了许多犯错误、出问题的可能。
第二,深度钻研,不说空话。评课者决不能“赤膊上阵”,而是要对教学内容研究深透。比起其他一些教研方式,评课是很“日常化”的,但是,“日常化”不等于“随意化”。有一些评课者存在一种想法,认为自己可以“熟悉内容就评内容,不熟悉内容就评教法”。殊不知,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那里,面貌可以千差万别,而所谓“教法”如果脱离了内容,就成了无源之水。如果对自己所听课内容不作研究,不从授课教师和中小学教学的角度实实在在地分析课的内容,评课就难以切中肯綮,甚至会闹出笑话。
第三,设身处地,“了解之同情”。一节课(即使是刻意准备的课)不是孤立的,它与教师的整体教学延续性,学校、教研组的情况密切相关。一节课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根植于这个班学生的种种状况。而这些往往都是评课者一无所知或不太了解的,而授课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调控,以及教学效果的
达成,恰又与这些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在评课时需要充分了解情况(特别是学情),设身处地地评课。陈寅恪先生研究历史,特别重视“了解之同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充分考虑历史事件产生的各种条件、历史人物行为的环境背景,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地作研究,这种思想是我们评课时应当效仿的。
顾泠沅教授指出,教育教学研究要“回到粗糙的地面”(《校本教研:从制度建设到聚焦课堂》),评课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的“粗糙地面”非常复杂,存在于教师、学生、环境等许多方面中,而且带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忽略这无法回避的“粗糙地面”,评课就容易失去指向性和客观性,也就容易想当然,容易简单化、机械化、空泛化,难以评到点子上。
第四,反复论难,力求严谨。很多著名学者,在进行学术批评的同时,也希望别人“入室操矛”,再来批评自己,以深化认识、推进研究。我们的一些评课者却自以为自己说的都有理,加上老师们往往因为地位、面子、利益的关系,不予反驳或讨论,也助长了一些人根本不准备接受辩难的态度。这对于评课,对于教学研究工作没有好处。
我觉得,批评者应该随时准备被人批评,因此,评课者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前,需要在心中反复掂量、仔细论难,力求“止于至当”。同时,随时准备被人挑刺、反驳。一句话,就是把评课当成完全开放而又非常严谨的“口头学术讨论”,而不是一言堂的“专家指导”或随便的“谈谈意见”。在当前的教研工作中,我们特别重视交流与对话,而形成有效对话起码得有这么两个条件:一是大家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也都有开放的倾听态度;二是大家的发言都(尽量)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这样才能产生高质量的观点交锋,思想碰撞。
评课,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最基础的形式,其鲜活性、及时性、互动性和针对性都是其他教研方式难以替代的。我们有责任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让它在教师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篇:说课误区
说课误区
1、误区之一:说课就是复述教案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之内为宜;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它虽也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说课稿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作为参考的第一手材料),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2、误区之二: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
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
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不是施工工程的本身。由此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3、误区之三:说教学方法太过笼统,说学习方法有失规范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在这环节中多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法,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等。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却不见了下文。甚至有的教师把“学法指导”误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
4、误区之四:“一穷二白”,说课过程没有任何的辅助材料和手段
有的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既无说课文字稿,也没有运用任何的辅助手段。有的教师明明说自己动手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但在说课过程中,始终不见庐山真面目,让听者不禁怀疑其真实性。所以,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可以运用一定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物投影仪、说课文字稿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同行及评委们说清楚课,说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