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总结。

时间:2019-05-12 06:4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微生物学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微生物学总结。》。

第一篇:环境微生物学总结。

古细菌:无胞壁酸。真细菌:有胞壁酸。G+G-。真核生物:几丁质

细菌包括不变部分、可变部分 细菌细胞壁:肽聚糖 细胞壁功能:○维持保护细胞形状 ○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可使不同的细菌具有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细胞壁有通道可以允许水和空气、小分子化学物质进入,大分子不能进入 ○细胞壁是鞭毛运动的力学支点

革兰氏染色法

G+(深紫色)细胞壁:磷壁酸 1234状态时开启操纵子的表达。基因突变:由于DNA链上的1对或少数几对碱基被另1个或少数碱基对取代发生改变的突变类型。

突变类型: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型、抗原突变型)、致死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

基因突变的机理:1.自发突变:不对应性、自发性、稀有性、独立性、诱变性、稳定性、可逆性;2.诱发突变: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染色体畸变。的生化过程,但影响该过程是否产生及其活性强度。

芳香族化合物降解基因的遗传定位有3种类型:1.质粒编码降解途径的一部分,染色体编码剩余部分2.质粒与染色体分别编码不同途径的酶3.某些特殊无知的讲解由质粒编码,另一些菌种同样的降解途径则由染色体编码。

一般微生物位于染色体上的性状比较稳定,而位于质粒上的性状则很容易在不同的菌之间进行水平转移,使得降解基因在不同菌株之间扩散,有G-(红色)

内壁层、外壁层(脂多糖、脂蛋白)

原因: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和厚度不同,染色剂通透性和抗脱色能力不同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用溶菌酶处理,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阻止其细胞壁形成。

原生质体:在G+加入溶菌酶、青霉素组织其细胞壁合成

原生质球:G-加入溶菌酶、青霉素 细菌L-型:基因突变产生的无壁类型

周质空间: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空间,内含质外酶

中间体:类似于真核生物的线粒体 芽孢: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伴孢晶体: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一颗菱形双锥形的碱性蛋白晶体 细菌的繁殖:裂殖

酵母菌的繁殖:出芽繁殖

放线菌包括: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放线菌的繁殖主要通过无性菌丝和菌丝片段进行繁殖,分生孢子为主

蓝细菌:芽生方式繁殖G-铁细菌:铁质水管的腐蚀和堵塞引起的

极端嗜盐高细菌群的条件:G-,T在35~50°,ph 5.5~8.5 极端嗜热高细菌群的条件:T 45~110°,ph 1~3 真菌的繁殖与繁殖体:既有有性繁殖,又有无性繁殖(主要)

无性繁殖:○1菌丝体的断裂片段可以产生新个体○2裂殖○3出芽繁殖○4孢子繁殖

无性孢子的类型: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芽孢子。

担子菌纲:主要产生担孢子,菌丝可分为初生菌体、次生菌体和三生菌丝

原生动物异氧型生活,以吞食细菌、真菌、藻类等有机体为食。

原生动物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一般为二分裂。

亚病毒包括拟病毒、类病毒、朊病毒。朊病毒只含有蛋白质。

烈性噬菌体:凡侵入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增值,导致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的过程:吸附、侵入、复制、装配、释放。

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宿主细胞的生长繁殖而传代下去,一般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原理:将微生物的菌种保存于不良环境中,是微生物的代谢速率极为缓慢或处于休眠状态。而一旦恢复所保存菌种生长的正常环境和营养条件,即可获得具有高生理活性和保持原种优良性状的菌种培养物。

保藏方法:培养物传代保藏法、干燥保藏法、低温保藏法。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藻类、蓝细菌)、光能异养型(紫色与绿色非硫细菌)、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EMP:糖酵解 PP:磷酸戊糖 TCA:三羧酸循环

能量转换: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

采用厌氧消化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原因:进行发酵作用的厌氧微生物,需要大量的基质才能满足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因而其对基质的转化率较呼吸作用高。

微生物合成作用必须的三要素:小分子的前体物质、能量、还原力。

分批培养的阶段: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出现芽孢)、衰亡期。

稳定期特点:细胞增殖率与死亡率平衡、细胞总数不再增加、单位体积中细菌数目达到最高。连续培养:如果在细菌进入对数期以一定得速度不断补充营养物质,同时以同样的速度排出培养物,就可以延长对数期的培养方法。

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好氧微生物生长的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值为0.3~0.4V,在0.1V以上即能生长。厌氧微生物只能在0.1V以下甚至为负值时才能生长。兼性厌氧微生物在0.1V以上时有氧呼吸,0.1V以下时无氧呼吸或发酵作用。

真核微生物含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中心粒、毛基体。原核微生物含有质粒(DNA)。

质粒特性:可转移性、可整合性、可重组性、可消除性。

根据酶量的转录水平调控机制分为正转录调控和负转录调控。负转录是当调节蛋白处于激活状态时关闭操纵子的表达;正转录是当调节处于激活细菌接合:通过供体菌和受体菌完整细胞间性菌毛的直接接触而传递大段DNA的过程。

转导:通过缺陷型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携带带到受体细胞中,从而是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转化:受体菌接受供体菌的DNA片段,经过交换将它组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了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准性生殖(半知菌):是同种生物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且不经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基因工程:用人工方法取得供体菌DNA上的目标基因,加以改造,在体外重组于载体DNA上,再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转录、翻译表达和复制,获得供体基因的性状,从而获得大量的基因产物或使受体生物表现出新的表型。

基因工程的步骤:取得目的基因、选择载体、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体外重组、重组载体引入受体细胞。根土比:是反映根圈效应的重要指标,一般在5~20之间。

水中细菌90%为革兰氏阴性菌。(假单胞菌)嗜热微生物分为:耐热菌(45~55)、兼性嗜热菌(50~65)、专心嗜热菌(65~70)、极端嗜热菌(70+)、超嗜热菌(80~110)

嗜冷微生物分为:专性(不超过20)和兼性两类。嗜酸微生物(PH 3~3.5)嗜碱微生物(PH>9)嗜盐微生物(大多数海洋生物类别)

互生关系举例: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与固氮菌 共生关系举例:地衣。

寄生关系举例:噬菌体的寄生。拮抗关系举例:毛霉抑制黑青霉。

微生物转化氮素的一般途径:

1、绿色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吸收硝态氮和铵态氮,组成蛋白质、核酸等 含氮有机物质,使无态氮同化为有机态氮;

2、动植物和微生物遗体中的有机氮化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无机质化为氨态氮(NH4-N);

3、氨态氮在有氧条件下,经硝化细菌的作 用氧化成硝态氮;

4、硝酸盐由于反硝化细菌的作用,还原为 分子态氮,逸散到大气中;

5、空气中的分子态氮,通过固氮微生物的 作用,还原为氨,进而合成有机氮化物。

1、氨化作用:有机氮化物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中释放出氨的过程;

2、硝化作用:氨经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亚硝酸,再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的过程;

3、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在通气不良情况下经微生物作用而还原的过程。

参与尿素分解的微生物有脲芽孢八叠球菌。

各种固氮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均形成一种防氧保护机制。(根瘤菌在根瘤中被富含豆血红蛋白的类菌体周膜所包围,豆血红蛋白课发挥氧气缓冲剂的作用;有的固氮蓝细菌能形成不能放氧气的异形胞,固氮作用在其中进行。)

生物转化:通过微生物代谢导致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某种改变、生成新化合物的过程。

基质的生化呼吸曲线:表示投加基质后微生物的耗氧状况,投加基质后的耗氧量或耗氧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基质呼吸线。

内源呼吸线:不投加基质的条件下,微生物处于内源呼吸状态是利用自体细胞物质作为呼吸基质,其耗氧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绘制的曲线。由于在此情况下微生物的耗氧速度恒定不变,所以内源呼吸线的耗氧量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微生物降解实验:土壤消毒实验,培养液中降解实验。

矿化作用:指有机污染物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H2O,CO2和简单无机化合物如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等的过程。

共代谢作用:一些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不能直接作为碳源或能源物质被微生物利用,当环境中存在其他可利用的碳源或能源时,难降解有机化合物才能被利用。

共代谢作用发生的情况:1.靠降解其他有机物提供能源2.靠其他微生物协同作用3,先经别的物质诱导。

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能力:烯烃最易分解,烷烃次之,芳烃难,多环芳烃更难,脂环烃类对微生物作用最不敏感。

共代谢作用及抑减效应:有的烃类单独存在时不能降解,但在石油混合物中则由于微生物利用其他烃类生长而使该难降解烃在酶作用下降解。相反,也有抑减效应存在,如醋酸盐存在可抑制对十六烷的降解;十六烷存在时可抑减朴日斯烷的降解作用,其机理未明,此种效应并不改变降解

利于微生物对不利环境的适应。

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有些微生物可以农药作为唯一碳源、能源,直接利用或通过产生诱导酶进行降解;许多微生物通过共代谢作用使农药降解,结构复杂的农药多靠此得以转化消失。

有机磷农药较之有机氯农药容易降解得多。微生物降解这些杀虫剂的最常见反应机制是脂酶水解过程。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方式有:水降解、光降解、生物降解。

塑料可被微生物作用,但分解速度极慢,属于极难生物降解的顽固化合物。微生物主要是作用于塑料制品种所含的增塑剂。由于增塑剂代谢变化而使塑料物理性质发生变化,但组成塑料聚合物的组分本身的化学性质却无改变。POPs:持久性污染物

污水一级处理:主要通过过滤、沉淀等物理方法去除污水中粗大固形物及部分悬浮物。二级处理:去除水中有机物。

三级处理:使各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去除率达98%以上

生物絮凝作用:在活性污泥形成初期,细菌多以游离态存在,随着活性污泥成熟,细菌增多而聚集成菌胶团,进而形成活性污泥絮状体。絮凝作用:形成活性污泥絮状体的过程。

普通活性污泥发的工艺流程:污水→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处理后出水

污泥沉降比:混合水样静置30min后,污泥体积占混合水样体积的百分数。

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将存在于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等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或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使污染生态环境修复为正常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体系。

革兰氏染色机制: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差异主要基于细菌细胞壁的构造和化学组分不同。通过初染和媒染,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体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G+ 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层网孔会因脱水而收缩,再加上的G+ 细菌细胞壁基本上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壁内,使其呈现蓝紫色。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故遇乙醇后,肽聚糖层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将类脂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这样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就极易被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脱色,细胞又呈现无色。这时,再经番红等红色染料复染,使G-细菌变成红色,而G+ 细菌则仍呈蓝紫色。

为什么说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入侵的积极的免疫反应?

1、通过炎症反应可以聚集大量的吞噬细胞聚集在炎症部位;

2、血流的加速使得血液中的抗菌因子以及抗体发生局部浓缩;

3、死亡的宿主细胞聚集可以释放一部分抗菌物质;

4、炎症部位的盐氧浓度下降和乳酸浓度提高,可以抑制多种病原体的生长

5、炎症部位的温度升高可以降低某些病原体的繁殖速度。

蓝细菌固氮酶的抗氧保护机制

蓝细菌光照下会因光合作用放出的氧而使细胞内氧浓度急剧增高

⑴分化出特殊的还原性异形胞:缺乏产氧光合系统Ⅱ,脱氢酶和氢化酶的活性高,维持很强的还原态;SOD活性高,解除氧的毒害;呼吸强度高,可消耗过多的氧.⑵非异形胞蓝细菌固氮酶的保护: 能通过将固氮作用与光合作用进行时间上的分隔来达到;通过束状群体中央处于厌氧环境下的细胞失去能产氧的光合系统 II,以便于进行固氮反应;通过提高过氧化物酶和SOD的活性来除去有毒过氧化合物.

第二篇:环境微生物学

一.绪论

1)微生物: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极小2分布广种类繁多3繁殖快4易变异 3)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区别: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原核微生物只有拟核。第一章

4)病毒: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生物。

5)病毒的特点: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看见。没有核糖体,没有酶系统,不具备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

6)病毒的分类:按专性宿主分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放线菌病毒,藻类病毒,真菌病毒。按核算分类:DNA病毒,RNA病毒。7)类病毒:类病毒是比病毒更加小的致病感染因子。

8)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种引起牛,羊疾病的感染因子(蛋白质感染颗粒)。9)病毒的繁殖过程:1吸附2侵入3复制与聚集4宿主细胞裂解和成熟噬菌体粒子的释放。10)噬菌体的溶原性: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算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含有温和噬菌体宿主细胞被称作溶原细胞。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

11)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微生物的病毒。第二章

12)细菌的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和丝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和丝状菌。13)细菌: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14)细菌的结构:细菌为单细胞结构,所有的细菌均有如下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拟核。部分细菌有特殊结构:芽孢,鞭毛,荚膜,黏液层,衣鞘及光合作用片等。

15)细胞壁:细胞壁是包围在细菌体表最外层的,坚韧而有弹性的薄膜。16)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包括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拟核。

17)细胞质膜:细胞质膜是紧贴在细胞壁的内侧而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膜。(半渗透膜),含有蛋白质,脂质和多糖。脂质是由磷脂,甘油,脂肪酸和含氮碱组成。18)细胞质膜的生理功能:1,维持渗透压的梯度和溶质的转移2,膜上含有合成细胞壁和形成横膈膜组分的膜,故在膜的外表面合成细胞壁3,膜内的中间体含有细胞色素,参与呼吸作用。4,细胞质膜上含有酶,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5,细胞质膜上有鞭毛基粒,鞭毛由此长出,为鞭毛提供附着点。19)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20)拟核:细胞的核因没有核膜和核仁,故称为原始核或拟核。21)鞭毛:有细胞质膜上的鞭毛基粒长出穿过细胞壁伸向体外的一条纤细的波浪状的丝状物叫鞭毛。

22)细菌的染色方法简单染色法和复合染色法 23)革兰氏染色法:步骤1在无菌的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2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3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染液。4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醇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呈无色。5,用番红溶液复染1MIN,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24)革兰氏染色的机制:1)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等电点有关系: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比革兰氏阴性菌的等电点低,说明革兰氏阳性菌带的负电荷比革兰氏阴性菌多。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低,与草酸铵结晶紫结合的牢固,对乙醇脱色抵抗力强,所以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2,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有关:革兰氏阳性菌的脂质的含量很低,肽聚糖含量高,革兰氏阴性菌则相反,因此用乙醇脱色时革兰氏阴性菌的脂质被乙醇溶解,增加细菌细胞壁的孔径和通透性,乙醇很易进入细胞内将结晶紫和碘-碘化钾复合物提取出来,噬菌体呈现无色。3,*革兰氏阳性菌含特殊的RNA-Mg2+盐与革兰氏染色有关。25)放线菌:放线菌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分为三类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

26)放线菌的结构:放线菌的菌体由纤细的,长短不一的菌丝组成,菌丝分枝,为单细胞,在菌丝生长过程中,核物质不断复制分裂,然后细胞不形成横膈膜,也不分裂,而是无数分枝的菌丝组成很细密的菌丝体。第三章

27)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28)原生动物的营养类型:1全动性营养2植物性营养3腐生性营养

29)原生动物的繁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二分裂发,多分裂法,纵分裂或横分裂)30)原生动物的作用:所有原生动物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都起着指示生物的作用。31)主要的原生动物:P71 32)微型后生动物:原生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叫后生动物。因有些后生动物体型微小,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方可看得清楚,故叫微型后生动物。33)藻类的繁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P84 34)真菌:真菌属低等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大小各异,包括酵母菌,霉菌及各种伞菌。真菌属真核微生物,有单细胞和多细胞之分。

35)酵母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分发酵型和氧化型两种。氧化型的酵母菌则是无发酵能力或发酵能力弱而氧化能力强的酵母菌。球拟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类酵母的阿氏囊霉属,短梗霉属在石油加工业中起积极作用,如石油脱蜡,降低石油的凝固点等。处理废水及用酵母菌检测重金属。

36)酵母菌的繁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芽生殖和裂殖)37)霉菌:分为腐生和寄生

38)霉菌的繁殖: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繁殖,也可借助菌丝的片段繁殖。39)伞菌:无毒的有机废水可用于培养食用菌的菌丝体。40)酶:酶是由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想的生物大分子。

41)酶的分类:化学组分;单成分酶(只含有蛋白质)和全酶(蛋白质及辅基或辅酶的热稳定的非蛋白质小分子有机物或金属离子,全酶要在酶蛋白和辅酶同时存在起作用)

42)全酶的分类:1酶蛋白+非蛋白质小分子有机物2酶蛋白+非蛋白质小分子有机物+金属离子3酶蛋白+金属离子

43)酶的分类:六类,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类,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和合成(连接)酶类。

44)酶的反应通式:氧化还原酶类:AH2+B=A+BH2

转移酶类:AR+B=A+BR

水解酶类:AB+H2O=AOH+BH

裂解酶类:AB=A+B

异构酶:---------葡萄糖=果糖(例)

合成酶:A+B+ATP=AB+ADP+Pi

A+B+ATP=AB+AMP+Pii 45)酶的特性:1酶具有一般催化剂的共性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只作用一种或以类物质)3酶的催化反应条件温和4酶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极为敏感5酶的催化效率极高

46)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E酶S底物ES中间产物P最终产物

47)酶的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图

48)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P116 49)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上图 50)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P117 51)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凡能激活酶的物质称酶的激活剂。分为无机离子激活剂和有机化合物两类。

52)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引起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抑制作用是指由于某些物质与酶的活性部位结合。分为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和可逆的抑制作用。

53)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包括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按一定的比例配置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54)培养基配制的原则:1不同微生物,不同培养基2各种营养物的浓度及配比3调PH值4考虑加生长因子5培养基物美价廉

55)培养基的种类:按培养基组成物的性质分类: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天然有机物配制而成的培养基),复合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根据培养基对微生物的功能和用途不同: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加富培养基。56)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57)单纯扩散:单纯扩散是物理过程,不包括细胞的主动代谢。杂乱运动的,水溶性的溶质分子(水,无机盐,O2,CO2)通过细胞质膜中含水的小孔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不与膜上的分子发生反应,这种扩散是非特异的,扩散速度慢。

58)促进扩散: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分子有和被运输物质特异结合的位置,这样载体在膜的外表面能够和物质结合,形成的底物-载体蛋白复合体,便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扩散或越膜。由于被运输物质的浓度在膜的内表面较低,所以复合体倾向解离,被运输的物质就留在细胞内,而载体回到膜的外表面,只要存在需要运输物质的越膜浓度梯度,这个过程就将继续进行,从而加快了物质的运输速度。不消耗能量。

59)主动运输:当微生物细胞内积累的营养物质浓度高于细胞外的浓度时,营养物质就不能按浓度梯度扩散到细胞内,而是逆浓度梯度被“抽”进细胞内。这一过程需要渗透酶和消耗能量。渗透酶在此过程中起改变平衡点的作用,这种需要能量和渗透酶的逆浓度梯度积累营养物质的过程。60)基团转位:基团转位是存在于某些原核生物中的一种物质运输方式。与主动运输相比,有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被运输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主要用于糖的运输,运输总效果与主动运输相似,可以逆浓度梯度将营养物质移向细胞内,结果使细胞内结构发生变化的物质浓度大大超过未改变结构的同类物质的浓度。需要代谢能量。6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P135-P150

62)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不断吸收营养物质,按照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新陈代谢活动。正常情况下,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微生物的细胞质量不断迅速增长,称为生长。

63)微生物的发育:从生长到繁殖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叫发育 64)代时:细菌两次细胞分裂之时的时间。65)生长曲线:

66)微生物的生存因子:微生物除了需要营养外,还需要环境中合适的生存因子,例如: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太阳辐射,活度与渗透压,表面张力等。

67)根据微生物对温度的最适生长需求,可将微生物分为4大类:嗜冷菌,嗜中温菌,嗜热菌及嗜超热菌。

68)大多数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最适PH为6.5-7.5,他们对PH的适应范围为4-10。69)任何两种浓度的溶液被半渗透膜隔开,均会产生渗透压。

70)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种内的关系和种间的关系。相同种内的关系有竞争和互助。不同种间关系有6种,竞争关系,原始合作关系,共生关系,偏害关系,捕食关系,寄生关系。

71)竞争关系:竞争关系是指不同的微生物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对食物等营养,溶解氧,空间和其他共同要求的物质互相竞争,互相收到不利影响。

72)原始合作关系:原始合作关系是指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共存于同一环境中,相互提供营养及其他生活条件,双方互为有利,相互受益。当两者分开时各自可单独生存。

73)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两种不能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共同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各自执行优势的生理功能,在营养上互为有利而所组成的共生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叫共生关系。74)偏害关系:共存于同一环境的两种微生物,甲方对乙方有害,乙方对甲方无任何影响。一种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其中有的产物对一种(或一类)微生物生长不利,或者抑制或者杀死对方。上述这种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对抗关系叫偏害关系。分非特异性偏害和特异性偏害。

75)捕食关系:有的微生物不是通过代谢产物对抗对方,而是吞食对方,这种关系称为捕食关系。

76)寄生关系:一种生物需要在另一种生物体内生活,从中社区营养才得以生长繁殖,这种关系成为寄生关系。77)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土壤中微生物的类群、数量与分布,由于土壤质地发育母质、发育历史、肥力、季节、作物种植状况、土壤深度和层次等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最多,作用强度和影响最大,放线菌和真菌类次之,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数 量较少,影响也小。土壤中微生物的水平分布取决于碳源。土壤中微生物的垂直分布与紫外辐射的照射,营养,水,温度等因素有关。78)遗传和变异是一切生物最本质的属性。

79)遗传有保守性,是微生物在它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系统。80)遗传可改变的一面是变异

81)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82)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DNA:P203 83)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即微生物的DNA被某种因素引起碱基的缺失,置换或插入,改变了基因内部原有的碱基排列顺序,从而引起其后代表现型的改变。当后代突然变现和亲代显然不同的,能遗传的性状时,就称为突变。

84)自发突变:自发突变是指某种微生物的自然条件下,没有人工参与而发生的基因突变。原因有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互变异构效应。

85)诱发突变:诱发突变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处理微生物群体,促使少数个体细胞的DNA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在基因内部碱基配对发生错差,引起微生物的遗传性状发生突变。分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复合处理及其协同效应,定向培育和驯化。

86)基因重组:两个不同形状个体细胞的DNA融合,使基因重新组合,从而发生遗传变异,产生新品种,此过程称为基因重组。

87)杂交;杂交是通过双亲细胞的融合,使整套染色体的基因重组;或者是通过双亲细胞的沟通,使部分染色体基因重组。

88)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里,从而获得了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成为转化。

89)转导;通过温和噬菌体的媒介作用,把供体细胞内特定的基因携带至受体细胞中,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90)质粒:质粒在原核微生物中除有染色体外,还含有另一种较小的,携带少量遗传基因的环状DNA分子,称为质粒,也叫染色体外DNA。质粒在基因工程中常被用作基因转移的运载工具-载体。

91)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工程,又叫基因剪接或核酸体外重组。基因工程是用人工方法把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DNA提取出来,在离体的条件下用限制性内切酶将离体DNA切割成带有目的的基因的DNA片段,每一段平均长度有几千个核苷酸,用DNA连接酶把它和质粒的DNA分子在体外连接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将重组体导入某一受体细胞中,以便外来的遗传物质在其中进行复制,扩增和表达,再进行重组体克隆的筛选和鉴定;最后对外源基因表达产物进行分离提纯,从而获得新品种。92)基因工程操作分5步:1先从供体细胞中选择获取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基因分离); 2将目的DNA的片段和质粒在体外重组;(体外重组)3将重组体转入受体细胞(载体传递);4重组体克隆的筛选与鉴定(复制表达);5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与提纯(筛选,繁殖)

93)天然淡水水体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的水源,也是水生动物和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

94)水体自净过程;1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体后被水体稀释,有机和无机固体物沉降至河底。2水体中好氧细菌利用溶解氧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物和无机物,并用以组成自身有机体,水中溶解氧急速下降至零,此时鱼类绝迹,原生动物,轮虫,浮游甲壳动物死亡,厌氧细菌大量繁殖,对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3水体中溶解氧在异样菌分解有机物时被消耗,大气中的氧刚溶于水就被迅速用掉,尽管水中藻类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但复氧速率小于耗氧速率,氧垂曲线下降。在最缺氧点,有机物的耗氧速率等于河流的复氧速率。再往下游的有机物减少,复氧速率大于耗氧速率,氧垂1曲线上升。如果河流不再被有机物污染,河水中溶解氧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达到饱和。4随着水体的自净,有机物缺乏和其他原因(例如阳光照射,温度,PH变化,毒物及生物的抗洁作用等)使细菌死亡。据测定,细菌死亡数大约为80%-90%.95)碳循环:

96)脂质的转化:P274 97)氮循环:P278 98)显微镜的分辨率:指显微镜能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小距离

分辨力=0.61xλ/N.A.计算题

采用目镜为16X,物镜为40/0.65的光学系统,直径为0.3μm的微生物在显微镜下是否可分辨 解:

分辨率=0.61xλ/N.A.由题目知:N.A.=0.65

λ=0.55

分辨率=0.61x(0.55/0.65)=0.516μm>0.3μm

不可分辨

第三篇: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总结(修改)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小结

名词解释

1.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 革兰氏染色: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染色方法,主要根据细菌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物理特性(脱色能力)的不同,决定最终染色反应的不同的染色法。3.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4.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5. 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而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6. 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尤其在其一端)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其长大到与母细胞相彷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的一种繁殖方式。

7. 菌落:就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内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8. 病毒: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它们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太两种状态存在。9. 噬菌体:感染原核生物的病毒。10. 异养微生物: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11. 自养微生物:以无机碳源作主要碳源的微生物。12. 生长因子: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13. 营养类型:指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14. 单纯扩散:指疏水性双分子层细胞膜在无载体蛋白参与下,单纯依靠物理扩散让许多小分子、非电离分子尤其是亲水性分子被动通过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15. 促进扩散:指溶质在运送过程中须借助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16. 主动运送:指一类须提供能量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而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运送方式。17. 基因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18. 选择性培养基: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19. 水活度(aw):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气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气压力之比。表示能被微生物利用的实际含水量。20.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21. 富营养化: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水体表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22. 富营养水体:指富含有机物的水体,该类水体中化能异养型微生物数量较大。23. 自净容量:水体单位时间内通过正常生物循环中能够同化有机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24. BIP指数:BIP =(无叶绿素的微生物数量)/(全部微生物数量)≈H/(P+H)×100%

25. 活性污泥法:是以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培养基,在人工曝气充氧条件下对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混合连续培养,使之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在水中的凝聚、吸附、氧化、分解和沉淀作用,去除有机废水中的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26. 生物膜法:使指废水流过生长在固定支撑物表面的生物膜,并通过生物氧化和各相之间的物质交换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27. 厌氧生物处理法:是在厌氧条件或缺氧条件下,利用厌氧性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的方法。28. MPN细菌计数法:(最大可能数法)是一种应用概率理论来估算细菌浓度的方法。它利用微生物在平行样本中培养所表现出生理生化现象的差异(数字表现),通过标准数值表的查对,估算细菌浓度。

29.指示微生物:常规环境监测中,用以指示环境样品污染性质与程度,并评价环境卫生状况的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

认识和掌握

1. 裂殖的方式:二分裂、三分裂和复分裂 2. G+和G-细菌细胞壁的差异(结构和成分):

3. 四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菌落特征:

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 湿、小突或平坦、透明有异味;

酵母菌: 较湿、大突、稍透明有醇香味;

菌丝状微生物 放线菌: 干躁、小而密、不透明有腥味;

霉菌: 干躁、大而疏、不透明有霉味。

4. 病毒的形态及代表:病毒的基本形态为三种:杆状(烟草病毒)、球状(腺病毒)和这两种形态结合的复合型(噬菌体)。病毒粒子通常形成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和复合对称(前二种接合)。

5. 微生物对生长因子需求的分类:生长因子自养型微生物、生长因子异养型微生物、生长因子过量合成微生物。

6.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举例:光能无机营养型(蓝细菌);光能有机营养型(紫色无硫细菌);化能无机营养型(硝化细菌);化能有机营养型(绝大多数细菌和全部真核微生物)。7.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基团移位、膜泡运输 8. 培养基种类:按成分(天然、组合、半组合);按物理状态(液体、固体、半固体、脱水);按功能(选择性、鉴别性)。

9. 微生物可利用的能源:有机物 日光 还原态无机物 10.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11. 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长短的因素:细菌种类、营养成分和浓度、温度 12.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温度、氧气、PH、水活度。13. 控制有害菌的措施:杀灭法——灭菌(彻底杀灭:杀菌和溶菌)和消毒(部分杀灭:仅杀灭病原菌);抑制法——防腐(抑制霉腐微生物)和化疗(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菌)。14. 物理灭菌的方法:温度、渗透压、干燥、pH的影响、辐射、超声波、压力

15. 化学灭菌的方法:

无机药剂---重金属、氧化剂、酸碱

有机药剂----醇、甲醛、表面活性剂(酚类、合成洗涤剂、染料)、抗生素 16. 不同水域中微生物的分布:

17. 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碳、氮、磷、硫、铁循环(图示)18. 富营养化发生条件:(1)总磷、总氮等营养盐相对比较充足;(2)缓慢的水流流态;(3)适宜的温度条件;只有在三方面条件都比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某种优势藻类“疯”长现象,爆发富营养化。19. 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20. 衡量河段水体污染与自净所处阶段的表现指标:水体外观、化学指标、生物种类、数量及比例关系、溶解氧等的变化 21. 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基本流程: 22. 环境生物修复的方式和方法: 环境生物修复的方式:

(1)原位方式即是在污染环境原地进行技术性生物治理,不需将污染的土壤或水体转移。(2)异位方式是将污染土壤或水体转移至指定地点进行集中处理。生物修复的基本方法:

(1).生物扩增:即种植或接种具有降解和富集功能的植物或微生物;

(2)生物性刺激:即施加生物活性物质,刺激和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和增殖,发挥其分解作用。23. 微生物检测环境污染的四种方法(发光细菌、硝化细菌、单细胞藻类、微型生物群落)的原理和方法: 24. 划平板的程序: 25. 革兰氏染色流程: 26. 悬滴法的实验流程: 27. 水域环境细菌种类测定的实验方案 28. 水域环境细菌总数测定的实验方案 29. 生活饮用水卫生细菌学检测的原理和主要方法

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2.选择题(每题 1 分,共10分)3.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4.填空题(每题 1分,共10分)5.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第四篇:学习《环境微生物学》感受

学习《环境微生物学》后的感受

在大三上学期我有机会学习了《环境微生物学》,在此期间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微生物学的前七章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详细的学到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怎样存在我们周围的,微生物是怎么进行新陈代谢作用的,以及微生物跟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紧密联系等,虽然他们一直都环绕在我们的身边。认识到哪些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利,哪些微生物是对我们有害的,哪些微生物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哪些我们要进行预防和自我保护、、、、、、学到了怎样去分更好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自己和周围的人打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问题,比如说,环境中微生物之间有没有像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下互利共生关系等,这个我也没有想明白和看到过哪有资料来清楚的讲解。还有在之前我也一直想到过这样一个问题的,地球上为什么会先形成了微生物,那是必然吗?我当时想通过学这本课程的找到答案,但学完后也没有实质的进展。感觉自己学习微生物学时没有很大的主动性,遇到了问题也只是抱着遇到了机会就会解决的态度,没有主动的去查找资料,因而到了学完这门课当初那些想到的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是在那里。这点我想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着去主动,才能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老师给我们上这门课的方式还是很好的,刚开始那种在每节课的开始能抽些同学来温习下上次课所学的东西,我觉得这种方法是很好的,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巩固学到的知识。但老师不应该就因为一些同学的话就放弃了这种方法的。同时我们学完这门课程也没有用到足够的课时,虽然是由于特殊的原因,但我们还是希望我们该学的东西还是能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来完成的。我认为微生物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的,老师在教我们时候没有能很有重点的教给我们当前微生在实际中的重要应用,而是把主要经历放在了完成教学任务上了,这与最后让我们分成小组来完成一片类似于论文的作业是有点不符的,我们在完成作业刚开始根本就看不懂这个题目该往哪个方向来写,没有实际的应用接触和了解,后来花了不少的功夫才找到了一点眉目的。

总的来说这次微生物学的学习虽然显的有些短暂,但是我还是从中真正学到了东西的,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缺点,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第五篇: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微生物学

第一章 绪论

1、微生物学: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见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微生物的发现: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

3、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及其贡献

法国的巴斯德: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2>免疫学—预防接种;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4>创立巴斯德消毒法。

德国的科赫:1>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2>发现肺炎结核病的病原菌;3>提出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科赫原则。

4、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变异易、抗性强。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1、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

2、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

3、选择培养:选择平板培养、富集培养。

4、古生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胞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的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

5、真菌:霉菌(菌体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酵母菌(一群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6、用固体培养基获得微生物纯培养方法: 1>涂布平板法:(菌落通常只在平板表面生长)

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已倒好的平板表面,再用无菌涂布棒涂布均匀,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特点: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涂布不均匀!2>稀释倒平板法:(细菌菌落出现在平板表面及内部)

取一定稀释度的样品与熔化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保温培养。缺点:操作较麻烦,对好氧菌、热敏感菌效果不好!3>平板划线法 4>稀释摇管法

第三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异同点: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细胞壁

除少数外都有肽聚糖

无肽聚糖

细胞膜

一般无固醇

常有固醇

内膜

简单,有间体

复杂,有内质网等

细胞器

只有核糖体

有很多种 核糖体

70S(50S+30S)

80S(60S+40S)线粒体叶绿体中的 70S 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成有核膜、核仁,有多条染色体,DNA 与

形染色体,DNA 不与 RNA 和组

RNA 和组蛋白结合,有有丝分裂

蛋白结合,无有丝分裂

大小

直径通常小于 2 微米

直径在 2-100 微米之间

2、革兰氏阴阳性菌的特点: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是一层厚而致密的肽聚糖和磷壁酸。肽聚糖的肽链之间通过5个甘氨酸交联着。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是多层结构,最外一层是薄薄的肽聚糖层,肽链是直接交联在一起的。细胞壁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两类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阳性紫色阴性红色)和对不同类抗生素敏感性的不同。

3、缺壁细菌

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自发突变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缺壁菌株。

原生质体:人为溶菌酶除尽壁或青霉属抑制新壁合成,一般由革兰氏阳性菌组成。球状体:人工去除部分壁而形成的,一般由革兰氏阴性菌组成。

支原体: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没有的甾醇。

实践意义:原生质体或球状体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故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4、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壁厚,折光性强(不易着色); 代谢活性低(酶含量少,抗不良环境); 抗热性强(含吡叮二羧酸钙); 耐干燥和化学药物; 条件适宜可萌发;

5、革兰氏染色的机制: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层较厚,经乙醇处理后使之发生脱水作用而使孔径缩小,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而革兰阴性细菌的肽聚糖层很薄,脂肪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部分细胞壁可能被溶解并改变其组织状态,细胞壁孔径大,不能阻止溶剂透入,因而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洗去而被脱色。

方法:涂片→干燥→热固定→染色(初染、媒染、脱色、复染四步)→水洗→干燥。

6、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 答: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渗透性很差和皮层的阳离子很高,从而使皮层产生很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导致核心具极强的耐热性。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1、营养物质:能够满足微生物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项生理活动所需的物质。

2、营养元素: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3、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失去合成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

4、培养基种类、四大微生物的常用培养基……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1、发酵: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叫做发酵。

2、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电子传递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最终电子受体。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1、细菌生长曲线:以细菌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对数或生长速率为纵坐标,由此得到的曲线为生长曲线。

2、各时期特点:

迟缓期:又叫调整期。细菌接种至培养基后,对新环境有一个短暂适应过程(不适应者可因转种而死亡)。此期曲线平坦稳定,因为细菌繁殖极少。对数期:又称指数期。此期生长曲线上活菌数直线上升。细菌以稳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此期细菌形态、染色、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因此研究细菌性状以此期细菌最好。

稳定期:该期的生长菌群总数处于平坦阶段,但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此期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渐趋平衡。

衰亡期:随着稳定期发展,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菌数明显增多。活菌数与培养时间呈反比关系,此期细菌变长肿胀或畸形衰变,甚至菌体自溶,难以辩认其形。

3、减短迟缓期的措施:1>通过遗传学的方法改变种的遗传特性;2>用出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作种;3>尽量使接种前后的培养基组成不要相差太大;4>适当扩大接种量。

4、同步培养:使细胞的分裂周期为同步的培养方法。同步化方法的原理是在使所有细胞都处于大体相同的分裂周期的时候,才使增殖同时开始进行。离心法、过滤分离法、硝酸纤维素滤膜法、温控、药控、培养基成分控制等。

5、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包括恒浊培养(菌体恒定)、恒化培养(营养恒定)。优点:1>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2>便于自动控制,降低动力消耗和体力劳动强度;3>产品质量较稳定。缺点:杂菌污染和菌种退化。

6、抗生素: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或杀死微生物的化合物。

7、代谢产物:

8、灭菌: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措施。

9、消毒: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10、抗生素作用机制:1>抑制细胞壁合成;2>破坏细胞膜;3>作用于呼吸链以干扰氧化磷酸化。

11、细菌的耐药机制*:1>细胞膜透性改变;2>药物作用靶改变;3>合成了修饰抗生素的酶;4>抗药菌株发生遗传变异,导致合成新的多聚体。

如何避免抗药性的产生:1>第一次使用的药物剂量要足;2>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3>不同的抗生素混合使用;4>对现有抗生素进行改造;5>筛选新的更有效地抗生素。

第七章 病毒*

1、病毒的特点:1>不具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大分子的特征;2>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阮病毒只有蛋白质;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不完全;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5>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6>个体小,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到。

2、病毒的壳体结构*:螺旋对称*P170、二十面体对称、双对称.3、病毒的复制周期*:从一个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子代病毒从受染细胞释放的全过程。分五个阶段:吸附→侵入→脱壳→病毒大分子合成→装配与释放。

4、整合感染P188:许多温和噬菌体和肿瘤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因病毒和细胞的性质,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并随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

5、溶源性感染对细胞的影响P190

免疫性:溶源性细菌对本身所携带的原噬菌体的同源噬菌体有特异性免疫力。免疫性由源噬菌体产生的阻遏蛋白的可扩散性质所决定。

溶源转变: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细菌除免疫性以外的表型改变(表面性质、致病性)。第八章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指对遗传信息的分子操作或施工,即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入到载体当中,然后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产生生物新的性状。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1>目的基因的获得;2>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体外重组;3>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4>目的克隆的筛选与鉴定;5>控制外源基因的表达。

3、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1> 基因资源:微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抗性基因,为基因工程提供了丰富独特的资源。2> 基因工程载体:由质粒、噬菌体或其他病毒DNA等改造而成。

3> 工具酶:基因工程所用的千余种工具酶大多数都是从微生物中分离纯化而得。4> 宿主:微生物细胞是基因克隆的重要宿主。5> 基因表达的生化反应器

6> 基因工程理论研究:基因工程得以建立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来之于微生物研究。

4、PCR扩增原理:变性→退火→延伸

5、细菌质粒的特点:1>含有复制起点;2>含有多种限制酶的单一识别位点;3>含有抗抗生素性标记基因;4>高拷贝;5>具有较小的相对分子质量;6>可通过转化或电穿孔法极易导入宿主细胞。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1、空气中微生物的来源:土壤,水体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2、水体的富营养化: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超标,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水华:藻类(主要是微藻)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出现颜色,并变得浑浊,许多藻类团块漂浮在水面上形成。

4、赤潮:在海洋中,某些甲藻类大量繁殖可以形成水花,从而使海水出现红色或褐色。

5、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土壤是固体无机物(岩石和矿物质)、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合物,是微生物的合适生境。因此土壤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多、代谢潜力巨大,是主要的微生物源。

6、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盐、嗜压微生物。

7、防治生物霉腐的方法:

1> 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品上的一切微生物,再用物理方法防治微生物再生。

2> 保存于微生物不能进行代谢活动或代谢水平极低的环境条件下。3> 通过加工或加入添加剂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补充

细菌的生长规律和各个生长时期的特点

水中微生物的来源

原核微生物包括(7种)包括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菌种保藏条件(4点)

下载环境微生物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微生物学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食品微生物学总结

    1、巴斯德、科赫、列文虎克和李斯特分别对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巴斯德--主要贡献: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证明发酵由微生物引起,发明巴氏消毒法,首次制成狂犬病疫苗 科赫......

    微生物学实验总结大全

    微生物学实验总结 高熹 1120152430 时间如清风般从你我指间滑过,无声无息,快得我们都不曾驻足一望,莫然回首间,本学期的微生物学实验已接近尾声。一学期的时间虽短,但老师的......

    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微生物学 第一章 绪论 1、 微生物学: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见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 微生物的发现: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 3......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

    绪论 主要内容: 1.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按其大小、结构和组成的不同可分为非细胞......

    微生物学考试复习总结

    微生物:一大群种类各异、独立生活的生物,常以单C或群体形式存在。微小生物统称。原核:细菌和古菌;真核:真菌(酵母、霉菌和蕈菌),单细胞的藻类,原生动物等;病毒 微生物特点: 1. 体型微小......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张建平 微生物学是基础性和应用型都很强的学科,与医学、农业、工业发酵、食品生产和环境保护等诸多学科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我院生物技术与生......

    微生物学实验总结[推荐5篇]

    1.抗“O”试验(ASO test):链球菌侵入体内产生SLO,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ASO,当两者中和后,再加入SLO 乳胶试剂,因病人血清中ASO量很多,未被中和掉的抗体与乳胶试剂反应,产生清晰凝集,为......

    2014最新总结重庆大学高等环境微生物学博士考试参考资料(可直接背诵)

    1、如何从粪便污染的水体中将大肠杆菌群中的四种菌逐一鉴别出来? 答:使用鉴别培养基,大肠埃希氏菌,枸橼酸盐杆菌,产气杆菌,副大肠杆菌均能在远藤氏培养基上生长,但它们对乳糖的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