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届“挑战杯”初赛通知
关于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初赛的通知
我校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于7月份启动,按照《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第七届“挑战杯”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实施方案》的规定,竞赛即将进入初赛阶段。为了更好地做好我院初赛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请相互转告。
一、时间安排
(一)作品上交截止时间:2009年11月2、3日(逾期视为放弃)
(二)评审时间:2009年11月7日—11月11日
(三)公布答辩名单:2009年11月12日
(四)模拟答辩:2009年11月13日(答辩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五)答辩评审:2009年11月14日(答辩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二、评审程序
(一)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家评审委员会将对作品进行预审,优秀作品进入参加现场答辩环节(详见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网站通知)。
(二)初赛答辩
答辩细则:
1、各参赛队伍派代表上场演讲,限时3分钟;
2、评委提问、打分、公布成绩(详见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网站通知)。
三、评分标准
(一)市场机会:40分
(二)产品/商业构想:35分
(三)财务分析与管理:25分
四、提交材料及说明
1、参赛各团队需填写并提交《初赛作品申报书》(附件1)1式5份,以第一作者所在院系作为申报学院以班级为单位于11月2、3日晚上7:00——9:00上交至学院楼341。
2、参赛各团队在提交申报书之外也可以附带一些说明材料(例如市场调研报告、专利证书等),便于评委的评审。附带材料应做到简洁、明了,附带材料内容、形式不做统一规定。
3、请参赛同学仔细阅读申报书“填写说明”,并严格按照统一要求进行填写,不按照填写要求填写各项内容的申报作品评审委员会将不予评审。
4、各班级组织好参赛作品的报名及动员工作,祝大家赛出好成绩!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附件1:作品申报书.doc
团总支
商学院
学生会 2009-10-8
第二篇:第七届郑航挑战杯竞赛通知
关于第七届“郑航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备战河南省第八届、全国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校大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激发他们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和创新发明的积极性,经研究决定举办第七届“郑航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主办单位:科研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
三、时间安排: 1、2010年11月~2010年12月,竞赛宣传发动阶段; 2、2010年12月~2011年3月中旬,各院系(部)组织作品制作及初审。2011年3月15日,各院系(部)统一上交《作品统计表》及各件作品的《作品申报书》,一式三份。电子版按院系(部)统一发送至:zhtzb@zzia.edu.cn。联系电话:66002054; 3、2011年3月中下旬,预审,终审决赛,确立奖项,并确定学校重点资助的项目;
4、2011年4月上旬,推荐部分优秀作品参加第八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参赛人员资格:凡在2010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中国籍本专科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五、参赛作品范围:共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科技制作与小发明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三类。
六、奖项设置:
1、作品奖励:三类参赛作品共设特等奖1~2名,每类作品设一等奖2~3名,二等奖3~5名,三等奖6~10名,获奖作品数量可根据参赛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作适当增减;
2、优秀组织奖:4名,根据各院系(部)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评选。团体总分第一名授予“挑战杯”,奖金800元;第二---四名授予“优胜杯”,各奖500元;
3、优秀指导教师奖:以获奖作品等级为参照,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奖若干;
4、奖励方式:各类奖项将以学校名义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其中作品特等奖奖金2000元,一等奖奖金1000元,二等奖奖金600元,三等奖奖金400元。优秀指导教师奖列入校科研奖励计划,特等奖奖励800元,一等奖奖励500元,二、三等奖奖励300元,并分别按15分、10分、6分计算科研工作量。
七、有关要求
1、各类作品必须是原创作品,不得抄袭或仿制。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需提供打印稿,附于《作品申报书》后;科技制作、小发明创造需提供制作原件及原理、作用说明;
2、每件作品的创作人原则上不超过3人,其指导教师为1人,署名时需标明指导教师的单位与姓名。作者超过3人,但无法确定第一作者的项目,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并需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
3、各院系(部)可指定有关教师对创作活动进行指导,但指导教师不得直接参与制作、写作过程;
4、《作品申报书》请到团委网站“郑航挑战杯”专题网页下载,网址: http://;
5、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各院系(部)要成立相应的竞赛领导机构,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推动我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
八、为加强此项活动的管理与指导,提高活动质量,决定成立第六届“郑航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成员如下:
主 任: 冯志亮 施进发
副主任: 高海水 郭秀华 李现宗 贺金社 程天宝 张 锐 王跃生 王作书 石培哲 申金山
成 员: 王秀芬 高金章 王章留 刘 永 栗全庆
蒋志强 杨欣欣 邢培泉 李广慧 李玲玲 程少华 姜运仓 王金凤 胡中艳 齐允峰
叶忠明 颜 敏 王志强 李胜伟 吴红兵 秘书处设在团委
秘书长: 李胜伟(兼)副秘书长:吴红兵(兼)孟凡周
二○一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第三篇:“挑战杯”通知(讨论稿)
关于举办第九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讨论稿)
各学院:
为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实践,培养科技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造就大批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不同层面展示我校的育人成果,进一步发挥“挑战杯”的教育和引导作用,配合做好第六届云南高校青年学术科技节和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作品选拔及参赛工作,经研究决定举办云南农业大学第九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学院按本次竞赛活动的实施办法(见附件1)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积极组织学生申报。
二、各学院对申报者和申报作品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所申报作品的立意和质量严格把关,保证作品申报书(见附件2)所填信息的真实性。
三、3月25日前,各学院完成对学生作品的资格与内容审查,并向学校组委会办公室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比赛。每个学院选送参加竞赛的各类作品总数不超过20项,但不得少于5项(本专科生作品不少于3项),每位申报者限报一件作品。
附件:1.云南农业大学第九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办法
2.云南农业大学第九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请到网上下载,网址:http://tw.ynau.edu.cn/)
二O一一年三月一日
附件1 云南农业大学第九届“挑战杯”学生课外 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办法(讨论稿)
一、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竞赛目标
引导和激励我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发现和培养在学术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迎接第六届云南高校青年学术科技节和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三、参赛资格
在校全日制在读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可报名参赛。
四、组织机构
1.竞赛设立组织委员会,由校领导和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组织委员会下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向组委会汇报工作开展情况。
2.竞赛设立作品评审委员会,由组委会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评审委员若干名。评审委员会在组委会的领导下依据相关的评审规则开展评审工
作。
3.参赛各院可根据情况设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本院参加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选送等相关工作。
五、作品申报及评审
1.参赛学生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进行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分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2.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
3.参赛作品须为学生课外完成的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且署名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已经在公开发行的正式刊物上发表过的作品不得申报,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4.各类已获国际竞赛奖励、国家级奖励或其它全国性竞
赛奖励的获奖作品不在申报范围之列。参赛作品必须由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及以上的指导教师推荐,经学院审核确认。
5.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或硕士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组委会鼓励申报依据其各自的专业学科特点,立足于云南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我省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发展方针相结合,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对于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学校将给予表彰奖励,并推荐选送参加省级、国家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六、进程安排
(一)3月上旬,学校组委会及各学院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并对有参赛意向的同学进行赛前培训和指导。
(二)3月25日前,各学院完成对学生作品的资格与内容审查,并向学校组委会办公室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比赛。
(三)3月28日,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根据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申报人对拟报送云南省参加比赛的作品进行修改。
(四)4月,学校组委会按大赛要求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第六届云南高校青年学术科技节。
七、表彰奖励
学校组委会将对参赛的优秀作品、团体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一)竞赛评审委员会对各学院报送的参赛作品分别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总数的5%、10%、15%、20%评出一、二、三等和优秀奖进行表彰奖励,并将推选部分优秀的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二)2007、2008、2009级获奖本科生按照《云南农业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奖励学分暂行规定》给予学分奖励,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者,分别奖励6、5、4个学分,其余参赛者奖励2学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者,分别奖励5、4、3个学分,其余参赛者奖励1学分;获校级一、二、三等奖者,分别奖励4、3、2个学分,其余参赛者人奖励0.5个学分。以上为个人奖项获得的奖励学分,如为集体奖,参加者每人获得的奖励学分比个人奖项奖励学分少1学分,最少为0.5个学分。
2010级参赛本科生按照《云南农业大学本科生课外修读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给予学分奖励,获国家级一(含特等)、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分别奖励5、4、3、2.5个学分,参加比赛者奖励2个学分;获省级一(含特等)、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分别奖励4、3、2.5、2个学分,参加比赛者奖励1.5个学
分;获校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3、2、1.5个学分,获优秀奖及参加比赛者奖励1个学分。
获奖本专科生按《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办法》的规定给予综合测评加分,个人项目(合作者不超过2人的项目)获奖按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加40、35、30分;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加25、20、15分,校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加20、15、10分;集体项目获奖,成员按照国家、省、校级分别加15、10、5分。
参加不同级别的“挑战杯”竞赛项目获得学分,只能计算所获得最高级别奖项的学分,不得累加。
研究生参赛奖励不区分个人、集体项目,获奖研究生按《云南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优秀奖学金评定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评奖评优;2010级研究生按《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管理办法》规定,参加校级比赛,由校团委出具证明,研究生处审核后记为参加学术活动1次,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奖,记为参加学术活动3次。
(三)本次竞赛活动按各院参赛学生获奖的积分高低设立团体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各获奖等次分值标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优秀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组委会但未获奖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积分相等,则以获一等奖 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
(四)为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学校将根据作品的获奖情况,对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五)竞赛组织委员会接受对参赛作品的置疑投诉。对于被投诉参赛作品及其作者,如经过调查申报者及申报作品确不具参赛资格的,组织委员会将取消参赛资格;已经获奖的,则撤销奖励,并在全校范围内通报。
八、本实施办法由竞赛组织委员会负责解释。8
第四篇:第八届挑战杯通知
关于做好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作品申报的通知
各分团委(团总支):
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已经启动,为吸引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科技实践,校团委将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优秀作品征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作品申报要求
1、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15000字以内)和学术论文(8000字以内)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3、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参赛作品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推荐。
二、我校参赛作品来源
1、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主要是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获奖论文和调查报告(校团委直接确定);
2、2010年科研成果评选获奖作品(校团委直接确定);
3、院系推荐的其他优秀作品。
三、时间安排1、4月18日以前,院系摸底,推荐优秀作品到校团委;
2、4月19—21日校团委会同科研处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并确定拟参评作品;
3、4月22—27日,作品进一步修改完善,打印装订;
4、4月29日,校团委统一报送作品。
附件: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五日
附件: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经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帮助参赛同学更好地围绕时代发展主题、社会变革需要和人民群众期待,开展参赛作品选题制作,特请有关专家拟定了本参考题目。
总体要求:鼓励参赛同学认真学习理论,深入社会实际,用建设性的态度和改革发展的眼光,了解新情况,反映新问题,学习新经验,参加新实践,了解社会,亲近群众,典型调查,以小见大,独立思考,创新认识,拓展视野,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把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运用科学理论来洞见、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参赛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等。本届组委会不接受没有列为竞赛学科的作品参赛。
哲学类
1.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独立自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典型调查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5.改革开放伟大历史作用的典型调查
6.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
8.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的典型调查
9.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
10.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调查研究
11.新形势下信仰问题研究
经济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30年历程的典型调查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典型调查
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途径和形式调查研究
5.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进程的调查研究
6.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的调查研究
7.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
8.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
9.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研究
10.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本问题的调查研究
11.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革创新的典型调查
12.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问题的调查研究
13.货币、保险和期货市场发展与监管问题研究
14.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和规范调查研究 15.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发展和完善调查研究 16.民间投资问题研究 17.各地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调查研究 18.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问题的调查研究 19.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典型调查 20.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典型调查 21.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22.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典型调查 23.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25.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的调查 26.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 27.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 28.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29.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 30.名牌战略案例研究 31.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法律类 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2.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研究 3.宪法实践性研究 4.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 5.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 7.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 8.中国民事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9.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10.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和创新调查研究 11.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 12.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13.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14.我国行政法治实践的调查研究 15.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 16.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学类 1.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的政策和实践调查研究 2.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和效果典型调查研究 3.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4.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 5.社会信任问题调查研究 6.社会融合问题的调查研究 7.国家认同问题的调查研究 8.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
9.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10.我国人口素质问题调查研究
11.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1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13.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
14.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15.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
16.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
17.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8.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19.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
20.城市中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
21.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典型调查
22.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3.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4.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25.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
26.代际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
教育类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调查研究
3.鼓励创新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4.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调查研究
5.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
6.各地解决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的举措和实践调查研究
7.各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与培养的典型调查
8.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9.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10.加强和改革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典型调查
11.各地解决城镇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12.在大中小学逐步开展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实践和典型经验调查研究
13.各地对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享受同等教育的举措和实践调查研究
14.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新矛盾新问题调查研究
15.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政策和实践调查研究
16.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
管理类
1.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典型模式研究
2.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的调查
3.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4.新型科技企业的定位和管理调查研究
5.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
6.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7.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作用调查研究
8.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 9.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问题调查研究 10.企业在创新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 11.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2.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13.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 14.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的调查研究 15.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家协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6.影响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与分析 17.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和行政改革典型调查 18.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个案研究 19.各地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20.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 21.各地现行户籍制度渐进改革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第五篇:学校挑战杯通知
关于举办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首届“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各系各专业: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
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
品竞赛即将拉开帷幕。在此之前,安徽省将举办第四届“挑战杯”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了积极备战全国和全省的“挑战杯”竞赛,进一步激发全院广大青年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和创业能力,学院决定于2010年九月至2011年4月举行我院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本次竞赛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本次竞赛顺利进行,学院将专门成立组
织委员会。
二、参赛资格与作品要求
凡我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最近一年内完成的学生课
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成果;或者虽未完成,但在申报时已经初步完成,在2011年4月份作品终审时能够最终完成的作品。参赛作品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三大类。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仅限本专科生参加。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等6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既包括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也包括投入较少,但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已在国际竞赛中获奖或获国内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的作品不能参加本次比赛。
对于部分创新点比较突出、有望取得较大成果的往届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如有重大改进和提高,经系严格审批后,可再次参赛。但在申报时,必须说明和往届申报作品相比,有哪些是自己完成的有重大改进和提高的部分。
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
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但须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三、作品申报
本次竞赛采用“分类申报、分类评比、综合评奖”的申报和评审办法。科技发明制作类包括5个项目类型:机械制作(结构设计、机械、模型),机电控制
(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生物材料工艺(生物、能源、材料、化工、化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电子、电信通讯),土木环保艺术(土木、建筑、生态、环保、艺术);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各按一个大类进行申报。
申报作品的形式,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且每个作者的工作量不低于15%。每个学生以作品的第一作者身份申报作品最多不超过2件,所参与申报(含合作者)的作品最多不超过3件。
参赛作品须经作者本人或集体申报,按要求认真
填写《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由一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推荐,经院系审核确认。
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在申报时,必须附有研究报
告,字数在3000字以上,并提供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20000字以内。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
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1)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
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2)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
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3)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4)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
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5)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
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四、赛程安排
1.宣传动员初选阶段:本次竞赛的初赛由各系竞
赛工作组负责完成。2010年九、十月份为各系宣传、组织实施阶段,各系应召开学生参赛动员大会,学并动员系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在12月1日前完成院系初评和推荐工作,将参赛作品申报书、作品所附相关资料、院系申报作品清单报院团委。
2.作品复赛书面评审阶段:2010年12月学院
组委会将聘请院内外各相关专业学科的专家和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按照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
义等方面,统一对所有申报作品进行书面评审,从中选出部分作品进入复审与终审阶段。
3.作品完善阶段:评审委员会对评出的作品要
写出书面评语,对该作品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指导。
将所有作品在团学网上进行公示,接受全院师生监督。
4.参展作品选拔阶段:2010年12月30日前,各参赛选手将完善修改后的作品交到竞赛组委会办公室(院团委)。2011年1月上旬,评审委员会通过书面评审,将推荐一定比例的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全部科技制作发明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制作发明类作品须有实物或者模型参展。
5.作品第三轮评审与终审阶段:2011年1月下
旬进行参展作品集中展示与第二轮评审,评审委员会将根据作品书面评审和实物展示,给出作品获奖建议等级,并报组委会复核。2011年2月——2011年4月集中进行第三轮评审与终审。在此期间,将集中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采取论坛、讲座、专家点评等多种形式,介绍参赛学生的学术思想、科技成果及研究体会等。
6.备战全国和全省“挑战杯”竞赛:在学院竞赛的基础上,确定推荐参加第四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备选作品。
五、评奖与奖励
待全省、全国竞赛结束后,结合进入院级终审决赛的作品进行评比、表彰,并将对优秀作品的指导老师,授予本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同时根据各院系的申报材料,结合各系的组织情况和作品成绩评出“优秀组织奖”若干,对所有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对终审胜出的作品,竞赛结束后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组委会将委托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取销该作品获得的奖励,并取销该系所获的优秀组织奖;并视情节轻重,根据相关规定分别给予作者和其他相关人员相应的处分。
请各系将本单位参赛作品于12月1日前报送院团委办公室,联系人:周莹莹,电话:0551-5171909。
共青团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委员会
二○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共青团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委员会
2010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