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心理学课程学习感想
社
会
心
理
学
课
程
学习
感
悟
姓
名:吕 浩
学
号:10501******
班
级:生物工程一班
社会心理学感想
经历过高考的洗礼,我们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独自人来到了大学。慢慢地,我们学会了独立,可是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越长大,与别人的关系就越来越不单纯,也越来越陌生。细细想来,自己有多久没有像儿时那样无拘无束地玩耍,每天都在为一些烦琐的事情困扰。而在这个课堂上,老师教我们怎么伸出手去接纳陌生的朋友,怎样与别人交朋友,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怎么去克服自己心理上的一些障碍,战胜自己。为了更加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完善自身,这个学期我选修了社会心理学课程,以期能够更好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在我的理解就是关于社会上的人的心理学。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揣摩别人的心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举足轻重了。只有了解了别人的心理,才能更好地与别人相处,以不至于闹出更多的尴尬和矛盾。
老师在上这堂课时,并不是一味地给我们讲解知识层面,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把这些理论融入真正的实践中。在这个课程上老师所教的很多,不能一一的详说,在这里仅谈一下有关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问题。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与态度。我们知道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偏见则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从这一点来看,偏见即不和逻辑,也不和情理。行为成分体现在歧视上,如招工时排除女性或其他少数民族的人等。
在我看来偏见之于看风景,是大有差异的。风景没变,但倘若看风景的人戴上有色眼镜,景致也就大不相同了。有偏见的人当然全是有心的,并且大抵以唐朝名僧慧能为榜样,主张“心外无物”,看东西想问题时不免给自己的心加装一副有色眼镜,然后再将头缩于腹内,如同刑天之民,视听蒙蔽,如此一来,偏见就形成了。我们每个人在环境一样,心境不一样时,一个个偏见便会从心灵的墨镜后钻出来,同样一个晚上,“欢愉嫌夜短,沉闷嫌夜长”便是这个道理。世事如此,人事亦如此,法语中的“喜乐”便是由“好”和“钟点”两个词组成,而德语中的“沉闷”据字面上解释却是“长时间”,个把钟头说不上长,也谈不上短,但正由于心灵的偏见,愉悦和沉闷也便应运而生了。
“偏见”和“偏爱”如同孪生兄弟,是分不开的,“偏爱”必产生“偏见”,而“偏见”又偏爱所偏爱的。
我们怕偏见,更怕偏见多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于是无端地怀疑自己,但更多的却是怀疑别人,又常常摸着良心,看看是否戴了有色眼镜,常常按住心灵的缝隙,以防“偏爱”乘虚而入,“偏见”乘虚而出。但长久这样折腾下去,不免身心俱困。于是又产生一个偏见:“我公正得很!没有偏见!” 严重的偏见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还会阻碍我们的进步和发展。无论对人对事都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他以前错过,不等于他永远都错,他以前对过,不等于他永远都对。
打破偏见,往往获利的是自己。社会心理学理论中消除偏见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社会化,受教育水平,直接接触和自我检控。说简单点,首先要谦虚做人,相信别人的力量,自己并不永远都是对的,别人也不会永远都不如你。再有,就是要有宽容的心态,要接受别人,对一件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不可以盲目行事。
以上就是我关于“偏见”的偏见。社会心理学不是普通的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实用非常值得深入学习的课程。
第二篇:社会心理学感想
《不见不散》中的五个社会心理学现象:
1、劝导:刘元告诉李青作为一个不通英语的中国女性在美国很难立足,说服她回国。
2、爱情:李青和刘元虽然见面不多,但两人感情不断加深,最后李青决定和刘元一起回北
京,飞机遇故障,他俩不怕,为了彼此可以牺牲一切,这就是一种爱情。
3、冷漠:李青和刘元几次见面后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李青有点不想再见他,后来很长
时间都没有联系,变得冷漠。
4、侵犯行为:刘元和李青去一家西餐厅吃饭,进去遇到抢劫,坏人的行为属于侵犯行为。
5、角色扮演:李青有事出差让刘元替他照看学生,这时刘元就扮演老师的角色。、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感想:
时光在前进,每个人都在成长。不知不觉地我已长成一个大大女孩,不再是那个天真幼稚的小女孩了。现在我扮演的角色是-------大学的大二学生。
学习了《社会心理学》,我明白心理学是无处不在的,社会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的存在。
有人说:“高中时候的朋友最真,那时的友情是最纯洁的。”历史上有位伟人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我不清楚社会上的关系究竟是多么复杂,或许人们之间的相处都是有动机的吧!当然动机有好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并希望自己是受欢迎的人,其中人际吸引应该对人的交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羡慕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友谊,来到大学寻寻觅觅,众里寻他,却不知他在何方,不禁怀念起中学时代的知心朋友。终于明白友情不是你用真心就可以容易换来的。雨果也曾经说过:“友情是两个人的真心碰撞,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正所谓友情和爱情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如何与别人建立关系,与什么样的人建立关系同样需要我们深思。
我是个很在乎别人看法的女孩,所以有时候不够胆大,可能会给人一种内向的感觉,但是我同样是一个活泼的人,毕竟大部分人都是内外向混合型的。人际沟通是一种神奇的社会心理现象,我要学着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大学,宿舍就是一个小群体,在周末闲暇时候,舍友们提议去吃饭、唱歌、逛街,虽然不想多花费,很多时候我还是会和大家一起出去的,这应该也是一种从众现象吧。不过我也有我的原则,不会盲目的追求所谓的流行时尚。我明白现在的我还没有足够资本,盲目的从众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爱情是圣洁而亲密的关系,是人类高级的情感表现,我不会轻易牵手,更不会轻易放手,遇到另一半的时候,我会惜缘。大千世界,社会纷呈,社会心理学给我启发,助我成长!
第三篇: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感想论文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感想论文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思考又这样行动,为什么事情总会这样发生有这样结束„„诸如此类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就是为专门研究这一类关于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科学。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让我们更客观的看待社会上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也能够解释很多我们无法用社会法制的角度去分析解决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前者主要是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后者强调社会心理学应该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其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受到广泛采用的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伯特的定义,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换句话说,社会心理学力图从个体的内部特征(比如人格、心理过程)和外部影响(社会环境的效应)来理解其社会行为。而社会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艾尔乌德,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社会互动”的社会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包含了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思想,把个体放在人际关系和集体中,乃至整个社会的各种关系中去考察。
社会心理学家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把这些社会心理现象的规模与水平采用分析的观点,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社会心理学,还有应用社会心理学三个层面。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应用社会心理学时社会心理学的分支,是把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理论与原则运用于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解答的应用学科。学习社会心理学应该要懂得从各个社会心理学角度认识自我,把握他人,增强个人的独立性,是自己拥有能力去适应社会。
在社会心理学学习的内容中,有一点是我们需要清楚了解的是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学会用社会化的基本知识分析人的成长,在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与自我实现。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地选择和建筑,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关于社会化的定义,也存在着两方面的关注点。社会学的社会化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化规范的内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心理学的社会化偏重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人成长,关注个人的人格与自我的形成及一般的社会学习过
程。霍兰德认为,我们的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开始的,而实际上,我们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我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自我意识在社会知觉的前提下,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每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到自我意识的过程,都需要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够拥有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反之,在反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使个人的人格问题上有影响。
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印象是指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主要指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的形成遵循几项法则。简单的说,当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是把自己对他人所认知到的各种品质累加起来,就是印象形成的加法原则;平均原则则是在所有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后在平均起来;在自己的主观对他人进行好坏评价后,对他人形成的整体印象,这就是加权原则;中心品质原则是对他人印象的形成是受到某种特性重大影响。这些印象形成的原则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常常避免不了的,也有很多因素导致我们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认知偏差,而这些因素也是在社会交往中常会出现的现象。
在生活交往中,我们往往对他人的第一印象,即外表很深刻,便据此判断他人的好坏或对他人认知的偏差,这就是首因效应。很多时候,人们会利用这一心理现象,使他人对自己印象深刻,获得他人的认同。与第一印象的首因效应相对应的是近因效应,指的是在相处一段时间后,人们对他人获得的新信息比以往的信息感知更加强烈,留
下更深刻的印象。卢钦斯认为,当两种信息连续出现时,首因效应明显,而当两种信息继续出现时,则近因效应较为突出。此外,由于我们对人知觉时有一种情感效应,因而常使人对他人的评价出现偏差,这一偏差表现为当某人被我们赋予了一个肯定的被我们喜欢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好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晕轮效应。这种现象经常会有,比如成绩差的同学,老师就会容易推断出这个学生平时贪玩,学习不努力等,长相漂亮的人别人都会给较高评价,广告用明星代言等。我们往往会被他人的光环影响,而失去了客观的判断。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 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并懂得应用社会心理学增强未来自身职业技能,发展事业道路。同时,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完善自身人格,并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四篇:课程学习感想
损伤力学学习感想
研一上学期的损伤力学课程已经结束了,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完成了损伤力学这门课程的学习。由原来的不清楚到现在的了解框架,学习了许许多多的新知识,新的学习方法,新的一些思考方式,获得了许多的经验。张老师注重学习过程的完整性,注重学生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注重学生个体能力的提升。
张老师首先从什么是损伤力学、损伤力学的发展历程、损伤力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损伤力学的基本理论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损伤力学的一些基础问题,让我对损伤力学这门课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张老师随后讲解了一维损伤理论和三维损伤理论,介绍了一维线弹性损伤模型和一维脆塑性损伤模型等多个损伤模型,让我们能够全面的理解损伤理论,其中一维脆塑性损伤模型让我印象深刻,这也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会用到的理论知识,让我获益匪浅。
张老师最后讲解了混凝土等脆性材料的损伤理论以及损伤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这让我们能进一步理解损伤力学并将损伤力学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对以后做工程项目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感谢张老师在这一学期里对我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第五篇:课程学习感想
通过几周材料物理冶金课程的学习,我收益颇多。首先杜老师给我们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材料物理冶金的概念以及其发展历程;紧接着又给我们回顾了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这对我这本科学陶瓷的学生帮助很大;最后杜老师又给我们生动的介绍了快速凝固、连续铸轧、连续挤压以及连续铸挤等材料的先端加工技术。随后,李老师接着给我们介绍金属等温成形、半固态成形、粉末冶金新技术、先进连接技术等材料先进加工技术,最后又重点介绍了镁合金和铝合金的物理冶金过程。虽然只有短短几周的课程学习,但是让我对物理冶金行业已经有了入门的认识。最后几周的英文PPT演讲,杜老师在专业词汇,专业词汇的英文写法,文章布局等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指导,这对我们将来不管在英文文献的阅读上,还是在英文文章的书写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整体感觉杜老师的课堂轻松活泼,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我们发散思维,触类旁通,使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感觉杜老师不是在给我们灌知识,而更像带我们读故事,一点一点引导我们往下走。李老师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严肃,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指导,搞科学就该有这种认认真真的态度,一丝马虎不得。两位老师的两种教学风格都使我们印象深刻,收益匪浅。最后对本门课程提两点建议:最后的英文PPT展示部分非常有特色,很能锻炼我们各个方面的能力,包括英语发音、单词量、专业知识、表达能力等等,所以希望能相应延长该部分时间,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加。其次,希望在介绍一些冶金技术时能更多的结合实际,让我们多一点感性认识,更有助于理解,可以采用视频等方式。然后,希望课堂能有更多的互动,可以采用每堂课下课前留一些下堂内容的关键词,让同学回去查找,然后下次上课前让学生先简单介绍的形式,这样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讨论。最后,祝杜老师和李老师身体健康,事业顺利,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