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情教程文稿--第一章概述(模版)
概 述
省情是一个省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贵州是伟大祖国怀抱中的一块宝地,位于大西南的东南前沿,是一个多民族平等、互助、和谐,充满发展潜力的内陆山区省份。贵州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58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2006年同1949年相比,全省生产总值由6.23亿元发展到226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44元发展到5750元,财政总收入由0.28亿元增加到448.66亿元。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较差,与全国特别是经济发达省区相比,欠发达、欠开发仍然是现阶段贵州的基本省情。主要表现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工业化和城市化滞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形势严峻,有些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繁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维护稳定的压力很大;体制和机制的问题突出,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改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然而,贵州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贵州具有生物、能源、矿产、自然风光、气候、文化和劳动力资源;二是贵州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开发实力;三是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 开发战略和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使贵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和利用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就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编写《贵州省情教程》的目的,是为了贯彻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将省情知识教育作为全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必修课,使高等学校大学生在掌握各项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了解贵州,认识贵州的本质特征,把握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热爱贵州、开发贵州、建设贵州的热情,为实现富民兴黔的宏伟目标作出贡献。
打开贵州的知识宝库,它向世界充分展示:
这里是古生物的王国,又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工作者在贵州的遵义、凯里、关岭、兴义等地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群,包括三叶虫、海百合、贵州龙等,表明在五六亿年前,今贵州高原就是古生物的王国。
黔西观音洞、桐梓岩灰洞、盘县大洞等遗址的发掘表明,早在2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这块土地上,他们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创造了相应的高原远古文化。黔西观音洞遗址是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类型的代表,因而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在桐梓岩 灰洞发现的人牙化石被命名为“桐梓人”。桐梓人属于尚保留若干晚期直立人特征的早期智人。此外,还有属于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大洞人和属于晚期智人的穿洞人、兴义人等。因而,贵州是世界古生物的王国,也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是自然资源的宝库,又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独特的旅游地。贵州特殊的地貌、气候环境和地质构造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是有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贵州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与多种类型的气候资源相结合,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农作物品种在贵州都能生长,全省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有近6000个品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74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15种,二级保护植物有59种。全省有药用植物3924种,占全国的80%。全省饲养的主要畜禽有3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有920多种(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有87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15种,二级保护动物有72种。二是有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资源。受地形的影响,贵州沟壑纵横,河流较多,河床较陡,天然落差较大,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可开发量1683万千瓦;全省煤炭保有储量507.28亿吨。丰富的煤炭资源与水能资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资源优势。三是有多种矿产资源。在贵州的地质历史上,经历了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成矿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的矿产有123种,已探明储量的有76种,保有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的有41种,优势矿产主要有铝、磷、锰等。这里瀑布、溶洞、天生桥、石林、峡谷、溶泉、森林等星罗棋布、珠联璧合地组合在一起,似一幅幅彩墨画卷,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2006年,全省有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地质公园。因而,贵州成了中外游客仰慕的“公园省”。
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冬季最冷的1月大部分地区在3℃~ 6℃之间;夏季最热的7月大部分地区在22℃~26℃之间。全省大部分地区的空气湿度为80%左右。在2006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上,贵阳市名列第一,获“中国避暑之都”称号;六盘水市名列第六,号称“凉都”。
这里是多民族平等、互助、和谐的大家庭,又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百花园。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8%。贵州的民族呈交错杂居和成片聚居状态。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但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尤其是杂居区的少数民族同胞都通晓汉语普通话,并以汉语作为民族间交流的基本工具。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但一般不作为交流的工具。贵州民族的居住特点和语言文字特点,十分有利于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各族人民长期保持着团结合作、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在历史上,各族人民在共同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和共同的生产劳动中,结成了深厚的民 族友谊,共同为贵州的开发作出了历史的贡献;贵州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共同进行贵州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创了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新纪元。
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戏剧、民族建筑艺术、民族习俗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有30多项。在贵州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包括夜郎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沙滩文化、长征文化在内的历史文化。2006年,贵州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近3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9处。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多元独特、优势突出的文化资源。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地,又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一片热土。1930—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第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第六军团等在黔桂边区、黔东、黔北、黔西北等地开展革命斗争。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到达遵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引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红军在贵州活动期间,先后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等红色政权组织,在贵州播下了革命火种。贵州具有悠久的开发历史,早在夜郎时期,这里就已经发展成为“耕田、有邑聚”的农耕社会。但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的诸多原因,贵州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发展十分缓慢。到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才正式建立行省;到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进行“改土归流”以后,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同中原地区相比,晚了一千多年。因此,贵州虽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社会财富。所以,在历史上,贵州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所谓“人无三分银”,就是过去贵州落后面貌的真实写照。贵州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人无三分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进入21世纪后,通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推进新阶段的扶贫开发,贵州的发展已步入发展思路最清晰、工作重点最突出的时期之一,经济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之一,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局面最好的时期之一,坚持以人为本、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党的建设成效最突出、工作大局把握最好的时期之一。只要进一步增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贵州丰富的资源,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在改变欠开发的过程中逐步改变欠发达面貌,促进全省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大提高,实现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指日可待。
第二篇:《贵州省情教程》思考题(精选)
《贵州省情教程》思考题
第一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1、贵州地貌的特征是什么?贵州有哪些地貌类型?
2、为什么说贵州的气候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
3、贵州的主要河流水系有哪些?
4、贵州土壤的现状特点是什么?
5、试述贵州在生物、能源、矿产、旅游等方面的自然资源优势。
6、简述贵州行政区划的现状。
第二章
悠久的发展历史
1、为什么说贵州高原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2、简述贵州名称的由来。
3、试述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改土归流对贵州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5、简述乾嘉起义与咸同起义的作用。
6、发生在贵州的“三大教案”在全国的反帝斗争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7、试述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重要作用。
8、简述“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9、试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开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具体表现。
10、试述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三章
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
1、解放后贵州的人口发展出现了哪些主要变化
2、试述贵州民族在分布、语言文字、文化及宗教信仰方面的主要特点。
3、简述贵州的民族区域自治现状。
4、试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四章
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
1、解放后贵州经济的主要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2、贵州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说明了什么?
3、简述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概况。
4、试述贵州以森林营造为核心的生态建设和以产业化为核心的林业发展。
5、贵州乡镇企业发展呈现的主要亮点是什么?
6、简述贵州工业的发展概况。
7、贵州的工业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8、贵州工业中有哪些优势产业?试述它们的优势所在。
9、简述贵州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的发展现状。
10、贵州的商业贸易有何特点?
11、贵州有哪些旅游区和旅游线?并说明其旅游的特色。
12、目前贵州已形成了什么样的金融体系全面开展金融业务?
13、贵州的城乡建设有什么特点?
14、贵州房地产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
1、简述贵州教育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目前贵州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教育网?
3、简述贵州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4、简述贵州文化的发展历程。
5、试述贵州文化的现状特点。
6、解放后贵州卫生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表现在哪些方面?
7、简述贵州体育发展的现状特点。
第六章
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贵州
1、简述中共贵州省委如何加强党的建设。
2、贵州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3、贵州有哪些民主党派组织?他们在贵州的建设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4、根据目前贵州省情的基本情况,试述构建和谐贵州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第三篇:《贵州省情教程》调查报考
贵州省实施生态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贵州是中国著名的山区省,具有典型的“老、少、边、穷” 特征,其最突出的问题:一是长期大规模的生态破坏,二是广大农民极端贫困。为此,贵州借助于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提出推行实施“生态建设与扶贫富民工程”。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其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对于确保整个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乃至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贵州省生态建设的基本区情
贵州最基本的区情是:地处江河源头,山地、丘陵面积广大,生态环境脆弱。全省80% 的县、市,分布于土壤贫瘠、易于水土流失的亚热带湿润岩溶高原山区⋯。这一山区面积广大、岩溶地形广布的自然环境特点,决定了贵州水土流失、土地石漠贫瘠化现象严重,生态条件十分恶劣,绝大部分地区既缺土又缺水,是中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区之一L2]。具体来讲,其基本区情特征是: 1.地处江河源头地区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流域上游地区。全省86个县中,有65个县属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 ;有21个县属于珠江流域,珠江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L3]。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区位,客观决定了贵州在长江、珠江流域乃至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特殊重要地位。2.山地丘陵面积广大
贵州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大平原的省份。全省97%的土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平原坝区面积仅占3%。其中,73.5%的山地丘陵为石质山地,面积大于万亩的平原坝区只有19片L4 J。农业生态环境普遍恶劣,加之山高坡陡,极易造成“山上开荒、山下遭殃” 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
3.位居湿润多雨地区
贵州绝大部分地区位居中国西南部亚热带湿润多雨地区,年平均降水是达1200毫米,全年雨量80%以上集中在6月至8月[5I。由于雨量大、降水集中,且山高坡陡、土层浅薄,平均土层厚仅15厘米,一旦植被遭到破坏,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毁坝冲堤时有发生。如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地处乌江上游三岔河畔的水城火电站,就曾因上游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升高。遇大雨便遭致坝毁堤垮,电站淹没水深达4~5米,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4.坡耕地占比重较大
贵州是一个山区农业省。全省现有耕地7355.25万亩,81% 的耕地是坡度大于6。的坡耕地。其中,坡度大于1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为365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9.6% ;坡度大于2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达1460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9.5% ;坡度大于3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为422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则高达5.7%。[ 由此可见,陡坡耕地面积广大,是造成贵州水土流失严重最为主要的原因。因此,将贵州作为全国生态建设投资的重点省区,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的生态建设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贵州省生态建设的经验模式
贵州民间早有“地无三里平,天元三日晴,人无三分银”之说,这是千百年来贵州人民对自己所__生活这片土地的深刻认识,更是对未来经济振兴发展的真切企盼。贵州人民有着改善自己生存环境的历史传统,经过长期的生态建设,已总结出了多种生态建设的经验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 1.流域治理
贵州通过多年的生态治理建设,总结形成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路” 综合治理经验,即整治山地、修筑水塘、植树造林、改造农田、平整道路的流域治理模式。
第四篇:贵州省情教程文稿--第 二 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 一 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地理泛指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由于人文地理的有关内容将在本书有关章节叙述,因此,本章着重叙述贵州的自然地理,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人文地理只介绍行政区划。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全省总面积为17.6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东西距离595千米,南北距离509千米。2006年,全省辖9个市(州、地)、88个县(市、区、特区),省会为贵阳市。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喀斯特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 地貌也叫“地形”,是地表(包括陆地和海底表面)各种形态和形态组合的总称。贵州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喀斯特即岩溶。“喀斯特”一词来源于前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地,因为那里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类似地貌的地方。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在西部大方县、织金县、普安县等地以西,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从大方、织金、普安一线向东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南县、江口县、三穗县、锦屏县、榕江县等地以及南部荔波县、罗甸县的北界这一线的中间广大地区,海拔800~1500米;第三级阶梯从沿河到荔波、罗甸北界一线的东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平均海拔800米以下。贵州地势起伏较大。从面上看,最高地区是西部的威宁,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的玉屏,平均海拔541米,两地海拔相差1625米。从点上看,最高点在西部赫章县的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点在东南部黎平县水口河出省处,海拔只有148米,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相差达到2753米。
(一)地貌特征
贵州的地貌特征表现为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为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碳酸岩总厚度达6200~11000米,占沉积盖层总厚度的70%。近80%的县(市、区、特区)喀斯特面积占一半以上,甚至有10%的县(市、区)喀斯特面积占90%以上。所以贵州地面上广泛分布了石沟、石牙、峰林、峰丛、盲谷、穿洞、竖井、凹地、天生桥、落水洞、瀑布、跌水、悬挂泉、喀斯特湖等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地下也发育了溶洞、暗河、伏流、暗湖以及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瀑布、莲花盆、卷曲石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景观。
(二)地貌类型
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仅占7.5%。境内山脉众多,层峦叠嶂,绵延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
北部有大娄山,海拔1000~1500米。山脉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斜贯北境,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其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川黔要隘娄山关,海拔1444米,人称黔北第一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娄山关大捷的 遗迹。
东北部有武陵山,山脉由湖南蜿蜒进入贵州,这是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 梵净山,海拔2572米,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是中国亚热带生态系统保护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西部有乌蒙山,山脉绵延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水城县、六枝特区,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最高峰是贵州屋脊韭菜坪,海拔2901米。这里不仅具有一览众山小的浓郁高原风光,而且石林与草场相互环绕,交相辉映,造型各异,风姿迥然,人们称其为“天上石林”。中部有苗岭,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贵州中南部,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山脉是雷公山,海拔2178米,山体巍峨挺拔,雄伟壮观,森林苍翠,溪水透明。这里原始森林茂密,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拥有秃杉、红豆杉等20多种国家濒危、珍稀植物,被誉为中亚热带宝贵的“物种基因库”。
(三)地貌区域差异
由于受到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自然力的影响,贵州地貌区域差异明显。1.东部山地丘陵区。范围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地区。地势东高西低,除梵净山、雷公山外,海拔大都在800米以下。区域沟岩发育、水网密集,地表分割破碎,山地和丘陵地貌显著。2.北部中山峡谷区。范围包括大娄山以北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800~1200米之间。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丘陵、盆地、岩溶洼地也有零星分布。3.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范围包括黔西、织金以东,黄平以西,绥阳以南和镇宁、惠水以北地区。地势自西向东和自中向南、北倾斜,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地貌类型以山原丘陵洼地和山原丘陵盆地为主,大部分地区起伏和缓,面积较大的坝子较多。
4.南部山地河谷区。范围包括苗岭中段以南的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海拔1200~1500米,南部红水河一带海拔300~400米。地貌类型以中、低山河谷为主。
5.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区。范围包括普安以南,望谟以西,南盘江以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北部海拔1500~2000米,南部南盘江、北盘江河谷地带海拔400米,西部海拔1400~1800米,东部海拔800米以下。地貌类型以山原丘陵为主。
6.西北部山原山地区。范围包括盘县、晴隆以北,黔西、织金以西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大多在1400~2400米之间,最高峰达2901米,是全省最高地区。除西北部和西部外,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地势起伏较大,是典型的山原山地地貌。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气候是指某一个地区多年天气特征的总和。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类型多样,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所谓季风气候就是随着冬夏季节的变化而明显改变风向的气候。由于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夏季主要受来自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温暖湿润,冬季受来自于内陆的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贵州位于中国季风区,纬度偏低,受夏季风影响强烈,所以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一)气温
贵州在全国的温度带划分中属于亚热带范围。由于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所以受纬度、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为冬温较高,夏温较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宜人。南部、北部和东部河谷地带为高温区,南部的红水河和南盘江、北盘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20℃ 左右,是省内气温最高地区;东南部的都柳江和北部的赤水河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东部的其他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5℃左右;西北部地势较高地带为低温区,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以下。其余广大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
贵州的气温年变化幅度较小。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在3℃~ 6℃之间,南部册亨、望谟、荔波在8℃以上,罗甸最高,平均气温达10.1℃;威宁、大方、开阳、万山等地的平均气温最低,为1.5℃~2℃之间。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多在22℃~26℃之间,为典型的夏凉地区。温度最高的是东北部乌江和北部赤水河河谷地带,平均气温在28℃左右;海拔1800米以上的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下;威宁一带低于18℃。大部分地区气温年变化幅度不过20℃左右。
贵州在历史上曾经出现极端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东部的铜仁,为42.5℃;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西部的威宁,为–15.3℃。气温曾超过40℃的有沿河、思南、石阡、赤水、镇远和罗甸;气温曾低于–10℃的有三穗、松桃、万山、玉屏、天柱、江口、台江、开阳、普定、织金、黔西、毕节和赫章,但这些是多年中很少的现象。
贵州除南部的望谟、罗甸冬季不到1个月,西部威宁、赫章的山地基本没有夏季外,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二)降水量
根据全国的干湿地区划分,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是湿润地区,800~400毫米是半湿润地区,400~200毫米是半干旱地区,200毫米以下是干旱地区。贵州距离南海较近,处于冷暖空气经常交锋的地带,降雨量多,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之间,属于湿润地区。贵州的降水可分为三个多雨区和两个少雨带,多雨区的降雨量均在1300毫米以上。第一个多雨区在苗岭西段南坡,雨量最多的是晴隆,年降雨量达1588.2毫米;第二个多雨区在苗岭东段南坡,雨量最多的是丹寨,年降雨量达1505.8毫米;第三个多雨区在东北部武陵山的东南坡,中心区的降雨量在1400毫米以上。在三个多雨区之间就是少雨带,贵州雨量最少的是威宁、赫章、毕节一带,年降水量在900毫米左右,其中赫章最少,为854.1毫米。
贵州各地常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比蒸发量大。各地降雨量年变化较小,但一年中各时期变化较大,常出现一段时期干旱少雨,一段时期却大雨或暴雨连连不断的情况。贵州雨季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自东向西到来,6~7月雨量最大,此时正值高气温、多光照时期,水、热、光基本同步,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三)日照
贵州由于地处冷暖空气经常交锋的地带,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形成了阴雨多、日照少的独特天气。年日照时数在1050~1800小时之间,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要少三分之一左右,还不及青藏高原的一半。在时空分布上,日照西部多、东部少,最少的在北部大娄山区。一年中夏季日照时数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每年9月中下旬,秋雨可连续下10~20天。大部分地区阴雨日数超过150天,年相对湿度高达70%以上,而且一年四季没有什么变化。
(四)气候的地域差异及类型
由于贵州地面起伏较大,加上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使得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地域差异显著,全省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气候类型。南亚热带在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9℃以上,几乎长夏无冬,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宜多种喜温亚热带经济作物;中亚热 带在东、南、北三面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冬暖而夏热,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适宜发展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北亚热带为黔北、黔中和黔西南海拔1000米左右的广大地区,冬暖夏凉,农作物可一年一熟或两熟,适种性广,这是贵州的主要气候类型。暖温带在黔西北海拔1700~2400米之间的地区,冬冷而夏凉;中温带为黔西北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带,几乎长冬无夏。贵州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常表现在水平距离不远但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显著,常被形容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五)气象灾害
贵州气候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气象灾害。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秋风、凌冻、冰雹,以及倒春寒、秋绵雨、暴雨和大风等。干旱是省内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夏旱突出,春旱次之。夏旱常发生在东北部、东部和北部,春旱主要发生在西部,北部也时有发生,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秋风是8~9月间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低温冷害。全省除地势低洼而封闭的河谷之外,都有不同程度的秋风危害。凌冻是冬季地面冻结影响交通运输、通信以及农牧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贵州高海拔地区每年都有出现。冰雹是贵州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春夏之交,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冰雹发生,历时短,但破坏性强。
三、处于长江和珠江上游的河流水系
河流是指沿地表线形凹槽集中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水流。贵州降水丰富,沟壑纵横,河网密度较大。流域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有7条。河流多发源于西部和中部山地,顺地势向北、东、南三面分流。以苗岭为分水岭,苗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为11.57万平方千米,占贵州总面积的65.7%,有牛栏江横江水系、乌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四大水系;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为6.04万平方千米,占贵州总面积的34.3%,有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四大水系。这些河流水系分别位于长江和珠江的上游。贵州地下河流也较多,已探明的有1097条,较大的地下河系有23个。贵州河流的多年平均水量居全国第9位。
(一)牛栏江横江水系
贵州境内主要在威宁县,省内流域面积4888平方千米。牛栏江干流发源于云南省,在贵州境内长79千米,流域面积2014平方千米,最终汇入长江上游金沙江。主要支流有哈喇河、玉龙小河。横江干流发源于贵州威宁县羊街镇,自南向北流经云南后汇入金沙江,贵州境内长120千米,流域面积2874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拖洛河。该水系水量和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牛栏江含沙量稍大。
(二)乌江水系
主要位于云贵高原东北部,下游部分在四川盆地边缘。乌江干流是长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贵州威宁县盐仓镇的香炉山,境内长889千米,流域面积6.68万平方千米(含省外为6.9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7.9%,是贵州最大的河流。乌江源流称三岔河,自西向东流经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安顺市,在织金和黔西交界处与北来的六冲河汇合后称为乌江,自西向东流至思南县后转向北流,在重庆市的涪陵汇入长江。乌江水系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十分丰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90立方米/秒,年来水量549亿立方米,与黄河水量相当。乌江具有水力发电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先后建成乌江渡、东风、普定、洪家渡(60万千瓦)、引子渡(36万千瓦)、索风营(60万千瓦)等大中型水电站,并 进行了乌江渡扩能,构皮滩大型水电站在建,目前还在不断进行梯级开发。另外,乌江景色十分秀丽,有人说:乌江的山,有剑门之雄,三峡之壮,峨嵋之秀;乌江的水,清澈透明,碧若琉璃;畅游乌江,有“船在画中行”的感觉。乌江流域涉及贵州40多个市、县,多为开发较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所以乌江水系对贵州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赤水河綦江水系
主要位于贵州省的北部,包括赤水河、桐梓河和綦江上源松坎河,贵州境内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千米,涉及毕节地区的毕节、大方、金沙和遵义市的红花岗、仁怀、赤水、习水、桐梓等8个县(市、区)。赤水河是长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威信县雨河乡,干流进入贵州西部毕节市后成为川黔界河,流经金沙县、习水县、赤水市后,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贵州境内长299千米(全长378千米),流域面积1.14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二道河、桐梓河、习水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7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55.3亿立方米。赤水河地处滇、黔、川三省交界处,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的美誉。流域内有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赤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国酒茅台酒、习酒、郎酒等中国名酒都产于河流两岸;也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足迹。綦江上源松坎河在贵州从源头至赶水镇后称綦江,贵州境内长约80千米,中下游流经重庆南部。
(四)沅江水系
源于贵州中部,从东部出省后经湖南、湖北汇入洞庭湖。干流全长1022千米,流域面积8.92万平方千米(贵州境内3.03万平方千米),涉及黔南自治州的都匀、福泉、瓮安,黔东南自治州的麻江、丹寨、凯里、黄平、施秉、镇远、岑巩、雷山、台江、剑河、三穗、锦屏、黎平、天柱、榕江及铜仁地区的铜仁、玉屏、万山、江口、石阡、松桃等24个县(市、特区),主要支流有清水江、氵舞阳河、锦江等。流域内水资源较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有氵舞阳河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平氵舞阳湖国家森林公园。
(五)南盘江水系
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的上源,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流经滇、黔、桂交界处的三江口后,成为黔、桂两省区的界河,至望谟县的蔗香乡与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干流在贵州境内长263千米,流域面积7651平方千米,流经兴义、安龙、册亨、兴仁、普安、盘县等6县(市、特区),主要支流有黄泥河和马别河。流域内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很丰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52.1亿立方米。已建成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52万千瓦。
(六)北盘江水系
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宣威市板桥乡西南,自西向东经宣威,至都格进入贵州,再折向东南往茅口、盘江桥,至望谟县的蔗香乡与南盘江汇合,全长450千米(贵州境内长352千米),流域面积2.65万平方千米(贵州境内2.10万平方千米),流经威宁、水城、六枝、盘县、普安、晴隆、兴仁、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紫云、镇宁、关岭、普定、西秀等16个县(市、区)。主要支流有拖长江、乌都河、麻沙河、大田河、可渡河、月亮河、打邦河、红辣河等。流域内水量十分丰富,水能及矿产资源也较丰富,环境优美。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8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21亿立方米。现已 建成响水水电站,装机容量10万千瓦。流域内有世界闻名的黄果树瀑布、龙宫等自然景观。
(七)红水河水系
南、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自西向东在黔、桂交界处流过106千米后折向东南进入广西。贵州境内流域面积1.60万平方千米,涉及贵阳市和望谟、罗甸、惠水、长顺、平塘、独山、都匀、紫云、安顺、贵定、平坝等11个市(县)。主要支流有蒙江和六洞河。红水河流域有丰富的水量和水力资源。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8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89.1亿立方米。贵州与广西已合作修建装机容量630万千瓦的龙滩水电站。
(八)都柳江水系
都柳江是西江的第二大支流,干流发源于独山县的拉林乡,自西向东流经三都、榕江、从江等县,于从江县的八洛流入广西。贵州境内长330千米,流域面积1.16万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3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05亿立方米。其主要支流有寨蒿河、平江和双江。其开发以水力发电、航运、农田灌溉和防洪为主。
四、林地多、耕地少,没有平原支撑的耕作条件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贵州有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等地带性土壤和石灰土、紫色土等非地带性土壤以及水稻土和旱作土等耕作土壤交错分布。在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占贵州总面积的38.6%;其次是石灰土,占贵州总面积的24.4%;最少的是水稻土。贵州土壤具有类型多样,地域性较强,宜林地多,可耕地数量少,质量不高,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的特点。
(一)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
贵州山地面积为10.8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丘陵面积为5.4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8%;山间平坦坝地面积为1.32万平方千米,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坡度在6度以下,集中连片、面积1万亩以上的耕地大坝47个,耕地面积91.92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4%。全省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6.78%。其中,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29.47%;园地占农用地面积的0.78%;林地占农用地面积的51.81%;牧草地占农用地面积的10.51%;其他农用地占农用地面积的7.42%。这种土壤条件,加上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扩大,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使得贵州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贵州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不高。土地平均坡度21.5度,坡度大于25度的土地占贵州土地面积的35.07%,35度以上陡坡占贵州土地面积的8.65%。在全省耕地中,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较好的一等耕地仅占22%;土层不厚、土质偏黏、肥力中等、水利条件较差的中等地占42%;土层浅薄、肥力较低、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无水利条件保证的三等耕地占36%。中、下等耕地占了耕地总面积的80%左右,而且其中还有21%左右是不宜耕耕地。
(三)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贵州山高坡陡,喀斯特地貌发育是其自然的基本特征。全省61.9%的喀斯特面积主要是由碳酸盐类岩石组成,其特点为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决定了成土速率低、土层浅薄,植被一旦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程度高。而且碳酸盐类岩石在受水溶蚀的情况下,易使地块破碎,固体物质中的钙、镁还易随水 流失,从而导致贵州土壤生态环境脆弱,恢复发展困难。
(四)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在贵州的林牧用地中,一等地占17%,二等地占33%,三等地占25.3%,四等地占23.8%。其中,林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自治州,其次是铜仁和遵义,毕节和六盘水最少。草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遵义和毕节,其次是铜仁和安顺,六盘水和贵阳最少。
五、错综复杂、分布呈过渡性的多种植被
植被是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泛称。贵州植物起源古老,种类繁多,亚热带性质明显,分布错综复杂,呈现过渡变化,具有垂直分布和地带性分布规律,而且岩溶植被发育。贵州的自然植被可分为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沼泽与水生植被和竹林五类。
(一)阔叶林
阔叶林是以阔叶树种为主要成分的森林植被。贵州高大的山体(如梵净山、雷公山)从山脚到山体中上部依次分布了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贵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冬青科及山矾科、杜鹃花科、金缕梅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或被破坏后,喜温常绿阔叶林过渡为耐寒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形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次生落叶阔叶林,常绿种类有多脉青冈、褐叶青冈、硬斗石砾等,落叶树种有水青冈、亮叶水青冈、槭树、野樱、水青树等。在梵净山、黎平、松桃等局部地区有珙桐、鹅掌楸等珍稀落叶林分布。另外,在西部高海拔地区分布有山地硬叶常绿林和落叶阔叶林,在南部及河谷地带分布有山地季雨林和河谷季雨林,在喀斯特丘陵山地分布有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二)针叶林
针叶林是贵州森林中分布面积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类森林植被,主要是松科、杉科和柏科植物。暖性针叶林中的马尾松林广泛分布在贵州东部、中部、北部,向西可延伸至赫章、纳雍、水城、六枝、关岭的东部及北盘江一带;云南松林在威宁、水城、盘县、兴义、普安、兴仁等地分布最为集中;杉木林广泛分布在东部地区,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是中心产区;柏木林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地区,以黔北、黔东北一带最多。另外,银杉、秃杉、福建柏、柔毛油杉、黄杉、大明松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针叶林在贵州也有分布。贵州有冷杉林、铁杉林和华山松林等寒温性及温性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梵净山上部和西部高原山区,也是珍贵的稀有森林植被。
(三)灌丛和灌草丛
灌丛是以灌木组成的植被类型;灌草丛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中散生有少量灌木的植被群落。灌丛有杜鹃、油茶、蔷薇、箭竹、南天竹、仙人掌等多种类型,灌草丛有蕨类、白茅、芒、野古草、余甘子等,多为森林植被反复破坏后退化形成,只有海拔较高的山顶(如梵净山、雷公山)因温度较低而生长有小面积原生性灌丛和灌草丛。
(四)沼泽与水生植被 沼泽在贵州分布不多。原生性沼泽仅在少数海拔较高、山体温度很低的局部低洼积水地段分布,主要是以泥炭藓、大金发藓为主的藓类沼泽。水生植被是在湖泊、河流、水塘环境下发育的灯心草、水芹菜、浮萍、金鱼藻等植物群落。
(五)竹林
竹林是由禾本科竹亚科多种竹类植物为主构成的一类特殊植被类型。贵州以 中亚热带竹林为主,有楠竹(毛竹)、慈竹、斑竹、淡竹、水竹、方竹、箭竹等,以楠竹林最为重要,在赤水河及其支流河谷大面积连片分布,形成“竹海”景观。在黎平、天柱、锦屏、榕江、从江也有分布。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臵和地形原因,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稀少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复杂、组合多样。
第二节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泛指天然存在的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气候、水利、生物、海洋等资源。贵州自然历史悠久,地质结构复杂,形成了类型复杂、组合多样、地方特色鲜明的丰富自然资源,尤以生物、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具 特色。
一、种类繁多、具有广泛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指自然界可供开发利用的具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贵州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与光、热、水结合,繁衍出丰富的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是指可以为人类直接或间接提供原料、食品及其他效益(包括经济的和生态的)的植物。贵州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六类。
1.森林资源。2006年,贵州的森林覆盖率达39.9%,高于全国18.2%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2.7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1亿立方米。主要森林种类有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用林和竹林等。森林资源的分布以黔东南最多,森林覆盖率达47.2%,其次是黔南,森林覆盖率为36.5%,最低的是六盘水和安顺。
2.草地资源。贵州有优良牧草资源2500余种,有各类草山草坡427.02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3%。草地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分别占贵州草地总面积的17%和16.8%,最少的是贵阳和六盘水。以县级行政单位计算,草地最多的是威宁、水城、望谟、黎平、盘县和罗甸,其中威宁达到13.81万公顷。
3.农作物资源。贵州农作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近6000个品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荞麦为主,豆类有大豆、蚕豆、绿豆、小豆等;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等;经济作物有烟叶、茶、甘蔗、蚕桑等;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马桐油”为贵州名优土特产品。
4.药用植物资源。贵州药用植物资源有3924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的说法,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珍稀名贵药用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胆草、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30多种具有“地道中药材”的美称,在国内外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5.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贵州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植物约600余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约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其中刺梨、猕猴桃、食用菌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价值;还有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余种;具 有抗污染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
6.珍稀植物资源。贵州有74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伯乐树、贵州苏铁、辐花苣苔、宽叶水韭、贵州水韭、单性木兰、珙桐、光叶珙桐、梵净山冷杉、银杉、异形玉兰金花、掌叶木、云南穗花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1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59种。
(二)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指能为人类直接或间接提供原料、食品和其他效益(包括经济的和生态的)的动物。贵州的动物资源有畜禽品种、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贵州有饲养性的畜禽30多种,包括牛、马、猪、羊、鸡、鸭、鹅、兔等。地方优良品种主要有关岭牛、思南黄牛、贵州黑白花奶牛、威宁黄牛、黔东南小个子牛、贵州水牛、黔西马、关岭猪、可乐猪、香猪、黔北黑猪、黔东花猪、白洗猪、江口萝卜猪、苏白猪、贵州白山羊、考利代羊、贵州黑山羊、黔北麻羊、威宁绵羊、威宁鸡、矮脚鸡、高脚鸡、从江小种鸡、赤水鸡、贵农金黄鸡、兴义鸭、天柱香鸭、三穗麻鸭、平坝灰鹅等。有野生动物及珍稀动物1000余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鹳、黑鹳、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颈长尾雉、白头鹤、蟒等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72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
二、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优势突出的能源资源 能源资源是指自然界可供开发利用,能产生能量的物质。贵州能源资源富集,主要由煤炭资源和水能资源组成,形成了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资源优势。
(一)水能资源
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3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4%。按单位面积占有量计,每平方千米就有1069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排名全国第3位。贵州水能资源的特点是:分布均、造价低、发力高、区位优。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乌江、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江、赤水河上,这四江一河的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水能蕴藏量和可开发容量占全省的80%。
(二)煤炭资源
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2006年,全省煤炭保有储量达507.28亿吨,居全国第5位,超过南方12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素以“江南煤海”著称。在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中,有74个县(市、区、特区)产煤,含煤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以上。煤种有气煤、肥煤、焦煤、瘦煤等炼焦用煤和无烟煤、褐煤、贫煤等非炼焦用煤,具有储量大、煤种全、埋藏浅、分布聚、含硫低、组合好的特点。煤炭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在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在煤种上又构成各具特点的能源优势,可供建设功能、性质不同的煤炭生产基地。如:六盘水煤田已探明储量168亿吨,约占全省总储量的31%,其中低硫优质炼焦煤达90亿吨,是江南的最大的炼焦煤基地;织纳煤田是贵州最大的无烟煤产区,已探明储量172亿吨,约占全省总储量的32%,煤种单一,具有发热量高、含硫量低、热稳定性较好等特点,是良好的化工用煤、气化用煤基地。
贵州除煤炭、水能资源外,还有生物能、天然气(主要是煤成气和气田成气)、铀矿等。煤成气是一种煤源潜力巨大的能源,贵州煤成气包括聚煤气和煤层气两部分。据初步计算,全省煤层气资源量为3.15万亿立方米,总储量居全国前列。重点分布在六盘水、织纳、遵义三个煤田。
三、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指富集于地壳或出露于地表,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具有开采价值的物质。贵州成矿地质条件好,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23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41种保有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排在第1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2位的有磷矿石、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3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也具有重要地位。
(一)铝土矿
贵州铝土矿质佳量大,是中国铝土矿三大产区之一。铝土矿保有储量达4.18亿吨,占全国储量的17%,居第2位。集中分布于川黔铁路两侧、乌江流域中段的贵阳、清镇、修文、遵义一线的黔中、黔北两大片区,以清镇、修文最多,占全省铝土矿储量的74%;其次是遵义县,占14%左右。贵州铝土矿以质量优良而著称,铝硅比多在6以上,超过8的大约也占四分之一。铝土矿石中还含有可供综合利用的镓资源。
(二)磷矿
贵州磷矿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三大磷矿产区之一。磷矿保有储量26.7亿吨,占全国磷矿储量的40%以上,居第2位。其中,五氧化二磷含量大于30%的富矿达4.67亿吨,约占全国富磷矿总量的44%,成为华夏之冠。贵州33个县(市、区)有磷矿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开阳、瓮安、福泉、织金等县,开阳磷矿、瓮福磷矿是国内外知名的特大富矿区,并且露头矿多,具有大型矿山强化开采的有利条件。贵州已建成全国最重要的磷矿石及磷化工基地,长期向国内20多个省(市、区)提供优质产品,对中国化肥工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重晶石
贵州重晶石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质量良好。全省有30多个县已勘探发现重晶石,保有储量高达1.42亿吨,占全国重晶石保有储量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冠。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天柱、黄平、施秉、麻江等县,镇宁、紫云等县亦有较多产出。贵州重晶石硫酸钡含量多在90%以上,且有害杂质低,是全国著名的重晶石产地。
(四)黄金
贵州是中国新崛起的又一黄金资源基地,是全国首次发现“卡林型”、“红土型”金矿最多的省份。保有储量为226.49吨,居全国第10位。产地有21处,主要分布在黔西南的大片区域和黔东南、黔南等10多个县。贵州虽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发现金矿的记载,但直到1978年发现黔西南的几个大型金矿后,贵州的黄金开采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年产黄金逾10万两,成为新兴的黄金生产省区。
(五)锰矿
贵州锰矿探明储量7811.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5%,居第3位。全省有16个县(市)有锰矿资源,其中以遵义市最为集中,其储量占全省的二分之一,铜锣井矿区为国内少有的大型矿区,储量达3000万吨。以丰富的锰矿资源为依托,贵州已经在遵义建成中国最大的锰系铁合金生产基地。
(六)水泥原料
贵州是中国沉积岩分布最广泛的地区,石灰岩和页岩、砂岩等水泥原料资源 十分丰富,储量达16亿吨以上,而且矿石质量优良,氧化钙含量一般都大于50%,有害杂质含量低,多为一、二级品。分布十分广泛,有41个县、市都有分布,并以大中型规模为主,产地多在省内铁路和公路干线及城镇附近,便于运输和 开采。
四、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资源
自然风光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具有观赏价值,可供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物质和形态。贵州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博得了“公园省”的美称。
(一)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
全省有瀑布和峡谷景观1000多处。其中,著名的瀑布有黄果树瀑布群、赤水十丈洞瀑布群和中洞瀑布等;著名的峡谷有马岭河峡谷、乌江三峡、六广河七峡、关岭花江大峡谷、黄平飞云大峡谷、开阳南江峡谷等。
(二)洞穴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
全省长度大于2000米的洞河有1000多条,旱洞数量更多。著名的有织金洞、龙宫、天河潭、晴隆大厂石膏巨晶洞、修文多缤洞、兴义飞龙洞、铜仁九龙洞等。
(三)河湖、泉水景观多,水质良好,景色美
贵州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丰富,形成了许多景色优美的河流、湖泊、岩溶泉和温泉等,具有良好的旅游和疗养价值。著名的有 阳河、赤水河、杉木河、红枫湖、百花湖、万峰湖、草海、息烽温泉、剑河温泉等。
(四)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
贵州既有高大雄伟、森林苍翠的梵净山、雷公山等,又有磅礴低吟、恬静祥和的万峰林等山景,还有各具特色的石林景观数十处。有旱地石林、水上石林、高山石林、洼地石林、灰白色石林、黑褐色石林。著名的有黄果树天星桥石林、银滩石林、修文回水石林、奢香石窗石林、兴义泥凼石林等。
(五)森林美景多
贵州山多林茂,森林景观多而秀丽。著名的森林美景有梵净山林海、习水原生林、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大方百里杜鹃、赤水竹海以及安顺九龙山、赤水燕子岩、遵义凤凰山、三都瑶人山、贵阳长坡岭、水城玉舍、龙里龙架山、雷山雷公山、独山紫林山、瓮安朱家山等十几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2006年,全省有黄果树、龙宫、红枫湖、织金洞、氵舞阳河、樟江、赤水、马岭河峡谷、九洞天、九龙洞、斗篷山—剑江、黎平侗乡和紫云格凸河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百里杜鹃、贵阳百花湖、贵阳花溪等5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梵净山、荔波茂兰、威宁草海、赤水桫椤、习水中亚热带森林、麻阳河黑叶猴、雷公山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赤水竹海、赤水燕子岩、黔西百里杜鹃、安顺九龙山、遵义凤凰山、遵义大板水、三都瑶人山、贵阳长坡岭、水城玉舍、雷山雷公山、习水、黎平、独山紫林山、瓮安朱家山、黄平氵舞阳河、赫章、毕节、都匀青云湖、兴仁仙鹤坪、龙里龙架山、正安九道水等21个国家森林公园;有关岭古生物化石、兴义贵州龙、织金洞、绥阳双河洞、平塘、六盘水乌蒙山等6个国家地质公园。各类景观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第三节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贵州的行政区划,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建省前的行政区划;建省至解放时的行政区划;解放至2006年的行政区划。
一、建省前的区划沿革 春秋时期,今贵州属牂牁国辖地。战国时期,夜郎国取代牂牁国并迅速扩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夜郎部分地区修筑“五尺道”和设郡县,派官吏治理。西汉王朝建立后,汉武帝在夜郎地区继续推行郡县制。公元前28年至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亡,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最后确立。东汉以后,实行羁縻与郡县并行的政策,今贵州归牂牁郡管辖。
唐代,今贵州属黔中道,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乌江以北地区多属经制州,设有务州(后改思州,今印江一带)、珍州(今正安、桐梓部分)、费州(今德江一带)、夷州(今绥阳一带)、播州(今遵义一带)、奖州(今玉屏、岑巩一带)、充州(今石阡、施秉一带)等经制州,由朝廷直接派官员治理。乌江以南属羁縻州,设有矩州(今贵阳一带)、应州(今榕江、三都一带)、庄州(今平塘、独山一带)、琰州(今普安一带)、蛮州(今开阳一带)、盘州(今盘县一带)等羁縻州,由土著首领治理。
宋代,今贵州属夔州路,羁縻州不变,经制州缩减,藩国发展。开宝7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土著 “矩”与“贵”同音,朝廷敕书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朝廷为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军事土著田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衔,“贵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元代,今贵州分属湖广、四川和云南三行省,行省下设路。设臵八番顺元宣慰司,播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普遍推行土司制度,贵州土司大小有300余个,大者叫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小者叫长官司,分散的若干部落和村寨则联合成为蛮夷长官司。
二、建省至解放时的行政区划
明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设臵布政使司,正式成为明朝的第13个行省。下设思南、镇远、铜仁、乌罗、思州、石阡、黎平、新化八个府,设臵普安、永宁(今关岭)、镇宁、安顺四个州,设臵普定、新添(今贵定)、平越(今福泉)、龙里、都匀、毕节、安庄(今镇宁)、清平(今凯里)、平坝、安南(今晴隆)、赤水、永宁、兴隆(今黄平)、威清(今清镇)、乌撤(今威宁)等15卫以及金筑安抚司(今长顺)。
清代,初期沿用明制。公元1665年,设臵黔西府、平远府(今织金)、大定府(今大方),并将乌撤府改为威宁府。将曾一度划归湖广的黎平府划归贵州。公元1727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划归贵州,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划归贵州设臵永丰州(后改贞丰州),将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今玉屏)、天柱划归贵州,至此,今贵州疆域基本形成。清代后期,贵州的地方行政区划按府、州、厅、县设臵。全省设臵12府、13州、33县、11厅、1直属州、3直属厅。贵阳府辖贵筑县(今贵阳),治3个州、4个县、1个厅;安顺府辖普定县(今安顺以北),治2个州、3个县、2个厅;都匀府治2个州、3个县、3个厅;兴义府辖安龙城,治1个州、3个县;大定府辖大方城,治3个州、1个县、1个厅;黎平府辖开泰县(今黎平以北),治2个县、2个厅;镇远府辖镇远县,治1个州、3个县,2个厅;思州府辖思州城(今岑巩),治2个县;铜仁府辖铜仁城,治1个县;石阡府辖石阡城,治1个县;思南府辖思南城,治3个县;遵义府辖遵义县,治1个州、4个县;平越直隶州辖平越城,治3个县;松桃直隶厅辖松桃城;赤水直隶厅辖赤水城;盘州(今盘县)直隶厅辖盘州城。民国时期,1913年将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省行政长官改为民政长,下设三道观察使。黔中道:治贵阳、辖31县,即贵阳、定番(今惠水)、长寨、广顺(后二县合并,称长顺)、罗斛(今罗甸)、平舟、大塘(后二县合并,称平塘)、独山、荔波、三合、都江(后二县合并,称三都)、八寨、丹江(后二县合并称丹寨)、都匀、麻哈(今麻江)、炉山(今凯里)、龙里、贵定、平越(今福泉)、修文、息烽、紫江(今开阳)、瓮安、余庆、遵义、湄潭、绥阳、桐梓、仁怀、习水、正安。黔西道:又称贵西道、治毕节、辖23县,即毕节、大定(今大方)、黔西、赤水、威宁、水城、织金、清镇、平坝、安顺、普定、郎岱(今六枝)、兴义、南笼(今安龙)、贞丰、册亨、紫云、镇宁、关岭、普安、盘县、安南(今晴隆)、兴仁。黔东道:治镇远、辖27县,即镇远、施秉、黄平、邛水(今三穗)、台拱(今台江)、剑河、天柱、锦屏、黎平、榕江、下江、永从(后二县合并,称从江)、清溪、思县(后二县合并,称岑巩)、玉屏、省溪(今万山)、石阡、江口、铜仁、思南、凤泉(今凤冈)、印江、德江、务川、后坪(分属沿河、务川)、沿河、松桃。1914年,改民政长为巡按使,观察使为道尹,省城治贵阳县。1916年废巡按使,设省长。1920年废道。
1935年,国民党政府直接统治贵州。在全省设11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1936年合为8区,1937年再并为6区。1941年设贵阳市和贵筑县;改定番为惠水、安南为晴隆,并广顺入长寨改名长顺县,撤后坪县分别划入沿河、务川二县,划威宁东北地设赫章县,划务川西北地设道真县。此后,民国政府又根据土地面积、人口、文化、交通等,将各县划分成一、二、三等,至1948年,设直辖区1个、行政督察区6个。直辖区(1市10县):一等县(市):贵阳市及贵筑、安顺、惠水;二等县:龙里、修文、开阳、贵定、平坝、清镇;三等县:息烽。第一行政督察区(12县):一等县:镇远;二等县:黄平、天柱、台江、锦屏、余庆、炉山、雷山;三等县:施秉、岑巩、三穗、剑河。第二行政督察区(12县):一等县:独山;二等县:榕江、黎平、罗甸、平塘、从江、荔波、都匀、三都、平越、麻江;三等县:丹寨。第三行政督察区(14县):一等县:兴义、盘县;二等县:兴仁、安龙、郎岱、关岭、镇宁、贞丰、普定、晴隆、普安;三等县:望谟、紫云、册亨。第四行政督察区(9县):一等县:毕节、黔西、威宁、大定;二等县:赫章、水城、金沙、纳雍、织金。第五行政督察区(12县):一等县:遵义、桐梓、正安、仁怀、赤水;二等县:务川、绥阳、湄潭、凤冈、道真、习水、瓮安。第六行政督察区(9县):一等县:铜仁、思南、松桃;二等县:沿河、石阡、玉屏、德江;三等县:江口、印江。国民党政府还在县(市)之下建立了乡镇保甲制。到1948年,贵州有乡镇1397个,保12940个,甲128435个。
三、解放后的行政区划
1949年11月15日,贵州省会贵阳市解放。12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解放之初,全省设1个省辖市(贵阳市:辖第一、二、三、四城区和第五、六、七郊区)、8个专区(贵阳、遵义、铜仁、镇远、独山、兴仁、安顺、毕节)、1个专区辖市(遵义市),共臵79个县。
1952年:贵阳专区更名为贵定专区;独山专区更名为都匀专区;兴仁专区更名为兴义专区。撤惠水县、炉山县、丹寨县,设惠水县彝族苗族自治区、炉山县苗族自治区、丹寨县苗族自治区。1953年:平越县改名为福泉县;贵阳市第四区并入第三区。1954年:惠水县彝族苗族自治区改名为惠水县布依族苗族自治区;撤台江县、雷山县、罗甸县、威宁县,设台江县苗族自治区、雷山县苗族 自治区、罗甸县布依族自治区、威宁县彝族回族自治区。1955年:将遵义市改为省辖市。将所有自治区改名为自治县,并去掉原名中的县字,将威宁县彝族回族自治区改名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将贵阳市第一、二、三区划为云岩区和南明区;1956年:撤贵定、镇远、都匀3个专区,设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除余庆县外的原镇远专区11县和原都匀专区的黎平、榕江、从江、麻江、丹寨5县)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原都匀专区的都匀、独山、荔波、三都、平塘和原贵定专区的长顺、罗甸、惠水以及安顺专区的紫云、镇宁,共14县);将雷山、台江、炉山、丹寨、罗甸和惠水等自治县恢复为县名;撤松桃县和三都县,设松桃苗族自治县和三都水族自治县;撤兴义专区,将所属望谟、册亨、安龙、贞丰并入黔南自治州,其余各县并入安顺专区。1957年:将安顺专区的贵筑县划入贵阳市。至此,全省共辖2个省辖市、4个专区、2个自治州、75个县和3个自治县(松桃、三都、威宁)。
1958年:全省行政区划有两个大的变动:一是增加建制市的数量,扩大市区范围。撤安顺县,设安顺市,由安顺专区管辖;撤都匀县,设都匀市,由黔南自治州管辖;撤遵义县并入遵义市,并改为专区辖市;将清镇、修文、开阳、惠水划归贵阳市管辖;撤贵阳市郊区,划为花溪、乌当两区。二是小县并为大县,县的数量减少,县域范围扩大。将道真县并入正安县,凤冈、余庆并入湄潭县,福泉县并入瓮安县,龙里县并入贵定县,荔波县及平塘县的东半部并入独山县,平塘县的西半部并入罗甸县,紫云县分别并入望谟县和长顺县,册亨县并入安龙县,贞丰县并入兴仁县,关岭县并入镇宁县,晴隆县并入普安县,江口、玉屏县并入铜仁县,天柱县并入锦屏县,台江县并入剑河县,从江县并入榕江县,施秉县并入黄平县,岑巩、三穗县并入镇远县,丹寨、雷山、麻江、炉山4县合并,设臵凯里县。同年大定县更名为大方县,息烽县划归遵义专区,瓮安、福泉、龙里、贵定划归黔南自治州。全省共辖一个省辖市、4个专区、2个自治州、3个专区辖市、49个县、3个自治县。
1959年:婺川县改名务川县,鳛水县改名习水县。1960年:撤郎岱县,设六枝市。1961年:恢复遵义、道真、凤冈、余庆、江口、玉屏、关岭、贞丰、册亨、晴隆、岑巩、天柱、从江、雷山、麻江、荔波、平塘、紫云、龙里、福泉20个县。1962年:恢复施秉、三穗、台江、丹寨4县;撤安顺市,重设安顺县;撤六枝市,改设六枝县;撤都匀市,重设都匀县。1963年:恢复开阳县(划归遵义专区)、修文和清镇县(划归安顺专区)、惠水县(划归黔南自治州);撤镇宁县设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5年:重新恢复兴义专区,辖兴义、兴仁、晴隆、普安、望谟、册亨、贞丰、安龙9县;开阳、息烽和紫云县划归安顺专区;同年撤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紫云5县,设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册亨布依族自治县、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1966年:为开发矿产资源、加强“三线建设”,增设六枝、盘县、水城、万山、开阳5个特区;恢复安顺、都匀两市。同年,六枝县恢复郎岱县。1967年:设臵六盘水地区,辖六枝、盘县、水城。1968年:撤开阳和万山特区。1970年:撤郎岱县并入六枝特区,撤盘县并入盘县特区;撤水城县并入水城特区,并恢复万山特区。同年,遵义、铜仁、安顺、毕节、兴义5个专区全部改名为地区。1973年:设贵阳市白云区。1978年:撤六盘水地区设省辖六盘水市,辖六枝、盘县、水城。1981:撤兴义地区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撤关岭县设关岭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恢复安龙、贞丰、册亨、望谟县名。1982年:撤都匀县为都匀市; 撤凯里县为凯里市;撤玉屏县为玉屏侗族自治县。1986年:沿河、印江、道真、务川4县,分别改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撤水城特区,设六盘水钟山区和水城县;撤兴义县为县级兴义市;撤铜仁县为县级铜仁市。1990年:撤赤水县为县级赤水市;安顺市和安顺县合并为新的县级安顺市。1992年:撤清镇县为县级清镇市。1993年:撤毕节县为县级毕节市。1995年:安顺地区的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划归贵阳市管辖;清镇市由省直辖,委托贵阳市管理;撤仁怀县为县级仁怀市。1996年:撤福泉县为县级福泉市。1997年:撤遵义地区,设地级遵义市,管辖遵义县、绥阳县、桐梓县、习水县、凤冈县、正安县、余庆县、湄潭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红花岗区,赤水市、仁怀市由省直辖,委托遵义市管理。1999年:撤盘县特区为盘县,属六盘水市。2000年:撤安顺地区,设地级安顺市,管辖普定县、平坝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西秀区;在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设小河区为贵阳市辖区。2003年:在原遵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设汇川区为遵义辖区。
截止2006年1月1日,全省共设4个设区的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10个市辖区、9个不设区的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2个特区;508个乡(其中252个民族乡)、691个镇、92个街道办事处。省直辖县级市,由省委托相应的地级市代管。
贵阳市。辖6区3县1市: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清镇市。
六盘水市。辖1区1特区2县:钟山区、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
遵义市。辖2区8县2自治县2市:红花岗区、汇川区、正安县、桐梓县、遵义县、凤冈县、余庆县、湄潭县、绥阳县、习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赤水市、仁怀市。
安顺市。辖1区2县3自治县:西秀区、普定县、平坝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铜仁地区。辖1市1特区4县4自治县:铜仁市(地区行政公署驻地)、万山特区、德江县、思南县、江口县、石阡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
毕节地区。辖1市6县1自治县:毕节市(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织金县、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1市15县:凯里市(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雷山县、黎平县、施秉县、麻江县、锦屏县、台江县、剑河县、三穗县、黄平县、从江县、镇远县、天柱县、榕江县、岑巩县、丹寨县。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2市9县1自治县:都匀市(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福泉市、瓮安县、贵定县、惠水县、长顺县、独山县、龙里县、荔波县、平塘县、罗甸县、三都水族自治县。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1市7县:兴义市(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普安县、晴隆县、贞丰县、册亨县、望谟县、安龙县、兴仁县。
1.贵州地貌的特征是什么?贵州有哪些地貌类型? 2.为什么说贵州的气候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 3.贵州的主要河流水系有哪些? 4.贵州土壤的现状特点是什么?
5.试述贵州在生物、能源、矿产、旅游等方面的自然资源优势。6.简述贵州行政区划的现状。
第五篇:《贵州省情教程》期末复习指南
《贵州省情教程》期末复习指南
2010年1月
“贵州省情”课程是贵州省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大专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在本学期贵州电大的新教学计划中称“地域文化”课程名称,老教学计划仍然是“贵州省情”课程名称。其期末考试由全省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按照本期末复习指南要求执行。
期末复习是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由于学生分布广泛,课程责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面对面地交流比较困难,因而网上辅导和期末复习指导对于帮助同学们掌握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巩固所学的专业技能,提高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要求
对于“贵州省情”(地域文化)课程的期末复习,首先应以文字教材为主,结合网上教学资料,要求对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有一个重点的掌握;并注意结合我国和我省的实际情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还必须注意复习时的学习方法,在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
1.以文字教材和网上教学资源为依据。文字教材采用的是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贵州省教育厅组织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贵州省高校统编通用教材《贵州省情教程》。网上教学资源主要是由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精心制作的视频课件、电子教案、各章重点难点解析、平时作业练习以及期末复习指南等教学资源。平时面授辅导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通面授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通过看文字教材和网上教学资源,有助于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把握本课程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容,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2.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灵活运用“贵州省情”的有关理论和原理,分析和解决贵州目前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在复习中,要能够根据贵州省情的特点,进行数据分析和全面论述有关实际问题,通过平时作业中的论述以及课程实践社会调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必须注意复习方法和作答技巧。对于应该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 基本技能及方法,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除对客观题进行一定的强记外,主观题切勿死记硬背,在懂得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要点,然后运用教材中的理论结合自己的观点展开说明。对涉及现实问题的论述要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全面展开分析,要抓住要点、层次清楚、合符逻辑。
(二)考试形式和题型
“贵州省情”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共同构成。
平时考核是教师根据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平时作业的情况,并结合学生参加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实践、以及网上学习等情况,评定平时成绩。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即30分。
期末考试是各开课院校自行命题、统一考试。内容以文字教材和教学大纲为依据,难度适中,题量适度。该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70%,即70分。
“贵州省情”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采用的题型有: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问答题(包括简答题、论述题或小论文)。在回答上述类型的题目时有以下要求:
1.填空题要求语言简练、清楚,不能含糊不清。
2.单项选择题是从若干个备选答案中只能选择一个正确答案,要求判断清楚,多选、错选均不能得分。
3.多项选择题是从所给出的若干个答案中选择两个及以上的正确答案,要能够分清是非。
4.问答题中,简答题要答出基本要点,并适当进行说明;论述题和小论文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全面结合实际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特别是小论文,要求归纳整理出自己的论点,并结合实际全面展开论证。
(三)期末复习纲要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 特定的地理条件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
一、“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对贵州发展的影响。掌握其有利和不利影响
二、“地无三里平”的地貌特点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掌握其有利和不利 影响。
三、贵州的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山区客观自然规律。这部分内容需要结合实际掌握。
第二节 各族人民共同为贵州的开发做出了历史的贡献
这一节主要掌握贵州人民在农业、纺织业、制陶业、矿冶业、酿造业及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突出表现。
第三节 美好发展前景
一、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了解这部分内容。
二、“人无三分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掌握基本概况。
三、欠发达、欠开发仍然是现阶段贵州的基本省情。学会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四、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结合实际掌握贵州发展潜力。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喀斯特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重点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掌握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条件的优势。
三、处于长江和珠江上游的河流水系。掌握乌江,赤水河,南、北盘江和红水河的特征。
四、类型多样、肥力不高的土壤条件。掌握贵州的主要土壤类型和耕作条件的特点。
五、种类繁多、分布呈现过渡性的生态植被。了解贵州植被的种类和分布特点。
第二节 自然资源
这一节中的能源、矿产、生物、旅游四大资源属于本章重点掌握内容,需要全面掌握。
一、水煤结合、水火电互济,优势突出的能源资源。
二、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
三、种类繁多、具有广泛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
四、独特优美、旅游价值极高的自然旅游资源。第三节 行政区划
一、建省前的区划沿革。了解该部分内容。
二、建省至解放时的行政区划。了解本阶段行政区划的演变。
三、解放后的行政区划。掌握贵州的行政区划现状及各市州地的区域特点。
第三章 悠久的发展历史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 从古夜郎到贵州
一、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掌握“观音洞文化”的特点和 地位。
二、古夜郎的兴起。了解该部分内容。
三、郡县制在夜郎地区的建立。了解该部分内容。
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发展。掌握隋唐时期的“土流并治”,以及 经制州、羁縻州和藩国的概念。
五、贵州名称及区划的由来。了解该部分内容,要求知道贵州名称的由来。第二节 从贵州建省到贵州解放
一、贵州行省的建立。重点掌握贵州行省建立的意义。
二、屯田与贵州的开发。重点掌握屯田与贵州开发的关系。
三、改土归流对贵州发展的影响。掌握改土归流对贵州所产生的影响。
四、乾嘉起义与咸同起义。了解该部分内容,要求知道两次起义的概念。
五、震惊全国的“三大教案”。掌握“三大教案”在全国的历史影响。
六、辛亥革命在贵州。了解该部分内容。
七、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掌握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重要作用。
八、中共贵州地方党组织的发展。了解该部分内容。
九、国民党对贵州的统治。了解该部分内容。
十、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州。了解该部分内容。第三节 贵州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一、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剿匪斗争。了解该部分内容。
二、土地改革运动。了解该部分内容。
三、“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了解该部分内容。
四、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掌握“一五”计划时期贵州的工作重点和成绩。
五、“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了解该部分内容。
六、“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掌握“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七、“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了解该部分内容。
八、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掌握怎样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九、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掌握进行了哪些经济体制改革。
十、坚持从实际出发,走符合省情的发展路子。掌握贵州符合省情发展的路子是什么。
十一、实施“三大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掌握贵州90年代制定和实施的 “三大战略”的基本含义。
十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重点掌握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第四章 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 人口发展与多民族共同繁荣
一、历史上多次人口迁徙活动与多民族社会环境的形成。了解该部分内容。
二、当代人口发展与民族构成。掌握解放后贵州人口的增长情况;重点掌握当前贵州的民族构成。
第二节 贵州民族的主要特点
一、贵州民族的分布及居住特点。掌握贵州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分布特点。
二、贵州民族的语言文字状况。掌握贵州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状况,以及彝族、水族的文字特色。
三、贵州民族的文化及宗教信仰情况。了解该部分内容。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民族工作。了解该部分内容。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推行。掌握目前贵州民族区域自治的现状。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重点掌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第五章 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 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了解该部分内容。
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掌握贵州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三、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协调。掌握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并说明其协调 的标志和意义。
四、主要特点。重点掌握贵州经济发展的特点。第二节 农业和农村经不断发展
一、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重点掌握贵州农业生产发展的具体表现。
二、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掌握贵州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及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概况。
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掌握贵州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稳步推进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拓宽。重点掌握贵州工业发展的表现及工业结构的
特点。掌握能源原材料工业、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及医药制造业的主要特色。掌握贵州拓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成效。
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掌握贵州城市建设概况及城镇化步伐。
三、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掌握贵州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第四节 服务业不断发展
一、服务业稳步发展。了解贵州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二、现代服务业继续拓展。重点掌握贵州旅游特色和线路。掌握贵州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了解贵州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物流业的发展特点。
三、传统服务业适应能力更强。了解贵州商业和对外贸易业概况。
第六章 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 教 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掌握贵州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物。掌握当代贵州教育发展阶段和特点。
二、基础教育。掌握贵州基础教育的发展成就。
三、高等教育。掌握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四、职业教育。掌握贵州职业教育的现状特点。第二节 科学技术
一、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概况。了解贵州科学技术发展进程。掌握贵州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二、社会科学发展概况。了解贵州社会科学发展进程。掌握当代贵州社会科学事业繁荣的表现。
第三节 文 化
一、文化发展概况。重点掌握贵州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名人和突出文化现象。
二、文化发展成就。掌握当代贵州文化发展的成就。第四节 卫生体育事业
一、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掌握贵州卫生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二、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掌握贵州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和竞技体育所取得的成绩。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贵州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建设
分别掌握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贵州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政权建设
掌握贵州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在以下几方面建设的工作概况。
一、地方立法工作。
二、人大监督工作。
三、人大代表作用的发挥和重大事项决定及重要人事任免工作。
四、地方政权建设。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地方建设
一、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贵州省地方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掌握贵州的民主党派组织和工商联以及他们作用的发挥。
二、政协贵州省地方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掌握政协贵州省地方组织的职能作用。
第四节 构建和谐贵州
这是本章教学重点。要求结合实际重点掌握构建和谐贵州的主要工作体现。
一、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三、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四)期末复习练习题
这里所提供的只是一些帮助复习、掌握课程基本知识的题型模式,同学们要以教材为依据全面复习,灵活掌握,学会举一反三,才能完全把握课程考核内容。
一、填空题
1.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
2.()和()是现阶段贵州的基本省情。3.()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
4.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相连,西与()接壤,南与()毗邻。
5.贵州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典型发育的山区。
6.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和()。
7.贵州气候属于()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8.贵州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常表现在水平距离不远但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9.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和()两大流域,有八大水系。苗岭以北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水系和沅江水系。苗岭以南流域,包括南盘江水系、()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
10.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08年,森林覆盖率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布以()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11.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贵州煤炭资源基础储量达146.76亿吨,居全国第()位。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分布在()和()。
12.截至2008年,贵州的行政区划共设有()个地级市、()个自治州、()个地区和()个县级单位。省直辖县级市,由省委托相应的地级市代管。
13.随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乌江以南实行(),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
14.贵州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是从农村推行()开始。
15.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和一些民族()的省份。
16.贵州省2008年末总人口为()万人,人口密度为()人/平方千米。
17.贵州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苗瑶、壮侗、藏缅等语族。
18.贵州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行政区划变更过程中逐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2008年全省共有()个自治州、()个自治县和()个民族乡,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19.在贵州目前自治州中唯一的一个自治县是()自治县。20.目前铜仁地区管辖的4个自治县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和()自治县。毕节地区管辖的1个自治县是()自治县。
21.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表现在()比例下降,()比例上升,形成了以()为基础,以()为重点,农林牧渔业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22.贵州正在开发的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牧业为主体,以()生产为关键,通过()链、生物链和食物链将农林牧渔业连接起来的一种循环农业。
23.根据目前贵州的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贵州以()占绝对优势。
24.解放后贵州工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以()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体系,以()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25.贵州根据山区实际,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原则,小城市建设(),全面推进,许多小城镇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境况。
26.贵州的交通运输以陆路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以()、高等级公路和()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支线铁路相配合,以内河航道、民用航空为延伸的四通八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和南下出海大通道。
27.贵州旅游业的产业形态已由单一的观光型转向多元化的度假型、休闲型、探索型、商务型,()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乡村旅游、节庆旅游、赏花旅游、探险旅游等,成为国际、国内旅游的热点地区。
28.贵州电信业,已具备有完善的包括装备网、业务网和支撑管理网的电信通信网络,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并以国际接轨,以()传输为主、()和卫星传输为辅的,综合化、立体化、数字化的现代电信通信网络。
29.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根据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掌握一定的(),具有一定的(),发展(),从而成为为社会服务的人。
30.通过教育体制改革,目前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负责制,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推行()制和()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1.2005年9月8日,()大学正式被列入“211工程”学校行列,结束了贵州无国家重点大学的历史。
32.旧石器时代,贵州的石器、骨器等工艺体现了原始的()艺术。33.战国时期,贵州已形成包括青铜、陶瓷在内的独特()。34.明初,元宵唱灯、跳灯、说书、唱书等娱乐形式以及地戏、花灯舞、傩舞等扎根贵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
35.明代王阳明在贵州悟出(“ ”)和(“ ”)的学术思想,形成“阳明文化”现象。
36.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贵州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创作、演出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其中黔剧《秦娘美》、(《 》),花灯剧《七妹与蛇郎》,舞剧(《 》)等,在省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37.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38.构建和谐贵州,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的、()的、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人与自然()的贵州。
39.在思想建设上,中共十五大以后,贵州重点学习了(“ ”)重要思想、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
40.中共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认真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1.截至2008年,贵州共有()、民盟、民建、()、农工党、致公党、()、工商联7个民主党派贵州省地方组织和1个工商联贵州地方组织。
42.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省政府管理()的助手。
二、单项选择题(请在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从点上看,全省最高点是:()
A、赫章韭菜坪 B、铜仁梵净山 C、威宁草海 D、黎平水口河出省处 2.贵州的气候,极端最低气温曾经出现在()A、赫章 B、玉屏 C、威宁 D、铜仁
3.贵州同时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美誉的河流是:()
A、红水河 B、乌江 C、北盘江 D、赤水河 4.在贵州的各类土壤中,面积最大的是:()
A、黄壤 B、石灰土 C、紫色土 D、水稻土
5.贵州植物种类繁多,分布错综复杂,呈现过渡变化。在高大山脉具有垂直分布特点,一般从山脚到山顶依次表现为:()
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 C、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落叶阔叶混交—针叶林 D、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
6.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位。
A、5 B、6 C、7 D、8 7.春秋时期兴起的夜郎国,其范围主要在()。A、广西 B、云南 C、四川 D、贵州 8.贵州的疆域范围基本定型是在()。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9.从()年起,国家开始制定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建立经济建设的计划管理体制。
A、1949 B、1950 C、1953 D、1978 10.2008年,贵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方针,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人均生产总值突破()大关,取得了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A、1000美元 B、3000美元 C、4000美元 D、5000美元 11.贵州人口发展的快速增长期是()。
A、战国时期 B、明代 C、清代 D、解放后 12.贵州少数民族有的存在自己的文字。有一种从字形看有的类似于甲骨文或金文,有的则是仿汉字倒写或反写,被称为“反书”。它是()族的古老的文字。
A、彝 B、仡佬 C、水 D、瑶
13.解放后贵州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不断变化,体现了工业化加快的过程。按三次产业结构的排序,贵州在1999年实现了()的历史性转变。
A、由一、二、三向三、二、一 B、由二、一、三向二、三、一
C、由二、三、一向三、一、二 D、由二、一、三向一、三、二
14.2008年贵州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大关,比1949年增长63.33倍。
A、1000 B、2000 C、3000 D、4000 15.改革开发以来,贵州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连续()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A、7 B、8 C、10 D、12 16.贵州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明显变化,2008年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变化是:()A、种植业下降,林业、畜牧业、渔业上升 B、种植业上升,林业、畜牧业、渔业下降
C、种植业、畜牧业下降,林业、渔业上升 D、林业上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下降
17.在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的酒和茶分别是()。A、青溪酒和湄潭绿茶 B、茅台酒和都匀毛尖 C、湄窖酒和凤岗青茶 D、董酒和余庆苦丁茶
18.贵州目前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较高、利润最大、纳税最多的行业是()。
A、电力工业 B、机械工业 C、国防科技工业 D、食品工业
19.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贵州电力工业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主要以()为主。
A、黔电送湘 B、黔电送粤 C、黔电送桂 D、黔电送沪 20.2007年贵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是()。
A、荔波 B、镇宁 C、遵义 D、赤水 21.贵州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教育先驱是()。A、舍人 B、盛览 C、严修 D、尹珍 22.南宋绍兴年间,贵州出现的第一所书院是:()A、阳明书院 B、沿河鸾塘书院 C、贵阳师范学院 D、经世学堂
23.清朝光绪年间向朝廷上奏《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开设算学、外语、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制造、农、工商、矿业、时事外交等方面的课程,推行新教育的先驱者是()。
A、李端棻 B、严修 C、王阳明 D、尹珍 24.清代在黔北崛起了“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风骚”的(),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遗产。
A、清明文化 B、沙滩文化 C、黔北文化 D、西南文化 25.1907年周素园创办的贵州第一张日报是()。
A、《新黔日报》 B、《西南日报》 C、《筑报》 D、《黔报》
26.1913年,贵阳绅士张春山等筹建戏园“黔舞台”,将()传入贵州。A、黔剧 B、京剧 C、越剧 D、沪剧 27.贵州文化构成形态复杂,文化的()成了贵州文化的特殊现象。A、苗族、布依族、侗族三大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突出 B、少数民族文化突出,汉文化衰退 C、多元并存、共同发展
D、各族文化大融合,汉文化尤为突出
28.()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组织形式。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一国两制”
29.贵州的扶贫开发工作1986年以后改进扶贫方式,实行()扶贫方针,贫困人口迅速下降。
A、开发式 B、救济式 C、“输血”式 D、加薪式 30.“十一五”时期是指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时间,具体日期是()A、2000—2005年 B、2005—2009年 C、2006—2010年 D、2008—2012年
三、多项选择题(所列答案中有一个以上为正确答案,请选出。)1.贵州省主要的气候灾害有()
A、干旱 B、秋风 C、凌冻 D、冰雹 2.贵州土壤的耕作条件具有以下特点()。A、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B、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C、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D、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3.贵州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下列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A、珙桐 B、贵州苏铁 C、银杉 D、马尾松
4.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珍稀名贵药用植物主要有()。A、珠子参 B、三尖杉 C、何首乌 D、冬虫夏草 5.下列矿产中,贵州储量排全国前三名的有()。A、重晶石 B、铝土矿 C、磷矿 D、黄金 6.代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是()。A、北京周口店 B、山西西候度 C、盘县的大洞遗址 D、贵州黔西观音洞
7.本世纪中叶,贵州人民掀起了一系列的“反洋教”斗争,主要有()。
A、青岩教案 B、遵义教案 C、开州教案 D、安庆教案 8.下列属于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历史纪念胜地是()。A、黎平会议会址 B、遵义会议会址 C、息烽集中营旧址 D、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
9.贵州目前“一横一纵四联线”公路主骨架中的“四联线”包括了下列哪些市(州、地)政府或行署所在地与主干线公路相连接的高等级公路()。
A、六盘水 B、黔西南 C、毕节 D、铜仁
10.20世纪90年代,贵州开始制定和实施“三大战略”,具体是指()。
A、科教兴黔战略 B、开放带动战略 C、计划生育战略 D、可持续发展战略
11.下列民族中属于贵州世居民族的有()
A、苗族 B、藏族 C、水族 D、畲族
12.贵州少数民族大都通用汉语,但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目前国家还帮助()等民族创制了以拉丁文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A、苗族 B、侗族 C、布依族 D、水族 13.贵州发展畜牧业已具有的优良品种有下列:()A、马头山羊 B、大耳白兔 C、可乐猪 D、竹乡鸡 14.贵州彝族主要分布在()
A、毕节地区各县 B、六盘水市各县 C、铜仁地区各县 D、安顺市各县 15.贵州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主要以()为主。A、板栗 B、油菜籽 C、甘蔗 D、茶叶 16.下列属于贵州名牌香烟的是:()
A、黄果树 B、驰 C、桫椤 D、红塔山
17.贵州工业科技自主创新决策能力、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开发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有:()
A、无人驾驶飞机遥测遥感技术 B、中央空调智能化节能控制技术 C、新型半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技术 D、纳米氧化锌开发技术
18.下列属于贵州特色食品的是()A、老干妈辣椒 B、过桥米线 C、牛头牌牛肉干 D、手扒羊肉
19.截至2008年贵州通航机场除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外,还包括下列()
A、铜仁(大兴)机场 B、安顺(黄果树)机场 C、荔波机场 D、兴义机场
20.贵州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出口商品包括下列()
A、化工产品 B、矿产品 C、机械电子产品 D、橡胶制品 21.清代贵州夺魁天下的状元有下列()
A、赵以炯 B、赵以奎 C、夏同龢 D、孙应鳌
22.抗日战争期间,敌占区的部分学校迁入贵州,促进了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迁入贵州的学校有()。
A、私立大夏大学 B、私立湘雅医学院 C、国立浙江大学 D、国立交通大学分校 23.贵州基础教育中的“两基”指的是:()。
A、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B、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达到高中毕业水平D、基本小学文化程度 24.下列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A、镇远青龙洞 B、赫章可乐遗址
C、安顺文庙 D、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 25.国务院批准的贵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有:()。A、侗族大歌 B、苗族蜡染 C、茅台酒制作技艺 D、彝文习俗。26.下列属于贵州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有()。
A、苗族的抢花炮、摔跤 B、布依族的丢花包、板凳操 C、侗族的划龙舟、爬花杆 D、水族的赛马、打手毽。
27.贵州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中提到的“一府两院”是指:()。A、各地、州、市人民政府 B、省人民政府 C、省高级人民法院 D、省检察院
28.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包括依法选举并按有关程序任免()。
A、贵州省省长、副省长
B、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C、各厅、局的领导干部 D、各地、县的领导干部
2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解决好的“三农”问题是指()。A、农村 B、农田 C、农业 D、农民
30.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对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等情况时,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
A、伤残 B、失业 C、遭受灾害 D、生活困难
四、问答题
1、简述贵州的气候、地貌特点对发展的特殊影响。
2、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简述“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试述贵州实现西部大开发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5、试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6、简述贵州经济发展的特点。
7、简述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概况。
8、简述贵州的工业结构特点。
9、简述贵州的旅游特色及旅游线路。
10、简述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在廉政建设方面的表现。
11、简述政协贵州省地方组织职能作用的发挥。
12、(小论文)浅析贵州的扶贫开发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情况。(要求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全面展开分析和论述。要归纳总结出论点,用理论知识和实际事例进行论证说明。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800字。)
13、(小论文)浅析贵州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要求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全面展开分析和论述。要归纳总结出论点,用理论知识和实际事例进行论证说明。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800字。)
14、(小论文)浅析贵州的环境保护工作。
(要求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全面展开分析和论述。要归纳总结出论点,用理论知识和实际事例进行论证说明。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800字。)
15、(小论文)浅析贵州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全面展开分析和论述。要归纳总结出论点,用理论知识和实际事例进行论证说明。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