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桥小脑角区血管神经总结
桥脑小脑角区血管神经解剖构成
发表时间:2011-12-1 8:42:58 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推荐
作者:焦迎斌,丰育功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科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3
【关键词】 桥脑小脑角区;解剖学,局部;综述
CPA的概念和范围
CPA是位于小脑、桥脑和颞骨岩部之间的不规则间隙,是三叉神经(Ⅴ)、外展神经(Ⅵ)、前庭蜗神经(Ⅶ、Ⅷ)、后组脑神经(Ⅸ、Ⅹ、Ⅺ)、副神经(Ⅺ)和舌下神经(Ⅻ)在硬脑膜下走行的区域,也是小脑上动脉(SCA)、小脑下前动脉(AICA)以及小脑下后动脉(PICA)、岩上静脉和岩下静脉及其分支走行的部位。CPA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综合各家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前界为颞骨岩部、岩上窦(SPS),外侧界为颞骨和横窦、乙状窦,上方是小脑幕,内面为桥脑和小脑半球的外侧面,下方是舌咽、迷走、副神经和PICA分支[1]。在CPA,大部分血管神经结构浸泡在桥小脑角池的脑脊液中。桥小脑角池的范围与CPA相同,CPA的绝大多数手术是在脑池中进行。根据神经分布特点,由前向后将CPA分成3个间隙,头侧间隙、中间间隙和尾侧间隙。在头侧间隙里有三叉神经、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外展神经;在中间间隙里有外展神经、面神经、中间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尾侧间隙里有PICA和后组脑神经通过[2]。RHOTON 把桥脑小脑角区神经和血管划分为上神经血管复合体、中神经血管复合体和下神经血管复合体[3]。两者对3个间隙的划分大致相同,其中所包含的结构也基本一样。
CPA的动脉
2.1 小脑上动脉
SCA位于中脑前部,源自基底动脉(BA)近终末端,在大脑后动脉(PCA)的后下方。SCA 和PCA之间恒定的有动眼神经通过,是临床上定位三者关系的解剖学特点。SCA的形态常见有单干和双干型,三干和多干型的少见[4]。两侧SCA多对称发出,直径差别不大。SCA发出后绕大脑脚在中脑背侧和小脑之间向后行走,发出分支供应中脑、下丘脑、桥脑臂和桥脑背侧部分,沿途还发出细小的分支进入大脑脚,提供大脑脚的血液供应。SCA最终分布在小脑的上表面的大部分区域,沿小脑叶片之间的沟裂进入小脑,提供小脑的血供。SCA在第Ⅴ脑神经的上方经过,在老年病例中可形成血管袢,向外下方压迫该神经造成三叉神经痛。此处的压迫在三叉神经的上方,在手术中位置较深在。手术中如果损伤SCA或其桥脑的分支,有可能导致脑干梗死甚至导致病人的死亡。
2.2 小脑前下动脉
AICA起源于桥脑腹侧基底动脉中下1/3处,位置不恒定,可以缺如或与PICA共干,发育不对称,发出部位直径约1.20 mm。AICA发出后向下后外方斜行,越过第Ⅶ和第Ⅷ对脑神经根前面至绒球外上方后弯向下内,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分布于小脑下面前外侧部,尚有分支至第Ⅵ、Ⅶ、Ⅷ对脑神经根和桥脑下外侧部。AICA主要供应绒球、小脑的下面前部和延髓上部[5]。在内耳门处AICA形成袢状结构,一般有1~2个袢,袢的远端可突入内耳门中约3~5 mm。在CPA
主要的分支有弓下动脉和回返交通动脉[6]。这些分支在CPA区走行都有可能成为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的责任血管[7]。
2.3 小脑下后动脉
PICA发自椎动脉或者基底动脉的下1/3,主要走行于小脑延髓裂中,是小脑下部最大的血管,平均发出部位直径2.70 mm。PICA发育不恒定,可以缺如,直径变化较大。一侧PICA缺如,同侧AICA 管径相对较大, 而AICA 一侧缺如则起代偿作用的PICA 管径相对较大,无同一侧AICA和PICA 均缺如者[5]。PICA偶尔也和AICA共干而由BA发出,走行一段距离后再分成两支,分别供应两者的支配区域。PICA在CPA行程迂曲,近侧形成1~4个袢结构。在小脑延髓裂中PICA主干绕过小脑扁桃体外侧,发出分支从中线附近向上行至小脑枕面,沿小脑叶片之间的沟裂进入小脑。
CPA的静脉
3.1 岩静脉
岩静脉又名Dandy静脉、岩上静脉,指起于桥小脑角池汇入岩上窦的小静脉,主要由桥脑横静脉、小脑上脚静脉、小脑半球上静脉、水平裂静脉、半球下静脉、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等静脉汇合而成[8]。岩静脉多数粗短,悬于小脑和颅底硬脑膜之间,主干可以有1~3支,以单支者多见。单支岩静脉有1~4个来自小脑上面和桥脑的属支,多数注入岩上窦的前1/3,其中小脑半球表面及桥脑腹侧面的属支比较恒定。根据岩静脉的属支数目将岩静脉分为单干型、双干型、三干型和四干型,其中以双干型居多[9]。岩静脉的长度一般在1~3 mm,直径在2 mm以下[10]。已经证实岩静脉是压迫三叉神经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原因之一。岩静脉多位于三叉神经的后上方,当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时影响手术的操作,可以将岩静脉电凝切断。岩静脉被切断后大多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原因在于小脑中的静脉吻合丰富,该部位的静脉血可以通过其他静脉回流。但CHRISTIAN等[11]认为,手术中阻断或扭曲岩静脉有可能导致蜗神经的功能障碍。
3.2 岩下静脉
岩下静脉发自小脑、桥脑或延髓的外侧面,有时缺如。岩下静脉平均直径1.00 mm,向外侧走行,汇入岩下窦或直接汇入颈内静脉球部。
CPA的静脉窦
4.1 岩上窦
岩上窦是位于岩骨上方岩上窦沟内走行的、由硬脑膜构成的静脉窦,在海绵窦和乙状窦之间,正常的血流方向为由内向外。岩上窦收集来自岩静脉、岩骨嵴前方和中颅窝静脉的血液回流,在乙状窦膝的前方汇入乙状窦。岩上窦的作用在于沟通海绵窦和横窦,是海绵窦内静脉血的回流途径之一,在功能上相当于海绵窦和横窦之间的交通静脉。岩静脉在岩上窦的内1/3处注入,少数在中1/3处注入。
4.2 岩下窦(IPS)
岩下窦位于枕骨斜坡两侧的岩下窦沟里,是两层硬脑膜之间不规则的间隙,上端接海绵窦和基底静脉丛,下端在颈静脉孔的岩部和舌下神经管静脉丛及岩斜下静脉等形成静脉丛后注入颈内静脉或颈静脉球。IPS沿途接收多条静脉的注入,上部有海绵窦和基底静脉丛相连。进入颈静脉孔岩部后,和舌下神经管静脉丛、椎静脉丛及行走于颅骨外表面岩斜裂内的岩斜下静脉等组成静脉丛,偶见有髁后导静脉参与者,以1~2 支主干,一些小分支,穿颈静脉孔入颈内静脉或颈静脉球[12]。CPA的神经
5.1 面、前庭蜗神经
面、前庭蜗神经发自桥脑的腹侧、桥脑延髓沟的上方,由两个根组成,较大的是运动神经,较小的是中间神经。面神经发出后经过桥小脑角池走向内耳门。在此行程中,面神经与位听神经之间有一间隙,二者不发生融合。在内耳门附近,中间神经位于面神经运动根与前庭蜗神经之间,近侧段紧贴前庭蜗神经,中间段游离于面神经运动根与前庭蜗神经之间,远侧段与运动根联合成共干[13]。在内耳门处有小脑下前动脉分支形成的袢伴随,该袢可能压迫面、前庭蜗神经导致面肌痉挛或耳鸣。
5.2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从桥脑臂外侧发出,发出后向颞骨岩骨尖方向行走,从内侧越过岩骨嵴进入MECKEL 腔,并分成三分支分别从眶上裂、圆孔和卵圆孔出颅。在海绵窦部,三叉神经的分支与海绵窦外侧壁关系密切。三叉神经在桥小脑角池中为其神经根部分,距AICA、SCA和岩静脉较近,容易受到上述结构的压迫产生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根的主要滋养血管被称为三叉神经根动脉,由来自基底动脉的桥脑外侧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构成,这些滋养血管在三叉神经根处呈袢状或环状,分支或直接进入神经根,供应第Ⅴ脑神经。
5.3 后组脑神经
后组脑神经由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构成,3对脑神经发自相应的神经核团,向外侧走行汇成后组脑神经,在桥小脑角池中走行较短距离后进入颈内静脉管,并穿过该管出颅。其中副神经的脊髓根从下方上行,沿途有效的分支通过硬脑膜出颅。当PICA或AICA的分支压迫舌咽神经时可出现临床上的舌咽神经痛。
CPA的解剖结构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比较复杂的部分,也是神经外科医生不容易掌握和操作的区域之一。大部分的脑神经均从此区通过,手术的失误造成的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对于CPA的解剖结构的熟练掌握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于建军,高玮,宋振伟,等.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J].齐鲁医学杂志, 2005,20(6):473475.[2]石长斌,韩占强,蔺友志,等.桥脑小脑角区神经内镜应用解剖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神
经外科杂志, 2002,7(3):159160.[3]ALBERT L RHOTON J R.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 and posterior fossa cranial nerves by the retrosigmoid approach[J].Neurosurgery, 2000,47(3):93129.[4]曾司鲁,李旭光.国人脑动脉系统的研究Ⅲ小脑的动脉[J].解剖学报, 1982,12(2):113120.[5]朱晓江,夏春林.小脑动脉的临床解剖研究[J].苏州医学院学报, 2000,20(12):11151117.[6]张瑞锋,郭电渠,徐国本,等.小脑前下动脉的临床应用解剖[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25(1):1517.[7]KING W, WACKYM P.Adjunctive use of endoscope during posterior fossa surgery to treat cranial neuropathies[J].Neurosurgery, 2001,49(1):108116.[8]蒋吉英,高培福,窦寰宇,等.岩静脉的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9,17(1):3435.[9]李光华,梁继,王美荣,等.岩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1998,4(3):138140.[10]杨庆余,房台生,马兆龙.岩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J].陕西新医药, 1982,11(2):5961.[11]CHRISTIAN S, MANDANA N.Clinical and neurophysiological observations after superior petrosal vein obstruction during surgery of 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 case report[J].Neurosurgery, 2001,48(5):11571169.[12]付旭东,宋来君,孙红卫,等.岩下窦的显微解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9(1):6566.CPA的概念和范围
CPA是位于小脑、桥脑和颞骨岩部之间的不规则间隙,是三叉神经(Ⅴ)、外展神经(Ⅵ)、前庭蜗神经(Ⅶ、Ⅷ)、后组脑神经(Ⅸ、Ⅹ、Ⅺ)、副神经(Ⅺ)和舌下神经(Ⅻ)在硬脑膜下走行的区域,也是小脑上动脉(SCA)、小脑下前动脉(AICA)以及小脑下后动脉(PICA)、岩上静脉和岩下静脉及其分支走行的部位。CPA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综合各家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前界为颞骨岩部、岩上窦(SPS),外侧界为颞骨和横窦、乙状窦,上方是小脑幕,内面为桥脑和小脑半球的外侧面,下方是舌咽、迷走、副神经和PICA分支[1]。在CPA,大部分血管神经结构浸泡在桥小脑角池的脑脊液中。桥小脑角池的范围与CPA相同,CPA的绝大多数手术是在脑池中进行。根据神经分布特点,由前向后将CPA分成3个间隙,头侧间隙、中间间隙和尾侧间隙。在头侧间隙里有三叉神经、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外展神经;在中间间隙里有外展神经、面神经、中间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尾侧间隙里有PICA和后组脑神经通过[2]。RHOTON 把桥脑小脑角区神经和血管划分为上神经血管复合体、中神经血管复合体和下神经血管复合体[3]。两者对3个间隙的划分大致相同,其中所包含的结构也基本一样。
CPA的动脉
2.1 小脑上动脉
SCA位于中脑前部,源自基底动脉(BA)近终末端,在大脑后动脉(PCA)的后下方。SCA 和PCA之间恒定的有动眼神经通过,是临床上定位三者关系的解剖学特点。SCA的形态常见有单干和双干型,三干和多干型的少见[4]。两侧SCA多对称发出,直径差别不大。SCA发出后绕大脑脚在中脑背侧和小脑之间向后行走,发出分支供应中脑、下丘脑、桥脑臂和桥脑背侧部分,沿途还发出细小的分支进入大脑脚,提供大脑脚的血液供应。SCA最终分布在小脑的上表面的大部分区域,沿小脑叶片之间的沟裂进入小脑,提供小脑的血供。SCA在第Ⅴ脑神经的上方经过,在老年病例中可形成血管袢,向外下方压迫该神经造成三叉神经痛。此处的压迫在三叉神经的上方,在手术中位置较深在。手术中如果损伤SCA或其桥脑的分支,有可能导致脑干梗死甚至导致病人的死亡。
2.2 小脑前下动脉
AICA起源于桥脑腹侧基底动脉中下1/3处,位置不恒定,可以缺如或与PICA共干,发育不对称,发出部位直径约1.20 mm。AICA发出后向下后外方斜行,越过第Ⅶ和第Ⅷ对脑神经根前面至绒球外上方后弯向下内,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分布于小脑下面前外侧部,尚有分支至第Ⅵ、Ⅶ、Ⅷ对脑神经根和桥脑下外侧部。AICA主要供应绒球、小脑的下面前部和延髓上部[5]。在内耳门处AICA形成袢状结构,一般有1~2个袢,袢的远端可突入内耳门中约3~5 mm。在CPA主要的分支有弓下动脉和回返交通动脉[6]。这些分支在CPA区走行都有可能成为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的责任血管[7]。
2.3 小脑下后动脉
PICA发自椎动脉或者基底动脉的下1/3,主要走行于小脑延髓裂中,是小脑下部最大的血管,平均发出部位直径2.70 mm。PICA发育不恒定,可以缺如,直径变化较大。一侧PICA缺如,同侧AICA 管径相对较大, 而AICA 一侧缺如则起代偿作用的PICA 管径相对较大,无同一侧AICA和PICA 均缺如者[5]。PICA偶尔也和AICA共干而由BA发出,走行一段距离后再分成两支,分别供应两者的支配区域。PICA在CPA行程迂曲,近侧形成1~4个袢结构。在小脑延髓裂中PICA主干绕过小脑扁桃体外侧,发出分支从中线附近向上行至小脑枕面,沿小脑叶片之间的沟裂进入小脑。CPA的静脉
3.1 岩静脉
岩静脉又名Dandy静脉、岩上静脉,指起于桥小脑角池汇入岩上窦的小静脉,主要由桥脑横静脉、小脑上脚静脉、小脑半球上静脉、水平裂静脉、半球下静脉、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等静脉汇合而成[8]。岩静脉多数粗短,悬于小脑和颅底硬脑膜之间,主干可以有1~3支,以单支者多见。单支岩静脉有1~4个来自小脑上面和桥脑的属支,多数注入岩上窦的前1/3,其中小脑半球表面及桥脑腹侧面的属支比较恒定。根据岩静脉的属支数目将岩静脉分为单干型、双干型、三干型和四干型,其中以双干型居多[9]。岩静脉的长度一般在1~3 mm,直径在2 mm以下[10]。已经证实岩静脉是压迫三叉神经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原因之一。岩静脉多位于三叉神经的后上方,当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时影响手术的操作,可以将岩静脉电凝切断。岩静脉被切断后大多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原因在于小脑中的静脉吻合丰富,该部位的静脉血可以通过其他静脉回流。但CHRISTIAN等[11]认为,手术中阻断或扭曲岩静脉有可能导致蜗神经的功能障碍。
3.2 岩下静脉
岩下静脉发自小脑、桥脑或延髓的外侧面,有时缺如。岩下静脉平均直径1.00 mm,向外侧走行,汇入岩下窦或直接汇入颈内静脉球部。
CPA的静脉窦
4.1 岩上窦
岩上窦是位于岩骨上方岩上窦沟内走行的、由硬脑膜构成的静脉窦,在海绵窦和乙状窦之间,正常的血流方向为由内向外。岩上窦收集来自岩静脉、岩骨嵴前方和中颅窝静脉的血液回流,在乙状窦膝的前方汇入乙状窦。岩上窦的作用在于沟通海绵窦和横窦,是海绵窦内静脉血的回流途径之一,在功能上相当于海绵窦和横窦之间的交通静脉。岩静脉在岩上窦的内1/3处注入,少数在中1/3处注入。
4.2 岩下窦(IPS)
岩下窦位于枕骨斜坡两侧的岩下窦沟里,是两层硬脑膜之间不规则的间隙,上端接海绵窦和基底静脉丛,下端在颈静脉孔的岩部和舌下神经管静脉丛及岩斜下静脉等形成静脉丛后注入颈内静脉或颈静脉球。IPS沿途接收多条静脉的注入,上部有海绵窦和基底静脉丛相连。进入颈静脉孔岩部后,和舌下神经管静脉丛、椎静脉丛及行走于颅骨外表面岩斜裂内的岩斜下静脉等组成静脉丛,偶见有髁后导静脉参与者,以1~2 支主干,一些小分支,穿颈静脉孔入颈内静脉或颈静脉球[12]。CPA的神经
5.1 面、前庭蜗神经
面、前庭蜗神经发自桥脑的腹侧、桥脑延髓沟的上方,由两个根组成,较大的是运动神经,较小的是中间神经。面神经发出后经过桥小脑角池走向内耳门。在此行程中,面神经与位听神经之间有一间隙,二者不发生融合。在内耳门附近,中间神经位于面神经运动根与前庭蜗神经之间,近侧段紧贴前庭蜗神经,中间段游离于面神经运动根与前庭蜗神经之间,远侧段与运动根联合成共干[13]。在内耳门处有小脑下前动脉分支形成的袢伴随,该袢可能压迫面、前庭蜗神经导致面肌痉挛或耳鸣。
5.2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从桥脑臂外侧发出,发出后向颞骨岩骨尖方向行走,从内侧越过岩骨嵴进入MECKEL 腔,并分成三分支分别从眶上裂、圆孔和卵圆孔出颅。在海绵窦部,三叉神经的分支与海绵窦外侧壁关系密切。三叉神经在桥小脑角池中为其神经根部分,距AICA、SCA和岩静脉较近,容易受到上述结构的压迫产生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根的主要滋养血管被称为三叉神经根动脉,由来自基底动脉的桥脑外侧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构成,这些滋养血管在三叉神经根处呈袢状或环状,分支或直接进入神经根,供应第Ⅴ脑神经。
5.3 后组脑神经
后组脑神经由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构成,3对脑神经发自相应的神经核团,向外侧走行汇成后组脑神经,在桥小脑角池中走行较短距离后进入颈内静脉管,并穿过该管出颅。其中副神经的脊髓根从下方上行,沿途有效的分支通过硬脑膜出颅。当PICA或AICA的分支压迫舌咽神经时可出现临床上的舌咽神经痛。
CPA的解剖结构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比较复杂的部分,也是神经外科医生不容易掌握和操作的区域之一。大部分的脑神经均从此区通过,手术的失误造成的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对于CPA的解剖结构的熟练掌握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二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经皮穿刺途径在头颈部和脊柱脊髓血管内进行的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医学影像科的诊疗科目,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神经外科。床位不少于30张,具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条件,能够独立开展动脉瘤夹闭、血管畸形切除、脑出血清除等手术。
2.神经内科。床位不少于40张。3.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影 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神经专业危重病人的救治要求: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
(3)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三)其他相关科室和设备。
1.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脑血管检查。
2.具备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四)有至少2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拟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二级医院,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需求。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区域范围内无获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县域内需要开展急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时无法及时到达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
2.由取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三级甲等医院派驻取得资质人员进行长期技术帮扶和指导,时间至少1年,1年后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
(六)拟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后方可开展。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神经血管介入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2.有3年以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或者放射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神经外科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内科、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神经内科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外科、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
3.经过卫生部认定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适应证。
(二)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由至少2名本院神经血管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本院神经血管介入医师担任,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术前和术后管理方案。
(三)实施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建立健全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后的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和记录。
(五)在完成每例次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诊疗后10个工作日内,使用卫生部规定的软件,按照要求将有关信息报送至卫生部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通知另行下发)。
(六)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病例原则上不少于1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30例。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治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6%,死亡率应当低于3%;治疗例数不足100例的,每年与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的死亡病例数不得超过3例。
(七)具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30例。
(八)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进行公示。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已经获得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平均住院日、病人生存质量、病人满意度、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或者医师,暂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责令整 改,整改期不少于3个月。整改后评估符合条件者方可继续开展相关技术;整改不合格或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向社会公示。
(九)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
2.建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在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患者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
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四、培训
拟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不少于12个月的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由卫生部认定,且具备下列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准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2.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神经血管介入床位总数不少于150张。收治病种应当包括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脊柱脊髓血管性病变等。3.有至少3名具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1名为主任医师。
4.有与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5.每年完成各类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50例;或者医疗机构持续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10年以上,累计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000例;至少有1名医师近3年来每年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
6.相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
1.使用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2.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
3.按照要求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期测试、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
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记录。
5.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能力决定培训医师数量。
(三)神经血管介入医师培训要求。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完成不少于100例诊断性脑与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和不少于50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作为术者完成不少于40例诊断性脑与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和不少于20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3.在境外接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系统培训12个月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五、其他管理要求
(一)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和考核,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10年以上,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或者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5-10年,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300例。
5.近3年未发生二级以上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3%,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死亡率低于3%。
(二)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参加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8年以上、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
4.近3年未发生二级以上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3%,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死亡率低于3%。
第三篇:区角活动总结
中班三月份区角活动总结
在幼儿园各项教学活动中,区角活动有着它独特之处,它不仅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幼儿而且还使幼儿在其中得到发展。因此重视区角活动,合理开展丰富的区角活动,必将使每一位幼儿得到更深的发展。走进童心世界,不仅仅是尊重、了解、理解幼儿,还应努力促进其发展。然而“养料”从哪里来,仅仅靠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汲取的那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是幼儿们对该教育活动内容不一定会充满兴趣;二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幼儿们动手参与的机会太少。这不免让他们觉得乏味,于是幼儿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观察与分析,找到一种使幼儿得到发展与提高的途径,这种途径便是区角活动。因为区角活动有着它优越的条件:
1、参与区角活动幼儿完全是自愿的,幼儿可以自主行为,不受控制,没有被强制之感;
2、在区角活动中幼儿
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发挥和体现。由此可见区角活动已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必然所在。
对中班的孩子来讲,对事物的兴趣显得极为重要。因为这一年龄段幼儿的理想、信念尚未形成,知识经验的积累来源于兴趣,兴趣能把幼儿的认知与行为统一起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例如:我们的“想一想,接着画”活动区角,就很好的体现了认知与行为的和-谐统一,幼儿在这个活动区角里芽一班的幼儿在玩一玩,画一画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会画面的构思,还能使幼儿的手、眼、脑得到更好的协调发展。再如:我们的“夹一夹,数一数”活动区角,芽二班的孩子们在练习夹豆子的过程中,自然的就练习了分类、数数,以及认知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同时孩子的专注力得到了培养,小手肌肉群也得到了协调发展。
在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对区角活动往往是兴致很高,每次到活动结束时,仍有许多幼儿玩得乐此不疲,总是要求老师在玩一会儿,这就表明幼儿对区角活动充满兴趣。当幼儿对某一事物充满兴趣的同时,他们就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也就是吸取养料,而这种学是积极的学,主动的学,快乐的学。区角活动属自由的游戏活动,幼儿的自由度很高,在高度的自由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就又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熟练、灵活地运用技巧来解决问题。
俆聖洋高兴地喊:“老师,老师快看看,我摆得小房子多漂亮!”这时我顺着他的兴趣加以引导,引导他们拼摆出一幅完整的画面。还有一次,雨萌、雅文等几个小朋友在建构区里玩,他们商量着用废旧纸箱做的大型积木,搭建一个“小超市”。就在他们分配角色时争吵了起来。这时我们及时参与了活动中,由于我们的参与,孩子们的战争自然就结束了。并且很高兴得玩起了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您好,欢迎光临、欢迎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在区角活动中,我们需要研究教育对象,依据特定的教育对象的实际,主动创造适宜有效的指导方法。不断地发现问题,就不断的进步。例如:
由于他们的年龄比较小,理解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因此在数学集体教育活动中,对比较抽象的问题不宜接受。于是,我们在区角里,专门为他们创设了数学操作区角,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来理解、来感知。在他们操作的过程中我们给于指导。记得有一次,在玩区角活动时,我们发现马梓萱小朋友对物体一一对应的点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于是我们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区角活动中为他创设了“筛子”游戏区角,来激发她对数的学习兴趣。在玩的过程中我们及时给与指导与帮助。通过一周的区角游戏活动,马梓萱果然对数产生了兴趣,对一一对应的正确点数物体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区角活动发展的深入,我们使每个区角内容更加丰富起来,使他向纵深发展,让幼儿不断接受新的挑战,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得到提高。例如:我们的“夹一夹,数一数”活动区角,让本来不会使用筷子的幼儿去夹数大的粗造的东西,给他一个成功的体验。本来有的孩子会使用筷子了,我们会让他夹数更小更圆滑的东西,给孩子创造一个自我挑战的机会。
我们开始创设区角活动的时候,难免会让家长们帮助我们搜集一些废旧材料,为此还得到了家长们的不理解。可是通过我们的家园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们观摩了幼儿的区角活动情况。使家长们真正的了解了区角
活动的意义所在。在家园半日开放活动观摩幼儿的区角活动时,我们班的家长感慨地说:“别说是孩子了,就连我们当家长的也想动手玩一玩”、“你们创设的这些区角,真正能挖掘孩子们的潜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们学习兴趣”、“孩子们在区角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一起玩得这么开心,孩子在这里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合作。这正弥补了独生子女时常在家一个人独处的缺陷。”可见,我们创设的游戏区角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第四篇:区角游戏总结[定稿]
大班下期区角游戏总结
大二班
黄渠
活动解析
指南解说指出“幼儿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的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游戏。那怎样对游戏进行把握?怎样的材料投放才能引发幼儿在游戏中的自发学习行为?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这一学期我班丰富了一些材料,进行的是开放式投放,有非结构化的游戏材料,如:绳子、盒子、瓶子、木桩等。也有低结构化的游戏材料,如:积木、雪花片等。在游戏中孩子们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先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本期区角游戏进行总结和评析:
一、孩子在游戏中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当他们获得新的材料时,他们会反反复复的进行重复游戏,当孩子在重复这一行为时,这一行为就是幼儿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知识和能力,他们的每一次重复,对孩子们掌握和巩固这一知识和能力有极大的意义。比如:在玩插塑
玩具“雪花片”里,开始拿到玩具时是随意的拼插,插上了就满足了,慢慢的孩子们会插出各种各样的造型了,比如剑、枪等,孩子们相互合作插出比较大型的东西来,比如:车车、花环等,我们也在游戏中看到孩子们玩耍时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插绳子,孩子们开始时是AB;ABC;ABC——ABC——ABC;A10、B10、C10——A10、B10、C10。,越插越长。数学当中的一个按特征分类、按规律排序、点数、数物结合、目测、测量等。孩子们都在游戏中自 发的学习。
二、孩子在游戏中的学习效应:
常言道:聪明的孩子会玩,游戏是孩子们已有经验的一种练习和表现,比如孩子们会反复跳绳,还会用接球盘完出新花样。在游戏中也获得了哲学思想 比如游戏:结婚
三、游戏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怎样培养优秀的孩子?怎样让孩子聪明?怎样让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怎样让孩子们拥有勇敢坚定的意志品质?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解决。当孩子们看到环形钢管,就自发的玩起了钻山洞的游戏。轮胎让孩子受了伤,孩子们过后也不害怕。依然去玩。为了达到游戏的目的,孩子们会力所能及、竭尽全力、动脑筋、认真思考。
四、下期游戏思考
本期以来,我班主要以幼儿自主游戏为主,材料较丰富,但却 忽略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观察与指导,想到‘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句话,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深感惭愧,在下期一定多与孩子们玩游戏,多看,多思考,在提高孩子游戏水平同时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一定多观察孩子们的游戏,适时给予支持,尊重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意愿,将游戏继续下去。
第五篇:浅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管理规范
卫生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2〕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加强我国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行为,加强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本规范要求,组织对辖区内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和医师进行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及时将取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向社会公布,并报我部备案。
附件: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卫生部办公厅
—1—
2012年7月9日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经皮穿刺途径在头颈部和脊柱脊髓血管内进行的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医学影像科的诊疗科目,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神经外科。床位不少于30张,具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条件,能
—2— 够独立开展动脉瘤夹闭、血管畸形切除、脑出血清除等手术。
2.神经内科。床位不少于40张。3.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
—3— 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神经专业危重病人的救治要求: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
(3)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三)其他相关科室和设备。
1.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脑血管检查。
2.具备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四)有至少2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
—4— 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拟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二级医院,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需求。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区域范围内无获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县域内需要开展急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时无法及时到达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
2.由取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三级甲等医院派驻取得资质人员进行长期技术帮扶和指导,时间至少1年,1年后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
(六)拟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
—5— 评估后方可开展。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神经血管介入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3年以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或者放射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神经外科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内科、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神经内科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外科、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
3.经过卫生部认定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6—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适应证。
(二)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由至少2名本院神经血管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本院神经血管介入医师担任,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术前和术后管理方案。
(三)实施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建立健全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后的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和记录。
(五)在完成每例次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诊疗后10个工作日内,使用卫生部规定的软件,按照要求将有关信息报送至卫生部及省
—7— 级卫生行政部门(通知另行下发)。
(六)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病例原则上不少于1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30例。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治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6%,死亡率应当低于3%;治疗例数不足100例的,每年与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的死亡病例数不得超过3例。
(七)具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30例。
(八)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进行公示。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已经获得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平均住院日、病人生存质量、病人满意度、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
—8— 等。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或者医师,暂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责令整改,整改期不少于3个月。整改后评估符合条件者方可继续开展相关技术;整改不合格或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向社会公示。
(九)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2.建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在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患者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
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四、培训
拟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不少于12个月的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由卫生部认定,且具备下列条件:
—9— 1.三级甲等医院,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准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2.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神经血管介入床位总数不少于150张。收治病种应当包括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脊柱脊髓血管性病变等。
3.有至少3名具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1名为主任医师。
4.有与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5.每年完成各类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50例;或者医疗机构持续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10年以上,累计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000例;至少有1名医师近3年来每年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
6.相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
—10— 1.使用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
2.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
3.按照要求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期测试、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
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记录。
5.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能力决定培训医师数量。
(三)神经血管介入医师培训要求。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完成不少于100例诊断性脑与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和不少于50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作为术者完成不少于40例诊断性脑与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和不少于20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11—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3.在境外接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系统培训12个月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五、其他管理要求
(一)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和考核,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2— 4.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10年以上,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或者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5-10年,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300例。
5.近3年未发生二级以上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3%,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死亡率低于3%。
(二)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参加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8年以上、具有主治医师
—13— 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
4.近3年未发生二级以上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3%,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死亡率低于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