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迎检”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迎检就是迎接上级领导或部门的检查考核。迎检心理,就是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迎接上级的检查考核而展开的心理。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看检查时准备的扎实不扎实,资料档案准备的规范不规范,检查过程中氛围营造的浓不浓,看汇报的精彩不精彩。相反,工作搞没搞,搞得扎实不扎实、到位不到位,有没有亮点,实效如何,几乎没有人去关注,只要检查的时候能看到,汇报里面汇报了,那么就是搞了就有效果。
面对各类检查,临时抱佛脚、加班搞突击的事更是屡见不鲜。迎接检查,整理档案资料是排在首位的。对照检查内容,有的资料要整理出来,没有的资料制造出来,要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别人没有的我要有,别人有的我要有特色。其次是装点门面。每一次检查几乎都要选点,点成了展现工作成效的重要载体,哪里场面大,视觉效果好,有冲击力,能够显示工作成绩,哪里易于包装能够凸现工作特色,势必成为重点包装的对象。检查点周围环境卫生的清洁,上访户等有碍门面人群的清理安抚,宣传牌、效果图的制作摆放,群众代表的挑选培训,下车点、停车点的确定等等方方面面都要精心安排。对检查工作的重视不重视,全在门面装点环节体现,因此在本环节往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再次是准备汇报材料。不管什么工作,汇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项工作是否能得到上级的肯定,决定着相关负责人的前途命运。材料准备之前,领导们往往要召开一个简单的碰头会,汇报材料要求经典精炼精悍,要凸显工作措施、特色和成效,一般都是三段论,基本情况、具体做法和成效,存在问题和不足,重点放在前两部分,至于存在问题和不足,往往是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看似三言两语,却要恰到好处,注意轻重,一是不能自己扇自己嘴巴,二是要有实质性内容,往往是通过戒骄戒躁的态度赢得上级部门政策或财力方面的支持。检查点包装好了、汇报好了,上级领导就会觉得你对工作重视,对我本人重视,会干事,一高兴,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多照顾。如果你连这检查工作都准备不充分、不到位、不扎实,领导脸上挂不住,以后你就成了大小会议上被点名或列举的反面典型,有啥好项目、好事情领导就会觉得你靠不住,撑不了体面,你也就慢慢地也就被边缘化了。
因此,没有那一级检查没人敢不重视。不重视检查,怠慢领导就意味着你政治敏锐性不强,工作态度不端正,对上级领导有意见,也许你平时工作就邋里邋遢,无所作为,这也就意味着你没有进步的前途。检查基本成了衡量工作和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慢慢的在工作中就普遍形成了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工作不求实效、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务虚不务实的现象。
凡此以上种种,究其根源,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检查考核机制自身存在不足。根据长期形成的检查习惯,无论哪一个级别的检查,都是按照固化的模式。一般由安排检查内容,明确检查队伍组成,确定检查点、准备检查资料、现场查资料、观摩检查点、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表态发言、点评反馈等几个环节组成。上级部门统一设置的检查内容不能有效切合地区、单位的实际情况,检查项目或目标责任书设计的项目过于片面化、程式化,以致于检查过程缺乏相应的科学性、灵活性,检查人员只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又由于一项检查往往安排的时间紧、路线长、内容多,检查人员不可能按部就班、面面俱到,检查工作时只能走马观花,以点带面,掌握不了实际情况,造成检查只是简单地履行职责,流于形式。
二是缺乏对工作过程的监管督查。各项工作重开会、重安排、重发文,重汇报、重调度,不注重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督查推进,往往给人感觉雷声大雨点小,导致有些工作石沉大海不了了之。对该抓的工作、该抓的项目不能切实抓在手上,不能时刻督促指导,不掌握实际情况,往往有时间才深入,有问题才调研,抓过程管理随意性强,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监管督查机制。等到上级通知开展工作检查时,才要简介,要进展、要措施,要各环节的资料,才背稿子掌握实际情况,检查来临时打前站,一级督查一级,作指导、补资料、包装点型,忙得焦头烂额。部分工作落实单位平时工作责任不明确,办事拖拖拉拉、推诿扯皮,遇事手来给手,脚来给脚,冲淡了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地位,以致工作重点变成了不断的应付检查。久而久之在各单位形成一种共识,只有检查的时候才有工作,只有检查时才干工作,只要在检查时做好了,检查考核时过关了,那么工作也就完成了,完全没有人去管工作的真正效果和工作质量,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更是无暇顾及。
三是不顾实际盲目追求速度效率。面对各种铺天盖地而来的检查,没有人不感到头疼,突如其来的检查往往会影响一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不管什么工作,都有它的流程,都有它的时间性和阶段性,而且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照实际情况去做。可检查往往不考虑这些,为了凸显工作成效,过程要缩短,程序要简化,总结要提前。以致于一些单位为了迎接检查,盲目追求速度和效率,缩短工期,简化工序,工作刚安排完,就着手开始总结,把原本能实实在在搞好的的工作,变成了赶时间、完任务的虚事,最终导致工程质量缩水,工作质量不高,久而久之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认为政府搞工作都是一级搞给一级看,应付检查,完任务,务虚不务实。
四是制度建设缺乏有效跟进。对于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提出的“四风”可谓是找准了病根,但这个病根产生的土壤,我觉得还是制度问题。按照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观,政绩观其实都是在后天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一点一点的形成的,没有社会外在因素的作用和诱导,没有滋生腐败的土壤,相信他个人是不会自己腐败变质的,这说明我们的社会风气,社会制度还存在一些纰漏和不足。所以各类社会制度的建立健全,对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就和一个家庭一样,家风和家教决定了这一家人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状况。
第二篇:风险问题的产生根源
风险问题的产生根源
采取的措施
个别单位思想发动还不够深入,领导重视程度还不够,深入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我们要通过今天的再动员,全面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服务意识,解决突出问题,不断加强公司内质外形建设,树立国家电网品牌形象,切实为广大客户服好务,为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出新贡献。
通过实施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以优质、规范的供电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塑造统一的服务文化,打造一流的员工队伍,铸造卓越的供电服务品质,有利于促使公司“三个建设”的决策部署在公司系统落地生根,有利于增强服务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战斗力和执行力,有利于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加强明察暗访和供电服务考核,加强各部门协作,提升工作质量,减少客户投诉,努力把供电服务问题的苗头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进一步畅通渠道,通过95598热线、行风投诉信箱、领导对外接待日等多种形式,受理客户投诉举报,并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严格考核、积极整改。
一是明确目标、坚定信念。公司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和全体员工,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秦总在公司二届一次职代会上提出的争创第一的既定目标,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好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我们要保持行风建设、“满意工程”、“机关效能年”活动与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的连续性、一贯性,要像抓“机关效能年活动”一样,切实抓好创业服务年活动,既要克服懈怠情绪,找准活动的切入点;更要克服自满情绪,不陶醉于已有的成绩。应该看到,今年我们面临的工作难度和压力非常大:一方面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参加测评的其他部门、公共服务类单位今年的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同时各级监测点、广大客户监督和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对供电服务的要求和满意度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各单位千万不可盲目乐观,要按照既定的工作目标和分阶段、分步骤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做好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发动,要求覆盖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不留死角,在公司系统营造人人讲服务、处处抓服务和勇争第一的浓厚氛围。
二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全员参与、严格奖惩的原则,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各单位要把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是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对工作要“亲自抓、负总责”,对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带头做工作的实践者、示范者和推动者。分管领导要抓好自己分管范围内的工作,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抓好职责、任务的分解落实,明确各项工作进度节点,把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保障工作既定目标的实现,公司将加大考核力度,年终对活动进行总结、表彰和奖励,对开展不力、影响公司活动成绩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三是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活动各牵头部门要加强平时的相互协作配合,主动、超前地开展工作,牢牢把握活动工作重点和关键,深入一线,加强调研,指导基层和一线工作开展,认真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各单位、各部门要统筹协调、有机衔接,将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与公司电网发展、企业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建立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做到上下联动,快速响应,及时化解活动中的各类矛盾、问题。要坚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确保活动有序、深入开展。
四是强化督查,注重实效。公司将进一步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对各单位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单位要充分运用日常督查、明察暗访、效能监察、受理投诉等手段,及时发现并解决创业服务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单位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与地方效能办和省公司监察部、营销部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各级综合监测结果和工作要求,认真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及改进办法,进一步提升监测点和广大客户的满意率。
五是创新举措,健全机制。各单位在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中,要善于创新、总结,及时将服务创业实践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进行宣传推广、完善提高,充分利用服务工作实践,不断丰富、深化“三个建设”,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其他相关制度,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为优质服务常态化提供长效机制。
六是加大宣传,引导舆论。各地市公司要结合下一步省公司与地方政府的会谈工作,加强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走访、沟通,增进政府对电网建设等方面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继续加大活动的宣传力度。对内要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持续报道活动的进展情况,大力发掘和宣传服务创业的典型事例及工作经验,带动全员服务;对外要重点宣传供电优质服务的新亮点,反映电网建设的新成就,展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举措,树立国家电网品牌的新形象,不断提高社会满意率、知名度和美誉度。
品牌服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公司系统全体干部员工要积极投身到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中,确保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实现江西进位赶超、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消防官兵心理问题产生原因浅析
消防官兵心理问题产生原因浅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消防部队官兵心理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各种观念的碰撞日益加剧,广大官兵在集中精力迎接各种挑战中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不能正视现实、缺乏适应能力的官兵会产生困惑、迷惘、紧张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嫉妒、自卑、包袱、恐惧、压抑、挫折等心理疾病。找出官兵心理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对在部队展开心理素质教育与疏导,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造成消防官兵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外部因素,即所处社会环境不利影响;二是内部因素,即官兵自身条件的不利影响。
(一)主观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的原因。由于每个人受到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对问题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使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在认识上也是不一致的。比如:多数官兵都不愿从事灭火救援工作,一是怕苦怕累;二是灭火救援工作危险性大,不安全;三是工作清贫,没有实惠。
2.道德素质的原因。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动。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存在问题,那么他就不会有高尚的行为。比如有的私心杂念重,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有的思想消极,不思进取等。3.生活习惯的原因。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这个群体而独立存在的。消防官兵也不例外,他们也会受到家庭影响和
沾染社会上不良风气而养成恶习。如有的性格怪癖,性情暴躁;有的我行我素,无视纪律,不服从管理等。
4.个人性格原因。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恩格斯指出:“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比如有的官兵脾气粗暴,情绪偏激,做事不计后果;有的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时改时犯;有的对立情绪大,自暴自弃等。
(二)客观原因分析
一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部分官兵在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上引起的思想问题增多。二是信息传播的现代化,使部分消防官兵思想变化加快,特别是国防形势复杂多变,官兵在政治信念上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认识问题。三是由于消防部队工作的特殊性,消防官兵接触人员广泛,接触阴暗面多,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资本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渗透的渠道增多,使官兵易受腐蚀。四是部队所处环境艰苦,任务繁重,特别当工作出现挫折时,领导没有积极做好工作,处理问题简单,引起感情淡漠。五是单位风气不正,奖惩不明,分工不合理,生活上关心不够,压抑了一些同志的上进心,还有的管理松懈,八小时以外形成失控漏管,制度不严,未能有效地堵塞思想认识错误的漏洞。
(三)消防工作具有的危险性和艰苦性的影响
1.消防工作具有高度的危险性。消防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是对消防工作的形象概括。从事消
防工作的官兵随时要臵身于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机情况,面对各种突发事件,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这就决定了消防官兵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2.消防工作量多面广、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是消防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据统计,消防官兵平均每年加班120个工作日。基层消防中队常年24小时执勤备战,如遇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保卫工作更加紧张、辛苦;从防火工作来看,近年来消防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基层消防大队(处、科)在没有普遍增编的情况下除了抓好日常的监督工作外,还要完成日趋频繁的专项整治、重大活动保卫等任务,广大的防火监督干部长期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长期快节奏、超负荷、高强度工作必然对消防官兵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一些官兵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并且有的基层官兵因劳累过度而患上疾病。
3.临时性额外任务多使从事基础工作的时间无法保证。一是各方交待的任务多。消防机关各部门都把基层大(中)队作为其职能部门,都给他们派任务、定指标,要求填报表、报数据,而且有时间、有指标、有考核,使基层官兵整日泡在琐事杂务堆里不得脱身。二是紧急任务多,特别是全国消防部队广泛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后,紧急任务越来越突出。一旦有任务,常是全体加班,不时还碰到个别领导交办的急如星火的事务,官兵工作再忙也要腾出时间先办。这些额外的差事,占用了消防官兵开展基础工作的时间,使其不得不通过加班来完成。
4.工作要求高、考核严使个别官兵难以适应。消防部队作为一支公安现役部队,具有严格组织纪律性,对官兵有诸多的要求和约束。消防工作的各项指标细,考核要求高,这对加强消防部队按纲建队,推进部队正规化建设是必要的。但是部分官兵知识面窄,技能单一,难以应对工作的要求,而产生畏难情绪,尤其是年龄长的,其地位也受到年轻人的挑战,使一些官兵整日担心任务完不成,担心退伍转业,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5.心理知识缺乏和管理教育方式简单。从消防部队目前情况看,不少领导和机关工作中错把心理压力当作思想问题,简单地把消防官兵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当作“思想消极”或“不守纪律”来对待和处理;对官兵的心理卫生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心理卫生教育排斥在教育训练的课堂之外,有的即使搞了教育,也是蜻蜓点水,因此消防官兵缺乏应有的心理卫生知识。有些带兵人管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是从说服教育出发,而是打骂体罚,严重地损害了消防官兵的自尊心,有的消防官兵因此产生了自卑心理,有的甚至得了恐惧症或抑郁症。解放军第215医院对100例精神障碍患者调查,有28例是由于接受能力差被当成思想消极、作风松散受到批评,甚至遭到打骂体罚而诱发的。
(四)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1.在承担义务方面产生愧疚感。繁重的工作,使消防官兵与家人聚少离多,缺乏感情交流,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家庭关系不协调、亲子关系疏远、夫妻沟通困难、家庭隔阂严重等问题,给消防官兵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即使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职业的“综
合疲劳症”又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较易发生角色冲突,难以履行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久而久之,在官兵心理埋藏着愧对父母、愧对家属、愧对子女的强烈情绪,心理极易被严重“愧疚感”的阴影所笼罩而难以自拔。
2.在需求实现方面存在心理挫折感。作为社会成员,消防官兵同样会产生各种需求,但是当他们某些个人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从而形成心理挫折感,进而产生心理压力。一般而言,消防官兵较多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入党、评优、晋职、改选士官、学技术、考学等需要。大多数同志渴望获得这些荣誉,这并非仅是名利的需要,也是获得他人尊重和承认的心理需要。二是个人进修,想获得高学历等发展性需要。受“靠知识吃饭、凭本事竞争”的影响,消防官兵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大大增加。他们时常担心转业、退伍回到地方后进不了好单位,特别是能力较弱、素质一般的官兵,忧虑更多一些。在部队调查中发现,一股新的求知热在警营兴起,官兵成才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有些官兵为了在部队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自己的第二次就业做好准备,不惜牺牲业余时间自费学习企业管理、商业营销、计算机网络等热门的专业知识。当这种强烈的愿望因警营客观环境和个人主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实现时,有些官兵就产生了强迫、忧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三是个人问题和家庭隐忧难以排解。如婚恋问题毫无进展,会产生孤寂感。消防部队相继推出任职资格考试,逢进(晋)必训,逢进(晋)必考,每年轮训等一系列的改革举
措,这些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各种教育活动、各种培训考核不过关,不仅脸面不光彩,而且直接影响提职晋升、工资待遇等,加大了消防官兵的心理压力。在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健全之际,家属下岗、子女教育、就业、住房、家庭生活负担等问题都会使消防官兵的心理压力倍增。
(五)消防官兵自身条件的影响
1.身体和心理素质欠佳。长期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对消防官兵的身体构成直接威胁。长期劳累会导致疾病缠身,加之心理素质欠佳,就会给消防官兵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另外,疾病的直接结果是产生对病情的担忧,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加之无法把压力变为动力或化解压力,使自己时常处于紧张与应急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压力反应。
2.知识和能力有缺陷。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智力、能力等方面与同事的差距,影响了官兵个人目标的实现,致使某些人的行为极端化。这是消防官兵心理压力爆发的直接行为体现。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日趋复杂的消防环境和部队正规化建设的要求,官兵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消防工作发展的需要。知识和能力的缺陷直接影响了消防官兵个人的发展,诱发了官兵对前途的担忧,滋生严重的心理焦虑,进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3.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消防工作是社会工作,消防官兵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就需要良好的人际交
往能力。而现实竞争机制负效应的渗透所造成的人际交往距离的扩大使沟通难度增加,再加上一些消防官兵习惯了以管人自居的社会角色,限制了人际交往;或个别官兵因为性格或者其他缘故,比较敏感多疑,不善与人合作,没有处理好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和被动,限制了日常工作的协调。这些因素都给官兵设臵了障碍,既影响工作,又影响心境,逐渐形成压抑心理,带来心理压力。
第四篇:腐败产生的根源及治理
腐败产生的根源及治理
一、没有真正的监督机构
我国的监督机构:审计、纪委。纪委查出的问题是保护同志;审计出的问题不会受到重视。这就没有真正的监督机构。
二、没有真正的做好网底防护工程、腐败的产生是事后发现,事前预防不到位。
三、监督机构不产生真正的监督作用。监督机构只对下一级有查处权,中共中央纪委可以查处省部级单位,省部级单位可以查厅局级单位,厅局级单位可以查县处级单位。
四、官员为民服务的意识逐步淡失,而邪恶的欲望不断膨胀。
要扼制腐败:
一要增强监督者的责任意识,提高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认识到,党的权力是属于全体党员的,国家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如果放弃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就是放弃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也是对腐败分子的放纵。
二要加强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真正落实中央《纪律处分条例》,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要切实落实党内监督十项制度,严格执行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民主生活会、巡视、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健全和完善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强化媒体监督,监督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建立健全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的机制。
三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整合监督资源。把党风监督与党外监督、组织监督与法律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等有效结合起来,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第五篇:浅析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
浅析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
摘要:从2001年以来,《新闻记者》评选“十大假新闻”,已坚持了整整十年。为此,原主编吕怡然先生专门撰文诉说衷曲:鞭挞“客里空”,自然是见义勇为、义无反顾,然而也不无感慨:“十年了,我们无惧,但有困惑。心底无私天地宽,面对无理交涉和诉讼,我们并不害怕,以事实说话,凭证据论辩。但我们的困惑挥之不去:为什么如今真实性这个新闻的铁律在现实的诱惑面前会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浮华浮躁浮夸肤浅之风在新闻界如此盛行?为什么一些新闻把关人对疑窦丛生的虚假信息会如此漫不经心?为什么至今尚未对造假责任者实行‘零容忍’、‘零宽恕’,以致常常无人为造假担责?”
关键词:虚假新闻社会风气职业道德市场竞争
正文:
客观事情,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是致命的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新闻如果是虚假新闻,那么会对人民群众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等等
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真实反映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成就和进展,客观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新闻信息。
从2001年以来,《新闻记者》评选“十大假新闻”,已坚持了整整十年。为此,原主编吕怡然先生专门撰文诉说衷曲:鞭挞“客里空”,自然是见义勇为、义无反顾,然而也不无感慨:“十年了,我们无惧,但有困惑。心底无私天地宽,面对无理交涉和诉讼,我们并不害怕,以事实说话,凭证据论辩。但我们的困惑挥之不去:为什么如今真实性这个新闻的铁律在现实的诱惑面前会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浮华浮躁浮夸肤浅之风在新闻界如此盛行?为什么一些新闻把关人对疑窦丛生的虚假信息会如此漫不经心?为什么至今尚未对造假责任者实行‘零容忍’、‘零宽恕’,以致常常无人为造假担责?”显然,吕先生所说的困惑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虚假新闻的产生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社会风气浮躁。现在社会上许多人言行严重不一,台上台下,人前人后,家里家外,白天晚上,表现出了“双面人”特点。媒体记者身处其中,不可能不受影响。而且,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在现在的新闻队伍中,仍然有为“宣传需要”夸大典型人物事迹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话,好大喜功,这就造成许多新闻媒体常常只讲成绩不讲问题,使得群众产生了一种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可信的总体印象。
2、约束机制和整顿措施不完善,管理偏于粗放。大人不让孩子说谎,首先自己不能说谎。明明发生了应该公开的事故,就是不让报;明明死了5个人,就让说3个。类似的情况,许多媒体都经历过。有人把管理上的问题概括为:一是只能批外地,不能批本地。二是只能批群众,不能批干部。三是只能批下级,不能批上级。四是只能党报报,不能晚报报。五是只能延后报,不能提前报。六是只讲什么不报,不讲什么能报。七是只说禁止,不说解禁。八是只说限制,不说发展。九是只许百分之百正确,不许万分之一差错。十是只批评,不表扬。李长春同志反复强调要“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管理上一味地堵截不是个办法,有些堵截也是造假。杨万里的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而且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明明写着老百姓享有的“四权”:知情权、表决权、参与权、监督权。
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来规范和约束新闻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新闻行为,社会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力量薄弱,虚假新闻产生后除了受到道德的谴责以外,没有明确的处理方案,是虚假新闻得不到有效根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3、受众特殊的心理需求——猎奇心理。学者陈力丹指出:“出现这么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各种媒体经常为迎合受众对名人的好奇心理,比较关注所谓的“名人近期动态”,以此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如2008年具有轰动效应的假新闻《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
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四点:
1、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理论修养欠缺,也可以说是责任心不强或知识能力不足等主观上的问题。新闻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社会责任感。而个别新闻媒体、尤其是地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对国家、政府决策没有很好的理解把握,曲解或者片面理解相关政策,写出的报道往往有失公正。2007年网上争议很大的“华南虎照片”造假事件,当地媒体从宣传本地出发对“华南虎照片”的报道也许对地方发展有一定效果,可却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侵害了广大受众的知情权,显然当地新闻媒体的个别从业人员的政治理论修养尚有不足。而且目前媒体从业者大多较年轻,流动性较大,有些记者涉世不深,经验尚浅,知识也不全面,缺乏对新闻事件、信息的敏感和鉴别的经验,对于某些方面的虚假新闻,不能及时准确地鉴别。还有些记者没有认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仅凭片面的采访写新闻,结果产生虚假新闻。另外,法律知识贫乏也是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理论修养欠缺的一个表现。
2、利益驱使记者造假,为追求轰动效应或个人名利而不辨真伪虚实。这里的利益包括精神和经济两方面。记者为了获得名誉编造假新闻,“纸馅包子”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有的记者对新闻时效性、可读性的考虑往往超过了对真实性的追求。有不少虚假新闻,记者或编辑只要再多花一点功夫核实一下,很容易发现漏洞,但是出于追求轰动效应,“抢新闻”的考虑,有些记者宁愿先登出来再说。虽然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达到了,但却违背了新闻必须真实这个最基本的原则。另外,有些商业机构或个人为了自我利益或其他目的,不顾公道制造新闻事件提供给新闻媒体。虽然很多谎言漏洞百出,但新闻媒体为了在受众中引起轰动,不辨真伪虚实,甘被诱惑,结果产生了虚假新闻,误导和愚弄了广大受众,破坏了媒体的公信力。
3、新闻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缺乏。任何行业和个人都有它的社会责任,新闻从业人员由于自身行业的特殊性,社会责任感更为突出。社会责任感缺乏,往往导致报道的角度把握不准,从而使受众产生不正常的社会心理。《新华日报》2005年11月10日B1版上曾刊登一条以《海门建立公务员退出制度》为标题的新闻消息,文中称“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海门市公务员退出机制已经出台,打破公务员管理中„只进不出‟的格局……”消息见报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众多媒体争相转载。这条因记者未经证实就报道的假新闻,严重干扰了政府和人民群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4、媒体非正常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轰动效应,不惜刊发虚假失实的新闻报道,展开恶性竞争,新闻事件怎么“轰动”怎么写,全然不顾事实的真相。有人对《新闻记者》杂志连续4年评出的假新闻进行统计,发现凭空编造的虚假新闻占1/3以上。为了轰动效应,有的从业人员什么假都敢造,什么故事都敢编,简直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5、虚假新闻处罚中存在的问题
2007年4月至7月,鉴于“纸馅包子”、“美国枪杀案是中国留学生制造”等重量级假新闻的系列出炉,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电视台播发通报,严肃新闻出版工作纪律,建立重大失误责任追究纪律,一时间行业之风得到肃清。但“风头”一过,年底的假新闻就卷土重来。由此可见,不建立“长效机制”,单靠一事一抓,就事论事,短促突击,权宜之计,是无法有效遏制假新闻的。
与西方媒体的“独立调查小组”相比,我国的虚假新闻的揭发缺乏权威独立的评价机构,调查程序也不够独立、公开、透明,当我们无法对虚假新闻突破媒体严格的编审关口并得以刊发的具体过程进行复原时,也就难以真正发现媒体内部审稿制度存在的缺陷,难以对其运用效力和效率进行可靠性评估,从而无法对症下药。[16]
媒体处罚不够严谨,事发后数天内即对刊发虚假新闻的当事者做出包括纪律处罚和除名的处罚决定,处罚依据多为“杜撰”、“未经核实”、“仓促成稿”、“隐瞒”等,缺乏详细、全面的处罚调查报告,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责任问题,净化行业风气。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对于假新闻曝光后的处理问题,国内的大多数媒体是采取“鸵鸟政策”的,置之不理者占八成以上,部分媒体为自身过错开脱辩解,只有少数媒体采取道歉纠错的反应。
如何有效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
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说过:“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最大限度地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社会监督是有效遏制虚假新闻产生的基本保障。“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一理论在新闻界同样适用。要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要加强对新闻传播的监管,加强新闻立法,使新闻行业行为有更多的法律依据。
2、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有效遏制虚假新闻产生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提高认识,增强坚持真实性原则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自觉地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要求,并将其转化为正确的职业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杜绝虚假新闻。
其次,一个具有新闻职业道德的人要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全部新闻工作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每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当以此为原则、为标准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审视自己的新闻实践活动是否做到了实事求是,是否做到了全面、准确地报道新闻,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第三,要增强法制观念,防止新闻侵权。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法制观念,掌握好“法”与“非法”的界限,自觉遵守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尊重法人和公民的各种合法权益,防止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和侵权、毁誉现象。
另外,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自觉堵塞造成新闻失实的各种漏洞。真正的有效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