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感悟及思考
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感悟及思考
11月22至25日,迎着冷空气的来临,我有幸参加了赴山东青岛即墨二十八中和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参观学习活动。几天的行程紧张而又充实,两所学校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我感受最深的除了其浓厚的人文环境外,更是其高效的和谐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自主式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青岛即墨二十八中“高效、和谐、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
1、交流预习。
(1)学生根据预习作业,师徒相互提问与这节课相关旧知识。
(2)师徒相互交流预习新课的情况,教师巡视,让预习充分的师徒上讲台就本节课的重难点为全班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拨,并规范做题步骤。
2、互助探究。
(1)师徒共同学习例题,并通过相互讲解加深理解。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习题,师徒各自独立做题,互相纠错,徒弟会的先让徒弟讲,徒弟不会时师傅给徒弟讲,徒弟会了再给师傅听,师徒都不会的时候,师傅向其他师傅请教后给徒弟讲。教师及时了解情况后,就重难点进行点评。
3、分层提高。
(1)教师通过多媒体分不同难度出示变式题,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放弃1—2道基础题,挤出时间做难题。
(2)集体交流,教师订正答案,基础题让徒弟讲给师傅听,徒弟解决不了的题让师傅帮忙解决,较高难度的题经老师点拨后小组讨论,分层练习。鼓励徒弟思考中等难度问题,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检查师傅的情况。
4、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新学知识,师徒交流、总结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学生集体交流,教师进行补充,纠正或点评,对优秀的师徒予以表扬,树立典型。
(2)教师出示知识体系,作简要强调。
5、巩固反馈。
(1)老师出示
一、两个典型题,让学生当堂限时完成,并让师徒互批。
(2)师傅根据徒弟反馈的情况课后互助过关,教师出示下节课预习内容。
和谐互助模式就是把学生划分为四大类: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然后,把全班学生按照优秀——一般,良好——较差的座位调好,两个人中有一个成绩好点的,作为师傅;成绩差点的,就是徒弟。师徒搭配是实施“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前提。
而在实施“和谐互助”教学时,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传授新课时,学生先后经历了“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总结归纳”、“巩固提高”五个步骤。这样的课堂模式,创造性地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分层次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课堂上再也不见教师满堂灌、口若悬河、唱独角戏的现象,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们在“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等过程中,如果“徒弟”遇到不会的题目,“师傅”就负责把“徒弟”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徒弟”,如果“师傅”都不会,最后由老师讲解。这一种转变,使后进生感到自己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慢慢自信起来,逐渐由“边缘地带”转向了中心位置。从而,促使全体学生都有所提高。
听课中发现,二十八中的课堂容量极大,教学步骤推进极快,效率极高,学生从始至终紧张地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师友在知识和认识上也是有很大漏洞的,在学生讨论中,教师要不断的巡视,以发现师友认识的漏洞,并及时指证,以免这种错误的认识传递给更多的学友。
互助式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课堂改革要符合新课改理念,有教师的高度热情和认知统一。其次,课堂改革变革的是教育思想,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再次,校园资源无处不在,重视学生帮扶,德育为重,学生的活动才会正常运转。我们坚信,只要坚持新课改理念,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互助式课堂教学改革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自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去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概念、解决新问题,进而获取经验、发展能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开放”,既指教学理念开放,也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开放,其核心是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放。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思维活跃,勤思、善问、能议、敢评,从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在操作上主要包涵了三个模块:自学、交流、反馈,也就是自主学习、发展交流、反馈测评。
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根据“课堂指南”的指导,自学教材,积累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然后解决“课堂指南”的预学导学题,遇到障碍时,提交组内讨论解决,由学科组长带领组员合作探究,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记号,提交全班交流时解决。
展示交流阶段,学生可交流自学的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感悟的提炼提升,这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互动合作的过程,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学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讨论,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展现提升,其他效率与质量就存很大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体验、感受予以检查和总结,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尤其突出“弱势”学生,尽量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反馈测评阶段,反馈测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考试。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子之间“一对一”来进行。教师正是利用这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学情调查的。测评同时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查缺补漏,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对于测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即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直接帮扶,也可以指派小组长、课代表、班长等实现对弱生的帮扶。
解读:
1.课堂划分为三个模块:预习、展示、测评。课堂三模块大致按照时间划分为:15(分钟)+25(分钟)+5(分钟)。
2.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合作单位,每间教室分为九个小组。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6到8人,设立小组长和副组长两名。组长是学习的带头人,也是“教师助理”,负责指导并解决本组其他同学的学习问题。
3.预习课围绕的学习目标叫“课堂指南”,课堂指南主要有五部分构成:一是学习目标;二是重点、难点;三是学习过程;四是当堂测评;五是拓展提升。
教师上课前,把“课堂指南”发放给每个学生,然后让组长带领组员“预习”。预习的过程先以自学为主,遇到障碍时,组员之间开展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退居幕后,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起到的是点拨、启发、引导作用,而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教师参与学生知识的形成、归纳和总结,而不是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
4.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他们的展示课就是“还”这个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教师鼓励学生把“得到”的东西大声“说”出来,或者在黑板上“写”出来。而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宁达还注重“分层”,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课堂学习的快乐。
5.展示环节,不仅是把时间还给学生,也是把个性和尊严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还给学生。
6.课堂不是简单的一个“还”字,他们通过课堂开放这样的形式,注重落实课堂效果,这个过程叫当堂测评。在宁达的课堂上,测评虽然只有短短的5分钟,但通过组员对组员“一对一”的形式完全可以实现。
7.对于测评中发现的遗留问题,假如课上有时间,教师一般会让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解决,如果时间紧张,则把“问题”留给小组长,课后让小组长帮助解决,他们把这个步骤叫做“捻针尖”。这个过程对于那些帮助别人的学生是一次很好的“复习”,而对于存疑的学生就是能力的升华。
思考:
1.传统教学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教师讲解多,探索交流少,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学习的天敌是依赖,教师的悲哀是包办,无限制地占用学生时间,不利于自主学习,教师高高在上,展示自己,学生失去创造力,只能被动模仿。教师疲惫不堪,学生厌学。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尽管并不完全是老师“满堂灌”,但是学生并没有完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只是被动地听。这样就大大地助长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和懒惰心理。有时学生动起来了,大多数是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而不是内涵的真正变化。教师的任务并不仅仅为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新课改的目的!
2.教师重要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使学生开窍。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致力于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传授知识是次要的,培养能力是重要的,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操作、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能力。
3.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至关重要的是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没有教师专业成长,再好的理念也只能束之高阁,只能成为空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做到“适时、适度、适宜”。“适时”是时间上的把握,在学生切实需要的时候进行指导;“适度”是量的把握,教师的指导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适宜”是方法的把握,方法要得当。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心中始终要有一根弦,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有没有越位。
4.模式必须体现和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这就是最好的方法。课堂是永远没有标准的模式。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没有尽头,只有不断攀升的阶梯。
5.“先学后教”不应是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改革绝对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保留传统的精华。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正如巴班斯基(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所说:“每一种教学法按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一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种目的。”如何正确面对课堂教学改革?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不要“神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过分夸大“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作用。
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
落实三个环节:一是强化预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做好预习是课堂上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二是突出合作。让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关键在于抓好学习小组的建设。三是科学训练。作业题目要精选,难易适中,总量控制。
突破两大难题:学生自学(预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
抓住一个关键: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责任心,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教学方式,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的前提,没有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没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6.现行教育管理对课改的要求与现在应试考试是有一定的矛盾,现在的学生所学科目繁多,且要求考出好成绩,如果真正去追求学生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学生能否考出优异的成绩。况且,现在无论是小考,中考还是高考,看的是学习成绩分数的多少,而不是能力的高低,这个问题困扰着我们。
总之,要以平常、平静、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课程改革,看待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模式固然重要,管理更加重要。
第二篇:《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感悟
“1+3”教学模式解读专题讲座感悟
又聆听了一次范书记为我们做的“1+3”教学模式的解读专题讲座,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1+3”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1”是指师生共用的学案,“3”是指课堂上“预习、展示、反馈”三个主要环节。教学上一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二是以规范具体的学习目标为导向;三是以扎实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四是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五是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六是以科学的课堂组织为保障。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密切联系生活的一门学科。如何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在“1+3”教学模式中学得更好,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更灵活,是我们在“1+3”教学模式中探索、解决的主要问题。针对在“1+3”教学模式改革中存在,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总结如下:
1、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对该问题感兴趣,有1/3或者是1/2的同学感兴趣是课堂教学中常有的事,如何让那些对该堂课无动于衷、无精打采的同学也积极投入到该堂课的学习中来是课堂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展示目标时,让学生为自己订下要达成的目标,量力而行,学生把订下的学习目标写在纸上(即完成展示目标所达百分数),放在桌子的一角,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浏览一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帮助学生修订学习目标,这样在心理上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有了压力学生才有了学习的动力。这样,课堂学习气氛就会有所改变,学习热情就会提高。其次,在本堂课学生小结后,留出时间让学生针对所学情况与学习目标相对照,对于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表扬;对于没有完成达标任务的找出原因与差距,给予鼓励,作出要求,及时补上。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纰漏,需在实行中边探索边完善。总之,不管采取何种措施,给学生适当的压力并能使压力转化为动力,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也很高,问题展示时也积极踊跃的发言,对于导学案中的问题当堂都能解决,整个的课堂效果非常好。表面看起来,本节内容学生都能理解,都能掌握,课堂达标率也非常高。但是,当下一节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处理本节的有关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却束手无策了。也就是说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不能及时的复习巩固,拓展延伸,活学活用。这种现象在学生的学习中相当普遍,让他们去死记硬背,是教育教学改革中所不提倡的;不让他们去硬记,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却是似是而非,似懂非懂,运用起来也生搬硬套。这种情况是教育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完善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个课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还有很多,学生的学习差距也很大,作了很大的努力收效却很小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所以学习他人的教育教学管理运用于教学的实践中,在实践中积累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提高,是我们所追求的。
第三篇:自主互助
小学数学自主互助,六段式教学模式
近两年来,本人结合课改的新理念,本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生活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为最终目的。初步形成了数学新授课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新模式——六段教学模式,自主互助六段式教学模式结构为:基本训练,稳定情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自主互助,解决问题 —— 质疑辩论,理解问题 —— 应用拓展,深化问题——总结反思,全面评价。此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题策略为重点。低年级主要以培养问题意识为基础,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中年级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解题策略;高年级重在利用解题策略进行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下面具体谈一谈:
一、基本训练,稳定情绪。小学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要靠天天练,每一节课的开始先安排基本训练,包括口算基本训练、应用题基本训练、公式进率基本训练等。这样把基本能力的训练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同时,上课一开始就进行基本训练,使学生一开始就投入紧张的练习中,能稳定学生情绪,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让孩子发现问题,从而自己提出问题。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
创设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创设情境
2、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创设情境
3、通过游戏比赛创设情境
4、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三、自主互助,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先让学生个人独立思考问题,再提出具体、有效的小组评价要求,让学生小组自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接着把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通过这种形式来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胆识、增强学习的信心、发挥互帮互学的作用。此环节是六步教学法的核心,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充分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效学习的重要过程。这一环节要注意四个方面:
1、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不可问题一抛出就小组合作。
2、让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
3、选择合适的学习成果展示方式。不同的探究问题采用不同的汇报方式,否则会降低汇报的质量。常用的有:
小组集体汇报方式:当需要板书、多媒体体时到讲台前展示。每人有不同的观点作发言,发言完毕后可互相补充。学习成果展示完毕后要听取下面同学的质疑或建议、评价。
小组代表汇报方式:由一人代表小组其他成员的发言,发言完毕后小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然后听取同学或老师的质疑等。
4、要给展示学习成果的个人、小组恰当的评价,以表扬和激励为主,既有同学的评价,又有老师的评价。
四、质疑辩论,理解问题。是指学生间在上一个环节中互动,对新知的学习提出自己的疑问和不同的见解,通过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进行知识小结,师生对重点处、难点处做点拨和强调,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一环节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该环节是上一个环节的延续,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求得新的发现,得出新结论,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一节课的精彩生成就在这里。具体做法是:
1、生生、师生互动。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开放课堂让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敢疑、善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讲民主,不论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都要给予肯定。对于疑问不要急着给出答案,留点时间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
2、教师在点拨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点拨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点拨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点拨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质疑点拨的局限不应只在此环节,还应渗透到各个环节当中,例如在学生展示、学生练习时给以个别点拨,在练习时进行质疑等。
五、应用拓展,深化问题。这是一个综合练习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练习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问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互批、互议、互改。要及时分析统计学生答题情况,有针对性补救矫正。
六、总结反思,全面评价。是指学生在学习之余反思自己、小组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然后作简单的自评、互评甚至是评教师等等,促进生生、师生的情感交流,体现民主,不断优化师生关系,使之和谐,这个评价有时还可以引申到课外。
1、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反思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教学中的做法是:
(1)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知识,在反思中升华知识,增强迁移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2)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在反思中提炼方法,学会学习。
(3)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纠正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数学思想理解的偏差,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4)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赞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学习信心,增添学习动力。
2、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就像放电影一样把各个环节的教学回放一遍,感受课堂教学、学生精彩表现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手段的成败之处等等,写在自己的备课本上。
3、课堂评价的方式
(1)教师评学生。教师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学习的过程,评价知识,评价思维、能力、情感和发展。如适当表扬和鼓励表现出色的个人和小组,提出改进建议等,要从以前的裁决模式变为六步教学中的激励模式
(2)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要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学生评教师。学生评价教师,这就更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扫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创设出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小学数学“小组自主互助学习”教学模式,其流程是:情境引入、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巩固练习、组内互助—课堂总结、达标测试。
1、情境引入 提出问题(3分钟以内)
一般课堂教学,前几分钟是学习的低效阶段,若没有相应的情境引入,学生往往很难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设置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研究的问题,以便用问题去推进教学过程。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 目标,整体把握学习的内容。
随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不断提高,根据教学实际,也可开门见山,简化情境引入环节。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10分钟左右)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出示自学提纲,学生根据提纲要求进行自学。自学不仅仅是“自读”,它除了阅读教科书,还可以是尝试解决习题,活的自己的体验。刚开始,学生还么有相应的自学能力,教师的提纲就要非常的详细,就像是一个导学案。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参与组内讨论交流,对知识进行第二次咀嚼,形成小课堂。由组长主持,遵循弱者先发言的原则,梳理所学知识,讨论解决发现的疑问等。
3、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12分钟左右)
学生在组内交流后,在班内展示学习成果,讲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出疑惑。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质疑或解惑,通过生生互动,实现课堂的真正自主和高效。学生在交流展示时,教师要给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并积极关注课堂的每个细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介入和点拨,推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一开始,教师要首先鼓励学生敢讲。只要学生能走上讲台教师就给予表扬鼓励,树立其自信心。其次,知道学生会讲。通过教师示范,点评,开设专题讲题比赛课 等方式,逐步培养能够在讲解时能抓住要点,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第三,鼓励学生能讲。重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通过质疑,实现互动;通过互动,增强学习实效。第四、培养学生会听。引导学生倾听、认真倾听,并逐步做到会倾听,会领会,并从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办法。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对于一些重点问题及时进行引导、点拨,适当拓展和变化,通过具体题目推进思维。要创设课堂讨论的氛围,鼓励质疑争论,展现学生的思维。
4、巩固练习组内互助(10分钟左右)这个环节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针对内容和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二是对于组内出现的问题,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实现优生对学困生的帮扶;最后又由错题学生展示讲解错例,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讲话机会和锻炼展示的机会。
5、课堂总结 达标测试(5分钟以内)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所包含的数学思想,点评学生的表现。同时,选择教材中活自己设计的练习题进行达标测试。以巩固只是、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第四篇:自主互助范文
“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改经验小结
在“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中 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学习研讨、直接参与课改实验班教学实践与学校的课改经验小结交流等活动,我们的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教学水平有了提高,现将本人参与课改的经验体会整理如下:
1、为了营造“自由、宽松、快乐”的课堂,“深刻的教育,来自深刻的体验”学生的体验不可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师导的重要性,变“一言堂”为“多人谈”现状的需求。这正是课改的目的意义所在。2011版数学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推行的“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正是课程基本理念中 “双主体”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2、强调了课改的基本课堂形式:六人小组,小黑板,导学目标。这一模式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学生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他们在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小组)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对问题易形成更丰富、多角度的理解。“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正是这种学习观的体现。
3、“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发 展学生;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按阶段逐学段培养学生的倾听,阅读,交流,反思的习惯,不能一蹴而就。我相信:过程好了,结果不会差;学生主动了,成绩不会差。适合学生 的,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课堂模式就是应大胆去推行。
二、做法。
(一)育人为先。首先,进行班级建设,为实施课改模式创设良好平台。我在刚接五(2)班时组织学生制定班规,明确组长职责,推选小组长,由小组长自选组员成立六人小组,老师适当微调。小组定组名、组规、口号。以小组为单位建立评比栏,周周评比,适当奖惩;其次,加强纪律教育,为实施课改模式提供有力保障。拟好班级誓词、班训和口号,每天利用早会时间进行训练,由班长领读:“我们的口号是‘今天我为班级而自豪,明天班级为我而骄傲’。我们的班训是‘守纪、守时、守信,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我们的誓词是,我是五(2)班的一员,我们不能忘记父母的辛劳,不能忘记学校的嘱托,不能忘记老师的期望。我们要相信自己,要微笑的面对每一天,每一个人„„”。通过这些方式等,让学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自信心,明确学习的目的。最后,适时开展班队活动,既丰富学习生活,有有利于良好班风、组风的形成。
(二)教学尝试。
1.从备课看。不仅备教案,也备学案,教学设计应导教与导学相结合。我更注重的是“学生导学案的设计:导学目标应具体,可操作;练习设要有层次,能突出重难点,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备课重视预习环节,学生通过预习能自主解决的,或通过互助学习能掌握的,教师不必按程序教学;教师把教给学生质疑方法、鼓励学生质疑放到重要位置,强化指导训练,培养自学能力。日积月累,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课堂学习会觉得越来越轻松,学习的效率越来越高。如我在《倒数》导学案练习设计时,练习设计体现了学习的循序渐进性。2.从流程看。
课前:出示预习目标或导学案。课堂:(1)出示导学目标,自主学习;(2)小组学习、老师巡视;(3)展示学习成果,老师点评;(5)当堂检测,小组互评(6)反思总结,巩固深化。当然,这些环节可以调整顺序,必要时也可以增减,主要看课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需要而定。课堂流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去探索,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生的课型,适合小学生的“小学模式”。如《分饼》教学设计中就把导学目标分三次自学、讨论。再如《正比例、反比例》复习课导学案中。重在对知识结构的系统整理,采用“自主互助,展示反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又让学生们能互助互学,达到最优化。教师再以适当的总结和鼓励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了较好的评价,学生从教师赏识的话语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就感。
3.从时间看。应做到:教师讲授时间应限于15分钟左右,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占50%以上;教师的提问明显减少,学生质疑、探究的自主性增强。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参与面均达85%以上。避免了教师讲解繁琐、费时多、收效少的缺点,把课堂的主要时间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感受。
1.小组建设应灵活多变,小组管理应奖惩并举,多管齐下。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意义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独立思考,专心听讲,积极参与,敢于质疑,独立作业,不耻下问的等习惯
2.“自主互助,展示反馈”模式,优秀学生学习主动性更强,课堂上看着学生自学、讨论的认真劲,感到无比欣慰。在优秀生自信心,表达能力,学习成绩进步较大的同时,我们应防止中差学生边缘化的趋势。
3.把导学案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做,让学生分阶段逐步完成导学案,学生做导学案时,边做边学,目标明确。这样,即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效果也不错。但每节课都如此,不切实际。4.可以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作业讲评时,班级 “小老师”吴薇同学评讲,同学们容易听懂,老师还可发现不足,适时点评;组内“小老师”杨微等组长充分发挥互助优势,化整为零,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多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风采。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讲给学生听有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会极力地去找错误,能找出错误,意味着他们必须多掌握知识。上台,让优生更优秀,让后进生更自信。6.数学中,《整理与复习》内容更适合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高年级比中年级学生自主能力有所增强,但与中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导学不能照搬照抄中学模式,如果组织不好容易流于形式。我的做法是课前让学生整理与复习,课中交流整理,课终汇报总结。
四、困惑。
有收获,也有困惑。
(1)小学生自觉性较差,六人小组便于讨论交流,也使部分学生滋生了讲话,抄袭,传纸条等不良习惯。我们该如何更好的把握新课堂模式下的纪律问题?(2)导学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本课的重难点,?导学目标是一起出现好,还是逐次出现好?(3)如何处理教学进度与课改实验的矛盾?毕竟课改是费时费力的,且数学老师跨班教学。(4)小组怎样组建更合适,是不是都由老师定呢?是否固定不变呢? 总之,“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导,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课题研究。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差异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满足;学生的有效思维和合作探究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认识到课堂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学科规律的基础上,应面向全体学生,应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不能冒进,应深入开展案例研究,面对现实、脚踏实地的做好课改工作
第五篇:自主互助
自主互助 合作学习师生共成长
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讨论问题的气氛热烈,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课堂上也暴露出了一些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把握不够的现象。如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其他小组都合作完成了,但是有一个小组却迟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只能要求这个小组停止合作;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汇报时,第一个汇报的小组就把比较理想的解答方法说出来了,且讲解明确,其他学生还没有获得展示成果的机会就被迫进入下一个环节;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由于对学生估计不足,各小组出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一时间手足无措,错过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升华的最佳时机……
通过对以上课堂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对学生合作的情况把握不足造成的。学生合作时,有的教师要么袖手旁观如‚局外人‛,要么如‚蜻蜓点水‛般挨小组看一下,有的教师甚至对学生的合作情况一无所知,造成了合作效果的不理想。那么,学生合作时,教师应做些什么呢?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适时参与讨论,亲历探究过程。各小组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参与到某个小组的活动中去,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和大家共同探讨问题。这样教师既能了解到小组讨论的第一手资料,又能为接下来的讲解提供一个真实的依据,使自己的讲解更具指导性。
2、掌握组际差异,调节汇报顺序。由于各个小组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讨论问题的深度也不同,往往会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学生合作时,教师必须对各小组存在的这种差异了如指掌,这样学生汇报时教师才能有效地
引导学生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维进程,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3、洞察合作进程,做好个别点拨。由于各个小组的情况各异,我们经常会遇到个别小组合作进程过慢的情况。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样的小组往往完不成任务,其他小组就开始汇报了,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这就需要教师一定要做到明察秋毫,适时给予点拨,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提供思维的线索,把落后的小组向前推一把。
由此看来,课堂上学生合作时,教师不能闲着!在平时教师就更不能闲着!要实施‚互助合作‛,作为教师,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转换自身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到学习热情的激发者,探索创新的引领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过程调节的指导者。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要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主体参与,这必须打破‚教师一人说了算‛的课堂局面。在课堂上,把提问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思考;并把解答问题的机会也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认真的钻研中,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教师则作为课堂的‚导‛师,引导、启发他们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去。
二是创设和谐的情境,建立师生民主、平等、合作的良好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营造出和谐、合作的氛围,则师生双方参与的积极性都难以调动起来。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以关爱和赞美,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被爱和被承认的心理需要。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学生闪现创造性思维火
花时,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当学生认真探究、勇于表现时,应给予真诚的赞美;当学生一时语塞,回答不上来时,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宽容和真诚的期待。这样,在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气氛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争做课堂的贡献者。
三是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只有通过学生的参与才能完成,教师应创设民主交流的学习气氛,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学习,互助合作。这种‚互动‛可以是课前互动式收集资料,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如对课文中的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书籍、报刊、网上信息或其他媒体等获得资料,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充分享受共用资源的乐趣。例如在上综合课,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形式查找、收集资料,在课堂上,通过‚比一比‛‚讲一讲‛等活动形式,互相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这样一节课下来,个个学生踊跃发言,人人争做课堂的贡献者,总比你老师口干舌燥地‚灌‛要强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此外,这种‚互动‛还可以是互动式探讨问题,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课堂上,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并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其他成员进行讨论,小组内能解决的就解决,未能解决的拿出来与其他小组讨论、探究,教师通过巡视、询问、参加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启发、指导。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可以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合作,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更深更广的思想交流,更重要的是,在相互配合中,思考的乐趣。
四是关注‚后进生‛。聪明活泼的学生人人都喜欢,但任何班集体中总有那么几个性格孤僻或者顽皮的孩子。前者平时少言寡语性情忧郁,后者上课不注意听讲,小动作不断,影响上课,大多不被同学们喜欢。因此,在课堂上以爱为出发点,从多方面激发他们的兴趣,用执著的爱,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表演的场所和机会,尽量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哪怕是一条简短的回答,或者回答一些常用的生活知识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让他们意识到被信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自信。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是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新课标下站在教改前沿的教师,应充当好‚灯塔‛的作用——既是‚导‛航,又能点燃学子心中的希望。多想法子,创设更多民主交流的良好氛围,激发更强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迷茫中求索,在争辩中明理,在合作中进步,在创新中提高。这样的教学,人人都积极参与。课堂因‘互助合作’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师生也因‘互助合作’的课堂中共同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