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归田园,感受真善美(推荐)
回归田园
感受真善美 ——品读《诗经》
曾雪阳
(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文史教研部 海南 海口 571100)
第一次接触《诗经》,应该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里,那时候读《诗经》,大多是不求甚解,机械地背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没能真正领悟《诗经》世界的美,甚至没有去思考《诗经》为何上升到“经”的重要地位。《诗经》给我的记忆就这样简单化为了“关关雎鸠”。
如今,人到中年了,适逢社会转型,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刺激着物质欲望无限膨胀。地球被网络拉平了,时间被高速拉快了,人心被浮华迷乱了,灵魂被身体甩掉了;“真”被模糊,“善”被误解,美“被”扭曲。在这繁花似锦的现代社会,突然感觉到一种无以言说的惆怅与迷茫。快餐时代的纷纷扰扰让我亟待寻找一个灵魂的安歇之所,很想在浮世中坚守清静与淡定,很想将喧嚣与浮华隔离在心境之外,得以抚慰滞后于社会而失落的心,得以在这泥沙俱下的潮流冲击中保持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让疲倦的身心得到修复。于是又在书柜的角落翻出《诗经》,抛却所有杂念,远离一切喧嚣,静静品读,沉醉于它的世界。
它离我们确实太久太远,因为它诞生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生期、发祥期;可是它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因为绽放了两千多年的精神花朵,仍然鲜艳如初、芳香依旧。它充满睿智,因为它悄无声息却又很强烈地参与了历朝历代的精神建构。历代的文辞诗赋中都留有它的精髓。
它融化在中华文化的血液中,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脉搏而跳动不息。它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民谣乐歌的存留上,而是中华民族思想史、精神史、文化史的链接。《诗经》中活跃着上至至尊君王、下至荒野草民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人物。他们在《诗经》这个大舞台上,尽情演绎着自己的故事。或展示群体形象,或突显个体典型;或抒写甜美爱情,或斥责背信弃义;或歌颂贤淑女子,或赞美
勇武男士;或描写节日盛况,或记载柴事农桑;„„内容之丰富,意蕴之深微,表现之鲜明,皆具独特的审美价值。
品读蕴含在这些简短诗篇中的生动故事,感悟着上古先民与天地万物同栖共息的纯真、善良、美好的生活状态,感觉就像是接受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洗礼。读《诗经·邶风·凯风》,自然而然地想起父母亲的艰辛,因为远离家乡无从照顾日益老迈的父母而心生愧疚。读《桃夭》,就会反思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对女性的要求其实并不严苛,不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宜室宜家”、构建和谐家庭是所有家庭成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读《女曰鸡鸣》,明白了“和”的真谛,感叹为什么历史几千年来将君主的昏庸与不作为要怪罪于其身边的宠妃或佞臣,仅仅因为他们没有尽到督促的责任吗?殊不知内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当然外在环境也很关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
读《硕人》,感叹对“美”的评判标准有很多元素与几千年前惊人的一致性。也感叹古人成熟的审美修养:对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同等关注。在感叹自然造化神奇的同时也在思考当今社会有所谓的美女作家用身体写作的现象是对美的扼杀、扭曲还是延伸?
读《关雎》、《蒹葭》,不由得想起现代社会在婚姻爱情上的种种怪象:闪婚的、闪离的;闪责任的;或是因爱生恨的,求之不得即毁之的。不禁感叹,几千年前的谦谦君子、窈窕淑女才是我们现代社会所亟需培养的。现代人的急功近利是等不起也输不起的。为什么《关雎》《蒹葭》被传唱千古,就因为主人公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即使历经坎坷也初心不改。这就是一种执着,这就是一种信念。目标是美好的,道路是坎坷的,路途是漫长的,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坚定信念。
《诗经》中有很多抒写思念的诗篇,如《伯兮》《君子于役》《卷耳》《子衿》等,因爱之深才思之切,所以这才是真挚情感的流露。思念于现代社会,逐渐成了稀罕之物。不知道是不是不断改进的电子设备、不断加速的交通工具剥夺了彼此的相思?
《诗经》中还有很多篇章对赠送的礼物的赞美。如《卫风·木瓜》《邶风·静女》,虽然送的只是随手可摘的木瓜、桃子、李子或从郊外采来的嫩草,也被当成珍宝一样爱惜、赞美,因为接受果与草的人明白这是一种浓浓的情感的传递,非珍宝可以换取。可当今社会,女子最希望的是能够用别针从男子那里换得大别墅或用假情假意换得豪奢生活,男子最希望用一杯咖啡换得一个女子的情。爱情被买卖,婚姻被物化,情感被淡化。
品读《诗经》,与上古先民同喜、同悲,让我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源头,也让我重新认识自己。在这里,可以读取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了几千年的草木虫鱼,可以查阅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与民俗礼仪,可以在这里寻找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优美词句的源头,可以明白事理,可以修养心性。
品读《诗经》,我会不知不觉容身其中,被中华民族先民们那种坦诚、热烈、明快、爽朗、素朴、健康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吸引,明白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深意。
品读《诗经》,中华民族先民们的淳朴、仁厚、善良、执着、忠贞的崇高精神境界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像一座座明亮的灯塔,为我指引为人处世的方向:多奉献,少索取;多倾听,少倾诉;多体谅,少埋怨。
第二篇:回归生活体味真善美
回归生活
体味 真 善 美
屿头小学
何春鸣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与于课堂,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解决、探索生活问题,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
一、走进生活 感受道德情感
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自己生活。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课程教学,要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生活的再现。比如《热闹的商业街》。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有方便面、各式衣服、膨化食品等。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商品,进一步领会买卖中的道德及价格的秘密,我组织开展了班级商品订购会。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商业人员工作的辛苦、产品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参与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及规则。
二、融入社会 体验人生价值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教学时空应开放化,即是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我在教学《小城故事多》一课上,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小区的故事,他们感觉没什么可谈的。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去交流、去调查,怎样能知道小区有什么故事呢?于是我便利用假日带领学生走进他们生活的小区,或访问、或帮社区的人们做事,回来后,话题可多了,他们畅所欲言、谈得没完没了,讲出家乡的故事,把自己的体会也说出来。又如,教学《我喜欢过年》这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过年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发生在过年期间自己的故事。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他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使学生对过年生活充满希望。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我的家乡变了样》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三、参加实践 提升品质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这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基本思想,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如我在教学《平安走天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公路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归因。我还带他们到交通主管部门与交警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了解当地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与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品德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让我们必须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体味真、善、美。
第三篇: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冬至是中国很重要的一个,祭祀祖先的人文节日;一个是清明,一个是冬至,一个是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这三个节日,是我们祭拜祖先最主要的日子。其实这跟自然地理气候也有关系,因为冬至的时候,地球转到最北半球的时候,到顶了,物极必反,这时候地球又开始往回转了,中医上说是“一阳出生”的时候。冬至是一年当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冬至一过,慢慢就开始昼长夜短,白天时间就会一天比一天长。
冬至来历:冬至节源于上古的“腊祭”,究其实是缘于古人的原始信仰。古人因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把它们归于上天神灵的操控,认为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星斗河汉、日蚀月亏、大旱洪荒、海啸地震等自然现象,全都是上天神灵所为。因此,古人特别重视以祭祀活动来娱神祭天,祈求上苍与神灵的保佑。从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实就是古人娱神祭天的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冬至节的祭祀,重要的内容就是祭天祭神。冬至之日,历代王朝都要行“贺冬”之仪,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动场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举行,因此又被称为“郊祭”。至明、清时期,祭祀活动在古代祭祀的基础上,更加神圣化,更加隆重。
冬至习俗——祭天: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它像征着天圆,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
冬至习俗—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这些谚语和顺L:I溜在许多古籍:卜部多有记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冬至是个团圆的节日,俗话说得好,冬至大如年就是说冬至能够和过年比较,冬至夜是一年当中晚上最长的一夜,民间传说:有钱人吃一晚上,没钱人冻一晚上。
今日晚上我去外婆家过冬至夜,品尝了象征团圆的汤圆,还有爷爷买来的冬酿酒,上头飘着朵朵桂花香。
今日真是其乐无穷呀!
今日爷爷奶奶准备的食物和平常不一样,全是美味佳肴。面对着这一道道的美食,我不禁口水直流。还没开饭时,我的肚子就一直在打鼓,好像在说:我快等不及了!我们在吃饭时,喝了许多冬酿酒。冬酿酒不像白酒那样浓,它入口香甜,还有股淡淡的桂花香味。饭后,我们的肚子都像个大皮球。
啊!冬至,你让我怎样也忘不了!
冬至夜,是吃货的节日;是团聚的节日;也是欢乐的节日。
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接近年底,各种东西方节日纷纷到来。
今天是阳历12月22日,也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早在周代,我们的祖先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其节日传承已近30,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冬至这天,夜最长,昼最短,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相信这几天有关全国各地气温骤降的新闻报道,大家都有所关注;而在我们安庆,每年严寒天气的代表——下霜,其时间也往往在冬至前后。
既然冬至意味着难熬的严冬的到来,人们为何又要大加庆祝呢?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东西方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惊人一致的智慧。在西方,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东方,老子说——物极必反,哀极必兴,否极泰来。是啊,人生的拐点往往在最低点开始攀升,只要我们牢记最可宝贵的希望,就如过了夜最长,昼最短的冬至,尽管气温日降,但毕竟昼渐长,夜渐短,终将春回大地。圣诞节本是个洋节日,这些年在中国也大为流行,圣诞未至,圣诞的味道已早早在众多商家蔓延开来。也不追崇圣诞节,但我尊重圣诞节的庆典,因为耶稣是西方文化中悲天悯人情怀的代表,就如东方的孔子,印度的佛陀。相信不少同学已经发现,经典文学名著中,最为伟大动人的情怀就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如屈原之于《离骚》,司马迁之于《史记》,曹雪芹之于《红楼梦》,雨果之于《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之于《安娜·卡列宁娜》,乃至现代的鲁迅、沈从文等众多大师巨著莫不如是。
有人说,人生来就是要受苦的,你看,人脸上的两道眉毛是“草字头”,眼睛、鼻梁构成个“十”字,下面再加上一个“口”,那不就是个“苦”字吗?所以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但有些人离开这个世界时,他们为世界减少了痛苦:有的人为世界减少了水灾,如上古的大禹;有的人为世界消除了狂犬病,如法国的巴斯德;有的人为世界减少了饥饿,如当代的袁隆平······身处苦难,心忧世人,这份悲悯情怀是值得我们深思与尊敬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洋节日,都可以用宽广的胸怀去面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你们知道冬至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节,大部分地方习惯吃饺子,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还有,你们知道“冬至”这天为什么要吃饺子吗?为什么不吃饺子会冻耳朵吗?不知道吧。嘿,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吃“捏冻耳朵”。“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寒风刺骨。他看见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他的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样子,再放进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祛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呀,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这便是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的原因了。
冬至这一天吃饺子,还是为了不忘“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现在大家知道冬至的来历了吧!
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是的,明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节在我国有两千年的历史。杜甫的《小至》中也有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据记载,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如今过了两千多年,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吃汤圆是过冬至的传统习俗,冬至的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但如今,不少同学只记得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忘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中华文明养育了我们五千年,历史的印记早已烙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生命里。当我们我们的同学在玩着圣诞节的玩偶,准备圣诞卡片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起活字印刷术,道德经,还有那汨罗江畔的身影?
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感受着冬至的气息。我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更热切地盼望每个中国人都能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以上就是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谢谢大家的倾听!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6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明天就是12月22日。你知道那是个什么日子吗?是的,冬至。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早在25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就确定了冬至,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一个。
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全国人民进入最冷的时期,也称为进九。从冬至后的第一天到立春,人们通常会数“九”来测量天气的变化。
冬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据记载,在周朝和秦朝,十一月是冬天的第一个月,冬至是新年的第一天。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换句话说,人们最初庆祝冬至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2500多年后的今天,冬至依然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下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现在,冬至在一些地方仍然作为一个节日来庆祝。在北方,人们有习惯在冬至期间宰羊、吃饺子和馄饨。在南方,这一天则有吃米团、长线面的习惯。
冬至,还是锻炼身体的好时候。冬季来临的时候,很多学生害怕冷,不想活动,岂不知,冬天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时间,小学生在冬季室外锻炼,身体经常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增强人体对寒冷,支气管炎和其他冬季常见病阻力。
冬季接受室外阳光的照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促进人体的造血功能,对治疗和预防贫血有积极作用,还能促进身体对钙、磷的吸收,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另外,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死人体皮肤、衣服上的病毒和细菌,对人体有消毒作用。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冬季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锻炼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准备活动,在运动前后及时脱掉和添加衣服,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长期锻炼,我们的身体御寒能力和抵御病毒攻击的能力一定会提高。等春风拂面时,身体更柔韧,身体各脏器的功能更完善。
冬至过后,一年一度的元旦就要到了,最后祝老师、同学们身体健康、开心快乐!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7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再过几天就是传统的冬至日了。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冬至日,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在这一天朝廷上下放假,边塞军队整修,人们互相拜问,以美食互赠。《周礼春官》曾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我国古代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到了,我们又大了一岁。多了一岁,是否应多些成熟,多了一岁,是否应多些责任。从小处上讲,我们身上背负着整个家庭的希望,从大处上讲,我们背负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当我们面对如山的功课,徘徊在无尽的黑暗中时,想想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我们的身后,有永远支持我们的家长,关心我们的老师,我们有什么理由犹豫在成功的大门举步不前呢?新的一年开始了,让我们迈向阳光,唱响我们青春的赞歌!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8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冬至大如年》。
12月22日,一个重要的节气即将到来——那就是冬至。冬至,冬至,冬天已至,对于这个气节,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冬至被人们当做一个重大节日,从周代起就有了祭祀活动,宫廷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也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还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会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这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因此应该庆祝。《晋书》上有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可见古代人民对冬至的重视。冬至这天,一些文人、士大夫会进行“九九消寒”的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北方,不论贫富,饺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食物。有谚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老时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当时正值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与一大碗肉汤一起分给求药的人。人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方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关于冬至,还有许多数不完道不尽的习俗。
然而,身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似乎越来越远的今天,冬至大如年,你还知道多少?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传承我们源远流长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我来自浩瀚人海,我要成为海面倒映着我的光影的那轮红日;我并不是脑子最好使的那一个,但我的双手会尽全力补助;也许以后我的名字并不被人所广知,但我会让它印刻在每一个人生命中。我的座右铭是:“战胜怪物的唯一方法,那就是成为怪物。”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9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再过两天就是冬至了。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冬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如今过了2500多年,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冬至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都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冬至过后,各地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所以冬至,还是锻炼身体的好时机。冬季来临,很多同学惧怕寒冷,不愿意活动,岂不知,冬季更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光,冬季在室外进行锻炼,身体经常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增强人体对感冒、气管炎等冬季常见疾病的抵抗力;冬季在室外接受阳光的照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但能促进人体的造血机能,对防贫和预治疗血有积极作用,还能促进身体对钙、磷的吸收,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另外,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死人体皮肤、衣服上的病毒和病菌,对人体有消毒作用。同学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冬季锻炼不但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在提高学习效率,锻炼意志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冬至到了,我们又长大一岁,让我们静静地感受这即将到来的冬至的气息!让我们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最后祝老师们、同学们身体健康、开心快乐!
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10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明天就是24节气中的冬至。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明天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杜甫的《小至》中也有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自古以来,人们历来十分重视冬至节。那大家知道冬至日都有哪些习俗吗?在汉代,国家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在唐宋时期,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在这一天,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北方人会吃“娇耳”,也就是饺子;江南地区则会吃汤圆或赤豆饭,寓意着团圆,圆满。银川人习惯食用羊汤,潮汕人冬至吃冬节丸,客家人冬至会喝酿酒。在民间,百姓们还会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例如“热在三伏,冷在四九”。
过了冬至日,白天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了,我们也可以调整作息,珍惜时间,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本学期也将临近尾声。在近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时常反思自己: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都已完成,知识点是否已掌握。期待同学们为自己本学期的学习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11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过完冬至,一年一度的元旦就接踵而来了,我们很快就要进去20xx年啦,最后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开开心心,健康成长!
第四篇: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1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大家一定都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吧?今天是12月22日,是二十四节令中的冬至。
这一节令在现代人看来,可能仅仅是是划分时间的标记,甚至一个无关紧要的日子;然而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冬至具有的人文意义可能甚至盛于新年:殷周时期,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每年冬至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唐人以“小岁”称冬至;宋人甚至有“肥冬瘦年”之说;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究其原因,首先是先民们最容易直接观察到这些气象的变化,毕竟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太阳升得最低;也因此,冬至的极寒对于先民们是最危险的。而过了冬至,阳气反生,下一个循环就开始了。自冬至后的第一天到开春,人们习惯数着“九”来衡量天气的变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老人又过了一个寒冬,孩子又长了一岁;太阳要高起来了,冰雪要化下去了;天要亮起来了,水要动起来了。因此,冬至是轮回的起点,是值得庆贺的大吉之日。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我们班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在学校过冬至,搓汤圆、吃汤圆、做游戏,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气氛。
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2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你们知道冬至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节,大部分地方习惯吃饺子,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还有,你们知道“冬至”这天为什么要吃饺子吗?为什么不吃饺子会冻耳朵吗?不知道吧。嘿,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吃“捏冻耳朵”。“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寒风刺骨。他看见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他的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样子,再放进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祛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呀,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这便是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的原因了。
冬至这一天吃饺子,还是为了不忘“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现在大家知道冬至的来历了吧!
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再过两天就是冬至了。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冬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如今过了2500多年,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冬至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都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冬至过后,各地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所以冬至,还是锻炼身体的好时机。冬季来临,很多同学惧怕寒冷,不愿意活动,岂不知,冬季更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光,冬季在室外进行锻炼,身体经常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增强人体对感冒、气管炎等冬季常见疾病的抵抗力;冬季在室外接受阳光的照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但能促进人体的造血机能,对防贫和预治疗血有积极作用,还能促进身体对钙、磷的吸收,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另外,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死人体皮肤、衣服上的病毒和病菌,对人体有消毒作用。同学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冬季锻炼不但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在提高学习效率,锻炼意志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冬至到了,我们又长大一岁,让我们静静地感受这即将到来的冬至的气息!让我们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最后祝老师们、同学们身体健康、开心快乐!
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4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冬至是个团圆的节日,俗话说得好,冬至大如年就是说冬至能够和过年比较,冬至夜是一年当中晚上最长的一夜,民间传说:有钱人吃一晚上,没钱人冻一晚上。
今日晚上我去外婆家过冬至夜,品尝了象征团圆的汤圆,还有爷爷买来的冬酿酒,上头飘着朵朵桂花香。
今日真是其乐无穷呀!
今日爷爷奶奶准备的食物和平常不一样,全是美味佳肴。面对着这一道道的美食,我不禁口水直流。还没开饭时,我的肚子就一直在打鼓,好像在说:我快等不及了!我们在吃饭时,喝了许多冬酿酒。冬酿酒不像白酒那样浓,它入口香甜,还有股淡淡的桂花香味。饭后,我们的肚子都像个大皮球。
啊!冬至,你让我怎样也忘不了!
冬至夜,是吃货的节日;是团聚的节日;也是欢乐的节日。
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5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今天是12月22日,24节气中的冬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最短的一天,最长的一夜。冬至过后,白天会一天天变长。冬至古语为:阴极来,太阳起,天南来,昼短影长,故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进入了最冷阶段,常被称为“进入第九年”。中国民间有句话叫“九年寒,三年热”。现代天文学认为,冬至太阳直接照在北回归线上,太阳最偏向北半球,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那天之后,太阳逐渐向北移动。
冬至作为我们传统节日之一,其意义以及影响力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各地在冬至的习俗也是千变万化的,有的地方是包饺子,而有的地方是吃冬至圆也就是汤圆。
进入冬至,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就要到了。希望同学们冬天能做好保暖工作,注意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少吃冷食,为期末复习学习和即将到来的考试打好基础。
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6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
北风吹着,但是我们不觉得冷,心里暖洋洋的,因为今天是冬至日。冬至,这是一个源于汉代的节日,在古代,冬至比过年还受人们重视,同时,冬至日还被人们称为“安身静体”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都会互赠好礼,相互拜访,将抛开所有的烦恼,快快乐乐的过完这一天。
而今天,我们又迎来的冬至,家家户户准备了饺子混沌,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延续下去。过完冬至,意味着人们的年龄将大一岁,在我的眼里,冬至就成了一个成长日,在这一天,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过去,思考我们的未来。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靠我们,所以我们必须勇敢的担起这一职责。对我们来说,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追求进步,才能真正成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那么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热爱我们的祖国,树立远大的目标,热爱家庭,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同时,我们还要养成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相信,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磨练自己,只要我们从身边的每一点小事做起,我们必将成为一个自强不息,具有远大理想、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接班人。
最后,在这美好的冬至日,在这美好的成长日里,我给大家送去我最真挚的祝福,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同学们开开心心,取得好成绩,祝愿天下所有人都平平安安,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7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明天就是24节气中的冬至。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明天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杜甫的《小至》中也有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自古以来,人们历来十分重视冬至节。那大家知道冬至日都有哪些习俗吗?在汉代,国家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在唐宋时期,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在这一天,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北方人会吃“娇耳”,也就是饺子;江南地区则会吃汤圆或赤豆饭,寓意着团圆,圆满。银川人习惯食用羊汤,潮汕人冬至吃冬节丸,客家人冬至会喝酿酒。在民间,百姓们还会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例如“热在三伏,冷在四九”。
过了冬至日,白天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了,我们也可以调整作息,珍惜时间,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本学期也将临近尾声。在近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时常反思自己: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都已完成,知识点是否已掌握。期待同学们为自己本学期的学习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8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再过几天就是传统的冬至日了。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冬至日,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在这一天朝廷上下放假,边塞军队整修,人们互相拜问,以美食互赠。《周礼春官》曾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我国古代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到了,我们又大了一岁。多了一岁,是否应多些成熟,多了一岁,是否应多些责任。从小处上讲,我们身上背负着整个家庭的希望,从大处上讲,我们背负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当我们面对如山的功课,徘徊在无尽的黑暗中时,想想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我们的身后,有永远支持我们的家长,关心我们的老师,我们有什么理由犹豫在成功的大门举步不前呢?新的一年开始了,让我们迈向阳光,唱响我们青春的赞歌!
第五篇: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推荐]
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六二班
周俞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2016年12月22日凌晨1:11,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是的,再有十多天就是24节气中的冬至。冬至节在我国有2500年的历史。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如今过了2500多年,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在我们这里,吃饺子是过冬至的传统习俗,听老人们说:吃了冬至的饺子,耳朵就不怕冻了。
但如今,不少同学只记得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忘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中华文明养育了我们五千年,历史的印记早已烙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生命里。当我们追韩剧、追日漫,过圣诞节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起活字印刷术,道德经,还有那汨罗江畔的身影?
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感受着冬至的气息。我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更热切地盼望每个中国人都能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