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媒体巨人:默多克传奇》有感
读《媒体巨人:默多克传奇》有感
选择关于默多克的传记,一方面是因为他既是最会赚钱的商人、又是职业新闻人,他一次又一次演绎着媒体神奇,即使在中国这个媒体要受到严密管制的地方,也会受到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西方主流媒体对默多克评价毁誉参半,抨击主要是默多克对商业利益无止境的追求,比如著名的“窃听门事件”。到底默多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这驱使了我开始寻找关于默多克的一系列资料,而关这本由威廉·肖克罗斯写的《媒体巨人:默多克传奇》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今天,作为一个学生,我不想太多他的丰功伟绩,或生硬地搬弄他宏大的媒介运营策略,那纵然仅是纸上谈兵,我也还是没有那个底气。我只想以一种平等的视角,自由的心境,去走近一个传奇,走近一个传媒人。
默多克,全名为基思·鲁珀特·默多克(Keith Rupert Murdoch),1931年3月11日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后加入美国籍。其父基思·默多克爵士是著名的战地记者和出版商。默多克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默多克所创建的新闻集团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净资产超过400亿美元,集团经营的核心业务涵盖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以及数字广播、加密和收视管理系统开发。1999年3月,新闻集团北京代表处成立,次年,卫星电视(STAR)在上海设立代表处,成为首家获准在沪设立代表处的境外传媒公司。目前,默多克控制澳大利亚2/3的报纸,英国的《太阳报》、《泰晤士报》等40%的报纸都由默多克控股。他还拥有英国的天空电视台、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香港的亚洲卫视。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默多克又宣布与日本公司合办一家专门拓展互联网投资的金融企业——软银。
一、全书的结构分析
默多克,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媒体人有着怎样成长经历?他的商业哲学灵感从何而来?他的传媒帝国师如何一步一步创立起来的?他是如何拯救福克斯的?资本纷纷撤离报业之际,他何会斥资50亿美元狂赌道琼斯? 这位年岁已高,身价逾百亿美元的老人,在为自己谋划怎样的未来?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本书提供了一个分析思路,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默多克的性格特点和默多克众多交易背后的故事,同时,本书也告诉我们信息的力量是如何形成的,一个人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这个行业的顶级人物。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默多克的早年生活,即文章的第一章,在这一部分中,主要介绍了默多克家族产业和家族性格、报纸赋予他性格的力量、默多克第一仗:捍卫父亲报业、移植美国经验创办新电视台、扩展澳大利亚地盘、创办澳大利亚首家全国性日报。
第二部分为默多克的全球扩张,包含第二章至第五章,在这一部分中,首先介绍了默多克在传媒这一独特而有价值的政治舞台开始发挥他的作用,他成为了不屈不挠的《纽约邮报》新主人,他着进行卫星轨道通向全球“开放的天空”,他视澳大利亚的商场如赌场,他开创默多克革命,成为了时代变迁的参与者。其次介绍了他收购泰晤士报系的行为,这一系列收购,使他拥有了信息垄断的权利,并开始为撒切尔主义助战。最后介绍了他强攻美国,进行无休止的并购白热化的竞争,拯救波士顿濒危报纸、忽视有线网初试卫星梦、化解芝加哥敌意。
第三部分为崭新世界,包括第六章至第十章。在这一部分,首先是默多克传媒帝国的创建,它在美国沃土这片沃土中成长:1984年开始的信息革命与娱乐产业化、网罗“福克斯”:朝目标迈出关键一步、挑战故步自封的美国电视网等等。其次,是默多克的韦平印刷革命,这是一次新兴资本的胜利,在这场革命中,默多克隐秘布阵向印刷工会发起挑战、亲自督战促记者放弃对抗、依靠法律和政治“解放舰队街”。再次,默多克开始了他的东征西讨,不断进行交易诱惑:夺回父亲建造的“房子”:《墨尔本先驱报》、进行英伦报业狙击战、失守《纽约邮报》、进行《电视指南》巨资交易。接着,默多克开始紧贴现实,逐渐打开黄金宝库的钥匙:进入毁誉参半的《太阳报》王国、征服美国人的福克斯电视 进行哈珀·柯林斯合并。最后,默多克开始聚焦传媒产业的焦点,开始向电子通讯手段转移:对英国“权势集团”电视壁垒发起冲击、开始媒体巨头合纵连横“协同增效”、国际化优势:会计制度间的“擦边球”。
第四部分为地球村,包含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一方面介绍了默多克的全球游说,这是经济退潮下的殊死搏斗:开辟东欧新战场、高风险的抗衡:伦敦“星球大战”、挽救新闻帝国于灭顶之灾。另一方面介绍了默多克的重振旗鼓以及他的传媒帝国中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二、传记中核心观点的解析
1.“当鲁伯特和父亲周游欧洲大陆后到达英国,在他父亲的安排下,他在伯明翰的一家报社找到了一份工作。默多克在大学里有一处相当好的屋子。他还有一辆小汽车,几乎是大学生所难以想象的豪华汽车。在牛津校外,鲁伯特在英国的好友大概就是墨尔本《先驱报》驻伦敦记者卢汉·里维特。他家离牛津不到一小时的路程,默多克经常去他们家,他们家已成为默多克在英国的澳大利亚之家。1951年初,鲁伯特去了一趟巴黎之后….在1951年复活节的假期里,里维特一家带他去了一趟瑞士。1952年初,默多克又一次游历欧洲并写了一封很长热情奔放的信给里维特一家。学期结束后,他没有马上回到澳大利亚。他想巡回考察一下美国的新闻编辑室….”这是书中一些关于默多克早年生活的片段节选,这段文字较为密集的描述了默多克在英国求学期间游学经历,有一个很明显的痕迹是,他非常注重游历考察与社会实践。不断的旅行让他精力充沛,见多识广,相信也养成了他身体力行的做事习惯。也许是在陈述事实,也许是作者刻意的强调,默多克的大学时代丰富的阅历无疑对他人生的发展大有裨益,而他家庭的优越性也给他创造了更多的优越感和自信心。
2.1952年,默多克决定竞选牛津大学工党俱乐部的干事。在当时以及以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候选人不允许公开演说,而不得不以悄无声息的英国方式拉票。默多克对这种虚伪嗤之以鼻,他组织了一场有力的竞选运动,他的口号是:“支持罗伯特!”这段文字说明默多克在学校里的作风是勇敢且张扬的,他那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作风已初现端倪,相信这件事只是他个性化人生里的一个画面。这些事让我们觉得默多克的人生是潇洒和精彩的,大胆的展现自我和追求目标,敢于打破传统,挑战权威,他一生如此。
3“默多克是资讯界最善于处理政治的人,”美国的一位政界人士这样评说,“他谙熟政治,和所到的每个国家的管理者和政治家们打交道。这是他赚钱的一个手段。”美国持不同立场的政治家都被这位国际传媒大亨彬彬有礼的风度和他对政策的透彻理解所倾倒。默多克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在政治上“见风使舵”相信已为大家所熟知,政治不是他的领域,而是手段。我们不妨做出这样的理解,政府是人民的最高代表,和政府打交道,不是和人民沟通的最有效的手段吗?他或许瞧不起政治,但他深信政治的作用。
4.“默多克认为自己是一个美国的国际公民„„他认为他负有一种使命,至少是抓住了一个机会,这就是无论他的帝国扩展到哪里,他都要去传播和宣扬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核心的美国梦。”
“你最终的目标在哪里?”作者曾这样问过默多克,他沉思良久后回答到:“把正在做的一切做的更好,更好的电影,更好的电视节目。”相信这个回答显得太过平凡,让我们很难相信他长久以来的推动力便是对工作的热情。世界上的人更愿意接受他作为一个赚钱的怪物,无所不用其极。但这里“使命”的使用我觉得更为贴切,无论他多么现实,我也宁愿相信他在骨子里的理想主义,一个仅靠现实主义支撑的人何以取得如此的成就?
5.“他成功的原因是他胆大——如对福克斯公司、韦平印刷厂莫不如此。作为一名经理,他是一个干预者„„但是新闻集团内部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人证明,他慷慨大方,勇敢,能够激发员工们的极大热情。”在传记里,作者不止一次的提到默多克的赌徒心理,事实上,他在年轻时也喜欢赌博。赌徒的心理有勇敢的特质,当它用在一个有足够的智慧的人的身上时便是无穷的力量。胆大绝非说说那么容易,默多克一路走来总能给人意外和难解,但他一直在朝着自己目标前进,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成功了。他也同时得到了员工的拥戴,他总是充满活力和激情,这让手下的人也觉得他们一直在迈向康庄大道的征途中,任何困难都不足惧。
6.“默多克采用各种方法令卫视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更有吸引力。他播放更多的中文节目;他买下了羽毛球比赛和中国人喜爱的其他体育项目的直播权;他为中国音乐爱好者设立了一个音乐频道;他在中国开展了第一项付费电视业务„„”默多克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进军中国的传媒市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首次访华就促成了新闻集团与中国的第一次合作,自此之后,尽管耗费了许多时间和金钱,但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收益也是巨大的,比如对凤凰卫视的投资,从默多克1996年出资成立“凤凰卫视有限公司”开始,默多克根据中国的具体实情,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成为在中国市场上最成功的投资。
三、传记给我的启示
相信更多的人会觉得,默多克在商界呼风唤雨,没有人会怀疑他敏锐的目光和天才的经营能力,但是谈到他的人格,却又有颇多微词。比尔·盖茨宣布不久将会退休,并全身投入到慈善活动中去,同样富可敌国的默多克却鲜见其对慈善活动有什么热情。在一次次疯狂的并购、扩张之后,默多克更热衷于他媒体帝国的无限膨胀,手段多变,无所不用,对他批评当然也不绝于耳,其猛烈程度也可想一斑。
但我依然把默多克视为最值得关注的几个人之一。默多克阅历丰富,他的主战场在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而我们也不难发现默多克身上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西方风格:冒险、扩张以及宗教情结,看似矛盾却被西方人诠释的十分完美。到今天为止,世界依然是被西方文明主宰。无论我们有过多么辉煌的过去,我们都必须转向他们学习。微软、沃尔玛、新闻集团,这些熟悉的名字逐渐改变着这个世界,有一些名字要被人永远记住,这其中必有默多克。
默多克的固执也成就了他的业绩,他多所有的批评嗤之以鼻,好事有人来做,但世人应该更需要一个带来无穷的信息和娱乐的默多克,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需要这个平台。
我更关注年轻时到的默多克,那时的他意气风发、个性张扬、踌躇满志。相比于我们的大学生活,他显得多么自由和奔放,勇敢的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这一定会被很多年轻中国人感叹不已。我们常常讳于不知名的原因,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这便是我们的态度,像温锅里的死水。年纪轻轻却有颗老态龙钟的心,常叹人心之不古,常叹世风之日下。人心是不古,世风也是日下,可我们却不曾想过怎样去改变,只是在等待被改变。
如果可以把人分为平凡和非凡的话,那么后者的群体里一定有些非凡的特质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他们身上往往带着激情、思考和不满足,在努力和挫折的过程中培养出了高贵的气质。每个人的成长都有故事,但有的很容易讲出来,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而另外的人却每天都有精彩和不同。
书中少了对默多克所经历的困难的描述,而更强调他的成就,但我相信挫折一定是他人生重要的篇章,因而使他的人生圆满。
第二篇:默多克的新闻事业发展过程
美国新闻集团
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的前身是澳大利亚新闻有限公司(新闻集团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澳阿德莱德市成立,现已发展成有线和卫星电视、电影、报纸、杂志及印刷业元化发展的媒体集团),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企业集团之一。
它主要的股东和首席执行官是鲁伯特·默多克,他的家庭控制着这个公司的30%的股份。新闻集团虽以“新闻”起家,但该集团超过60%的收益来自“娱乐”及相关产业。新闻集团从澳大利亚起家,经过20多年的全球媒体征战,已经成为与AOL时代华纳、迪斯尼、维亚康姆等处于同一竞争地位的传媒集团。在世界500强中排第371位,到2002年3月31日止,总资产已达420亿美元,年收入150亿美元。目前其全球业务遍及美加、欧洲大陆、英国、澳大利亚、拉美和太平洋地区。媒介产品包罗万象,包括电影和电视节目;无线、卫星和有线电视;报纸、杂志和图书;广告制作和发行;数字电视;有条件接收和用户管理系统(SMS);在线节目的创意和发行等。
新闻集团的发展历程
新闻集团的前身是澳大利亚新闻有限公司。1954年,默多克接管阿德雷德市出版的《新闻报》,并于1964年出版了澳大利亚第一份全国性日报—《澳大利亚人报》,开始了新闻集团最早的报纸业务。
60年代后期,新闻有限公司开始向海外市场发展,首先收购了英国的《世界新闻》,然后又买下了英国的《太阳报》。70年代新闻有限公司开始进入美国新闻业,先后买下了《圣安东尼奥新闻和快报》,《纽约邮报》,《波士顿先驱报》等多家报纸。
70年代末,新闻有限公司扩大业务范围,首先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墨尔本两地投资电视产业。公司业务逐渐遍及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为更好的管理和协调公司日益扩大的业务,默多克于1979年成立了新闻集团。
80年代是新闻集团全球业务拓展的重要奠基阶段。新闻集团在英国收购了著名的《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以及世界上最大的英文图书出版公司之一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接着新闻集团进入了竞争异常激烈的美国电影电视市场。1985年收购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后,于1987年组建了全美第四大电视网—福克斯电视网,由此开始了电视市场的大规模投资。
90年代新闻集团的业务已地跨澳亚(Australasia)、欧洲、美洲、非洲,在卫星电视领域形成了霸主地位;伴随着大范围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国并购,其娱乐产业已完全发展成熟;在媒体技术领域,新闻集团也走在了前面,开发应用数字卫星技术,建立自己的互联网传输系统,开发新的媒体内容和服务传输渠道。
90年代中后期,新闻集团的战略性投资逐渐聚焦于最有潜力的媒体市场—亚洲。STAR成为其辐射亚洲媒体市场的重要平台,它已经成功的打开了印度、日本市场,并积极在中国开展业务。新闻集团的扩张更加显示了全球攻略的趋势。
默多克放弃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
就在窃听丑闻愈演愈烈之际,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收购天空广播公司(BSkyB)。这显然并非默多克所愿,但是目前英国的政治气候不允许他在此时收购。“窃听”丑闻曝光以来,默多克面临巨大压力,他本人也被国会要求接受问讯。同时,美国和澳大利亚也开始担心默多克旗下的媒体在本国存在窃听行为。
13日,连日来持续发酵的“窃听门”丑闻达到了顶点———默多克宣布放弃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BSkyB)的计划,这是近日来默多克传媒集团承受的最大打击.压力压垮收购计划
自从十几天前,默多克旗下的《世界新闻报》被爆出窃听丑闻后,每天都有新的消息,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被披露出来。这令默多克集团承受巨大的压力,也令他收购BSkyB的扩张计划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英国政府准备重审默多克并购BSkyB的申请。
10日,默多克关闭了惹祸的《世界新闻报》,媒体分析称,他是在“丢卒保车”,为了保住进军新媒体的步伐,将遭遇危机的老媒体无情地抛掉。但是,这一招看起来不灵。12日,默多克旗下的《太阳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又陷入窃听丑闻,据称英国前首相布朗被长期窃听。
当地时间13日,英国议员就反对默多克收购天空广播公司一事进行投票,朝野各党派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难得的一致,呼吁默多克停止收购。
媒体称,尽管议会的反对决议不具备法律效力,却能充分体现英国公众对电话窃听丑闻的强烈反感。默多克的收购计划已经失去民意支持。
英国政府对这一投票的结果表示欢迎。实际上此前英国副首相克莱格公开呼吁默多克应该停止该收购案,因为不合时宜。
在此背景下,默多克当地时间13日做出推迟斥资100亿英镑收购BSkyB的决定。“新闻国际”副主席切希·卡雷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相信,竞购BSkyB能够使双方受益,但是在现在的环境下,很明显收购非常困难。”媒体分析称,这也许是个无限期推迟的决定。
默多克放弃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
地时间13日下午,英国下议院正准备就呼吁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放弃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BSkyB)的动议进行投票。与此同时,新闻集团发表声明,宣布放弃对于BSkyB的全控股收购计划。
“我们相信,新闻集团对BSkyB的收购对两家公司都有利,但很显然,在当前的环境下,进展太过艰难。”新闻集团副主席兼总裁切斯·凯里在声明中说,“新闻集团仍致力于成为BSkyB稳定的长期股东。我们为其所获得的成就以及我们对其的贡献感到骄傲。”
新闻集团被动放弃
在上述声明发表后,BSkyB股价下跌4%。事实上,一周以来,BSkyB股价已从一周前的最高点下跌了20%左右。
新闻集团持有BSkyB 39.1%的股份,去年6月,新闻集团提出以每股700便士的价格收购其尚未持有的BSkyB股权,但遭到后者拒绝。
今年3月,新闻集团再次提出收购剩余60.9%股权的收购案,但外界阻力不断,尤其是关于其垄断英国媒体的担忧之声。本月5日,在新闻集团旗下的《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爆发后,BSkyB收购案更遭到多方反对,连本已准备批准该案的卡梅伦政府也倒戈。窃听丑闻经过8天发酵,新闻集团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指责,终于该公司决定放弃收购。
政府支持反收购动议
同时,英国首相卡梅伦13日表示,负责窃听丑闻调查的法官将有权力传唤包括主编、编辑和政客在内的所有人宣誓作供。
法官莱文森勋爵将负责监督《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公众调查以及媒体监管。卡梅伦称,无论是谁,一旦被证实存在错误操作的行为,将不再允许在英国境内运营媒体公司,或参与媒体工作。调查报告将在一年内完成。
同时,他对议员们表示,《世界新闻报》的母公司新闻集团应该停止关于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的想法,并清理乱局。
卡梅伦在下议院发表声明称,针对窃听丑闻的调查将“尽快”开始,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媒体和警方违法行为的调查;另一部分则是关于媒体监管的反省审核。
法官莱文森勋爵在一个资深独立小组委员会的协助下,将提出关于如何更好进行媒体监管的建议,以“支持媒体自由、多元和独立于政府,但同时也拥有最高的道德和职业标准”。同时,还将提出关于未来媒体和政客关系的行为规则建议。
卡梅伦告诉议员们,他将要求所有部长和公务员在同媒体高级编辑和高管进行谈话时,记下会议记录,以令英国政府成为“全球最开放的政府之一”。
工党领导人对该提议表示欢迎,同时称,应该溯及既往地推行该提议,即他本人和卡梅伦公开发布从上次换届选举开始所有同媒体负责人会议的细节。
原本英国议会计划于13日就工党提出的、要求新闻集团撤销对BSkyB收购的动议进行投票表决。该动议称,该收购计划的撤销符合公众的利益。
就该动议,英国主要政党空前的观点一致,英国政府也在12日表示支持工党提出的动议,最后,英国执政和在野的三个主要党派领导人都表示支持上述动议。尽管这对新闻集团的收购行动没有法律约束力,但英国政府的支持,意味着默多克和新闻集团将承受巨大的政治压力。分析称,这可能是导致默多克放弃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篇:默多克创业历程及成功经验
默多克创业历程及成功经验
基思.鲁珀特.默多克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和首席执行官,他及其家庭控制着公司的30%的股份。这家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的新闻集团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公司净资产超过600亿美元。在2008年第三财季,公司实现净利润27亿美元,同比增长210%,实现营业额87.5亿美元,同比增长16%,以年销售额330亿的惊人业绩成为/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公司0。在全球化战略的指引下,新闻集团不仅势力范围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地区和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而且经营的核心业务也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媒体领域,默多克也由此成为地球上最有势力的人物之一。那么,它是如何造就这辉煌的呢?都有那些值得我们汲取呢,这里我将给大家予以解读。
二、发展历程
1.起步报业
默多克的父亲基思·默多克爵士是一名战地记者,拥有澳大利亚4家报纸。1952年,他父亲死于心脏病,正在英国牛津大学读书的默多克赶回家中处理后事。然而,清算后默多克发现父亲的几家报纸处于亏损状态,于是他设法保留住了《星期日邮报》和《新闻报》两份报纸,而将其他报纸出售。面对主要的竞争对手《广告报》,默多克果断与其合并,并且努力使《新闻报》开始盈利。同时他又筹措到足够款项,收购了位于帕斯市处于亏损的《星期日时报》,通过调整人员,将阿德莱德一些记者和编辑调往帕斯使该报纸重获生机。
2.初战悉尼
悉尼的报业由三个家族把持着:较大的费尔法克斯、帕克家族,以及较小的诺顿家族。费鲁伯特·默多克与妻子邓文迪尔法克斯经营着《太阳晚报》、《先驱早报》;帕克拥有《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诺顿掌管着《镜报》和《星期日镜报》。由于经营不善,诺顿将《镜报》转让给费尔法斯特,费尔法斯特同样没能使其盈利,于是就以400万美元的价格出手给了默多克。除此以外,默多克还获得了多家印刷厂。不久,默多克开始筹划创办澳大利亚第一家全国性报纸。1964年7月14日,《澳大利亚人报》正式发行。1967年发行量达到75000份。1972年他又收购了帕克的《每日新闻》和《星期天电讯》报。
3.进军巴黎
1968年秋,英国最大的星期日周报《世界新闻报》开始转手,这份报纸属卡尔家族,以发布黄色内容著称。《世界新闻报》正式宣告关闭当年10月,默多克购买了该报40%的股份。在他看来,报纸地位下降的原因是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电视的普及。他为了让该报重获新生,大量发布骇人听闻。半年之后,默多克将卡尔赶下台,占有了49%的股份,成为主席。然而,默多克认为一份周报还不足以满足自己,他希望能够再买下一份日报。他的第一目标是《每日镜报》,但该报并不打算出售。此时,左翼报纸《太阳报》因为销售量从150万下降到85万,面临出售的局面。默多克得知马克斯韦尔已经开始了谈判,于是赶在他之前以150万元买下了《太阳报》。默多克认为,《太阳报》应该办成《世界新闻报》的每日版,并且应该以文摘类的文章为主。此后,他就开始裁减《太阳报》的员工,从澳大利亚调来有经验的文摘文章编辑,并且加大促销力度。在这些措施下,太阳报成为了一份独树一帜的新颖报纸。年销售量迅速攀升至200万份。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太阳报》成为日销量最大的英文报纸。1981年2月默多克又完成了对《泰晤士报》的收购。
4,转战美国
1973年,默多克美国收购了哈特·汉克斯报系三家报纸,他为此支付了1970万美元,这些钱来自 《纽约邮报》电子版于他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报纸集团。此后,他沿用老办法,力推爆炸性新闻,加大宣传力度,使得报纸的发行量逐渐提高。他还发现,美国报纸更关注广告收入而非发行量。1976年底,默多克收购《纽约邮报》。又花1200万美元创办了一份周报《国民之星》,当他发现该报纸无法盈利后,立刻从澳大利亚抽调人手,把其变为名为《星》的彩色杂志,不久,该杂志就获得了大量广告收入。后来他又买下了《纽约》杂志和《乡村之声报》、《新西部》。每当默多克买下新的报纸后,他总是想方设法将其转变为文章短小,标题鲜艳的出版物。他又与1982年买下《先驱美国人报》,并将其改名为《波士顿先驱报》,第二年又收购芝加哥《太阳时报》。
5.收购集团
2007年5月1日,默多克打算以每股60美元共计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道琼斯集团,当年8月1日 道琼斯,双方达成协议,完成了这一收购。道琼斯公司最大股东班克罗夫特家族的大部分成员已经同意收购方案,同时,这个家族的成员同时也是道琼斯董事会成员的莱斯利·希尔发现已经无力阻止收购后,也黯然辞职。2007年8月4日签署的协议,就这样,历经三个月的拉锯式谈判之后,道琼斯终于改姓默多克了。当天,新闻集团和道琼斯公司的股价都出现上涨,其中,道琼斯的股价上升了11.3%,每股57.4美元的收盘价逼近了默多克收购道琼斯60美元的出价。而相比这次收购的商业性,作为收购核心内容的《华尔街日报》未来的新闻独立性问题更受外界关注,这份创刊于1889年、全球最重要的商务财经报纸的出版人昨天在给《华尔街日报》读者的一封公开信上说,无论总编、编辑还是记者,都会继续这份报纸的良好传统,据说,默多克也曾多次表示他不会干涉《华尔街日报》的新闻业务。在收购道琼斯公司后,人们突然发现默多克的媒体帝国在一夜之间变得更加强大。当前,新闻集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拥有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福克斯广播公司、福克斯新闻频道、国际交友网站MySpace以及英国、澳大利亚多家报纸和卫星电视。
从1956年收购《帕斯星期日周刊》开始,此后近五十年的时间,《世界新闻周刊》、《太阳报》、《纽约邮报》、纽约杂志公司以及象征大不列颠尊严、有200多年历史的《泰晤士报》,后来的的天空电视台以及现在的道琼斯公司,它们先后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主人,名字就叫鲁伯特·默多克。
6.拥有资产
默多克所创建的新闻集团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净资产超过400亿美元,集团经营的核心业务涵盖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以及数字广播、加密和收视管理系统开发。1999年3月,新闻集团北京代表处成立,次年,卫星电视在上海设立代表处,成为首家获准在沪设立代表处的境外传媒公司。默多克的个人财产已超过110亿美元。默多克三次结婚,与第一任妻子帕特生下一个女儿后不久便分道扬镳。1967年,默多克与当时担任英国《每日镜报》记者、19岁的安娜结婚,在32年的共同生活中,育有两男一女。1999年,与安娜的离婚协议生效仅17天,68岁的默多克迎娶了32岁的邓文迪,但于2013年离婚。当前,默多克控制澳大利亚2/3的报纸,英国的《太阳报》、《泰晤士报》等40%的报纸都默多克控股。他还拥有英国的天空电视台、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香港的亚洲卫视。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默多克又宣布与日本公司合办一家专门拓展互联网投资的金融企业——软银。西方主流媒体对默多克评价毁誉参半,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上:首先是默多克对商业利益无止境的追求。新闻集团虽以“新闻”起家,但该集团超过60%的收益来自“娱乐”及相关产业。默多克受西方抨击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淡化意识形态,积极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努力在华拓展业务。80年代中期,他首次访华就促成了新闻集团与中国的第一次合作。1998年,他还通过新闻集团向中国洪灾重灾区捐款100万美元。
三、成功经验
1.高屋建瓴
不畏浮云
作为一代传媒巨子,默多克的视野并不仅仅囿于业务领域,而是高屋建领,深刻认识到传媒、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他知道维护默多克帝国的利益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不变的追求是其各方面衡量的标尺。为此,他根据局势变化,审时度势更换自己的立场,他的政治倾向及其他方面都随时根据商机而调整。
1973年默多克在美洲开拓他事业的新大陆,并申请加入了美国国籍。默多克独到的政治眼光认为罗纳德·里根说出了当时美国人想听的话,于是在1980年他全心全意利用媒体的威力来给里根竞选助阵。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车轮转到1望刃年代,整个经济形势、政坛局势发生了变化一一撒切尔夫人落选、里根时代终结,与默多克相关联的过去的背景不复存在。当此之时,默多克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紧随时代发展,根据变化的形势确定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方向。他有过人的赏识力和先见之明,1995年,当布莱尔随英国工党代表团赴澳开会时,默多克就认定其具有领导才能,于是他的媒体就一马当先为布莱尔所代表的工党呐喊助威。为回报默多克的支持之恩,布莱尔上台后对英国的新闻制度进行改革,颁布了对于默多克明显有利的通信法案,并帮助天空电视台顺利在中国落地播放权。政治归政治,商业归商业,不管默多克曾经支持的是保守党还是工党,他的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的:扩大其事业,而一切政治上的恩怨,不过都是过眼浮云。默多克心中有杆事业的秤,他毫不畏惧艰难险阻,只因他总是努力身在高处,因而视野开阔、目光远大。
2.动如脱兔
捷足先登
在与其他同行同时竞技时,默多克开始时往往是如处子般沉静,待竞争对手放松警惕之后,又突然像脱兔般迅速行动。
《世界新闻》是英国一家历史最悠久的通俗报纸,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该公司经营不善, 利润和股票价格下滑。在与马克斯韦尔的竞争中,默多克当时甚至根本无法筹到与其原来投标相等的资金,但他却迅速地获得了卡尔家族这个最大股东的强有力的支持,最终他不仅在竞标中取胜,而且取得了卡尔家族的信任,逐步购买更多股份,最终成为泄界新哪的最终掌控者。
3.妙手仁心
魅力迷人
他的个人魅力在挽救新闻集团金融危机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0年,世界经济衰退,流动资金出现危机,新闻集团无法及时还贷,无奈之下,默多克只能以重新清理集团繁重的债务为由,恳求银行贷款延期一个月。此后,花旗银行作为其最大的债权人被委以解决债务问题并重组该公司的重任,安·莱恩和她的同事比尔·罗兹被任命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莱恩通过对新闻集团的了解,逐渐开始钦佩默多克,认为他精通业务、具有远见卓识,而罗兹则对默多
克的坦诚和愿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默多克的个人品格使两人深为折服,他们尽心尽力地帮助新闻集团渡过难关。莱恩夜以继日地整理信息,在关键时刻想方设法说服其他银行延期贷款,并且鼓励心情跌人谷底的默多克不要灰心,要勇往直前;罗兹是善于处理棘手问题的能手,他给全世界的银行总裁打电话,告诉他们新闻集团崩溃将会严重影响世界经济,让他们务必延期贷款。事件的最后结果是延期成功,新闻集团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4.无形之手
无往不利 他从不强调所谓品牌意识、价格策略等诸如此类的理论言辞,而是将这些策略、理念像盐溶于水似的化于现实的销售之中,无形之中蕴涵着有心。
与马克斯韦尔竞争购买《世界新闻》即是明证。他还深谙报纸受众心理,深知受众对价格比较敏感,降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营销中最受瞩目的方法,于是他不时地采用这种方法以获取竞争优势。如1993年9月,当《泰晤士报》的销售量和其竞争对手《独立报》的销售量都在35万份左右时,默多克不安于此,他在价格上挑起了竞争。他将《泰晤士报》的价格由45便士降至30便士,而她立扔奉行高价策略,此时非但没有降价,反而提高价格。结果,到1994年,前者销售量上升了约40%,达50万份,大获成功;而后者的销售量降至27.5万份,濒临破产边缘。
5.革新现在 兼容未来
默多克总 是 有 着 超 凡 的 预 见 力。他深谙新技术在传媒业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在经营中密切关注新技术所带来的机遇。上世纪80年代他革新印刷技术, 推动了英国报业的发展。当时他还涉足卫星通信领域, 这在传媒业可谓是一项兼容未来的举措。他喜欢引用科幻小说家阿瑟·A.克拉克的预言:“ 在争取信息自由的竞争中, 技术而不是政治是最终决定胜负的力量。”在上个世纪他就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十分关注, 他的观念也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而不断更新。
6.纵览全局 全球拓展
新闻集 团的 传播 渠 道 遍 布 全 球 ,涵盖面之宽是目前其他传媒集团无法企及的。在全球化的传播内容与渠道背后, 全球化的管理与资本运作为其提供了永不衰竭的动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默多克在全球传媒市场购并了30多项重要资产, 购并资金则来源于世界各大银行为其提供的贷款。他用各地的企业连锁抵押, 利用从不拖欠的良好信贷记录取得各地银行家们的信任。1990年花旗银行的安·莱恩为其审查账目时, 发现他同时使用着146家金融机构、10种货币的贷款, 如此广泛的全球融资, 为其短短几十年间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传播内容相似, 其管理也是走全球化思考、本土化实践之路。新闻集团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往往具有独立的品牌, 如其麾下的STAR总会被视为一家亚洲公司;管理人员本土化, 选用既熟悉当地状况又掌握多种语言的员工担当要职, 因为他们了解本地市场及受众需求, 熟悉本土管理制度和适应本土实情的市场拓展技巧, 能使新闻集团的传播产品更切合当地受众口味。
四、默多克成功启示
1.继往开来,雄心依然,不断寻找新机遇。
2不畏浮云。
3.思维敏捷。
4目光敏锐,善于经营。
5.敢冒风险,视野开阔。
6.高瞻远瞩,思考未来。
第四篇:读《贺龙传奇》有感
读《贺龙传奇》有感
班级:化学创新一班学号:41104275姓名:高雅
读《贺龙传奇》有感
当我翻阅了这本书——《贺龙传奇》,我仿佛看到了贺龙身披战甲,驰骋沙场的勇猛模样;感受到了他体恤疾苦,献身革命的满腔热血;感受到了他坚持正义,坚守战场的豪迈不羁。这就是他:一个因“两把菜刀闹革命”而被广为传颂的传奇人物。
《贺龙传奇》这本书从贺龙元帅的出生写起,描写了他的戎马一生,最后惨死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贺龙元帅从两把菜刀闹革命成为民主革命的坚强斗士,加入了北阀战争,后又打响了南昌起义第一枪,创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后呕心沥血,卫国强兵,为中国事业建立下了不朽功勋。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个小村子,因为贺龙元帅曾经的到来而有了很大的改变,贺龙在那个小村子里住了一段时间,对当地民众的贫困生活深感同情,他体贴老百姓,乐于助人,据说没过多久,贺龙就因为任务需要离开了那个小村子,人们为了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爱国将士,永远记着他对人民的关爱,于是这个小村子改名为“贺龙村”。从小我就接触到了这个名字,但是对贺龙的事迹不是很了解,直到历史课上我学习到了贺龙,还有阅读贺龙的书本,贺龙的精神才深深震撼了我的心。
贺龙,原名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共第七、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1910年与人结伴出外运盐,目睹种种社会不平,萌发反抗思想。1914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6组织起讨袁护国民军,任总指挥,失败。1917年在石门、慈利交界的两水井,与吴玉霖以菜刀重新夺得枪支,两把菜刀闹革命,组织农民武装。
他靠着两把菜刀夺得枪支献身革命,这是怎样的气魄?入川讨贼威名扬,挥师北伐,扫除列强的势力。在1923年,被孙中山委任为四川“讨贼军”第1混成旅旅长,率部与吴佩孚纠合的四川军阀部队作战。1924年以滇川黔建国联军先遣队名义率部回湘。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他坚持革命立场,赞成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参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军在广东失败后他经香港到上海,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28年在湘西发动领导武装斗争。愤举义旗反南昌,凭借满腔爱国热血,高举义旗。1929年成立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军阀主义和“拖队”(即当“山大王”)思想,按照官兵平等原则建立民主制度,加强党员的教育和训练,建立各级政治工作机关。在军事斗争方面,他主持前委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敌强我弱形势下的游击战略和战术,他带兵打仗,深谙敌我差异,并能够提出更有力于我军的战略战术。
三进洪湖浪花激,湘鄂川黔展红旗。在当时人们称贺龙为“福将”,惹不得,毛泽东赞他是“可敬的朋友与革命同志”。可见贺龙的影响甚大。万里长征脚步急,抗击倭寇惊天地。从这本书的七言目录,我仿佛看到了他带兵从桑植开始长征,选择与敌人兜圈子的战术时的睿智,看到了他带领的对日伪军进行反围攻作战,集中主力破敌一路,采取断敌补给、迫敌出逃,于运动中歼灭敌人等战法,予以日伪军沉重的打击。横扫蒋家百万兵,一世精忠“三字狱”。贺龙强调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军队中党的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重视战备训练和民兵工作,大力倡导群众性练兵活动;关心和指导军工生产、军队屯垦和军事院校等工作,对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在1952年他还兼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
据说,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贺龙经历了70次苦苦追求。贺龙曾对一位同志说:“有的材料写着我70次找党,我也记不清了,算上历次的要求,没有七十次,恐怕也有几十次吧。”
我在书中最后一部分了解到贺龙晚年遭林彪、“四人帮”迫害的悲惨境遇。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里,贺龙元帅尽管遭受蒙难,但对党仍然满怀信心,他始终认为,这是少数人捣乱所致,他对党坚定的决心与信心让我深深提醒着自己,要坚信党,坚守正义的旗帜!
《贺龙传奇》让我看到了一个英勇睿智,坚守信念并奋斗不息的贺龙元帅,他在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彻底平反,他的精神永远为我们所颂扬!我们要向贺龙元帅学习他的品质,学习他的精神!《贺龙传奇》让我受益匪浅,我要用我的热情我的毅力和我的力量去贡献每一分光和热!
第五篇:读《巨人传》有感
课 程 作 业
题 目:教育铸造成功
——读《巨人传》有感科 目:外 国 文 学 专 业: 学 号: 班 级: 学生姓名:
教育铸造成功——读《巨人传》有感
在没有读过《巨人传》之前,对这部作品的了解,仅仅知道它的作者是法国作家拉伯雷,还以为它是一本讲述名人事迹的作品。而当真正捧起这部《巨人传》,置身其中时,却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对这部作品的观念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我想说,这本书真是值得一读的。
《巨人传》以巨人国三代国王格朗古杰、高康大、庞大固埃的人生历程为主要内容,主要写了第二代国王和第三代国王接受教育,保卫国家和外出寻找象征理想的“神瓶”的故事,为我们塑造了高康大、庞大固埃等力大无穷、知识渊博、宽宏大量、热爱和平的全知全能全才的巨人形象。作品中荒诞不经的夸张描写中所透显出来的绝妙的讽刺、幽默和极为丰富的想象力使人为之慨叹;而其中包含的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等丰富的知识更是耐人寻味,让人视野开阔。在思想上,作者拉伯雷把对封建神权的严厉批判和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追求全部都融入到此书的各个情节之中,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读完这本《巨人传》,最令我深思,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品中贯穿的培养全知全能的人、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其中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我们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巨人传》中,教育思想大都体现在作品的第一部《高康大传奇》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知识,重视教育
(一)对知识的渴求与追求
在中世纪几百年的教会统治下,神的“启示”代替了人类历史创造的全部知识。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发现,犹如在河堤上挖开了缺口,对知识和科学的追求汹涌奔泻,不可遏止。知识和神权如水火互不相容,资产阶级为了同神权斗争,迫切需要知识这个武器。小说的开头,高康大离开母体后不是发出呱呱的哭声,而是用震耳欲聋的叫声喊出:“喝呀,喝呀,喝呀!”。第三代巨人庞大固埃的名字是“渴”的意思。显而易见,这些情节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一个“喝”字,一个“渴”字,寓示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求,特别是对知识的渴求,这是三代巨人一生的追求,也是新兴资产阶级渴望知识的迫切心情的写照。
《巨人传》中,格朗古杰为使高康大能够在所有的学问及社会知识上获得教益,费尽心力,数易教师。到高康大师从于巴诺克拉忒大师时,已经123岁了。他把生命中最辉煌的岁月都投人到了对知识的学习之中,可谓是终生学习的典范。而庞大固埃特意到巴黎学习各种知识,门类众多,勘称世界之最。他们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不懈追求体现了一种巨大的生命活力,一种热烈的勇气、一种征服自然和主宰人世的信念和雄心。而这也充分显示出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就是力量”的特点。
(二)强调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拉伯雷生活在16世纪的法国,亲身感受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和中古经院教育对人的束缚,强烈要求人的解放和自由。拉伯雷认为解放人,就要通过人文主义教育,即以人为本,拓宽课程内容和学科范围,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以培养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正基于此,拉伯雷的《巨人传》高度颂扬了人文主义教育理想,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他用许多篇幅和笔墨去论述教育在巨人成长中的作用。高康大、庞大固埃父子之所以能成为身心发达、和谐发展的巨人,全赖于良好的人文主义教育。在高康大给儿子庞大固埃的信中,写道:“吾儿,你一定要珍惜时光,趁年轻的时候,刻苦攻读,潜心研修,注意品德修养,你身在巴黎,有好老师埃庇斯特蒙朝夕教导,学业定会与日渐进,逐步提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拉伯雷的“巨人”正是通过教育而铸造成功的,也不难看《巨人传》所强调的教育的重要性。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一)广博的知识教育
在《巨人传》中,高康大在给庞大固埃的家书中,为庞大固埃列出了一份包罗万象的“课程表”,要求他学习诸多文化知识,其中包括多种语言:希腊语、拉丁语、希伯莱语等。还有就是保持中世纪传统“七艺”的学习,“七艺”之中,尤重视几何、算术、音乐。主张学习自然科学、探索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他写道:“至于自然界的事物,我亦希望你抱着好奇心去探索,务使没有一处江河湖海你不认得它的鱼产;举凡空中的飞鸟,森林里的大小树木和荆棘,地上的青草,山腹和海底的矿藏,东方和南国的宝石,没有一种你不闻其名而知其实。”这个“课表”中还包括医学、解剖学、法学等。正是在这种全面教育的培养下,庞大固埃终于成为身心和谐发展、具有代表社会先进意义的“巨人”。
另外书中描写的德廉美修道院中的学生,“全都受到扎实的教育,无论男女没有一个不能读、写、唱、熟练地弹奏乐器,说五六种语言,并运用这些语言写诗写文章。从来没有见过比德廉美修士更英勇、更知礼、马上步下更矫健、更精神、更活泼、更善于使用武器的骑士。也从没有见过比德廉美修女更纯洁、更可爱、更不使人气恼,对一切手工针线、全部正式女红更能干的妇女了。”这些都体现了作品中广博的知识教育理念。
(二)重视道德教育
拉伯雷在《巨人传》中说“有知者而无良心,便是灵魂的死亡”,说明了他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在德育中,他推崇的品行是:“仁爱、勤劳、勇敢、正义。”仁爱就是爱人民,要保护被压迫的人,安慰受苦痛的人,援助有急需的人。勤劳就是热爱劳动。勇敢就是抗拒侵略。正义就是对善恶、是非应爱憎分明。正如格朗古杰和儿子高康大面对亚皮克罗肖人的进犯时,所表现出来的正义和勇气。拉伯雷在作品中还引用先知所罗门的话:“智慧不入卑劣的灵魂,知识没有觉悟适足以促成灵魂的破产。”因此他宣扬科学,要求人们学习科学知识,但并不排斥道德教育。他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很好地运用知识,才能成为“巨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保家卫国、保护人民、反抗侵略。这种正气和豪情、胆略,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来培养。在《巨人传》中,三个主人公都是以“仁爱、勤劳、勇敢、正义”的形象出现,从而与封建制度和旧经院教育培养出来的胆小怕事、腐败、虚伪、无能的神学士形成强烈的反差。也体现出道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应重视道德教育的教育思想。
(三)重视体育教育和劳动教育
在《巨人传》中,高康大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天都进行两次体育锻炼。运动的项目无所不包,几近囊括了当时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他还注意把体育运动同军事训练结合起来,把骑术、枪术、箭术等作为重要的练习项目。他还重视劳动教育、要求人们热爱劳动。高康大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就是参观学习各种手艺人的技术。雨天,他“去观看人们如何冶炼金属、如何铸造枪炮,或者造访宝石工、金器工、石匠、化炼师、造币工、织毡工、纺织工、丝绒织工、钟表匠、制镜匠、印刷工、乐器制造匠、洗染工等各种工匠,到处请人喝酒,向人请教,留心观看手艺人的技术和创造”。作品中,作者拉伯雷还讥讽那些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劳动的教士,把他们斥之为寄生虫。而对劳动人民却充满了同情。这些都体现出《巨人传》所贯穿的教育思想中重视体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理念。
三、“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方式
(一)因材施教与启发并行
《巨人传》中,充分地展现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方式。在小说的开始,人们看到的小王子高康大活泼、聪明伶俐,如经过好的教育培养,必将有大的作为。于是,其父格朗古杰先后为他请来两位经院派教师。高康大在他们的指导下,花了50年功夫熟读《宗教考证》、《教理注释》、《拉丁文语法》、《希腊词解》、《伦理学课本》等让他无法理解的书籍。虽说他都能倒背如流,但其结果却变成一个疯疯癫癫、呆头呆脑的糊涂虫。国王盛怒之下赶走了经院派教师。之后,请了一位人文主义教师,对儿子施以全新的教育。
首先,教师巴诺克拉忒让高康大服一种药,以驱除旧教育在他身上形成的一切毛病和恶习,以使他忘掉从以前老师们那里学来的一切。其次,培养他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的功课和活动都进行了合理的安排,把体育锻炼、娱乐活动同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从高康大的作息表中我们看到,没有具体的时间来约束人的自由,而只是弹性的指导时间,因为人的自由是人文主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此外,人文主义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是“人”这一要素:年幼,好动,好奇心强。保证其身体健康成长是首要任务,因此,高康大一天的活动中,户外活动多,学习与娱乐兼顾,直观教学时间多于书本学习时间。同时,学习内容和进程也遵循了教育规律:由旧到新、由易到难、由近及远、逐步展开的过程。
另外,为了激发高康大的学习兴趣,吃饭时结合讲动植物;玩纸牌时结合学数学。高康大还到各行各业手工艺人那里参观学习,与当地学者交流思想,公开接受一切学问的答辩。方式灵活,生动有趣,轻松愉快,不必机械地死记硬背。正是在这种“因材施教”与启发并行的方法的培育下,高康大从此对学习“不再犯难,看着倒像国王消遣散心,而非小学生在忙着做功课。”学识也因此日益见长。
(二)重视生活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巨人传》中,人文主义教师巴诺克拉忒要高康大 “诵读课文,并联系实际,谈人生,往往长达两三小时。”还有,高康大在写给庞大固埃的家书中,勉励其子时说到:“我还想让你自测以下自己究竟从学业中学到了多少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你最好是走出书斋,参加各科学术讨论会,与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进行辩论。另外,还应与巴黎以及各地的文人雅士多相往来。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此外,在《巨人传》中,巴诺克拉忒在给高康大授课时,通过观察天象教授天文学,观察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而教授博物学,通过解剖人体学习解剖学,通过参观手工业生产去掌握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等。另外,为了真正地掌握生产技术,高康大和老师一起去参观各类工匠的操作,如制玉器、银器和宝石,观粉如何冶炼金属,怎样铸造枪炮等。他们还访问过制镜、钟表、印刷、制琴和染色等师傅,每到一处卡冈都亚都认真学习、仔细观察工业上的技术和制造。这些都体现出了《巨人传》教育思想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生活实践的教育理念。
(三)重视妇女教育,提倡教育平等
《巨人传》中还有一个闪光的思想便是重视妇女教育,提倡男女平等地接受教育。在德廉美修道院中,不论男女,均是能读能写能唱、会多种武器、能讲五、六种语言的人。妇女自由地生活在修道院中。即使妇女,也能一窥学术之门,并以此为荣。这些都是与中世纪对妇女的压制、歧视完全不同的清新的思想。
综上所述,拉伯雷《巨人传》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把全面教育与提高个人修养并行,把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它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采取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以致用的个性化教育方式,从而达到了培养理想的完人的目的。
从影响上看,拉伯雷通过《巨人传》所体现出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也有很多的启示:
一、知识、道德教育与提升个人修养并行。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同时也是为了提升个人修养。因此我国教育不应该只放在教学内容传授上,而应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培养和人品形成的过程上。为了使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教育就肩负着培养有文化有道德的,既有利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公民。
二、全面教育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
当前,中国教育还处在大一统的局面之中,因此,走出校门的学生普遍缺乏个性、没有创造力。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应“因材施教”,树立学习者为教育主体的思想,从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造力。
三、知识的广泛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随着当代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全面了解社会、自然科学知识,以给自己制定前进的方向。而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是保证学习者将来立足于社会和工作成功的必备条件。因此,实用知识的传授和相关的技能的训练,在当前中国学生就业压力倍增的社会大背景下,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我国的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建立在增进个人幸福、人的自由和人的个性化发展为目的的基础上,避免大一统的教育格局。
读完《巨人传》,让人不由为这部充满着智慧与思想内涵的传奇著作而赞叹,它的夸张和想象令人感叹,它丰富的知识使人开阔,它的幽默让人捧腹,它绝妙的讽刺发人深思„„而在作品中,更让人回味无穷的,却是它渴求知识、寻求真理、追求爱情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它先进的教育思想,至今看来,仍然熠熠生辉。我想这或许就是拉伯雷《巨人传》的不朽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