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肠痈(阑尾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 之一,从2013年5月到2013年11月,单县中医院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7例,完成6例,平均住院日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均辅以中 药内服治疗方式,按照辩证应用中药综合治疗。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6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2.3%,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6例(10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6例(100%),红外光照射6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肠痈主要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麦氏点压痛、反跳痛。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上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方案中的治疗措施在患者群中依从性好。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口服中药汤剂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缓解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6例患者中,症状改善6例(100%),体征改善6例(100%),理化指标改善6例(100%);临床痊愈5例(84%),好转1例(16%)。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第二篇:肠痈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单县中医院
一、基本情况
肠痈(阑尾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5月到2013年11月,单县中医院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7例,完成6例,平均住院日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均辅以中药内服治疗方式,按照辩证应用中药综合治疗。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6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2.3%,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6例(10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6例(100%),红外光照射6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肠痈主要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麦氏点压痛、反跳痛。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上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方案中的治疗措施在患者群中依从性好。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口服中药汤剂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缓解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6例患者中,症状改善6例(100%),体征改善6例(100%),理化指标改善6例(100%);临床痊愈5例(84%),好转1例(16%)。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第三篇: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踝关节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三门峡市中医院骨三科 禹鹏飞
一、基本情况
踝关节骨折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优势病种之一,三门峡市中医院骨三科自今年5月份分科以来,共依照诊疗方案住院治疗患者共43例,完成40例,平均住院18.2天。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局部物理降温、中药塌渍治疗、微波治疗、温针治疗、手法整复石膏托外固定、手术治疗等。口服活血化瘀中药,输液促进肿胀消退,抗凝药物应用等。术前及术后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诊疗方案的40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37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8例(93.8%),中药塌渍治疗40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
—75%)和差(<20%),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塌渍、局部物理降温;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显著。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中药塌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局部物理降温,因受到受伤时间的限制,仅适用于受伤时及伤后48小时。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耳穴压豆止痛等,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运动疗法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医保规定的适应症中没有涵盖。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25例患者中,症状改善25例(100%),体征改善23例(98.8%);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二)疗效评价
(1)对症状的评价
包括对踝关节主要症状如:踝关节肿胀、压痛、活动范围的评价。
(2)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如爬楼梯、跑步、跳跃,蹲、助行器的使用、工作及日常活动等。
(3)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价
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患者的皮肤坏死及切口感染等。
第四篇: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
附件1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
例
一、基本情况
包括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病种名称(中西医病名)、诊疗方案应用时间、应用病例数、主要治疗方法、平均住院日(或门诊治疗时间)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提供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的应用例数和使用率,并对这些治疗方法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如临床适应症、技术优势、可操作性、医生执行情况、患者依从性等,对未使用的诊疗方案中的治疗方法 也应作简要说明。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从症状、体征、理化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要求: 1.明确中医临床疗效点; 2.围绕每个疗效点进行分析;3.提供与疗效点相关的全部病例基本信息;4.至少详细分析3个典型病例。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依据本病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及病情的变化情况,对中医药治疗的优劣点以及作用环节等进行分析,也可结合目前本病西医治疗现状进行分析。
五、本专科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以外的具有本专科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的名称、使用率、效果、费用等。
附:病例基本信息汇总表
包括姓名、性别、病历号、联系电话、出入路径时间等。
第五篇:中医优势病种肠痈疗效分析、评估、总结及优化治疗方案(三年)
2012年中医药治疗肠痈(阑尾炎)疗效分析、评估、总结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固定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但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多端,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而右下腹阑尾区点固定性压痛是该病的一个重要体征。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本病多有进食厚味,恣食生冷等因数,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到失职,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剧烈运动,导致肠腑血络受损,淤血凝滞,痰热互结,导致血肉腐败而成痈脓。我科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上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
一、中医诊断(诊断要点)
①病史:暴饮暴食,寒温不适,劳逸损伤病史:
②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初期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或1—2天内转移到右下腹。初起腹部隐痛,或阵法性加重,化脓性阑尾炎开始多为持续性跳痛,坏疽后即变为持续性剧痛:
③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食物残渣,多伴有纳差,便秘:
④腹部体征: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腹痛拒按,按之坚硬,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
⑤全身表现:早期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可有头晕、头疼,乏力等症状;体温持续升高,应考虑阑尾化脓或坏疽穿孔的可能。少数热营入血、可有寒战、高热、神晕,谵语等表现。
⑥舌脉:初期舌多红,苔薄黄;后期舌红降,苔黄燥,脉象早期浮数,晚期滑数或细数;
二、西医诊断
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②可有恶心、呕吐;③右下腹压痛、反跳痛;④可有发热;⑤白细胞计数增高;
3纳入标准:
①确诊为阑尾炎;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③常规检查排除其他急腹症; ④入院评估患者依从性好;
三、疗效评估(中医证候判断标准):
1、痊愈:腹痛腹胀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
2、显效:腹痛腹胀消失,食欲欠佳或腹痛腹胀明显缓解,进食无特殊不适;
3、有效:腹痛腹胀减轻,食欲改善;
4、无效:腹痛腹胀无明显改善、食欲无明显改善;
2012年我科接诊肠痈18例,住院期间转院0例,其中瘀滞型9例,治愈率 90%,湿热型 7例,治愈率100%,热毒型 2例,治愈率83.3%,我科按照诊疗方案,对该病进行诊治,手术切除阑尾后,在辅以中药内服治疗方式:按照上述辩证应用中药综合治疗,总有效率达100%。临床实践显示该治疗方案实施有一定疗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经手术治疗后,在辅以中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患者病情有一定的缓解。因此,中药在术后改善病情症状有独到优势。我科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临床经验为基础,对肠痈进行了临床观察,在以前的基础上,再次归纳、总结,统一证型、证候、治发、方药,使之更加规范化。最终将本病分为瘀滞型、湿热型、热毒型三型。本病早期以瘀滞型、湿热型多见,多因瘀血内阻或湿热下注,致肠俯血络受损,瘀血或痰热互结,导致血肉腐败而成痈脓。风热毒邪侵袭胃肠,日久热毒炽盛而发病者较少见,最后,除了口服中药治疗,对于其他中医特色疗法,我科发展较少,因此丰富我科治疗手段,将是以后我科需要大力发展的。
四、难点分析及优化
1、中医治疗难点:
我科收治的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及少数腹腔炎症重,脓液多的患者术后3月至1年内出现肠粘连症状;部分患者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晚,病情恢复较慢。
2、应对措施:
加强中药辩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术后辅以中药辨证论治,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及减少肠粘连发生,治法:以通腑泄热,利湿解毒为法。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9 枳实6 厚朴6 丹皮9 当归9 丹参9 木香3 白术9 茯苓9 莱菔子9 败酱草6 术后待有肛门排气后,允许进食即可每日一剂,连用3日至5日。
2011年优势病种总结分析——肠痈
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肠痈病名最早见于《素问。厥论》:“少阳厥逆……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金匮要略》总结了肠痈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推出了大黄牡丹皮汤等有效方剂,至今仍为后代医家所应用。本病的特点是:转移性右下腹痛苦悲伤,伴恶心、呕吐、发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
一、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
2.餍饫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致气血瘀滞,肠道运化失司,败血浊气壅遏而成痈。
3.寒温不适外邪侵入肠中,经络受阻,郁久化热成痈。
4.情志所伤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忧思伤脾,气机不畅,肠内痞塞,食积痰凝,瘀结化热而成痈。
上述因素均可损伤肠胃,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胜肉腐而成痈肿。西医学以为本病主要是阑尾管腔梗阻和细菌入侵,导致阑尾血运障碍,细菌繁殖,炎症侵润,阑尾水肿、渗出、缺血、坏疽。其致病菌多为肠道内的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痛不甚严重,位臵不固定呈阵发性 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痛呈持续性加重。不同位臵的阑尾炎其腹痛部位也有区别,如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引起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呈左下腹痛。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心率增快。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即腹膜刺激征。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
(7)B超、CT影象学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三、治疗: 1.辨证论治(1)内治 ①瘀滞证
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烧;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加减:气滞重者,加青皮、枳实、厚朴;瘀血重者,加丹参、赤芍;恶心加姜半夏、竹茹。
②湿热证
证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或犬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蒲公英。加减: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热甚者加黄芩、黄连、蒲公英、生石膏;右下腹包块加炮山甲、皂刺。
③热毒证
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烧,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若病情发展,应及时手术。
回顾性总结2011年我科肠痈按照上述辨证服用中草药治疗,总有效率达95%,有效者的病人有共性特点,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约70%~80%的病人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泛起右下腹痛。右下腹压痛是本病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可随阑尾位臵变异而改变,但压痛点始终在一个固定的位臵上。一般可伴有发烧(体温38℃左右),恶心纳减,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等。相反则疗效不佳。必须及时手术。下一步在治疗此类病人时需要寻求新的辨证方法。
2010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肠痈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
一、分析、总结和评估
我科制定的常见中医优势病种肠痈,近一年来,根据中医辨证进行中药应用,配合中药外敷、保留灌肠等治疗,对肠痈瘀滞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疗效较好,可使大部分患者免于住院手术治疗,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湿热证(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疗效相对较差,需配合西药抗感染治疗;对热毒证(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疗效差,需积极手术治疗;对合并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者中医不适合作为主要治疗方法;对阑尾周围脓肿中医治疗有较大的优势,同时配合抗感染治疗可收到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二、优化措施
1、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吸收国内外治疗肠痈的有效经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疗效较差的证型进行优化。
2、对疗效较好的证型进行处方筛选,制定中药协定处方或院内制剂,方便服用。并进行临床、基础研究,优化方案。
3、对肠痈湿热证(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热毒证(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合并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者采取抗感染、手术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中药辨证口服、灌肠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缩短治疗疗程和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