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总结、评估

时间:2019-05-12 07:2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总结、评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总结、评估》。

第一篇: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总结、评估

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总结、评估

我科自2013年7月底成立以来,对本专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半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本年度总结。一.总结: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本科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2.实施方案以来,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诊疗方案实施情况、疗效分析及优化方案 A中风:

① 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中医治疗方法:69例病例中,中药汤剂48例,用中药静脉制剂69例,针灸治疗55例,康复训练57。就治疗方法看,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康复器械治疗特色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凤阳上扰9例,风痰阻络60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真辩证修改分型。④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平均13.7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中药使用率70%,特色疗法率100%,辩证施治率100%。

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由于我科室新成立不久,团队年龄整体偏于青年,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缺乏群众信任度,加之我科室中医特色运用比例不够,患者对治疗方法依从性差。在以后工作中将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病情进行耐心、细致解释。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B眩晕: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中医治疗方法:32例病例中,中药汤剂12例,用中药静脉制剂32例,耳穴压豆25例,针灸治疗10例。就治疗方法看,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特色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痰瘀阻窍2例,风痰上扰26例,肝火上炎4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分型。

④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平均11.4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中药使用率37.5%,特色疗法率100%,辩证施治率100%。

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治疗方法单一,不能完全体现出诊疗方案的全部治疗内容,中药汤剂运用较少,有部分病人不能及时追踪和随访。还需在今后的治疗中进一步完善,解决,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C头痛: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中医治疗方法:4例病例中,中药汤剂3例,用中药静脉制剂4例,耳穴压豆4例,针灸治疗2例。就治疗方法看,中药汤剂使用广泛,以及注重特色疗法的使用。③辨证分型:肝阳上亢3例,肝肾亏虚1例。

④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平均17.5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中药使用率75%,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辩证施治率100%.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头痛症状易与他病互相兼夹,应认真辨证分析,提高诊疗的准确性以提高疗效。

第二篇: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踝关节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三门峡市中医院骨三科 禹鹏飞

一、基本情况

踝关节骨折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优势病种之一,三门峡市中医院骨三科自今年5月份分科以来,共依照诊疗方案住院治疗患者共43例,完成40例,平均住院18.2天。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局部物理降温、中药塌渍治疗、微波治疗、温针治疗、手法整复石膏托外固定、手术治疗等。口服活血化瘀中药,输液促进肿胀消退,抗凝药物应用等。术前及术后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诊疗方案的40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37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8例(93.8%),中药塌渍治疗40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

—75%)和差(<20%),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塌渍、局部物理降温;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显著。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中药塌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局部物理降温,因受到受伤时间的限制,仅适用于受伤时及伤后48小时。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耳穴压豆止痛等,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运动疗法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医保规定的适应症中没有涵盖。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25例患者中,症状改善25例(100%),体征改善23例(98.8%);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二)疗效评价

(1)对症状的评价

包括对踝关节主要症状如:踝关节肿胀、压痛、活动范围的评价。

(2)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如爬楼梯、跑步、跳跃,蹲、助行器的使用、工作及日常活动等。

(3)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价

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患者的皮肤坏死及切口感染等。

第三篇:2015肛裂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中医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

2015肛裂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中医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优化、难点解决方案

我科根据实际情况遴选出了2个优势病种,并制定了相应的中医诊疗方案。通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我科在该项工作中尚存在明显的不足,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不断完善。现将2015年优势病种肛裂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评价优化如下:

一、临床资料

肛裂是消化道出口从齿状线到肛缘这段最窄的肛管组织表面裂开,形成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呈梭形或椭圆形,长约0.5~1.0cm,常引起肛周剧痛。肛裂最常见的部位是肛门的前后正中,以前正中为多。肛裂的发病率约占肛肠病的20%,多以年轻人为主,但肛裂更青睐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我国女性发病率约是男性的1.8倍,肛裂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肛裂由于病程长和反复发作,裂口上端的肛门瓣和肛乳头水肿,造成肛乳头肥大,下端皮肤呈袋状垂向下突出于肛门外,形成“前哨痔”,肛裂、前哨痔、肛乳头肥大常同时存在,称为肛裂三联征。我科2015,肛裂就诊人数350人次,其中住院50人次,风热肠燥型200人次,湿热蕴结型50人次,血虚肠燥型100人次。在口服中药、中药熏洗、灌肠等特色治疗,手术治疗,换药等基础上,术后采用正确的抗感染,口服润肠通便中药,使治愈率95%以上,术后无大出血病人。在手术配合中医治疗中,使得肛裂治愈率明显提高。

二、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

(2)主要体征:

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初期肛裂;

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多见于陈旧期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三、疗效评定

肛裂主要是采用肛管后正中松解术或侧方松解术,另辅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及外敷,中医药治疗率达95%以上,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四、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中医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优化 在实践临床诊疗中肛裂占据了多数病患,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采用口服中药、肛管后正中松解术或侧方松解术,另辅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及外敷,中医药治疗率达95%以上。保守口服中药治疗尤以风热肠燥型为主,张庆兴主任辨证论治,给予凉血地黄汤合麻仁丸加减。组成:鲜生地15g,炒枳壳9g,当归12g,荆芥炭15g,地榆炭15g,粉丹皮12•g,玄参12g,火麻仁15g,郁李仁15g,生大黄3g(后下)。

麻仁丸: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枳实(炒)、厚朴(姜制)、白芍(炒)使得患者疼痛便血症状明显好转,肛裂逐渐愈合,临床效果明显。但临床中发现了方案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泻热通便,驱风凉血为主。

张庆兴主任结合临床将方案优化如下:

风热肠燥型,以泻热通便,驱风凉血为主,但滋阴不足,加麦冬10g,增强滋阴,预防血热肠燥蒸腾所致阴液不足。

湿热蕴结型:清热利湿为主,理气功能不足,加陈皮6g、木香6g。

血虚肠燥型:以养血补血,润肠通便为主,但清热不足,加黄连6g、黄柏6g为妥。

五、难点 侧方内括约肌切开术(LIS)是肛裂手术的首选术式,其治愈率高达96%-100%,患者满意度较高。但临床研究发现内括约肌切开的长度及深浅度会影响术后愈合和是否影响齿线上方的肛管直肠环损伤导致肛门失禁。这是肛裂的治疗难点

六、解决方案。

我科结合临床不同原因引起的术后肛门失禁,提高手术技术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办法如下:

肛门失禁亦称大便失禁,是指机体对直肠内液态和固态内容物以及气体的蓄控能力丧失,导致大便次数增多,是排便功能紊乱的一种症状,由多种原因引起。虽不直接威胁生命,但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严格地干扰了正常生活和工作。肛门失禁分三类:①完全失禁;②不完全失禁;③感觉性失禁。

一、术后肛门失禁原因:术中内括约肌切开的长度及深浅度会影响术后愈合和是否影响齿线上方的肛管直肠环损伤导致肛门失禁。

二、临床表现 1.肛门完全失禁

失禁症状严重,患者完全不能随意控制排便,排便无固定次数,肠蠕动时,粪便即从肛门排出;甚至于咳嗽、下蹲、行走、睡觉时都可有粪便或肠液流出,污染衣裤和被褥。肛门周围潮湿、糜烂、瘙痒,或肛门周围皮肤呈湿疹等皮肤病改变。2.肛门不完全失禁

粪便干时无失禁现象,一旦便稀则不能控制,出现肛门失禁现象。3.肛门感觉性失禁 不流出大量粪便,而是当粪便稀时,在排便前不自觉有少量粪便溢出,污染衣裤,腹泻时更严重,常有黏液刺激皮肤。

三、检查

1.视诊

(1)完全性失禁常见肛门张开呈圆形,或有畸形、缺损、瘢痕,肛门部排出粪便、肠液,肛门部皮肤可有湿疹样改变。用手牵开臀部,肛管完全松弛呈圆形,有时肛管部分缺损瘢痕形成从圆孔处常可看到直肠腔。

(2)不完全失禁肛门闭合不紧,腹泻时也可在肛门部有粪便污染。(3)感觉性失禁常有黏膜外翻。2.直肠指诊

肛门松弛,收缩肛管时括约肌及肛管直肠环收缩不明显和完全消失,如为损伤引起,则肛门部可扪及瘢痕组织,不完全失禁时指诊可扪及括约肌收缩力减弱

四、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做出诊断。

五、并发症 肛门失禁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会阴部、骶尾部、肛周皮肤炎症,部分患者还可导致逆行性尿路感染或阴道炎及皮肤红肿、溃烂。这是因为粪便对皮肤黏膜产生刺激,使会阴部皮肤经常处于潮湿和代谢产物侵袭的状态,加上皮肤间的磨擦,形成皮肤红肿、溃烂。

六、治疗

肛门失禁的治疗应按发病原因及损伤范围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肛门失禁如是继发于某疾病,则需治疗原发病灶,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肛管直肠疾病等,治疗原发疾病,肛门失禁有的可治愈,有的可改进。1.非手术疗法

(1)促进排便治疗结直肠炎症,使有正常粪便,避免腹泻及便秘,避免服用刺激性食物,常用多纤维素食物。

(2)肛管括约肌操练改进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肛提肌随意收缩能力,增加肛门功能。

(3)电刺激常用于神经性肛门失禁。2.手术疗法

先天性疾病,直肠癌肿术后肛管括约肌切除等则需进行手术治疗,可采用括约肌修补术,直肠阴道内括约肌修补术,括约肌折叠术,皮片移植管成形术,括约肌成形术等。(1)肛管括约肌修补术多用于损伤不久的病例,括约肌有机能部分占1/2者。如伤口感染应在6~12月内修补,以免肌肉萎缩。若就诊时间晚,括约肌已萎缩变成纤维组织,则术中寻找及缝合都困难,影响疗效。

(2)括约肌折叠术适用于括约肌松弛病例。

(3)皮片移植肛管成形术适用肛管皮肤缺损和黏膜外翻引起肛门失禁者。

(4)括约肌成形术目前多用股薄肌或臀大肌移植于肛管周围,代替或加强括约肌功能。适用于括约肌完全破坏或先天性无括约肌,以及不能用括约肌修补术治疗者。

第四篇: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

附件1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

一、基本情况

包括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病种名称(中西医病名)、诊疗方案应用时间、应用病例数、主要治疗方法、平均住院日(或门诊治疗时间)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提供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的应用例数和使用率,并对这些治疗方法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如临床适应症、技术优势、可操作性、医生执行情况、患者依从性等,对未使用的诊疗方案中的治疗方法 也应作简要说明。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从症状、体征、理化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要求: 1.明确中医临床疗效点; 2.围绕每个疗效点进行分析;3.提供与疗效点相关的全部病例基本信息;4.至少详细分析3个典型病例。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依据本病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及病情的变化情况,对中医药治疗的优劣点以及作用环节等进行分析,也可结合目前本病西医治疗现状进行分析。

五、本专科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以外的具有本专科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的名称、使用率、效果、费用等。

附:病例基本信息汇总表

包括姓名、性别、病历号、联系电话、出入路径时间等。

第五篇:2010骨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总结

2010骨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总结

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上肢损伤,最常见的后遗症是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及前臂、腕关节功能受限。桡骨远端骨折是我科的重点病种之一,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及对其预后的认识上,我们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的优势。2010,我科对该病的诊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疗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进行评定:

治愈:骨折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架形成,局部无明显畸形,无疼痛肿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在15°以内。

好转:骨折对位欠佳,局部轻度疼痛,轻度畸形,腕背伸、掌屈及前臂旋转受限在45°以内。

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压痛、叩击痛存在,功能障碍。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年龄等不同给予早期内服桃红四物汤,中后期内服???,局部贴敷院内中药制剂等进行治疗。

2、根据我科制定的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等。

3、采用非药物治疗手段如中药贴敷疗法、中药封包等,后期配合中医薰洗、中医涂擦、推拿等治疗可有效促进功能恢复。

(三)评价方法

一般根据治疗前后X线表现,及骨折愈合后与健侧腕关节进行疼痛、畸形、活动(腕关节各方向、前臂旋转)、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照评价。

(四)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2010年1月至12月共收治桡骨远端骨折(含后期复查)患者共??人次,住院病房共收治??人次,平均住院天数??天,人均住院费用??元。骨折分型 :(1)无移位型(2)伸直型(3)屈曲型(4)半脱位型。按照骨折类型分:斜行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形骨折、开放性骨折。

中医以三期辨证治疗为基础:

1、骨折初期:局部疼痛,肿胀明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属血瘀气滞证。

2、骨折中期: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属营血不调证。

3、骨折晚期: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不能负重,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属肝肾气血亏虚证。

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按骨折三期辩证施治进行分期治疗。骨折初期,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骨折中期,治法:和营止痛。方药:和营止痛汤加减。骨折晚期,治疗方法:补益肝肾。方药:壮筋续骨汤加减。

(2)其他治疗:康复锻炼。可以外敷膏剂、散剂、水剂等,也可采用熏、洗等方法。骨折早期可外敷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去腐生肌功效的膏剂、散剂。

(3)西医治疗:

1、手术内固定:

2、夹板固定:

(4)其他疗法:可以辅助微波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等理疗,以促进炎症消散、提高药效、改善血液物质循环、增加骨痂生长、止痛、镇静、改善周围血管功能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有效率85%。

(三)疗效评估

桡骨远端骨折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在我院就诊的病人主要是受伤后即来我院就诊的病人,也有在多家综合医院整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存在,作为省级骨伤科专科医院,对我们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和观察,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合理和安全的诊疗模式,把我院特色的郑氏正骨手法、郑氏伤科方药、临床的康复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优化后的诊疗方案,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优化措施: 在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治中,在2010,难点体现在:

1、患者行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后,远端肿胀明显。

2、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经手法复位后,骨位较好,但是3天后来院复查时,可见骨折移位,影响骨折复位效果。

3、行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后,束带的松紧度合适,但是随着肿胀加重,束带也就显得太紧,有些病人会出现张力性水泡,严重时会出现缺血性肌挛缩。

4、行小夹板、中立板固定后,患者有时会出现皮肤瘙痒,不能耐受的患者会自行去除外固定,从而引起骨折移位。

5、当骨折稳定后,去除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发现患者患侧腕、肘、肩关节功能较差。针对这些难点,通过指导患者早期正确地进行肩、肘、腕关节的功能锻炼,在复位的过程中,重视理筋手法的运用,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疼痛,减轻肿胀程度,早期进行掌指关节的主动运动也有助于骨折远端肿胀的减轻。

下载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总结、评估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总结、评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