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消渴病疗效年度分析总结与评估
2010年消渴病疗效年度分析总结与评估
糖尿病是糖尿病科的优势病种之一,2010年度我科共收治糖尿病患者病例约318例,有效302例,有效率94℅。现将2010年度中医优势病种消渴病的中医疗效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并分述如下。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轻重,把本证分为上、中、下三消,与肺、胃、肾等脏腑有密切关系。
1、分析:入院患者均以我科的消渴病诊疗常规为指导,在消渴病的各个阶段进行中医药干预治疗,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消渴病大多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且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病变的脏腑着重在于肺、胃、肾,而以肾为关键。本证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甚则表现肾阳衰微征候,最终变生它证。大体本证初起,多属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病久则阴虚为主。因此,在临床辨证施治中,按三消症状各自偏重,分而治之。
2、总结: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征的病证,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其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在治疗时除了滋阴治本,清热治标外,其他情况均当兼顾,还可以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
3、评估:在我科收治的患者中,辨证分型以阴虚燥热兼夹痰瘀证型为主,综合采用中药口服,中药熏洗,穴位针刺等方法,疗效确切。一般疗程在一周左右,配合胰岛素降糖治疗者疗效为佳,尤其对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症状疗效显著。同时,对患者进行持续糖尿病健康宣教,深化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患者受益颇深。总之,本科的中医优势病种以口服中药及特色中医外治治疗为主,治疗方案简单,费用低廉、疗效肯定,深受患者好评。
4、优化:糖尿病患者在采用西药降糖的同时采用中药治疗,在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症状方面,优势明显,但是降糖效果不如西药显著,因此为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下一步应着力针对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深入研究。
第二篇:2016咳嗽病疗效分析总结与评估
2016年咳嗽病疗效分析总结与评估
咳嗽病是我科的优势病种之一,2016我科共收治患者病例约110例,有效108例,有效率98℅,全部执行诊疗方案,现将中医疗效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分述如下:
咳嗽是指外感 或内伤为因素,导致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病症,历代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咳嗽的原因有外感、内伤两大因素。
1.分析:入院患者均以我科的急性咳嗽病治疗常规为指导,在咳嗽病的各个阶段进行中医药干预治疗。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病位主要在肺,以邪实为主,治宜宣肺祛邪。但应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施治。由于肺为脏腑之华盖高居于隔上,药力易达病所故用药,宜清扬,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需要注意外感咳嗽忌敛肺止咳,或病起即予补,否则易使外邪内郁,肺气不畅,痰浊不易排出,咳嗽愈重。内伤咳嗽的治疗,当分清虚实和脏腑。邪实为主者,当祛邪止咳,或治疗清肝泻肺,兼以扶正等治法;正虚为主者则当根据虚之所在脏腑,而选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扶正治法。
2、总结: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为六淫犯肺;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辩证首当分清外感与内伤,进而根据咳嗽的声音与发作时间及痰色、质、量等辨其病性。
咳嗽既是肺气上逆,亦是祛邪外达的保护性生理反应,故治疗不能单纯性的见咳止咳,必须按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外感新病属于 邪实,治应祛邪宣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应祛邪止咳、扶正补虚,分别主次处理。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整体疗法。外感咳嗽一般均应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邪去正安。内伤咳嗽忌宣散伤正,当调护正气,还可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
3、评估:在我科收治的患者中,辩证分型以风寒袭肺和风热犯肺证为主,综合采用中药口服,疗效确切,一般疗程在一周左右,配合西药治疗者疗效为佳,同时对患者进行持续健康宣教。深化患者对咳嗽的认识,患者受益颇深。总之,本科的中医优势病种以口服中药及特色针灸治疗为主,治疗方案简单,费用低廉、疗效肯定,深受患者好评。
4、优化:咳嗽病患者在采用中药同时采用西药治疗,在改善症状方面,优势明显,但是若明显感染则效果不如西药显著,因此为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下一步应着力针对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深入研究。
第三篇:2015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xxxxx院内一科(2015年)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5年1-12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48例,完成48例,平均住院日11.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拔罐以及传统疗法康复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48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48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95.8%),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42例(87.5%),针灸治疗32例(66.7%),推拿治疗12例(25%),中药熏洗治疗20例(41.7%),传统疗法康复治疗48例(100%),内科基础治疗48例(100%),其他疗法8例(16.7%)。
三、应用情况分析
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高血压病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难度大。下一,科室将加大眩晕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及预防急性发作。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第四篇:2016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内二科(2016年)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6年1-12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9例,完成90例,平均住院日11.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拔罐以及传统疗法康复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90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0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95.8%),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42例(87.5%),针灸治疗32例(66.7%),传统疗法康复治疗48例(100%),内科基础治疗48例(100%),其他疗法8例(16.7%)。
三、应用情况分析
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眩晕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难度大。下一,科室将加大眩晕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及预防急性发作。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第五篇: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总结、评估
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总结、评估
我科自2013年7月底成立以来,对本专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半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本总结。一.总结: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本科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2.实施方案以来,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诊疗方案实施情况、疗效分析及优化方案 A中风:
① 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中医治疗方法:69例病例中,中药汤剂48例,用中药静脉制剂69例,针灸治疗55例,康复训练57。就治疗方法看,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康复器械治疗特色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凤阳上扰9例,风痰阻络60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真辩证修改分型。④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平均13.7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中药使用率70%,特色疗法率100%,辩证施治率100%。
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由于我科室新成立不久,团队年龄整体偏于青年,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缺乏群众信任度,加之我科室中医特色运用比例不够,患者对治疗方法依从性差。在以后工作中将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病情进行耐心、细致解释。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B眩晕: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中医治疗方法:32例病例中,中药汤剂12例,用中药静脉制剂32例,耳穴压豆25例,针灸治疗10例。就治疗方法看,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特色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痰瘀阻窍2例,风痰上扰26例,肝火上炎4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分型。
④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平均11.4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中药使用率37.5%,特色疗法率100%,辩证施治率100%。
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治疗方法单一,不能完全体现出诊疗方案的全部治疗内容,中药汤剂运用较少,有部分病人不能及时追踪和随访。还需在今后的治疗中进一步完善,解决,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C头痛: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中医治疗方法:4例病例中,中药汤剂3例,用中药静脉制剂4例,耳穴压豆4例,针灸治疗2例。就治疗方法看,中药汤剂使用广泛,以及注重特色疗法的使用。③辨证分型:肝阳上亢3例,肝肾亏虚1例。
④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平均17.5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中药使用率75%,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辩证施治率100%.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头痛症状易与他病互相兼夹,应认真辨证分析,提高诊疗的准确性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