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外科优势病种年度总结分析
2016年银川市中医院外科中医优势病种
优化方案分析总结
2016年我院外科对外科中医优势病种(乳癖及疖病)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通过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疗效及特色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部分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这些病种使用中医药治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所以,我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疗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也发现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于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疗效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分述如下:
我科今年实行临床路径情况:共收治乳癖 疖肿病人共 98例。进入临床路径病例 74 例,在2016年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及合理收费,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我科每月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变异病例及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变异及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治愈的病例,科室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由外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
银川市中医外科
2016年月12月
第二篇:外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优化
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总结和优化
(2012年版)
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全年共收治病人13人次,按照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13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84.6%,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2%。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或疮口尚未愈合。无效:反复“传囊”或形成乳漏。
(二)疗效分析及总结
2012外科共收治了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13例,中医诊断符合率100%。临床治愈11例。13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84.6%,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2%。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根据我科2012年制定的诊疗方案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效果明显。缩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三、难点分析
部分患者成脓期切开排脓后易形成乳瘘,影响局部治疗,使切口 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愈合缓慢。
四、优化措施
中医药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具有悠久的历史,效果显著。借鉴中医葱管导尿术,置管引流。行乳房脓肿置管引流术,减少换药次数,可以减少患者痛苦,缩短愈合时间。同时方便医生观察引流量和引流物性质,使切口愈合加快,瘢痕减小,防止乳瘘形成。
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总结和优化
(2012年版)
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全年共收治病人21人次,按照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21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5.2%,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6.3%。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尿淀粉酶正常。好转:症状体征改善,血、尿淀粉酶降低。
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血、尿淀粉酶降低不明显。
(二)疗效分析
2012外科共收治了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患者21例,中医诊断符合率100%。临床治愈20例。21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5.2%,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6.3%。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根据我科2012年制定的诊疗方案治疗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效果明显。缩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三、难点分析
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患者发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炎症状,伴随腹胀、呕吐,影响中药汤剂的口服,使中医中药干预的方案受到限制。
四、优化措施
中医药治疗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具有悠久的历史,效果显著。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对患者采用胃管减压的同时行胃管给药并配合中药灌肠。通过胃肠给药可促进中药的吸收,排除肠道内积气及积便,缓解腹部症状及体征,提高中医药干预的效果。
第三篇:2016年头痛病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2016年优势病种头痛病诊疗方案优化总结
一、概念
头痛是由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病症。头痛多位于前额、额颞、顶部等部位。由外感六淫引起者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跳痛、胀痛或重痛;由内伤病因所致者长以昏痛、隐痛、空痛为其特点。
头痛可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中,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神经症等出现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本节仅就脑病专科范围内的疾病进行辨治。
二、诊断依据
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及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2版(ICHD-II))、《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第1版)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协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头痛分类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各种原发性头痛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以及部分继发性头痛,须除外颞动脉炎、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及非本专科系统相关的其他继发性头痛,例如眼、耳鼻喉源性头痛、肿瘤等疾病。1)偏头痛
以无先兆性偏头痛为例,诊断标准如下: A.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
B.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 C.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 1.单侧性 2.搏动性
3.中或重度疼痛
4.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 D.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和畏声
E.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2)丛集性头痛
A.至少有5次头痛发作符合B~D;
B.严重单侧眶部、眶上和(或)颞部疼痛,不处理持续15~180分钟; C.发作频率:隔日1次到每日8次;
D.头痛时在头痛侧至少伴有下列1项体征:(1)结膜充血;(2)流泪;(3)鼻塞;(4)流涕;(5)前额和面部出汗;(6)瞳孔缩小;(7)上睑下垂;(8)眼睑水肿。3)紧张型头痛 A.至少以前有10次头痛发作需符合B~D所列标准。这种头痛发作的数目:<180日/年(<15天/月); B.头痛持续30分钟到 7天;
C.至少具备下列疼痛特征中的2项:(1)压迫或紧束感(非搏动性)性质;(2)严重性为轻度或中度(干扰但不妨碍日常活动);(3)两侧性;(4)行走、上下楼梯或相似的日常体力活动时头痛不加重;
D.需具备下列2项:(1)无恶心或呕吐(厌食可出现);(2)畏光和畏声缺如,或是只有1项。
(二)证候诊断
1、风寒头痛证:头痛较急,连及项背,或有紧束感,恶风畏寒,遇风加剧,骨节酸痛,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2、风热头痛证:头部胀痛,甚则如裂,遇热加重,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证:头痛如裹,昏沉不舒,肢体困重,胸闷纳呆,阴雨加重,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4、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巓顶,面红耳赤,耳鸣如蝉,心烦易怒,恼怒则痛甚,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5、痰浊内阻证: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眩晕时作,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痰多黏白,头裹肢重,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6、瘀血阻络证: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或有头部外伤史,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7、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痛势绵绵,少气懒言,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皓白,心悸失眠,唇甲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儿弱。
8、肝肾阴虚证:头痛而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足痿无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弦数。
(三)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眩晕: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2)真头痛: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
2、西医鉴别诊断
(1)颅内占位性病变: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即成人颅压>1.96kPa或200mmH2O)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特征,其中以颅内肿瘤,脑脓肿等为常见。临床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精神及意识障碍、癫癎发作或运动感觉障碍为主。颅内压增高时其脑膜、重要的血管神经受牵拉引起头痛,发病初起不典型,重时可逐渐呈持续性,甚至难以忍受,常可通过影象学检查获得确诊。
(2)低颅压性头痛:头痛以枕部或额部多见,呈轻-中度钝痛或搏动样疼痛,缓慢加重,常伴恶心、呕吐、眩晕、耳鸣、颈僵和视物模糊等。头痛与体位有明显关系,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头痛多在变换体位后15分钟内出现。根据体位性头痛的典型临床特点应疑诊低颅压性头痛,腰穿测定脑脊液压力降低(<70mmH2O)可以确诊。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发作期、预防性治疗均可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头痛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通经络。推荐方药: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证
治法:祛风清热,清利头目。推荐方药: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证
治法:祛风胜湿,通络利窍。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4)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本院协定方:平肝脉通片。(5)痰浊内阻证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院协定方:化痰脉通片。(6)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如痰浊与瘀血相兼为患(痰瘀阻络),考虑可使用上述两方合并使用。(7)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本院协定方:补气脉通片。(8)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推荐方药:大补元煎。本院协定方:益脑回春方。
2.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可在使用中药汤剂的同时配合辨证使用中成药,如乙酰天麻素片、川芎茶调散(散剂、颗粒、片剂)、头痛宁胶囊、丹灯通脑胶囊、三七通舒胶囊等;对于病程长、证侯要素较多同时具有风、痰、瘀等症的头痛患者可选用步长脑心通、通心络胶囊等治疗。
3.以上证型辨证如属于本虚标实证,则可在治标后继续使用健脑通络膏方善后调理。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在头痛发作期或住院患者可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三七总皂苷、灯盏花素、红花黄色素、疏血通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
(三)其他治法(1)针灸治疗: ①一般头痛,点按合谷穴。
②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两者兼用,方法有耳针、腕踝针、电针等。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
③可选用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等,用于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2)推拿治疗:依据辨证选穴原则进行推拿治疗。如外感头痛拿取风池、风府,揉按两侧太阳穴;一般头痛可按摩太阳,推印堂,拿风池。
(3)中药外治和其他治疗:可采用相关中医特色诊疗如中药熏洗治疗、超声透入治疗、经络通治疗、穴位贴敷、中药药枕、中药热封包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单纯超声治疗、电脑中频电治疗进行辅助治疗。
(四)内科基础治疗
如头痛发作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以镇静、镇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为治疗原则,可选用止吐药、非甾体类药、曲坦类药等。积极去除诱因,如避免食用富含酪氨酸或亚硝酸盐的食物;停用血管扩张剂或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头痛发作的药物。
(五)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脑科观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紧张、焦虑、疲劳等诱发因素,要注意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四、疗效评价
(一)头痛的评价标准
头痛的评价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的数字(1-3.5为轻度,3.6—6.5为中度,6.6-10为重度),对各种类型的头痛可进行尼莫地平减分法评价疗效。(二)偏头痛的评价方法
选用症状记分法+疼痛量表测定法来评价偏头痛治疗效果。1.症状记分法(1)主症
头痛发作次数: 0分:无发作;3分:每月发作2次以下(≤2次);6分:每月发作3-4次;9分:每月发作5次以上(>/5次)。
注:如果头痛在上次缓解后48小时内重新出现,应视为一次发作。头痛持续时间: 0分:无发作;3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12小时;6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持续>12小时≤2天;9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持续>2天。头痛程度分级: 0分:不痛;3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1—3.5;6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3.5且≤6.5;9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6.5—10。伴随症状: 0分:无;1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l项;2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2项;3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3项。
(2)次症:其余症状按项计算,无症状为0分,有症状为1分。计算积分之和。2.偏头痛发作期的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用药24小时内疼痛消失,其后48小时内头痛无再次发作;(2)有效:用药24小时内头痛症状从中度、重度减轻到轻度,其后48小时内并维持疼痛减轻;(3)无效:用药72小时内头痛无明显缓解。3.偏头痛预防治疗的疗效评价标准
记录治疗前后头痛每4周平均发作次数、每4周平均头痛天数以及头痛程度的分级,并根据积分法判定疗效。
疗效指数(n)= 疗前积分-疗后积分
疗前积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70%,<9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 30%。
总结及评价:头痛频繁发作将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最直接的就是影响睡眠,因为睡眠不足,白天就没精神,工作也大受影响。而且有部分患者常常是一工作就发作,十分耽误事。同时,人久患头痛疾病,性格发生变化,往往性情变得暴躁。又因为久治不愈,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心理脆弱,丧失信心,时间长了对人的心脑血管将产生不利影响,临床上头痛发作后脑血栓,高血压,脑出血,临床也较常见。
难点分析:头痛的治疗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头痛复发。由于中医起效慢,口感差,煎煮不方便,携带不便,病人为快速缓解头痛,往往选择口服西药止痛药,常引起胃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引起消化道出血,长期服药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且容易复返发作。
优化:头痛病应重视中西医结合,中医辨病,分为“外伤”、“内伤”,不同证型应选用不同,不可一证走天下。中医有“久痛入络”的理论,凡头痛日久者,无论有否其他瘀血征,均宜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以获较好疗效,如川穹、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再者,应重视虫类药的使用,部分慢性头痛,反复发作,经年难愈,治疗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加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虫类药以提高疗效。僵蚕、地龙多入煎剂。全蝎、蜈蚣可入汤剂煎服,亦可研细末冲服,因其有毒,故应合理掌握用量,不可过用。发病期可加用低频脉冲、外红线、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巩固疗效。
第四篇:项痹优势病种总结分析及优化
2012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一、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1)项痹(颈椎病)证型分布:
2012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辨证论治,收治颈椎病患者206例,其中风寒湿型30例、气滞血瘀型55例、痰湿阻络型21例、肝肾不足型51例、气血亏虚型49例,总有效率97.8%。2)符合优势病种的206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1、采用手法治疗者178例,应用率86.4%;
2、采用牵引治疗124例,应用率65%;此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颈椎椎间孔分离试验阴性者,分离试验阳性者应当禁用颈椎牵引。椎间孔分离试验阳性者可能存在:神经根水肿造成椎间孔内组织粘连,行椎间孔分离试验可能会出现粘连组织牵拉神经根,使症状加重;局部骨赘的挤压,可使得椎间孔分离试验加重骨赘对神经根的刺激或挤压。
3、采用针灸治疗183例,应用率88%;
4、采用中药离子导入92例,应用率41.4%;
5、采用辨证口服中药汤剂者102例,应用率86.8%。3)应用情况分析:
2012年版项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可基本覆盖所有的临床证型,多种治疗方法也得到临床广泛使用,患者接受度高,说明诊疗方案贴近临床实际需要,可操作性比较强。但临床当中仍有少量病例无法完全纳入临床诊疗方案的证型当中,在临床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多数也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二、临床疗效评价与分析
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病症减轻,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未见改善。2)治疗结果
治愈:122例,好转:79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97.8%。3)疗效分析
项痹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治疗上应坚持非手术为主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传统疗法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优势,只有通过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又影响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虑手术。但必须指出,颈椎病临床症状众多,中西医分型较多,有的治疗效果不佳。我科医师的感触有两点:
一、中医治疗项痹,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在项痹治疗上,通过辩证运用口服中药,活血通络,使血管扩张,充血减轻,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以达满意效果;
二、运用其他中医特色疗法,如穴位注射、理疗、中药熏洗等在项痹治疗上,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三、方案优化:
我们通过2012优势病种的应用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对优势病种进行了优化,优化方案如下:
1)增加项痹病的预防与护理。
2)提醒患者预防疾病的重要性,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坐姿、睡姿,合理用枕、加强颈部锻炼等,切实做到未病先防。同时在科室护理人
员的指导下进行颈椎操功能训练。
3)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吸收国内相关科室治疗项痹的有效经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疗效较差的证型进行优化。
4)对项痹采取中药辨证口服、针灸、理疗及中药热敷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开展项痹患者的中医药早期进行干预的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加强运用中药优势。进行早期干预,延缓和预防病情进一步的发生与发展。5)定期开展项痹宣传教育,提高患者颈椎病科普知识,达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目的。加强患者自我身体功能锻炼教育,并联合中药辨证施治整体调整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6)针灸、推拿手法治疗的统一性必须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手法,尽可能减少手法差异,保证治疗效果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特色手法的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
第五篇:2013优势病种分析、评估、总结
2012年肛肠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分析、总结、评估、优化
里外痔(混合痔)
2012年在2011年的基础上,就混合痔的中医诊疗方案进一步完善,并发症的发生率进一步下降。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一、分析、总结和评估
1.混合痔临床表现为、便血、脱出、肛门坠胀、异物感、疼痛、肛周潮湿瘙痒,专科检查指诊和镜检可见肛管内齿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诊断依据操作性强。
2012年收治混合痔患者50例,临床上诊断率100%。根据临床表现、查体和舌脉辩证,分为,4型: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中气下陷。直接明了,2012年收治病例大部分为湿热下注型。
2.痔疮术式在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术式变化多。如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分段切除结扎术、套扎术,pph等术式,各有利弊。经过我科手术后长期观察及参考外院科研资料,诊疗方案中采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配合消痔灵注射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是传统经典术式,疗效肯定;消痔灵注射术采用中医“收敛固托”治则,使痔块周围产生无菌炎性反应,促进痔块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将脱垂的痔变组织粘连固定于肠壁的肌层,从而达到止血及防止脱垂的目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配合消痔灵注射术在防止创面水肿,保护齿线、肛管皮肤、肛门括约肌方面较优于其他术式。
3.中医根据痔疮多属于湿热下注,以致肠癖为痔,术后根据不同时期病情的变化,以采用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固脱的具体治则。熏洗法、栓剂、药物涂敷疗法是中医外治代表方法。熏洗法(亦称坐浴法)是以中药煎汤熏洗肛门会阴部,通过热和药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达到肿消痛减的目的。2012年混合痔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4.混合痔术后疼痛、术后尿潴留、排便困难、创面延迟愈合是临床中常见并发症,是困扰临床难题。
2012年我科采用术后针刺关元、阴凌泉、水道、气海等穴位对术后尿潴留 的预防起到一定的疗效;术后换药,创面外敷生肌散加利多卡因凝胶对术后止痛有良好地效果。但仍不理想。
二、目前需解决的难题: 1.难点
1)痔术后肛门疼痛坠肿。2)排尿障碍 3)创面愈合延迟 4)出血问题 5)复发问题 2.难点分析
(1)部分患者在痔疮手术康复后期常常出现肛门坠胀、排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每次排便量少、排便不尽感等不适。这是由于肛门排便功能与肛门括约肌、肛门直肠感觉、直肠抑制反射、直肠顺应性等密切相关,是一个复杂精细的过程。齿线、肛管皮肤有排便感受器,肛门括约肌有控便功能,而痔疮手术易损伤齿线、肛管皮肤和肛门括约肌,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如何将损伤降到最小,关键在于术者采取的术式和实施手术的细致程度。
中医认为,术后损伤肛门局部血脉,气血运行不畅,肛门局部经脉不通,则有坠胀;气机不畅则肠腑推动无力,故排便不畅,有里急后重感。
(2)术后患者排便困难努挣用力,增加了手术创口的牵拉,引起术后肛门疼痛。粪便在肠道停留过久,则水分过量吸收便质坚硬,排便时易损伤创面,引起继发性出血,甚至大量出血。若粪便滞留肠道越久,那么排便困难、伤口疼痛加剧。而越痛患者就越怕排大便,粪便在肠道滞留过久,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粪便嵌顿的发生。术后便秘或粪便嵌顿压迫直肠下部、排便时间延长、努挣用力,都会刺激肛门括约肌痉挛,影响血液循环,易引起肛门伤口的瘀血水肿发生,延缓伤口愈合。
(3)麻醉方式的改变,因患者惧怕疼痛,常常需要腰麻,硬膜外麻醉,易导致尿储留,三、优化、难点解决办法
1)对照标准,针对混合痔不同分期,Ⅰ-Ⅱ痔需要采取针对痔核本身的治疗方法,而硬化剂注射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近期疗效好的恃点,对部分分期为Ⅱ、Ⅲ期,甚至Ⅳ期的混合痔可作为选用。对经常脱垂在肛 外,难以还纳的Ⅲ期,甚至Ⅳ期混合痔,当选用远期疗效较好的分段外切内扎,配合消痔灵注射以提高疗效。
2)针对术后小便难解我科加强宣教,突出服务流程,增加耳穴压子通络止痛,有利小便解出。
3)针对术后复发问题结合部分患者粘膜内脱垂,积极改进手术方法,引进微创PPH手术方法,以及消痔灵直肠粘膜柱状注射以提高效果;
4)针对疼痛问题 加强术后镇痛治疗局部注射长效麻醉的基础上,配合耳穴压子镇痛等。
5)出血预防及改进措施加强专科中医技能培训;局部外用止血药的研究。6)创面愈合延迟改进措施及时扩创引流;清除异物;及时去除病理性肉芽;红外线照射;生肌散药物的应用。充分发挥我科自制药品的优势。
7)针对便秘 积极购进大肠水疗机以提高临床疗效。
钩肠痔(肛裂)
2012年收治的肛裂病人17例,6例未住院。严格按照遵凤县中医医院肛肠科2012年修订的优势病种肛裂的诊疗方案实施,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与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1)临床疗效
2012年共收治肛裂病人17例,其中6例未住院,但实行临床追踪观察治疗。辩证根据临床表现、查体和舌脉分为3型:血热肠燥证、阴虚津亏型、气滞血瘀型,其中以血热肠燥及阴虚津亏为主。
全部手术治疗,中医药治疗率100%。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17例,治愈率100%。
(2)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肛裂主要是应用用中医的肛裂切除内括约肌松解术,另辅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及外敷,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突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2.并发症的分析
肛裂术后容易造成术便时疼痛、尿潴溜、排便困难、创面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伤口愈合,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我科不 断总结经验,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疗法,与2011对比,明显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3.优化
对于肛裂,我们认为治未病是临床难点之一。因此诊疗方案可以从如何预防肛裂发病及早期肛裂非手术治疗方面进行优化。现代人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运动量的减少,使便秘病人增多,从而导致肛裂病人较前增加。而防患于未然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体现,所以如何使便秘患者增加肛裂病防治意识,也是临床上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考虑加大疾病宣传,对便秘病人在进行治疗的同时,增加对肛裂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的介绍,以及如何预防的介绍。早期肛裂的中医药治疗,因患者饮食、便秘、排便习惯等问题,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疗效,如何在早期肛裂的非手术、中医药治疗上运用有效手段达到治愈目的,防止反复发作。中医重在整体调节,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肛裂主要因阴虚津亏,热结肠燥,大便干结,努挣排便致肛管撕伤,因此在治疗上应重在润肠软便,活血化瘀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淋巴回流及营养代谢,解除内括约肌痉挛,达到治愈目的。今后要进一步总结本科特色治疗方案,经验治疗,在细节方面完善,要体现出本科室治疗的特色优势,根据新技术的学习应用不断更新完善诊疗方案。
4.总结
早期肛裂应避免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配合扩肛、局部封闭疗法。早期肛裂的治疗包括饮食调节、软化大便、培养良好排便习惯等方面,以减轻症状,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同时发挥中医学理论特色,加强中药的临床应用,配合非药物中医诊疗项目的开展。该方案的实施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部分诊疗方案落实不到位,今后加大中医特色治疗项目绩效考核力度。
肛漏(肛瘘)
2012年收治的肛漏病人10人,严格按照凤县中医医院肛肠科2012年修订的优势病种肛漏的诊疗方案实施,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与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1)临床疗效 2012年共收治肛漏病人10 例,其中高位肛漏病人6例,低位肛漏 4例。8例病人合并感染肛痈,中医辩证属火毒蕴结证1例,热毒炽盛证7例,合并症中医辩证湿热下注证3例。
全部手术治疗,手术方案治疗10例,高位挂线6例,一次切除4例。术前术后辩证治疗,中药熏洗坐浴10例。中医药治疗率100%。治愈10例,治愈率100%。
2)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肛漏主要是用中医的肛漏一次性根治术,另辅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及外敷,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突出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2.并发症的分析
肛漏 尤其是肛漏术后容易造成术后尿潴溜、排便困难、便时疼痛、创面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伤口愈合,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我科不断总结经验,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疗法,与2011对比,明显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降低肛漏术后尿潴溜发生率,除积极与麻醉师协商,改善服务流程,另外采用术后臀部肌注或足三里穴注射新斯的明。以通利小便。同时结合相应的穴位针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难点分析: 1.难点
1)内口的定位及复发率 2)创面的愈合缓慢问题。2.难点分析
1)中医认为肛漏内口是肛漏形成及反复发作的病根,临床上采用拔根塞源的治疗方法彻底处理内口。临床手术中如果没有处理内口过感染源可形成肛瘘,需再次手术治疗。正确找到和处理好内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也是手术治疗的难点。肛瘘是由肛腺感染所致,肛腺借肛腺导管开口于肛窦,原发感染病灶多在肛窦处即内口。肛内指诊、肛镜检查、探针检查是确定内口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按压瘘管部位,肛内指诊结合肛门镜检查如见到黏膜有脓液溢出处即为内口。术中切开瘘管,以探针自切口插入,沿管腔底部轻柔而仔细的探查,同时以食指伸入肛内,针指配合,如探针无阻力由黏膜穿出处即是内口;若探不出,根据经验可在针指最薄弱处穿出人造内口。手术中很容易遗留内口。内口 正确找到后,处理不彻底也可导致前功尽弃。上述三点都可导致肛瘘的形成,导致分次手术,延长病程,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2).中医认为腐肉不脱,新肉不生,创面局部气血亏虚可导致创面久不愈合。肛瘘术后创面一般为开放创面,让新生肉芽组织从创面底部慢慢向上生长,填平伤口,愈合时间相对较长。临床上创面不愈合,创面桥形愈合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治疗中的又一个难点。创面不愈合形成因素分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多是患者原有基础疾病影响到机体营养代谢,常见于糖尿病,慢性肠炎等。局部因素见于切口设计不合理,创面引流不畅,换药不到位。3).对于高位肛漏,由于不可避免要损伤到肛门部肌肉,对肛门功能或多或少有影响,甚至导致肛门失禁的可能。
二、优化、难点解决办法
1.对于常规肛内指诊、肛镜检查、探针检查无法确定内口者考虑染色剂注入法。最常用美兰染色法,术中放置一洁净纱布于肛门内,美兰溶液自外口带些压力注入,观察肛门内纱布美兰染色情况,不仅有助于寻找内口,而且对于复杂性肛瘘有示踪作用;疑似内口,如内口不清,可将探针弯曲成钩状,从可疑内口处探入,若轻易进入0.3厘米以上者常为内口。术中对于高位肛瘘寻找内口一定要耐心,需要探查,边探边切,操作切忌暴力,防止形成假性内口。因内口处反复感染,造成区域性感染,要彻底清除内口周围的感染坏死组织;内口在直肠环处或直肠环以上处,必须挂线。
2.控制患者基础疾病,控制血糖,治疗肠炎等,对促进创面愈合有积极作用,同时,对血糖较高经内科会诊需要专科或难以控制的及时办理专科,待病情平稳再给以手术治疗为上。
3.切口设计呈辐射状,根据肛周结缔组织分布和皮肤纹理,于肛周皮肤作切口时,应以肛门为中心,切开呈辐射状。长宽比要适合,这样的切口,引流通畅。注意愈合过程中的创面情况,要排除潜在病灶的可能,对影响愈合的弛缓性肉芽、水肿性肉芽给予相应及早处理。换药要到位,对管腔较深的,采用多切口开窗引流,并用0.9%生理盐水注射液冲洗,引流纱条既要到位又不能填塞过紧,要留有生长的空间。
4.创面局部应用中医药可促进创面愈合,中医祛腐生肌药物疗法是中医外科治疗慢性创面的治疗大法之一,生肌玉红膏、康复新液局部应用有较好效果。
5.充分使用中医挂线疗法,“药线自下,肠肌随长,水逐线流,鹅管自消”
加强宣教,注意肛门清洁卫生是预防复发的一个重要措施。
凤县中医医院肛肠科
2013.1.19 7 成功解决了术后可能发生的肛门失禁问题。6.2012年肛肠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分析、总结、评估、优化
凤县中医医院肛肠科
20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