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度推拿科优势病种总结与特色分析
2011年度推拿科优势病种总结与特色分析
推拿科中医优势病种包括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痹症(颈椎病)、痹症(肩关节周围炎)。一年来,根据中医辨证对不同病种分别采用手法推拿、药物内服、配合功能锻炼、理疗等综合治疗,均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一、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⑴分析、总结、评估
根据腰腿痛的不同分期、分型,进行辨证治疗。对2011年收入住院的腰腿痛病人全部按我科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辨证施治。首选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常用手法推拿,骨盆牵引,针灸,理疗,药物等。其中以推拿,骨盆牵引治疗为主,配合药物辨证施治,早期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主;后期应以补益肝肾,祛风利湿,壮腰通络为主。辩证使用中药:气滞血瘀型给予身痛逐瘀汤加减、口服腰痛丸1号;寒湿型给予羌活胜湿汤加减、口服腰痛丸1号;湿热型给予四妙汤加减,口服腰痛丸1号;肝肾亏虚型给予六味地黄丸加减,口服腰痛丸2号。根据腰痛疗效标准,总治疗有效率98%,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疗效。平均12.5天,与2010年相比,住院日明显缩短。回顾分析诊疗方案及效果,对气滞血瘀型、肝肾亏虚型和湿热型腰腿痛病人推拿、牵引的同时,内服相应的中药汤剂,配合功能锻炼,在疼痛方面,改善明显,出院时腰及下肢活动功能明显提高。但大部分寒湿型病人,仍畏风怕凉,麻木甚,尤其病程较长患者效果改善不甚明显。对个别重度腰腿痛(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规手法推拿、中药治疗效果一般。推拿、中药治疗腰腿痛的同时,如果辅以三维牵引治疗,可增加疗效。目前,辨证施治的中医治疗方案已成为我科治疗腰腿痛的常规手段。对患肢疼痛,功能活动受限的治疗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对于患肢麻木的改善不太满意,需进一步临床研究。⑵ 改进措施
1、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吸收国内外治疗腰腿痛的有效经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疗效较差的证型进行优化。
2、对疗效较好的证型进行筛选,制定推拿协定处方,方便使用推广。并加强临床研究,优化。
3、对较长病程、反复发作的腰腿痛病人,采取推拿、中药辨证口服、外用及功能锻炼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4、进行中医腰腿痛单元模式的研究,寻找更加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降低腰腿痛病人的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痹症(颈椎病)⑴分析、总结、评估
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发病率日益上升。年龄更趋年轻化。我科对痹症(颈椎病)的研究也较深入。2011年度,我科诊治颈椎病病人3091例。对颈椎病的治疗,根据该病的特点采取手法推拿,枕颌牵引,急性期辩证使用中药内服,恢复期积极功能锻炼的分型辨证治疗。根据疗效评定标准,总治疗有效率96%,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住院病人平均住院日13.2天,与2010年相比,住院日有所减少。回顾分析诊疗方案及效果,手法推拿、枕颌牵引、功能锻炼应分型辨证治疗,手法推拿具有舒筋活血,理筋整复的功效,除了脊髓型的颈椎病外,疗效均好。手法治疗后可配合内服补气血,祛风寒,活血通络的药物,并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如颈部前屈,后伸,左前伸,右前伸等主动运动。枕颌牵引也是一种有效的疗法。但个别证型治疗效果欠佳(如脊髓型颈椎病)。目前,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分析。⑵ 改进措施
1、提高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吸收国内外治疗颈椎病的宝贵经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疗效较差的证型进行优化。
2、对疗效较好的证型进行处方筛选,制定推拿手法协定处方,方便使用推广。进一步加强临床优化方案。
3、对病情较重病人,采取改良手法推拿、药物辨证治疗、理疗及康复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4、进行中医痹症(颈椎病)单元模式的研究,寻找更加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降低颈椎病的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三、痹症(肩关节周围炎)⑴分析、总结、评估
近年肩关节周围炎发病率日益上升。我科对该病的治疗有着明显的中医特色,且治疗效果显著。2011年度,我科诊治肩关节周围炎病人547例。对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我科根据该病的特点及预后采取早期手法推拿为主,以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后期加强功能锻炼等分期辨证治疗。根据疗效评定标准,总治疗有效率95%,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了疗程,减低了患者医疗费用。回顾分析诊疗方案及效果,在疼痛方面,中医推拿治疗效果明显。对功能障碍的治疗,加强功能锻炼,效果满意。但此病的治疗,疗程较长。目前,如何运用中医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更好的缩短疗程,已成为我科主要研究课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分析。⑵ 改进措施
1、积极吸收国内外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宝贵经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
2、进一步发挥现有的中医药特色,积极研究治疗患者功能障碍的方案,更好的缩短疗程,制定推拿协定处方,以方便使用推广。
3、积极开展肩关节周围炎的患者后期功能障碍疗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
4、进行肩关节周围炎单元模式的研究,寻找更加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进一步缩短疗程,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篇:2016年外科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2016年银川市中医院外科中医优势病种
优化方案分析总结
2016年我院外科对外科中医优势病种(乳癖及疖病)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通过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疗效及特色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总结。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部分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这些病种使用中医药治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所以,我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疗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也发现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于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疗效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分述如下:
我科今年实行临床路径情况:共收治乳癖 疖肿病人共 98例。进入临床路径病例 74 例,在2016年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及合理收费,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我科每月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变异病例及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变异及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治愈的病例,科室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由外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
银川市中医外科
2016年月12月
第三篇:2016年头痛病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2016年优势病种头痛病诊疗方案优化总结
一、概念
头痛是由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病症。头痛多位于前额、额颞、顶部等部位。由外感六淫引起者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跳痛、胀痛或重痛;由内伤病因所致者长以昏痛、隐痛、空痛为其特点。
头痛可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中,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神经症等出现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本节仅就脑病专科范围内的疾病进行辨治。
二、诊断依据
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及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2版(ICHD-II))、《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第1版)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协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头痛分类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各种原发性头痛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以及部分继发性头痛,须除外颞动脉炎、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及非本专科系统相关的其他继发性头痛,例如眼、耳鼻喉源性头痛、肿瘤等疾病。1)偏头痛
以无先兆性偏头痛为例,诊断标准如下: A.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
B.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 C.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 1.单侧性 2.搏动性
3.中或重度疼痛
4.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 D.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和畏声
E.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2)丛集性头痛
A.至少有5次头痛发作符合B~D;
B.严重单侧眶部、眶上和(或)颞部疼痛,不处理持续15~180分钟; C.发作频率:隔日1次到每日8次;
D.头痛时在头痛侧至少伴有下列1项体征:(1)结膜充血;(2)流泪;(3)鼻塞;(4)流涕;(5)前额和面部出汗;(6)瞳孔缩小;(7)上睑下垂;(8)眼睑水肿。3)紧张型头痛 A.至少以前有10次头痛发作需符合B~D所列标准。这种头痛发作的数目:<180日/年(<15天/月); B.头痛持续30分钟到 7天;
C.至少具备下列疼痛特征中的2项:(1)压迫或紧束感(非搏动性)性质;(2)严重性为轻度或中度(干扰但不妨碍日常活动);(3)两侧性;(4)行走、上下楼梯或相似的日常体力活动时头痛不加重;
D.需具备下列2项:(1)无恶心或呕吐(厌食可出现);(2)畏光和畏声缺如,或是只有1项。
(二)证候诊断
1、风寒头痛证:头痛较急,连及项背,或有紧束感,恶风畏寒,遇风加剧,骨节酸痛,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2、风热头痛证:头部胀痛,甚则如裂,遇热加重,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证:头痛如裹,昏沉不舒,肢体困重,胸闷纳呆,阴雨加重,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4、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巓顶,面红耳赤,耳鸣如蝉,心烦易怒,恼怒则痛甚,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5、痰浊内阻证: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眩晕时作,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痰多黏白,头裹肢重,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6、瘀血阻络证: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或有头部外伤史,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7、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痛势绵绵,少气懒言,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皓白,心悸失眠,唇甲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儿弱。
8、肝肾阴虚证:头痛而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足痿无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弦数。
(三)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眩晕: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2)真头痛: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
2、西医鉴别诊断
(1)颅内占位性病变: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即成人颅压>1.96kPa或200mmH2O)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特征,其中以颅内肿瘤,脑脓肿等为常见。临床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精神及意识障碍、癫癎发作或运动感觉障碍为主。颅内压增高时其脑膜、重要的血管神经受牵拉引起头痛,发病初起不典型,重时可逐渐呈持续性,甚至难以忍受,常可通过影象学检查获得确诊。
(2)低颅压性头痛:头痛以枕部或额部多见,呈轻-中度钝痛或搏动样疼痛,缓慢加重,常伴恶心、呕吐、眩晕、耳鸣、颈僵和视物模糊等。头痛与体位有明显关系,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头痛多在变换体位后15分钟内出现。根据体位性头痛的典型临床特点应疑诊低颅压性头痛,腰穿测定脑脊液压力降低(<70mmH2O)可以确诊。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发作期、预防性治疗均可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头痛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通经络。推荐方药: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证
治法:祛风清热,清利头目。推荐方药: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证
治法:祛风胜湿,通络利窍。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4)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本院协定方:平肝脉通片。(5)痰浊内阻证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院协定方:化痰脉通片。(6)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如痰浊与瘀血相兼为患(痰瘀阻络),考虑可使用上述两方合并使用。(7)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本院协定方:补气脉通片。(8)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推荐方药:大补元煎。本院协定方:益脑回春方。
2.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可在使用中药汤剂的同时配合辨证使用中成药,如乙酰天麻素片、川芎茶调散(散剂、颗粒、片剂)、头痛宁胶囊、丹灯通脑胶囊、三七通舒胶囊等;对于病程长、证侯要素较多同时具有风、痰、瘀等症的头痛患者可选用步长脑心通、通心络胶囊等治疗。
3.以上证型辨证如属于本虚标实证,则可在治标后继续使用健脑通络膏方善后调理。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在头痛发作期或住院患者可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三七总皂苷、灯盏花素、红花黄色素、疏血通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
(三)其他治法(1)针灸治疗: ①一般头痛,点按合谷穴。
②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两者兼用,方法有耳针、腕踝针、电针等。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
③可选用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等,用于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2)推拿治疗:依据辨证选穴原则进行推拿治疗。如外感头痛拿取风池、风府,揉按两侧太阳穴;一般头痛可按摩太阳,推印堂,拿风池。
(3)中药外治和其他治疗:可采用相关中医特色诊疗如中药熏洗治疗、超声透入治疗、经络通治疗、穴位贴敷、中药药枕、中药热封包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单纯超声治疗、电脑中频电治疗进行辅助治疗。
(四)内科基础治疗
如头痛发作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以镇静、镇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为治疗原则,可选用止吐药、非甾体类药、曲坦类药等。积极去除诱因,如避免食用富含酪氨酸或亚硝酸盐的食物;停用血管扩张剂或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头痛发作的药物。
(五)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脑科观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紧张、焦虑、疲劳等诱发因素,要注意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四、疗效评价
(一)头痛的评价标准
头痛的评价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的数字(1-3.5为轻度,3.6—6.5为中度,6.6-10为重度),对各种类型的头痛可进行尼莫地平减分法评价疗效。(二)偏头痛的评价方法
选用症状记分法+疼痛量表测定法来评价偏头痛治疗效果。1.症状记分法(1)主症
头痛发作次数: 0分:无发作;3分:每月发作2次以下(≤2次);6分:每月发作3-4次;9分:每月发作5次以上(>/5次)。
注:如果头痛在上次缓解后48小时内重新出现,应视为一次发作。头痛持续时间: 0分:无发作;3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12小时;6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持续>12小时≤2天;9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持续>2天。头痛程度分级: 0分:不痛;3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1—3.5;6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3.5且≤6.5;9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6.5—10。伴随症状: 0分:无;1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l项;2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2项;3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3项。
(2)次症:其余症状按项计算,无症状为0分,有症状为1分。计算积分之和。2.偏头痛发作期的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用药24小时内疼痛消失,其后48小时内头痛无再次发作;(2)有效:用药24小时内头痛症状从中度、重度减轻到轻度,其后48小时内并维持疼痛减轻;(3)无效:用药72小时内头痛无明显缓解。3.偏头痛预防治疗的疗效评价标准
记录治疗前后头痛每4周平均发作次数、每4周平均头痛天数以及头痛程度的分级,并根据积分法判定疗效。
疗效指数(n)= 疗前积分-疗后积分
疗前积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70%,<9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 30%。
总结及评价:头痛频繁发作将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最直接的就是影响睡眠,因为睡眠不足,白天就没精神,工作也大受影响。而且有部分患者常常是一工作就发作,十分耽误事。同时,人久患头痛疾病,性格发生变化,往往性情变得暴躁。又因为久治不愈,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心理脆弱,丧失信心,时间长了对人的心脑血管将产生不利影响,临床上头痛发作后脑血栓,高血压,脑出血,临床也较常见。
难点分析:头痛的治疗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头痛复发。由于中医起效慢,口感差,煎煮不方便,携带不便,病人为快速缓解头痛,往往选择口服西药止痛药,常引起胃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引起消化道出血,长期服药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且容易复返发作。
优化:头痛病应重视中西医结合,中医辨病,分为“外伤”、“内伤”,不同证型应选用不同,不可一证走天下。中医有“久痛入络”的理论,凡头痛日久者,无论有否其他瘀血征,均宜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以获较好疗效,如川穹、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再者,应重视虫类药的使用,部分慢性头痛,反复发作,经年难愈,治疗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加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虫类药以提高疗效。僵蚕、地龙多入煎剂。全蝎、蜈蚣可入汤剂煎服,亦可研细末冲服,因其有毒,故应合理掌握用量,不可过用。发病期可加用低频脉冲、外红线、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巩固疗效。
第四篇:2011心血管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评估报告
心血管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评估报告
我院心血管病科中医优势病种确定为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眩晕(高血压),心悸(心律失常),对心血管病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并进一步修订,加强了对重点病种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探讨,强调了从肾论治冠心病的重要性,完善了临床分型;对心悸(心律失常)增加了气虚血瘀的辨证分型及益气活血、养心安神治法。总体来说,辨证使用院内制剂通脉降脂丸效果良好,临床疗效提高,特色优势明显,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门诊住院病人大幅增加。
一、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一)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价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为本科室重点病种。对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疗效观察与评价进行重点研究和总结。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我们认为,肾的生理功能失调是本病的发病根源,由其而致的瘀血、痰浊阻滞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用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应用时,以补肾阳,滋肾阴,益肾气为主,治其本虚;以活血通络,利水化痰,行气止痛为辅,纠其标实。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标本同治,使肾气得益,瘀血得祛,气滞得畅,痰饮得化。结合针灸治疗,使冠心病得以改善、控制,并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近一年来,共收治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00人次,疗效情况:显效:82.5%;有效:12% 无效:5%加重:0.5%
1、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情况
本版方案较之2011年版强调了从肾论治冠心病的重要性。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病年龄多在四十之后肾气渐衰之时。我们认为心肾亏虚是冠心病的内在病因、为发病之本。盖肾为诸阳之本,上助心阳搏动以通脉,中助脾阳运化以散精。肾气衰损势必造成心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寒之邪内结,进而形成痰浊瘀血,阻塞心脉。提出胸痹心痛“病位在心,病因在肾”,“从肾论治”。临床治疗以益肾气、滋肾阴、温肾阳以治其本,活血、化瘀、祛痰以治其标。将中药深层导入心俞穴,增强活血化瘀中药循经靶向治疗作用,使活血化瘀中药和超声治疗互相辅助和增强。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供、消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及解除小动脉痉挛、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利于血瘀的吸收。临床实践表明:应用益肾活血,化痰通络中药汤剂配合保心包穴位敷贴、活血酊剂高频超声导入等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心电图评分,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合用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辨证使用院内制剂通脉降脂丸效果良好。
2、本方案的优势与不足
我们将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按照不同时期,不同伴随症状等具体情形,细化辩证用药。将疾病的基本病机与某一时期的具体演变相结合,运用全面、动态的方法指导用药,将中成药按其寒、热、虚、实辩证应用于疾病的不同时期和证侯;同时紧密结合科室的特色疗法,发挥特色疗法治疗优势病种的科室传统优势,如从肾辨证论治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并应用活血酊剂高频心脏超声导入治疗等,使方案的临床可操作性明显增强,疗效显著提高,科室特色和优势得到凸显和发挥,极大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但是,由于存在疾病一般发病过程与患者个体证侯表现内在规律的统一性、差异性等的不同,使本方案还没有完全适应临床要求;同时由于就诊患者人群特点和治疗依从性等方面的异质性,使依据专家经验和经典理论作指导的本方案与临床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临床证型分布不均、疗效差异大、对疾病整体把握较好对临床具体变证的分析指导不够精细等。这将指导我们在进一步优化完善时更加将方案的普遍性与患者的特殊性,将病的诊治与症状的辩证施治等结合起来,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二)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与对策
1、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及伴发症时,如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需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目前仍停留在一方一药对某一症的观察研究居多,对重症患者整体病情的疗效,包括远期疗效不确切,缺乏大范围、大样本的荟萃分析;一些有效的中医治疗措施包括单方验方、特色疗法、治疗设备尚没有广泛普及;缺乏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体系的研究。针对病房收治的患者,存在追求经济效益,往往西药中成药一大堆,以病人拒绝服用中药汤剂为由,不开具中药,忽视中医辨证施治,特别是疑难、危重胸痹患者,缺乏对中医治疗核心的理解,不善于辨证论治。
2、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治疗思路与对策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胸痹治疗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
在本专科内,继续开展一些有效的中医治疗措施包括单方验方、特色疗法、治疗设备的学习、引进与验证工作;与兄弟单位开展协作,结合科室实际,就某证或症开展临床研究,以期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开展胸痹重症患者的监测与中医药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以往的临床研究均侧重于选择轻中度病情的胸痹患者,但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医药的介入将在对患者整体调节的基础上,减少并发症、控制病情进展。因此,提高中医心病专科对胸痹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将从整体上提高胸痹的疗效、降低病死率。计划在重点专科协作组内重点开展胸痹重症患者的监测与中医药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
二、眩晕(高血压)
(一)眩晕(高血压)疗效评价 作为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我们将眩晕(高血压)列为科重点病种。对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临证加减、疗效观察与评价进行重点研究和总结。近一年来共收治眩晕(高血压)患者651例,疗效如下:疗效情况:显效:87.5%;有效:11% 无效:1%加重:0.5%
1、眩晕(高血压)临床疗效情况
眩晕(高血压)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风、火、痰、瘀为患。临证多见虚实夹杂,病证在肝、肾,涉及心、脾。多年来,我们在中医现代化学术思想指导下,把传统中医病机与现代病理结合,传统中药功效与现代药理结合,将眩晕(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瘀血阻窍、痰浊上扰、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六型。对本病证型演变的一般性规律的认识也逐渐趋于一致,即阳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阳虚,热毒、痰湿、瘀血可见于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临床上根据不同证型施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活血通络、燥湿化痰、补肾益精、补养气血等治疗,并配合治疗仪、活血酊剂高频超声导入治疗、中医辨证施治配合中医耳针疗法、中医穴位贴敷疗法、中药药枕疗法、中药足浴疗法等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2、本方案的优势与不足
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减轻头痛头晕,减少发作时间,延缓复发等方面。但在临床中采用单一中药治疗有时有一定困难,主要问题如下: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对高血压病出现的多数症状都有独特的疗效,副作用少,比起西医来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中药降压效果尚不理想,起效也较慢,半衰期短,需多次给药,单次剂量常多达数片,患者依从性差,不适宜长期服药;而且对临床上大量存在的眩晕反复发作的患者以及处于缓解期患者辨证论治指导性不强;对当前一些临床疗效明显的中医适宜技术和特色疗法的引进和挖掘方面没有充分体现等,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二)眩晕(高血压)中医治疗难点分析与对策
1、眩晕(高血压)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眩晕的发作期,中药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和有效,对发作较严重或急性发作期需中西医结合方能缓解,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体,中药降压及改善症状尚需进行深入研究。眩晕缓解期多属本虚标实,是中医药发挥特长的时期.避免诱因,采用补虚泻实、标本兼治的方法可明显延缓复发,但目前大多临床研究治法各异,标准不一,为整体防治水平的提高和推广带来难度。
2、眩晕(高血压)中医治疗思路与对策
继续开展针对急性期风、火、痰、瘀为主要病机特点的中药治疗眩晕(高血压)的研究,结合平肝潜阳、清肝泻火、活血通络、燥湿化痰、补肾益精、补养气血等治法指导,筛选一批具有良好的控制血压,改善症状的药物,开展针对头痛缓解期痰、瘀、虚等伏邪的中医药防治研究,结合滋补肝肾、健运脾胃、补养气血等治法指导,研制服用方便的中药制剂。
中药改善高血压病症状为优势,西药降压效果为特长,应进一步明确不同降压中药在症状改善方面的特点,为临床“辨症”用药、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增效减毒作用。
三、心悸(心律失常)
(一)心悸(心律失常)疗效评价作为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我们将心悸(心律失常)列为科重点病种。对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临证加减、疗效观察与评价进行重点研究和总结。近一年来共收治心悸(心律失常)患者423例,疗效如下:疗效情况:显效:80%;有效:15.5% 无效:3%加重:1.5%
1、心悸(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情况
心悸(心律失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饮、火、痰、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多年来,我们在中医现代化学术思想指导下,把传统中医病机与现代病理结合,传统中药功效与现代药理结合,将心悸(心律失常)分为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扰心七型。临床上根据心悸分虚实论治。虚证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等治疗,并配合针灸、中医辨证施治配合中医耳针疗法、中医穴位贴敷疗法、中药药枕疗法、中药足浴疗法等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2、本方案的优势与不足
我们将心悸(心律失常)按照不同证型,不同伴随症状等具体情形,细化辩证用药。将疾病的基本病机与某一证型的具体症状相结合,运用全面、动态的方法指导用药,将中成药按其痰、热、虚、实辩证应用于疾病的不同证侯;同时紧密结合科室的特色疗法,发挥特色疗法治疗优势病种的科室传统优势,使方案的临床可操作性明显增强,疗效显著提高,科室特色和优势得到凸显和发挥,极大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但是,由于存在疾病一般发病过程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使本方案还没有完全适应临床要求;同时由于就诊患者人群特点和治疗依从性等方面的异质性,使依据专家经验和经典理论作指导的本方案与临床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临床证型交错、疗效差异大、对疾病整体把握较好,但对临床具体变证的分析指导不够精细等。这将指导我们在进一步优化完善时更加将方案的普遍性与患者的特殊性,将病的诊治与症状的辩证施治等结合起来,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第五篇:针灸推拿科项痹(颈椎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科项痹(颈椎病)中医优势病种诊
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劳损或外伤和颈部受凉史。
2、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运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四、入院标准
1、颈、肩、臂疼痛初发,应积极治疗。
2、颈椎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五、治疗常规
(一)一般治疗
1、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
2、病情较重者应去枕平卧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
(二)辨证论治
1、风寒湿型:
治法:散寒除湿,舒经活络。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独活、桂枝、当归、川芎、炙甘草、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
2、气滞血瘀型: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熟地、桑枝。
3、痰湿阻络型: 治法:化痰开窍,祛湿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白术、天麻、陈皮、伸筋草、茯苓、蔓荆子、甘草、生姜、大枣。
4、肝肾不足型:
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活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羌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茯苓、桂枝、防风、川芎、人参、当归、白芍、生地、甘草。
5、气血亏虚型: 治法:补气养血、舒经活络。方药:八珍汤加减。
当归、川芎、赤芍、熟地、党参、茯苓、白术、羌活、鸡血藤、甘草。
(三)特色治疗:本证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
1、针刺治疗:穴取:颈夹脊穴、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等。
操作方法:根据病症选取穴位,用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每日取一定腧穴上电针,选择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2、灸法:根据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
3、拔罐:适量,每次5分钟,每日一次。
4、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适当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5、颈椎推拿: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6、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7、刮痧:每个部位,3日一次。
8、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9、颈椎牵引: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
六、难点分析:
项痹见步态笨拙,下肢与上肢麻木、束胸感、手足颤抖者多属痰湿阻络型。治疗时在夹脊穴的基础上加上脾俞、三焦俞共奏健脾益气,通调三焦之功。三焦通,痰湿化,经络通,项痹愈。
七、康复指导
1、本病易复发,注意防风,寒、潮,避免居潮湿之地。
2、加强护理及功能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不适随诊。
八、疗效评定标准
好转(1)重者:生活可自理。
(2)可从事一般日常生活劳动。(3)轻者可正常生活可自理。
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善及加重。
九、住院天数
住院天数可在2-3周。
十、住院费用 费用可在3000-35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