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会孩子学会感恩
教会孩子学会感恩
感恩是爱的根源,也是快乐的必要条件.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生命的回报和付出差不多,如果我们为某个理由拿一张臭脸面对世界,世界也不会给我们好脸色看;如果我们对拥有的一切新存感恩,便可能得到他人温柔的回应。班尼迪克特说:“受人恩惠~不是美德;报恩才是。当他积极投入感恩的工作时,美德就产生了."所以常存感恩之心的人,才会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引导孩子学会付出爱,首先要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体谅父母。
父母不要给孩子“开小灶”。应该是父母吃什么,孩子也跟着吃什么。除了一些孩子专用的营养品,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大家分享。你可以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妈妈分水果不要让孩子先挑,而是先给孩子的爸爸等等。
一家人上街购物,不要只考虑孩子的需要。比如说,孩子穿的鞋小了,要买一双新的,而爸爸也需要买一件新衬衫,你不妨在上街之前先把情况向孩子说明,比如说:“我们先去买爸爸要的衬衣,然后给你去挑鞋子,好吗?”你甚至可以孩子帮着爸爸挑选衣服。
另外,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其实,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是摸爬滚打过来的,都很不容易。但是,如果父母们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那么孩子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比如说,有位爸爸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个“大懒蛋”。原因就是,每个星期六早晨,爸爸都要睡懒觉,一直睡到中午12点才起床。所以她一点也不觉得爸爸好,并有意在爸爸睡懒觉的时候弄出很大的响声。
后来孩子的妈妈知道了这件事,才告诉她:“你爸爸是个作家,每天晚上当你睡觉的时候,爸爸在工作,因为晚上没有干扰,你爸爸的灵感容易来。星期六,早晨你起床的时候,爸爸才开始休息。所以不是爸爸懒,爸爸每天都在辛苦的工作。”从此以后,女儿有了爱心。星期六上午再也不发出很响的声音,而且还悄悄的帮爸爸盖好被子。
我们应当培养孩子常有一颗纯真的心。不但对父母的教养、师长的教导要知道感恩;对社会、人群也要多一些关怀,并要有所回馈。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感恩、惜福、奉献的良好品德,这对他的一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一些小学生家长,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家长,常常在孩子写作业时,自己搬把椅子坐在孩子身边,不时督促孩子别走神、保持姿势,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父母也挺身而出或直接讲解或间接引导,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家长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但在一些小学生和老师看来,家长这一行为却有些“吃力不讨好”。
小学生:不喜欢父母监督
关于写作业家长作陪这一问题,多数小学生的反应是不喜欢父母陪写作业。陪写带来心理依赖
首先,“陪写”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情绪,懒动脑筋。部分家长陪写作业的目的除了监督孩子不走神、姿势端正之外,还想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辅导。家长的这类做法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反正有父母在,有不会做的题也不用着急,一些孩子就懒得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而且父母经常陪写作业的孩子,一旦家长不陪伴在旁,作业质量往往会大为降低,丢三落
四、错误百出,有时甚至不完成作业。这种依赖心理,还会造成孩子做事缺乏主见和独立性,做事效率低,今后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
其次,家长陪写作业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强迫感、压抑感。写作业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除了巩固知识外,也希望培养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独立完成作业。
家长如果经常坐在孩子身边陪写作业,往往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作业是为父母而写,读书也是为了父母,以至于有的孩子在写作业时,常常处于被动状态。
第三、家长过多辅导,影响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真实水平的认识。一位老师介绍,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往往能反映出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如果家长对作业内容有过多的辅导,有可能掩盖学生的真实情况,从作业上看孩子们掌握得都不错。
而有的家长也反映,孩子考试中做错的题,在家写作业时都会,责怪孩子考试不用心。其实除了考试因素之外,家长们忽略了孩子在家写作业时,是在父母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并非孩子的真正实力。
帮助孩子摆脱依赖
长期在父母“陪写”帮助下的孩子,虽然不喜欢父母在身边,但是由于形成了依赖心理,突然摆脱家长的束缚,一时也难以适应,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逐渐适应。
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孩子写作业离不开家长,很大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所以家长应经常鼓励孩子,诸如“你能行”“我们相信你”等,树立其自信心,激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教给孩子有计划地安排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告诉孩子要把作业记全,或者专门记在一张纸上,回家后合理安排先做什么作业,再做什么作业;写作业要专心,不能边玩边做,做完作业要自查等。
老师建议,孩子刚入学时,家长可适当陪伴详细指导,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逐渐放手,直至独立。在态度上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交流,经常了解孩子学习上的困难,及时进行帮助,对孩子的点滴进步适时地予表扬。
养成学会整理的好习惯
当前我们的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各方面条件不断提高,“小皇帝”、“公主”、“祖宗”已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复杂的事情不会做,简单的事情不愿做,懒得做,要父母长辈帮忙做,以致于形成孩子“长不大”的现象,这是当前青少年成长中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习惯,成功的一半。因为好习惯能使孩子终生受益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 ” „„ 现在的学生自理能力差,许多本应该由自己来做的简单事情都由父母包办。学生平时习惯乱放东西,没有一定的放置位置,也没有自己整理物品的习惯;学习用品、家里的小天地是由他人帮忙整理的。
整理物品,虽是日常琐事,却是不可少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是家教良好的表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的小孩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但有模糊的认识,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使其认识初步清晰化,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这要求老师对学生有充分的调查和了解。所以,当孩子刚进入小学学习的时候,我们教师就提醒孩子的启蒙教师——家长,从孩子入学那日开始,就培养孩子整理好自己物品的习惯。先从整理玩具开始,在哪里拿的,玩够之后一定要放回去。这样到入学后只需将整理玩具的习惯转移为整理书包就行了。前一天晚上要看课程表,整理好第二天所用的文具和书本。儿童的学习活动注重的是趣味性和活动性,但是课堂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从学习做、学会做,到坚持做有个过程,教育需要巩固和延伸,可组织相应的经验交流或技能展示,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进步。
一、在家教育措施、书包不重要尽量让孩子自己背。家长应 学会 “ 放手 ”,一是教会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如有夹层的书包,告诉孩子每一层装什么书相对固定,在教孩子 整理物品 时,家长应该是监督、指点,可以先示范一遍,然后让孩子自己做。、鼓励学生将自己做的事情写下来,或画下来带回家,请家长签名并写下评语,下次上课再交给老师。老师将收上来的物品布置成一个专栏,学生看到自己能做这么多事,很有自豪感,也鼓励他自己的事自己做,逐步不再依赖家长。、从孩子入学那日开始,就培养孩子整理好自己物品的习惯。先从整理玩具开始,在哪里拿的,玩够之后一定要放回去。这样到入学后只需将整理玩具的习惯转移为整理书包就行了。
二、在校训练措施
小学低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有无好的生活习惯,对其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监督与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进入小学阶段以后,学生的社交圈子自然地扩大许多,与人发生摩擦的可能性也在加大。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儿童在社会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它必须以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如果无法表现适当的生活习惯,极易产生与环境和人群格格不入的挫折感,不仅不利于其生理的发育,而且还会影响其人格的发展。
由于儿童年龄尚小,监督与督促孩子进行自己的物品自己整理的意识与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孩子进行整理的能力不能与成人相比,因此,在活动中不要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应着眼于儿童是否愿意,且能主动采取行动,同时持续实践是指导成功的条件。
一个工作、学习有条理的人,必然是物品整理有序的。日常生活中,物品放在一定的地方,既整齐、美观,使用时又方便。孩子从小养成不乱放东西的习惯,长大后就不会丢三落四。相信通过此项研究训练,我们逐步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懂得整理物品的好处,掌握物品整理的一些技能;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形成一定的责任感,养成摆放东西有序的好习惯。使他们逐步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讲文明、懂礼仪,争做文明小学生
我们大家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文明的民族,在绵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勤劳创新、尊老爱幼、礼仪文明的人和事。从古代孔融让梨,到一代领袖毛泽东敬师的故事;从古代的头悬梁锥刺股,到周恩来爷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家喻户晓的雷锋叔叔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张海迪姐姐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事迹等等。这些人,这些事,为我们小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小学生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在生活中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营造一个文明的氛围,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说到做文明小学生,老师的教育则对我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以上这些不良习惯和做法,老师实行了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教育,对于老师的批评,有时候一时间接受不了,现在想起来,自己真糊涂。在学习上,我认识到上课听讲最重要。只要上课听讲认真了,课中课后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既节省时间又少费力气。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同学,你不妨试一下。老师的教育和帮助还使我对真善美和假恶丑有了初步的认识,增强了集体意识和劳动意识,养成了对人人讲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回顾这些,应该好好感谢我们敬爱的老师!
妈妈说:“文明就是讲卫生。”所以每天洗脸必不可少。当然环境卫生也很重要,虽然我不能像杰克.奥特曼一样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但是我可以保护周边的环境。把纸屑、果皮、塑料袋统统扔进垃圾桶。树木、鲜花、草坪要保护,一些小鸟更需要我们的保护。
爸爸说:“文明就是要懂礼貌。”特别是亲人,每天回到家里,要对妈妈说:“我回来了。”而对老师同学、长辈们则是见面时问好,离别时再见。除了这些,还要尊老爱幼。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小妹妹要主动给他们让座,早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那我们现在就来个“学生让座”吧!
奶奶说:“文明就是爱劳动。”每次姐姐放学回家都帮奶奶大扫除,所以,我不能比她差,重活干不了,但是我可以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整理房间、洗袜子、整理书包等。我们要争做爱劳动的小学生!
老师说:“文明就是爱学习。”所以每天回到家要先复习功课写作业,做完作业以后再看课外书。
小学生,有礼貌,文明用语要记牢:
“谢谢,再见,对不起”,求人“请”字别忘掉。见到长辈问“您好”,态度和气面带笑。
第二篇:教会孩子感恩
浅谈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
【摘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学会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学会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学会尊重自己。只有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始终,才能使孩子常怀感恩之心。
【关键词】: 感恩孩子 感恩教育
感恩是什么?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
感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凝聚力的内核。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地球,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之心。
一、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做起
1.告诉孩子父母是他生命的缔造者
在孩子生命中,第一要感谢的是父母。塑造孩子的感恩情怀,可以从孩子对父母的感恩
开始。妈妈可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让孩子了解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使孩子明白在亲情世界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父母最疼爱的人。孩子正是在父母无私的关照和奉献中长大的,长大后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大部分孩子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问父母自己生命的由来。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不要逃避,不要因为可能涉及生理知识而拒绝回答。其实,这是一个教育孩子拥有感恩情怀的最佳时间。自然大方从容地告诉孩子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爸爸妈妈创造的。爸爸和妈妈认识以后,开始恋爱,结婚后住进一个房子。当他们决定生一个小宝宝时,爸爸便把一颗种子种到妈妈的肚子里,那颗种子在妈妈肚子里像一棵小树一样慢慢长大,长大到妈妈的肚子放不下时就开始寻找出口,这个出口就长在妈妈身上,就是生命的通道,通过生命的通道水宝宝就从妈妈的身体里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这样,能够使孩子学着懂事,理解父母的辛劳。当父母做的事情并不符合孩子的心愿时,孩子也不会强烈的反抗,他会想到父母这么做对自己是有益处的。
2.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
如今不少孩子聚在一起往往吹嘘自己的父母地位怎样显赫,怎样日进斗金,却不愿讲父
母真实的工作状况。事实上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更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何等的来之不易。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爱。曾经有一则新闻说:来自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在街头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竟毫不知情。赵老先生这种“暗地里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爱要让孩子知道,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
也许,很多家长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才会摒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
《新民晚报》还报道过史女士的故事: 夫妻两个都是下岗工人,为了供儿子读书,没日没夜地打工。而史女士的儿子硬逼着父母掏钱为他办同学聚会,说逢年过节,班里几个要好朋友轮流做东,自己以前也吃过用过别人的,要是不搞得热闹些,以后就没面子去学校了。儿子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丝毫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也读不懂父母的辛劳。被父母深深溺爱着的孩子,淡漠甚至忘却了至纯至圣的父母之恩,只是想当然地以为父母的付出不过是为了达到一种目的,以为只要自己长大成材了,就算没有辜负父母,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荒唐的逻辑和思想,孩子自身当然不能逃脱道德的谴责,但父母的所作所为也难辞其咎。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人怀疑,父母的爱是最博大、最无私的,他们把所有的真爱、所有的情感都灌注给了儿女,而丝毫不顾及自身的辛劳和艰辛。但有些爱本身却是一种伤害。现实生活中,为了筹集高昂的费用,为了让孩子能够顺利求学,为了使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
境,猝死者有之,自杀者有之,铤而走险者有之,苟延残喘者更是不胜枚举。可是,即便如此,依然很少有孩子感动,懂得感恩者更是寥寥无几。孩子或许还小,不十分懂得知恩图报。但历经锻造的父母,应该明白什么样的爱才是“真爱”。
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父母要起表率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终生的老师,父母的道德素养和日常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持久、深远。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说服力,孩子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因此,家长的身体力行胜过一切言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如:父母带着孩子去上街,在公共汽车上父母主动给老人让座,或叫孩子给老人让座;爷爷奶奶生活有困难,父母经常去照顾,或吩咐孩子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邻里之间,有老人需要帮忙,父母毫无怨言地上前帮助等等这些小事情小行为无时无刻都在教育着孩子,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中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父母是那么的关心他人,尊敬老人,对也会发现,父母对自己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自己也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父母。对父母如此,对社会亦如此,知恩图报的种子会在孩子的心中深深地扎下根去,孩子的心是敏感的,他能敏锐地感受到成人的情感态度。家庭中,爸爸妈妈之间的情感关系、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爸爸妈妈和老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是孩子感受最为深刻的情感关系,这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决定着孩子能否对亲人产生依恋和信任感,也决定着孩子今后以怎样的情感态度面对各种社会关系,更决定着孩子今后有没有爱心、有多大程度的爱心。
孩子好动、好模仿、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有意无意中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慢慢地记到心里,并逐渐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因此,作为父母,在对孩子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秉持“以身作则”的原则,做好感恩的表率。
三、教会孩子分享和给予
我们常说:“施恩于人共分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生在世,要学会分享给予,养成互爱互助行为。给予越多,人生就越丰富;奉献越多,生命才更有意义。
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不仅要求孩子孝顺父母,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的感激,而不是忘恩负义。让孩子知道以友善之心对待任何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才更快乐。
感恩是一种交往的哲学。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就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父母要教育孩子感谢生活,感激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并且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尤其是在遇到困难、遭到不幸的时候,仍然要感谢生活,做个生活的主人。
人是群居性动物,无论个体多么强壮,他都不可能独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每一天都在接受他人的帮助,尤其是孩子,付出的相对要少,接受帮助的几率要高很多。所以说,作为一个孩子来讲,感恩更加的重要,感悟他人对自己的好,对自己的帮助。从小培养孩子感悟他人之意,让孩子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长大之后才能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这会成为不竭动力,可以使他的天更宽地更广,可以让他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让孩子学会感恩吧!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第三篇:教会学生学会感恩
教会学生学会感恩
现代小学生缺乏感恩的心,情感淡漠,难感动。这句话经常在报道中看到。其实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的起码品德,也是处世哲学,也是人和人性的高贵所在。可为什么现在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呢?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会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生命充满生机,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作为小学生又该如何学会感恩呢?我曾经也想过很多方法:如用歌声来感化孩子的心灵;用阅读来净化孩子的心灵;用网络来亲近孩子的心灵。但都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孩子总是是懂非懂,云里雾里,很难明白什么是感恩。直到去年“德基金”的出现让我醍醐灌顶,一下找到了开展感恩教育的要领,那就是——用实际行动来延续。
一、找准入口,懂得感恩
那是在2013年6月3日,“德基金”乡村文艺支教活动在流口小学拉开帷幕,十多名志愿者加入“德基金”支教行列,这些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画家、音乐人、媒体的工作者(大家都称他们为“德先生”)在流口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文化艺术支教活动,“德先生”带来了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摄影、服装等艺术课程。这些课程,打开了乡村孩子的视野,让孩子们感受到文化的魅力,知道更多的人生方向。这不是很好的感恩教育教材吗?
我班是最幸运的,分来的是一位武术老师(王文粉老师)。她在这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她的尽职,敬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班的全体师生。她每天顶着烈日在操场上一招一式认真地教着孩子们,用她的实际行动证“明德基金”的真心实意,是实实在在为乡村孩子服务的宗旨,确确实实是“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一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操——英雄少年。在一个星期内,孩子们都学会了,可想而知王老师是花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他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打消了许多不知情人的顾虑;他们的工作热情,消除了学校的当心;他们的一心为山区孩子的作为,打动了教师们的心房。当短暂的一周即将结束时,孩子已经和他们难舍难分了。离别的场面更是让人的动容,泪眼模糊了大家的双眼。这一幕幕无不让我震撼。同时,我也非常明白,这只是短暂的留恋,时间是会冲淡一切的。如何留住这份感动,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永久记住这份恩情呢?那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我们是有一颗感恩的心的。
二、运用行动,升华感恩
之后,我和王老师商量把这套操拷贝到我的电脑中,在他们离开的这段日子里,每天早上我班都坚持做这套武术操,直到现在从未间断过。因为我知道只有口令响起,孩子就会想起他们,想起他们的点点滴滴,心灵的震撼远比我们的任何教育都来得深刻,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会让孩子们发至内心的领会。每当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是那样的幸福和甜美,瞧着他们那股认真做操的劲,我体会到“感恩教育”,甚至是一切德育教育——实践才是硬道理,离开了实践的体验是不完美的也是没有实效的教育。前不久,有几个孩子说想王老师了,我拨通了她的电话,让孩子们与她交流谈心,双方都特别感动,一句句发自内心的问候,一行行发自感恩的泪水,一声声真切的呼唤,一遍遍细心的叮咛。我听着,想着,看着,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我深深地知道,我的孩子们已经学会了感恩了。这一刻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三、唤起意识,激发感恩
是啊!感恩就是一束金色的阳光,能化解冰雪,启迪智慧,产生力量,只有用感恩的心做人做事,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其实我只是捕捉了这份瞬间的场面,却换来意想不到的结果,收获了如此大的力量,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想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的教育方法。我们呼吁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多一些实践教育的基地。我想:只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只要家长与教师齐心协力,让感恩教育成为孩子的必修课,我们身边将不会出现冷漠、自私的孩子,我们将会看到的是一个个有情有义、懂得感恩的孩子。
总之,只要我们老师善于运用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感人事例作为契机,对孩子进行心灵的洗涤,孩子们都会长成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感恩树”。
第四篇:教会学生学会感恩
教会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才能做到心有他人,回报社会,才能塑造完美人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懂得感恩的意义,明确感恩的对象,掌握感恩的方法,长期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有人说善良的本质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对别人的帮助,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都应当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当成为每个人的美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
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学会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给我们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了我们;学会感激老师,感激老师为我们导航,感激老师培育我们。从感激父母老师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再引导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其具体做法是:
1、要学会感恩父母。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
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2、要学会感恩同学。因为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3、要学会感恩老师。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
4、要学会感恩祖国。爱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爱国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爱国是全体国民的神圣职责,爱国是当代民众的精
神需求,爱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旗帜,爱国是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活在世上,我们应该感激的东西确实很多,我们应该感激生我养我的父母、感激我们的国家、感激社会、感激学校、感激家人,我们更应该感激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修养,甚至我们还要感激苦难逆境,是它们教会我们坚强。感谢曾帮助过我们的人,他们用暖暖的心灯让我们发现生命是如此丰厚而富有;感谢肯接受我们帮助的人,他们用淡淡的柔弱让我们可以把这份良善续延。
第五篇:教会孩子感恩父母
教会孩子感恩父母
孩子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丝毫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也读不懂父母的辛劳,但对孩子掏心挖肺的父母虽然日子过得清苦,却依然心存“欣慰”,因为“孩子读书还挺争气的”,但孩子得寸进尺的无理取闹,以及前所未有的冷漠和自私,还是深深刺伤了父母的心。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孩子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为我做这些很正常。”在孩子看来,同学交往贵在礼尚往来,“做东的同学都出手阔绰,轮到他,自然不能坏了规矩。”对于父母的艰辛和付出,孩子单纯地以为“父母投资,我给他们回报,大家不吃亏”,只要自己能考进大学,只要能够出人头地,就是最好的回报。
父母亲情不过是一场交易,孩子脱口而出的一段话语让人震惊,但这又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被父母深深溺爱着的孩子,淡漠甚至忘却了至纯至圣的父母之恩,只是想当然地以为父母的付出不过是为了达到一种目的,以为只要自己长大成材了,就算没有辜负父母,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荒唐的逻辑和思想,孩子自身当然不能逃脱道德的谴责,但父母的所作所为也难辞其咎。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重要,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孰不知物极必反,习惯成自然的孩子,长此以往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应当,丝毫没有内疚之感,也根本就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人怀疑,父母的爱是最博大、最无私的,他们把所有的真爱、所有的情感都灌注给了儿女,而丝毫不顾及自身的辛劳和艰辛。但有些爱本身却是一种伤害。现实生活中,为了筹集高昂的费用,为了让孩子能够顺利求学,为了使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猝死者有之,自杀者有之,铤而走险者有之,苟延残喘者更是不胜枚举。可是,即便如此,依然很少有孩子感动,懂得感恩者更是寥寥无几。孩子或许还小,不十分懂得知恩图报。但历经锻造的父母,应该明白什么样的爱才是“真爱”。
现如今,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孩子还小,不懂得如何感恩父母。那么懂事之后呢,我们能够期望他们感恩父母、怜悯天下吗?或许,他们同样没有这个习惯和意识。“啃老族”的层出不穷,留给我们的当不仅仅是凄凉和无奈,更需要深刻的反思。在这里,真爱与亲情已经错位,不再是高尚而崇高的,而是异化成了低限度的责任和义务。对此,我们是该震惊、反省,还是该充耳不闻、习以为常?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父母对孩子有最真挚、最无私的拳拳之心,做孩子的就不应当对含辛茹苦的父母常怀感恩之情吗!终有一天,父母会老去。我们应该知道,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一个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一个不会爱父母的人,又怎么可能奢望爱事业、爱社会?而这无疑是可耻的,也是可悲的。
此时此刻,面对父母大爱无言的深情和无怨无悔的付出,你想到过如何去偿还吗?你尊重过你的父母吗?体谅过你的父母吗?难道忍心用冷漠去抵消亲情,用自私去回报大爱?难道忍心以追求奢靡透支金钱,用无限的贪欲将父母的脊背压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