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跨文化交际在实习中的心得体会3
题 目 跨文化交际心得体会
学 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班级 会展经济与管理(1)班 学 号 3111010437 姓 名 邱欣灏 联系方式 *** 指导教师 任朝旺
2014年12月13日
The experien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ractice process
跨文化交际在实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After practicing in Huanuo Design Institute of Shenzhen Huanan City in some time ago,I gain a lot at my work.For studying this cours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pratical Coursebooke in English, I also used my spare time in learning.When I have free time, I would download some foreign movies to see, for exampl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e Legend of 1900 and The Avengers.I also used this period of time when I was practicing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of this course.Because of this course, I not only learned the differen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vocabulary, grammar and use, but also knew more foreign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are not the same as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I take the western festivals for example.Although there are some common festivals between western country and China, such as New Year and Mother's day.But not only China has its traditional festivals like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the Spring Festival, but also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their own traditional festivals, such as Halloween day, April Fool's day.Differences also reflect in the diet culture.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are like using fork and eat noodles.People in China are used to eating with chopsticks, because our ancestors invented the chopsticks in a long time ago.In the family, parents in China are very spoiled for children.Even if when the children at the age of eighteen, they still live with their parents.But In western countries, parents are different.When their children by the age of eighteen, most parents will let their children leave home and live on their own.All in all, China has many differences in culture from western countries.Now, the links between countries are more closely, so we have more opportunity to contact with foreigners.Whether foreigners or Chinese should understand the culture of other countries, which can avoid unnecessary embarrassment caused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ng with foreigners.经过了这段时间在深圳华南城华诺设计院的实习,在工作上收获了不少。为了学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这门课,我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在学习。有空的时候,我会下载一些外国的电影来看一看,例如,当幸福来敲门,海上钢琴师和复仇者联盟。
我也利用了这段时间,更好的理解和学习了这一门课。由于这门课,不仅了解到了英语在词汇、语法、使用等方面与中文的不同,还了解到了更多与中国传统文化不一样的外国文化。以西方国家的节日为例,虽然与中国有着一些共同的节日,例如新年、母亲节。但不止中国有着例如端午节、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西方国家也有着自己传统的节日,例如万圣节、愚人节。
不同之处还体现在饮食文化上,西方国家的人都喜欢拿着叉子,吃面条。中国人习惯于用筷子吃饭,因为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发明了筷子。
在家庭方面,中国的父母对于孩子很溺爱,当孩子到了十八岁,孩子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而西方国家的父母则不同,当他们的孩子到了十八岁的时候,大部分的家长会让孩子离开家自己独立生活。
总而言之,西方国家与中国在文化方面有着很多的差异。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与外国人交流。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要了解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才能够避免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尴尬。
第二篇:邱欣灏-跨文化交际在实习中的心得体会2
题 目 跨文化交际心得体会
学 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班级 会展经济与管理(1)班 学 号 3111010437 姓 名 邱欣灏 联系方式 *** 指导教师 任朝旺
2014年12月5日
The experien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ractice process
跨文化交际在实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I told the man who live with me and older than me that I want to study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in my practice process.He laughed and gave me a way how to practice my English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That was write letters to the foreign football club.He said that I have a great passion for football,it can help me easy to learn.After he told me,I went to buy some envelopes and writing paper in second days.I wrote letters to the foreign football club Including the Manchester United Football Club which I had always love.I also sent the letters to Di Maria who is the famous football player of Manchester United Football Club.Though I didn’t know whether they would back to me or not,I thought I had exercised myself in this process.When I practiced in Shenzhen, Chinese international hi tech Fair was held in Shenzhen.My major is Exhibition Economy And Management.I thought If I go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hibition,I can meet some foreigner.It would be good for improving my English communication.So,I went to practice Chinese international hi tech Fair at the weekend.In there,I not only met many foreigner who come from other countries to practice this exhibition,but also saw many advanced high tech achievements of this world.Through these two things, I more and more clearly to understand that if I want to learn this course better, I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eek opportunitie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people whose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me.Only in this way,can I have the true training for myself.我告诉和我住在一起的一位年龄比我大的人,关于我想要在实习过程中学习跨文化英语交际的事。他听完之后笑了并教给了我一个练习英语交际能力的方法,给自己国外足球俱乐部写信。他说,我对于足球有很大的热情,这应该可以让轻松地去学习跨文化英语交际。
在他告诉我之后,第二天我便去买了几个信封和信纸,写给了国外的几个足球俱乐部,其中就包括了我一直很喜爱的曼彻斯特联俱乐部。我给曼彻斯特联的著名足球运动员,迪玛利亚也写了一封信。虽然不知道是否能够有回音,但在这过程中我锻炼了自己。
尽管我通过写信给外国俱乐部这样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英语交际,但其实这对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口语交流还是提高不大的。
我在深圳实习期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展在深圳举办。我的主专业是会展经济与管理,我想如果去参加会展,我可以遇到一些外国人,这可能有助于提高我的英语交际。于是,我趁着周末去参加了高交会。在那里,我不仅仅遇见了许多从国外来参加展会的外国人,还见识到了许多世界上先进的高新科技成果。
通过这两件事,我越来越清晰地了解到,如果想学好这门课程,我需要主动地寻找机会去和那些语言和文化与我不同的人交流。只有这样,我才能够让自己得到真正的锻炼。
第三篇:跨文化交际
中西日常生活的差异
1、跨文化交际概念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2、中西服饰差异
中西服饰受其各自不同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儒家思想和大陆文明使中国服饰呈现出繁冗,宽博的特征。它不注重外表的装饰,以宽松的衣服遮掩身体的曲线,在思想上追求人格的完美,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西方属于海洋文明,强调主观与客观的分离,理性看待服饰,主张释放个性,利用各种剪裁,色彩搭配等手段来完美身体曲线。
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图案
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随着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中国服装界正在努力同世界接轨,走一条时尚加民族特色道路,在传统服饰设计中融入西方时尚元素,同时中国元素正在影响着国际时装界的发展。我们在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找到这个点,找到民族文化和大同文化切入的融合点。
(2)外形
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代妇女都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3)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
4、中西饮食习惯差异
(1)“讲排场”VS“简单、随意”
中国有句古话,“持家要俭,待客要丰。”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讲究排场,重视饭菜的质量和数量。菜肴越丰富、越珍贵,就越能体现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且饭菜一般要大大超过主人和客人所能消耗的量,否则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比如清朝出现的“满汉全席”.菜至少108种,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要分三天方可吃
“十六会签”是台州传统的高档筵席,由冷盘16碟、热菜l6碗、茶点l6种组成,山珍海味,成辣酸甜齐备,蔚为大观。而在西方.人们将吃饭看成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重温旧谊和结交新人的机会,也是获得信息的场所。吃的东西固然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需要摆阔气、讲排场。因此,西方的宴会并不重吃,而重宴会形式的自由化、多样化;主人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气氛,让客人们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因此.西方人举行Pot—luck,即在聚餐会上每人都带一样菜,让大家共享。或者是开Pany,在聚会上,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供饭菜。甚至在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访美抵达西雅图接受比尔·盖茨家宴时,这位全球首富、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提供的晚餐也不过是精选的三道菜:前菜是烟熏珍珠鸡沙拉.主菜是华盛顿州产黄洋葱配制的牛排或阿拉斯加大比目鱼配大虾(任选其一),最后是甜品牛油杏仁大蛋糕。全球首富接待大国元首,竞只上三道菜,或许很多人认为盖茨太小气,而这正是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国宴不超过四道菜,盖茨上三道菜已经算是盛情款待了.而中国宴席,动辄山珍海味、名酒名烟,一年吃掉2000亿,“吃文化”极尽奢华浪费。
(2)“集体主义”VS“个体主义”
在中国.“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突出一个“合”字。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群箸齐下,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场景好不热闹,最后结帐也是争相付钱。而在西方,受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帐。
(3)餐具的差异:“筷子”VS“刀叉”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通常以谷类为主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形成了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的性格特征。中西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造成各自在饮食特别是餐具使用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而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而西方人使用刀叉时又切又割,让人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物。
(4)出席时间的差异:“迟到”VS“准时”
人类时间观念大致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是单一性时间(Monochronic—time),要求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H程安排.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注意严格遵守约会时间,不能失约这种模式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时间模式.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一般不超过lO分钟;否则将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另一种是亚非拉地区普遍使用的模式,多样化时问(Polychronic—time)模式,持该观念的人没有安排fj程的习惯,该干什么的时候没有按时去干;不注意遵守时间,不重视预约。对于“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有时主人甚至故意将宴会时间定得“早”一些.以便为客人们的“迟到”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
(5)座位安排的差异
座位安排方面,主要有两个差异:其一是“南北”Vs“左右”。中国人认为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最尊重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称为上席、首座等。西方人在安排座位时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形成了餐桌座位以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其二是“男尊女卑”vs“女士优先、男女平等”。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显著。而西方人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在宴席上,男女宾客必须交叉而坐,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其实这也是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玛利亚的虔诚尊敬扩展和延伸.而产生的尊敬世间妇女的社会风尚。
9、中西家庭观念差异
“父为子纲”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子女必须服从父母长辈,否则被视为“大逆不道”、“不孝”。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发展到当今社会,父母又成了孩子的庇护神、债务人,父母辛苦一辈子就是为了孩子,使得中国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大多数孩子从一出生就很少离开过父母。
通常,孩子出生后的几年里与父母同居一室一床,母亲外出或走亲访友总要带着孩子,长期如此的母子间的亲密使孩子在感情上依赖母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存能力低下,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较远,孩子一出生就和父母分开,单独有自己的房间,父母走亲访友或购物时,通常用婴儿车推着孩子;父母鼓励孩子自己走路,摔倒了自己爬起来,自己学吃饭;有的父母干脆把孩子托付给保姆,培养孩子从小不依赖父母。
父母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独立是对孩子的基本要求,同时父母又是孩子的朋友,父母同孩子相处关系融洽,孩子成年后不再依赖父母生活,即使是上学也靠自己打工挣钱完成学业,否则,会被视为丢人的事。中国人辛苦了一辈子,就是为了孩子。父母省吃俭用,一辈子积蓄买一套房子,该享天伦之乐了,自己也已走到生命的尽头。房子成为留给子女的遗产。祖祖辈辈,世代如此。
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无处不有,除上述外,还表现在诸多方面,如饮食习惯、家庭生活习惯、教育观、人生价值观等等。著名外语教育家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由于社会历史和发展背景不同,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同时还要适当引入一些中西文化对比的讨论,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课堂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
Ppt加点图片
第四篇:跨文化交际心得体会
跨文化交际心得体会
学了一段时间的跨文化交际,可是你如果问我:翻译是什么?我真的还不能给其极其准确的定义。不过还好,最起码我不会像以前一样,随便而简单地给其定义:翻译嘛,简单嘛,不就是用一种语言把令一种语言表示出来嘛。
在这一段时间的课堂上,自己并不是一无所获。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自己有了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以前的我总以为翻译是很容易的,只要自己积累了足够的单词,要翻译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当我们说出来的时候,却变得错误百出,面目全非。翻译并不是将别人的东西简简单单的传达出来,他需要的是你将别人的东西忠实于原文,不仅是将别人的东西简简单单的发出来。更多的是讲究得体,准确,自己不能将别人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来。例如:I am the one wearing pants in the house.You can not say that at home I wear my trousers.If you do so, it is a joke.You are not humorous but foolish.It means that I am in charge.我相信错误我们都会犯,这是避免不了的。可是有些错误我们不能犯,有时候也许会因为我们一个简简单单的错误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翻译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要做好翻译,我们还得了解很多的东西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只知道一点英语和汉语。它需要我们见多识广,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你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点也不夸张。
对于词语文化涵义,我们知道,不同民族之间总存在着词语的对应关系,这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但对应并不等于对等,即使表达的语言概念意义相同,但由于文化的不同往往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意义,如“朋友”不能等同“friend”,它的文化含义包含交友的原则和价值观念等特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加强汉语和外语的对比研究,扩大词语的研究范围,克服绝对化。如英语He is cool.一句中的cool一词,我们常把它理解为很冷淡、不热情,但对英美人而言,它却是指人镇静、冷静,做事有条不紊,而它的另一含义是“新潮”,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个词“酷”,其实就是英语单词cool的译音。词语的文化内涵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况:(1)在本族文化环境中文化内涵小于在外国文化环境中的内涵,如ambition,雄心,野心;(2)在本族文化环境中文化内涵大于外国文化环境中的内涵,如uncle等亲属关系泛化;(3)在本族文化环境中文化内涵有时大于有时小于外国文化环境中的内涵,如free-dom,virtue;(4)在本族文化环境中文化内涵此有彼无,如单位,coffee break。人们常用breakfast,lunch,supper来对应汉语中的早、中、晚餐。但餐名的应用主要取决于讲话人来自哪个英语国家,或者这个国家的哪个地区。午餐被称为lunch,但在英国英语中(尤其在英国北部),如果午餐是一天中的主餐,也可叫dinner。dinner与supper都表示晚餐,但在正式的用餐场合常用dinner,而sup-per远不及dinner正式,它通常是指在家里用的晚餐。在英国,What time do the kids have theirtea?表示“孩子什么时候用晚餐”,因为在英国,人们常喝下午茶,并吃一些点心食品,这种便餐被称为tea,而tea也可指傍晚的主餐。
对于思维方式,一般来说,人们对母语的依赖较大,尤其是在单一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形成对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先权,不自觉地应用这种思维去接触异国文化,很容易对其产生偏见或抵触。因此,应注意汉英句子结构的对比分析,从中找出汉语句子结构的特点及表达话语最有效的思维方式,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如,在讲解There be句型结构时,用中文思维去理解这种结构,“在某处有某种东西”,例如:“教室里有一个学生。”中文是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思维方式;“There is a su-dent in our class.”英文却用了先局部后整体的思维方式。语言单位的排列要受许多条件的限制,人们最容易注意到的是意义上的限制,如果从语法角度看,语序包括语法的、语义的和语用的,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在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1987年版)中,是这样阐释的:“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词,句法关系并没有变。汉文化注意整体综合,语义从大到小,从一般到个体,把大量已知信息放在主语前;而英文化注意细节分化,语义从小到大,从个体到一般,突出未知部分,如时间、地点等。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帮助留学生了解汉文化与其母语文化在语言结构、语言运用规则等方面的异同,使其逐步理解并接受汉文化的使用规则,达到跨文化交际目的。
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语言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并且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处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同或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英语学习者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语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体现在上述文化的偶合现象外,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不同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上。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因而不同民族之间更多的是存在着种种深刻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经常会反映在语言上,并且常常会造成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的障碍。还有,我认为,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多接触一些比较适宜的英美原版的文化产品,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或是利用因特网,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英美国家的文化信息。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录像等,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操作者,也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英语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把这种语言文化灵活、得体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
第五篇: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1.“文化”的含义:
“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3.文化的特性:
(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 信息源/行为源 编码 信息 ④渠道
⑤信息接收者/反应者 ⑥译码 ⑦反应 ⑧反馈
8.影响交际的因素:
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情境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所涉及的话题等。9.“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实际交际的过程。
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性别、年龄、政治、经济情况等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基本相似,也可能相去甚远。
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10.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必要性:
世界上时空的紧缩不能使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自动消失,语言只是日常生活交往中涉及的众多代码之一,语言代码仅是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
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编译码的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语言使用规律、语篇组织结构等众多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常会有“咫尺天涯”的感觉。文化上的差异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极大的困难,认识跨文化交际的本质,能解决和避免交际中产生的冲突、障碍等。
二.文化定势:
1.“文化定势”的含义及特点:
A.含义:对现实的某一方面,特别是某些个人或社会群体的相对僵化、过分简单或带有偏见的认识。B.特点: 过分简单化 不加鉴别的判断 以偏概全 ④有影响力
⑤有顽固性,拒绝新的信息 2.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A.价值:
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捷径; 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跨文化交际中预测的依据; B.弊端:
阻止跨文化交流的发生; 严重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构成歧视行为;
3.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 尊重不同的文化 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④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三.世界观、民族性格、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中心主义:
1.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世界观的差异:中国人作为东方的代表,认为天人合一,世界上万物皆一,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各组成因素互为存在条件。西方认为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对立的,并存的,相互独立的,即“物我两分”,如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就是这样的关系,他们相互独立,自主,矛盾。
2.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尊重老人,行为举止注重含蓄,任何都以集体为重,而欧美人比较注重年轻人,行为直率,注意个人利益的得失。3.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英美人偏好分析思维; 中国人注重“统一”,英美人注重“对立”; 4.中国人民族性格的转变:
中国人开始摆脱绝对化地以群体取向为上的道德束缚,开始要求把道德的社会功能从主要是调节人际关系改变为主要保证个人得以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上来,人们做到“先公后私”的同时注意维护个人应得的利益。在平等观念上,传统的要求结果均等或差序的格局被要求以机会均等代替。人们开始要求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广泛干涉及过多关注应当受到限制。
④一些不符合时代特点的观念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如“中庸之道”“知足常乐”等旧观念正在破除,勇于革新等观念正在形成。
⑤社会期望由“无为”和“依赖”开始向“有为”和“自主”转化,其结果必然是自我的注重和珍重。5.“价值观”的含义及特点:
A.含义: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性或隐性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中作出选择。B.特点:
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价值观往往会随之发生变化; 价值观既有阶级性也有民族性;
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之间,有相同的成分,也有不同的成分; 6.Hofstede衡量价值观的尺度:
A.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强调的是自我和个人的成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松散,相互依赖程度弱;集体文化强调社区和群体的和谐,与集体、社会联系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强。
B.权利距离:权力距离衡量的是人们接受权利不平等状况的程度。这一尺度关心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
C.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对将来情形的不确定性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回避不确定性是指一种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容忍或要避免不确定性。
D.男性-女性:性别上的生理差异是否应该运用到社会活动的角色中去。7.“思维方式”的含义:是人们思维的习惯或思维的程序。8.西方国家典型是思维方式分类:
归纳推理法: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观念性或结论性的东西。
演绎推理法:思想理论具有真实性和重要性,倾向于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从一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直觉推理法:它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利用来自权威的思想。
④辩证逻辑法:要求分析和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相结合。
9.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字的相互关系:不同语言文字的背景下的人思维方式有差异。说线式语言的人,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注重观察和测量得出观念;说点式语言的人,思维方式是曲线式的,注重逻辑推理得出的概念。10.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A.影响: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交际距离。我们采取的态度是民族中心主义的反面,即文化相对主义,就是一种文化的行为只能用其自身的准则趋理解和评价,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只能用对方文化的信仰、价值观、社会规范等作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其行为。
B.方法: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对方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先入为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群体或文化成员。
四.汉语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1.汉语独特的语构文化的主要体现:语构文化是语言在结构方式形成的语言本身的特点。它体现在语言符号的长短,摆放的语序等。
2.不同语言中词汇意义的对应关系分类:① 重合词汇 ②平行词汇 ③ 全空缺词汇 ④ 半空缺词汇 ⑤ 冲突词汇。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强调的基本语用文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强调的基本语用文化是指教会学生在适合的场合使用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五.非语言符号与跨文化交际: 1.非语言交际手段在交际中的功能:
表示情感;大体语言;发送关于个人的一些信息;④礼仪或宗教仪式;
2.人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人体语具有普遍性、直观性、灵活性、亲切容易使人理解,可以达到语言交际无法达到的效果。
3.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时间观的差异:
A.过去、现在、将来的侧重点不同:中国人重视过去,其时间观带有较重的向后看的特点;在伊斯兰文化中,人们相信将来时属于真主阿拉,所以其时间观念上有重视现在的倾向;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总是把希望寄托于来世,时间取向是将来。
B.直线时间观和环形时间观:在大多数西方文化中,其主流文化是用直线方式来看待时间的,即充分的意识到过去、现在、将来,把重点放在将来;佛教和印度文化,是环形时间观,他们认为历史循环式发展,有生命的东西永远像车轮运转一样在天堂人间和地狱。
C.单向时间习惯和多向时间习惯:单向时间习惯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准时性的时间观念。西方多是单向时间观念。多向时间习惯对工作安排不那么固定,时间限制不那么死,时间安排更为随便,更讲人情味,亚洲大部分国家都属于多向时间习惯。六.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能力: 1.“文化休克”的含义及表现:
A.含义: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B.表现:
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④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 ⑤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⑥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2.文化休克的四个发展阶段:
蜜月阶段:指人们心理上的兴奋和乐观阶段;
指兴奋的感觉被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所代替的阶段; 调整阶段:指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沮丧和迷惑之后,外乡人逐渐找到了对付新文化环境的办法,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到异文化里的优点与当地人接触增多,并建立起了友谊;
④适应阶段:沮丧、烦恼、焦虑消失,基本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和当地风俗,能和当地人和平共处。3.避免或解决文化休克的方法: 与人交往
放慢生活节奏,简化日常工作,尽量放松 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布置一些熟悉的物品 ④养成习惯,生活有规律
⑤哭、笑、唱歌、祈祷、绘画,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⑥不要因失败而自责,修订自己的目标,留出更大的回旋余地 ⑦重新努力学习语言,在简单的场合中应用 ⑧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体育锻炼
⑨在伤心时向朋友吐露心中的哀愁,他们的帮助会使自己感到温暖 ⑩做一些简单的决定,并付诸实施 4.有效的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内容: A.基本交际能力系统:(1)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2)文化能力(3)相互交往的能力(4)认知能力
B.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
(1)情感能力主要指的是移情能力,有六个步骤: 承认个人和文化之间存在大量差异 充分认识自我
悬置自我,消除自我和环境的分离状态 ④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位置,深入别人的心扉 ⑤做好移情准备,经验移情
⑥重建自我,享受别人经验而产生激情与欢悦,也必须能够恢复自己原来的精神状态,再次看到自己的文化常态(2)关系能力:
交际双方应满足彼此自主和亲密叫我的需求;
相互吸引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交际以产生共识为前提,而共识涉及文化取向、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 以适应对方代替群体中心主义; C.情节能力系统:
情节中的行为必须达到人们的期望; 实现心目中的交际目的的能力;
遵循特定情景中的交往规则的能力:即如何开始、如何结束谈话、如何对对方的话语作出反应等; D.策略能力系统: 语码转换策略 近似语策略 合作策略 ④非语言策略